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
12月22日,今日冬至。
浙江卫视“宋韵二十四节气”系列今天推出的是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这一期我们邀请到的是来自《万里走单骑》第三季的常驻嘉宾单霁翔和唐九洲。相比于在节目中行走于华夏大地的世界遗产地,单霁翔和唐九洲这次为大家带来的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那他们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独特解读呢?一起来看看吧。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以说由单霁翔和唐九洲来品味宋韵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季的《万里走单骑》以“用温度讲好世界遗产故事”为主题,由单霁翔、周韵、牛骏峰、唐九洲组成新的“万里少年团”再次踏上文化之旅,通过世界遗产地实地探访、当地世界遗产保护和传承者讲述、专家和学者生动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等手段,挖掘世界遗产背后那些可链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动人故事,让人们了解、热爱和传承世界遗产。
说起冬至节气,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冬至大如年”的农谚。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明明现在冬至只是很普通的一天,顶多在这一天吃吃饺子,或者是在一些地方还有祭祖的习俗。为何它能获得和过年相提并论的地位呢?这就不得不提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它在数千年华夏文明史中扮演的角色。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冬至节气是我国24节气之首,是最先被确定的一个节气,而且它在古代的重要性和重视程度是确实可以和过年相提并论的,甚至要比过年还重要。根据《增补武林旧事》的记载,“南宋过冬至节更盛于北宋,都人最重一年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丽,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烧香的人更盛。”南宋冬至时节的盛况可见一斑。
我们希望二十四节气能够不仅仅局限于时间系统,冬至的意义也不仅仅停留在农谚、民俗与典籍里,而是可以作为一种代表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民俗节日,深深融入于中国文化,而这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同样具有深刻意义。
来源: 浙江卫视中国蓝
夜读 | 冬至:夜长好酣睡,夜长人忆家
▼冬至(12月21日)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又谓,冬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冬至
太阳黄经270 °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节,春之先声也,正所谓“阴极而阳始至”。
此时节,北风正盛,卷席百草,但几番寒起一阳来,日光虽短,梅花却也开了。这是数九寒天的启幕,亦是万象更新的前奏。阳气,在天地间酝酿;暖意,在心间涌动。
许是最长的一夜,有着最长久的思念。《清嘉录》中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古时漂泊的游子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此时此刻,在外奔波的人们准备归家,而家中人也频频念着远行人,不妨彼此打个电话,道个顺遂平安。如果已经团聚在一处,分汤圆、吃饺子,这便是寒冬里最大的幸福。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安身静体,迎福践长。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丨冬至之日“蚯蚓结”,蚯蚓感阴气蜷曲,感阳气舒展,六阴寒极时,纠如绳结。
二候,麋角解丨冬至后五日“麋角解”,鹿属阳,山兽,感阴气而在夏至解角。麋属阴,泽兽,感阳气而在冬至解角。
三候,水泉动丨 再五日“水泉动”,水乃天一之阳所生,现在一阳初生,所以,水泉已经暗暗流动。
|冬至·诗词|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
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
不是花时肯独来。
满江红·冬至
宋·范大成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冬至习俗
冬至大如年
古人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冬至半月是很喜庆的节日,庆祝方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祭祀、贺礼、饮食等。至今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数九”
古人从冬至日起便开始「数九」,民间有广为流传的「九九歌」,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八十一天中的天气变化规律。
九九消寒图
古人在冬至来临前,绘制《九九消寒图》:自冬至日起画梅花一枝在窗上,佳人早起梳妆时,每日以胭脂随手画一圆,待九九八十一圆画满,梅花变杏花,推窗春色满园矣。
冬至养生
宜早睡晚起,遵循“冬藏”养生之道。
冬至期间,我国南北各地天气渐寒,此时也是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生活起居方面,建议大家早睡晚起,如果有晨练习惯,最好在早上7点至9点这个时间段进行,过早外出身体易受寒冷刺激,诱发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同时外出要注意保暖,避免过量运动,做到劳逸适度。
冬季闭藏,万物休整,神志深藏于内。这一时节需遵循“冬藏”养生之道,做到多“储蓄”、少“透支”,保持精神愉悦。
宜进食温补类食物。
天气寒冷首选温补类食物,像是鸡肉、羊肉、牛肉、鲫鱼等均为进补佳品,但要注意不要过多进食这类食物,可能会导致上火。
还有莲子、芡实、赤豆、大枣、燕窝、银耳、猪肝等这些平补类食物也适合多吃一些。
另外,木耳、芝麻、黑豆、海参、等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年龄阶段都适合进行食补,同时进补也要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合的补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男性宜在40岁左右、女性宜在35岁左右开始进补。
药膳进补宜在身体状况良好时进行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常用的药膳进补有:八珍、四神、四物、单方,将这些药膳和肉类一起炖煮,药效会渗透到汤中,正确“冬补”可强身健体。
使用药膳进补需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时候进行,患有感冒、发烧、咳嗽都应避免。另外,药膳进补一忌虚实不分,要遵循“虚者补之”的原则,二忌无病进补,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会对身体有害。
编辑:刘倩、刘璐(实习)
图文:中国网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征稿
征集原创首发类稿件。
内容:激人奋进的励志故事,真挚动人的情感故事,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
要求:字数800-2000字为宜,文章采用word格式用附件发送,并在邮件标题注明授权首发。请附上你的联系方式以便发放稿费。
投稿邮箱:3178310465@qq
若10天没有得到回复,请视为退稿,作者可自行处理。
征“夜读”主播
工作职责:为公众号粉丝朗读每日“夜读”文章。会基础音频剪辑。
简历投递邮箱:3178310465@qq
邮件注明“主播”字样:
请将过去的语音作品与简历一同发送。
更·多·推·荐
▼
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
12月22日,迎来冬季第四个节气——冬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70°,进入冬至节气。
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强说,冬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因此“冬至”又叫“日短至”或“日南至”。当冬至开始的时候,表示天气开始进入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测定出的节气之一。相传是人文初祖伏羲通过测日影发现冬至点,并以冬至日为岁首。
冬至太行美如画。梁瀚奇摄
冬至到,“数九寒天”来了
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宋英杰说,冬至日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北京地区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日落最早的一天、日出最晚的一天,各地大不相同,但白昼最短的一天却是相同的,这是古人所提炼的高度共性。人们不仅根据白天的长短变化来判断冬至的到来,还根据麋鹿角开始脱落、泉水开始流动来推测冬至时节,古代文人也根据“早梅绽放”“腊柳抽芽”与否来判断冬至节气。
冬至意味着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宋英杰说,冬至期间,东北大地千里冰封,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江淮之间到大巴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平均气温已降到0℃以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严寒季节。我国南方地区也只有6—8℃左右。华南沿海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因此,我国人民把冬至过后的日子称做“数九寒天”,不同的地区都流传着不同的反映本地冬至后,天气由冷到最冷再逐渐转暖的变化规律及物候现象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唐志强说,我国民间有数九的习俗,即从冬至算起,每九天为一个阶段,称为“冬九九”,并有“数九歌”,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此时已是春暖花开时节。由于中国气候差异较大,所以“数九歌”版本众多,此处选取的为华北版本的九九歌。而“数九”的本质,是“九九数尽,寒尽春归”,物候意义上的春天来临。
冬至时节,由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正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进行冬种作物田间管理的大好时机。唐志强说,冬耕深翻土壤,可以松土保湿,促进根系生长,既能将残余的枯枝落叶等翻入土中,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储存,还可以消灭越冬害虫,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冬至的时候,对于旺长的麦田要及时进行镇压。“冬至镇压,
人们适当踩一踩或用石磙子压一压麦地,保墒,抑制小麦生长以顺利过冬,还可以促进分蘖。”
冬至时节,广西梧州岑溪市糯垌镇地麻村农民在给火龙果覆盖薄膜“穿衣”御寒保果保丰收。颜桂海摄
过冬至,民俗饮食何其多
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视其为冬季的大节日,其礼俗和过新年相差无几,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唐志强说,冬至也是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周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即新年。古时候,漂泊在外地的人到了冬至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冬至日还是中国古代的“教师节”,学生要拜谒老师,祭祀先圣孔子。
冬至之“大”在于民俗之多样。民间有贺冬、拜冬之俗,《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同时,要向长辈敬赠鞋袜,取“迎福践长”瑞意。旧时,人们还会举行“消寒会”,亲友相聚、宴饮作乐,名曰“暖冬”。
图为青岛平度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姜晓莲正在创作冬至节气小精灵剪纸作品。陆欣摄
冬至之“大”在于饮食之丰盛。冬至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典型的时令节物包括馄饨、饺子、汤圆、糯米饭、面条、羊汤等,以求“扶阳抑阴”、身体康健。过去,亲友间多在冬至以食物相馈送,民间称“冬至盘”,等等。冬至作为古代大节,包括饮食在内的各项花费经常“超支”,以致“肥冬瘦年”。
在中国北方地区,一直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唐志强说,冬至正是阴阳转换交替的节气,故称“交子之时”。饺子,寓意交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河南人将饺子称为“捏冻耳朵”,意谓在冬至吃“捏冻耳朵”,冬天不会被冻掉耳朵。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邓州人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而冬至吃饺子,也正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冬至时舍药而形成的习俗。
山东省平度市凤台街道依托辖区助老大食堂,组织开展“冬至大如年,饺子共团圆”活动,发动志愿者在冬至当天为老人们包饺子,送温暖。牟杰摄
冬至也是养生的重要节气,应顺应时令特点,遵循“冬藏”的养生之道,科学、合理、适度养生。唐志强说,俗语说:“冬至进补,春天打虎”,中医讲究保护初生的阳气,认为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时期,宜吃温性食物。不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避免损伤阳气。静神少虑,保持畅达乐观的心情;多晒太阳,以利阳气的生长;防寒保暖,预防风寒感冒。
冬至时节吃萝卜的好处非常多,可以消谷食、去痰癖、止咳嗽、解消渴,能够通利脏腑之气,有利于身体健康。萝卜是一种冬季进补的理想蔬菜,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其他的美食,比如和牛羊肉一起炖着吃,有非常高的保健功效。女性冬至时节日常可多吃养肝食物,如菠菜、芹菜、莴笋、大蒜等。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宋彦霖
来源:作者: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