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高凉)冯氏:岭南三大望族兴衰录(2)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河北、南阳等地的豪强地主支持下,打败了莽新、绿林和赤眉等农民军,统一了中国,建立东汉。从东汉开始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望族门阀开始进入发展期。东汉末皇权衰落后,他们得到快速发展,三国时孙吴是在陆、顾、张、朱等望族支持下建立。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望族门阀最鼎盛时期,各族势力此消彼长,控制朝廷,废立皇帝。随着隋唐全国大一统的建立,皇权加强,再加上引入科举制度,寒族进入,隋唐以后望族门伐被抑制,影响减弱。
南北朝是望族门阀的巅峰,其代表是"王谢袁萧"四大豪门。琅琊王氏是四大豪门之首,世代居住于琅琊临沂,永嘉之乱时衣冠南渡,迁居会稽,世称"会稽王谢两风流"。琅琊王氏名人辈出,杰出人物众多,代表人物包括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等,最兴盛时朝廷七成官员出自王家或与王家有关的人,‘王与马,共天下’。陈郡谢氏也是顶级门阀之一,起源于魏晋时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谢玄、谢石等为首的谢氏家族带领东晋军队大胜前秦,奠定了陈郡谢氏豪门地位。陈郡袁氏、兰陵萧氏也是豪门代表。
说完了中原和江南,再说说岭南。岭南与中原类似,随着中央对岭南控制的减弱,望族门阀也走上历史舞台,岭南少数民族多,很多民族酋长兼任地方行政首领,就逐渐发展成豪门,其中泷州陈氏、高凉冯氏、钦州宁氏并称为“岭南三大酋长”,他们虽然无法影响中央,可是在岭南却是难以撼动的角色,今天我们谈谈其中的代表高凉(今高州)冯氏。
冯氏起源于河北的北燕。后燕(名将慕容垂所建)被北魏击败后,退往东北。冯跋为后燕禁卫军将领,慕容熙荒淫无道,冯跋等杀慕容熙,拥立慕容云为主,冯跋掌军国大权。慕容云被宠臣离班等所杀,冯跋又杀离班等,自称燕天王,建立北燕,定都龙城。冯跋死后,其弟冯弘自立,被北魏击败,逃往高句丽。
冯弘小儿子冯业带二百人渡海归宋,被宋文帝封为新宁(新会、台山)太守,冯业就成了岭南冯氏的开山鼻祖,自他开始,冯椒就在岭南扎下了根,并开枝散叶,成为一方豪族门阀。
冯业儿子冯刿(也有资料记载为冯宣)、孙子冯融,相继担任新宁太守,这新宁太守成冯家家传了,这可不一定,后来冯刿调任罗州刺史(罗州管辖今天的高州、化州、廉江、茂名一带),这罗州才是冯氏的福地。
冯融之子冯宝,自小勤奋好学,二十岁就考取功名,被委任为高凉太守。冯宝与高凉蛮酋豪族冼氏之女冼英在高州旧城结婚,这一下冯家可捡到宝了,冯氏基业有一大半功劳来自冼夫人。高凉冼氏为俚人首领,辖部落十余万,冼英自幼贤明,有勇有谋。与冯宝结婚后,她在部落中推行法治,改造俚人习俗,在岭南民间有非常大的影响,还还不算,冼夫人的战略眼光相当高,拥护梁、支持陈、归顺隋,每一步都踩在正确的点。
梁武帝太清二年,高州剌史李迁士谋反,召冯宝欲协迫其出兵同反。被冼夫人识破,率兵直入高州,消灭李迁士,梁武帝封冯宝为护国公。侯景之乱起,高要太守陈霸先北上讨伐侯景,得到冼夫人大力支持,又为陈霸先建立陈朝作出了重大贡献,被陈所器重,成为岭南威镇百越、安扶丰姓的重要支柱。冯宝去世后,其子冯仆年九岁,任阳春郡太守,实际上由冼夫人主政十多年。后来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冼夫人以统一大局为重,迎接隋军入广州,岭南悉定,隋文帝册冼夫人为宋康郡夫人。
冼夫人在梁、陈、隋三朝,驰骋岭南60年,先后打败高州李迁仕、广州欧阳纥、罗州陈佛智、番禺王仲宣,为维护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隋文帝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冼夫人为谯国夫人,调拨部落六州兵马,镇守岭南。后来冼氏卒,葬于电白电城山村。
冯盎是冯宝的孙子,他是继冼夫人之后,对冯氏贡献最大的人。开始被任命为宋康令,隋炀帝伐辽东,冯盎任武卫大将军。隋亡后逃回岭南,带兵五万,击败番禺、新兴豪酋高法璒、冼宝彻叛乱,收复番禺、苍梧、朱崖等地,自号总管。武德五年冯盎归顺大唐,唐高祖授冯盎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拥地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
唐贞观初有人告发冯盎反,唐太宗准备讨伐,被魏征劝阻。冯盎送子冯智戴入朝,后冯盎又亲到长安朝见太宗,太宗赏赐甚厚。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冯盎卒,唐太宗追赠冯盎为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冯盎逝世后,唐朝廷将高州划小,分成若干州县,分封冯盎诸子,冯智戣(一说冯智玑)为高州刺史,冯游为潘州刺史,冯智式恩州刺史,冯智戴为春州刺史是,冯智彧是合州刺史,冯智玳为罗州刺史等等,通过分封冯式子孙,达到了瓦解冯氏势力的目的。
武则天时朝廷势力更加深入岭南,将李家宗室大量贬至岭南,再派人追杀,同时消弱冯氏势力,名宦高力士本名冯无一,就是冯盎曾孙、冯智玳孙、冯君衡之子,到武则天之后,影响岭南200年的冯氏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了。
时至今日,冼夫人、冯宝、冯盎等人还有很大的历史影响力,高州、化州等地要充分发挥这些影响力,梳理与冯氏相关的历史文献、民间传说,发掘纪念遗址,故居修复等,将历史和文化相结合,将名人与旅游相关联,让这些历史先贤造福今人。
关注@蚕丝观下,探讨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
「行走徽州89」丰村:时候的歙县城东区委所在地
【行走徽州89】丰村:时候的歙县城东区委所在地
司马狂/文
初闻丰村之名,源自抖音上的一位丰姓粉丝。她询问我,歙县丰姓之由来。坦白说,这个问题我还真的不知道。她又告诉我说,他们丰姓都是源自歙县浦口的丰村。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如此少有的姓氏,还以姓氏命名村落,应该是有值得一探究竟的。于是,兴致所起,便有了丰村之行。
过鲍家庄,往七里头方向,沿着江边的道路一直开,过浦口,行至无路处,这里便是丰村。村口有茂盛的樟树,樟树下,看模样以前应当是个埠头,只是妹滩大坝兴修过后,这埠头基本也就荒废了。据《歙县志》记载,1970年左右的时候,丰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以捕鱼为生,村内有大小渔船90余只。而如今,哪里还能看到渔网的踪迹。樟树旁,新建了操场,有篮球架和乒乓球台,只是运动者鲜有,偌大的操场逐渐成为村民停车的所在。
到得丰村,方才知晓,目前村中人口乃是以方姓为主导,丰姓反而少了。沿着江边的路走不了多久,就能见到方氏宗祠。祠堂隔壁的房舍,亦是传统徽派古建筑。房舍与祠堂,形成一种脱离当下社会的恍惚感。可祠堂徒有其表,只剩下正面这个外壳,推门而入,里面早就倒塌,残垣断瓦遍地,杂草丛生。两旁的房舍,一间虽然大门敞开着,却也是人去楼空,已然是多年未曾住人。另一间,大门紧锁,还有“危房危险,请勿靠近”的牌子,赫然钉在墙壁上。
别看方氏宗祠如今破败不堪,但木门上有村中耆老留下的几张纸张,通过上面的文字,结合相关史料,我们能够知道,这里曾经是(歙县)城东区委所在地。只不过《歙县志》所载区委是在丰氏老屋,究竟当年是在哪个宅子办公,想来也无伤大雅,都是在丰村。这个城东区委的成立,最初是源自28年,我党的党员方邦通筹资创立丰村战时小学,为秘密联络点。此后,才由秘密联络点转为城东区委驻地。彼时的城东区委,所辖有丰村、浦口、朱家村、深渡等多个党支部。
在村里转悠一圈,转回头发现了丰氏祠堂,上面用毛笔字写着“歙县丰村小学”,下方还有“浦保分校”的字样。按照书写习惯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名称看,浦保分校四个字,说的应该是时期的事情。而歙县丰村小学的字样,我一时无法断定是时期已有,还是后期另写的。据记载,丰村的战时小学在29年,还曾开设过歙绩休中心县委党校培训班。丰氏宗祠的正前方,有一栋占地面积很大的徽派古宅。我倒是想寻着主人,好好打探一下丰姓的由来,奈何却也是吃了个闭门羹。瞧着住建局颁发的牌子,这个宅子名曰“锦凤园”。光听名字就知道,此间必然不凡。推开院子门,就见杂草丛中一口古井,安详地立在原地,倒也是很有韵味的。
别看如今的丰村新房林立,你若是肯到村中走上一圈,还能见到很多保存完整的徽派老宅。它们的年代有差距,但整体的风格却没有太大的变化,不似如今新建的房屋,三年五载的便会有巨大的改变。有几位长者,默默守在古宅中,满头银丝,配着古宅的岁月更迭气息,两者相互融合,恍如隔世。这些房子中有砖雕的,或是以黄泥糊住,或是在中间位置画上伟人的肖像,这才使得我辈有幸一睹前人营造的精美房屋。
整个丰村不大,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还有水路畅通,如今仅有一条路通向外界,乡间公路到此,就无法继续向前。本来这样的交通环境,反而会促成这里的村落保留完整的。可丰村又距离歙县县城太近,比之吾乡那真的是入城极其容易。两个矛盾的交通因素,相互制衡,如此一来,我作为一个外人,反倒没有看出来丰村有别于其他村落的独特的发展路线。其实这些留存下来的红色记忆,若能利用的好,或许会是丰村的一个特色。且看乡人,如何大展拳脚了。
最后补充一句,若有知晓丰姓由来的朋友,尚且文末留言,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