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为什么要闰一个整个月?
比较留意农历的朋友应该注意到了,今天22号,我们会迎来一个「闰二月」 这是2020庚子年闰四月后农历再次出现闰月。
历法的置闰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就有关于历法置闰的内容。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两种历法——公历和农历,有着各自不同的置闰规则,其中最为明显区别是公历置闰只需闰一天,而农历置闰需要闰一个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历法的置闰结果如此不同,趁着农历闰二月的到来,我们展开聊一聊。
历法,最初是人们为了系统记录时间的流逝创造的一套记时规则,在没有精密计时仪器的年代,天上的日月星辰是天然的计时参考系,历法也因此演变出三大主要流派,分别是参考太阳运动变化制定的阳历,参考月球运动变化制定的阴历,以及同时参考两者制定的阴阳历。我们常说的公历是一种阳历,而农历则是阴阳历。
现在的手机日历会同时标注每一天的公历与农历日期
公历和农历在制定时都考虑了太阳的运动,那么它们必须面对同一个问题:如何处理一年(太阳运动)和一天(地球自转)之间的数学关系。阳历的一年以回归年为标准,这个时间与我们常用的一天24小时并不是整数倍关系,而是约等于365.2422。如果一味追求绝对精确使用非整数天的历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做法;但如果只取整数部分,如固定一年为365天,经年累月后就会产生相当可观的误差,同样会影响生产生活。
于是「置闰」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某些年份插入闰日,使得平均的历年长度尽量靠近回归年,这也是现行公历的做法。按照目前的置闰规则,公历的历年平均年长是365.2425天,与回归年仅差0.0003天,约3000年误差一天。
既然闰日就能解决问题,农历的闰月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作为阴阳历的农历不仅要考虑太阳运动,还要兼顾月球的运动——农历的一个月需要按照月相变化来编排。现行农历规定了月相为朔时,所在日期为历月初一。农历一个月的平均长度就是一个朔望月,约为29.5306天。
一个朔望月周期的月相变化丨WordPress
加入朔望月以后,问题稍微有些复杂了,因为12个朔望月大约是354.37天,比一个回归年少了接近11天,而且由于月相的限制,也不可能将历月拆分。于是乎农历的置闰只能在合适的年份插入闰月:农历平年包含12个历月,闰年包含13个历月。虽然闰一个月和闰一天相比听着似乎误差要大许多,但考虑到农历在编排时有实测的过程(定节气),农历历年的平均长度本质上就是回归年。
农历的闰月有规律吗?
公历的置闰规则可以提炼成「普通年份四年一闰,逢整百年份四百年一闰」,而农历的置闰规则也可以总结为「连续两次冬至间如有 12 个完整农历月,取12个农历月中第一个无中气之月为闰月」。这句话暗含了农历闰月出现的两个条件,第一个是连续两次冬至之间需要有12个完整的朔望月,虽然回归年显然比12个朔望月要更长(365>12×29.53),但12个「完整」的朔望月就意味着我们要考虑冬至后第一个朔日(即初一)的位置。如果冬至日与冬至后第一个朔日相差超过11天,那么剩下的时间就不足以放下12个完整的朔望月了。
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冬至的农历日期简单判断两次冬至之间是否应该插入闰月。根据下表给出的未来冬至日期,可以得出2024~2025,2027~2028,2030~2031,2033~2034这几个时段的冬至周期存在闰月。不难发现闰月平均每2~3个冬至周期出现一次,一般而言每19个冬至周期中会有7个闰月,这也是不少人耳熟能详的「十九年七闰」。
未来十一年冬至日日期
关于农历置闰的第二个条件,是在第一个条件成立的前提下,该周期出现的第一个无中气月为闰月。对于第二个条件,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中气。所谓中气,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12个节气,按时间顺序依次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以2023癸卯年闰二月为例,春分落在历月三十,而下一个中气谷雨是历月初一,这表示中间存在一个没有中气的农历月,同时也是冬至后的第一个无中气月,故以前一个农历月的名称前加“闰”字的方法命名,为闰二月。
无中气的2023癸卯年闰二月
如果我们想知道闰月何时会出现,在现行农历的背景下最保险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逐一检查十二中气的农历日期。总体而言闰月出现在夏至前后的可能性要大于在冬至前后,也就是更可能出现「闰五月」或「闰六月」而非「闰冬月」或「闰腊月」。1949年至今未出现闰冬月、闰腊月和闰正月的情况,未来首个闰冬月将会出现在2033年。
接下来10个农历闰月,闰五月和闰六月占据了半壁江山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来源:逐星科技
原标题:农历为什么要闰一个月︱天文冷知识
编辑:Atom
腊月迎“年”:农历辛丑年为十二生肖牛年共有354天
新华社天津1月13日电(记者周润健)13日,进入农历十二月,民间俗称腊月。进了腊月,这“年”的脚步也就近了。天文专家表示,即将到来的农历辛丑年没有闰月,是一个平年,全年共有354天。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中国农历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确定日期和月份,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一年的长度。由于12个农历月的天数不够二十四节气的年长,13个月又超过了,故而采用适时增加闰月的办法来调节。有闰月的年份称为农历闰年,包含13个农历月,一年有383天至385天,而没有闰月的年份则称为农历平年,包含12个农历月,一年有353天至355天。
赵之珩指出,即将到来的农历辛丑年从2021年2月12日开始,到2022年1月31日结束,是一个平年,共354天。而行将结束的农历庚子年则是一个闰年,有个“闰四月”,全年共有384天。
中国古代采用“干支纪年法”,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两个字搭配,来表示年、月、日的序号,60年一循环。为了便于民间百姓记忆,古人还专门设计了12种动物(即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互相搭配。辛丑为干支之一,“丑”对应的十二生肖为“牛”。
中国人对十二生肖情有独钟,是出生的一种证明。赵之珩提醒说,不管是平年还是闰年,属相都是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算起的,具体到即将到来的农历辛丑年,在2021年2月12日至2022年1月31日之间出生的小孩都属牛。公众千万不要将立春或是元旦作为生肖的开始。
百年难逢岁交春,千年难遇闰腊月,古代农民种地是看太阳还是月亮
古代农民种地是看太阳?还是看月亮?在古代没有天气预报,不能够事先知道未来几天会不会下雨,所以,就要观察太阳影的变化来观察四季,来判断啥时候种啥时候收货?
闰腊月你经历过吗?如果出现润腊月,我们完过几个除夕?闰月指得是农历上的说法,既不是阳历也不是阴历。古代人为了保持和阳历的回归年同步,而设置闰月的方法。
关于闰腊月在《 后汉书·朔闰表》也有记载,文中说“建安十三年 戊子十二月 壬午朔。 闰十二月 壬子朔”。这里的“朔”指得是每个月的第一天,壬是十天干中的,子是十二地支中的,我们把天干和地支组合在一起就是日。在干支中纪年法中,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一个天干对应一个地支,循环起来用于记录日期,全部循环下来正好是六十年,我们常说的“六十一甲子”就是这么来的。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作为了解,如果一月一日是壬子日,那么一月二日就是癸丑日,我们依次给它循环起来就是记录日期了。
而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在公元208年,也就是东汉 建安十三年 ,这一年农历十二月有两个,分别是壬午和壬子,这一年就是闰腊月。
那么“百年难逢岁交春,千年难遇闰腊月”,是什么意思呢?
一、阳历、阴历和农历的区别我们现在一说阳历,就会认为是现行的公历,是时期启用的历法。但是,本文中的阳历指得是太阳历。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所用的时间,确切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能够体现出四季的变化。我们现在都是按一年365天来纪年的,每年多出的那几个小时,因为不够一天,不能算作一天,只能往下一年累加,大约每4年就会多出一天,我们把它叫作闰日,每百年就少闰一次,到了第四百年的时候再闰。
我们再来看一下阴历,阴历是按“月相”周期变化安排的历法。规定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也就是月球围绕地球一圈所用的时间。这个所用的时间是29.5天,也就是说按阴历来说,一个月是29.5天,阴历一年就是12×29.5天=354天。
农历和阳历、又有所不同,因为阳历和阴历都有缺陷,阳历不能够体现“月相”的变化,而阴历也无法体现出四季的变化。并且阳历和阴历相差十多天,这就导致阴历一年过去了,阳历四季还没完事呢?这让农民咋种地,是看太阳还是月亮。所以,古代的一些学者为了方便农民劳作,把阳历和阴历融合在一起了,发明了农历来纪年。是在阴历的基础上每3年多出来的一个月加在下一年,就是我们说的闰月,这样就把阴历和阳历平衡了。又在农历的基础上发明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来指导农事。古代农民认为,不合时令种植的庄稼,早种催生,口感不会好,这点是指得我们借鉴的。
二、闰月和闰日有啥不同这个比较好区分,因为阳历每年是365天,还多出几个小时,因为不够一天,平均累加四年就会多出一天,这一天就被成为“闰日”,规定把这一天是放在阳历的二月。这就导致阳历2月份的有的时候是28天,有的时候是29天。出现闰年,一年有366天。所以,“闰月”只能出现在阴历上,而“闰日”是阳历上的说法。
三、百年难逢岁交春这里的岁指得是正月初一,春指得是立春,是按农历来说算的。“岁交春”意思是说立春和正月初一是同一天。
“岁交春”不容易出现,每隔50年左右才会出现一次,上一次出现在1992年,下一次就要到2038年了。
四、千年难遇闰腊月古代农民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一个月有两气,每气有15天,每5天为一候,一年共计七十二候。把月初叫节气,月中后叫中气。比如,“清明”为农历三月份的节气,“谷雨”为农历三月的中气。
在阳历上两个节气的长度平均是30.5天,而在农历上每个月只有29.5天,这样节气在公历和农历上相差1天。这就导致因每月的中气会比上一个月晚1-2天,这样循环下来,总会出现没有中气的时候。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被规定为“闰月”。
一年当中当地球沿轨道运行到离太阳最远时,大约是每年的公历6月左右,这时候地球运动相对慢一些,导致这个月份两个中气的间隔长,最长超过31天。另外,月份中没有中气的可能性大,闰月可能性就大。所以,出现闰月机会多的月份,一般是4、5、6月。
地球沿轨迹运行,运行到离太阳距离最近的月份是一年中的公历12月份左右。这时候地球运动相对较快,中气间隔短,最短时只有29天多一点,比农历一个月还短。所以,按这个推算,一年当中正月、十一月、 腊月这3个月中没有中气的可能性小。也就是说农历这3个月份中很少出现闰月,而闰腊月更是少见。
闰正月也是非常难碰到的,上一个闰正月还是在1640年,而下一个闰正月就要到2262年了;上一个闰腊月是1574年,而下一个闰腊月要到3358年才出现,所以,“千年难遇闰腊月”的说法。
五、出现闰腊月,要过两个除夕吗因为阳历上没有“闰月”只有“闰日”,所以,我们说闰月指得就是农历,在古代民间如果出现“闰月”,一般只过当月不过“闰月”。意思是说,只以正常的月份为主,不过闰月。也就是说,如果一年闰腊月,那么,腊八过闰腊月初八, 除夕过闰腊月最后一天,因为闰腊月才是农历最后一个月。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就给个赞吧!感谢阅读。
百年难逢岁交春,千年难遇闰腊月,古代农民种地是看太阳还是月亮
古代农民种地是看太阳?还是看月亮?在古代没有天气预报,不能够事先知道未来几天会不会下雨,所以,就要观察太阳影的变化来观察四季,来判断啥时候种啥时候收货?
闰腊月你经历过吗?如果出现润腊月,我们完过几个除夕?闰月指得是农历上的说法,既不是阳历也不是阴历。古代人为了保持和阳历的回归年同步,而设置闰月的方法。
关于闰腊月在《 后汉书·朔闰表》也有记载,文中说“建安十三年 戊子十二月 壬午朔。 闰十二月 壬子朔”。这里的“朔”指得是每个月的第一天,壬是十天干中的,子是十二地支中的,我们把天干和地支组合在一起就是日。在干支中纪年法中,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一个天干对应一个地支,循环起来用于记录日期,全部循环下来正好是六十年,我们常说的“六十一甲子”就是这么来的。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作为了解,如果一月一日是壬子日,那么一月二日就是癸丑日,我们依次给它循环起来就是记录日期了。
而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在公元208年,也就是东汉 建安十三年 ,这一年农历十二月有两个,分别是壬午和壬子,这一年就是闰腊月。
那么“百年难逢岁交春,千年难遇闰腊月”,是什么意思呢?
一、阳历、阴历和农历的区别我们现在一说阳历,就会认为是现行的公历,是时期启用的历法。但是,本文中的阳历指得是太阳历。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所用的时间,确切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能够体现出四季的变化。我们现在都是按一年365天来纪年的,每年多出的那几个小时,因为不够一天,不能算作一天,只能往下一年累加,大约每4年就会多出一天,我们把它叫作闰日,每百年就少闰一次,到了第四百年的时候再闰。
我们再来看一下阴历,阴历是按“月相”周期变化安排的历法。规定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也就是月球围绕地球一圈所用的时间。这个所用的时间是29.5天,也就是说按阴历来说,一个月是29.5天,阴历一年就是12×29.5天=354天。
农历和阳历、又有所不同,因为阳历和阴历都有缺陷,阳历不能够体现“月相”的变化,而阴历也无法体现出四季的变化。并且阳历和阴历相差十多天,这就导致阴历一年过去了,阳历四季还没完事呢?这让农民咋种地,是看太阳还是月亮。所以,古代的一些学者为了方便农民劳作,把阳历和阴历融合在一起了,发明了农历来纪年。是在阴历的基础上每3年多出来的一个月加在下一年,就是我们说的闰月,这样就把阴历和阳历平衡了。又在农历的基础上发明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来指导农事。古代农民认为,不合时令种植的庄稼,早种催生,口感不会好,这点是指得我们借鉴的。
二、闰月和闰日有啥不同这个比较好区分,因为阳历每年是365天,还多出几个小时,因为不够一天,平均累加四年就会多出一天,这一天就被成为“闰日”,规定把这一天是放在阳历的二月。这就导致阳历2月份的有的时候是28天,有的时候是29天。出现闰年,一年有366天。所以,“闰月”只能出现在阴历上,而“闰日”是阳历上的说法。
三、百年难逢岁交春这里的岁指得是正月初一,春指得是立春,是按农历来说算的。“岁交春”意思是说立春和正月初一是同一天。
“岁交春”不容易出现,每隔50年左右才会出现一次,上一次出现在1992年,下一次就要到2038年了。
四、千年难遇闰腊月古代农民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一个月有两气,每气有15天,每5天为一候,一年共计七十二候。把月初叫节气,月中后叫中气。比如,“清明”为农历三月份的节气,“谷雨”为农历三月的中气。
在阳历上两个节气的长度平均是30.5天,而在农历上每个月只有29.5天,这样节气在公历和农历上相差1天。这就导致因每月的中气会比上一个月晚1-2天,这样循环下来,总会出现没有中气的时候。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被规定为“闰月”。
一年当中当地球沿轨道运行到离太阳最远时,大约是每年的公历6月左右,这时候地球运动相对慢一些,导致这个月份两个中气的间隔长,最长超过31天。另外,月份中没有中气的可能性大,闰月可能性就大。所以,出现闰月机会多的月份,一般是4、5、6月。
地球沿轨迹运行,运行到离太阳距离最近的月份是一年中的公历12月份左右。这时候地球运动相对较快,中气间隔短,最短时只有29天多一点,比农历一个月还短。所以,按这个推算,一年当中正月、十一月、 腊月这3个月中没有中气的可能性小。也就是说农历这3个月份中很少出现闰月,而闰腊月更是少见。
闰正月也是非常难碰到的,上一个闰正月还是在1640年,而下一个闰正月就要到2262年了;上一个闰腊月是1574年,而下一个闰腊月要到3358年才出现,所以,“千年难遇闰腊月”的说法。
五、出现闰腊月,要过两个除夕吗因为阳历上没有“闰月”只有“闰日”,所以,我们说闰月指得就是农历,在古代民间如果出现“闰月”,一般只过当月不过“闰月”。意思是说,只以正常的月份为主,不过闰月。也就是说,如果一年闰腊月,那么,腊八过闰腊月初八, 除夕过闰腊月最后一天,因为闰腊月才是农历最后一个月。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就给个赞吧!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