被人刁难时(别人故意刁难你)

被人刁难时(以德报怨的人好吗)

被人刁难时

具有牺牲意识,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双鱼座

双鱼座是一个比较大度的星座,双鱼座大多数的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他们在遇到刁难的时候,总是心怀宽广,从来不会计较他人,并且双鱼座的守护星是海王星,海王星是一个比较有牺牲意识的行星,所以这样双鱼座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在面对他的质疑,从来不会做出一些过激的反应,他们反而会有自己能力去证明自己所做的一切,再加上双鱼座的宫位落入玄秘宫,而玄秘宫反映出来的正是人在面对打击时所做出的反应,这样会让双鱼座在面对他人刁难的时候表现稳如泰山,双鱼座的一生都在修行,他们在生活中总是会以德抱怨。

生活中善待对方,有着宽广胸怀的白羊座

白羊座在四象性中属于火象星座,这也让白羊座在生活中总是大大咧咧的,从来不会记仇,并且他们的记忆就如七秒钟鱼的记忆一般,所以白羊座最擅长的就是遗忘,他们可以把诸多不开心的记忆一转眼就会忘记,不论别人怎么对待他们,他们都会善待对方,就算受到别人的刁难,白羊座也依然会保持自我稳如泰山,从来不会与对方发生正面的争执,并且白羊座是一个很善良的星座,只是因为白羊座的守护星是火星,而火星是一个比较积极向上的行星,这会让白羊座在遇到别人的刁难的时候,总是怀着宽广的胸怀。

有着宽广胸怀,从来不会记仇的金牛座

金牛座的守护星是金星,而金星正是象征任意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金牛座与人交往都是用一个宽广的胸怀,并且从来不会记仇,这是因为金牛座本质上是一个比较重情重义的星座,所以等他们招到别人的刁难的时候,并不会与他人做出激烈的反抗,反而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德报怨,对于金牛座来说,他们的宽容度加上他们的个性,本身就是一个不愿意与他人计较的性格,所以金牛座就算是被人所刁难,他们依然会稳如泰山,不去同对方过多的计较。

以德报怨的人好吗

有人问我,如何理解“你可以善良,但不能软弱”这句话?

文/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人性既有善良进取的光明面,也有贪婪懒惰的阴暗面。古语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正说明了这样一个令人扼腕无奈的事实:人常常会放任自己去做一些“错”的事,因为这样比较快乐,比较容易让自己满足。工作一天后躺在床上刷手机就比啃书本来得舒服,有几个人能抵御得了这种诱惑呢?

刷手机而不去看书,这根本不算什么大“错”,它也绝不能推断出一个人会因此犯下大错,因为我们还有一位严厉而忠实的心灵卫士——道德评判为我们把关。但如果这位卫士也松懈了,甚至被打倒了,那么人类就有可能做出非常邪恶的事。

比如韩国电影《熔炉》中,暴力孤儿的校长和老师们便是如此。他们既不处在教育部门的有力监管之下,也与警察沆瀣一气,逃脱了法律的制约,更是与学校里其他的教职工或因利益,或因欲望狼狈为奸,于是在学校里只手遮天,横行无忌,做下了种种令人发指的恶行。

对于人性中的恶,只有两种方式对抗,一是借助国家机器的强制律令来约束它,二是以人性的力量来对抗人性。前者很好理解:你做错了事,国家就惩罚你,你害怕被惩罚,便会约束自己。但后者如何理解?

人是社会型的群居动物,会本能地在一定程度上趋从于居于强势地位的声音。当和他人接触时,如果感受到对方的力量,人也会本能地收敛自己的行为,不敢太过肆无忌惮。人性中的善和恶其实力量相当,但因为善很强调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所以如果一不小心被滥用,常常就会给恶带来可趁之机。

因此,孔子才会大声疾呼:“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都以宽容来回报恶行,那么以什么来回报善良呢?这不仅不公平,而且还可能姑息恶行。所以我们给恶行以正直公正的审判,同时以善良来回报善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抑恶扬善

所以,我们可以善良,但绝不能软弱。因为软弱的善良只是愚善,它不仅无法弘扬善良,还会让恶行觑见可乘之机,利用这软弱大肆攻城掠地。如果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对于恶的姑息之气,那么恶之花将遍地开放,善良更无出头之日,到时,真正身受其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要改变世界很难,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己身上这一点做起,这联合起来的力量,就能改变世界。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微信公众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caohuaining)。

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做人如果以德报怨真的好吗?你怎么看?

我个人觉得,如衡散蔽果真的这样做,那么真的不是件好的事情。

论语里就曾经说过,孔子对别人说你以德报怨那么用什么报德呢?

我也真的很同意这种说法,就像我在工作的时候如果别人真的不与我合作,又在我的后边向上级打小报告,对待这种事情,我一定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如果真的以德报怨,那么只会让人觉得自己软弱,好欺负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

我们一定要遵从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就是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直接怼回去,不要给对方任何的还手机会,这样我们才咐州能够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厉害,我们的生活也才能顺利的走下去。

以德报怨这掘颤种事情不适合现在社会也不适合我们现代人,所以我对这句话的看法就是他已经落伍了,我们不应该再相信这句话,否则我们只会在这个社会上吃亏。

以德报怨的人是傻子

最近我对人们之间的相报有了一点新的总结和体悟。

有一个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博弈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是获胜率最高的博弈策略。说:你不失信与我,我便不失信于你,你对我失信了,我也不和你真诚以待,当让你感受到我的损失,你就会再次信守诺言,然后我也恢复真诚,接着合作,这时候在这场博弈中我是胜利的,双方最终也是可以双赢的。

但这个观点好像有一个潜在的前提,那就是这场博弈中的双方都是聪明的,都有共情力,能彼此感受那种损失感,并且双方都是以合作共赢为最终目标的,它才成立。

如果对方非君子,ta失信与你后,还想让你当傻子,结果你不当,也还施彼身,那当如何?结果必然是不欢而散,对方看见了你的损耗,但视而不见,只顾自己的利益,不能从你这里占到便宜,所以离开了。那么这场博弈就是还未开始就败了,这时候又该何解?

还有一个观点:以德报怨,以德报德。德者知晓彼此的爱惜,不德者因被以德报之而宽心胸,自羞后启发向善。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的种子,以德报之,使之向善,为度化也,也许一次以德报怨不够有力,但更多的以德抱怨总会使之感动的。

这个观点,多少有点自说自话了。有的人就认定人之初,性本恶,纵使你百般善待,ta也不会领情的。而且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以求他人善为目的的以德报怨,难免有点道德绑架的意味,即使初心是好的,但自作多情后,双方都难免都会心绪难平。而且,如果对坏人以德相待,那受害者的心态就会倍感不公,不利于平衡的发展。所以,也不能算是最优解。

我的观点是:以德报怨,以爱报德。

我认为:大德者,值得以爱为报。如何爱呢?不是以身相许啊!清醒一点啊,万不敢干那恩将仇报缺了大德的事啊!嘿嘿,小皮了一下。

回归正题:此爱非男女之情、非亲人之爱、非知己般至爱,亦非博爱,而是敬爱。受德者惠或得德者影响后,这种敬爱不受客观因素限制,不因身份或血缘远近而参差,以其为师,敬之;也不受环境变化而改变,于追星更加坚定不移,于爱情更加理智包容。其高时不捧,其底时不踏;需要时并肩而行,不需要时各自修行,以这样的敬爱报德,德值得也。

我还认为:以德报怨,其实说的可能不是结果,而是手段、是过程。

在实操过程上,以德报怨消解怨气,老话说的好,气大伤身,以德报怨既是消解对方对这个世界、对这个社会的怨气,也是消解自己未被善待的怨气,期待对方变成好人虽然有些鸡肋,但比起诅咒对方不得好s,这种给自己徒增戾气的,前者更符合及时止损的原则。而且,践行以德服人者,会不断扩大心胸,在人群中品格的认可度也会提高,再加上多难多亏磨砺出智慧,那便是万事俱备了,只欠机会了。从事业发展上看,也会更容易成事。

在结果上,不强求好的结果,虽然以“以德报怨为处事原则这么做了,但并不代表原谅,只是给其一个改正的时间轴,如果越过了这个时间轴,ta还没醒悟,那要么天制裁,要么自己上,原谅只是君子的处事原则,但不是自我绑架的镣铐。有些人,该治还得治,天没时间没关系,世上闲人多的是。(反正我在报仇雪恨这间事上,一点也不觉得浪费时间)

总结一下:以德报怨是君子的处事原则,也是谋士的手段,是大策划下对整体事件和对奉行以德服人策略的过程,但这并不参杂善恶是非,是一种权衡后的最优解而已。从是非上看,暂时过程和手段上的以德报怨与结果上的善恶有报并不冲突,不过是让给了对方一个时间轴就收获了自己的健康长寿和成事的概率,舍一得二,何乐而不为呢?

以爱报德,既不失德者间的心心相惜,还能虚怀若谷的对志同道合者或德高望重者多一些敬畏之心,同样更有利于进步与平衡。

以上就是我的拙见了,诚邀更多有智者集思广益,评论探讨,我在这里提前谢过了![作揖]

以德报怨是个什么样的人?

以德报怨,意思是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能够做到以德报怨的人,往往是一个胸襟宽广、襟怀坦荡、凯洞宽容仁爱、以善待人、无私盯梁枯大渣枝肚的人,是一个纯粹善良、毫无私心的人,是一个值得深交、永远铭记的人。

以德报怨的人有病

明仁宗的多病身:因身体肥胖行走不便且性格柔弱不为父亲所喜爱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明朝的第四位皇帝。

朱高炽的母亲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明成祖朱棣的结发妻子仁孝文皇后徐氏。

据史书记载,朱高炽出生前,徐皇后梦到头戴冠冕者手执白圭的人拜见皇上。梦醒之后就生下了朱高炽。朱高炽自幼体弱多病,身体肥胖,并且有足疾,行动不便,需要两个内侍搀扶,而且依然是跌跌撞撞的,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更为行走不便。

虽然在少年时期曾接受过武术训练,学习射箭,几乎是百发百中。但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喜静厌动,再加上身体肥胖及疾病原因,连走路都走不稳,因而马上功夫比较差,从未上过战场。

在性格上,朱高炽也看似柔弱寡断。这与其父朱棣刚毅果敢的性格正好相反。

洪武十三年(1380年),其父朱棣被封为燕王,当时朱棣才20岁,而朱高炽才刚刚两岁。从就藩燕京北平时起,朱棣就多次征杀疆场,率军北征蒙古,曾生擒过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

因此,随着年龄的渐渐长大,体弱多病、身体肥胖,脚有残疾,行走不便,不能骑马打仗,且喜静厌动,看似柔弱寡断的朱高炽,在各方面都与性格刚毅神勇、能征惯战的父亲朱棣显得格格不入,因而也越来越不受父亲的喜爱。

二、朱高炽自幼表现出来的不凡见识与仁厚心,深受祖父朱元璋钟爱

但是朱高炽的爷爷明太祖朱元璋却偏偏非常喜欢他这个孙子。

朱元璋所看中的,是朱高炽的宅心仁厚,气质儒雅,才华出众,见识不凡,分析判断能力很强。

朱高炽自幼就非常喜欢读书,尤其喜爱和崇尚儒家学术,对儒家的经史典籍钻研至深,并且能虚心求教,跟随朝中儒臣讲论学问总是无休无止。

朱元璋曾于一天早晨让朱高炽与其他几个孙子分头去检阅军队,其他几个小王子早已经完成任务回来了,朱高炽在后面落了很久才独自返回。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朱高炽回答道:"今天早晨天气实在太冷,我让士兵们先吃饭,暖过身子之后才检阅,所以回来晚了。"朱元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

朱元璋让朱高炽批阅奏章,朱高炽却挑选那些与军民切身利益有利害关系的内容禀告给朱元璋,对于文字中偶尔出现的错别字就直接忽略过去,不跟朱元璋讲。朱元璋把奏章拿过来又看了一遍,然后指着那些错别字给他看,责问他道:"孙儿呀,这么多错别字你都没看到么?"朱高炽淡定地回答说:"我不敢有所忽略,这不过是小毛病,不是对皇祖的不恭敬。"祖父又问他:"怎么你选的尽是些上报灾情的奏文?"他回答:"孙儿觉得民以食为天,现下有的地方灾情严重,民不聊生,这是最紧急的事,才请皇祖优先处理。"朱元璋听了之后更觉得朱高炽的见识不一般。

还有一次,朱元璋问朱高炽:"尧的时候有大水灾,汤的时候有大旱灾,百姓靠什么生活呢?"朱高炽从容应对道:"靠的是圣明天子体恤老百姓的好政策。"朱元璋从此对他这个小胖孙子更是另眼相看,很高兴地说道:"我这个孙子已经有做一国之君的见识了。"因此朱元璋经常在朱棣面前夸赞朱高炽的仁慈宽厚、爱民如子的胸怀。

据传,在朱棣当燕王还未立世子期间,有一次朱元璋问朱棣:"你打算立哪个儿子为世子,做你的继承人呀?"朱棣答:"我家老二(朱高煦),那孩子像我!"朱元璋却故意装糊涂地假装没听见,笑着跟朱棣:"我也认为你家老大高炽最合适,那我就指定你家老大朱高炽为世子了!"朱棣一口气没上来,登时被气得半死听了之后干气没话说,只好遵从朱元璋的旨意,由他钦点朱高炽为世子。

三、忍受父亲的怀疑,监国理政显才华,令众人刮目相看

虽然朱元璋钦定了朱高炽为燕王世子,但朱棣对朱高炽却依然喜欢不起来,在内心深处更不把他当继承人对待。

朱棣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朱高熙和朱高燧都勇武过人,能征善战,次子朱高煦不仅性格、长相都跟朱棣非常相似,而且随父亲朱棣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在靖难之役中数次救朱棣于危险之中,颇为朱棣所倚重。

朱棣曾暗示过朱高煦,将来有可能改立他为自己的继承人。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击败,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抚摸着他的背部道:"好好努力罢!世子身体不好,多有疾病。"

朱棣起兵靖难,由于朱高炽身有疾病,不便随军作战,于是朱棣就命令朱高炽留守北京,负责监国。但他却对朱高炽不放心,怕他与建文帝朱允炆串通起来抄了自己的后路。

朱高炽内心并非不清楚父亲对自己的怀疑,但他仍然尽忠守责,勤勉理政,不存丝毫怨愤之心,更没有半分懈怠之念。

在朱高炽监国期间,建文帝朱允炆还真给留守北京的朱高炽写来了书信,但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连拆封都没拆封,就原封不动地派人送给了父亲朱棣。不仅挫败了建文帝的反间计,而且多少打消了父亲朱棣对自己的怀疑。

朱高炽虽然身体肥胖不能亲自上战场作战,但并不等于说没有指挥作战的才能,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趁朱棣在外作战而后方空虚之机,率领5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直扑北京而来,企图端掉朱棣的老窝。

当时留守北京的朱高炽手下只有一万人马,尽管这是朱棣为诱敌深入故意设下的空城计,甚至为了迷惑李景隆的军队,朱棣连卢沟桥的守兵都撤去了,但这却给朱高炽防守北京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和凶险。

但朱高炽却与留守群臣及将士上下同心,布置城防,严密防守,拼死抵抗,因而挫败了李景隆50万大军的进攻,保住了北京城,给朱棣实施自己的计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令朝臣及其朱棣对朱高炽刮目相看。

四、太子之位的来之不易:难消父亲成见,兼有兄弟诋毁,朱高炽步步惊心

尽管朱高炽在靖难之役期间也立下了一定的功劳,但其父朱棣心中却依然对他抱有很大的成见,认为他儒雅有余而英武不足,朱棣最看中的。还是二儿子朱高熙。

在南京登基之后,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朱棣始终犹豫不决。按照常理,朱高炽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为世子,如今册立为皇太子乃顺理成章之事。但朱棣却没有马上册封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他始终在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熙两个儿子之间动摇不定,确定不了立谁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的犹豫不决,自然在朝臣之中引起了更立太子的猜测。

与朱高煦共同征战多年,关系密切的淇国公丘福和驸马王宁等人于是乘机而动,多次上表请求成祖朱棣立朱高煦为太子。

朱高熙与朱高燧更是自恃功高,并仰仗父亲朱棣对自己的信任,经常在父亲面前说朱高炽的坏话,对朱高炽诋毁诬陷。朱棣听了他们的蛊惑,又不免对朱高炽产生了怀疑。

朱高炽虽然对两位兄弟诋毁自己的行为心知肚明,但却又无从争辩,只能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时时小心,处处留意,整日谨小慎微、提心吊胆地干好自己的事情,生怕稍有差池而被两个兄弟抓住了把柄。

朝中文臣则大多支持朱高炽,永乐元年(1403)正月,群臣上表请求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但朱棣却以朱高炽尚处于学习历练时期有待进一步长进为借口,驳回了大臣们的建议。到了三月份,群臣们再次上表请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成祖朱棣还是没答应。

看到朱棣如此,与他一母同胞、关系非常密切的弟弟周王朱橚有点着急了。于是亲自向朱棣上书请求。但成祖朱棣并没有给周王这个最好的亲兄弟面子,还是没有答应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

但到了后来,朱棣终于拿定了立朱高炽为太子的主意,据说这与大才子解缙有很大的关系。

解缙才华横溢,明太祖朱元璋就非常赏识他。朱棣夺位之后,任用解缙与杨士奇、杨荣等7人组成内阁,解缙因此又成了朱棣的核心智囊人物。

解缙和其他文臣一样,是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的。有一次,成祖朱棣就太子人选一事专门私下里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就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听了之后没什么反应。解缙紧接着就有意无意地来了这么一句:"好圣孙。"

没想到解缙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把成祖朱棣给打动了。解缙所说的"好圣孙",是指朱高炽的长子、成祖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朱瞻基自幼聪颖机敏,成祖非常喜欢这个孙子,因而听了解缙这句话之后,心有触动,连连点头。

还有一次,朱棣命人拿了一幅名为《虎彪图》的画让解缙题诗。解缙看到图上画着一只大虎,正在亲昵地凝视着身边的幼虎,突然灵机一动,决定抓住这次题诗的机会再次委婉劝谏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稍作思考之后,解缙挥笔题诗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朱棣看解缙题写的诗句,内心更受触动,也因此最终打定了主意。

永乐二年(1404)四月,在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提心吊胆的艰难煎熬之后,年已27岁的朱高炽终于被父亲朱棣正式册立为皇太子。朱高煦则被册封为汉王,朱高燧被册封为赵王。

四、艰辛的登基历程:两兄弟存虎狼之心,朱高炽以德报怨

朱高炽虽然已被立为太子,但他的两个兄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却不愿善罢甘休,他们兄弟二人合起伙来对付朱高炽,暗中监视朱高炽的一举一动,时刻在寻找着从朱高炽手中夺取太子之位的机会。

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朱高熙和朱高燧恼羞成怒,对拥戴朱高炽的大臣解缙等人怀恨在心,极力诬陷迫害,解缙不久就被害致死。

工部左侍郎陈寿为官清廉且很有见地,因而深受朱高炽的赏识和信赖,朱高炽曾赞誉他为"侍郎中第一人也。"可就是这样一个臣子,却于永乐九年(1411年)遭到了汉王朱高煦的诬陷而被捕下狱,最后死于狱中,直到朱高炽登基后才得以平反。

而其父朱棣对朱高炽的猜疑也从来没有间断过。朱高炽从当上皇太子到登基称帝,历时20年,在这漫长的20年当中,时刻都要面对来自兄弟的明枪暗箭和来自父亲的种种调查、考验和刁难,其处境可说是险象环生,步步惊心,异常艰难。

成祖朱棣担心朱高炽的太子地位坐大会损害自己的皇权,因而处处掣制朱高炽,限制朱高炽手中的权力。在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时,朱棣命与朱高熙关系极为密切,并曾向多次上表请求立朱高熙为太子的丘福为太子太师,明显是有让丘福在朱高熙身边随时监视他之意。永乐三年,朱棣明确申谕太子不能治臣下罪,不得授官。并特别强调,自己不在京师之时,大小官员不许私自觐见太子,违者严惩不贷。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北征之后班师回朝,太子朱高炽派遣的官员迎驾稍微晚了一会儿,朱高煦乘机大进谗言。朱棣大怒,于是下令将东宫官属全部下狱,唯有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因在"靖难之役"勋卓著被赦免,朱棣就密令他监察太子。金忠却极力为太子说好话,朱棣更为震怒。金忠于是摘掉官帽,顿首流涕,冒死劝谏成祖朱棣不要听信谗言废掉太子。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这才得以保住,但东宫官属黄淮等人被下狱长达10年之久,直到朱高炽登基后才被释放出来。

永乐十五年(1417年)太子监国南京,当时有个姓陈的千户,因祸害百姓、敛刮钱财而被朱高炽谪贬往交耻。但后来朱高炽又念其曾在靖难中立有军功,因而对之做了从宽处理。被朱高燧收买,派到朱高炽身边当密探的太监和臣僚们得知此事后,就借题发挥,密奏给朱棣,诬陷朱高炽与陈千户有私情,并大肆散布朱高炽的谣言。朱棣闻知消息后大怒,下令将陈千户处以极刑,并将辅佐皇太子的朝臣以及与太子关系密切的侍读等人,以不劝阻太子的行为之罪,下狱处死。

即便如此,朱棣依然余怒未消,密令礼部侍郎胡濙前往南京彻查情况,胡淡明察暗访后,为朱高炽的品格和作为所折服,于是把朱高炽"诚敬孝谨"之行总结了七条密奏给朱棣,朱棣这才稍稍减轻了对朱高炽的怀疑。

尽管朱高熙和朱高燧存虎狼之心,对自己屡加陷害,但朱高炽却以德报怨,以仁厚心肠对待他们。

朱棣把朱高熙封到云南,他以地远为由不肯就藩,后改封山东青州,他仍赖着不走。朱棣训斥了他一顿,命他必须到封地去,他假意应允却仍不离京。趁朱棣北征之机,私造兵器,招募士卒3000多人,准备谋反。事情败露后,朱棣将他囚于南京的西华门内,打算废为庶人。当时竟没有一个大臣为他求情,尽管受尽了朱高熙的陷害,但皇太子朱高炽不但不落井下石,反而向父亲极力求情,终于保住了朱高熙的王位。

朱高熙的气焰从此被打下去了,但朱高炽的三弟朱高燧仍不死心。永乐二十一年五月,朱高熙趁朱棣有病不能临朝,皇太子朱高炽主持政务之机,暗中策划宫廷。事情败露后,参与的人全部处死。朱棣怒气冲冲地质问朱高燧,朱高燧吓得浑身颤抖,一言不发。最后还是皇太子朱高炽这位仁慈的兄长再次为三弟朱高燧求情,朱高燧的王位才得以保住。

五、以仁治天下,善不胜书,在位一载猝然而亡,实属可惜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八日,朱棣在第五次亲征蒙古的归途中病逝。

八月十五日,太子朱高炽奉遗诏,在朝臣的簇拥下登基,改明年为洪熙元年。

朱高炽即位后,一改其祖父和父亲的武断和粗暴,选用一批品行端正、德高望重的大臣,虚心纳谏,派出御史十数人分巡各地,考察官吏的政绩。要求他们不徇私情,不惧权贵,查明事实秉公处断,如有违犯法纪之事,一律严惩不贷。

明仁宗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与民休息,多次下诏宽恤百姓,减轻百姓的困苦。凡是遇到自然灾害的地区,都下令减免赋税,发放官粮赈济灾民。

明仁宗还十分重视节约,采取了减少开支的一系列措施,减轻了人民很多负担。

明仁宗的种种仁政举措,不仅得到了众多朝臣的拥戴,而且使朝野上下吏治清明,百姓得以安居。

后人对明仁宗朱高炽的评价很高,称赞他“在位一载,善不胜书”。只可惜他在位尚不足一年,就猝然离世,实属遗憾,他的猝死,还为后世留下了诸多至今仍难以解开的谜团。(图片来自网络)

以德报怨的人 是不是很让人不舒服?

以德报怨,不好,因为这样就显的善恶不分了.
以直报怨,圣人说好,可对我岩磨们平凡人来说要求也太高了.
以做激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德报德,以怨报怨才是正常人的做法.
还有就是,你对他的报复,要大于粗胡斗他对你的冒犯.
冒犯你一次的,你要报复他七次,冒犯你七次的,你要报复他七十七次.
这样,以后就没人敢冒犯你了.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0531/168387791594715.html
上一篇:人缘俱佳人见人爱(人缘甚佳)
下一篇:看似云淡风轻(看似云淡风轻内心早已)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