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三进“九九”,俗语“九尽扶好阳,四季不闹病”,咋扶阳?
导读:
农历的二月十三日,会迎来“九九”的第一天,按照民间人们所编的民谚:“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数五九,削井口;春打六九头,沿河看垂柳;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儿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进入九九,春耕也就开始了,它代表的是阳气的上升,天气开始回暖了。
九九消寒,从冬至开始,这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间段。那时,人们认为熬过漫漫凛冬,把每九天分为一九,一日一日数着,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因为九是极数,九尽春回。到了九九,人们心里满是欢喜,不仅仅意味着柳树发芽,春江水绿,也代表着肚子的温饱。
关于“九九”,俗语还有“九尽扶好阳,四季不闹病”的说法,咋扶阳呢?这个话的意思是,在数九结束的时候,要注意阳气的保护,春天打好了基础,一年四季,减少疾病的发生,所以谓之不闹病。
为啥“九尽”要扶阳?扶阳,意思就是帮助人体阳气,使人体阳气充足、身体健康,这个说法是民间的常用说法,人的生命本身是一团阳气,也是源自太阳的阳气,只要阳气不散去,那么生命就会不息,但是如果人的阳气受损,就容易引发疾病。
春季容易百病滋生,古人认为就是阳气不足导致的,而“九尽”的时候,是阳气生发的时候,也是最需要阳气的时候,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就要“扶阳”。
今年九九的时间是二月十三,随之而来的就是惊蛰,如果阳气被压制,“草木”会延迟萌动,桃花也会推迟开放,那么人也会受到影响,而扶阳最简单的方法除了锻炼,就是饮食。
这里推荐一道扶阳菜给大家【青菜木耳鸡片】木耳虽然一年四季都有,但是春耳的品质是最好的,要知道春天百毒滋生,这个时候要吃一些补充营养,同时还可以排毒的食物,那么木耳就是最好的选择之一了。
所需食材:黑木耳、青菜1棵、鸡胸肉半块、植物油、盐、胡椒粉、酱油、鸡粉2克
1、把黑木耳冲洗干净,接着放入到一个碗中进行浸泡,浸泡好之后,把它撕成小块。
2、青菜洗净,鸡胸肉洗净之后,焯水之后,把它切成薄块,接着放入到一个大碗中,留着备用。
3、锅中放入植物油,烧热之后,放入鸡胸肉翻炒,把黑木耳还有青菜一同放进去炒。
4、炒的时候放入盐加入胡椒粉,再来上一点酱油,不断的进行翻炒,最后来点鸡粉,炒至入味。
青菜可以补充大量的维生素C,而鸡胸肉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再加上黑木耳,它的矿物质也比较多,把这三种食材搭配在一起,九九的时候经常吃,有利于帮助阳气的提升,这样身体免疫力也会很强,减少疾病的发生。
除了饮食之外,“扶阳”也可以进行合理的运动,这样同样也能提升自己的阳气,让身体的机能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之上。
【本文由“小谈食刻”原创,未经许可不得删改、盗用,侵权必究】
“今日做三事,不富也平安”,今日是二月十三,三事分别指啥?
#春耕进行时#
导读:
今天是什么日子,你知道吗?农历的二月十三,新历的2023年3月4日,它是“九九”的第一天,也就是说,春天的真的来了。
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九为极数,为“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这也就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关于“数九”,很多人都能念上几句,“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万物复苏,真正的春天开始,在田间我们也可以看到,耕牛也都下地了,在这样特殊的日子当中,我们要做什么呢?“今日做三事,不富也平安”,今日是二月十三,三事分别指啥?九代表着至阳,而我们的身体此时也要跟上阳气上升的步伐,这样的话,才能感觉到舒坦,而做的这些事,也正是提升阳气的事情。
九九做三事:提升阳气进入“九九”,要注意提升自己的阳气,从而唤醒自己的身体,提升阳气的方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进行科学的锻炼,还有一种就是饮食。而平时很多人基本上会忽略第一种,所以我们要着重考虑一下饮食。
在饮食方面,提升阳气的方法就是多吃芽菜,老话说:“春吃芽,病不沾”,芽菜从地上开始长出来,这个生长的过程,就是就是提升阳气的过程,我们吃这样的食物,也能让我们的身体的阳气提升。
像常见的黄豆芽、绿豆芽都是非常不错的食物,当然进入九九的这一天,我们也可以吃点菠菜还有莴苣,在冬春交替的时候,帮助自己更好的适应环境,从而也更加有益身体的健康。
九九做二事:去除“垃圾”到了“九九”还要去除“垃圾”,这里的垃圾其实是一个泛指,指的是身体的有害物质,在九九的时候,身体需要进行一个大扫除,从而迎接一个新的开始。这也是疏通的一个过程,天地闭塞而成冬,如今冬以去,春以来,天地开始相通。
大自然的规律,就是我们生活的规律,这个时候身体也要通,需要及时把身体的垃圾清扫出去,那么此时,可以喝点春天适合喝的蔬果汁,比如苹果柑橘汁,多喝一点白开水。
在饮食上,也不要吃的过饱,以免影响到自己的状态,另外除了喝口汁之外,我们还可以吃上一点木耳或者是银耳,都有给身体扫除垃圾的作用。
九九做三事:放松心情到了“九九”人的心情也很重要,切忌大悲大喜,我们要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从而能够安养神气,如果情绪波动太大的话,是不利于肝气疏泄。
放松心情的话,我们可以多出去踏青,邀上三五好友,一起郊游,也是一件非常适合做的事情,而且我们在饮食上,也可以多吃一些护肝的食物,同样会让自己的处在一个比较愉悦的状态之下。
春季很多人容易被春燥所伤,如果这个时候还动怒,很容易造成身体的不适,老话经常说:“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怒伤肝”,平时养成处事不惊的态度,也是相当重要的。
【食刻说】
“今日做三事,不富也平安”,需要做到事情就是提升自我的阳气,同时通过饮食,去除身体的垃圾,最后就是放松心情,从而在冬春交替的时候,迎接一个新的开始。
【本文由“小谈食刻”原创,未经许可不得删改、盗用,侵权必究】
以悬疑的名义和可见的创伤,重返九十年代
作者:张慧瑜
网剧《漫长的季节》在“五一节”期间破圈,使得“悬疑”“东北”“下岗工人”等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失意、失败的老男人为儿子复仇的故事为什么会打动当下的观众;20年前无法讲述、侦破的“旧案”为什么会一再被2010年以后的影视剧“昭雪”?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悬疑剧的名义,人们再次感受到20世纪90年代转型期城市工人所遭受的社会创伤。
工业悬疑剧回看90年代
《漫长的季节》在云南昆明取景拍摄,这部剧最大的标签是悬疑剧,尤其是导演辛爽曾创作过国产悬疑网剧的代表作《隐秘的角落》。这部网剧以桦林钢铁厂为背景,以十几年前的碎尸案为线索,交叉呈现2016年、1998年、1997年三个平行时空的故事,既有父辈王响、龚彪、马队组成的老人组“秘密”调查碎尸案,又有子辈王阳、沈墨等从花季青年坠落“青春残酷物语”,展现了人世沧桑、家庭变故和城市变迁。这部剧的看点不只是到剧终时才揭开“悬疑”的谜底,而是如静物写生般再现了经历市场化改革的下岗工人们的精神创痛。
2014年第六代导演刁亦男的电影《白日焰火》把北方工业城镇与凶杀、悬疑故事结合起来,呈现一种紧张、肃杀的氛围。继而2017年电影《暴雪将至》《引爆者》等作品再次以工厂为背景展开悬疑叙事。2018年娄烨导演《风中有朵雨做的云》、2019年刁亦男导演《南方车站的聚会》等把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之初表现为充满危机和危险的“黑暗”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漫长的季节》延续了这种“工业+悬疑+黑色”的叙事类型,让工业城市、工厂空间变成凶杀、犯罪的“现场”。黑色和悬疑电影的典型代表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希区柯克电影,用来呈现城市中产阶层不知道危险从哪里来的惴惴不安和紧张、恐惧的社会情绪。这些结合本土和时代语境、带有犯罪和悬疑色彩的电影,让人们看到被大时代所裹挟的小人物的卑微命运,展现了90年代市场化改革中个人如何深陷欲望的黑色漩涡以及把遭遇下岗风波的人心浮动和时代惶恐呈现出来。
如果把90年代市场化改革到2010年前后作为双轨制改革的转型时期,那么2010年中国经济崛起以来开启了对90年代的重新审视。如黑色悬疑网剧《无证之罪》(2017)、《白夜追凶》(2017)、《隐秘的角落》(2020)、《沉默的真相》(2020)等都发生在新世纪之交。2023年初网剧《狂飙》成为近些年少有的跨越阶层而爆红的电视剧,这部2000年之交工厂二代走向黑社会化的故事,如同《漫长的季节》的另一个版本。这些都显示了曾经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公安刑侦剧逐渐转变为更好莱坞化的黑色悬疑剧。
与90年代作为锐意进取、拥抱全球化的文化认同不同,《漫长的季节》对90年代工人下岗故事有了不一样的叙述:善良的老实人都被下岗了,而以厂长(权力)、假港商(资本)为代表的权势阶层是贪污、挪用公款的坏蛋。这种改写,显示了2010年之后对90年代叙事的重新反思和审视。
从弑父文化到父亲归来
除了90年代的“黑化”之外,2010年以来,另一种文化表征是一个形象的出现,父亲的归来。与五四时代或者20世纪80年代的弑父文化(否定前一个时代)不同,这十多年中国电影中密集地讲述父亲归来的故事。如《钢的琴》(2011)、《八月》(2016)中的工人之父,《智取威虎山3D》(2014)中的红色父亲,《归来》(2014)、《一秒钟》(2020)中的右派父亲等。与父亲故事相伴随的是父子秩序的重建,如《流浪地球》(2019)、《银河补习班》(2019)、《峰爆》(2021)、《我和我的父辈》(2021)等电影呈现父子和解、子承父业的故事。这些归来的父亲形象扮演着双重社会功能,一是改写历史记忆,让被放逐的父亲重新回到历史中;二是父子的“俄狄浦斯情结”变成子承父业的“忠孝两全”,反映了父权秩序的重新确立,这与中国完成现代化和经济崛起有关。不过,这种父子和解的图景也充满了裂隙,显示了文化叙事的困境与游离。
《漫长的季节》与《钢的琴》、《八月》等作品形成了互文关系。《钢的琴》改写了作为“共和国长子”和“工人阶级老大哥”的下岗工人以劣质、落后劳动力的名义被淘汰的形象,电影中的下岗工人都是深藏不露的、隐匿民间的“能工巧匠”,他们在废墟般的厂房里摇身一变成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技术大拿。与此类似,2016年文艺片《八月》也是向经历90年代变故的父亲致敬:对于从事电影剪辑工作的父亲来说,表面上相信从今往后可以靠本事吃饭,而实际上他不愿意“低下高贵的头颅”。因为他知道从具有主人翁主体的国营职工变成雇佣劳动者,失去的将是稳定的生活和与同事在一起的友谊,迎接他的是颠沛流离、忍气吞声、低三下四地为了挣钱而讨生活。这些电影一方面把下岗工人、失败者、离开体制的人追认为父亲;另一方面他们在电影中履行父亲的职责,如在《钢的琴》中是为女儿造一架钢琴,在《八月》中父亲为了儿子读上好中学而外出打工,在《漫长的季节》中父亲生活的意义是为儿子“沉冤昭雪”。
家的夭亡与改革之痛
不过,与父亲归来、父子秩序重建不同,《漫长的季节》还讲述了儿子夭亡的故事。此类情节,在王小帅执导的《日照重庆》(2010)、《天长地久》(2019)等作品中已有体现——前者讲述长期外出工作的父亲重新归来、调查儿子为什么死亡,最终发现缺失父爱的儿子走向了自杀;后者是儿子意外溺水、父母遭遇下岗,一家人离开工厂搬到远方开始更艰难的人生。《漫长的季节》也是如此,父亲的归来与儿子的死亡成为这些文本中最突出的精神症候。《漫长的季节》以火车司机王响为核心来展开,以他1998年遭受的双重创伤为人生转折点:一个是儿子意外死亡、妻子自杀带来的家破人亡;二是自己从“爱厂如家”的技术大拿下岗为开出租车的老师傅。对于王响来说,1998年的秋天两个“家”都死亡了,一个是自己的家庭,一个是单位之家。因此,剧中有两个王响,分别是下岗前充满自豪感、正义感的劳模和后来失魂落魄的、白发苍苍的小老头。借助前后两个时代的王响,带出了90年代钢铁厂以及以工厂为核心的工业城市的时代变迁,把90年代到新世纪之初的改革表述为一种遭遇创伤和伤痛的时代,呈现市场化改革中的社会危机和转型困境。
总之,这些重返90年代的影视作品重新揭开工人下岗的旧伤疤,展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问题,以及被改革话语所遮蔽、压抑的另一面——尤其是激进市场化过程中,个人遭遇创伤和陷入危险、不安的心态。这些都引起了当下观众的共鸣。《漫长的季节》结尾,在金黄的玉米地,两个王响重新相遇,老年王响向火车司机王响招手,告诉90年代的自己“往前看,别回头”。这列在“工业田园”风光中开向远方的火车如同历史分叉口的另一个平行空间,驶向一个没有黑暗,也没有黑化的未来。(张慧瑜)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