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最有故事的十座古桥,你知道吗?
在江南
一座桥就是一首诗
一个传奇
来来往往的水乡人儿
是这些桥忠实的音符
青石板上的每一道痕迹
都是桥的喃喃低语
历史悠久的长兴有许多古桥
下面小编精选十座最有故事的古桥
这些桥你都走过吗?
鼎嘉桥
鼎嘉桥位于夹浦镇丁新村原丁甲桥集镇南侧,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横跨光竹涧。
桥面长18.5米,宽(最窄)1.75米,宽(最宽)3.2米,中孔径跨9.5米。横联分节并列拱券,桥面由中段平直桥面加两侧桥台各18级台阶构成,立面呈八字形;桥面(包括台阶部分)南北两侧由仰天石围成边框;桥心石刻有漩涡形图案,桥额“鼎嘉桥”,阴刻,楷书,款“三十六年”、“里人重修”;该桥用材杂乱,桥身砌石可见紫红色武康石、灰白色太湖石、米黄色花岗岩等。
东侧桥台南侧壁嵌有题刻一方,记载了该桥桥史及明嘉靖、万历年间里臧氏捐资修桥情况。铭曰:前明万历二十四年国子祭酒博士臧懋循重修鼎嘉桥记。嵌于桥台的一方石刻尤为珍贵,是研究水乡桥梁建筑的重要史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1983年鼎嘉桥被公布为县文保单位。
光阳桥
光阳桥(别名高漾桥)位于太湖街道陆家㘰居民区原三河㘰自然村,单孔人行石拱桥,南北走向,桥北原是新塘乡,桥南原是下箬乡,横跨光阳桥漾(东塘漾、菱塘漾、长箬河交汇处)。该桥历史上曾是新塘、后洋等乡村去长兴县城通道上的必经之桥。
桥长33米,宽2.65米,矢高6米,单孔径跨9.97米;桥面两侧各18级台阶,石级起步处宽3.66米。平面呈八字梯形。桥台用规整条石错缝砌筑,其中心桥台为用料为花岗岩,两侧附助桥台用料多为太湖石。桥面中央有方形大石,边长0.82米,上有圆形漩涡纹图案,直径0.74米;桥台两侧有天盘石4块,天盘石突出处,雕饰成4个衔珠龙头,造型栩栩如生。
该桥所跨河面宽阔,拱桥建于河心偏北结构精巧,造型美观。更加桥南有长堤贯通,桥北有凉亭挺立,堤、桥、亭相连之迹,已为少见。1983年该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虹星桥
虹星桥坐落于虹星桥镇谭家村老街西侧,与泗安塘北侧交界的岔口处。两墩三孔花岗岩石梁桥,东西走向,横跨木桥港。
桥长22.7米,宽3米,通高3.6米,径跨18.6米。桥面平直,每孔桥面均由5排石梁及间隔钢筋混凝土梁并列纵向铺设而成,桥面两边有后期修筑的混凝土护栏加望柱;桥墩由5块排柱石并排竖立构成;桥额“虹星桥”阳刻,楷书,款“同治十一年”、“众善重建”即公元1872年重建。《长兴县交通志》记载:“虹星桥:位于城南偏西9.5公里,跨泗湖线航道,虹星桥镇驻地,镇以桥名。……始建不详,旧桥废于兵乱。明洪武六年(1373)重建。”《同治˙长兴县志》记载:“虹星桥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顾志)……同治十三年,绅士施恩、溥里人、黄金榜等重建。”该桥重建纪年清楚,建筑规整,保存基本完整,2010年被公布为县文保点。
鸿桥
鸿桥位于洪桥镇洪桥老街,两墩三孔石梁桥,东西走向,横跨洪桥港。《同治˙长兴 县志》记载:“鸿桥在县东十二里,跨两乡河,详鸿桥镇下。”
桥长25.8米,宽2.7米,高约3.8米;中孔桥面平直,两侧略向桥台倾斜,立面呈微弧形;桥面分三段,每段桥面由5块石梁纵向并排构筑,有石板护栏,桥面东侧有8级台阶,西侧有12级台阶;每个桥墩由5块排柱石并排竖立构成。除西侧桥台石材为紫色武康石,其余石材为米黄色花岗岩。桥额“重建鸿桥”,阳刻,楷书;款“二十年”、“冬月时立”,即公元1931年冬重建。
该桥纪年清楚,结构完整,保存较好,2010年1月该桥被公布为县文保单位。
金鸡桥
金鸡桥位于煤山镇东风村东风岕自然村,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横跨涧溪,涧溪上游现为东风岕水库,水源来自东风岕、墙门岕,入合溪港。
桥面总长8米,宽2.8米,高约3.1米,径跨4米;该桥拱券由大量形状相对扁长的块石砌筑;桥台及护拱石均由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块石垒筑构成;石料质地较脆,呈浅灰色,为就地取材。桥面稍平,现因多年弃用而荒竹丛生树藤缠绕。
该桥曾是从白岘到祠山村茶窠地通道中的途经之桥。昔日到这山过路歇脚的人多,逢年过节这路上来去的人更多,因此这山经常发生山火,后来人们干脆将此山称作“火烧山”。
该桥建于初期,在长兴煤山地区如此的山涧乱石拱桥能经受住上百年的山洪冲击,至今还能保存完整,也是凤毛麟角了。2010年该桥被公布为县文保点。
(亩犬)桥
(亩犬)桥坐落于林城镇(亩犬)桥村老街道,六墩七孔石梁桥,以花岗岩、武康石为桥体主用石材;该桥东西走向,横跨(亩犬)桥港(也称泥桥港),此港北通泗安塘,南接小溪口,汇入西苕溪。
桥面长34米,宽2.05米,高约4.8米;桥面各孔分别由三四块长石梁纵向并排铺筑而成;桥面由中间向两侧桥台缓缓倾斜,立面略呈弧形;桥面两侧有石板护栏,间以12根莲花形望柱;桥墩由4块排柱石并排竖立构成,两侧桥台条石错位砌置。根据桥刻落款记载,该桥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重修。
(亩犬)桥是历史上长兴县通往安吉县要道上的一座必经之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初夏,中队与日军在此桥头开展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这次(亩犬)桥阻击战,中国抗日军队英勇顽强,场面悲壮,使日军遭到重创。但驻守(亩犬)桥的中队有一个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这座古老(亩犬)桥留下了中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一页。
1986年长兴县政府拔款又一次修缮(亩犬)桥。1983年长兴县政府公布该桥为县级文保单位。
三登桥
三登桥位于画溪街道曹家桥村北杨自然村西,两墩三孔石梁桥,东西走向,横跨吴家坦港(历史上曾称白田港)。是吕山至南石桥主要通道中的必经之桥。
桥面长9.57米,宽1.74米,高约3.12米,中孔净跨3.8米;中孔桥面平直,两侧略向桥台倾斜,立面呈微弧形;桥面分三段,每段桥面由2块长石梁纵向并列铺筑构成;桥墩由2块排柱石并排竖立构成,两侧桥台条石错位砌置。桥体构件所用石材有2种,桥面6块石梁及桥墩2块排柱石为武康石,桥墩另2块排柱石为花岗岩。
三登桥字堂内所刻年款已清晰记载该桥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十二月,即公元1223年12月;桥柱字堂内能遗存下如此清晰的建桥年款,可谓弥足珍贵。乙丑年(1925年)为最近一次重修;《同治˙长兴县志》也有记载:“三登桥在县南十二里,跨白田港(顾志)”。
该桥从其实物和旧志记载,具有清晰的历史沿革,而且是长兴唯独有明确记载的两座宋代建造的桥梁之一。该桥现保存完整,2010年被公布为县文保单位。
盛家桥
盛家桥位于太湖街道五里桥居民区冯家墩自然村南,南塘港与长湖申港交汇处,单孔木梁桥,桥南属李家巷陈家浜村,桥北属五里桥居委会冯家墩自然村,南北走向,横跨南塘港(古时称盛家湾港)。
桥面长12.6米,宽2.4米,高约5.4米,净跨12米。该桥梁由4根粗大杉木并列搭接而成,桥面横铺木板,桥背两端下侧分别由4根木柱支撑。金刚墙由规整花岗岩块石砌筑,两端桥台各有15级台阶。《同治˙长兴县志》记载:“盛家桥在县南七里,跨盛家湾港(顾志)”从长兴县旧志记载的资料看,盛家桥在明代已经存在。
该桥现在系单孔木梁桥,据当地年老村民介绍,该木梁桥建于1957年,其用于桥台肩墙、台阶的石材,主要利用了原盛家桥遗存的桥体构件,以及该村一处贞节牌坊拆迁来的石材,故遗留十几处桥梁、牌坊的石刻残件。该桥是长兴县目前唯一保存较完整的一座木梁桥,颇具建筑特色。2010年被公布为县文保单位。
锁界桥
锁界桥位于太湖图影区小沉渎村宅里自然村,单孔拱桥,东北至西南走向,横跨太湖大堤内侧的大桥港,水入太湖。
桥长20米,净跨7米,桥宽2米;拱券采用分节并列砌置法,桥拱立面呈半圆形;两侧桥台各有15级台阶;桥面两侧由石板护栏,护栏间各有6根望柱。石材为花岗岩、太湖石并用。桥心有太极图案。桥额均刻“锁界桥”。桥台两侧的肩壁石均镌刻桥联:北侧“锁南北以成梁山湖竞盛”,“界东西而作砥苕箬交通”;南侧:“不假丹青远瞩近瞻胥是画”,“非关色相欸声德颂咏诸诗”。桥台西侧金刚墙嵌石刻一方,记述该桥历史:最早始于明万历年间,晚至三年(1914年)。据《同治˙长兴县志》记载:“锁界桥在县东二十七里。跨石塘港。”2003年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胥仓桥
胥仓桥位于吕山乡胥仓村老街胥仓桥港南端与西苕溪交汇处,两墩三孔花岗岩石梁桥。东西走向,桥东属大施㘰的龙溪村,桥西为联合㘰的胥仓村。横跨胥仓港,水出西苕溪。
桥长12.7米,宽2.3米,高约4米,中孔径跨4.8米;中孔桥面平直,两侧略向桥台倾斜,立面略呈弧形;桥面分三段,每段桥面由4块长石梁并排纵向铺筑而成。后有一段桥面,因中间石梁毁损,则用混凝土浇铸短板铺垫;桥面两侧有石板护栏,栏间原设望柱6根,现存2根较完整,其中一根望柱顶部有圆雕石母狮一尊,母狮抚弄幼子,形态生动逼真。桥墩由3块排柱石并排竖立构成,两侧桥台由条石砌筑。桥额“重建胥仓桥”,阳刻,楷书;年款不清。
该桥是西连安吉、东接吴兴的民间古桥,桥侧有街道集市。据该桥形制及石质分析,桥梁主体应为清代中后期建筑。2002年被公布为县文保点。
每一座古桥
都有自己的性格
都有自己的味道
哪一座最符合你的口味呢?
枫桥夜泊碑上的题字,名家荟萃,其中竟有一个23岁的小青年
南京总统府内的《枫桥夜泊》碑是以苏州寒山寺复制的,从外形上,除原碑材质为青石,而总统府诗碑为汉白玉以外,差别不大,均为三面刻有文字。总统府诗碑上有多处题款,有的为其特有,正是这块诗碑历史的体现。
一、总统府诗碑的来历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传诵,先后有北宋翰林院学士王珪(郇国公)、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所书刻有诗碑,但前者早已无存,后者至光绪年间所存已不及十字了。第三方诗碑,为清末国学大师俞樾于光绪32年(1906年)秋末所书,当时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后,此碑制成后,又令寺庙又焕发出夕日光彩。俞樾诗碑在寒山寺保存至今,其间也有过历险,抗战时期,就差点就被日本侵略者掠走。爱国壮士的舍身保护国宝,日冠的窃碑诡计才没得逞。
总统府诗碑刻制精美,原来置于西花园桐音馆附近,与寒山寺诗碑曾一度存在真伪之争,直到1981年在整修中迁至长廊,在迁移中发现碑座上刻有七排文字,其中有“中华维新政府出品”“昭和十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等字样。这些文字现已被水泥覆盖,埋入基座。
“总统府”大院在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后,成了日军十六师团部。后来,又成了日军扶植的维新政府所在地。1940年3月30日维新政府解散,并入了汪伪国民政府,这里又成为汪伪政府考试院、监察院等部门所在地。这块诗碑曾是汉奸们讨好日寇的道具。
二、“汪定执敬观”
诗碑正面均以行草体书写全诗正文28字,并刻跋语三行45字,文曰:“寒山寺旧有文待诏所书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岁久漫漶。光绪丙午,筱石中丞于寺中新葺数楹,属余补书刻石。俞樾”。
俞樾生于1821年,字曲园,是我国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是红学家俞平伯的曾祖父,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老师, 在此就不赘述了。
正面左下角另刻有“乙丑重阳汪定执敬观”9个小字,乙丑年当为1925年。另外在诗碑背面也刻有“汪定执敬观”字样。
汪定执字允中, 一字慕云,别署旷公,安徽歙县人,清末民初时期著名诗人,并善于画梅。汪定执早年受教于名儒李嘉会,后与俞樾、高僧印光交往,诗境禅理均有造诣。曾为诗集题云:“旷公久居吴门,昔曾交纳俞曲园先生(俞樾),晚乃遍识海内耆硕,学有根底,故诗渊然可诵,而尤工于言情。前后两德配皆吟侣,悼亡之作为世传颂。今旷公渐衰老,俯仰前尘,磊磊有生气。余年固相似,而意兴愧不如矣。”
1925年,55岁的汪定执在苏州故地重游,在寒山寺看到诗碑,想到先儒俞樾,感叹万千,刻文碑上,以示崇敬之情。现在,寒山寺的《枫桥夜泊》碑拓片上,在俞樾落款的后面,都清楚落有“汪定执敬观”字样,融为一体。
1955年,汪定执逝于歙县雄村老家,享年85岁。沈尹默先生为题墓碣“诗人汪允中之墓”。傅抱石、汪勖予两先生合制墓图。汪旭初、杨千里、高吹万、林散之等皆有吟咏。时期教育家汪已文为汪定执之子,当代收藏家汪孝文为其孙。林散之先生曾有诗:“一门三代书香好,黄岳春留不世才”, 赞誉汪家三代人均为一时俊杰,各有所成。
三、“王劲父拜观”
总统府内石碑正面,在“乙丑重阳汪定执敬砚”字后,又多一行篆书“乙酉夏日西泠王劲父拜观”11字,并有一方印章。这些字与印章刻得较浅,明显与碑文风格不相一致。“乙酉”为1945年。
王劲父名为王京盙,号澂翁、铁翁、蛟川外史等,1922年出生,“劲父”是他的字,浙江慈溪(今属宁波市镇海区)人,生于杭州,自幼学书画、篆刻,小学从丁福保,鉴古从姚虞琴,篆刻发蒙于韩登安,得力于王福庵,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并随印社创始人王福庵先生出游。王劲父曾居上海浦东高桥镇北市梢,斋称力学斋、浪花庵、守正楼,书法四体兼擅,尤精铁线篆,又以篆入隶,别开生面;治印融秦铸汉,古朴浑厚,又以书韵入印,刚柔相济;好收藏,然所藏明清书画、碑版、杂件千余,大多失于浩劫。
王劲父只读过小学,却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曾被上海大学破格录取。解放后,王劲父在上海高桥中学做语文老师,直到退休,但从上世纪八十年始,王劲父渐享大名,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96年王劲父去世,享年75岁。《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称其“篆刻出自秦玺汉印,深厚者劲朴过人,纤细者匀秀独绝,朱白文全能入古出新。所作小篆绕有古意”。
1945年,王劲父才23岁,既不在政府任职,在书法篆刻界也只能算是“小字辈”,却能将自己的名字刻在这块石碑上,应该此中有一段典故。但是王劲父后人不知道此事,也没听王劲父说过此事,只是知道抗战胜利后,还在读书的王劲父曾多次受上海大学校长委托,到南京参加了一系列的抗战胜利庆祝活动。西泠印社人才济济,王劲父早期并不出众,能够题款在这块“名碑”,可能只能说明从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到1946年5月国府还都前,“总统府”大院可能有段“真空期”,缺乏严格的管理,甚至“闲人可入”,才得以有人刻名留念。
四、“汉贞阁主人唐仁斋镌字”
诗碑背面刻有俞樾行书附识,共八行135字,全文曰:“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脍炙人口,惟次句‘江枫渔火’四字颇有可疑。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可宝也。此诗宋王郇公曾写以刻石,今不可见。明文待诏所书,亦漫漶‘江’下一字不可辨。筱石中丞属余补书,姑从今本,然‘江村’古本不可没也。因作一诗附刻,以告观者:郇公旧墨久无存,待诏残碑不可扪。幸有中吴纪闻在,千金一字是江村。” 背面另刻有“汪定执敬观”5字及“汉贞阁主人唐仁斋镌字”10字。
原碑为唐仁斋所刻。唐仁斋是清朝末年苏州刻碑高手,生于1875年,其汉贞阁碑帖铺在苏州卧龙街(现人民路),颇有名气。寒山寺的寒山、拾得像也出自唐仁斋之手。唐仁斋卒于1908年,年仅33岁。
据史料记载,王珪写此诗碑时,正在丧服中,故未署名。俞樾写此诗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唐仁斋刻完此碑,第二年就英年早逝,年仅33岁。1947年,苏州名画家吴湖帆请元老张继也写刻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要人张继书写唐代诗人张继名诗,碑成后,与俞樾诗碑并列于寺中,这在当时也算是一段佳话,但张继写此诗后,第二天便与世长辞。维新政府1938年3月28日在日本侵略者扶持下成立,于1939年成立一周年之时“出品”此碑后,到次年3月30日就遭解散并入汪伪国民政府。难道维新政府也应验了魔咒之说?
但是,当年文征明写碑时不到50岁,却活到89岁高寿。后来,也有许多人写刻过此碑,现在寒山寺的《枫桥夜泊》碑还在不断增加,倒也没听说过什么“魔咒”了。由此看来,《枫桥夜泊》碑的“魔咒”之说只是巧合而已。喜爱这块诗碑的人还是很多的。(本文改编自《解密总统府》,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NJHFHHH,在旅行中感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