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梦|梦里的头发又乱,而且还掉头发,是怎么回事?
如果梦里的头发又乱,而且又掉头发,要格外注意后代子孙的安全,子孙可能会发生意外。
梦见掉头发,是生命力衰退的体现,可能预示身体健康状况下降,也有可能预示你会经历变故。
女人梦见掉头发,预示感情或生活有可能会遭遇挫折,有可能会和恋人分手,或是丈夫离开,甚至去世。
如果梦见把剪下来的头发送给别人,则是幸福即将来临的预兆。
梦见别人掉头发,意味着自己的朋友需要自己的帮助。
心理学解梦梦境解说:
佛家把头发看成世间烦恼的象征。在梦中,头发就意味着厄运。
心理分析:
女人梦见掉头发、剪头发,则是可能守寡的前兆。梦见头发脱落,朋友之间的关系可能触礁。
女子怕秃头3个月不洗,结果悲剧了
一条有味道的消息
冲上今天的热搜
女子怕秃头3个月不洗头
居然有上亿的阅读量
夏至已至
从南到北都是热浪滚滚
这么热的天
3个月不洗头?
小编内心只剩这个表情
6月19日,深圳的盖女士致电媒体热线求助,因脱发严重,她为了长出新头发,3个月不洗头,结果头发打结严重,解不开了,求助帮忙。
盖女士说,她留了20多年长发,今年2月发现掉发很严重,在网上买了很多防脱发的洗发水,但都不管用,她经常做噩梦,梦见自己变成了秃头。有一次,盖女士在网上看到一个消息,有人一个月不洗头不梳头,然后长出了很多头发,于是她也按照这个方法,3个月不洗头不梳头,果然长出了一些碎发,但是自己原先的头发已经严重打结无法解开了。
“全网求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一样的?三个月不洗头了,本来想养养的,结果梳不开了。”在求助视频中,盖女士说,因头发整体打结,洗澡很难受,一梳头就疼,也梳不开。
盖女士头发打结,曾在网上求助
为此
盖女士已经很久没睡过好觉了
甚至出现失眠、贫血、
颈肩难受等症状
备受困扰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防止秃头
网友表示不理解
也有网友指出
网上偏方不可信
事实上洗头时
停止生长的头发会集中脱落
看上去像是掉了更多的头发
科学的清洁频次更能保护头皮健康
掉发是这代年轻人的通病
好好一个人,怎么说秃就秃了
我们的头皮,原本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小生态系统。其中,有两大主角分别是油脂和真菌。
正常情况下,头皮会分泌适量的油脂,而马拉色菌靠吞噬油脂,然后排出脂肪酸。
它排出的脂肪酸,会破坏头皮屏障,引起角质细胞的脱落。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头皮屑。
头屑,一般来说是我们人体的生理代谢。但当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吃的又特别辛辣导致内分泌失调,就会分泌过多的油脂。
头皮溢出的油脂堵住了毛囊,也为“嗜脂成性”的马拉色菌提供了大量的食物。
从而马拉色菌大量繁殖,头皮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引起头皮角质层异常、皮肤屏障功能破坏,直接感受就是头屑特别多,头皮特别容易痒,这就是真菌引起的脂溢性皮炎。特别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头发的生长,导致脱发。
“脂溢性皮炎的病人中,年轻人居多。一旦到了夏天,加上熬夜就会使脂溢性皮炎加重。”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袁丞达说,有些病人因为平时没什么症状,可能只是偶尔脸上会红一下,并没有其他的不舒服,所以就不太注意。
如今一些不良生活习惯
让年轻人早早加入脱发大军
你也是秃头青年吗?
自查一下这几个方面
精神压力过大
和伴侣吵架,辅导孩子作业,这个月KPI没完成,你生气或焦虑时,身体会不断分泌皮质醇激素,促使毛囊闭合导致脱发。
需要注意,长期睡眠不足,用脑过度会增加你的压力,这也是程序员普遍发量堪忧的原因。
饮食不规律
节食减肥人群和甜食、炸鸡爱好者也更容易脱发,因为他们对蛋白质、铁、锌等毛发生长必需的营养素摄入不足,导致毛囊无常工作。
外部刺激
有些秃头青年靠戴帽子、假发维持美观,但头皮长期闷热不透气,毛囊更易发炎,让秃头雪上加霜。
有了头发毛囊问题
千万别听信传言偏方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改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尽早就医治疗
报综合南国都市报、健康时报、央视新闻、微博
来源: 新闻晨报
接力“逐日”勇攀登——走近中国“人造太阳”研究团队
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四代科研工作者、12万多次实验、10余次创造世界纪录……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屡获重大突破,今年4月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的新世界纪录,这对探索未来聚变堆物理基础问题,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实验成功后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控制大厅(2023年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人造太阳”是事关人类实现“能源自由”、探索宇宙奥秘的远大事业。火热的事业,却起于安静之所——EAST大科学装置坐落于合肥西郊、远离喧嚣的科学岛上。50年来,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执着攻关,甘坐“冷板凳”。这个幽静之地,如今已成为国际科研合作交流的热土,不少海外科研人员把这里当成“家”。
所谓壮举,皆因奋斗;所谓奋斗,重在传承。四代科研工作者薪火相传、接力创新、勇攀高峰,胸怀“聚变能源梦”,向着人类美好未来勇毅前行。
视频加载中...
几代人接续奋斗,一次次冲击梦想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之所以发光发热,是因为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实现核聚变的原材料在地球上极丰富,且排放无污染。如果能造一个“太阳”发电,人类有望实现能源自由。
“这么好的东西,为何不早点造出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说,人类研究核聚变能源(以下简称“聚变能”)已70余年,“不是我们太笨,是太难!”
温度要达到上亿摄氏度,还要稳定持续。“地球上,什么东西能长时间装得下上亿度的‘火球’?”他说,这是全人类的挑战。
“这不是一两代人能完成,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不计名利地做下去。”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元熙说。
1973年,中科院启动建设“合肥受控热核反应研究实验站”,随后成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等离子体所”)。
万元熙来到科学岛已有50年。来时这里条件艰苦,茅草一人多高,一下雨螃蟹、蛤蟆遍地爬,只有零星几个建筑。缺技术、缺经费、缺保障,万元熙从宿舍骑自行车到实验室要1个多小时,他跑了3年。
1981年,华罗庚先生从北京赶到合肥,为聚变能研究“八号工程”奠基,在“科学的春天”埋下“太阳”的种子。
“为理想不惜任何代价,不怕任何艰难。”怀揣爱国心,万元熙、李建刚、万宝年等“人造太阳”第一代、第二代科研人员“背着馒头出国学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坐在角落,但如饥似渴学习、不厌其烦请教。
边研发“太阳”,边实验点亮“太阳”。他们的实验室常年放着行军床,实验、分析、调试、拆解、组装、再实验,干到凌晨乃至通宵是常事。
2005年3月正在总装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发
“军大衣一盖就能睡着,实验喇叭一响马上就醒。”李建刚说,他与团队20年至少实验失败过5万次。
从几百万到上千万摄氏度,从三千万、五千万到上亿摄氏度,“逐日”攻关取得系列突破。
去年以来,宋云涛、龚先祖等“人造太阳”第三代科研人员带领青年团队,历经15个月顽强攻关,最终在4月12日21时达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的新高度。
“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奋力攀爬新高度
高11米、直径8米,顶端飘扬着五星红旗……EAST装置形如巨罐,腹中大有乾坤。
这是2021年4月13日拍摄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EAST集成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条件。”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所所长宋云涛说,尖端技术“熔于一炉”,体现国家综合科技实力。
“为达到超高温,EAST用4种大功率加热系统,相当于几万台微波炉一起加热。”等离子体所副研究员王腾说,地球上最耐热的材料只能承受几千摄氏度,为承载上亿摄氏度的高温等离子体,科学家用磁场做“笼子”,达到地球磁场强度约7万倍。
历经7年研发、17年改造升级,如今EAST拥有核心技术200多项、专利2000余项,上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
回首40多年前,初代装置HT-6B仅能实现等离子体运行,在国际上处于“跟跑”。
路遥而不坠其志。时任所长霍裕平等人分析发展趋势,判断超导将是未来关键技术。经费紧张,他们用两火车皮羽绒服等物资,从国外换回超导实验装置,重新设计改造成新装置HT-7。
HT-7运行18年取得多项突破,2003年实现超过1分钟的等离子体放电,标志着我国实现聚变能研究从跟随到并进的跃升。
研制HT-7后,等离子体所敢为天下先,提出建设国际首台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设想,这在国际上尚无先例。那时宋云涛20多岁,出国求学时提及此事,他的外国导师直摇头:“中国不可能建成,你们不具备这个技术。”
“我还没出生时,中国的卫星就已经上天。我们几代人追这个梦,它一定会实现。”宋云涛说。
EAST的成功令人惊叹:2012年,实现411秒2000万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2016年,实现5000万摄氏度102秒等离子体运行;2017年,实现101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2021年,实现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
今年4月EAST创造新纪录后,英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伊恩·查普曼、美国通用原子公司副总裁韦恩·所罗门等人发来贺信说,这个重大成果给国际聚变研究带来极大信心,证明了“团队奉献精神和创新工作”。
据了解,EAST国产化率超90%,80%的关键设备、材料自主研发,控制、加热、诊断等技术世界先进。
自立自强、勇攀高峰,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内核,支撑起中国“人造太阳”的强大内核。
2023年4月12日,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控制大厅,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右)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左)在实验成功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合力点亮“太阳”,科技合作跨洲连洋
2020年7月,主席向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致贺信时指出,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国际科技合作对于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2006年签约加入ITER计划,等离子体所作为ITER中国工作组重要单位,先后派驻100多人到法国项目现场,承担导体、电源、总装等采购包任务,以优异性能通过国际评估,在参与ITER计划的国际七方中位居前列。
2021年4月,中国研制的PF6超导磁体线圈在法国ITER项目现场吊装。新华社发
等离子体所研究员彭学兵说,他们为ITER做的一个线圈部件,从接到任务到交付做了7年。“有人说这是冷板凳,但是我们心里有团火,与等离子体‘火球’不断‘碰撞’。”
“‘人造太阳’研究,没有哪国能独揽一切,我们向全世界敞开大门。”宋云涛说,他们已与45个国家的120余个单位合作,每年约有500人次的外籍学者前来交流。
“我来中国已有30多次,在EAST上做实验,还会给岛上学生做一些讲座。”日本国立聚变科学研究所教授森田茂说。
“很难想象过去20多年,中国的聚变能研究如此突飞猛进。”ITER组织副总干事阿兰·贝库雷,20多年前读博时就曾来科学岛访问,他非常赞赏中国对聚变能研究坚定不移的支持。
“‘人造太阳’需要全球科学家历经多代人的艰辛,合作研究才能成功。”李建刚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能把人类梦想、国家需求和科学家兴趣完美结合,极其幸运!”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全景(2021年9月12日摄)。新华社发
距EAST不远处,一个新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正在建设。下一代“人造太阳”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已完成工程设计,未来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堆。
“核聚变研究渐入佳境,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里。”“90后”博士后李克栋说,作为“人造太阳”团队中的第四代,他感觉到幸运、责任和机遇。“我们希望让聚变发电率先在中国实现,第一盏聚变能源灯在中国点亮!”
文字记者:徐海涛、胡喆、朱青、陈诺、屈彦
视频记者:屈彦、朱青
海报设计:孙瑶
编辑:储兴华、徐亮、郭洁宇、邬金夫
统筹:方思贤、何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