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阳历、公历、农历之间的关系与区别,以及正确的书写方式
日期,是每个人天天都离不开的,但关于“阴历”、“阳历”、“公历”、“农历”之间关系与区别,真正不知道的人并不在少数。
在民间一些重大事情书写日期上看,不伦不类者多见。
如2021年四月初三。这还好些,知道前边写的是公历年,后边写的是农历月日。
如2012年三月五日,真不知道他后写的是公历还是农历。
下边,我们就谈谈“阴历”、“阳历”、“公历”、“农历”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先说一下阳历:
阳历的一年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来确定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把太阳公转一周均匀分成十二等份,每一份就是一个月。每个月平均是30.437天。
(每一天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来论的,月亮又叫太阴星,阴历月又称“太阴月”。
月亮在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时,月亮在地球与太阳的中间,为阴历的初一。初一前后这几天,月亮几乎与太阳同一位置,所以我们看不到月亮。
到了阴历十五前后,月亮转到了太阳的对立面,所以月亮接近圆月(有时十六圆)。
阴历月是月亮的一个朔望周期,并不是完全是月亮围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因为月亮围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并不等于一个朔望周期。
月亮围绕地球转一周的时间是27天多(27天7小时43分11.5秒),因为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阳与月亮同方向公转(由西向东转)。月亮在围绕地球一周后,地球相对与太阳已不是原来的位置,角度变了,月亮再转到地球与太阳中间,还要再赶两天的路,就成了29.53天。月亮围绕地球转一圈再回到地球与太阳正中间,就是一个朔望月。12个朔望月,就是阴历的一年,大约是354天多。
日月与地球的运动
一个阳历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久而久之,就与节气有了差距。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在制定一个平年为365天的同时,多出来的5个多小时每凑够一天,就加在一年里,这一年就叫闰年,闰年366天,多的那一天加在2月份。
2月份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这样,阳历年与二十四节气基本就相符了。这就是当今通用的公历年。
关于为什么2月份是28天,而1、3、5、7、8、10、12月份是31天,说来就话长了。因为公历最初是由古罗马儒略历演变而来,与凯撒和奥古斯两位古罗马帝王的霸气有关系,不想自己出生的月份成为30天的“小月”,就改为“大月”,从2月份拿来一天。因为处决犯人就是在2月份,他们认为2月份是个不吉利的月份,希望尽快过去。
公元纪年的元年,是以耶稣诞生之年开始的。但据后来考究,与耶稣实际诞生之年差了四年,因为已经通用后来无法再改了。今年是2022年,就是人们理解上的耶稣诞生的第2022年。
阳历的问题解决了,阴历的一年是354天多,与365天差了11天。与二十四节气几年就差远了。
我国是以农耕为主,二十四节气是严格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确定的二十四个节点,决定着春夏秋冬冷暖变化。总不能过年赶在农忙三夏吧!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也把多出来的天数闰进去。每凑够一个月,那一年就闰一个月。于是就成定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这样,基本上每一年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差距就不太大了。这便是农历。
因为阴历与阳历的历法基准不一样,一个是以地球公转来定的,一个是以月亮朔望而定的,每一年的阳历和阴历赶不上同一天。每十九年是置闰循环的最小周期,每十九年,阴历和阳历会重归同一天。也就是,每十九年,一个人生日的阴历和阳历又赶在同一天。
严格的说,我们用的历法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公历与农历。
公历与农历规范的书写方式:
公历与农历规范的书写方式
关于公历与农历的书写方式,规范的写法是,公历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农历用“大写”数字书写。农历年,依然用干支纪年。
如公元2022年1月30日,或直接写:2022年1月30日,
农历辛丑年腊月廿八,或直接写:辛丑年腊月廿八。写成腊月二十八也行。
如今年立春那天,是公历2022年2月4日,
农历壬寅年正月初四。要写“初四”,不要写成“四日”!
敬请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作揖]
阴历、阳历、阴阳历,中国的农历是哪一历?
阳历和太阳有关,阴历和月亮有关
以太阳视运动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叫“太阳历”,简称“阳历”;月亮为“太阴”,以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
1.阳历阳历也叫格里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即一个回归年,准确来说是365天5时48分46秒,并非刚刚好的365 日。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即二月多了第二十九日。经过四年一闰后,仍有误差,故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以回归年为单位循环计日,日期能反映季节变化、节令和农时,意义更为重大,所以更普遍地为人类采用。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纪年法并行。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
春分时节,油菜花正盛
2. 阴历阴历则是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的时候就叫作“朔”,即农历初一。当地球正好处于太阳和月球中间的时候,就是十五月圆之夜,叫作“望”。
月亮的盈缺变化是一个明显的周期,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大约需要29.5天左右,被称为一个“朔望月”,这就是一个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不同阴历年的天数有时会相差一个月。
3. 阴阳历阴阳历是指在天文学中是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1个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阴阳历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它的缺点是历年长度相差过大,制历复杂,不利于记忆。
中国的农历就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历。
4. 农历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虽然大家也称之为“阴历”,但农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历。
中国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一直使用阴阳历。阴阳历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两个周期,使每个月符合月亮盈亏变化,每年符合春夏秋冬的变化。
中国古代正式的历法超过百种,之所以改历频繁,大部分原因是历法超前或落后于实际天象。
因朔望月较之回归年易于观测,远古的历法几乎都是阴历。
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阳历年与阴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即现行的农历,采用的方法是在历法中加入二十四节气以及“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农历闰年因为多了个闰月,因此一年有383-385天,而农历平年一般有353-355天)
中国的历法自古就是一种阴阳历。因为每月初一为新月,十五为圆月,易于辨识,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称这种历法为阴历。直到今天,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跟农业种植活动密切相关,所以“阴历”在汉族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中国的民间历法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农历”更为准确,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得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
5. 二十四节气节气是从阳历的角度表明当前时刻的信息,从天文学意义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360度,以春分点为0点,分为二十四等分点,两等分点相隔15度,每个等分点设有专名,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一歌诀是人们为了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各取一字缀联而成的。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属,逢单的均为“节令”,通常简称为“节”,逢双的则为“中气”,简称为“气”,合称为“节气”。现在一般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因为节气本身表示的是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与公历表达的概念相同,所以基本上节气在公历上的位置比较固定。而在农历上表现出出现日期会前后浮动。
节气歌每句首字或第四个字合起来均为春夏秋冬,也就是一年中的四季。但更为神奇的是,每句的第四个字分别表示的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秋分是白天与夜晚长度相等的日子,夏至和冬至又是白天最长与最短的日子。它们正好平分阳历年中的四个点,即平分地球绕太阳轨道的四个点。这就是说,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跟阳历密切配合。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农历##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