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真正的“秋高气爽”要来了!
【处暑节气】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150°。这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炎热暑天就要结束,天气逐渐转凉。
北京时间8月23日12时9分进入2018年处暑节气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
【处暑三候】
我国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丨老鹰感知秋日肃气,开始狩猎。猎获之物要陈列为祭, 古人称为“义举”。
二候天地始肃丨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萧瑟之气弥漫。
三候禾乃登丨五谷各类农作物成熟,迎来万物收成之季。
【处暑气候特点】
气温下降
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秋高气爽
开始影响中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然而,处暑期间,有可能真正进入秋季的仅仅东北和西北地区。
天高云淡 图片来源:网络
每当冷空气影响中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
秋老虎
最近,北方多地气温下降明显,开始秋高气爽的天气“前奏”。而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然屡屡被台风“打压”,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大部,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在处暑节气,再一次感受炙热的高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老虎”。
8月21日,一位小朋友撑起遮阳伞抵挡烈日。连续几日降雨结束,“秋老虎”回归,济南气温重回“3字头”。图片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天气,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
空气干燥
在我国北方地区,天空湛蓝,秋云飘逸,秋水如镜,阳光透亮,温婉平和,温度宜人,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好时节。气候干燥,是处暑期间显著的天气特点。人的皮肤会因此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脱屑,头屑变多,嘴唇干燥,嗓子发干,民间称之为“秋燥”。
【处暑节气习俗】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放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中元节放灯 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此外,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在南京则以湖熟地区的麻鸭最为抢手。这种鸭子味甘性凉,肥瘦适宜。
处暑吃鸭 图片来源:网络
福州人有句俗语,叫作“处暑一过脸觑厝”。“厝”指有钱人在城里的大房子,“脸觑厝”就是脸要朝着自己在城里的家看,意思是外出避暑的人要打道回府了。
【处暑养生】
处暑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正式结束, 早晚转凉,中午偏热,雨水减少,空气干燥,养生方式要适时做出调整。
衣:此时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这时不要急于增加较厚衣衫,“春捂秋冻”之意就是让体温在秋时勿增高,以利于收敛阳气。
“春捂秋冻” 图片来源:网络
食: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
住:处暑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增大,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要相应地调整。要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
行:运动不宜太过,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以免伤害阳气和。
思:秋风秋雨愁煞人,此时的气候特点易导致人们情绪低落。怎样克服秋季的不良情绪?首先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减少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减少神志外驰,以保肺之清肃之气。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当然,还有更具体的:
每天多睡一小时
每日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
每天午休一小时,对身体大有裨益。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多开窗少开空调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秋季养生注意事项中指出,秋季尽量多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室内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
绿萝这类叶大且喜水的植物也可以养在卧室内,使空气湿度保持在最佳状态。客厅适宜养植常春藤、无花果、猪笼草等。
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报社、搜狐网、济南日报、澎湃新闻等综合
手绘:姜虹
微信编辑:一多
益阳话为什么把“灯”称为“亮”?快来这里找答案
牛权
权,繁体为權,本义:黄花木。因其坚硬、难以变形,被用于秤之杆、锤之柄、拄之杖。古代的秤由两部分组成,秤杆叫衡,秤锤叫权。
《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因为权在秤上起关键作用,后来引申出权力、权威、权谋、权变等词来。
益阳有“牛权”一词,指穿在牛鼻子上的那根小木(后来也有金属的),牛绹就系在它的左侧一头。巨大的牛就通过一个牛权进行控制,其中“权”正是古来的“关键”的意思。牛之所以会被控制、指挥,是因为它的鼻子最敏感,一旦被拉扯也最痛。俗语:“牵牛要牵牛鼻子”,讲的就是事物要抓关键的道理。
犯
犯,《说文》:“侵也。”犯的本义是狗攻击人。后来引申出违反、侵犯、冒犯等基本意思。
益阳话里,牛以牛角攻击人叫“牛犯人”。现在农村的牛少了,这个用法自然也少了。过去,妇女怀孕中途发生的小产、流产,益阳话都叫“犯”。如“她最近犯掉一个小鬼,脸色不好。”后面这个“犯”,可能有人想到“患”,因为它们在方言里同音。
患字,表示串在绳上的一组东西,悬于“心”上,整个字的本义就是忧,担心,提心吊胆。而小产、流产的原因虽也可能因为心情不好,但更多的还是来自外部的侵害,这才是用“犯”的基本道理。
野物·和生·苗子
《山乡巨变》:“大家都为她着急,怕孩子给野物咬了,怕他失足落进水塘里,滚到老墈下……”
野物本指野生动物。这个词并不年轻。《尉缭子·治本》:“野物不为牺牲,杂学不为通儒。”可见“野物”并不指所有野生动物,而是不能当作祭品的、不入流的野生动物。而南方人眼中的野物往往指凶猛的野兽。周立波的例子如此,下面再举一例。艾芜《山峡中》:“但一想到山中不熟悉的路径,和夜间出游的野物,便又只好等待天明了。”
益阳话有个词叫“和生”,与普通话的“野生”相近,但又有区别。“野生”可用于所有动物和植物,而“和生”只用于植物。如农家屋边、田边、土边的紫苏、马齿苋等,一般都不是有意栽种,而是先年收获时,收得不尽,第二年在原地自己再生长出来的。这种生长模式就叫“和生”。“和”有和谐、自然、非有意的含义。
如果过于爱吃生的东西,如薯、萝卜等,旁人可能会说他“像个生苗子”。“生苗子”本指习惯于生吃食物的苗子。苗子就是苗族人。南方的汉人与苗人有过相当长的共居历史。
卫子
卫子,一说为驴的别名。宋·高承《事物纪原·虫鱼禽兽·卫子》:“世云卫灵公好乘驴车,故世目驴为卫子。或曰,晋卫玠好乘跛驴为戏,当时称驴为卫子以讥玠,故有‘蹇(即跛)卫’之称。”亦说为卫士。 源于明初所设置的廷卫。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八·二卫》:“ 太祖国初时,立君子、舍人二卫。君子卫居文官子弟,舍人卫居武官子弟。”
如果读古书遇到“卫子”大概就是前面两个意思。不过,益阳话的“卫子”并不如此,而是指汽笛或汽笛声。如“洋船在拉卫子哒,快开了,快点跑!”引申开来,大声、长声的鸣笛,都可叫“卫子”。如防空警报演习时,人们就议论:“冇事又拉么子卫子咯?”
驴声大而长,益阳“卫子”的含义也可能由驴声引申而来。
亮
亮,《说文》:“明也。”亮字下面本为“儿”,上面是“高”的省略。亮的本义:人处高则明。
益阳话里,“灯”也讲成“亮”,如点亮、发亮、送亮、一盏亮等。说“亮不亮哒”就是“灯不亮了”。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出自陆游《老学庵笔记》:“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在口语里“灯火”是词,而“火”又常与“灾”组成“火灾”一词。故益阳讳“灯”不往“火”的方向,而是往“亮”的方向。以“亮”讳“灯”,以是功能代物件;以“火”讳“灯”,是以“放火”动作来代物件,显然是前者更符合语言表达规律。
由此想到“月亮”。“月亮”一词全国通用,而扬州话却称月亮为“亮月(子)”。月亮、亮月作为偏正结构的词,义为“月的亮”或“亮的月”。以“明”来理解“亮”,显然是“亮的月”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因此,笔者以为扬州话的“亮月”才是传统汉语的正常表达,通行的“月亮”反而是变异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