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前两天是什么节日
清明节放假,扫墓,祭奠先人,其实还有个节—寒食节,由于离清明节近,忘了这个节,有人甚至不知道,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扫墓,由唐朝—宋朝都很盛行,变成游玩的节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穿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暮春的长安城热闹非凡,到处都飞舞这雪一样的柳絮,寒食节的东风吹拂这宫苑中的柳条。太阳落山,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那袅袅的轻烟飘散进入五侯的家中。
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两天,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丽姬为儿子争夺王位,用计毒害太子申,其弟重耳被迫离乡,追随者大都离开了,只有少数忠心的人,历经苦难,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次快饿死了,大臣介子推为救他割自己大腿肉给她吃。后流亡了19年,成功复国,成了晋文公,论功行赏,忘了介子推,后来经大臣提醒,发布文告寻找他,介子推带着母亲跑到山上,为逼他下山放火烧山,后来在山上柳树旁找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体,为了纪念他,修了祠堂、禁烟火、吃寒食。后来延续发展可以扫墓、踏青、插柳,打秋千。
寒食节传承中国传统的忠孝文化,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今年清明不一般,2大祭日相连,何时扫墓为好?传统习俗要了解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扫墓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每年的4月4日~6日之间。这一节日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清明节比往年更特殊,因为它与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节相连,形成了“连亘节期”,让许多人不禁纠结于何时扫墓为好。
在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向祖先表达敬意的日子,也是缅怀逝者的日子。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它代表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但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的人们对传统习俗的认识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人会选择提前或者推迟扫墓的时间,以适应自己的时间表。
那么,在这个特殊的清明节,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扫墓的时间呢?
在传统习俗中,清明节通常在每年的4月5日左右,也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传统上,清明节是缅怀祖先的节日,是全年祭祖的重要时间节点之一。扫墓活动通常在清明节当天或者前后进行,这是为了尊重祖先和纪念逝去的亲人。
根据传统习俗,扫墓时间一般在清明节前十天至后十天内,这段时间也被称为“三月半”。在这段时间内,人们可以提前或者延迟扫墓,但是一般不会超过这个时间范围。因为按照传统习俗,这个时间段是农历二月二十四日至三月二十四日,也就是阳历的4月4日至5月4日。
此外,在传统习俗中,人们会在清明节前,先给自己的祖先扫墓,然后再去扫其他亲友的墓。如果亲友的墓地离自己家很远,人们通常会选择在清明节当天或者前一天离墓地较近的地方提前扫墓。
首先,传统习俗认为在清明节前后的一段时间内扫墓最为合适,这段时间通常是从农历三月初一开始,到清明节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个时间段也被称为“清明前后”,其中清明节前三天被视为扫墓的黄金时间。这个时间段的气候通常比较适宜,空气清新,阳光温暖,也是植物生长的旺季,可以让墓地更加美丽整洁。
其次,扫墓的时间应该避开忌日。根据传统习俗,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三月十三、三月二十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和十月初一等日子是忌日,不宜扫墓。这些日子通常被认为是鬼门关打开的时候,如果在这些日子扫墓,会招来厄运和不祥之事。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根据家族习俗或者地域习惯,选择特定的日期进行扫墓。比如在一些地区,清明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被视为扫墓的日子,有些人会选择在这一天去扫墓。还有一些家族则会在祖先忌日或者祖先生日等特定日子前往祭扫。
传统清明节习俗
1、扫墓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在清明节,人们会去祭扫先人的墓地,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和落叶,添置鲜花,上香祭拜。扫墓的习俗旨在表达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缅怀之情,同时也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和祈福。2、祭祀先人 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除了扫墓外,还会在家中供奉祖宗牌位,点燃香烛,上香祭祀。同时,还会为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纸车、纸房等物品,以示对其的怀念和祈福。3、剪纸、踩秧歌等民间活动 除了扫墓和祭祀先人外,清明节还有一些民间活动,例如剪纸、踩秧歌等。剪纸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形式,清明节时人们会用彩纸剪出各种形状的图案,用以装饰祖先墓地或家中供奉的祖宗牌位。踩秧歌则是一种表演性质的舞蹈形式,旨在祈求五谷丰登和平安吉祥。4、食清明粥、踏青 清明节还有一些特殊的食品和活动。清明节当天,许多地方会有供应清明粥的摊位,人们可以购买清明粥来食用。同时,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机,人们会去公园、山林等地踏青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何时扫墓最好?
根据传统习俗和风水学说,何时扫墓最好也有一些规定。通常来说,清明节当天扫墓是最为传统和正式的方式,但也有些地方在清明节前几天或后几天进行扫墓。
除了时间的选择,墓地的选址和摆设也非常重要。根据风水学说,墓地的选址应该遵循“阳宅三要”,即靠山、临水、有风水宝地。
总之,扫墓的时间选择需要考虑气候、忌日、家族传统和地域习惯等多种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尊重自己的祖先和传统文化,以心灵的敬意去面对祭扫这一重要的仪式。
清明与寒食的关系,你知道多少?
新华社太原4月5日电(记者王菲菲 唐诗凝)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最初只作为时令与物候变化的标志节点被人们所认知。清明从节气发展成为节日,寒食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自古以来,寒食和清明就在时间上相近、内涵上相融,密不可分却又不尽相同。其中的关系你了解多少?
寒食节缘何而来?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强说,寒食节在农历冬至后105日,推算下来通常在清明前一二日,家家户户禁火、冷食。寒食节因而又被称为“禁火节”“冷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前后绵延两千余年。
寒食节的起源普遍认为有两种。
其一源自远古改火习俗。唐志强介绍,古时火种来之不易,为保证老百姓日常用火之便,往往将火种保存,使其昼夜不熄,但人们相信火是有生命的,火是会新陈代谢的,因而每年寒食之期,需将去年保存的旧火种熄灭,待到清明之日,再换新火,此谓“改火”,寓意万象更新。
其二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相传介子推追随晋献公之子重耳流亡他国十九年,在其继位后不求功名利禄,与老母归隐山西绵山。晋文公重耳为迫其出山而下令放火烧山,怎奈介子推坚执不回,抱树而亡,留下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悲痛万分,为缅怀介子推,他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民间禁火、只吃寒食、祭扫坟墓。
清明扫墓与寒食节有关?
介子推的故事历代流传,赋予了寒食节更厚重的人文底蕴,寒食节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子推燕”是寒食节中最具代表的食品,“柳与‘留’谐音,燕在山西介休方言中读作‘念’,其留念追怀之意就此得来。”介子推传说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杜国华说。
寒食祭祖在唐代以前被视为“野祭”。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节扫墓的习俗得到官方正式承认。
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相连,为方便官吏在寒食节扫墓,唐代时两节合并休假,节俗也逐渐融合。据《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清明如何后来居上?
“寒食熄火,清明生火。前者祭亡,后者佑生。寒食与清明在内涵上紧密呼应。”唐志强说。
寒食节在唐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习俗众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禁火习俗日渐淡漠,清明节地位逐步上升。宋代《岁时广记》中清明节已作为一个独立的类目出现。关于清明的记载逐渐增多,“祭祀先人、踏青赏春、催护新生”的节日内涵也被固定下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常嗣新认为,寒食融入清明,丰富延展了清明节的节日内涵,“围绕一个故事:介子推,推出一种食品:寒食,延伸一种理念:忠孝。”他说。
如今,清明不仅有着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更有着庄严肃穆和清新活泼的“双重性格”——“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成为清明节的两大主题,自古传承,至今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