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今日腊月初二,雨雪天气有啥预兆?看农俗谚语咋说
腊月作为一年的“岁尾”,不仅是最冷的月份,也同样是最忙的一个月,老话常讲“进了腊月就是年”,到了腊月,我们就要开始杀猪宰羊,准备年货,为了过年,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昨天是腊月初一,刚进腊月,很多地方都是晴空万里,暖意洋洋的气候,村里的老人看到这个气候,就说今年必定会是一个暖冬了,因为“腊月初一暖,天干到清明”。
可到了今天腊月初二,很多地方发布了寒潮预警的信号,多地即将出现大范围的降雪天气,昨天还是暖,今天又变冷,一下子这冬天到底是冷还是暖还真的成为了一个难题。那么今年冬天到底是冷还是暖呢?下面咱们就通过腊月初二的俗语来预测一下,看看俗语怎么说。
1,腊月初二寒一日,正月十五雪打灯腊月初二顾名思义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初二,过去的人们经常说“初一不灵看初二”,说的就是如果初一的预报不准确,那么就要看初二的天气。而从昨天的天气情况来看,腊月初一大部分地区都是晴空万里,本以为这个冬季会是一个暖冬,但从目前腊月初二的天气来看,这个冬天有可能不一般。
这句俗语说的是,如果腊月初二这一天,天寒地冻一整天,那么到了正月十五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大雪打灯笼的情况,说明正月十五的雪很大。
初二的天气预测要比初一的天气预测灵,如果真的这么准,那么今年冬天大概率会是一个冷冬了,因为腊月初二多地都发布了寒潮预警,低温天气即将袭来,而且腊月初二的天气也确实很冷,所以从腊月初二的低温来看,这个冬天应该是冷冬。
2,腊月初二雪,惊蛰冻不开惊蛰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每到惊蛰节气到来时,气温就会出现回升,万物开始复苏,一幅欣欣向荣的美景,但这句俗语却说惊蛰会出现霜冻的情况,万物都不会回暖,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腊月初二的雪很不一般,如果腊月初二下雪,证明这个时段的气温非常低,而这句俗语中的雪指的不是小雪,而是那种鹅毛大雪,非常大的那种,如果出现大雪,证明气温会变的非常低,腊月初二如果气温低,就会影响接下来一段时间的气温。
所以低温积聚得越多,到了开春时散去的就越慢,如果在开春时低温还没有散去,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寒气滞留”的情况发生,最后就会有“惊蛰冻不开”的场景出现。
这句俗语也是在告诉我们,如果腊月初二这一天有大雪出现,明年到了开春的时候,就要警惕低温的出现,提前做好抗寒准备,不要过早的脱掉棉袄,什么时候温度真正回升,什么时候在脱棉袄。
今天是腊月初二,已经有很多地方开始出现了降雪降温天气,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概率会有寒潮来袭,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抗寒的准备哦。大家认为腊月初二的俗语预测天气准确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2022年12月24日(农历腊月初二),冷
冰雨
北京人说北京今天太冷了;沈阳人说沈阳今天老冷了;长春人说今天长春可冷了;哈尔滨人说哈尔滨今天还行,不算太冷;冷极根河人对冷没啥特别的说辞。
他们谁最冷?
新冠肆虐,阳人扑街。同样的病毒,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症状不一样,反应自然不一样,专家的口径却如出一辙,那一个是真的?
都真,都不真,真与不真,假假真真。
专家说尽量推迟感染的时间,能第二波就不第一波,说得太对太好了。
就算专家不说,谁愿意得病呢?还是一个没有药的病。
试问专家,面对身边数不清的小阳人,如何推迟感染?如果能人为的随意推迟,还会有当初那么严的封控、全民核酸检测、隔离吗?
疫苗打了,口罩戴了,没扎堆儿,没聚集,没出屋,阳了。
就差不喘气了,还咋防?请专家指示。感谢专家!感恩专家!
国历日月同数的日子\u0026农历日月同数的日子一览
世界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正是因为有了各种节日、纪念日,世界变得更有文化内涵,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铭记历史和过去,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周遭的人事物都朝着向上向善向好发展,让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运行轨道的运转得以井然有序。
华夏文明历经五千多年,我国有国历(阳历)和农历(阴历)之说。那么,国历(阳历)日月同数的日子、农历(阴历)日月同数的日子都是怎样分布的。近期小编也有点好奇,所以花了点时间,拒不完全统计,整理了一些,供大家参考阅读。
一、国历(阳历)日月同数的日子:
(公益宣传)
1月1号,元旦节
2月2号,世界湿地日
3月3号,全国爱耳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4月4号,清明节
5月5号,世界手卫生日
6月6号,全国爱眼日,世界害虫日
7月7号,七七事变纪念日
8月8号,全民健身日,世界珠算日
9月9号,国际真爱节,99公益日
10月10号,世界精神卫生日
11月11号,双11购物节,光棍节
12月12号,西安事变纪念日
二、农历(阴历)日月同数的日子:
(公益宣传)
一月(正月)初一,春节
二月初二,龙抬头
三月初三,上巳(sì)节
四月初四,文殊菩萨诞辰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
六月初六,天贶(kuàng)节、姑姑节
七月初七,传统七夕节,乞巧节
八月初八,土家族唢呐节
九月初九,九九重阳节
十月初十,传统的丰收节
十一月(冬月)十一,未知
十二月(腊月)十二,百福日
日月同数,即日和月的数字相同。有未知或发现不完善之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
(老有所驿站)
腊月十六福德正神之诞南岳大帝圣诞
清溪泉鸣(广东韶关)
你可知“腊月十六福德正神之诞南岳大帝圣诞”吗?
•腊月十六“福德正神——土地公”之诞
土地公又称土地爷或土地神,旧时,在中国大地上,几乎到处可见石砌的、木建的大大小小的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社神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对社神的祭祀,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礼经•郊特牲》中说:“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孝经援神契》中讲:“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
福德正神诞辰,汉族民间信仰风俗。“南方人的土地,北方人的灶神。”在南方很多地区很多人把土地当财神供着,尤其福建、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最为流行。即土地公生日。诞辰日或农历二月初二或十二月十六日。此神为守护土地之神。商家奉其为保护神,礼拜虔诚,祭礼极盛。是晩,爆竹声连绵不断,街市乡村演戏娱神。民间多作蛎房饭供祭。
土地公——福德正神本名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縂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一百零二岁辞世。死后三天其容貌仍不变,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于是合资建廟并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亦有说在他死后,接任的税官上下交徵,无所不欲,民不堪命。这时,人民想到张福德为政的好处,唸唸不忘,于是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
在民间,土地公也被视为财神与福神,因为民间相信“有土斯有财”,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为守护神。据说他还能使五谷丰收,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公迎进家里祭拜。一般家庭的厅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公,家中没有供奉土地公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门前设香案、烛台、供品祭拜。不过一般农家则是以每月的朔、望两天,也就是初一、十五祭拜土地公。
俗语云:“别拿土地不当神仙”。土地爷是中国古代民间普遍信奉的保护神。据说土地神最初地位显赫,是上古天子百姓共同敬奉的同一位神仙。那时天子居国祭神叫社神,百姓居家祭神叫土地神,虽叫法不同,但都是祭同一位神仙,而且那时土地神和天神平起平坐。又因土地神年老面善,为人做实事,所以人们反而觉得他更亲近可爱,在老百姓心目中,除了保护一方平安,土地神还是一个赐福送财的神祗,人称福德正神。因此人们有事必祭祀祈祷,祈求土地神保佑四方清静,阖家平安,也保佑人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不管你神位高低,只要能祛灾赐福,庇佑百姓,就信奉就祭祀。这么看来,除了知名度是最高的之外,土地神应该也是最接地气的神仙了吧。
•腊月十六“南岳大帝”圣诞
腊月十六是福德正神——土地公的祭祀日期,民间称为尾牙。还是南岳大帝的诞辰,从这天起开始了过年迎神的节奏。南岳大帝,全称为“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是五岳大帝之一,大庙坐落在湖南衡山;地位仅次于东岳大帝,在五岳之中排第二,在民间的神仙信仰中占有极大的影响。
在上古时与现在认定的南岳衡山不是同一个地方,据《史记•封禅书》载,南岳是指今天安徽的天柱山,直到隨朝都是,可到了唐朝太宗时期,祭祀的南岳,就变成了“湖南衡山”,并封为“司天王”;后世的道教书籍《三教搜神大全》里明确表述为“南岳衡州衡山县”;直到宋朝时期的再一次加封帝号,有了“司天大化昭圣帝”的称谓。
南岳大帝的神职,道籍普遍认为“主于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鳞甲水族变化等事”,即主管世界水陆分野。意思就是疆土如何划分是其主要职责,另外可督查一切水域和水类生物的增溢、变化之事。由此唐朝以后每逢出兵之事都会祭祀南岳,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其也有统御人间兵戈征伐的职能;但这个职责大概是因为兵伐之战多为疆土的开拓和守御,颇合地域分野的巩固和加强才有的吧。据《云笈七笺》,南岳大帝所领导的神仙共有七万七百人。
南岳大帝到底是谁呢?相传有不同的人,但比较被人们认可的还是《封神演义》一书里所封的人,他就是崇黑虎。他原本北伯侯崇侯虎之弟,因不满兄长助纣为虐,便设法擒住崇侯虎,交付西周,致使其兄长被姜子牙一方处死,他代兄自立“北伯侯”。后来武王汇合八百诸侯反商,攻打商朝屏障渑池县,崇黑虎带领闻聘、崔英、蒋雄三人与黄飞虎一起被守将张奎、高兰英夫妇所杀。在封神时,这五人共同受封为五岳大帝,分管五岳,崇黑虎为南岳大帝。
南岳大帝又称南岳圣帝,全称为“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在道教尊为“安邦护国大天尊”。南岳,又称寿岳、南山等,人们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来表达于长寿的一种愿望,这里的南山就是衡山。因此,腊月十六也是求财、求寿的绝好机会。每年的南岳大帝圣诞都非常的热闹,香火特别鼎盛。祈祷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富贵吉祥!
2023.1.7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