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日,听馆长说……
5月9日,游客在西安博物院展馆中参观。 记者 张琪悦摄
5月7日,游客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游览。 记者 赵茁轶摄
航拍的渭南市博物馆。 记者 赵茁轶摄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成为陕西博物馆人的使命担当。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一次次触摸历史,一次次寻访传统,传递出的是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文化传承中,博物馆能够创造连锁效应,促进积极变革,对于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美好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省情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路,且听馆长说——
侯宁彬 “博物馆无处不在,文化无处不在”
“我和母亲连着两天预约了两个讲解团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5月12日,来自湖南长沙的萧月告诉记者,“场馆里面的宝藏实在是太多了,我们这次是养足体力、做好准备来的。”
陕西历史博物馆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170余万件(组),上起远古人类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当代社会生活的各类见证物,尤以商周青铜器、历代陶俑、汉唐金银器以及唐墓壁画最富特色。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级的博物馆,讲述的不仅是陕西的历史文化,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序列。作为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主要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以时代为序,用千余件文物形象、系统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唐代壁画珍品馆和“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则作为常设专题,陈列展示了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唐代文化。
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手段普遍应用于博物馆的当下,陕西历史博物馆在打造智慧博物馆方面也作出多种努力。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表示:“我们主要使用多种手段并行的方式提升智慧服务。一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做好线下展览和公众教育、文化体验活动的同时,不断创新传播方式,通过‘实体展’‘传统展+云展览’的双翼驱动展览体系激发博物馆展示传播动能。二是积极推进博物馆新基建项目,探索AI、AR、VR、MR等现代技术与博物馆展示传播相结合。三是大力推进博物馆治理与管理运行智慧化平台建设。下一步,我们还将对近几年的智慧化博物馆工作平台进行改造整合,打造博物馆全域智慧化综合治理系统平台。”
由于博物馆面积有限,每天限流的参观人数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陕西历史博物馆近年来聚焦打造“流动博物馆”,让博物馆走向千家万户。2月24日,志愿者丁焕英、王兢正在西安小寨赛格国际购物中心广场向群众讲解陕西历史博物馆“流动博物馆”活动项目——瓦当拓片体验制作。据悉,陕西历史博物馆“流动博物馆”公益服务项目于2012年启动,至今已连续12年开展活动,行程超过9000公里,受众超过6万人次,送展览超过百场,开展历史文化讲座130余期。
“‘流动博物馆’打破了博物馆的边界,把博物馆文化传播得更广,给不太容易走进博物馆的人群创造了条件,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博物馆无处不在,文化无处不在。我们把博物馆的一些数字展品、文物复制品、图片、影像资料等打包,走进企业、走进乡村、走进学校、走进政府、走进机关、走进军营。当民众看到这些展品,听我们讲故事的时候,他们也非常激动、非常自豪。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增强大家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侯宁彬说,“这两年,我们一直持续推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分馆建设,就是希望通过扩大我们的藏品空间、展览空间和服务空间,让陕西历史博物馆继续处于引领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缩影。当参观者把文创产品带回家,看到这件产品时,便会想起这段历史。”侯宁彬表示,“我们通过文创把博物馆藏品的文化元素提炼出来,把它们复制或叠加到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上,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博物馆的文化。比如我们的‘唐妞’,就是古代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杰出代表。这就是新文创的一种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真正正地让观众爱上博物馆、把‘博物馆’带回家。”
“五一”期间,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达到5.32万人次。众多游客前往此处只为一睹中华民族的历史风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自遥远的岁月翩跹而来,把历史的模样重新展露在世人面前……
隋晓会 “让走进博物馆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请大家看看这枚印章上面的印文是什么?”3月9日,渭南市博物馆馆长隋晓会正在给参观的学生进行文物导赏,“ 对,就是‘家在黄河太华之间’!我们都是‘家在黄河太华之间’的渭南人,所以大家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建设自己的家乡。”
这样的参观每天都在渭南市博物馆进行着。秉承着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原则,渭南市博物馆把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收藏保管、考古工作等有机结合,从多角度、多侧面向观众揭示馆藏文物的丰富内涵,展现悠久厚重的渭南历史。
渭南市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分为渭南古代史、近现代史、革命类和专题类等不同类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其中基本陈列“与华相宜 渭南故事”突破传统历史陈列布展思路,针对渭南历史名人众多的特点,创新出“人物+文物+历史事件”的展陈思路。此外,渭南市博物馆每年都要举办数量不等的临时展览,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深入了解渭南历史文化,先后举办了“中西合璧 盛清瑞宝——圆明园四兽首铜像特展”“东府梦华——何柳生美术作品及版画制作工艺展”“家在黄河太华之间——渭南印记篆刻艺术展”“百年风华——中国奋斗历程丝网版画艺术展”等大型临时展览,为不同类型、不同年龄观众提供了更多观展选择。
“目前,‘古国觅踪——关于刘家洼和古芮国的故事’临时展览正在馆内展出。展览以寻幽探秘的方式,将文献记载、存世芮国青铜器、梁带村遗址、刘家洼遗址从发现者的角度展开,向观众讲述古老芮国的故事。”隋晓会介绍。
社会教育活动是渭南市博物馆近几年工作的亮点之一。围绕 “我们的节日”,渭南市博物馆推出了20多项社教活动,如 “渭博溢彩华服秀 上元灯舞踏歌来”“浴兰时节 共度端阳”“看《梦华录》,过‘宋潮’七夕”“重阳银发雅集”等传统节日活动,设立“鹊桥仙 梦华夜间集市”“上元夜 文创集市”等。“我们的节日”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已成为渭南市博物馆的社教品牌,到博物馆过传统节日也成了许多渭南市民的首选。此外,依托渭南历史名人众多的特点,渭南市博物馆推出“家国情怀”主题系列社教活动,通过线下讲解、线上视频推送、征文比赛、公益导赏等多种形式,引导观众了解渭南先贤的家国情怀,激发当代观众的使命担当。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我们推出‘博物馆里的思政课’,邀请小学生在听讲解的过程中,看情景剧、学抗日名将手写座右铭等,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史,形成馆校联动的教育模式,共同打造形式新颖、趣味生动、互动性强的沉浸式思政课堂。”隋晓会说。
为满足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需要,渭南市博物馆近几年持续联合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举办民间藏品公益鉴赏咨询服务活动;开设“渭南文博讲堂”,举办讲座二十多场;创办《渭南文博》期刊,为文博业内外人士搭建交流学习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增加馆藏文物数量,不断增加渭南市博物馆的“家底”。
“我们单位有两个名称,除了渭南市博物馆,另一个名称是渭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我们主要承担辖区内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近几年,我们参与了京昆高速改扩建项目(渭南段)考古发掘、澄城刘家洼遗址东二区墓地考古发掘等十余项考古项目,开创了渭南考古工作的新局面。”隋晓会告诉记者。
面对着一件件岁月磨砺出的珍宝,隋晓会深情地说:“我们希望广大观众走进渭南市博物馆这座东府文化会客厅时,会感叹古代工艺的精湛,更会惊叹先贤强烈的家国情怀,进而激发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和力量。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让走进博物馆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讲好渭南故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甘洪更 “让博物馆成为每个人的大学校”
“唐三彩”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这种腾空飞奔造型的三彩器,我是第一次见,艺术感染力很强,特别是马的神态和肌肉健壮的腿部雕刻得细致传神。”5月9日,来自山东济南的游客刘熙元参观西安博物院时说。
西安博物院的文物序列完整、品类齐全,众多精品文物见证了这座城所具有的繁华气象和独特地位。据统计,西安博物院现有藏品11万余件(组),包括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金银器、石刻、书画、古籍等,有院藏古籍8000余部,计10万余册,其中有37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作为一家集世界文化遗产、古建筑群和城市园林于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多年来,西安博物院在坚持文物保护优先、用好文物资源的同时,积极尝试新科技、新手段、新语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充分发挥“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重要作用。
西安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都城发展史为主题,专题展览以长安为特色,突出长安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不断创新展陈设计,提升展览水平,让博物馆成为每个人的大学校。”西安博物院党委书记甘洪更表示。近年来,西安博物院以科研成果为支撑,主动策划推出了“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等十余项原创主题展览;为方便大家参观展览,还出品了线上有声展览,如“乐居长安”“线上云展览——福猫特工的十二时辰”等。
联名款的“文物运动鞋”、AR眼镜智慧导览……3月22日,上海推介会上,首次在沪展出的西安博物院文创产品,一经亮相就博得“满堂彩”,让一批深藏在博物院的文物在推介现场活起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各地游客看到了厚重与时尚、传统与现代、开放与包容的新西安。
近年来,西安博物院在文创开发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积极开发优秀文创产品,寻求跨界合作,不仅展现了西博文创的特色和风格,还屡屡“破圈”,“惊艳”众人。在近期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初评会议上,西安博物院入选“第二届全国文博百强文创产品单位”名单。
“作为国家首批文创产品试点单位,我院深挖馆藏文物内涵及原创展览特色,大胆尝试各类跨界融合。此外,我院以元宇宙概念,运用数字科技、区块链技术,开发数字盲盒、数字藏品等多款数字文创产品,通过二次创作,多范围、多角度运用数字技术展示文物,让文物插上‘翅膀’,飞入千家万户。”甘洪更说,“近年来,文创产品的主流消费群体正在偏向年轻化,文创产品的审美需求、消费体验也随之改变。比如我们开发的卡通IP形象——唐小西,真实地还原了唐代少女的生活,将历史以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带进了年轻人的生活当中,受到了游客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在中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研学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近年来,博物馆研学游也逐渐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西安博物院着重在研学、博物馆课程开发、“互联网+文物教育”等方面拓展社会教育新领域。
“近年来,我院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与各个中小学校举办研学成长营活动,让课堂走进城市,让博物馆走进课堂,填补了学校第三课堂的空白。孩子们参观博物院展馆、体验乐知学堂手工课程等,丰富的实物资料、生动鲜活的教育形式、知识问答和DIY创作,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甘洪更表示。(记者 赵茁轶 张琪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