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试鞋(梦见试鞋没有买是什么意思)

金榜题名时——科举趣谈

清德宗光绪三十年五月己亥日(1904年7月4日),当刘春霖完成殿试答卷,走出保和殿的时候不会想到,四天后传胪,他会出人意料地超越谭延闿,获得甲辰恩科的一甲头名,更不会想到的是,他将成为一千三百余年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位状元郎。

一提到科举,相信很多人脑海里都能蹦出“禁锢思想”、“高分低能”等批判性的词汇,甚至连最后一位探花商衍鎏都曾留下这样儿的诗篇,“唐明入彀英雄语,陈迹今朝事已非,科举仅余糟粕在,观人论世此中微”,可见现代社会对科举的态度。不过说句公道话,科举并非一无是处,在封建社会,这种选拔制度已经做到相对公平,甚至可以说是最好的制度,因为它打破了士族门阀对统治阶级的垄断,使得庶民也有机会改变身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听起来是不是心潮澎湃?另外,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说过,“惟天下之广,固非一人所能治,必得天下之贤共理之”,很明显,这么大一个国家,皇帝一个人管不过来,需要一个由优秀士大夫组成的官僚体系来维持,之所以能够一千三百多年兴盛不衰,也正是因为科举制度即是国家高层对治世人才的选拔,又是普通百姓改变身份的途径。至于说“高分低能”,这就更是误解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隆庆革新”,乃一个时期都离不开通过科举走向官场的士子,就更不要说还诞生过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开始,到光绪三十五年(1904年)终结,共诞生了近十一万名进士,七百七十七名状元,单这状元,就有几位是响当当的人物:房玄龄,唐太宗时期宰相,“贞观之治”功臣;王维,诗人,著名诗句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郭子仪(武状元),平定安史之乱,两度收复长安,武庙七十二位名将之一;文天祥,民族英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杨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大家可能不熟悉他的名字,不过有一首词,应该都听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翁同龢,两代帝师,支持维新派;刘春霖,也就是末科状元,他的楷书天下一绝,甚至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的说法儿。

编辑

甲辰恩科金榜

明朝的科举制度,相较唐宋元清,报考更开放,录取也更公平,不仅完善了考试选拔制度,还推动了学校制度的进步。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已经为官之人、前元曾经登科且为官之人、被罢免官员及娼优之人不许应试,“其余各色人民并流寓各处者一体应试”,要知道在宋朝,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至少有十种,其中就包括商人,还有曾经为僧侣者。有史学家曾经考证过明朝的进士,往上三代没有考取过功名,没有当过官的,比率达到了47.6%,几乎一半儿了,更有甚者如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地,统计的比率已经超过五成,这也从侧面儿说明,明朝科举最后录取,看重的是考试成绩,而非出身,这也使得大批亲历民间疾苦,真正心悬百姓的普通人登堂入殿。当然,屠龙少年变恶龙,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下面儿,就要说说明朝状元的故事,有啼笑皆非的,有嘘唏不已的,也有感慨万分的,不过在讲故事之前,咱先聊聊得到状元的流程与困难。假设一个考生,比如包小君,以考中状元为终极目标,那首先要通过“前三关”,也就是县试、府试,院试,统称为“童试”,大家不要以为有个“童”字儿,来考试的就都是小孩儿,著名的范进先生,通过“童试”的时候儿,都快到退休年龄了。“前三关”如果要生硬来对比现在的话,就是先参加街道办的考试,之后参加区教委的考试,最后参加市教委组织的考试。假如我运气好,一口气儿通过了三次考试,就获得了参加下一级考试的资格,而且在市里的成绩如果还排在前两个等级,那包小君同学就光荣地获得了“秀才”的称号,以后见着县太爷不用背躬屈漆,不用承担政府下派的徭役,违反法律不能对我动刑,通过了政府特殊考试之后还可以为官,另外一条儿比较搞笑,就是可以骂人了,还不会被治罪。大家别以为这是胡诌,《大明律》里规定如果骂人是要被打屁股的,被骂的人如果回嘴,则跟我享受同等待遇,而随着被骂对象身份越尊贵,被打的次数儿也越多。看到这儿,大家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代一定要参加科举考试,这最初级的功名就有了一些“特权”,能减少很多切切实实的痛苦。“童试”业已通过,乡试的大门已经敞开,借用电影里的一句话,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包小君,冲!”。乡试,属于“后三关”的第一关,与“童试”相同之处,也在市里考试,也由市里出题,但是负责人由地方大员变成朝廷重臣,而且从这一关开始,才开始算科举的正式考试,人数也基本固定在三千(大部分时间)至六千人,这是与“童试”本质上的区别,三年举办一次,时间在秋天,所以也叫“秋闱”。包小君再接再厉,从乡试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并且不像外地学生需要经过旅途颠簸进京赶考,可以在家踏实复习,准备来年开春儿的会试。

编辑

进京赶烤

在现代人看来,殿试作为终极关卡,也一定是最难的一关,其实呢,在科举制度下,乡试是最难通过的,甚至古代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举人大概三十取一,进士十取一),只是举人的地位相较于进士低一些。包小君在参加会试的时候儿,其实已经站在了全中国考生近乎顶点的位置,现在只要气沉丹田,凝神内敛,保证大题全会,蒙得全对,就可以从会试中突围。会试就相当于考生们都来到北京,由教育部负责出题、考试流程等等。几日后皇榜中,包小君的名字赫然在列,这就意味着,距离状元又进了一步。同年三月,最终的考验来了,如果包小君的答卷,符合笔迹工整、没有墨点、没有错字、立意高深、行辞优美、姓名避讳、主考认可、皇帝赏识等等诸多条件,那么在奉天殿唱名的时候儿,状元的头衔便可收入囊中,包小君也将名垂青史,至少在各种文献记录或者国子监的石碑上可以找到名字。至于殿试之后的分配工作、朝考及散馆,这里就不做赘述。

编辑

《观榜图》局部 明朝 仇英 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每逢高考临近,总会有媒体用科举来对比,凸显高考的难度,其实这就是大错特错,高考的难度比科举低十倍不止。首先说拿科举来对比就不是很合适,会试及殿试通过之后,是直接可以做官的,甚至是会试不第的举子也可以做一些不入流的小官,说白了,高考是遴选学生,科举是选拔官员,除了制度上稍微有嫩么一些类似,其余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乡试、会试、殿试,也就是和高考一样的国家正式考试,三年一次,高考则不然,进士也就是等同于通过高考,一次会试录取三百人左右,有明一代平均算下来,每三年,一万人中能出一名进士,2018年高考人数为九百七十五万,录取人数为七百八十九万,录取率大概为81%,清北共招生六千八百人(其中裸分录取率为8%),平均一万人有六位考中,同年公,一万人大概录取一百七十三人,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考取进士有多难了吧。至于状元,那就是比登天还难,按照现在的话来说,简直可以称作天之骄子,一千三百余年才诞生七百七十七位,文状元更是只有五百出头儿。用现代的文凭来总结的话,秀才等同于全国前一百名大学本科毕业的大学生,考中举人等同于清北本科毕业,考中进士等同于全球前一百的大学博士毕业,至于殿试的状元,那就可以说是博士后毕业了,国家尖端人才,直接进中科院。前文曾经说过,殿试的时候儿,比的就不光是知识储备了,名字、笔迹、籍贯等等,甚至皇帝的个人喜好也能决定名次,接下来就说说明朝的几位幸运儿和倒霉蛋。

状元,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然而梦想是无止境的,三元及第,才是真正可望而不可及的荣耀。乡试考取头名,称作解元,会试考取头名,称作会元,殿试考取头名,称作状元,科举的历史长河中,能够集三元于一身者,不过区区十八人而已(文状元十四人)。大家别忘记,在国家正式考试之前,还有地方考试,县试、府试、院试,如果把这三次考试也算上的话,六元及第者,仅仅两人,明朝黄观及清朝钱棨。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二人同是科举士子中顶天儿的人物,绝对值得后人敬仰,不过,金字塔尖上如果只能容纳一个人的话,这个人一定是黄观。黄观,贵池人(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人),父亲入赘许氏,所以也称许观,自幼聪颖,异于常人,第一次参加“童试”,就全部一次通过,并且均排名第一,二十六岁应天府乡试夺解元,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会试夺会元,殿试夺状元!二十七岁啊,同志们,如果类比现在,不考虑间隔年限的话,就约等于,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毕业考试一次通过,并且成绩全部为中国第一,“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正是对黄观这种了不起成就的高度赞扬。黄观不仅见识渊博,人品更是无可指摘,恪尽职守,忠君爱国,当朱棣攻破南京之时,他正在安庆募兵,听闻此事,即刻投水自尽,甚至他的家人也在南京城投水自尽。追兵赶到,只有黄观的棕帽漂浮在水上,便取回呈交给朱棣,朱棣怒不可遏,命人模仿黄观的身材扎了一个稻草人,带上棕帽,然后斩首弃市,又将剩余亲属发配边疆,最后更是将黄观的状元头衔剥夺。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明神宗朱翊钧昭告天下,为其平反,春秋祭祀。

建文二年(1400年),由于朱允炆不喜欢王艮的长相,所以将他降为榜眼,使得胡广成为了当年庚辰科的状元。不过令人唏嘘的是,国家以貌取人,王艮却没有以势取国,当朱棣篡位登基后,王艮自杀殉国,而胡广选择了投降易主,并且成为了有明一代第一位获得谥号(文穆)的文臣。另外,算上探花李贯,当年科举考试的一甲三名全部为江西省吉安府人(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状元为曾棨。史书记载当时有一名叫刘子钦的人,才华横溢,夺取了当届会元,也非常有希望夺得状元,但解缙(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认为这个人桀骜不驯,目中无人,便将殿试题目泄漏给曾棨,随后他顺利夺得状元。话说有一年,交趾的两位使臣入贡,并且和朱棣吹牛说自己很能喝酒,千杯不倒,朱棣就让几位臣子作陪,结果全被喝趴下了。这事儿让朱棣很没面子,这时曾棨挺身而出,“我来试一试吧”,朱棣就问“你能喝多少啊?”,曾棨伸出一个手指头,朱棣很纳闷儿啊,说“一桶?一缸?”,“不不,是一直喝”,朱棣龙心大悦,当下给曾棨放假三天,让他陪着交趾的二位使臣好好儿喝。从下朝回家开始,三人儿就开始喝,一共满满三大缸酒,到了深夜,曾棨都喝完一缸了,另外俩人儿还没喝完一缸,而且已经找不着北了,曾棨便让人给搀回房间了。等第二天一早儿,俩人儿来找曾棨,惊奇地发现,第三缸也已经见底儿了,曾棨表示,要上班儿了,需要喝酒清醒清醒。这俩使臣立马儿拜服,赶紧去跟朱棣辞行回国了。朱棣后来夸奖曾棨,“不论倾文学,只这酒量,亦堪作我朝状元”。英国公张辅知道此事后,想试试这曾棨的酒量到底有多少,就找人按照身材做了一个大木桶,曾棨喝一杯,就往桶里倒一杯,结果桶里的酒都溢出来了,他还跟那儿喝呢,估计张辅最后也没闹明白这是什么原理(我也是)。这状元不光酒量大,反应也快,有一次去东宫跟当时的皇太子朱高炽下棋,朱高炽说“红袖手提鹦鹉盏,来迎状元”,曾棨马上对“白衣身到凤凰池,进朝太子”。又一次,俩人儿去赏灯,朱高炽说“灯明,月明,大明一统”,曾棨对曰“君乐,民乐,永乐万年”,看来不光反应快,还挺会拍马屁。还要说的一件事儿时,前一届科举的前三名被江西省吉安府包揽,这一届更进一步,包揽了前七名。

永乐四年(1406年),福建莆田人林环,在参加殿试的前一夜,梦见他的朋友李文渊送给他犬肉一片,他感觉这是吉兆。结果在天人合一的感应下,梦想照进现实,他真得夺取了状元。事后有人解梦,说一片犬肉的“片”和“犬”,放在一起就好像一个“状”字。

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在排列一甲三名的时候儿,发现主考所列第一为孙曰恭,如果不细看,会读成“孙暴”(当时未竖写)。朱棣心里就打了小九九,觉得这残暴之人选为状元,好似不妥,他就接着往下看,当看到第七名的时候儿,大为惊喜。第七名叫邢宽,恰巧还是南直隶庐州府无为人(今安徽省无为市人),朱棣心想,登基之后用刑尚宽,无为而治,孙暴不如邢宽,选择他当状元岂不美哉,结果这孙曰恭就莫名其妙成了探花。

正统四年(1439年),殿试结果出来后,主考官将排好顺序的前十名名单呈交明英宗朱祁镇来挑选一甲三名,朱祁镇对答卷及名单很满意,唯独担心的是第一名张和的容貌,便派人去士子门所住的客店观察,没多一会儿就回报说,张和有眼疾,另一个叫施槃的人,五官端正,英气逼人。第二天准备唱名的时候儿,朱祁镇发现果真如此,便将施槃拔擢为状元(看来明朝有以貌取人的传统)。其实在唱名的前一晚,施槃就做了个梦,梦见所有进士正在走出紫禁城,他走在正中间,而这个位置正是状元之所在,这也算是梦想成真吧。不过梦的另一半,是除去走在正中间的自己,其余的进士都扶手抬棺。果不其然,状元及第成为施槃人生最后的辉煌,此后不到一年便英年早逝,世人皆扼腕叹息。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状元孙贤。景泰二年(1451年)的时候儿,孙贤就曾经进京参加会试,寄宿在一农家中。农家主人对孙贤是盛情款待,这就让他有些奇怪,素味平生,何必如此。孙贤便问向主人,主人回答说前几天做了个梦,梦见状元来到自己家了,没承想几天后真有一位进京的举人寄宿于此,便认准孙贤是状元了,孙贤听完了也挺高兴,可惜在后来的会试中落榜(看来梦也有不准的时候儿)。三年后,孙贤再次参加会试,顺利通过,在殿试的时候儿,明代宗朱祁钰恰巧走过他身旁,看到答卷上的名字,自己念叨了一句,“但愿子孙贤能”,没承想,因为这句话,让大臣们以为皇帝很欣赏他的答卷,便把他列在前十名的名单。皇帝在做选择的时候儿,觉得名字寓意很好,文章也还说得过去,孙贤便得了状元的大便宜,而本来的第一名丘濬,就成了倒霉蛋,被降到二甲。不过论后世名声,丘均超过孙贤太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关于丘濬的书籍,他应该算是明朝的一位穿越者,因为他的思想跳出了儒释道的范围,非常近似现代的政治理念及经济理念。

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状元罗化。罗化天资聪颖,小时候儿便立下志愿,要通过科举考试名扬天下,为国尽忠,并且年纪轻轻就考取了秀才的功名,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儿,终于来到了紫禁城,迎来了最后一次考验。为了此时此刻已准备多年的罗化,抖擞精神,放手一搏,在殿试中直斥时政弊端,用人阙失,为了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甚至多次向考官要了白纸,最后完成的考卷也不负众望,得到了当朝重臣李贤的赏识。在阅读答卷的时候儿,因为文章太长,李贤又年岁已高,最后需要两个人搀扶才能站起来。不过事情到这里,出了争议,其他的阅卷官认为罗化的笔墨不如另一位考生程敏政的优美和规范,但李贤力排众议,说“论文不论书!”,而明宪宗朱见深也支持了李贤的观点,将罗化点为状元。其实这里还有个小插曲,程敏政,也是一位少年天才,甚至在十三岁的时候儿,就被地方大员推荐到朝廷,而面试这位天才的,正是李贤。经过几年考察,程敏政确实学识渊博,刻苦努力,品格端正,心系天下,而且还一表人才,在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儿,当年的面试者李贤,从他的恩师就变成了岳父。现在我们知道了,丙戌科最后排定名次的时候儿,李贤不仅慧眼识珠,更是持中公允,不以私情乱废公事,无愧一个“贤”字。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状元顾鼎臣。按照才学与文笔来说,众人都认为这个状元非他莫属,然而在考试时的一个小失误,差点儿让努力付诸东流。殿试时,顾鼎臣不到半个时辰就写完了答卷,在做最后检查的时候儿,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自己的疏忽,写完第二页,直接就把文章写到第四页上了,导致第三页完全是空白。要知道古人答题的文章基本都有固定句式,并且是一环扣一环写出来的,要凭空补上这一页何其难也。不过状元就是状元,顾鼎臣此时沉心静气,将三十二年人生中的勇气、才学、经历化为一点集中在笔锋,洋洋洒洒写完了这一页答卷。总算是苍天不负有心人,考官刘健和谢迁对他的文章赞不绝口,最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最后补全的这一页,恰恰最切题意,最终成为获得状元的关键。

正德九年(1514年),奉天殿丹樨上,当听到唱名念到自己名字时,唐皋心中百感交集,三十多年不懈努力终于开花结果,在四十五岁“高龄”的时候儿,获得状元称号,他不知道的是,明朝男性的平均年龄是四十六岁。明朝的状元,大多属于天赋异禀,孩提时代便名满天下的神童,只是在兑现才华的道路上,有的一帆风顺,有的几经曲折,唐皋便属于后者。因为自身天资聪颖,加上举世瞩目,使得唐皋恃才傲物,按照现在话说,就是整个儿人都发飘了,导致初次参加乡试便名落孙山。此时他还没意识到,这仅仅是个开始,以后的九次会试居然全部落第,甚至有人作诗来讥讽这位神童,“徽州好个唐皋哥,一气秋闱走十科,经魁解元荷包里,争奈京城剪绺多”,可能是这首打油诗刺激了唐皋,第十一次参加乡试终于过关,获得了来年赴京参加会试的机会。正所谓唐皋岂是池中物,一到京城就翻身,他一鼓作气连夺会元与状元,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或许是这三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让唐皋看破红尘,状元及第后,他写下了一首《劝世歌》,“人生七十古来少,先除少年后除老,中间光景不多时,更有炎凉与烦恼,朝里官多做不尽,世上钱多赚不了,官大钱多忧转多,落得自家头白蚤,中秋过了月不明,清明过了花不好,花前月下且高歌,及时忷把金樽倒,请君检点眼前人,一年几度埋芳草,芳草高低新旧坟,可怜寒湿无人扫”。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明世宗朱厚熜登基,按例要派出使臣通告藩属国,被派到朝鲜的,正是唐皋。朝鲜国王在殿中看到唐皋的时候儿,有点儿不敢相信,新皇上怎么派个老头儿来。在听说这老头儿还是状元后,朝鲜国王便想试试他的才学,出了一个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没想到唐皋须臾之间便对出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排名尘埃落定之后,民间流传着一句打油诗,“无情举子无情帝,鸣雷只好捡便宜”,那这话是怎么来的呢?话说当年殿试结束后,副主考江汝璧(主考官张潮因病缺席)精心挑选出了十分考卷,还有排名的奏疏呈递到朱厚熜的几案上,以供皇帝决定最后的名次。朱厚熜读完前三名的试卷,感觉第一和第三的文章都很不错,而笔墨第一名稍稍好一些,便有心按照既有顺序发榜,没成想他一眼瞥到考生的名字,“吴情?无情?无情之人岂能为状元”(看着眼熟吧),转眼看到秦鸣雷的名字,又想起前两天他做了一个梦(又是梦),梦里他去天坛求雨,之后没多久便雷雨交加,解了京城的干旱之困。这一下儿心情舒畅了很多,腰不酸了背不疼了,一口气儿能上六层楼了,便将二人的名字对调,秦鸣雷成了甲辰科的状元,倒霉的吴情被降为了探花。其实这份名单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身为副主考的江汝璧,期盼在官场上更进一步,便将当时内阁首辅翟銮两个儿子的名字也塞进了进去,而且为掩人耳目,还排在了靠后的位置。万万没想到,朱厚熜决定完一甲三名的位置后,往下看到了翟汝孝及翟汝俭的名字,这好不容易愉悦的心情又被深深刺痛了,便对江汝璧说,“就算翟銮两个儿子是奇异之才,也应该谦让一步,为寒士腾出一个名额,何况我看这文章平平无奇,此中必有隐情”。随后,朱厚熜下旨严查此事,并一追到底。调查最后的结果,舞弊情节属实,几名高官为了拍翟銮马屁而通力合作,并且还有考官收受贿赂。朱厚熜看到调查结果,立刻宣布了处理意见,相关责任人江汝璧及欧阳㬇下狱,彭凤、崔奇勋、焦清、翟銮及其儿子均削职为民,高节谪边,沈珩、王越调离朝廷放外任,彭谦杖六十。

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的主考官为徐阶,历经几十年政治斗争将严嵩挑下马的他,地位如日中天,无论才干,威望,朝廷无出其右者,然而随着徐阶地位的攀升,明穆宗朱载坖的心情愈发低沉。贵为天子的皇帝,却只能活在首辅的阴影下,想必甚是郁闷,这源头,正是首辅之位,朱载坖早心有所属,那便是自从东宫开始一直陪伴左右,他称之为“先生”的高拱。身为嫡系的高先生一日不能取而代之,朱载坖对徐阶就一直心存戒备,随着时间地推移,就会转变为不信任。其实这种情势,是臣强主弱的必然结果,古往今来,概莫能外。隆庆二年,这种不信任蔓延到丙辰科考场,造就了三个倒霉蛋和一个幸运儿,这名幸运儿叫罗万化。殿试结束后,第二天徐阶就将前十名考卷呈递宫中,以待皇帝定夺。朱载坖很快的阅完十篇文章,又翻过头儿来看头三篇,很仔细得又读了一遍,目光最后落在三个人的名字和籍贯上,紧接着,表情凝重地看向徐阶,眼中满是疑惑,生怕这三个人跟他有什么关系。作为人精的徐阶自然明白皇帝心里想些什么,所以也坦然面向皇帝。几分钟过去,感性战胜了理性,皇帝将这三份儿卷子放到一旁,读起第四份儿卷子,而且越读越认真,吸引他的,正是文中所写,“臣闻帝王之涖天下也,必安攘并举,而后可成天下之至治;必明断并行,而后可知天下之实功”。最终,这份儿原本排列二甲,笔墨不佳,而且卷面上有勾抹之处的卷子,被朱载坖点为状元。罗万化因为皇帝与臣工的矛盾,意外夺魁,不过也印证了一句老话儿,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若文章狗屁不通,恐怕这馅儿饼就不会掉在他嘴里了。一般情况下,状元能够名垂青史,不单单只靠一个头衔,比如罗万化,更多是依靠他的正直,在史书上留下姓名。明穆宗朱载坖驾崩后,朱翊钧登基称帝,是为明神宗,当时的朝廷首辅也从徐阶变成了张居正。他非常看重罗万化的才气,希望能拉拢他,为自己所用,谁知道罗万化根本不搭理他,让张居正来了个热脸贴了冷屁股。罗万化的同年、同乡在知道之后,就劝说他,现在张居正势大,无论如何也不要得罪他,而罗万化却不置可否。没多久,张居正就又找到他,这次不光是拉拢他,还对他许以高官厚禄,并提出了另一个要求,希望他能在第二年的乡试中,帮一帮张懋修(张居正第三子)。没承想这罗万化又严词拒绝张居正,并且说“身为朝廷首辅,应该带头遵守国家法令,怎么可以做这种为人不齿的事情,不管你怎么说,我也不会答应,大不了我卷铺盖卷回家”。碰了一鼻子灰的张居正算是彻底领教了他的正直与刚猛,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登罗万化的家门。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状元赵秉忠。赵秉忠与明朝其他状元不同的是,虽然年少时享誉乡里,但比起名满天下还差得很远,再者,他不属于天资聪颖一类,只能依靠埋头苦读,勤奋努力,才能在进士的名单中占据一席之地。赵秉忠在迈向进士的第一关就出了麻烦,在县试的第一场考试后,主考官刘毅发现有人在鞋中夹带纸条,之后便命令参加第二场的士子们必须光脚进贡院。问题在于,明朝中叶之后进入了小冰河期,温度骤然下降,甚至出现了没有夏天的情况,那入冬后的温度就可想而知了。当所有士子们在贡院中瑟瑟发抖之时,赵秉忠站了出来,对刘毅说,“刘大人,因为一个人的过失,而要惩罚所有人,难道这就是为国举贤的规矩么?”,刘毅听到这话,顿时一惊,便仔细端详起这位仗义执言的考生。也许是家乡离梁山不远的愿意,使得赵秉忠身上也充满了侠气,正是这股气势,让刘毅在片刻之后,收回自己的决定,并陈恳得向诸位学子道歉。赵秉忠在此后的考试中,也依靠这股气势,勇往直前,过关斩将,最终将状元的头衔收入囊中。其实还有一点,是他与其他状元不同的地方儿,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诞生了九十多位状元,只有赵秉忠的殿试答卷被他的后人完好保存下来,并于1983年,由赵焕彬老先生捐献给政府,现藏于青州市博物馆。状元卷共十九折册页,横长二百六十八厘米,全文为馆阁体书写,共两千四百六十字,其中首页“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字,据说为明神宗朱翊钧亲笔所写。文章立意高深,词藻优美,陈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并且着重说明,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

编辑

戊戌科状元卷首页 赵秉忠

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状元文震孟。提起这个人,大家可能不熟悉,不过提到他的先祖,那可是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敬,此人正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其实不光他的先祖,他的曾祖父文徵明,想必大家也是耳熟能详,吴中四才子之一。要说这文震孟,也是不容易,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乡试中举开始,连续九次会试不中,直到第十次才终于过关,而且还一鼓作气拿到了状元。可能他没有继承了长辈太多的文才,然而却将先祖的风骨发扬光大,在被授予状元头衔,入朝为官后,他是㨃天㨃地㨃空气,只要感觉不对路了,就要指画一下儿。状元及第的当年十月,做了半年官儿的文震孟便打响了第一枪,而且出手不凡,直接将枪口瞄准明朝第一文盲朱由校和明朝第一奸人魏忠贤。这份奏疏的名字为《国步綦艰圣衷宜启疏》,文章很长,大概讲得就是国家现在举步维艰,用人失察,希望陛下亲近贤臣,远离小人有点儿类似《出师表》,只不过言辞没有很恭敬,批评居多,甚至略带嘲讽。奏疏送上去的时候儿,正巧赶上朱由校的后宫为他诞下一名皇女,就放一边儿,没看。过了几天,魏忠贤找人读了一遍,只不过,念出来的部分,都是攻击朝政,批评皇帝的,想必朱由校心里是不爽的,不过呢,还算有涵养,没当时发作。十月二十五日,宫中办宴,演了一出儿木偶戏,终于让魏忠贤找到机会添油加醋地拱火儿,“皇帝啊,这文震孟,在文章里就是把您比作戏中的傀儡,如果您容忍他,实在对不起恭敬您的大臣们”,皇帝说,“为什么我是傀儡啊”,“文震孟看奴才们经常搀扶着您上来下去,正好似这被人操纵的木偶,用心实在是恶毒,不办他,无法面对天下”。这朱由校虽然有些涵养,可也架不住这么让人煽乎儿,回到乾清宫,是越想越气,等到三天后经筵结束的时候儿,下旨当堂将文震孟拿下,并拖到午门外打八十板子。有句俗语叫“恶人自有恶人磨”,那自然忠臣落难,也会有其他忠臣挺身而出,当时首辅叶向高休假,次辅韩爌极力反对,急忙跑到午门外与魏忠贤争辩道,“文震孟是皇帝钦点状元,怎能下此毒手”,魏忠贤回到,“既然是皇帝钦点,那就该忠于皇帝,把皇帝比作傀儡,能叫忠么,这叫放肆!”,“新进的书生,也许不懂规矩,可写下此文,也是为国尽忠,文章的意思皇帝全明白,怎么可能是讥讽皇帝,诸位讲官也同意我的想法儿吧?”,这时另一位讲官站了起来,说“文震孟忠孝世家,文丞相后代,怎能动刑?!”,这下儿给魏忠贤说懵了,自言自语道,“文丞相是谁?是庙里供奉的神仙么?”,结果在场的人都点头称是,这位正直的讲官继续说道“皇帝祗膺大宝,头一次开科取士,此乃盛世,如何上来就要惩处,此事对朝廷绝无益处,咱们一起去面奏皇帝,为状元请命!”,这可惹恼了魏忠贤,严令“如果您们要去面奏,那就让锦衣卫将你们都拿了”。碰巧这时候儿朱由校出来了,看到两拨儿人僵持着,也意识到这样儿重罚状元影响不好,便将廷杖改为罚俸一年,并让内阁拟了一份儿措辞强烈的通报批评传阅下去。文震孟一咂摸,这种情况我还当个屁官儿啊,老子不干了!心一横直接就颠儿了。直到天启七年明熹宗朱由校驾崩,新皇登基,才又将他召回朝中。二进宫的文震孟不改昔日作风,继续与奸佞之臣对抗,经过几年起起伏伏,终于在崇祯八年(1635年),被大奸臣温体仁抓住把柄,落职回乡,并且在次年与世长辞。虽然文震孟在朝时间不多,却以刚直清正的形象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可谓端得一条好汉!

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科皇榜唱名,刘若宰终于等来了迟到三年的状元名号。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科殿试结束后,由于答卷实在精彩,刘若宰等几人被朱由校单独召见。面试中与刘若宰的问答令朱由校非常满意,便有心点其为状元,直到最后一个问题出口。皇帝问“你祖籍哪里啊”,刘若宰不假思索回“梁山”,唉,祸从口出啊,他此时心中有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说哪儿都行,怎么偏偏把梁山说出去了”。因为《水浒传》的缘故,“梁山”这两个字儿已经被赋予了一定意义,再加上此时国家千疮百孔,烽烟四起,使得皇帝多有忌讳,结果就是刘若宰煮熟的鸭子飞了。事后他虽然心有不甘,不过欺君之罪更是担待不起,与其心惊胆战蒙混过关,不如坦然相对实话实说,大不了从头再来。三年后,刘若宰又一次交出完美答卷,然而同样精彩的文章却比上一次还多,这就让朱由检犯了难,思前想后,只能别出心裁用抽签儿的方式选出状元。朱由检命人做了三十六个金箸,分别写上三十六个人的名字,放入瓶中抽取,结果连抽三次,都是刘若宰。为什么要抽三次呢?其实第一次抽出刘若宰之后,朱由检发现他面孔稍显丑陋,而且还是个罗锅子,便有些不情愿,却没想到后两次抽出来的还是他。踌躇再三,朱由检还是不想给他状元头衔,却又不想落人口实,说他以貌取人,或者言而无信,便放下了手中以举起的朱砂笔,向刘若宰问道,“你家乡哪里啊”(幸亏不是问祖籍),刘若宰又惊又喜,佯装镇静回答“安庆”,谁知道朱由检没事儿找茬儿一般说,“安庆地儿小风水差,不可点状元”。刘若宰此时心中好笑,怎么又赶上一个地域黑,不过这次有备而来,就一本正经的对朱由检说,“臣的家乡上有七里凉亭,下有五里大庙,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风景如画,人杰地灵”,皇帝听他这么一说,忽然觉得刚才的理由儿站不住脚了,可又实在想不出第二个,最终还是点刘若宰状元。话说回来,安庆真得有如此梦幻么?我看未必,刘若宰应该是故弄玄虚,夸张得形容了安庆的模样把朱由校给唬住了。皇帝这边儿呢,也许是认为身为臣子,不敢欺君,虽然将信将疑,最后还是认可了刘若宰所说,并且将他点为崇祯一朝的首位状元。

春来赫赫去匆匆,刺眼繁华转眼空。杏子单衫初脱暖,梨花深院自多风。烧灯坐尽千金夜,对酒空思一点红。倘是东君问鱼雁,心情说在雨声中。

——或许是明朝第三位连中三元者 唐寅

(本文作者:包小君)

梦见这几件事是好兆头,梦见去山上摘苹果,梦见去商场买鞋……

{\"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28b0g10000c81asdjc77u5qgomgal0\",\"duration\":77.068,\"width\":960,\"height\":540,\"file_size\":5220819,\"thumb\":{\"web_uri\":\"tos-cn-p-0000/0ee67b937ba847b1a7ef5a6a241c2458\",\"width\":640,\"height\":360,\"ima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ur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normal\":{\"duration\":77.068,\"file_size\":3689400,\"w\":640,\"h\":360}},\"is_encrypted\":null,\"sp\":null,\"editor_project_id\":null,\"md5\":\"6f8fee38a01e2ed194259dca582877c1\",\"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

梦见穿错鞋子

梦见自己再次穿错鞋子出门,上次是把婆婆的鞋子当自己鞋子穿出去了,这次更离谱,虽然是自己的鞋,可是一样穿了一只,棕色相近的两只。这样穿岂不让人笑话?所以在公交车站旁边的鞋柜翻。

鞋柜里有少数几双鞋,试婆婆的结果发现这鞋怎么这么大?简直像42码的,长出一截。穿老公的黑皮鞋大不了多少,可是他说不合适,我想会不会是新皮鞋不舍不得借给我穿。没办法,我只好决定就这样穿着去上班,总比光脚好。希望不会有人注意到我的鞋子。

可是当我低下头看到自己的腿时,真的被自己吓到了。肉色丝袜里面能清晰地看见东倒西歪的腿毛。怎么忘记剃一下了呢?什么时候长这么多这么长的呢?

对这个梦唯一的解释是工作焦虑,事情多得就像梦中的腿毛,又多又杂乱,所以怕出错。而身边又缺少人的帮助,只有自己扛着压力。希望能尽快过去,恢复正常的工作节奏。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0623/168484534598910.html
上一篇:梦见在老家(梦见在老家的房子里)
下一篇:梦见教室和同学的场景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