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一是黄道吉日吗(腊月二十一是黄道吉日吗2022)

腊月十二“百福日”,老话说“3事要做好,祸端绕着走”,3事指啥

#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茶人小谈

01

我一个朋友,特别喜欢传统文化,每次和他闲聊,总是会给我普及各种各样的节日,尤其是进入腊月,基本上一天一个节,搞的我是一脸的懵。比如说腊月十二,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名叫“百福日”。

百福日,十二月十二,为啥要叫百福日,他告诉我,道经中有记载:“十二月十二日太素三元君朝真,谓之百福日。”换句话说,这是道教的一个节日,它的命名和太素元君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太素元君就是三素元君的母亲。

在道教中,这一天也指“太素三元君朝真日”,这个朝真日在农历的每个月都有,不过腊月十二是一年的最后,后面就被人称之为“百福日”,关于百福日,民间也流传着很多的说法,比如老话就有腊月十二“3事要做好,祸端绕着走”,这个3事,指的是什么呢?

02

第一件事:贴窗花

老话说“十二迎百福,除夕贴倒酉”。在腊月十二这一天,人们会把剪好的窗花,欢欢喜喜贴到窗户上。不过,现在很少看到有人去剪窗花了,都是直接买,然后直接粘贴,迎接百福,福气盈门。

在腊月十二这一天,旧时人们会祈求百福临门,福禄寿喜,大吉大利,吉祥如意。比如说是百福图,寓意百福盈门,福寿安康;百子图,寓意多子多福;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五福临门,更是家喻户晓,福禄寿喜财五福临门,更是“五星高照”,好运连连,百灾消散。

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祈求自己可以获得好运,福气进家门,同时也让亲人远离祸端,正如流传的俗语一样“殃消祸散百福并,福禄寿喜好运来”。

为此,到了腊月十二,这一天大家记得买点窗花贴一贴,如果自己动手能力比较强的话,也可以自己剪一些窗花,迎接福气的到来。

03

第二件事:谨慎做人

我们经常讲:“人狂必有祸,天狂必有雨”,做人与做事,千万别太过。在腊月十二这一天更是要懂得谨慎做人。

按照传统的说法,十二月十二,正是三素元君朝真之日,十四、十五日乃是四天王巡行的日子,廿一日五岳神降,四天王又巡行;待到了廿三日,便要司命朝天奏人善恶,廿四日三清玉帝同降考察善恶,到了最末的三十那天,诸神下降察访善恶。

也就是说在这整个的腊月,都要注意一些,不能够太狂妄,尤其是一些亏心事更是不要去做。多行善事,福气自然也就来了。事实上,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也要如此,保持自己原本的初心,多做善事,远离是非,这样祸端自然也就少了。

04

第三件事:不发脾气

“百福日”,想要生活幸福美满,福气盈门,福禄寿喜财,好运连连来。也在于自己,一个人是否拥有福气,和它的脾气也不无关系,脾气好的人,事情会更顺利的解决。此外,脾气好,身体处于一种平静的气血状态,一些小事,在身体里压根激不起浪花。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冲动的魔鬼”,这些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然后各种乱发脾气,那么祸端自然也会紧随而至,所以要让自己保持一个好的状态,心胸宽广一些,那么福气也就来了,祸端也就少了。

一个人的福气,其实和它的生活习惯是有很大关系的,当你有稳定的情绪,洁净的身心,那么与人的联结,才是真真切切感受到美好,与世界的关系也会更好。

腊月十二就是“百福日”了,老话说“3事要做好,祸端绕着走”,3事指的其实就是贴窗花寄托希望,低调做人,不乱发脾气,积累福气,那么自然也就可以远离祸端了。

—The end—

原创/茶人小谈

从传统文化中,学习新的知识,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王宽行:至简人生 深情于学

【述往】

作者: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学人小传

王宽行,1924年出生,2004年去世,江苏邳县(今邳州市)人。1948年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49年1月至1950年9月休学,1950年9月到1952年7月在无锡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学习,1952年9月至1953年7月在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读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今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著有《王宽行文集》。

作者供图

1965年高中毕业时,我报考了清华大学土木建筑专业,可考前学校分别召集不同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开会布置报考志愿的消息,让我有了不祥之感。果然,虽然我的成绩完全合格,最终却落榜了。

1977年,停顿多年的高考恢复了,对一直心心念念想上大学的我来说,真是一次历史性机遇,然而,我只能无奈再度止步:未能报上名。1977年高考只允许1966、1967、1968届的初、高中毕业生报考,如我这样1965年参加过高考未被录取的考生是不允许报名的。不久后,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考研的年龄上限放宽了,而且对于有专业特长和研究才能的在职职工,报考时不受学历限制。我马上明白,这是我读大学的唯一机会了!作为理工男的我,立即自学大学文科课程参加考研,原因很简单,自学理工科无异于“自杀”。

1979年9月,34岁的我,历经了14年小学、中学教书生涯后,考上了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即今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师从王宽行先生,成为宽行师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

面试时第一次见到浓眉大眼、心直口快的宽行师,他爽朗的笑声时时回响在严肃的复试场上。看得出,在座的高文教授(1908—2000年)、华钟彦教授(1906—1988年)等老一代学者都非常欣赏宽行师。面试时,华先生问我:荀子是法家还是儒家?为什么?我回答完后,华先生做了点评。宽行师和华先生为此题还有一场小小的辩论,让严肃的考场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毕业留校后,我参加过多次研究生面试,罕见此种景象。

后来我才知道,宽行师新中国成立前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无锡国专”)。无锡国专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张亮丽的名片,“培养的学生绝对数量不多,但却保持了极高的成才率”,有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史的学者将其与北京大学等名校并称。1953年宽行师毕业时,该校已改名为“江苏师范学院”,他由江苏师院分配到开封师院工作。宽行师和系里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关系如此融洽,是因为宽行师学问扎实、见解独到而又为人耿直,为中文系的老先生们所认可。

第二次见到宽行师已是开学后,地点是宽行师的家,校内排房中的一间(那些排房现在已经拆除,改建为河南大学开封明伦校区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当时开封师院中文系许多老师都住在这些平房里。尽管我已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宽行师家的简陋仍然令我大为吃惊:全部家当只有一张单人床,一张破旧的三斗桌,几个小书架和一些放在地上的炊具。

作者供图

我没有在开封师院读过本科,可我对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并不陌生。1974年到1976年的这三年,我一直在开封师院历史系“工作”。那时,开封空分设备厂“工人理论组”和开封师院历史系共同承担《王安石诗文选注》的工作,我是空分厂“工人理论组”向空分厂中学借调的高中语文教师。因此,我隔三岔五地要从历史系去开封师院的教授院(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南门外教授院,现已拆除)拜访中文系高文教授,请他审阅我撰写的初稿。与教授院的住房相比,宽行师的住所实在是太简陋了。这种简陋不仅表现在房屋的面积和结构上,而且表现在室内的家具上。

作为青年教师,宽行师与当时的开封师院教授相比,工资待遇相差悬殊。加上师母为农村户口,孩子均在农村,经济的重担让像宽行师这样“一头沉”(特指夫人系农村户口者)的高校教师经济一直很拮据,甚至负债累累。

宽行师一人独居开封26年,直到1979年,师母和小儿子才办完“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来到宽行师身边,实现了家庭的初步团聚,当年的青年教师已成了年近六旬的老人。他的长子1978年考上徐州师范学院,毕业后进入邳县县中教书,直至退休。次子1982年到商丘一所中学当老师,后调入河南大学图书馆。唯一的女儿,因为已婚嫁,不能再办“农转非”,一直留在江苏农村。

师母和小儿子的到来,给宽行师的生活带来了不少欢乐。伴随着师母的到来,20世纪80年代,宽行师告别了平房,搬进了今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西门外的家属楼,直到仙逝。在今天看来,宽行师的新居既不宽敞也不豪华,书房仍然只有几个简陋的小书架,一张结实无华的三斗桌,以及一把修补了多次的旧藤椅。我每次到宽行师家中问学,他都是坐在那把破旧的藤椅上谈笑风生。

宽行师的穿戴也相当简单,一套灰色的中山装是他的标配。从我入校至宽行师去世的25年,他一直穿着同样颜色、同样款式的中山装,无论在家中,还是在课堂上。作为长子,宽行师要照顾在老家的两个弟弟,作为丈夫和父亲,宽行师要负担妻子和三男一女的生活,因此他自奉甚俭,常年不添置新衣。据说宽行师曾订做过一套米黄色的中山装,只有出席重要会议或拜访前辈、亲友时才舍得穿。

宽行师的忘年交、河南大学文学院张如法教授在他个人博客上写道:“‘’前毕业的开封师院中文系学生,回忆在母校的学习生活时,都要赞美宽行兄讲课的魅力。如曾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长的孙荪(孙广举)在《河南大学学报》上撰文说,王宽行老师讲课气势恢宏、情感激越。‘’后七八十年代的学生,也对宽行兄的讲课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就是先旁听宽行兄的讲课,心生敬慕之情,最终下决心考上中文系的。”张如法教授还摘录了那篇文章的片段:“我待了一星期,一天不落地听课,真是大开了眼界。印象极深的是王宽行老师讲《孔雀东南飞》,开篇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讲了两个学时,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一唱一咏,手舞足蹈;轻音时,地可听针;豪唱时,晴空霹雳。你的思绪被他调遣,时而泣,继而涕,时而乐,继而笑,时而探首侧耳听山泉叮咚,继而仰天排胸啸大江东去,那是一场难忘的艺术享受。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天,我便要返乡了。我萌生了强烈的上大学的念头。”

王宽行(右一)与友人在一起,左一为张如法。作者供图

住得简陋,穿得简单,但是,宽行师却有着一颗“精致的大脑”。这颗“精致的大脑”以善于深刻的分析著称于学界。他是开封师院中文系著名的雄辩家,讲课、发言一向以深刻著称。

在我三年读研期间,宽行师给我讲《史记》,讲汉魏六朝乐府,讲《论语》《孟子》,讲唐诗。特别是一些名家名篇,宽行师讲起来声如洪钟,每每拍案而起。屋中只有我们师生二人,宽行师讲课的气势、声音,丝毫没有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听课而与他面对数百学生时有任何差别,大气磅礴,挥洒自如,四射。

张如法教授曾写过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记述宽行师讲课时的情境,他(指宽行师)往往“先在黑板上简要写出两种观点让同学思考,然后用粉笔在第一种观点上打个大×。那时课堂上允许抽烟,他又有烟瘾,便掏出香烟点上一支猛吸一口,嗵、嗵、嗵,从讲台下来直走到教室后边,又折回来,嗵、嗵、嗵,登上讲台,拿起粉笔在第二种观点上一边打×,一边高声说道:‘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同学们显出惊讶的神色,他于是非常自信地说道:请听听我的正确观点和具体解析。”

宽行师做研究和他讲课一样,非常看重细读文本。一次谈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宽行师告诉我:一定不能理解成为这是写刘兰芝能干!这是写封建礼教的教育!下文写兰芝回家,刘母的“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就将“十六颂诗书”改为“十六知礼仪”,可见,“颂诗书”是为了“知礼仪”。宽行师此类耳提面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宽行师给我讲《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时,对《鸿门宴》开篇的“项王大怒”中“大怒”二字非常感兴趣。他认为:“大怒”二字表现了项羽的政治幼稚,表现了项羽入关后没有认识到刘邦已经由昔日战友演变为今日对手的重大转折。因此,项羽的政治幼稚成为解读《鸿门宴》的一把金钥匙。我在《百家讲坛》讲项羽,主要讲了项羽失败的三大原因——政治幼稚、军事被动、性格缺陷。这些认识都是我在宽行师“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清晰起来的。

再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宽行师非常看重“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两句。他认为:“世”是什么样的“世”,“我”是什么样的“我”,“世”与“我”如何“相违”,这是解读陶渊明归隐的关键。讲清楚了这两句,整个陶渊明的归隐就迎刃而解了。

可见,宽行师具有文本解读的非凡功力。这种功力不局限于解读文本,而且还能够通过解读文本解读作家。这是宽行师的独门绝活!细读文本,成了我此后数十年教学和研究的基本功,也成就了我在研究中的多项重要发现。

宽行师最钟爱的研究课题有两个:一个是陶渊明研究,另一个是先秦儒家思想研究。

宽行师见解深刻的特点在他的陶渊明研究中表现得非常突出,而且宽行师的研究兴趣,让他很快就有了参与全国陶渊明研究的机会。

新中国成立后,陶渊明研究一直存在较大分歧。

1953年,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李长之撰写的《陶渊明传论》出版。此书力主陶渊明受曾祖陶侃、外祖父孟嘉的影响,并不尊崇东晋王朝,“反映了没落的士族意识”。

1954年,阎简弼撰写文章《读〈陶渊明传论〉》,批驳李长之对陶渊明的指责和否定,基本肯定陶渊明倾向人民,和人民的愿望相一致。

多数专家肯定陶渊明的积极一面,认为他“躬耕自资”,侍弄桑麻禾黍,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与农民有深厚情感,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晋代,殊为难得。

1958年,陈翔鹤主编的《光明日报》副刊《文学遗产》组织了一场全国性的陶渊明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立即吸引了中国古代文学界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

这场讨论始于1958年12月21日《文学遗产》第240期发表的3篇评陶文章,止于1960年1月3日第294期发表的1篇评陶文章,历时一年余。讨论结束后,《文学遗产》副刊选编了《陶渊明讨论集》(以下简称《讨论集》)作为总结,并由中华书局1961年5月出版。

《讨论集·前言》介绍,从《文学遗产》第240期发表第一批讨论文章起,至1960年3月底止,共收到有关陶渊明的讨论文章251篇。入选《讨论集》的有正文27篇,附录3篇,计30篇。

在这30篇文章中,以个人名义发表的仅21篇。此21篇发表在《光明日报》副刊《文学遗产》者17篇,寄往《文学遗产》副刊未发表最终收入《讨论集》者3篇,发表在其他刊物收入《讨论集》者1篇。王宽行《从辞官归隐看陶渊明》一文是未能在《文学遗产》副刊发表却最终收入《讨论集》的3篇论文之一。

宽行师撰写此文时,36岁。在全国投稿的251篇文章中,能获得出线权,特别是投稿时未刊载,最终能收入《讨论集》,殊为不易。这一切皆缘于他对陶渊明深刻、独到的见解,也表明他的见解在当时已处于时代的前沿。即使在今天,我重读此文,仍然可以感受到内心的悸动。

宽行师在《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副刊发表文章并非偶然。他1953年分配到开封师院,1954年便在《人民文学》3月号发表与权威商榷的文章《关于对〈诗经·将仲子〉一诗的看法》。在专业期刊极其稀缺、专家教授投稿亦不容易被采用的当时,宽行师的科研实力不能不令人心生敬意。

张如法教授生前曾回忆他初识宽行师的一个细节:“我于1959年7月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8月被分配到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由于宽行兄在古代文学教研室,我在现代文学教研室,他又长我14岁,所以比较陌生。引起我对他注意的,是系里为提高我们这批新教师的学识水平制定的一个系列讲座。担任导师的有李嘉言、华钟彦、高文、万曼等著名教授,后面赫然有一讲师职称者,此人就是王宽行。人皆有好奇心,我们一些外校毕业的新教师,听说好些教授、副教授都不能为我们开讲座,为何独独这位讲师能名列导师其列?其是‘何方神仙’?有何‘法道’?经过打听,这才知道王宽行的学术功力非凡。”

我们评价一位学人,往往有两种模式:一是看他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认为级别越高的刊物,作者的水平就越高;二是看他的代表作处于什么水平,达到什么高度,这就是代表作评价制。两种评价模式各有利弊。刊物级别高,不等于其所发表的文章都是最高水平文章,也不等于其作者都是最高水平的研究者。刊物和刊发的文章之间可能会有不完全协调之处。代表作评价制,是通过一位研究者的代表作,判断他的实际研究能力和他的研究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如果以代表作评价制衡量宽行师的陶渊明研究,他可算是一位被学界长期低估的学者。

宽行师的陶渊明研究不仅有《讨论集》收录的《从辞官归隐看陶渊明》,还有收入他个人文集的《试论陶渊明的“质性自然”》《也谈陶渊明的化迁思想与审美创造》《也谈陶渊明的政治倾向》《谈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这些评陶文章,如《从辞官归隐看陶渊明》一样,达到了那个时代评陶文章的较高水平。

在宽行师留下来的不多的遗作中,有5篇同样具有很高水平的陶渊明研究文章,足以说明宽行师对陶渊明研究的钟情。

宽行师的遗作篇数不多,特别是先秦儒家思想研究领域保留下来的文章甚少,这本是宽行师为研究生讲得最多的话题,他自己极少写成文章,而是毫无保留地讲给了自己的研究生,不少观点被他的学生写成论文发表了。为什么一位以雄辩著称的先生著述不多呢?“述而不作”的观点深刻地影响着宽行师那一代人。

宽行师遗作的一个特点是以解析作品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大学的许多院系或独立成校,或并入他校,自己则降格为开封师范学院。既然名为“师范学院”,培养中学教师便成了这所大学最重要的任务。中文系负责培养全省的中学语文教师,自然要给中学语文教师讲中学教材,这种“生存状况”导致了大量作品讲析文章占据了宽行师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解读古诗文名篇最见文学史家的功力,几乎所有名家都在这方面下过大功夫。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汇集北大名家林庚先生的多篇文章,选编为《诗的活力与新原质》一书(生活书店2022年版),其中专辟《谈诗稿》一章,收录了林庚先生讲读16篇作品的文章,如《君子于役》《易水歌》《青青河畔草》《步出城东门》《漫谈庾信〈昭君辞应诏〉》《秦时明月汉时关》《谈孟浩然〈过故人庄〉》等。这就不难理解宽行师的文集中为何有不少名作解读的文章。

虽著述不丰,但成文极有分量,朴实无华的文字后面,难掩一代学人的风采。虽然,宽行师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到见解已经百不存一了,但是读者从这些有限的存世之作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位独具只眼的学者的锐利眼光。这种眼光是永恒的,这就是宽行师学术生命的价值所在。学术永远不以量取胜,代表性文章是体现一位学者真正价值的标志。

宽行师是一位尊师重道的长者,是一位具有文人风骨的学者。他和他的老师吴奔星先生、廖序东先生的友谊令人动容。

吴奔星、廖序东两位先生是宽行师在无锡国专时的老师。吴先生是诗人兼学者,廖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廖序东先生与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是国内高校应用最广的现代汉语教材。宽行师几乎每年寒暑假回江苏老家时,都要到徐州师范学院看望两位老师。一次吃饭时,吴先生对宽行师说:“让秉辰(宽行师长子,时在徐州师院中文系读本科)过来一块儿吃,来跟他吴伯伯说说话。”宽行师当即就说:“绝不能这样称呼!您是我的恩师,永远不能变。”宽行师在无锡国专上学时,吴先生讲授现代文学课。一次上课时,有学生要求吴先生讲讲《孟子》,吴先生对学生说:“若是讲《孟子》,可以请王宽行讲,有关《孟子》的学问是他的专长。”

一次,宽行师因有急事,回老家时路过徐州而未下车。吴先生再次见到宽行师责怪道:“我都奇了怪了,你工作在河南,家在邳县,徐州是你飞过去的?”师生之间的眷眷深情流淌在吴奔星先生对宽行师的责问之中,读之令人泪目。

吴奔星先生的儿子在张如法教授的博客上留言:“宽行先生尊师重道,我最有感受。他是家父在江苏师范学院的老学生,年龄只比家父小11岁,但每次来看望家父,都是毕恭毕敬,对我总是称‘心海弟’。记得宽行先生最后一次到南京看望家父,是2000年,当时犬子上小学,家父让他喊宽行先生‘爷爷’,宽行先生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心海是小老弟,心海的孩子,就是我的侄子!’后来,宽行先生还专门给我儿子买了一支英雄牌的钢笔。”“家父卧病后,宽行先生经常电话问安,前后有十多次。起初,父亲还能够接听电话,听到宽行先生的声音,就很激动。在这里,不能不提一句,曾经的很多座上客,在家父卧病后,就再没有了音信,但宽行先生,基本是一个月打一次电话询问病情。古人云:学贵得师,亦贵得友。信乎!”

我留校后,宽行师经常到我家小坐,每次都要谈到陶渊明研究,并邀请我和他一块儿从事该项研究。由于我当时已有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只能答应完成手中的课题后再和宽行师合作,可我的课题一个接一个,始终没有来得及和宽行师合作进行陶渊明研究。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我去看他,他仍然兴致勃勃地和我商讨陶渊明研究,可惜我最终未能实现宽行师的愿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悲夫!

回首当年和宽行师促膝交谈的时光,虽历历在目,但俱成往事,不胜嘘唏。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8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腊月二十一到了,你知道是是什么日子吗?祈福纳祥、国泰民安之日

#冬日生活打卡季#

导语

腊月二十一到了,这天是什么日子?乃民间祈福纳祥、祈求国泰民安之日。

民间讲究,进入腊月便是年,因此,到了腊月诸神下界。在腊月十四这天,是“四大天王”,巡视人间,惩恶扬善。等到了腊月十五,“马赵温关”四大元帅又下界查看民间疾苦;这不,又到了腊月二十一,看看又是哪神仙下界保佑平安。

腊月二十一,五岳大帝巡查人间太平之日。

对于五岳大家应该不算陌生,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还有中岳嵩山,这是五岳,我们在学习地理课的时候,经常接触到。

老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农耕时代,人们把大山明川都赋予了神灵,保佑黎民百姓,幸福安康。而五岳名山也不例外,更是名气很大,上到三皇五帝,下到平民百姓,无不顶礼膜拜。

五岳大山也就有了五岳大帝,相对应的是:东岳大帝、西岳大帝、南岳大帝、北岳大帝,还有中岳大帝。他们重点担负对天、地、人、水四界的管理,维护社稷平安,国泰民安。

正是人们敬畏和崇拜这五岳之雄伟和神秘,而对五岳大帝祀之为神,继续顶礼膜拜,祈福纳祥。

看看五岳大帝基本情况

五岳大帝,就是负责山川社稷、江河人间,太平美满之神,为人们到了祥和安康,幸福美满。

东岳大帝:向来是“泰山为尊”,主掌阳间和阴间诸事。人的富贵贫贱和寿命长短,还有人间万物的生长与死亡;同时,掌管阴间魂魄,看来主管人间与地下之事。

西岳大帝:负责相对比较单一,突出的是天上飞的鸟儿和禽类,还有金银财宝;

南岳大帝:主管水界之事,像鳞甲水族等等,受其管理。

北岳大帝:主要从事江河淮济四水的管理,还有走兽蛇虫等。

中岳大帝:主要考察仙界在人间所作所为,修炼结果等等。

不难看出,五岳大帝负责天地人水四界的事情,分工明确,相互协作,保证人间太平,人们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腊月二十一,还是北极四圣下降人间之日。

北极四圣是何许人也?又称北方四元帅、北极四圣真君,是惩恶扬善,扶贫救弱,造福人间。

他们分别是第一位:天蓬大元帅真君,号北极驱邪院,主阴治司职,惩治阴魔,禁御万杀,保宁山川,生育万汇。

第二位:天猷副元帅真君,又被称为天佑副帅。遇鬼皆收,逢妖即斩,降临福气,涤荡无忧。

第三位:是翊圣保德真君,也被称为黑煞将军。其掌八天九地之权衡,无邪不断,何鬼敢当。

第四位:是灵应佑圣真君,又叫真武将军。智勇双全,威武霸气。镇北方主风雨,又被称为水神。

不难看出,北极四圣统摄三界妖邪,每年腊月二十一降于人间,察人善功,赐人昌吉,造福于人民,维护人间太平。

腊月二十一到了,可谓是吉祥美满之日,北极四圣、五岳大帝皆巡视人间,保佑人间太平美满,国泰民安。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0606/1685841272105520.html
上一篇:正月二十六是黄道吉日吗(正月二十六是黄道吉日吗2023年结婚)
下一篇:二婚幸福的日柱(二婚会幸福的日柱)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