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钟馗】
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中,有着众多的神明,钟馗就是其中一位。而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钟馗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民间吉祥神。他铁面无私、驱鬼降魔和心地善良的形象几乎人人熟知。茅盾在《神话研究》一书中指出神话普遍分为解释性神话和唯美神话两类,而钟馗恰恰是一个解释性神话。「钟馗之说,盖自六朝之说,因已有之,流传执鬼,非一日矣」。自六朝开始,钟馗一直都是民间所信奉的神勇斩鬼大将军。人们相信钟馗可以帮助他们,保护他们不被鬼怪骚扰。钟馗的出现为人们解释了人死后如何及人为何会生病和病愈。因为钟馗信仰的流行,钟馗慢慢进入了文学世界。然而自明清开始,钟馗的形象却出现了变化。钟馗不仅只是神勇斩鬼大将军,亦是人们盼财盼福的门神。为何钟馗会出现 ? 到底钟馗是何许人 ? 钟馗这个独特的形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他在文学中的形象如何及其形象转变的原因 ? 学界如今依然众说不一,未有定论。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身材魁梧,着一身破蓝袍,戴一顶旧帽,青面獠牙,手执锥形器具,专门把妖鬼捉来吃掉。民间传说他曷唐初终南山人,相貌奇丑;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祟。
目前所知最早记载钟馗其人其事的是唐卢肇的《唐逸史》:唐玄宗在一次外出巡游后忽然得了重病,用了许多办法都没治好,皇帝非常着急。唐玄宗病中梦见一小鬼盗走玉笛以及杨贵妃的绣香囊。玄宗大怒,正要派武士驱鬼,忽见一大鬼奔进殿来。此鬼蓬发虬髯,面目可怖,头系角带,身穿蓝袍,皮革裹足,袒露一臂,一伸手便抓住那个小鬼,剜出眼珠后一口吞了下去。玄宗骇极,忙问是谁? 大鬼向玄宗施礼,自称是终南山钟馗,高祖武德年间,因赴长安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殿前阶石而死。幸蒙高祖赐绿袍葬之,遂铭感在心,誓替大唐除尽妖魅。唐玄宗醒后,病也霍然而愈,便令画家吴道子按其梦中所见画一幅钟馗图。图成,有司奉旨,将吴道子 《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广颁天下,让世人皆知钟馗的神威。
这段故事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钟馗的来历,版本来自明朝人所引的《唐逸史》。后来的《平鬼传》等小说,更是将钟馗“相貌奇丑”这一标志性特点发展为“钟馗便因貌丑而被唐德宗嫌弃,未能高中状元,愤而自杀”的情节。因此,唐代是否已有这个故事流传并不一定。但是皇帝赐给大臣钟馗画像作为新年礼物,的确是盛唐以来的惯例,如开元时的名人张说及其后的刘禹锡等,都有谢赐钟馗图的作品传世。另外,人们还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是为钟馗已在大傩仪中扮演主角的实证。所以,也有人估计钟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于唐代。
对于玄宗梦钟馗的故事,北宋沈括已经提出质疑。他在《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说,宋仁宗皇祜年间(1049—1054),金陵上元县曾发现一处古冢,乃南朝宋征西将军宗悫母郑夫人墓,由碑文可知,宗悫有妹名叫钟馗。因知“钟馗之名从来亦远矣。此外,后魏有李钟馗,隋将有乔钟馗、杨钟馗。因知“钟馗之名从来亦远矣,非起自开元之时”。
四川丰都“鬼城”天子殿前左侧,有一座钟馗殿。殿中供奉的主神,是民间传说中专门捉鬼、斩鬼、吃鬼的鬼王钟馗。钟馗的显赫与唐明皇李隆基有很大关系。
据说,有一年唐明皇从骊山校场回宫,忽然得了重病,御医们费尽心思,忙活了一个多月也不见转机。一天深夜,明皇梦见一牛鼻子小鬼,身穿红衣,一脚穿靴,一脚光着,靴子挂在腰间。这个小鬼偷偷盗走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明皇的玉笛。李隆基见了大怒,大声呵斥。这时突然出现一个大鬼,头顶破帽,穿蓝袍,束角带,一下捉住小鬼,用手指剜出两眼,然后把小鬼撕成两半吃掉了。唐明皇忙问大鬼名讳,大鬼上前奏道:“臣是终南进士钟馗,因应举不捷,角殿阶而亡,死后成为鬼王,誓除天下恶鬼妖孽。”
唐明皇大梦醒来,霍然痊愈,于是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张“钟馗捉鬼图”。图画好后,李隆基瞪着眼睛看了半晌,说道:“莫不是先生跟我一块做梦来着?画的怎么这样像!”马上重赏了吴道子,并将此画悬于后宰门,用以镇妖驱邪。由于唐明皇的大力宣扬,钟馗才得以确立了头号打鬼门神的地位。皇帝甚至下令依据吴道子所画的钟馗捉鬼图刻板印刷,广颁天下,让人们
在岁暮除夕时,贴在家门以袪除邪魅。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卷二十曰 :「明人文震亨《长物志》:『悬画月令,十二月宜钟馗迎福,驱魅嫁魅。』」钟馗在唐代而言是君臣上下所信仰的神,因宫廷的信仰,得以大力推崇,钟馗信仰就大幅流行。另外,皇帝除了将钟馗的画像广颁天下之外,还会赐钟馗的画像予大臣,希望在新一年能保大臣的平安。而大臣亦会以钟馗的画像为保家护宅的神。刘禹锡的〈为冩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 「臣某言,高品某乙至,奉宜圣旨,赐臣画钟馗一,新历日一轴。星纪方回,虽逢岁暮,恩辉忽降,己觉春来,臣某中谢,伏以图写神威,驱除群妖。」这为唐德宗时期,大臣特意谢过皇帝的祝福所写的历日表。唐代至五代,钟馗的信仰仍未减退,每逄岁除,宫廷画工均要奉旨献钟馗击鬼图。「甚至朝廷之上,每岁暮以钟馗与历日同赐大臣。」宋神宗令画工摹拓镌板,印刷钟馗像,赐两府辅臣各一本。
宫中在除夕挂钟馗像,明清亦然。《旧京遗事》载 :「禁中岁除,各宫门改易春联,及安放绢画钟馗神像。像以三尺素木小屏装之,缀铜环悬挂,最为精雅。先数日各宫颁钟馗神于诸皇亲家。」从唐至到明代,钟馗的信仰都持着两大的特点,钟馗的容貌一定是正而不邪,威势逼人,钟馗的信奉与年终岁除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因为传统认为年终,即是年兽出来作恶的时间。故季节行事所祀奉的神灵,就是钟馗。因此朝廷总在岁暮之时,将钟馗的画像与新历法赐予大臣。宫中对钟馗的信仰是极为重视的,所以在民间人们对钟馗的信仰亦不可忽视。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二月条》也能看见,年终岁晚市民都会买钟馗像、贴钟馗像,以保家人平安。「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陈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民间在季节的时候不单家家户户悬挂钟馗的画像,而且到了清朝,还有跳钟馗的出现。《清嘉录.十二月部.跳钟馗条》云 : 「丐者衣怀甲冑,装钟馗,沿门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届除夕而止,谓之跳钟馗。」人民在街上还会扮成钟馗的样貌,载上钟馗的面具和穿上钟馗的衣服,联置结队,敲凿打鼓,希望以钟馗的形象来驱除鬼怪。现今世代,台湾仍有小数民族在暮岁逐扮钟馗跳舞击鼓逐鬼的习俗,名为「跳钟馗」。
在自秦以来的传统民俗观念中,农历五月五日就是不吉利的日子,俗称恶月毒日。故五月被传统认为是「恶月,多禁忌」,正因五月为去冬入春的阶段,天气由冷转暖,正是疫病滋长的阶段。所以最初人民只会在十二月岁暮的时候挂钟馗,演变至五月的时候都会挂钟馗像,希望疫病赶快治愈。另外,端午节也在五月,被世俗认为五毒会集,邪崇滋生的恶日。因此在五月需挂钟馗像、天师像,以驱恶。《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苹纸盖以朱印,或绘天师钟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黏之中门以免崇恶。」五月挂钟馗画像大致是清朝中期才开始,是《清嘉录》才有见记载,《清嘉录.五月部.挂钟馗图条》云 :「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髱。」
后引《江震志》云 :「五日,堂中悬钟馗画像,谓旧俗所未有」,这表明在端午时节钟馗画在室内悬挂,未见于比清更早的朝代。从前的文献并未有所记载。端午节贴的钟馗像多是执剑起舞的动态,画上盖有灵宝神「大印或加以」,救仙的五雷符。较小幅会贴在门户,大轴画悬于中堂民间。端午节会用朱砂点钟馗的眼睛和剑上的七星的风俗,认为这样就真的有辟邪的神力。吴千云《江乡节物词小序》:「谷端午悬钟进士画像以逐疫。」这小序为顾禄引用于《清嘉录》,从清朝这时期来看,钟馗的信仰达至颠峰的状态。从年岁挂钟馗推至五月挂钟馗,这大大体现了民间俗神的功能性。因五月是正春末夏,还寒乍暖,百虫蠢动,疾疫流行。人易受虫害,又易染疾病。人们更相信仰鬼在活跃,这时候更是需要钟馗保护。故凡是驱邪逐鬼都指派钟馗,可见人民对钟馗更为依赖了。
在清代小说《斩鬼传》和《平鬼传》里,钟馗的来历更加曲折。书中说他是陕西终南秀才,生得丑恶怕人,却才华超群。一年进京应试,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主考官韩愈和陆贽阅后,不禁拍案叫绝,遂点为头名状元。不料唐德宗以貌取人,见了钟馗十分不悦,遂听信奸相卢杞谗言,要将钟馗赶出龙廷。钟馗气得暴跳如雷,当场自刎而亡。唐德宗十分悔恨,便将卢杞流放,并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以斩妖邪。钟馗翦除鬼魅,立下大功,被玉帝封为“驱魔帝君”。
民间还十分流行“钟馗嫁妹”的传说。钟馗有个同乡好友杜平,为人乐善好施,馈赠银两助钟馗赴试。钟馗因面貌丑陋而被皇帝免去状元,一怒之下,撞阶而死。跟他一同应试的杜平便将其隆重安葬。钟馗做鬼王以后,为报答杜平生前的恩义,遂亲率鬼卒于除夕时返家,将妹妹嫁给了杜平。这就是著名的“钟馗嫁妹”。“钟馗嫁妹”成为古代绘画和戏剧的一个重要题材,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其实,历史上是否真有钟馗其人 ?
“钟馗”起源有多个不同说法
说法1:
明杨慎和清顾炎武、赵翼等根据《周礼·考工记》“大圭,长三尺,终葵首”、《方言》“齐人谓椎为终葵”等资料,认为所谓钟馗系由“终葵”演变而来。“终葵”是一种利器――椎,“大圭”是古时天子的仪仗,上端形状像椎,故云“大圭终葵首”。齐人说话迟缓,把“椎”的发音拖成了两个音节,乃成“终葵”。古人以椎为作战的利器,故《后汉书·马融传》中有“翚终葵,扬关斧”的描绘。“盖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傩之为耳”(《日知录》卷三十二《终葵》)。南北朝时许多人取名钟葵或钟馗,是希望像古人用以刺鬼的武器终葵那样,令所有的鬼魅望而生畏,这种意义到了唐代最终演变为人格化的“钟馗”。近年来随着秦汉文书大量出土,古代盛行以椎击鬼的事实已被证明。如秦简《日书·诘篇》云,人被哀鬼缠上,可“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则不来”;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也记有用铁椎击鬼治病的法术。故有人认为顾炎武对钟馗起源的解释是可信的。
说法2:
“钟馗”就是曾经存在的名字发音类似的古人。一说是商朝时代的大巫仲傀,其名在《尚书》、《左传》、《荀子》中又作“仲虺”、“中归”、“中垒”。商人事鬼,凡政官都兼巫祝,仲傀为巫相而兼驱鬼之方相。“仲傀”因同“钟馗”而流传。另有一说则是北朝人尧暄,其人本名钟葵,字辟邪,“馗”乃“葵”字讹传,由于他表字“辟邪”,所以后人才附会出捉鬼的故事。胡应麟提出,钟馗捉鬼的传说“盖自六朝之前固已有之”,所以尧暄曾取名钟葵而字辟邪。南北朝时名叫钟馗的人很多,可能都取义于此。
说法3:
“钟馗”乃是唐代终南山出身的进士。明代万历年间宫内新年供奉之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云:钟馗是终南山甘河镇人,平生直正,不信邪鬼。参加科举,文采飞扬。杨国忠收受贿赂,贬低钟馗文章。其他官员将考试情况报告皇帝,皇帝钦点钟馗为状元。不料此时钟馗已经在旅店一气而亡,官员们只好把御赐之物焚化祭奠。上帝怜悯,加封钟馗为“天下都领判官,捉绝魍魉鬼怪” 。清代蒲松龄的剧本《钟妹庆寿》则说钟馗是因为相貌丑而落第,一怒之下头撞金阶而死。上帝怜悯,擢为九幽三曹都判官,掌管幽冥界。而关于这个“钟馗”最初的民间传说则是出自唐代卢肇所著的《唐逸史》,而后宋代沈括在《补笔谈》中也有提及。在影视作品和民间戏剧中,则基本都是采取的这一说法。
说法4 :
所谓的民间信仰的范围是非常广泛,可包括民间流行的各种神、鬼、图腾、灵物、占卜、祭祀仪器等等。因为民间信仰而流传的民间俗神有着极强的功利性,多是为了满足多福免灾、趋吉避凶的心理需要,人们可以塑造出任何心理需要的神来。而钟馗的神话也是源远流长,且影响深广,导致钟馗已渗透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部份。钟馗之说盛行后,导致钟馗画作为辟邪驱鬼的门神亦逐渐流行,不少中国的传统风俗和节日都会将钟馗当成「护宅符」,认为钟馗能消除种种不祥与恶运的守护神。
“钟馗”源自于早期的巫傩祭祀仪式。《钟馗考实——兼论原始社会玉琮神像性质》中指出:「钟馗其人及历代传其驱鬼辟邪的观念,实起源于上古巫术,他是由先代位居祝融之号的重黎衍生而来的。」他认为良渚文化反山、瑶山出土的玉琮上的兽形人面纹,乃是传说中的重黎的形象,亦即钟馗的原型。玉圭、玉璋、玉璧、玉琮等玉器,原本都是原始社会时代东部原始人置的图腾,服务巫术和原始宗教为目的。奴隶制确立后,玉器作为礼器而带有神圣性。《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虹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镇就是安镇、镇压的意思。根据已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圭来看,玉圭上所刻画的兽面人像,可能是原始古玉的遗意。而这遗意传承与巫术私意义是难以分割的。其顶部刻绘有兽形人面,「杼上钟葵首」指这兽形人面。可能隐含着某个神话意象,这个神话意象中的神,可能就是钟馗或钟馗的原型。
有学者认为钟馗是由傩仪中的方相转化而来的。傩最早之文献见于《论语》:「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何晏等人解释 :「孔曰 : 傩,驱逐疫鬼。」、邢昺认为 : 「难,索室驱逐疫鬼也。」当中简单的说明了傩与驱鬼袪邪的关系。由于人们相信鬼使人生病,故在古时大傩的驱鬼逐疫仪式是相当普遍和重要的。傩会按不同的季节天气而举行,郑玄注云 :「难四时作。」即是按四季之意来举行。如《礼记.月仙》: 「季春之月,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意思是春天到来,即一些陈气、恶气会带来不祥。而且正是去冬入夏的气候转变时期,容易生病。另外,古人认为病是有鬼作崇,故进行傩来驱逐恶鬼,以保平安健康。不论是上至朝臣,下至庶民,在四季都会举行傩,所以这重要的仪式称为「大傩」。
大傩是由「方相」来主持,《周礼.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方相会披上蒙熊皮,是一种力量的表现。因熊象征其力量能打击鬼怪,这表示了古人对动物的崇拜。另外,方相会载上面具,是以黄金制造的四目,样貌极丑和凶猛,具有吓鬼的作用。据《后汉书.礼魊志》云 : 「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 : 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子为侲子,皆赤帻皁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盾。十二兽有衣有角。」方相还会另持武器,以当成驱鬼的法物。还有带同一置年约十至十二岁侲子,击打乐器,大声高呼以作声势来驱鬼,祈求平安。进行大傩的仪式,还要杀牲祭献四方之神,也是为了驱疫逐鬼。郑玄注〈月仙.季春.命国难条〉云 : 「磔牲以攘于四方之神,所以毕止其灾也。」磔即是杀牲,要驱除恶鬼则虽要杀生来祀神。
大傩的驱鬼仪式直至汉初有了变化,正因大傩的形孤变得热闹和充满娱乐性。由方相主持驱鬼仪式,旰百名年约十岁至十二岁的侲子相随,乐器舞蹈,欢呼行进,以作声势,大傩变相地热闹了。严肃重要的仪式被热烘烘的气氛所逐渐淹没。因此,大傩除了最基本的驱鬼意义外,还加上了另一层意义,大家像是在享受一边击鼓,一边舞蹈的乐趣,变得更热烈和欢喜了。其后的朝代在大傩的驱鬼仪式上,变得不太重视了。如《隋书.礼魊志》:「其牲,每门各用羝羊及雄鸡一。」在磔牲上使用的祭品少了,《新唐书.礼仪志》则提到侲子的人数大幅减少了,「大傩之礼,选人年十二以上,十六以下为侲子,假面,赤布袴褶。二十四人为一队,六人为列。」从汉初时期相比,侲子的人数少了将近三分一,《五杂俎》卷二〈天部〉云 : 「傩以驱疫,古人最重之,沿汉至唐,宫禁中皆行之,护童侲子至千余人。王建诗: 『金吾除夜进傩明,画袴朱衣四队行。』是也。今即民间亦无此戏,但画钟馗与燃爆竹耳。」明人谢肇淛亦提及大傩的驱鬼仪式是从汉至唐时期,到了明朝是画钟馗像来驱邪逐鬼。由此可见,自隋朝起朝廷或是市井已不太热衷大傩的仪式,导致大傩在唐始孤微,而钟馗得以兴起。另外,从北宋的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可见,大傩的仪式仍会举行,但当中的祭祀、方相、侲子都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是钟馗来驱鬼逐疫,「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载面具假面,绣画色衣,执金鎗龙旗教。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从钟馗的信仰来看,大傩与钟馗不论在内容、特性、形孤都有很多相处的地方。
从基本角色作用而言,人们相信钟馗能捉鬼斩鬼,驱鬼治鬼,而大傩的举行正是为了驱疫逐鬼。从两者的特性来看,钟馗与方相的容貌都是特别的丑陋,故认为钟馗是方相的转化。从驱鬼逐邪的形孤上比较,钟馗与方相的驱邪方法十分相似。《梦梁录卷六,十二月条》:「自入此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冹官、钟馗、小妹等形,敲凿击鼓,沿门乞钱,俗乎为『打夜胡』,亦有驱傩之意。」钟馗却以乐器和舞蹈以作声势,有吓鬼的用意。只是大傩的驱鬼仪式比钟馗的信仰而言,是更为巨大和热闹的。因为在大傩的仪式中,方相有百名侲子相随,手执武物,击鼓跳舞,非常热闹。而钟馗没有侲子相随,也没有杀牲祭拜,故能说钟馗是大傩的简化。
由大傩的论述观点可见与钟馗的关系,而大傩与巫也有一种文化延伸的性质所在,乃是一种巫文化的表现,即中国古傩具有巫术性质。故有说法认为钟馗是原始巫的产物。郑玄云 : 「巫,掌招弭以除疾病。」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巫医不分,医术主要是掌握于巫者手中,虽然巫者治病与医师问诊大不相同,而巫者主要是「鼓舞事神」来驱鬼。古代的人认为人会病是鬼在作恶,故利用模拟巫术。即是恶神驱恶鬼,是可怕的形象也吓怕恶鬼,同类相克的心理,把鬼驱走。而钟馗捉鬼斩鬼的神话传说是来自钟馗为唐明皇斩除天下的鬼才病愈,由此可见,唐明皇也舍医信巫,故钟馗与巫术亦有关系。
说法5 :
在《诸神的起源.文史新考.钟馗考》一书中提出钟馗本来是人名的观点,与所谓“椎”或“终葵”者了不相关。钟馗的原型,是商汤时的巫相仲傀,其名在《尚书》、《左传》、《荀子》中又作“仲虺”、“中归”、“中垒”。商人事鬼,凡政官都兼巫祝,仲傀为巫相而兼驱鬼之方相。傀者,面具也;驱鬼必戴面具,面具之形甚多,因而发生仲傀多首的传说。仲傀以同音演变为仲虺,虺乃神话中的怪蛇,于是仲虺又演变为九首巨蛇之“雄虺”(《天问》)、食魅之“雄伯”(《后汉书·礼仪志》),连《山海经》佚文中阅领众鬼的“郁垒”,实际上也是仲傀与雄虺传说的又一变形,郁垒即中垒的变称。要之,由驱鬼之巫相的真人仲傀,变为食鬼怪兽钟馗,变形愈繁,去真相愈远,但也留下一丝痕迹:古人命名常以字释名,钟馗之“馗”乃“九首”合文,《天问》:“雄虺九首”,则仲虺以“虺”作名,而“馗”——九首,或即其人之本字也(《文史新考·钟馗考》)。
说法6 :
钟馗的由来除了上述的说法外,还可能与降鬼捉鬼的神荼、郁垒有关。神荼和郁垒是中国最古老的人形门神,都有降鬼的能力,他们的职责是把恶鬼用苇索绑起来喂虎。南朝的《荆楚岁时记》记载 :「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之门神。」到底钟馗与神荼、郁垒二者有何关系,上述提及,钟馗源自「终葵」-打鬼的「椎」,而神荼、郁垒同是尖锐的工具或武器,类似「椎」之形,据说能辟鬼驱邪,治疗怪病,是一种驱邪的礼器。古人相信「椎」能逐鬼,因此「椎」慢慢成为一种灵物。由于人对灵物的崇拜,逐渐演变成对神灵的崇拜,这亦是古人造神方式之一。另外,神荼、郁垒作为门神,意在驱邪,人们悬挂钟馗像,用意亦为辟邪降鬼,因此,二者在驱鬼意义上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说法7 :
然而,对于钟馗的兴起,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有另一独特的观点,认为钟馗本是一种真菌的名称。他曾对钟馗进行大量考证,得出钟馗并不是人名而是植物名称的结论。《本草緃目》卷三十八〈服器部〉附带与钟馗图像有关的两条附方,主治辟邪止疟,相信与巫术有关。附方为「妇人难产。钟馗左脚烧灰,水服。」对于钟馗左腿能治疗妇人产病的原因,可能是「露趾」与「送子」产生一定的联系,因此也成为助产妇生产的药引。记载 : 「时珍谨按 :《尔雅》云 :钟馗,菌名也。《考工记》注云 : 终葵,椎名也,菌似椎形,椎似菌形,故得同称。俗画神执一椎击鬼,故亦名钟馗。」这里反映李时珍相信钟馗是植物名称,属于一种椎形菌类。钟馗或终葵乃是一种地生真菌,因其菌盖若伞,恰似椎状物而得名。这从医学的角度证明了钟馗图像产生的传说与治疗疟疾有一定的关系,即在北宋时,人们在对待像疟疾这样的顽症时,会使用钟馗画像这样具有接触巫术的对象。这个药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北宋时期有钟馗形象的图画具有驱除病的神力,也从侧面证实了钟馗有驱除病的能力,也表示了钟馗与巫术心理的关系。
说法8 :
有传钟馗是由尺郭所演变的。据说尺郭是东南方的一个巨人,身高七丈,肚子奇大,腹围也有七丈。头上戴着公鸡状的帽子和魌头的大头假面具。《神异经滔.东南荒经》记载 : 「不饮不食,朝吞恶鬼三千,暮吞三千。此人以鬼为饭,以露为浆,名曰尺郭,一名食邪。」由于尺郭的形象与特征都与钟馗有相同之处,故有钟馗乃尺郭的廷伸传说。
说法9 :
但亦有人质疑,以为商人事鬼而不逐鬼,况且也没听说仲傀或仲虺有何逐鬼的业绩。即使仲傀有逐鬼的业绩,他的名字也可能来自“终葵”。史载,周武王伐纣,在灭商后将殷遗氏七族分给了卫国,终葵氏是这七族中之一。《左传·定公四年》:“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这殷遗民七族的姓氏,可能都来源于他们所擅长的手艺——比如陶氏是制作陶器的,施氏是做旗子的,繁氏是做马髦饰的,锜氏是做锯子的,樊氏是做围墙篱笆的,饥氏所为不详,而终葵氏家族的专长是做木槌。后来,在历史演化中,复姓的终葵逐渐形成了终、葵两姓。今河南淇县的葵姓就来源于终葵姓。
【从“钟馗”的名字说起】
在东方南方沿海汉语的方言中,有一个古越语底层,钟馗、终葵、仲傀、仲虺、中归、槌、锥等组成的一个词族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含义用汉语无法探明,在壮侗语中却能获得圆满的解释。
一般认为,“终葵”原本为古时一种家用器物,即今天人们所说的棒槌。据说,古时候家中如果有人病了,便以为鬼在作祟,人们就用“终葵”(棒槌)去赶鬼。东汉郑玄在《周礼注疏》载:“椎,直追反。云终葵,椎也者,齐人谓椎为终葵,故云终葵,椎也。
”可见,“椎”与“锥”同音;齐人所谓的“终葵”实为“椎”的说法东汉以前已经有了。。南北朝时许多人取名钟葵或钟馗,除北魏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外,北魏还有杨钟葵、张钟葵、于钟葵、李钟葵的,北齐有宫钟葵、慕容钟葵的,隋朝有乔钟葵、宗宝钟葵、段钟葵等,唐朝又有张钟葵,无非都是希望像古人用以刺鬼的武器终葵(即椎)那样,令所有的鬼魅望而生畏。古代盛行以椎击鬼的事实多有记载。
如秦简《日书·诘篇》云,人被哀鬼缠上,可“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则不来”;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也记有用铁椎击鬼治病的法术。《淮南子·诠言》:“羿死于桃棓(棒)。”高诱注:“棓,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其《泛论》篇又曰:“羿除天下之害而死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 高诱注:“羿,古之诸侯。有功于天下,故死托祀于宗布。祭田为宗布。谓出也。一曰今人室中所祀之宗布是也。”《后汉书·马融传》:“句芒超荒忽,出重阳,厉云汉,横天潢,导鬼区,径神场,诏灵保,召方相,驱厉疫,走蜮祥……兹飞宿沙田,开古蛊,翚终葵,扬关斧。”注:“翚,亦挥也。《广雅》曰:终葵,椎也。” “兹飞”手中的“终葵”、“关斧”无疑应该是驱鬼的工具。
关于“椎”与“终葵”的关系,明黄生《义府》中的阐述:“终葵二字即椎字之切音,急言之曰椎,缓言之则曰终葵。所谓杼上终葵首者,谓斜锐其上首,作锥形。《博雅》不知终葵之义,别作柊楑字,云柊楑,槌也,此妄作之谬。又按《说文》璋训:琰上为圭,半圭为璋,此证益明。《玉人》椎当作锥,或古字通用,槌、椎义同。”清惠士奇《礼说》:“椎,击也,齐谓之终葵。终葵为椎,犹邾娄为邹,皆齐鲁间俗语。”所以,由前人的考证可知,“终葵”是齐人的方言。
“葵”与“椎”、“锥”指的是同一样东西。商周时期,今山东省的北部地区被分封为齐国,齐人即指这一地区的人。“齐谓之终葵”亦见于《说文》“椎”字解。这种方式显然是“疾言”与“缓言”的区别。齐人说话迟缓,把“椎”的发音拖成了两个音节,乃成“终葵”。“疾言”(说快了)是“椎”,“缓言”(说慢了)是“终葵”。这也叫反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注音方式。
王兆干说“椎”本是石器时代将石块镶嵌在木棒上的武器和工具,用以狩猎、砍斫和自卫,也用在傩祭时赶鬼。后来,驱鬼逐疫被固定化、仪式化,椎在傩祭时逐渐失去工具和武器的功能,演变为驱鬼、辟邪的神器《贵池傩舞“打赤鸟”再探》,刊于《文艺研究》1990年第6期》。周晓晶指出,在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很多骨质武器或工具,形状细长,一端(或两端)有尖或有刃,似锥形,在考古报告中,对它们的定名不完全相同,有锥、镞、矛头等称呼。玉锥形器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玉器中除了珠、管之外,出现频率和数量最多的品种之一,也被认为是良渚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类之一,在良渚文化墓葬中已经出土数百件。从两个地区锥形器产生的时间、出土的数量和形态上来分析,太湖流域锥形器受海岱地区锥形器影响的因素较大。海岱地区与太湖流域两地居民的祖先原本是同一群人,后来分居南北,各自创造了一方文化。但二者之间一直保持着某种联系,并在不同的地区继承和发展了固有的文化传统。骨锥形器和玉锥形器在形态上都与锥的形状很相似,呈圆体或方体的细棒形,一端(或两端)有锋锐的尖部,与实用的武器或工具的形态相近,据此判断它们可能渊源于武器或工具,在功能上也应该与武器或工具有关。
“骨锥形器”和“玉锥形器”都是为原始宗教目的而制作的,是巫师的法器,其功能主要是驱鬼避邪。商周时期的玉柄形器与良渚文化的玉锥形器在形制上有承袭关系,所以商周时期玉柄形器的功能也应该是与良渚文化玉锥形器的功能是一致的,即为巫师驱鬼避邪的法器。【妇好墓】曾出土一插于兽面玉饰中的玉柄形器,即一件玉柄形器和一件带中孔的人首玉饰结合成一体。这种形制的玉器也见于江西新淦大洋洲商代遗址出土的人面玉饰。这里的“人面”面相怪异,而且口露獠牙,不是正常的人类形象,应该是兽面的变形和神秘化表现形式。在春秋以后的遗址中,基本不见出土玉柄形器这种器型,但却可以在《周礼》、《后汉书》等文献中,找到它的踪迹,这就是 “终葵”。骨锥形器最早是起源于山东地区,即齐国地域,以后传播到良渚文化分布区和其他地区,并从骨锥形器转化为玉锥形器,至商周时期又演变为玉柄形器。所以,骨锥形器即是齐人所谓的“终葵”,亦即“椎”或“锥”, 同理,良渚文化的玉锥形器和商周时期的玉柄形器也就是文献中所谓的“终葵”(《良渚文化玉锥形器为“终葵”考》)。
从现代分类来看,“锥”与“锤”似乎是不同的工具,但在远古时期可能就是指一根木棍,可以用尖端刺人,也可以横击之。用尖端刺人称锥,横击之则称锤。那时没有金属,故统写作“椎”。别小看这种工具,它一经出现,就把人类与动物区分了开来。它除了演化为钟馗神以外,还曾直接被称为倕、巧倕、工倕。《淮南子·齐俗训》:“扁鹊以治病,造父以御马,羿以之射,倕以之斲。”高诱注:“倕,尧时巧工也。”《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他创造了鼙鼓、钟、磬、吹、笭、管、埙、篪、鼗、椎、弓、耒、耜等。
如果骨锥形器即是齐人所谓的“终葵”,亦即良渚文化的玉锥形器和商周时期的玉柄形器,那么它极有可能源于古越语。据研究民族语言学家指壮语(锤子)、布依语(棍子),傣语(棍子),仫佬语(锤子)、(棍子),水语(锤子),毛南语(锤子)及黎语(锤子),读音均与“终葵”相近,“终葵”与黎语“锤子”的读音最为接近。锤子为制造一切器具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演化为万能之神。
由于钟馗信仰本是一种民间信仰,而民间信仰与文学创作均属精神文化和有着相同的现实基础,加上民间信仰的信奉者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故民间信仰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文人为求自己的作品受大众欢迎,可能于创作前已在民间搜集素材再加以创造,使民间信仰充斥其中或文人本身就是这些民间信仰的信奉者,所以他们进行创作时会把自己熟识的民间信仰反映现实的方法融入创作中。钟馗亦因此进入了文学的世界,再加上民间信仰有其传承性,故钟馗于文学世界中历久不衰,而各个时代文学中的钟馗均有不同形象。
1. 北宋
(一)驱鬼辟邪
最早有关钟馗的文学作品见于北宋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故事讲述唐明皇久病不愈,有一晚梦见钟馗吃鬼,翌日不药而愈。唐明皇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分发给各家各户,为百姓驱鬼,可见钟馗的功能便是驱鬼辟邪。
(二)正义凛然
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的小鬼偷了杨贵妃紫香囊和唐明皇玉笛,又令唐明皇身患疟疾,钟馗把他吃掉可算是为民除害,而且文中钟馗曾说「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更加突出钟馗正义的形象,而此形象亦一直流传至今。
2. 明代
(一)逐渐远离神的威严
在《钟馗全传》中钟馗是由武曲星下凡转世,小说内讲述了钟馗的一生和成为神捉鬼的过程。由此可见,钟馗不再是那个充满威严、对鬼毫不留情的神,其残忍和血腥的成份也减低了。
(二)高洁的人格
在《钟馗全传》中钟馗说自己是「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当使精衷贯日,气节凌霜,可以对诸天地,可以质诸鬼神,行与日月而争光,各与天壤而俱敝,乃可无愧于人矣。」这段文字表达了钟馗有顶天立地的高尚气节。另外钟馗在金殿上因不满自己貌丑被黜,所以撞阶而死,表现出其宁为玉碎的刚烈性格。此外,在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中多次提及钟馗是正直不阿的人,最后更因为杨国忠收了贿款而不让满腹诗书的自己做状元而活活气死。可见钟馗面对黑暗的官场,有正气凛然,高尚正直的人格。
3. 清代
(一)富人情味
清代文人张大传编《天下乐》传奇,其中一折「嫁妹」讲述的便是钟馗嫁妹的故事。内容大约为终南山进士钟馗欲参加科举,但却欠缺路费,幸得富商杜平相助,钟馗决定把妹钟媚儿许婚于杜平。钟馗后因貌丑而被黜,他愤愤不平,碰阶而死。玉帝因爱其才而封钟馗为「驱邪斩崇将军」。钟馗念及小妹未嫁,便率一众鬼卒为小妹送嫁。整个故事不再是着重于钟馗斩鬼,更多的是讲及钟馗和小妹之间的兄妹情,钟馗的形象更显具人情味。
(二)滑稽
早在明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中已出现五鬼闹钟馗的情节,但这里的钟馗依然是十分威武。那五只鬼一见到钟馗的样貌,便已吓至鸡飞狗走。但在《斩鬼传》中的第七回〈对芳樽两人赏明月 献美酒五鬼闹钟馗〉中的钟馗却是十分愚笨。他不但看不出县中衙役是由五只鬼所扮,还被五只小鬼灌醉和加以戏弄。不但弄致衣衫不整,袒胸露臂,还被五只鬼偷去宝剑和笏板。最后,还要他的两个手下含冤和负屈帮他收拾五只鬼和整理仪容,可谓一反钟馗过往英明神武的形象。
(三)讽刺现实
宋明清贪污严重,民不聊生,文人以钟馗斩鬼寄贪官被除。如《斩鬼传》的作者借着钟馗这个正义忠勇的形象,配合一些化身人性的恶习和丑陋的小鬼来表达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劣根性。清朝的官员贪污舞弊,作者就是利用钟馗斩除好色鬼、伶俐鬼、龌龊鬼等等,以渲泄不满清朝时期的社会制度。故钟馗的形象不仅是一个吃鬼捉鬼的形象,这个文本能感受到钟馗的人格化特征,并不是单纯「神」的形象。在文本中,钟馗不是必胜军,他面对强鬼是也需要同伴的帮忙。由此看来,钟馗并未如神一样有战无不胜。另外,钟馗也担任了一个教官的角色,不再是愚昧地和盲目地,见鬼就斩。如《斩鬼传》第九回中,钟馗知道醉死鬼并没有犯下大错,只是酗酒,故好心向醉心鬼说教,说明酗酒的坏处。虽然醉酒鬼最后亦死于钟馗的手下中,但钟馗渴望恶鬼变好的意思。他曾经给予小鬼机会改过,这隐含了作者带有儆恶劝善的意图。作者对社会仍有
希望,渴望冺用钟馗斩鬼的神话让人们去反省和改正的机会。而文人喜欢用钟馗寄予思想,是有感与钟馗有相同的命运。钟馗十年寒窗却只因为面目丑陋不合当权者的意落第惨死,此悲剧和大多数文人不能被朝廷赏识和重用的命运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因而产生了共鸣,使他们自比钟馗,令钟馗人格化。
此外,自明始,钟馗的出身渐渐由武者变为文人,如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钟馗本是考武举而不中举的人。但到了明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钟馗是一个满腹经论,文才出众的终南山进士而且他上京是考科举,不是武举。从文学的层面而言,钟馗的相貌总是凶恶丑陋,正气威武,见鬼斩鬼。但经过朝代的衰落、文学体系的变更,钟馗的形象不仅会凶恶除鬼,还会出现人性的特征,例如钟馗因为被灌醉而被戏弄等等。我们能从清朝的《斩鬼传》和《平鬼传》发现,钟馗的神话成份减少了,反是增加了趣味性和人格化,令文学作品变得更引人入胜。
【钟馗形象转变原因】
1. 钟馗通俗化
钟馗与传统大傩的驱鬼仪式有关,而大傩到宋代变成一种消遣。传统的大傩都是以方相来主持大傩,但北宋《大傩图》中,钟馗面带花哨的面具,载歌载舞,整个场面充满节日娱乐喜庆气氛。钟馗取代了方相主持大傩的驱鬼仪式。大傩通俗化,导致钟馗也通俗。因此,自宋始,以钟馗为主角的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到了明朝,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更增加了一些滑稽的成份,使钟馗不再是那么高高在上。这完全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又能却时借钟馗批评明朝的小人当道。以钟馗为题材的文学亦愈来愈多,如明清戏曲《钟馗嫁妹》: 小说则有明朝《钟馗全传》、清代《斩鬼传》和《斩鬼传》等等。
2. 钟馗为门神的作用从辟邪变成祈福
从门神的转变,亦可看见社会发展和人的心理的转变。最早专门捉鬼的门神应是神荼与郁垒,他们却样拥有正气凛冽,威吓邪鬼的功能。《山海经.乱龙》:「上古之人有神荼、郁垒者,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居东海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鬼无道理,妄为人祸,荼与郁垒,缚以芦索,执以食虎。」而因唐朝时期钟馗捉鬼吃鬼的伟大事迹到处可闻,故此人们逐渐把钟馗的够本领应用在看守门户的职务上。除了钟馗成为门神外,另有文官、武官也成为门神。这反映了当时门神的人物会因应人们的心理需要改变。故从门神的画像中大致能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期盼,是愈见追求幸福与欢喜的象征。古时的人认为鬼,神鬼分开。神是神圣,鬼是邪恶,人们就需要创造「治鬼」的神来。《月仙广义.正月仙》:《神隐》「元旦三更迎灶毕,钉桃符,书聻,画重明乌,贴门神钟馗于门,以避一件之崇。」钟馗经过传统的驱鬼仪式而演化得来,又因朝廷颁发的钟馗之像具有神威的面貌,使每户增添门户之贵,加上人们整体的原始思维和灵魂观念所赋予钟馗像的「捉鬼驱邪」象征意蕴,因而才发展至祈新岁之安、一年吉祥的功能。
但从现今民间的钟馗绘画中,能看见人们已不单纯的渴求钟馗能保家平安,而更希冀获得更多的幸福。故很多画中写了蝙蝠和各种吉祥物,并运用谐音寓意来表示祝愿和寄望。自清朝起,钟馗作为门神的画像不单有怒目圆睁、恐怖可畏,还会画上和颜悦目,一团和气,画面上还配有蝙蝠或蜘蛛。原因道教的一则仙话 : 明代《历代神仙通鉴》编撰出道士叶法善回答唐玄宗的一段话 :「混沌初分,有黑白二蝙蝠。寝殿吱鬼之钟进士,黑者所化。」说的是钟馗是由蝙蝠转化而成仙,他自然也就是福的化身了。而且《斩鬼传》中出现了蝙蝠,成了钟馗的捉鬼的马前卒,钟馗戏曲是一段流传在岔河的民间舞蹈,是一项把彩灯、木偶、杂技和舞蹈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通过舞蹈表现钟馗与蝙蝠的互相嬉戏,塑造了钟馗驱邪匡正、降福人间的形象,表达了人们的美够愿望。另外,「蝠」与「福」的同音,意味「幸福来临」。而蜘蛛在民间俗称「喜珠儿」,「喜珠儿」自空而降意为「喜从天降」。自人们把钟馗看作成门神后,钟馗的图像一直在民间节仙画中占有重要比重,样式是多兼具驱邪和降福双重寓意。而有不少的神明由最初的封建色彩而变得人性化,人情味极浓,钟馗亦然。这间接是变成一个民间祝愿,创造一种吉祥、安心、和谐美满的意义。
民间信仰的钟馗是历史上人物的精神信仰创造物,马克思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从唐年朝廷对钟馗信仰的积极提倡,赐封钟馗为「驱魔大神」的关系,令钟馗在门神中,占据了很重要的角色。故钟馗传说与钟馗信仰是共生的,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依存。钟馗信仰只有在传说的支持下,才得以不断发展,钟馗传说也由于有了钟馗信仰的附体而得以世代传承。
关于钟馗,今人也有不少独到的研究。不过综观古今诸人的见解,应该说诸说并立,钟馗之由来仍然还是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的一个大谜。
第十章!五雷咒
一人一僵,势如疾风、快如闪电地你来我往交战数十回合,僵持不下,叮叮当当之声大作!
倏然一个激烈的交锋,只听当啷一声,两条缠斗在一起的人影飞速分开!
司徒恒急促的大口喘息,胸口不停起伏!手中降魔剑只剩下了半截!
这是司徒恒修道以来平生未遇之劲敌!
司徒恒手拿半截降魔剑,狠狠地盯着那红眼僵尸!
那僵尸一双血红色的眼睛也紧紧盯着司徒恒!
只见那僵尸双手举起狼牙棒,双脚一顿,飞身一跃,以泰山压顶之势,向司徒恒砸来!
司徒恒见状,当啷一声,扔掉那半截降魔剑!双手快速结印!口中急念召唤神咒:“玉清有命,告下三元;十方曹治,禀命所宣;各统部属,立至坛前;转扬大化,开济人天;急急如律令”!
眼见得那僵尸飞身将那狼牙棒劈头盖脸的砸将下来,千钧一发之际!一道身影挡在了司徒恒的身前!
只见那是一员金盔金甲的神将,左手拿一面长方形大盾牌,盾的中央向外凸出,形似龟背,盾牌上面镶嵌虎头铜饰!右手拿一把凤嘴刀,刀头呈圆弧状,刀刃锋利,刀背斜阔!
那神将举起盾牌挡在身前,只听一声巨响,狼牙棒砸在盾牌上面!神将纹丝不动!紧接着,那神将右手一挥大刀斩向僵尸腰间!那僵尸识得厉害,在盾牌上一个借力,向后猛的空中翻身,腾空倒飞回去,落在几丈开外!
司徒恒见那僵尸逃过,双手快速结印,口中急念五雷咒:“玉清始青,真符告盟,推迁二炁,混一成真。五雷五雷,急会黄宁,氤氲变化,吼电迅霆,闻呼即至,速发阳声,狼洛沮滨,渎矧喵卢,椿抑煞摄,急急如律令!”
一时间,墓室内,雷光电闪,雷声隐隐,只见五道紫色闪电凭空出现!轰!轰!轰!轰!轰!咔嚓!接连几声炸响!山洞里如同有一颗太阳升起般,四射出耀眼璀璨的光芒出来。道道紫雷劈在那僵尸身上!
“嗷!!!”
那僵尸受创发出一阵阵凄厉的惨嚎声!
只见那僵尸,全身漆黑,盔甲散乱,皮开肉绽,身上裂开道道口子!不断流出黑色的血,蒸发后发出浓浓的腐臭味,熏得人睁不开眼。那僵尸遭到重创,转身如一道旋风一般朝墓室外逃去!
司徒恒见那僵尸逃走,暗叹一声,要是自己道行再高点,这僵尸岂能从五雷咒下逃出生天!这僵尸被那净寐阵法封印这么多年,实力大减,要是逃了出去,过段时间,实力恢复,将更加难以对付!
当即收了神将,展开凤舞九天轻身功法朝洞外掠去,身形微晃,已窜出十余丈外!
等到司徒恒追出洞外,那僵尸已不见了踪迹!
司徒恒循着尸气,一路追寻,在荒山野岭中追赶了几十里!那僵尸沿途留下的尸气逐渐散去!
司徒恒拿出一张符纸,折了一只千纸鹤,右手掐个道决,口中念咒:“气息为引,仙鹤指路,乾坤无极,八方追踪,急急如律令!”
只见那千纸鹤随即展翅向前飞去!
司徒恒跟在纸鹤身后!在山谷之中搜寻了一个小时左右,纸鹤掉了下来,再也没了那僵尸的气息,无法追踪下去了!
司徒恒只得回到荒村,张十三也已返回,随后简约说了经过!
司徒恒让张十三随同谢天鹰返回蓉城!自己独自去搜寻那僵尸!除恶务尽,以绝后患!
张十三知道即使自己留下也帮不上什么忙!道声珍重!随谢天鹰返回蓉城去了!
司徒恒背上谢天鹰留下的物资!深入死亡谷核心地带!
司徒恒风餐露宿一路搜寻,几天过去,却一无所获,这一日,在一处荒草杂树笼罩的山岩下,发现了不少被吸干了血的山鸡野鹿等动物的尸体!
搜遍附近,失望的是依然没有找到那僵尸!
“这孽畜吸了血,只怕伤势恢复之后,已经逃之夭夭,不在此地了!这孽畜开了灵智,暂时肯定会躲了起来修炼,等到实力恢复才会再出来为恶!这下怕是麻烦了!”
司徒恒暗自忖道!
司徒恒只得继续搜寻,怕那僵尸跑出去人多的地方!作恶害人!
司徒恒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攀登崇山峻岭,旁边那些茂林修竹和郁郁葱葱的大树尽收眼底。树林里的空气特别新鲜,让人觉得幽雅宁静,仿佛置身于无声世界。
站在山上,远眺崇山峻岭绿树林荫激流小溪,都笼罩在一层轻薄而淡淡的雾纱中,朦胧的远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
司徒恒转过一个山头,突见前方峡谷之中,一道瀑布仿佛从天而降,从山顶飞流直下,水声震耳欲聋,如万马奔腾,来到瀑布下,看这瀑布好似一条白龙,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瀑布流下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好像是颗颗闪亮的珍珠,在瀑布下方汇成了一个水潭,满出的水欢快地向远处流去。
这难得一见的美景司徒恒却无心留恋,顺着水流而下!
沿途奇峰迭峙,云蒸霞蔚。峡谷低处,古木蔽天。山间的涓涓细流逐渐汇成山脚一条河流,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越来越多的西川特有的手指粗细的斑竹出现在道路两旁和山坡上!
司徒恒自小在西川长大,知道这些斑竹大都是人工种植,不少人拿来做叉头扫把用!想来已经走出了死亡谷!
乡间小路,弯弯曲曲,像瓜藤一样,连绵逶迤,把山里一户户人家串起来。
小路依着山谷,穿过松树林,盘旋曲折,像一条浅色的带子,缠绕着翡翠般的山峦。
漫步在初秋的林间小道,沁人心脾的浓浓果香,小鸟们在树枝欢愉地跳动着,小草在风中左右摇曳着向路人招手,看那棵参天的大树,那魁梧的树干,茂盛的树叶,向路人展示着它那悠久的岁月,树上的皮有部分已掉落,但没有因此失去它应有的坚韧意志,随着岁月的变迁,依旧挥洒着它的挺拔英姿 偶尔一阵淡淡的微风徐徐吹过!
穿过林间的小路,终于看见了一条硬化过的村道!
道路两旁的人家越发多了起来!行不多时,前方出现一座石拱桥,这是一座单拱的石桥,桥头立一石碑,上面正中刻着太平桥三个大字,下边还有一些小字,大概是记载这桥修建于什么年代。但是年代久远,石碑已经风化,很多字都已经没有了!
走上拱桥,清澈的河水在桥下静静地流淌,水里不时有川条子游来游去,偶尔也有川条子窜出水面!
看着这小桥流水人家,司徒恒突然想起了早逝的父母,如果父母还在,家就还在,自己或许还在上学吧!
或许有一天自己会遇见一个满眼都是彼此的人!回到老家,过安逸平凡的生活!但现在这只能是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