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起个群聊名称也能这么好玩,先来挑几个留着用
1.清华得不到的人
2.品如的衣橱
3.永瘦宫
4.阿里巴巴股东群
5.姐妹不散 男人常换
6.九亿少男的梦
7.世界隐形富豪组织
8.少年先疯队
9.睡到EXO
10.CXK 粉丝后援会
11.小葵花妈妈课堂
12.社会主义接班人
13.感动中国大人物
14.防脱发研究中心
15.发际线保护协会
16.仙女驻凡大使馆
17.有福同享 有难退群
18.不醒人室
19.清纯社会人在线热聊
20.未来富婆养生群
21.米奇giaogiao屋
22.五道口的流氓
23.吃香喝辣还叫鸭
24.惜命的90后美女们
25.哇唧唧哇倒闭了
26.老八的奇妙小屋
27.创造101海选不过关选手群
28.痴情姐妹在线疯狂
29.三生三世十里逃花呗
30.芭比之公主学院
31.BLACKPINK
32.嗦粉犯罪团伙
33.全球阿拉伯语顶尖人士交流群
34.魔仙女城堡
35.永远年轻 永远好听
36.北大得不到的女人
37.米妮妙妙屋
38.聚是一坨屎,散是三条蛆
39.白马VIP群
40.屎坛
41.江南皮革厂流水线
42.世界首富前花园
43.老李和她的女人们
一得斋记|与青春邂逅
□杨新元
一
有时候,尘封在心灵深处的往事,会因某个触点而突然打开记忆的闸门。比如,我到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采风时,就有这样的感受。
大江东在杭州的最东面,是近年来崛起的经济重镇。以前虽未去过,但也常有耳闻。
正是“江南三月,杂花生树,莺飞草长”时节,我乘车一路向东。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后,汽车驶进了大江东。
二
在当地同志的陪同下,我首先来到位于钱塘江入海口的江海湿地和杭州湾出海码头。这里,一条望不到头的南沙大堤把滔滔江水挡在堤坝外,江水茫茫,海风阵阵。
钱塘江从衢州开化的源头出发,一路奔腾而下,到这里就要流入大海了。
当地同志介绍说,40多年前,这里还是“潮来水汪汪,潮退白茫茫”的一片不毛之地,是萧山人民靠一根扁担、两只土箕,手挑肩扛,筑起长长的大堤,硬是向江海要回了50多万亩良田。在当年的围垦大军中,就有兵团农场的近万知识青年。
我知道,萧山的围垦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因为清代已有了围垦志的详细记载。但是,真正取得成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几十年来,这里通过不断地围垦,让50多万亩的盐碱滩涂变成了良田,而萧山也成为中国围垦面积最大的县市之一。
现在的南沙大堤,如卫士般守卫着大江东,“堤外浪滚浪,堤内金粮仓”,堪称是世界围垦史上的奇迹。作为兵团的知识青年,在农村期间,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来了几万亩的良田。
一听到知识青年这几个字,我这个当年也下过乡插过队的老知青,心中泛起了波澜,感到十分亲切。中国的“50后”,很多人都有上山下乡的经历,那是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于是,我特地去参观临江兵团知青文化园。
临江兵团知青文化园坐落在大江东临江高新园区的北面,占地265亩,是一个集旅游观光、劳动实践、青少年教育为一体的知青文化园。
当地同志告诉我,文化园是在原南京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六团知青兵团的旧址上修缮、改建而成,分为知青兵团旧址保护区、知青文化纪念馆和园区水系景观三部分。
三
高尔基说:“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练。”这句话,仿佛就是对我们这代人说的。
我们的青春,因为当过知青,虽然美好、阳光,也充满了各种艰苦磨难。今天,我与兵团知青的青春邂逅,与自己的青春相遇,有一点甜,也有一点酸,有点五味杂陈。此刻,汽车缓缓驶进了知青文化园。
走下汽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知青群雕像。四男二女六位知青雕像,有的肩扛着锄头,有的挑着土箕,昂首阔步走在“希望的田野上”,造型生动,完全是当年参加围垦劳动的真实写照。
与这群青春焕发的知青合影,让人觉得自己也年轻了。
而我,思绪不禁回到从前。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我记得,那年下农村时还不满18岁。全村只有我一个知青,就住在生产队的一个仓库里。
一个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学生,来到农村后,每天要同农民一起割稻插秧挑担,干各种农活,确实非常不习惯。往往一天劳动下来,腰酸背痛,有时连手臂都肿得不能动。
劳动累,回到住地还要自己料理生活,烧饭洗衣,样样得自己干。这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村生活,平凡单调,一过就是好几年,直到后来有机会抽调到工厂。
据我了解,1970年10月,来自杭州、宁波、嘉兴、湖州、舟山等地的近万名知识青年,作为原南京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六团和第八团的兵团战士,一到农村就参与到萧山10万亩军围工程中。
就在我刚才走过的南沙大堤旁梅林湾,知青们住草棚,喝咸水,睡泥地,披星戴月,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经过几年的拼搏,终于筑起了一条长堤,把江水潮水挡在堤外,把昔日的盐碱地改造成了千顷良田。从此,这里变成了“钱塘明珠”。
知青的青春伴着笑声、伴着希望,也有泪水和迷惘。
知青园里,修缮了知青宿室、知青旅馆、知青食堂等,园区的西北角还有树木葱茏的知青林。徜徉其间,我似乎看到少男少女们劳动之余,在这里生活、学习、娱乐,在知青林的树下约会……
四
当我走进园区东北角的兵团知青文化纪念馆时,仿佛回到了那个围海造田的艰苦年代。
海涂上的土地都是流沙土,每逢大雨,机耕路就会被冲毁掉。一张照片上,六团某连的三名女知青正打着赤脚,抡起锄头修理机耕路;
而这张照片,拍的是八团一营一连炊事班的姚惠涛、叶燕萍、叶建新等人送饭去围垦工地的情景。可能是路远东西重,滩涂路难行,他们一个个奋力推着、拉着大板车……
大江东的同志告诉我,筹建知青文化园一开始,许许多多的兵团知青就热心地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实物捐献出来。他们说,不是为了个人留名,而是为了让兵团知青的青春印记,能世世代代传下去。毕竟,兵团知青们在围垦战役中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想,临江兵团知青文化园的建成,就是留住了当年兵团知青参与改天换地的青春岁月。这是当地为这个未来的产业新城增添了知青和围垦文化的印记。
知青文化园开张以来,当年六团和八团的知青就一批批相约前来。他们在这里重温自己当年艰苦奋斗的知青岁月,畅谈人生。这些40多年前的少男少女如今都已经六旬出头,两鬓染霜。我想,当他们重回自己的青春之地时,想起当年的知青岁月,一定会感慨万千,心潮起伏。但他们一定会感到欣慰和自豪。因为,他们把最好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大江东。
大江东不会忘记他们,也不能忘记他们。
作者简介:杨新元,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