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可以上香吗(中元节上香吗?)

中元节到了,记住“吃3宝忌5事”,尊重老传统,为家人祈福纳祥

“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於初伏时”,立秋过后,又迎来了一个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

中元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四大鬼节”之一,祭祖、追忆先人是这天的主题,按照老传统,这天过的是有讲究的,农历七月十五,按照传统民俗习惯,要用新米、新谷等祭祖,庆贺丰收,酬谢大地,先人也会回到阳间探望、福荫自己的子孙后辈,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上坟扫墓等,来祭祖尽孝、追怀先人。

这些习俗虽然没有什么科学性,但都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对祖先的尊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些还是值得传承下去,除了祭祖,按照传统这天还有诸多讲究,有吃“3宝”纳福,忌“5事”避霉运的说法,介绍给大家:

吃“3宝”纳福

一宝:鸭肉

在很多地区,都有中元节吃鸭肉,用鸭子祭拜祖先的习俗。人们认为鸭子是水生物,经常在水中游来游去,有与放河灯祈福相似的寓意。还有一种说法是取“鸭”的同音“压”,人们认为七月半是不吉的日子,吃鸭子能“压住”霉运。

其实,中元节吃鸭肉抛开古人赋予的特殊意义,此时吃鸭肉也正当时,中元节正处于立秋前后,是秋补的好时候,鸭肉性凉味甘,富含营养,是清补的绝佳食材。而且古人认为“七月鸭,八月芋”,农历七月十五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

推荐菜谱:老鸭汤

所需食材:鸭肉、山药、薏米、虫草花、枸杞。

1、半只鸭肉剁成块,放入淡盐水中加入2勺料酒,浸泡15分钟,薏米清洗后放入水中浸泡,虫草花放入水中浸泡。

2、鸭块浸泡后放入冷水锅中,倒入2勺料酒、加入姜片,煮开后焯水2分钟捞出。

3、砂锅中加入适量的热水,将焯水后的鸭块倒入砂锅中,煮20分钟后倒入薏米小火煮20分钟。

4、山药清洗干净刮皮切滚刀块,与枸杞和虫草花一起加入砂锅中,小火煮15分钟,用盐和鸡精调味即可出锅。

二宝:扁食

中元节有吃扁食的说法,当地人认为这天吃了扁食能驱走霉运,迎接好运。

传统的扁食外形与饺子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扁食的面皮更薄,晶莹剔透的煮熟后甚至能透出馅料,馅料种类也更为丰富,有甜咸口之分,而且扁食包好之后放入高汤中煮熟,吃起来更爽滑、鲜嫩,与馄饨的口感类似,但个头比馄饨大,馅料种类也多一些。

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太在意扁食与饺子或者馄饨的区别了,在中元节时节,经常用饺子或者馄饨作为节日美食来食用。

推荐菜谱:鸡汤鲜虾馄饨

准备食材:鲜虾,五花肉,鸡腿。

1、1个鸡腿清洗干净剁块,放入清水中加入2勺料酒,浸泡30分钟析出血水,捞出放入冷水锅中,加入1勺料酒、少量的花椒、1颗八角大枣,煮30分钟左右。

2、鲜虾挑出虾线,去掉虾壳和虾头,清洗干净剁成虾蓉,五花肉同样剁碎,加入剁好的姜末,将五花肉和大虾、胡萝卜再一起剁碎。

3、将虾蓉、肉馅和胡萝碎混合后,加入少量的料酒、1勺生抽、适量的盐搅拌均匀制成馅。

4、馅制好开始包馄饨,馄饨包好后下入鸡汤中,煮熟后加入适量的盐,滴入几滴香油,撒上香菜即可。

三宝:莲藕

每到中元节不少地区都有吃藕的习俗,因为莲藕有“藕断丝连”的特性,象征着人们与逝者的亲情还存在,从而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还有一层寓意,因为莲藕多孔,人们希望吃了莲藕之后可以多个心眼,尤其是中元节这天,鬼门大开,走夜路时要多留一个心眼。

其除了人们赋予莲藕的寓意之外,中元节吃莲藕对身体也有很好的滋养作用。俗话说“莲藕一身宝,秋藕最养人”,入秋之后天气逐渐变干燥,中午气温高、早晚气温低,更需要补充水分和营养。而莲藕清甜可口,富含水分和营养,是秋补的好食材。

推荐菜谱:莲藕红枣汤

准备食材:莲藕、红枣、红糖和生姜。

1、莲藕清洗干净,刮掉莲藕皮切成薄片,顺着莲藕外面孔洞的形状,将莲藕切成花朵状,生姜清洗后去皮切片,红枣清洗干净。

2、砂锅中接适量的水,煮开后加入红枣和2片姜,煮5分钟左右。

3、倒入切好的莲藕片和红枣,继续煮10分钟左右,莲藕煮熟即可。

在古人看来,农历七月十五是鬼门打开的日子,在这天有很多禁忌,尤其是以下这5个禁忌要知道,传统习俗要尊重。

1、忌将筷子立在饭中

筷子的使用规则也是我国的餐桌文化,其中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饭中,这不仅不礼貌,显得没有教养,因为将筷子插在饭中,很像在上香祭祀,尤其是在北方很多地方,对此类行为更忌讳。

2、烧纸时忌半途而走

烧纸是中元节祭祀的一项传统习俗,给去世的亲人“烧纸”时记得不要半途而走,坚持看着纸烧完再走,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可以避免因为刮风时将火苗刮在其他地方而引发火灾。

3、忌夜游

按照老一辈的说法,中元节这天是鬼门打开的日子,尤其是到了晚上,阳气比较弱,而阴气则会相对比较强,这日天黑之后,没有重要的事情就别到处乱跑,好好的待在家里。

4、忌游野泳

俗话说“七月半鬼乱窜,没事不往水边站”,在中元节这天最好不要靠近河边和海边,更不要游野泳,其实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元节时节还处于汛期,河水的情况比较复杂,在河边玩耍或者游野泳时很容易出现意外,因此这时最好还是不要去河边了。

5、忌拍他人肩头

在民间,老百姓认为是每个人身上都有三把火,分别在头顶与两肩,最好不要拍别人的肩膀,尤其是在中元节这天更要注意。

——老井说——

以上所提的中元节的习俗,确实大多数没什么科学道理,但要关注到其核心依然是“敬祖尽孝”,遵循和传承了我国的重要美德——孝道,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些民族文化还是应该传承下去的。

关于中元节的传统习俗和传统美食,你的家乡还有哪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中元节什么时候祭祖?不可早,也不可晚,老祖宗定下的规矩

泱泱华夏几千年,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一直以来,人们对祖先留下的礼乐祭祀之说很是看重,尤其是对于几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到如今我们还遵守着该有的规矩。

祭祀,是为孝道所至;礼乐,是以怀念所出。

而提起古人祭祀,在那几个较为重要的节日中,中元节的位置,也是比较重要的。我们暂且来了解一番。

中元节起源

中元节,是我国古代传统四大鬼节之一。

我国古代信奉鬼神之说,人们一般认为,每一个离开人世的人都是去了鬼界轮回投胎。弥留之际,他们被牛头马面带走,喝了孟婆汤,踏上奈何桥,进入六界之一的鬼界地府。

然后在阎罗殿前,根据生前善恶功绩被阎王爷处置,该走的流程都来一遍,便可以选择踏入轮回之道,投胎转世重生。

就像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那唐僧就是金蝉子十世好人投胎转世而来,这才有了后来西天取经、重归仙界的故事。

而“鬼节”,顾名思义,就是“鬼怪之节日”,是一年一度地府的鬼魂们被人界所祭奠的节日。民间流传:七月半,鬼门开。也不是全无道理。

鬼节之一的中元节,固定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因七月中旬的中元节,所以民间还将七月称为“鬼月”。

据说从七月初一这天晚上凌晨开始,阎王爷便会命小鬼打开地府通往人界的鬼门关,让那些无人世亲朋供奉的孤魂野鬼前往人间享受香火与供奉,直到月末鬼门关闭,鬼月才算真正结束。

除此之外,其余三大鬼节分别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清明节、寒衣节。对此后文会有所提到。

“中元节”乃是道教说法,因为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所以民间一般还将这一天叫做“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节”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具体的叫法各地区也是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来说,比较正式的名字就叫做“中元节”。

除了传统民间说法,中元节,在佛教的记载中,就是著名的“盂兰盆节”。

据说,佛教《盂兰盆经》中记载,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看到自己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尽苦楚,如处倒悬,他心下实为不忍,便请求佛祖为母救度。

释迦牟尼便告诉他,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众僧安居终了之日,设坛祭祀,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并念经超度,可使得其母解脱地狱之灾。

目连照做,后来果然得知母亲脱困,便对释迦牟尼更是信奉。人们根据这个传说,便将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定做盂兰盆节,为祭祀已故亡灵。

而在梵文释义中,“盂兰盆”,就是“救倒悬”的意思。

节日习俗传承千年,自然也是有所遗漏。加之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中元节的祭祀礼仪,如今也是大相径庭。

中国人自古便重视孝道,民间对这种祭祀更是看得比较重要,流传至今,其主要祭祀礼仪分为两类:直接上坟祭祖和不直接上坟祭祖。

而祭祀的时间,不可有误,更是重中之重了。

中元节祭祀礼仪

提起中元节的祭祀流程,相信很多人都略有记忆,因为直到今日,我们还是会在每年七月十五日祭祖。

首先第一种,上坟祭祖。

直接上坟祭祖的规矩,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上至天子皇家,下到黎明百姓,家家户户都这样,礼不可废。

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之间,一家族中男性为主,准备好冥币、白纸、黄表、香火等,于家中人丁齐备之时,前往祖先坟地,烧香、倒酒、磕头、鸣炮。

尤其是在烧纸的时候,某些地方还会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将纸钱留几张,再到十字路口烧掉。

寓意是,这些十字路口的纸钱是烧给孤魂野鬼的,希望他们拿了钱,可以不抢他们祖先的财物。

古人上坟祭祀祖先,主要表达的还是亲力亲为的孝道,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古人对礼乐规矩是非常看重的。

上坟祭祀的过程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这其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却是最重要的。

首先,是祭祀时间。古人为什么选择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作为祭祀的时间呢?这是因为,中元节上坟是为祭祀鬼神,而坟地的阴气是很重的。

一般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这段时间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祭祀,能保证活着的人不受阴气侵害,增加身上的阳气。

其次,是祭祀人员。一般来说,祭祀的都是一家族中的男性后生,尤其是壮年男性。而孕妇、病人、7岁以下的小孩子,都是不被允许去坟地的。

祭祀之人身上穿的衣服也大有讲究,大红大绿被视作不忠不孝,尤其是中元节这种白事祭奠,最好是穿黑色、青色这种庄重肃穆的衣服。

第三,就是坟地回来的人。有些地方认为,去过坟地回来的人,身上沾染了坟地的阴气,需要在进入家门之前跨过火盆,祛除邪气。而且,回来以后需要沐浴更衣,以免在家里留下阴邪之气。

除了这些以外,根据风水、阴阳大师的占卜,有一些命理比较弱的人,容易招致鬼神附身。最好还是不要一人前往坟地,需要身旺的人陪同。

白天前往坟地祭祖结束后,有些地方晚上还需要“焚香燃炮”、“吃鸭”、“祭祀土地”等。

焚香燃炮,顾名思义,在自己门外点香供奉,燃炮祭祀。

吃鸭是某些地方的风俗,寓意主要是,鸭子水中游,河灯普渡众生、祈祷平安。

祭祀土地,主要是为了秋季丰收。华夏是乡土里长出来的文明,对土地的敬重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神圣礼仪。

民间在七月十五日祭祖后,祭祀土地和庄稼。主要是将供品撒入田野,再取五色绳缠绕于农作物的穗子、果实之上,可得祖先护佑,避免灾害侵扰,以获秋季丰收。

这些,就主要是中元节第一种祭祀方式了,直接上坟祭祀。

而这第二种方式,就是不直接上坟祭祀的了。

古人所谓“天地君亲师”,对规矩、礼教是非常重视的。那么怎么会有人不上坟祭祀呢?

一种是因为地方习俗,而更多的,自然是因为游子在外,不得归家。

民间有些地方传言:“清明人找鬼,中元鬼找人”。也就是说,在中元节这天,阎王爷鬼门大开,已故亡灵是会自己找到家中来的,不需要后辈前往坟地指引归家。

所以这一日,鬼魂中有亲者归家,无亲者游魂,享受人间香火即可。不前往坟地的地方习俗中,人们会早早在家中摆上供桌,敬奉祖先。

而这个“敬奉”,自然也是不简单的。

首先,是在七月十四日的晚上,摆上香案,待到凌晨鬼门大开,祖先自然会来到家中接受供奉。之后,七月十五日,早中晚三个时间段,都需要供奉茶饭,添香烧纸。

在七月十五日晚上,祖先离开之际,后人需要烧上“包衣”,送走祖先。

至此,这种不用去坟地,但是在家中祭奠的中元节仪式才算是彻底结束了。

而无法归家的游子,在中元节这一日的晚上,会寻找一个十字路口,朝着家乡的方向,跪拜于路口,烧纸点香,虔诚祈祷。

中元节祭祀祖先的仪式是很重要的,但是祭祀时间更为重要,必须“准时”,不可早,也不可晚。而对于这个说法,大多都是民间表达对祖先的敬重之情,是他们对已逝亡灵的追悼和不舍。

如今的中元节,更多是融合了佛家和道家七月十五日的习俗而来,只是很多地方早已经没有了古人那些风俗习惯。

历史的铅尘轻轻扬起,我们保持着对先辈的追悼,怀着古人慎终追远的传统哲学,以更为科学的生死观面对着这一切。

三大鬼节的规矩

如今,除了中元节,其余三大鬼节还有三月三上巳节、清明节、寒衣节。这三个节日又分别有哪些祭祀规矩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三月三上巳节。千年文化流传至今,上巳节好像已经淡出了如今人们的视野。其实在古代,上巳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据说,上巳节有许多雅称:女儿节、情人节、踏春节、赶庙会日等。

根据古书记载,上巳节这天,人们会用香草浸泡的水沐浴更衣,然后来到水边祭奠祖先和神灵,以此祈求神灵保佑,驱散霉运。

那为何三月初三会有女儿节、情人节之名呢?这主要还是跟古代女子闺阁礼仪有关。

古人认为,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闺阁女儿是不能轻易出门抛头露面的。而三月三春来,万物复苏,可以作为她们出门游玩的一日,便将这一日定做女儿节。

很多闺阁女子会在这一天结伴出门踏春。后来,青年男女难免一见钟情,很多人都会遇到终身所爱,这一日就慢慢成为了古代的情人节。

只是经过后来的演变,人们认为,河水是阴阳两界的相隔地带。三月初三这天,鬼门大开,去世的亡灵会走出地府,从河中来到人间,接受家人供奉。

这就有了后来,人们三月初三上巳节乃鬼节,民众不要在河边行走的民间传说。

除了这些基本介绍,三月初三还有众多忌讳。

首先,当日祭祀,不得乱踩乱跳。这是因为,人们觉得祭祀鬼神之时,如若过于洒脱,招惹其不快,难免会带来神灵不满,厄运临头。

其次,上巳节不允许出行之人用头发盖住额头。古人认为,额头乃正气之光所在地,用头发遮住额头,会将此人好运遮盖,且阳气不足,容易招致鬼魂缠身。

第三,三月初三,最忌讳说“鬼”字。古人认为,上巳节乃鬼节,这一天全地府的鬼都倾巢而出,人间定是“鬼满为患”。如若在祭祀之时,口出不逊,提出“鬼”字,必然招致鬼魂不悦,引出麻烦。

民间传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也就是说,三月初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只是这种说法乃古籍记载,关于轩辕黄帝到底生在何处,如今也没有什么具体说法。

除了上巳节,鬼节之一的清明节,是中华文化传承千年以来,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关于清明节的记载,可谓典籍如烟。直到今天,人们虽然对上巳节鲜有耳闻,却无人不知清明二字。

清明,最先是来自于二十四节气。后来,因寒食节的缘故,逐渐有了祭祀祖先、礼敬先人之意。“清明”二字,是一个令人叹惋的故事。

据典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因遭人陷害而出逃,一路颠沛流离,身边之人死的死,伤的伤。

这其中,有一人名介子推。在重耳饿晕将死之际,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用火烤熟给重耳充饥,二人乃生死之交。

十九年后,重耳谋定大局,夺回君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而此时的介子推向往江湖之远,早已隐居,不再卷入朝堂纷争。

晋文公想报当年之恩,便让他出山,他不肯。这时,有人出了一个主意给他,那便是放火烧山,三面围住,一面出口,逼迫介子推出山,之后再多加补偿。

就这样,晋文公放火烧山。谁知道,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介子推不曾出山。

等到火势熄灭后,他派人上山查看,这时才发现,介子推与其年迈的老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一同死了。

晋文公悔不当初,抱着尸体大哭。为纪念被自己烧死的恩人,便将此山推平,取名“介山”,并修筑祠堂以示祭奠。看着满山焦木,他下令,以后三月初三这一天,禁烟火。

后来,民间将这个故事口耳相传,禁烟火也逐渐变成了不吃熟食,只吃寒食。

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而在那个时候,寒食节和清明节,是同一天。

如今的清明节,人们祭祀祖先,追悼先烈,虽说各地习俗雷同,但每个人身上所蕴含的情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提起这最后一个,便是寒衣节了。

寒衣节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习俗,时间是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只是如今也算凋零了。

十月初一,是冬天第一日,此后天气转寒。所以古人会在这一天,将冥衣烧给地府的亲人,以保他们冬天不会寒冷。

民间将此称为“烧寒衣”、“送寒衣”等。

当然,除了烧冥衣之外,人们也会烧一些香烛、纸钱等,各地习俗略有不同。

文化传承千年,传的不是规矩,而是感情。鬼节也好,神节也罢,我们所纪念的,永远都是自己心里那个不曾逝去的亲人罢了!

中元节街头烧香烧纸,桂林2200人被当场教育

为倡导文明祭祀新风,减少中元节焚烧香蜡纸及孔明灯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桂林市前两天曾发布通告,中元节期间,六城区范围内严禁焚烧香蜡纸、纸钱等祭祀品,禁止销售和燃放孔明灯和烟花爆竹。9月1日,桂林市区两级城管、公安执法部门统一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来看看情况如何。

桂林市象山区公安分局巡逻特警大队大队长 陈杰

今天晚上我们象山公安分局和象山城管大队,我们今天在中元节向不文明行为宣战,制止不文明的违法行为,为我们创城争取一个好的环境,现在我们准备出发。

执法人员分别前往象山、七星、叠彩等6个城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在东二环路,一位市民正带着小孩在街边焚烧纸钱,执法队员发现后,立即对他进行了教育,并协助他熄灭明火,清理焚烧现场。

现场

祭祖的话可以用文明的方式,在家里面祭一祭、拜一拜挺好的,千万别搞这个动作,你这个又污染环境,又会发生火灾,带着个小朋友更加要教她。

执法队员巡查到东二环路七星区路段时,发现一些市民已经将烧完纸钱,但现场蜡烛仍在燃烧,城管队员立即上前处理。而在象山区环城南路上,市民露天焚烧纸钱的现象较为严重,现场空气也非常呛鼻。城管队员随即劝导市民处理焚烧现场,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

桂林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技术信息科科长 戴端辉

基本上比往年至少降低了80%左右,我们一路过来,就是发现零零星星的几处不文明祭祀的,在路边烧纸啊,烧香啊,这些行为还是有,但是经过我们现场劝导以后,当事人也非常配合。

城管队员介绍,由于中元节是传统节日,为了有效劝导市民,不让市民产生反感心理,他们在执法过程中是以劝导为主,发现不文明行为后协助市民共同整改,共同来构建文明的环境。

桂林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技术信息科科长 戴端辉

然后在尊重他的基础上,我们再讲法律法规,讲大气污染防治, 讲《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我们将这些道理跟人家讲清楚,所以当事人对我们这种宣传教育也很能接受,对我们劝导能够接受。

在昨晚4个小时的执法行动中,桂林市区两级共出动城管、公安280人,纠治不文明祭祀行为1300多起,宣传教育当事人2200人。

桂林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技术信息科科长 戴端辉

我们是从8月31日到9月3日,这4天晚上我们都有联合行动,会加大巡查力度,继续持续地开展宣传劝导工作,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广大市民,也要养成这种文明的习惯。

记 者|卢寓峰 黄峥嵘 蒋文成 文涛 程琳

通讯员|戴端辉

编 辑|喻恋涵(实习) 唐梦雷(实习)

中元节什么时候祭祖?不可早,也不可晚,老祖宗定下的规矩

泱泱华夏几千年,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一直以来,人们对祖先留下的礼乐祭祀之说很是看重,尤其是对于几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到如今我们还遵守着该有的规矩。

祭祀,是为孝道所至;礼乐,是以怀念所出。

而提起古人祭祀,在那几个较为重要的节日中,中元节的位置,也是比较重要的。我们暂且来了解一番。

中元节起源

中元节,是我国古代传统四大鬼节之一。

我国古代信奉鬼神之说,人们一般认为,每一个离开人世的人都是去了鬼界轮回投胎。弥留之际,他们被牛头马面带走,喝了孟婆汤,踏上奈何桥,进入六界之一的鬼界地府。

然后在阎罗殿前,根据生前善恶功绩被阎王爷处置,该走的流程都来一遍,便可以选择踏入轮回之道,投胎转世重生。

就像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那唐僧就是金蝉子十世好人投胎转世而来,这才有了后来西天取经、重归仙界的故事。

而“鬼节”,顾名思义,就是“鬼怪之节日”,是一年一度地府的鬼魂们被人界所祭奠的节日。民间流传:七月半,鬼门开。也不是全无道理。

鬼节之一的中元节,固定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因七月中旬的中元节,所以民间还将七月称为“鬼月”。

据说从七月初一这天晚上凌晨开始,阎王爷便会命小鬼打开地府通往人界的鬼门关,让那些无人世亲朋供奉的孤魂野鬼前往人间享受香火与供奉,直到月末鬼门关闭,鬼月才算真正结束。

除此之外,其余三大鬼节分别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清明节、寒衣节。对此后文会有所提到。

“中元节”乃是道教说法,因为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所以民间一般还将这一天叫做“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节”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具体的叫法各地区也是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来说,比较正式的名字就叫做“中元节”。

除了传统民间说法,中元节,在佛教的记载中,就是著名的“盂兰盆节”。

据说,佛教《盂兰盆经》中记载,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看到自己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尽苦楚,如处倒悬,他心下实为不忍,便请求佛祖为母救度。

释迦牟尼便告诉他,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众僧安居终了之日,设坛祭祀,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并念经超度,可使得其母解脱地狱之灾。

目连照做,后来果然得知母亲脱困,便对释迦牟尼更是信奉。人们根据这个传说,便将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定做盂兰盆节,为祭祀已故亡灵。

而在梵文释义中,“盂兰盆”,就是“救倒悬”的意思。

节日习俗传承千年,自然也是有所遗漏。加之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中元节的祭祀礼仪,如今也是大相径庭。

中国人自古便重视孝道,民间对这种祭祀更是看得比较重要,流传至今,其主要祭祀礼仪分为两类:直接上坟祭祖和不直接上坟祭祖。

而祭祀的时间,不可有误,更是重中之重了。

中元节祭祀礼仪

提起中元节的祭祀流程,相信很多人都略有记忆,因为直到今日,我们还是会在每年七月十五日祭祖。

首先第一种,上坟祭祖。

直接上坟祭祖的规矩,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上至天子皇家,下到黎明百姓,家家户户都这样,礼不可废。

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之间,一家族中男性为主,准备好冥币、白纸、黄表、香火等,于家中人丁齐备之时,前往祖先坟地,烧香、倒酒、磕头、鸣炮。

尤其是在烧纸的时候,某些地方还会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将纸钱留几张,再到十字路口烧掉。

寓意是,这些十字路口的纸钱是烧给孤魂野鬼的,希望他们拿了钱,可以不抢他们祖先的财物。

古人上坟祭祀祖先,主要表达的还是亲力亲为的孝道,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古人对礼乐规矩是非常看重的。

上坟祭祀的过程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这其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却是最重要的。

首先,是祭祀时间。古人为什么选择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作为祭祀的时间呢?这是因为,中元节上坟是为祭祀鬼神,而坟地的阴气是很重的。

一般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这段时间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祭祀,能保证活着的人不受阴气侵害,增加身上的阳气。

其次,是祭祀人员。一般来说,祭祀的都是一家族中的男性后生,尤其是壮年男性。而孕妇、病人、7岁以下的小孩子,都是不被允许去坟地的。

祭祀之人身上穿的衣服也大有讲究,大红大绿被视作不忠不孝,尤其是中元节这种白事祭奠,最好是穿黑色、青色这种庄重肃穆的衣服。

第三,就是坟地回来的人。有些地方认为,去过坟地回来的人,身上沾染了坟地的阴气,需要在进入家门之前跨过火盆,祛除邪气。而且,回来以后需要沐浴更衣,以免在家里留下阴邪之气。

除了这些以外,根据风水、阴阳大师的占卜,有一些命理比较弱的人,容易招致鬼神附身。最好还是不要一人前往坟地,需要身旺的人陪同。

白天前往坟地祭祖结束后,有些地方晚上还需要“焚香燃炮”、“吃鸭”、“祭祀土地”等。

焚香燃炮,顾名思义,在自己门外点香供奉,燃炮祭祀。

吃鸭是某些地方的风俗,寓意主要是,鸭子水中游,河灯普渡众生、祈祷平安。

祭祀土地,主要是为了秋季丰收。华夏是乡土里长出来的文明,对土地的敬重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神圣礼仪。

民间在七月十五日祭祖后,祭祀土地和庄稼。主要是将供品撒入田野,再取五色绳缠绕于农作物的穗子、果实之上,可得祖先护佑,避免灾害侵扰,以获秋季丰收。

这些,就主要是中元节第一种祭祀方式了,直接上坟祭祀。

而这第二种方式,就是不直接上坟祭祀的了。

古人所谓“天地君亲师”,对规矩、礼教是非常重视的。那么怎么会有人不上坟祭祀呢?

一种是因为地方习俗,而更多的,自然是因为游子在外,不得归家。

民间有些地方传言:“清明人找鬼,中元鬼找人”。也就是说,在中元节这天,阎王爷鬼门大开,已故亡灵是会自己找到家中来的,不需要后辈前往坟地指引归家。

所以这一日,鬼魂中有亲者归家,无亲者游魂,享受人间香火即可。不前往坟地的地方习俗中,人们会早早在家中摆上供桌,敬奉祖先。

而这个“敬奉”,自然也是不简单的。

首先,是在七月十四日的晚上,摆上香案,待到凌晨鬼门大开,祖先自然会来到家中接受供奉。之后,七月十五日,早中晚三个时间段,都需要供奉茶饭,添香烧纸。

在七月十五日晚上,祖先离开之际,后人需要烧上“包衣”,送走祖先。

至此,这种不用去坟地,但是在家中祭奠的中元节仪式才算是彻底结束了。

而无法归家的游子,在中元节这一日的晚上,会寻找一个十字路口,朝着家乡的方向,跪拜于路口,烧纸点香,虔诚祈祷。

中元节祭祀祖先的仪式是很重要的,但是祭祀时间更为重要,必须“准时”,不可早,也不可晚。而对于这个说法,大多都是民间表达对祖先的敬重之情,是他们对已逝亡灵的追悼和不舍。

如今的中元节,更多是融合了佛家和道家七月十五日的习俗而来,只是很多地方早已经没有了古人那些风俗习惯。

历史的铅尘轻轻扬起,我们保持着对先辈的追悼,怀着古人慎终追远的传统哲学,以更为科学的生死观面对着这一切。

三大鬼节的规矩

如今,除了中元节,其余三大鬼节还有三月三上巳节、清明节、寒衣节。这三个节日又分别有哪些祭祀规矩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三月三上巳节。千年文化流传至今,上巳节好像已经淡出了如今人们的视野。其实在古代,上巳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据说,上巳节有许多雅称:女儿节、情人节、踏春节、赶庙会日等。

根据古书记载,上巳节这天,人们会用香草浸泡的水沐浴更衣,然后来到水边祭奠祖先和神灵,以此祈求神灵保佑,驱散霉运。

那为何三月初三会有女儿节、情人节之名呢?这主要还是跟古代女子闺阁礼仪有关。

古人认为,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闺阁女儿是不能轻易出门抛头露面的。而三月三春来,万物复苏,可以作为她们出门游玩的一日,便将这一日定做女儿节。

很多闺阁女子会在这一天结伴出门踏春。后来,青年男女难免一见钟情,很多人都会遇到终身所爱,这一日就慢慢成为了古代的情人节。

只是经过后来的演变,人们认为,河水是阴阳两界的相隔地带。三月初三这天,鬼门大开,去世的亡灵会走出地府,从河中来到人间,接受家人供奉。

这就有了后来,人们三月初三上巳节乃鬼节,民众不要在河边行走的民间传说。

除了这些基本介绍,三月初三还有众多忌讳。

首先,当日祭祀,不得乱踩乱跳。这是因为,人们觉得祭祀鬼神之时,如若过于洒脱,招惹其不快,难免会带来神灵不满,厄运临头。

其次,上巳节不允许出行之人用头发盖住额头。古人认为,额头乃正气之光所在地,用头发遮住额头,会将此人好运遮盖,且阳气不足,容易招致鬼魂缠身。

第三,三月初三,最忌讳说“鬼”字。古人认为,上巳节乃鬼节,这一天全地府的鬼都倾巢而出,人间定是“鬼满为患”。如若在祭祀之时,口出不逊,提出“鬼”字,必然招致鬼魂不悦,引出麻烦。

民间传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也就是说,三月初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只是这种说法乃古籍记载,关于轩辕黄帝到底生在何处,如今也没有什么具体说法。

除了上巳节,鬼节之一的清明节,是中华文化传承千年以来,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关于清明节的记载,可谓典籍如烟。直到今天,人们虽然对上巳节鲜有耳闻,却无人不知清明二字。

清明,最先是来自于二十四节气。后来,因寒食节的缘故,逐渐有了祭祀祖先、礼敬先人之意。“清明”二字,是一个令人叹惋的故事。

据典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因遭人陷害而出逃,一路颠沛流离,身边之人死的死,伤的伤。

这其中,有一人名介子推。在重耳饿晕将死之际,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用火烤熟给重耳充饥,二人乃生死之交。

十九年后,重耳谋定大局,夺回君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而此时的介子推向往江湖之远,早已隐居,不再卷入朝堂纷争。

晋文公想报当年之恩,便让他出山,他不肯。这时,有人出了一个主意给他,那便是放火烧山,三面围住,一面出口,逼迫介子推出山,之后再多加补偿。

就这样,晋文公放火烧山。谁知道,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介子推不曾出山。

等到火势熄灭后,他派人上山查看,这时才发现,介子推与其年迈的老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一同死了。

晋文公悔不当初,抱着尸体大哭。为纪念被自己烧死的恩人,便将此山推平,取名“介山”,并修筑祠堂以示祭奠。看着满山焦木,他下令,以后三月初三这一天,禁烟火。

后来,民间将这个故事口耳相传,禁烟火也逐渐变成了不吃熟食,只吃寒食。

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而在那个时候,寒食节和清明节,是同一天。

如今的清明节,人们祭祀祖先,追悼先烈,虽说各地习俗雷同,但每个人身上所蕴含的情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提起这最后一个,便是寒衣节了。

寒衣节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习俗,时间是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只是如今也算凋零了。

十月初一,是冬天第一日,此后天气转寒。所以古人会在这一天,将冥衣烧给地府的亲人,以保他们冬天不会寒冷。

民间将此称为“烧寒衣”、“送寒衣”等。

当然,除了烧冥衣之外,人们也会烧一些香烛、纸钱等,各地习俗略有不同。

文化传承千年,传的不是规矩,而是感情。鬼节也好,神节也罢,我们所纪念的,永远都是自己心里那个不曾逝去的亲人罢了!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0622/1685841677107202.html
上一篇:觊觎的拼音(觊觎的拼音和意思)
下一篇:虎和鼠(虎和鼠相配婚姻如何)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