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真的有陨石吗(昆阳之战真的有陨石吗后汉书怎么说)

昆阳之战刘秀以少胜多真的是因为天降陨石吗?真正的胜负手是什么

昆阳之战是光武帝刘秀的成名之战,也是玄汉推翻新莽的定鼎之战,所以这次战争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都十分重要。

再加上这次战争自带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传奇剧本,还有“天降陨石”这样的玄幻背景,就使得它更加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了。刘秀的位面之子、大魔导师、陨石召唤术、狂风指战员水魔大皇帝等诸多魔幻称号和魔法技能也都是从这一战开始传开的。

这实际上是普通老百姓对于胜利者的一种主观上的光环加持,他们愿意也习惯把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神化。

那么,真实的昆阳之战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在这场“神乎其神”的经典战事背后,我们需要认知到的必然逻辑是什么呢?

昆阳之战的大致过程

绿林军在攻打宛城之前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尤其是刘縯大破南阳军政一把手甄阜10万大军于黄淳水与沘水之间之后,他们便开始有点飘了,觉得这天下迟早都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不如提前消费一下美好的明天,于是便火急火燎地建立更始,也叫玄汉。

绿林军这些山大王不明白什么叫“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只是急不可耐地想要及时行乐,却不知道“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作为第一个公然建立的起义武装,他们势必会招致新莽的全力围剿。不以雷霆之势把你们镇压下去,他们的统治威信就会被彻底破坏。

更始建立后,以“灭新复汉”为旗号,兵分三路,准备趁热打铁再创辉煌。刘縯率主力围攻宛城、部分平林兵南攻新野、绿林大佬王凤及廷尉大将军王常、五威将军李轶、太常偏将军刘秀等率领2万兵力向东面的颖川、洛阳进击。

这三路人马之中,除了围攻宛城的刘縯陷入了持久战外,其余两路都很顺利,尤其向洛阳挺进的王凤一路顺风,连克昆阳(河南叶县)、定陵诸城。

但是,等待一直顺风顺水的王凤等人的却是一场惊险万分的大恶仗,也就是今天要说的昆阳之战。因为王莽一听说南阳的匪患已经愈演愈烈到建国的程度了,便下定决心、集中力量要认真对待这件事了。

王莽命司空王邑、司徒王寻等人亲赴洛阳,征发各州郡精兵平灭南阳之乱,要彻底扼杀新生的更始。

公元23年夏初,王莽完成了兵力征集,史载达四十二万之众,号称百万,各地赶赴战场的援兵、旌旗、辎重,千里不绝。甚至为了壮军威,王莽连“猛兽军团”这种非常规部队都派出来了,由两米多高、腰宽十围的巨毋霸为总驯兽师驱使虎、豹、犀、象等猛兽助战。

五月,王邑、王寻率大军抵达颍川,与先前被刘縯打败的严尤、陈茂会合,随后由颍川向昆阳前进,两三天内便有十余万军队到达昆阳。

王邑率军抵达昆阳后,随即便下令围城,准备端掉更始这个刚刚拿下来的据点。

这个时候,刚从前线败下阵来的将军严尤向王邑建言要直取宛城,理由是昆阳城小而坚,周边地形狭窄,不利于展开兵力,况且这座城对战局影响不大。而宛城现在正在鏖战之中,亟需救援,如果大军直接推进到宛城城下,宛城之围可解,回头再来攻打昆阳,就水到渠成了。

王邑对这个败军之将的建言十分看不上,牛气哄哄地反驳他:“当年翟义(王莽篡汉时的唯一武装救汉者)造反时,我就因为没有生擒他而被皇上责骂,现在我统帅百万大军再在昆阳这个小城下绕道而行,这不是让人笑话吗?又怎么对得起朝廷、对得起皇上?”

王邑定下先攻打昆阳的战术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此时昆阳城中的玄汉兵力,他们当时能动弹的总共也八九千人,还不全部都是战斗人员,包括一些凑人数的民夫、妇孺在内。

所以,昆阳城中面对大军压境的紧急形势,气氛十分凝重。绝大多数人都准备弃城而逃了,毕竟很多人参加起义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没必要把命搭进去。

于是,昆阳城中此时的最大领导王凤便把所有的高级官员聚集在了一起商量大家什么时候跑、怎么跑、往哪跑以及临阵脱逃这个决定由谁来宣布等问题。

其实王凤等高级将领当时最渴望的就是有一个“懂事”的人主动站出来劝他们赶紧逃,不要拿鸡蛋碰石头。这样,他们就可以就坡下驴地赶快逃命了。

但是,他们最终却失望了,因为大家都是聪明人,也都是好面子的人,都不想亲口说出这种弃城而逃的话。

“懂事”的人没等到,不懂事的人却等到了一个,这个人正是平时很少发表意见的刘秀。刘秀没有顺着领导王凤的意思来,反而掷地有声地表示:咱们不能逃,因为逃也逃不掉,要想活命,就必须跟敌人死磕到底。

平时三脚踹不出一个屁来的刘秀这番决绝的言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小子平时可不是那种猛打猛冲的人啦,怎么突然会说出这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话来呢?

刘秀赶紧上理论解释,说道:“咱们别看外面的敌人很多,但是咱们城外的地方小,多山多水的,敌人就算有一百万人,也只能一万一万的上!所以我们如果拒城坚守的话,每次面对的敌人不过是万余人,但是如果我们弃城外逃,那就会被追兵撵上,然后逐步被围歼。而且我们现在已经被围住了,想逃也逃不出去了。另外,从外围局势来看,我们的主力军正和宛城军在打拉锯战,如果我们这里放弃防守,攻打宛城的主力军也将会被内外夹击。所以,我们必须坚守昆阳城才有一线生机。”

结果,刘秀这番义愤填膺的话毫无意外地引起了在场所有将领的大骂:“你小子平时挺怂的,现在自己想死还要拉着我们一起陪葬?你有啥资格给我们上军事理论课!”

恰在刘秀苦笑难言之际,探马来报,敌军已经兵临昆阳城下了。王凤等人虽然有点看不上刘秀,因为这小子平时很少发表意见,也没啥战功,但现在事实确实如他所说,逃跑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又把皮球踢到刘秀那里,既然你说不能跑,那你说说应该怎么办吧?

刘秀的回答是让王凤和王常等人坚守昆阳,自己出去搬救兵。

这个回答差点又让所有将领破口大骂了,你小子叫我们不要跑,结果你自己却借着搬救兵的名义先跑了。看不出你小子套路玩得还挺溜呀!

刘秀赶紧解释道:“大家不要想多了。我不分兵,兵力都留给大家守城,我就带几个老兄弟往外冲,冲出去了就前往临近的定陵、郾城搬救兵,冲不出去就死在了敌军阵中,也算替大家打了个头阵!”

王凤等人想了想,这不失为一个死马当活马医的办法,也不会损失自己什么实力,于是也就同意了。

当夜,刘秀带着宗佻、李轶等十三骑,从昆阳南门突然溜出,在刚刚合围的王莽大军的缝隙中突破了出去。也算是刘秀幸运,他如果再晚一点,王邑的十万大军就将全部集结于昆阳城下了,到时候昆阳城就真的连一只鸟都难得飞出去了。

赶到昆阳城下的王邑为了显摆自己的家底厚实,下令全军展开,小小的昆阳城来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的层层包围。

合围完成后,王邑也不啰嗦,直接下令全面攻城。工兵挖地道、冲车撞墙、弓弩齐发等所有攻城手段直接上全套。

按道理,像王凤等人那样的斗志和昆阳城中那点实力,其实根本经不起几轮这样猛烈的冲击。好在一来昆阳城虽小的,但是防御工事却比较牢固;二来昆阳城外地形狭窄,限制了单次冲锋攻城的兵力,这两个有利条件大大降低了守城的压力。

但即便是这样,王凤等人也没有坚持多久,看着城外王邑的各种大手笔、大场面,王凤等人很快就表示撑不住了,赶紧召集了班子成员召开了投降会议。

谁知道对面的王邑也是一个狠角色,谁指望你们这帮泥腿子投降了?老子要彻底消灭你们!接受耗子投降的猫不是好猫,你们别多想了,乖乖地把脖子洗干净,等我大军破城之后来屠城吧!

连当叛徒的资格都被敌人取消了,王凤终于被逼出了一点血性,下令:横竖是个死,大家跟丫拼了!

相信此时此刻的王凤内心里是无比期待他之前看不上的刘秀能赶快搬来救兵,求菩萨保佑,亲爱的刘爷,您可一定要赶快回来啊!

此时的刘秀确实已经到达了周边的定陵、郾城等地,但是在求救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将领都拒绝出兵营救昆阳,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发兵营救昆阳就是拿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但是,刘秀依然不愿意放弃,继续坚持不懈地慷慨陈词:“兄弟们,你们不知道,王邑这次带来的财宝、军需超乎我们的想象,咱们杀回去出其不意,只要把他们干翻,想要啥有啥。大家别惦记自己这点东西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么好机会不容错过。再说,如果大家不救昆阳,等到敌人攻破昆阳再杀过来,咱们不照样都得完蛋吗?”

诸将想了又想,刘秀似乎说得有道理,而且这小子一向很谨慎,也不像诓人的样子,于是便纷纷被刘秀拉上了船。

就这样,刘秀从各地拢集了七千多人,开始赶回昆阳前线。

而此时距离刘秀离开昆阳城已经过去十多天了,昆阳城已经快打得山穷水尽了。昆阳城之所以摇摇欲坠但却屹立不倒,正是因为王邑那道不愿意给人活路的屠城令。

眼见昆阳城久攻不下,将军严尤再次给王邑提出了“围三缺一”的建议,这样就可以瓦解对方的斗志,咱们撵上去追着打就行了。

王邑却再次拒绝了,表示那不是我的风格,我就是要打出让人震撼的效果出来。

投降不同意,打落水狗也不行,王邑就这样凭实力和个性,硬生生地把数十万的大军在小小的昆阳城下耗了半个多月。

王邑这种任性耍个性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在这宝贵的大个半月中,外部形势在急剧逆转。

第一就是整整坚守半年之久的大城市宛城,因为弹尽粮绝了,在已经人吃人的情况下被迫投降了。

第二就是广为流传的“流星砸营”发生了,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

第三就是刘秀在六月初一这一天率领七千人马赶到了昆阳战场!

刘秀抵达昆阳战场后,亲率步骑千余为前锋,在离王邑的围城大军四五里处摆出冲锋阵势。

王邑觉得这是刘秀送福利来了,赶紧派出数千部队接阵,但结果却十分伤自尊,他们很快就被刘秀率先锋军给冲垮了。因为刘秀身先士卒,亲手冲杀了数十人,极大地鼓舞了军队士气。玄汉士兵一看平时文质彬彬的刘秀都这么神勇,个个不要命地往前冲。

刘秀首战得胜之后,便会合后军主力再次整队向王邑大军冲杀过去,同样是气势如虹,不可阻挡。此次冲杀斩敌近千人,并直接穿破敌阵,冲到了昆阳城下。

刘秀在昆阳城下稳住阵脚之后,便开始大喇叭搞攻心计,“宛城方面的救兵马上就要到了”的声音响彻整个昆阳战场!

这玩意不管真假,对提升己方士气和瓦解敌方斗志都是大有裨益的。城内的王凤他们估计听到这声音都激动得泪流满面了,我们亲爱的刘爷,您可总算赶回来了。对面的王邑他们一听,心里大惊,这里的匪军还没搞定,外面又来一拨,这可如何是好?

但是,刘秀知道这是个假消息,经不起时间考验,所以不能给敌人太多反应时间,必须要在他们证实这个消息之前,把他们的信心给冲垮。所以,来不及休息就从军中选出三千敢死队直接冲向王邑指挥部。

刘秀实际上是在赌,赌对方被他的假消息唬住了,然后在自己的冲锋之下一击即溃。

但是,很遗憾,刘秀没赌中。因为他的对手王邑永远是自信满满的,他觉得这帮泥腿子人再多都不够自己打的。

但王邑为了防止各营出现混乱,下令各营严格管束自己的部队,没有他的命令,不准擅自出兵,由自己带领亲卫军直接迎敌。他觉得自己的亲卫军有一万多人,歼灭刘秀三千敢死队绰绰有余。

但是,王邑没想到的是自己的部队已经是攻城半个多月了的疲劳之师,再加上刘秀前两次冲杀和一次舆论攻势,已经丧失了斗志。结果面对刘秀的敢死队竟毫无招架之力。

眼见刘秀带领三千勇士势如破竹地攻向自己,王邑终于有点慌了,不断组织队伍进行阻击,但是没了士气的溃军哪有那么容易被重新组织好?刘秀越杀越近。

此时,最为奇葩的场面也出现了。其余的新莽军队由于之前得到过王邑“不许乱动”的命令,居然全部很有默契地站在旁边看戏。数十万军队看着刘秀带着三千敢死队追着自己的主帅一万人到处跑,这场面够奇葩吧?

就这样,刘秀成功率军冲到了王邑的指挥所,还顺利斩杀了副司令王寻。

王寻之死成了压垮新莽军队的最后一根稻草,主帅王邑也绷不住了,开始带头逃跑,他的亲卫军就更加四处逃窜了。

昆阳城中和城下的玄汉军队眼见形势如此之后,也倾巢而出,呼声如雷地向新莽军发起全面。

与此同时,被刘秀感动的老天爷也加入了昆阳战场,瞬间狂风大作、大雨如注。

在所有有利形势都倒向玄汉军方面后,王邑的大军开始全面崩溃,看戏也不看了,逃命要紧。于是,大家都争相逃命。在狭窄的昆阳城外,数十万大军争相逃命是个什么概念?自相践踏,死伤惨重!

最后,王邑、严尤等人虽然带了少量亲卫拼命逃离了昆阳战场,但却把堆积如山的战略物资全部留给了刘秀他们,据传,这些战利品,刘秀他们一连搬了一个多月都没搬完。

昆阳之战之后,玄汉军队彻底全面地完成了硬件升级,刘秀开始名满天下,新莽的丧钟也正式敲响!

昆阳之战的逻辑分析

昆阳之战是刘秀的成名之战,在很多人的传统印象中,刘秀以七千人打垮了王邑的四十二万大军和各种野兽,创下了1比60战胜对手的冷兵器战争奇迹。基于此,怎么夸他都不为过,什么位面之子、魔法召唤师等玄乎其玄的封号随之而来。

赢者通吃,胜利者最终将拿走所有光环,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刘秀导演的这场军事奇迹,从军事难度上来讲其实是比不上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那样的经典战役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刘秀的对手王邑档次跟不上,王邑的傲慢与偏见其实对最终的胜负影响更大一些。另外,刘秀面临的挑战,其实并没有后世口口相传的那么艰险。

首先,新莽军队并没有42万那么多。42万大军的说法是《汉书》中出来的,但是在《资治通鉴》和《后汉书》中都提到了“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这句话,还有其他史书提到了3、5、6万的说法。

既然有多种说法,那凭什么说《汉书》中的42万不可信呢?一是在王莽那个时代,由于天灾人祸,全国人口数损失过半,全国能组织42万军队已经相当不错了;二是王莽没有足够的时间组织这么多兵力,刘秀等人是三月份拿下昆阳的,然后消息传回长安,再到王莽下令征兵,然后五月份王邑的大军就已经出颍川了。这两个月的时间是不足以完成42万大军的征集以及背后的民夫、粮草、辎重、装备的征调与分配的。

所以说,实际上最有可能的是,王莽理想的可动用兵力是42万,实际征调的参战人员是十万左右,除去那些辅助人员,真正的战斗人数也就3到5万。这也就是上述多种说法的缘由。

除了难度上拉低了刘秀这次大胜的技术含量,还有对手三番五次“助攻”的好运气也降低了这次胜利的成色。

比如王邑若是听取了部将严尤“放弃昆阳、直奔宛城”的建议,昆阳之战就不会发生了,昆阳城大概率会在宛城之围被解之后不攻自破;

比如王邑如果不是那么傲慢自大,稍微具备一点“战术服从于战略”的常识,接受王凤等人的投降,刘秀的谋划还是只能徒劳无功。甚至只要王邑不发出“战后屠城”的恐怖言论去激发绿林军的死志,昆阳城能不能坚持到刘秀搬来救兵都得两说。

比如王邑要是中途接受严尤“围三缺一”的建议,昆阳城也早就土崩瓦解了。

比如王邑不是在对决刘秀之前下了那个奇葩的死命令,刘秀那三千敢死队也还真难以实现他的战略意图。

比如昆阳城的城防没有那么牢固、外围地形不是那么狭窄,王邑可以一次性投入全部兵力,昆阳城也早就守不住了。

总而言之,刘秀的这次大胜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传奇,什么陨石助阵都是强行加上去的,确实有“陨石砸营”这回事,但跟刘秀没什么关系,那是发生在刘秀搬救兵还没回来的时候。

但是,这也并不是说刘秀这次胜利不值得推崇。我们常说,好运气也要有能力的人才能抓得住,刘秀能够取得这次大胜,背后有几点逻辑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

第一点、临危不乱的冷静分析能力。王邑大军围城之际,王凤等其他将领自乱阵脚,首先想到就是逃跑,这其实就是战术和战略能力双重缺失的体现。事实确实都如刘秀分析的那样,战略上这是把宛城的队友给卖了,战术上你们确实也逃不了了,王邑带领的是正规军,装备齐全,只要发现你们跑了,组织一支精锐骑兵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追杀你们。刘秀能够在危局之中看透这背后的利害得失,并力排众议主张坚守,这是大勇和大智的体现。

第二点、沉着果断的解决问题能力。绿林军留下来守城其实不能使得他们脱离危险,双方的实力摆在那里,城破是迟早的事情。要想转危为安,唯一的希望就是借助外力来打破局势。但是,当时宛城方面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拉锯战,那是指望不上的,只有向离自己最近的定陵、郾城搬救兵才有一线生机。这中间牵涉到两个核心点,一个是把握,一个是时间,刘秀能够在一片慌乱的情况下兼顾了,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第三点、身先士卒的大勇即大智能力。身先士卒,其实对于一个军事统帅来说,并不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招数,但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没有这种勇气和表率还真不行。刘秀搬来七千救兵,如果第一次面对王邑几千人拦截,不是他自己亲自率队冲上去,那些援军的斗志和血性就不可能被彻底激发出来,他们是来救人的,你刘秀让他们先上试试看?最后的三千敢死队你刘秀不亲自带队,能打出那一往无前的效果吗?在绝境之中,往往只有主帅带头往前冲才能激发队伍的士气。

当然,还有很多诸如“散播援兵将至的消息”小技巧就不一一分析了。

归根到底,昆阳之战虽然没有后世传播的那么玄乎,但是也的确把刘秀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了。之所以这么客观地分析一下它背后的真实逻辑,不是说刘秀不应该享受那些赞誉,而是希望我们即使赞美一个人,也要尽量赞美得客观一些。

昆阳之战的拓展思考

其实昆阳之战中还有很多小细节是值得我们去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这些小细节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性逻辑和生存哲学。

举两个例子吧!也是两个小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是刘秀出去搬救兵,而不是王凤他们?难道不是搬救兵的人只要冲出包围圈就能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吗?王凤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个机会给刘秀?

当时昆阳城里的兵力几乎都是绿林军,这些都是王凤混社会的资本,他们如果把大部分人留在城中,即便冲出去了,对他们的意义也不大,因为他们的生存资本一下全没了。如果他们带着大部分人马出去搬救兵,那就和弃城逃跑没什么区别了,他们会成为王邑追击的目标。

另外,如果王凤出去搬救兵,刘秀留下来守城,刘秀能真正指挥得动城里那些绿林军吗?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定陵、郾城的兵力主要都南阳豪族的兵力,如果是王凤等人出去搬救兵,即便他们冲出去了,那些南阳将领可能也不会买他们的账。

所以,搬救兵这个人必须是有南阳豪族背景的刘秀。

第二个问题:刘秀成功从定陵、郾城搬来救兵真的只是因为那番慷慨陈词吗?咱不否定刘秀描绘的美好愿景对那些将领有很大刺激作用,但核心原因却是另外一个,就是那些将领基本上都是南阳豪族的人。

如果定陵、郾城都是绿林军,那刘秀说破嘴皮子都没用,因为绿林军本身就是流民组成的,他们本来就没有太高的觉悟和素养,有好处的时候一窝蜂上,有危险的时候一窝蜂散。他们得知新莽大军将至,大概率会马上往东撤,再图打算。

南阳豪族则不一样,他们的家人和资产都在南阳本地,如果昆阳城真的被攻克了,宛城也就拿不下了,南阳全郡也会回到新莽手里了,那么他们的亲人、家当都将全部失去了。

这才是他们冒着巨大的危险也要跟着刘秀试一试的根本原因。

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之中来,我们会发现,为什么有些人他就是能把一些看似极其困难的事情最终做成呢?真的是因为他有逆天的业务能力吗?并不见得。

那些能够举重若轻地把困难的事情办成的人,其实往往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化繁为简地把事情背后的利害关系看透,能庖丁解牛般地对症下药,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们找对象,找了多少个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准确的找到那个愿意并适合与你共度一生的人;

比如我们搞商务公关,搞定了多少个客户代表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精准地搞定那个能够起到一锤定音作用的核心人物;

比如我们学习数学,会做多少道数学难题其实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不能灵活地掌握那些运算法则和逻辑;

总而言之,我们要学会从昆阳之战这样的历史案例之中学会快速反应、坚定立场、精准切入、抓住重点的思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或许,历史有趣就有趣在这里吧!

人手不够老天来凑:昆阳之战,天降陨石雨是否真的存在?

在刘秀的带领下,义军无不以一当百,奋勇争杀,在几十万新莽军队中杀出杀入,蛟龙入水一般,横冲直撞,勇往直前。

运气一来,挡都挡不住。倘若新莽军队任何一个中级军官能够喝住败退士兵,稍稍稳住阵脚,敌我对比如此悬殊,新莽军队凭借人数上的巨大优势,反败为胜,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新朝 百万大军 画像

结果,老天都在帮刘秀。忽然间,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来了一场超级暴风雨,致使当时雨如倾盆,河水暴涨,吓得新莽军队那些当噱头的各种虎豹野兽都哆嗦发抖,巨无霸也消失无踪了。

新莽士兵更是胆战心惊,没头苍蝇一样四处狂奔,其中掉入水中淹死的,多达万人,尸体把河道都堵了。

王邑 画像

而漂浮在河面上的尸体,反而成全了新莽统帅王邑和大将严尤、陈茂等人。这些人胯下马好,各个扬鞭,踏着河上自己军队士兵尸体堆浮而起的“浮桥”,最终有命从战场上逃脱。

最后,王邑和手下数千残兵逃到了洛阳,各郡士卒没死的,也都仓惶逃归本郡。

巨无霸 画像

至于史书中曾经数度出现的“巨无霸”,却在这场昆阳大战中毫无踪影,没有任何史书提及他的下落。当然,有说这个新莽大块头在驱赶虎豹退却过程中淹死,这种说法倒不是史书上说的,而是蔡东藩先生在他的断代史演义中提及。时下市场一些网络搞笑调侃历史书作者不懂历史原文,攒书都按照蔡东藩的断代史演义白话版当作线索照抄和三次“翻译”,所以得出“巨无霸”淹死的结论……

刘秀 剧照

大战之后,刘秀指挥汉军在昆阳城下收缴新莽军队抛弃的辎重物资,财物军资取之不尽,汉军运了一个多月都没搬完。最后,剩下东西太多实在搬不走,汉军就堆积起来一把火焚烧了事。

昆阳一战,王莽几乎把他自己新朝全部筹码都输光了,接踵而至,国内各地郡县皆奋起反抗,杀掉新朝派驻在当地的官员,并以更始年号纪年,等待汉朝军队收编。

王莽 画像

旬月之间,天下,似乎已经不是王莽新朝的天下了。

从战役过程中可以发现,一场战争中个人的意志力是那么重要。昆阳之战,完全靠刘秀的理性、血性,使得不可能之事成为了可能!

当时,宛城十多万更始汉军根本就没有过来协战,刘秀仅仅依靠不到两万的兵力,竟然一战击垮四十万的敌军!

刘秀,这个昔日的太学学生,竟然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刘秀 剧照

至此,昆阳一战,昔日碌碌如常人的刘秀,拔然而起,一举盖过了他大哥刘縯的风头。相比宛城久战不克后的献城投降,刘秀的昆阳血战,让他一夜成名!

昆阳大战,新莽主力消耗殆尽,王莽再无能力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剿杀各路义军。对于更始帝而言,其属下义军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

更始帝 剧照

大捷之后,刘秀没有回宛城朝见更始帝,而是继续领兵作战,更加卖力地为更始帝刘玄拓疆括土,在河南一带攻城略地。

刘秀所率义军有仁有义,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百姓拥戴。

刘秀等人 剧照

攻克颖阳(今河南许昌西)之后,刘秀带兵进攻父城(今河南平顶山北)。这座小小城池,竟然日久不下,刘秀也不焦躁,就屯兵于附近的巾车乡修整。

新朝的颍川郡掾冯异当时行监五县,被汉兵俘虏。由于冯异名声不错,刘秀就把他待为上宾。和刘秀交谈久之,冯异就表示:“我有老母在父城,希望您能放归我回到父城,待我说降五城,以此效功报德!”

冯异 剧照

刘秀挺厚道,对人很信任,就马上放归冯异。冯异进入父城之后,找到为新朝坚守父城的官员苗萌,说:“更始诸将多暴横凶蛮,惟独刘秀刘将军所到之处不虏略,不侵暴,我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可比!”

本来冯异就是苗萌上司,惺惺相惜。如今听冯异这么对刘秀一夸奖,苗萌马上率领五县军民向刘秀投降……

刘秀 剧照

正当刘秀为更始帝卖命之际,一天,忽有消息传来,使得刘秀如五雷轰顶,呆立在当地——首起义兵的大哥刘縯,竟然被更始帝刘玄和绿林系统诸将给杀了!

对于更始帝来说,作为同属刘氏宗室的刘縯、刘秀兄弟劳苦功高,宛城、昆阳大捷,皆是兄弟二人所为。

刘縯 剧照

那么,刘縯到底犯了何罪,竟然被更始帝所杀呢?

昆阳之战中,刘秀发现王莽派出一个巨人士兵,学者:身高接近4米

读史可以知今。今天,笔者继续为大家讲解司马光的旷世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明代学者王夫之曾在著作《读通鉴论》中评价历代帝王得失,并给了汉光武帝刘秀以最高的盛赞:

“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无论是作为帝王、将军乃至于父亲和丈夫,刘秀都做到了极致,可谓是最完美的帝王。而刘秀之所以能从一文不名变得天下皆知,离不开他所指挥的旷世战役——昆阳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刘秀以9000乌合之众,抵挡了王莽42万大军,创造了惊天的奇迹。

而这场战役,被称为是穿越者与位面之子的大决战。而这场战争还出现了一个身高4米的奇人,因此让昆阳之战充满了噱头。

公元22年,刘秀与兄长刘縯起兵反莽,起义军与绿林军联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绿林起义。此后,刘秀兄弟多次击溃莽军,绿林军拥刘玄为帝 , 王匡为定国上公 , 王凤为成国公 , 朱鲸为大司马 , 刘縯为大 司徒 , 刘秀为太常偏将军。随后,刘縯率领主力围攻荆襄重镇——宛城,而刘秀则率2万偏师,攻占了昆阳。

王莽听说刘玄称帝,刘秀兄弟多次击败莽军,大为惊恐,于是他纠集了一支史无前例的强大军队,准备收复昆阳,解除宛城之围,彻底扑灭绿林起义军。

这支军队不仅强大,而且非常奇特。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五月 , 到颍川 , 复与严 尤、陈茂合。 … … 初 , 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 , 并以为军吏 ; 选练武卫 , 招募猛士 , 旌旗辎重 , 千里不绝 。 时有长人巨毋霸 , 长二丈余 、大十围 , 以为垒尉 ;,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 , 以助威武。 自秦汉出师之盛 , 未尝有也。”

首先,这支强大的军队,人数已经超过了42万,自长平之战以及楚汉战争的彭城之战以来,还从未集结过这么多军队。同时,这支军队不是那种乌合之众,其中大部分都是王莽征集来,用于出征的匈奴的“猪突豨勇”。他们兵精粮足、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绝非先秦时期那些召之即来的农民兵可比。

其次,在这支军队中,还有不少奇人。在很多人眼里,王莽是一名穿越者。在他身上,确实有许多类似于“穿越者”的奇行。

公元19年,王莽出于讨伐匈奴的需要,曾向天下征集能人异士,甚至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科技和发明竞赛。在重金的诱惑下,天下的“能人”纷纷聚集于长安。根据史料记载,这些人皆身怀奇术。

有人说自己能让士兵渡江、渡海不用船,渡百万大军不在话下;有人说自己发明一种大力丸,吃了后七天七夜不会饿,堪称压缩饼干的始祖;还有人说,自己研制出一种翅膀,绑在肩膀上就能飞上天,可以为军队侦查匈奴动向……不一而足。

既然说出了大话,就要拿出来练练。于是,王莽命这些能人当场表演。那位说自己能飞的能人,绑着翅膀就从高处跳下,其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很快便摔得粉身碎骨。而其他能人呢?自然也不会什么奇门遁甲之术,简而言之,都是骗人。

然而好大喜功的王莽并没有因此惩罚他们,而是将他们聘用为自己的军事顾问,合称为“七十二兵法家”。在昆阳之战中,王莽派出了其中的“六十三个兵法家”。

最后在军中,还有个叫巨毋霸的长人,他身高儿汉丈,根据学者后世测算,此人身高可能超过4米,简直是史无前例的巨人。根据史料记载,这个巨毋霸自称山东蓬莱人,一般的车子坐不下他,三匹马也拉不动他,因此必须坐用四匹马拉着特别的大车。到了京城后,巨毋霸自称他睡觉要用大鼓来做枕头,吃饭必须用铁筷子。一般的门进不去,必须要加高才能进入。

对于这个巨毋霸,王莽是相当的重视。毕竟王莽的表字是“巨君”,如今出了这样一个异人,正说明王莽登基是顺天应人。因此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将巨毋霸派上了前线,用于显示自己对这场战争的重视。

在军中,巨毋霸主要掌管军中野兽,他能用皮鞭驱使虎、豹、犀、象等猛兽上前线作战,活脱脱像个百兽之王。刘秀等绿林众将望见这样的异人,如何能不怕呢?

王莽大军到达昆阳城后,立即对这座小城发动猛攻。在昆阳城内,仅有9000守军,实在寡不敌众。莽军列营百数 ,制造十余丈高的云车十 ,瞰临城中,旗帜蔽野 ,埃尘连天,征鼓之声闻数百里 。 莽军一边挖着地道,一边还用冲车撞击城墙。后面的士兵,还用弓箭往城中乱射。城中守军只是打个水,都要冒着生命危险,背着门板去井边。

面对如此大军,守将王凤等人决定投降。但是莽军主将王邑和王寻却执意不肯,他们一定要屠灭此城,以儆效尤。

就在城市即将攻破的时候,天象却出现了异变。在夜里,有流星坠落于莽军营中。不久后,又有一片云,像一座崩塌的山一样,压向莽军。面对这样的不祥之兆,莽军士气大跌。

刘秀见此情景,说服了城中诸将,带领十三个骑兵,从莽军包围的空隙中杀出,并向城外的绿林军求援。一开始,众将畏惧强大的莽军,且吝惜自己掠得的财宝,因此皆不敢派兵援救。但是刘秀却激励他们:

今若破敌 ,珍宝万倍 , 大功可成; 如为所败 , 首领无余 , 何财物之有” !

在刘秀的激将之下,绿林军首领们果然纷纷派兵来援。不久后,援军便赶到了昆阳城下。首先,刘秀派人偷偷进入昆阳城,告知他们宛城已经被攻克,振奋了他们的抵抗之心。同时,他还命使节故意将这封信丢在莽军大营,让王邑和王寻看到。听说宛城被攻破,莽军士气再次大减。

刘秀见时机成熟,于是率领3000敢死队,从城西水上冲击莽军中坚。王邑、王寻率领一万精兵抵御刘秀,并命其他士兵继续围城。谁知刘秀的冲击势不可挡,很快便击破了王邑、王寻的中军,击杀了王寻。

刘秀一击废掉了莽军的大脑,其他41万大军立即成了无头苍蝇。城中绿林军见刘秀得手,于是纷纷杀出城外,与援军里应外合。在两军的夹击下,莽军大败,自相践踏。与此同时,天降大雨,狂风将房上的屋瓦都吹飞了。震天的霹雳,将莽军中的猛兽都吓得股战不止。

最终,42万莽军全军覆没,刘秀军尽获其军实辎重 ,车甲 、 珍 宝 , 不可胜算 , 清点了一个月还清点不完,只好将剩余的物资全部烧掉。而巨毋霸呢?由于目标太大、行动不便,死于乱军之中。在评书中,巨毋霸被铫期活活烧死。

昆阳之战的胜利,消灭了王莽军的主力 , 敲响了新莽的丧钟。 是年九月 , 义军攻人长安 , 王莽被 杀 ,新莽仅维持了15年,便被颠覆。

看了刘秀与王莽的昆阳之战,9000击破42万,陨石撞击王莽大营,是不是连小说也不敢这么写?

因此读史是非常有趣的,读资治通鉴,更是尤其有趣。同时读《资治通鉴》不仅有趣,而且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因此通过《资治通鉴》,我们可以前人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只要学好了,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学习工作,都能游刃有余。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陶陶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

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地区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因为编纂此书的学者本都是国学大家,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而且是全本。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

对于这本书,只要能够读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获。因此陶陶建议大家,赶紧买这套书,多读几遍,长长见识,学学权谋。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之前的1.2万本卖完了,现在又新进一批,数量不多,就快没库存了: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0604/168484451796539.html
上一篇:脑袋笨的人面相特征(脑袋笨的人面相特征图片)
下一篇:林心如属什么(林心如属什么的)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