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三角异军突起,惠州为什么能?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5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在珠三角异军突起,惠州为什么能?》的报道。
广东惠州,在群星璀璨的珠三角城市群中虽然还不算太耀眼,但有望成为都市圈时代可塑空间最大的那个。
去年,惠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401亿元,同比增长4.2%领跑广东21个地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速亦名列前茅,呈现拉动增长的协同效应。
与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四个万亿级经济强市相比,惠州虽连续10年稳居全省第五,但体量远非同一量级。
随着深圳都市圈一体化进程提速,打造深莞惠“一主两副”核心区的愿景,激发起这个素有“岭南名郡”之誉的城市追求鼎立之势的雄心。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继2021年工业总产值首破万亿大关,已跻身广东第五个“万亿工业大市”的惠州,今年又提出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的目标,凸显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发展底色。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深入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调研,探究这个去年产值突破5000亿元的龙头产业,何以在全球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冲击下成功逆袭,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来自哪里,对各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何启示意义?
打破低端锁定
重塑代工企业供应链价值
珠三角分布着一条全球配套最齐全、密集度最高的电子产业带,深莞惠包揽全省行业产值前三甲稳坐龙头地位。
上世纪90年代起,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靠代工起家,从价值链低端向中上游攀爬,逐步形成以三星、TCL为主的产业集群。
2019年9月,韩国三星集团早期在华设立的工厂——1992年成立的惠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星”),因成本及市场变化停产撤离。
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百家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围绕三星上下游几百亿元的订单归零。
遭遇这场灭顶之灾,也有企业逃过此劫,那就是惠州西文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文思”)。西文思背水一战、提前断臂求生的故事,引人思考。
2008年成立的西文思,是一家专业的电子制造服务商,长期代工三星音响产品,收入占比最高时超过三成,仅次于为其他大客户代工的手机业务。
“三星、TCL和LG都是我们的大客户,大到感觉把命都押给人家了。”曾在外企工作过的公司董事长吴志湘,从三星用工“严进宽出”等微妙变化中,察觉出这家巨头要撤的前兆。
他重新审视公司主营业务,更感到危机重重——继续给三星代工就是等死,而做手机代工要拼规模,投资跟不上无异于找死。
从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元器件的选型采购到线路板组装交付,西文思的印制电路板组装(PCBA)一站式解决方案并不落后,但在传统加工领域的规模比拼中却处于劣势。
长痛不如短痛。2016年,吴志湘决定退出三星供应链和手机代工业务。
“年底算总账,‘半壁江山’都塌了!”对西文思提前撤出三星供应链有先见之明的说法,他并不以为然,“当时只明白啥是死路,不知道活路在哪儿!说实话,一切都是熬出来的。”
他们打破传统“代工厂”仅靠比拼规模和成本的低端锁定,从消费电子切入医疗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不再简单依靠资本、人力或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叠加去赚钱,而将技术提升和管理进步的成果,转化为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智造能力,沿价值链向上攀升。
“传统加工与先进制造同属加工业,含义却大不一样。比如同样收1000万元加工费,若生产手机需要开5条产线,医疗电子设备一条线就够了,但后者工艺更复杂,利润也更高。”吴志湘解释道。
作为国内医疗电子PCBA领域的头部企业,西文思加工费仍占总收入70%以上,其中传统加工仅剩10%,重点客户已转换为以迈瑞医疗为代表的众多医疗器械上市公司。
中小企业资源有限,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才有可能成功。“无论技术难、供应链难还是复杂度高的产品,我们都愿意去尝试。难点多是客户痛点,价钱更容易谈。”吴志湘更深悟出中小企业不争第一争唯一的道理。
走进全球印制电路板(PCB)制造百强企业——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胜宏”),占地数百亩的现代化产业园气势恢宏,一排排生产高精密度印制电路板、HDI PCB等产品的自动化设备,在这座智慧工厂中井然有序地运行。
PCB素有“电子产品之母”之称,是承载电子元器件并连接电路的桥梁。中国是世界最大的PCB生产国,产值约占全球一半。
“过去7年,公司年复合增长率达30%;未来8年,计划产值达到200亿元。”年过半百的胜宏董事长陈涛,是一位军旅出身的西北汉子,言谈举止干脆利落。
他指着展板上的比亚迪、富士康、特斯拉、微软、英特尔、英伟达等客户标识说:“我们一直为这些国内外知名品牌代工,国际大客户占六成以上。”
近几年,正是其中不受芯片短缺制约的大客户,为胜宏提供源源不断的订单。
如今,胜宏不仅具备70层高精密线路板、24层五阶HDI线路板的研发制造能力,还在高密度多层VGA(显卡)、HDI小间距LED PCB市场全球占比第一。
在陈涛看来,国内很多同行的订单下降,若降幅过大生存都成问题。没有这些国际大客户,胜宏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
“培育一家国际大客户,至少要几年的时间。全球经济不景气,更要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他们不会费力去寻找新的供应商。”陈涛深信,没有紧密合作,就没有市场未来。
谈到国内部分代工企业外迁现象,他认为,全球PCB市场蛋糕还会增大,并呈现“大型化、集中化”的趋势,未来国内市场仍然大有机会。
“坚守代工没有什么不好,台积电不也做代工?”面对重塑代工企业供应链价值的新挑战,这位中国PCB排名第四的企业掌门人表示,自己更看重稳定的客户群、持续的技术竞争力。
“我们有信心把代工这碗饭吃好,力争成为PCB领域的‘台积电’。”他补充道。
聚焦细分市场
跑出差异化竞争“加速度”
面对新能源电池的红海,如何闯出一条新路?与德赛西威、亿纬锂能等本土领军企业“攻城拔寨”不同,惠州几家中小企业不抢“西瓜”专捡“芝麻”,照样实现爆发式增长。
6年前,惠州市乐亿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亿通”)创立伊始,曾以代工生产燃油汽车储能电池为主,虽很快转入研制锂电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系统,但面临研发投入高、渠道开拓难等自主品牌之困。
一个偶然的机会,公司创始人邹权福在国外受友人启发,决定专攻高尔夫球车锂代铅酸动力电池。
找到新赛道的乐亿通,终于跑出产品差异化竞争的“加速度”。
美国是全球高尔夫球运动最普及的国家,当时有1.8万个高尔夫球场,占全球总数四成以上;大量电动球车仍使用铅酸电池,锂电池应用几乎为零。
为了抢占这个高尔夫球车电池的主战场,他们大胆采取免费试用等推广方式,建立美国本土化营销和服务体系,海外销售实现平均每年翻番的业绩。
目前,乐亿通在全球高尔夫球车锂电池市场占有率过半,成为这一细分领域的市场领导品牌。
公司副总经理方吉槟介绍,从2018年产值5000万元到去年冲刺10亿元目标,乐亿通锂电池出口业务占90%,陆续进入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高尔夫球场。
“我们产品非常聚焦,有很强的线下渠道,一直坚持做自主品牌。”方吉槟透露,随着公司产品在钓鱼船、叉车等领域升温放量,未来还将拓展房车、卡车等细分市场。
同时,乐亿通在欧洲全面布局家庭储能业务,避开与特斯拉在美国市场正面交锋。
方吉槟解释说:“当年之所以绕开国内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一则投入太大,二来竞争力不够,根本不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大企业的对手。我们选择的目标市场一定没有老大,自己才有可能成为老大。家庭储能板块的市场逻辑也一样。”
专注于锂锰电池的惠德瑞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德瑞”),依靠国际代工进入不可充电的锂一次电池市场,成为国内圆柱形锂锰电池最大生产商之一。
锂锰电池是全球市场用量最大、范围最广的锂原电池,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安防、智能仪表、物联网、GPS定位、RFID标签等领域,但市场容量难以与可充放电的锂二次电池相比。
按照专业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锂锰电池市场规模可达10.68亿美元。
惠德瑞副总经理何献文介绍,目前公司国际代工产品仍占六成以上,主要供应国外工业客户和电池品牌商,与美国劲量、日本松下等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
“在低温环境下,我们有的电池性能比松下产品要好。”何献文坦言,与这些全球一流电池品牌相比,惠德瑞生产线自动化水平、产品多样性仍存在差距,而在产品价格、供货和服务及时性方面优势显著。
由于锂原电池行业技术壁垒较高,制造商相对固定,应用场景之间替代性不强。近年来,惠德瑞收入一直保持20%以上增长,未来将依托ODM发展自有技术,抢占国际市场,开拓增量市场。
何献文认为,欧美多国已完成安防产品相关立法,每个家庭都要安装独立的烟雾报警器,市场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无论乐亿通还是惠德瑞,都曾主动放弃新能源电池市场里的“大西瓜”,而从这些少人问津的“芝麻”中,找到令人惊喜的新市场。
数据显示,惠州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4000家,产值超百亿的工业企业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
持续强链补链
靠企业韧性穿越行业周期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亚于“脱胎换骨”,虽难度很大,但至关重要。
“有一段时期,企业发展势头不错,也不缺商机,可就是不赚钱,却迟迟找不出问题所在。”广东辰奕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辰奕”)总经理张小宁,说出了很多同行的困惑。
这个以研发生产家用智能遥控器为主的企业,产品型号数百种,主要客户包括华为、索尼、三星等知名厂商,对国内外消费电子市场的变化并不陌生。
张小宁曾远赴日本考察丰田的供应链,发现对方控制浪费和提高效率都非常到位。他终于意识到,问题出在管理上,未来再靠拼硬件成本、拼客户关系将难以持续,企业要补齐短板,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
“我们一开始对标华为,但基础薄弱难以复制,后来又在引入TCL模式基础上,自己开发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位职业经理人认为,“关键是如何熬过‘削足适履’的过程。”
2019年,辰奕数字化转型从报价系统开始,逐步建构提升管理能效的全流程产供销场景。张小宁坦言,目前这套系统还处于2.0时代,仍需要几年时间来持续优化。
“转型过程漫长而痛苦,开始内部反对声音不小,我自己也迷茫过。”他深有感触地说,“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样不光辰奕受益,也会使产业链之间更加协同。”
从早期主攻电子烟电池市场排名第二,到现在成为小米生态链核心供应商之一,惠州市恒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泰”)专注小微锂离子电池的方向始终没变。
这类电池属于可充电的锂二次电池,主要布局3C数码领域,为无线耳机、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供电,对电池的安全性、续航和能量密度要求更高。
曾在TCL工作多年的恒泰董事长曾贤华,是一位摸爬滚打30年的行业老兵。2009年创立恒泰时,他非常看好电子烟市场,后来由于行业监管政策不明确,企业运营风险增大,才决定转入小米生态链。
“一路走来,大家把锂电池干成了白菜价。”曾贤华去年秋天受访时,苦笑着对记者说,“我还记得1992年,买一块日本电池要120元,现在只需要四五元。”
当他反映原材料价格上涨过猛,中游企业没有话语权等困难时,时任惠州市工信局局长伞金福接过话茬,双方就供应链话题深入交谈。
“2020年下半年开始,主要原材料钴酸锂市场价格暴涨,从每吨20万元涨到60万元,上游原材料涨价,下游客户又不肯提价,我们夹在中间十分痛苦。”曾贤华感慨道。
“上游供应原材料的大企业,为什么不愿意跟你们谈?”伞金福问。
“如果一家企业去谈,不光势单力薄,对方也嫌我们量太小。”曾贤华补充说,“多家企业组团去谈,总量上来了,上游原材料商也欢迎。”
“曾总在业内有号召力,可以先把有需求的企业动员起来。”伞金福表示,惠州锂电原材料供应商相对较少,下一步政府招商将重点补链,帮助企业增强韧性穿越行业周期。
作为当地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的头部企业之一,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纬锂能”)开辟出另一条道路:一边扩大产能,一边布局上游原材料市场,确保供应链畅通。
“通过与上游企业设立合资公司,布局镍、钴、锂等矿产资源,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亿纬锂能财务经理朱小军说,这种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的战略协同,是亿纬锂能三大业务体系之一,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
今年以来,国内锂价持续下跌近乎“腰斩”,下跌速度之快超乎预期。客观上说,锂价回调可以大幅缓解中下游产业链的成本压力,暴涨暴跌则对企业韧性构成巨大挑战。
融入都市圈时代
新旧产业链的“发展哲学”
广东大合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合为”)的生产车间里,一片繁忙。
一位工人告诉记者,最近生产订单比较多,全厂都在加班加点。
20年前,大合为的前身是深圳龙华一家钢材行的小模具厂,今年45岁的大合为总经理邢国恒,当时是这家钢材行的大货车司机。
“当年几任厂长都没经营好,老板觉得我脑子挺灵光,就让我接手试试看,死马当活马医。”邢国恒回忆说,没想到仅两个月,营业额就做到10万元。
接下来,邢国恒跟老板签了承包合同,每年缴纳20万元。2008年,他干脆出价230万元,接手这个只值50万元的小厂。
2年后,这家模具厂正式更名为大合为。
从分享“果链”产业红利的模具厂,转型到精密机械板类零件加工商,2015年大合为增加高精度钣金设备,为终端客户提供机架、钣金结构件、大板类的加工及整体组装交货,转型进入高端装备精密结构组件市场,为比亚迪等知名厂商配套供货。
3年后,随着新能源产业崛起,邢国恒移师惠州辟建新厂,在产能转移中实现扩容。他们将多品种、小批量的非标生产升级为多品种、批量化生产,营业额几乎每年翻番。
去年,大合为营业收入2.45亿元,稳居新能源储能设备精密结构组件行业第一。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像大合为这样来自深圳的项目,占惠州引进项目三成左右。
目前,惠州市以“千亿园区、万亿产业”为目标,全力构建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生命健康的“2+1”现代产业集群,推动企业入群、产业成链,提升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惠州土地面积占珠三角四分之一,相当于广州、深圳、东莞三地之和,土地开发强度却是最低的。
近年来,惠州依托土地空间广、产业基础好、综合成本低等比较优势,每年将70%以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工业项目及配套建设,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区域协同发展,重塑产业体系布局。
资料显示,惠州前身惠阳地区下辖13个县(市)。1979年深圳市成立,1988年惠州、东莞、河源、汕尾设市,惠阳地区撤销。这5个“自立门户”的地级市,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没想到30多年后,它们一同被划入深圳都市圈,又以同城化方式加速“合体”:经济总量超5万亿,在全国都市圈位居第三。
从产业项目落地、创新资源承接到科技成果转化,深圳、东莞等地产业链加速向惠州外溢,不断上演“深圳研发、惠州制造”“深圳总部、惠州基地”的故事。
然而,他们并不甘于被动充当产业链“承接者”。随着中海油、中海壳牌、埃克森美孚、恒力石化等能源巨头落户大亚湾,2022年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3450亿元,为推动产业差异化发展提供新动能。
更引人关注的是,2020年春天,埃克森美孚百亿美元乙烯项目,在三星工厂关闭余波中高调开工,最近又有追加投资的消息传出。
异军突起的惠州,坚守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在韧性发展中阐释产业链迭代的“发展哲学”——一方面,旧的产业链在外溢和承接中实现了新生;另一方面,新的产业链正抓住机会迅猛发展。
1988 2022 属龙的你们可好!
#我的生活也是头条#
1988 2022
简单的两个四位数之间,是我蹉跎的三十四年时光;
上学时是一位品学兼优,别人眼中的尖子生,顺利参加高考,进入985、211学校,虽然专业不太理想,不过好歹也是名校,长辈眼中将来有出息的人。然而转变也在这时悄悄来临,每个人的心态真的会决定他人生的走向。而我在不该骄傲的时刻放飞了自我,总觉得自己行,于是接下来近10年的青春浪费在了也许自己都说不清的所谓事业中。10年间,卖酒、养鸡、做工程、干婚庆、开小店,每一件事都奔着当老板去,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
拆迁
拆迁
小鸡仔
小鸡仔
锯末发酵床
2022年,对我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得益于少年时结拜兄弟的提携,进入一个新赛道,又是一个从头开始。
兄弟扶我,我得挺上。
年初接触这个职业——质量管理,这已年末,不得说上了年纪这记忆真是不行,尤其是那些概念类的东西,反复好些遍也记不清楚,想当年英语单词分分钟就可以拿下。天赋不行,那就夯时间,于是乎又回到高考前夕熬夜刷题的状态。小半年过去,感觉还成,至少和内行人聊天不尴尬;但是问题来了,理论会了,这实践又是一大难题,磕磕碰碰执行下去,时不时还把自己弄糊涂,来年还得是一场鏖战。
通讯 | 丁立人勇夺国象男子世界冠军之路
原标题:通讯:集中精力,“四步走”战略踏下最后一步——丁立人勇夺国象男子世界冠军之路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记者郑直、王镜宇、王恒志)4月30日晚,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冬季花园的玻璃穹顶下,中国棋手丁立人在四盘快棋加赛的最后一盘力克俄罗斯棋手涅波姆尼亚奇,成为国际象棋历史上第17位男子世界冠军。这是中国男棋手第一次登顶国象世界之巅,中国国际象棋三十年前提出的“四步走”战略,最后一步就此落地。
4月30日,丁立人在比赛中。新华社发(奥斯帕诺夫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丁立人为中国国象事业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夺冠之路,也是一场一代代中国国象人从山脚接力向顶峰完成的攀登。而国象的成功,更是中国人在各项事业中坚持不懈、厚积薄发的一个缩影。
“四步走”战略提出 稳步推进
回望历史,“四步走”战略实际上有两个版本。
1956年,国际象棋和我国传统的围棋、中国象棋一起被列为正式体育竞赛项目。1975年,中国加入国际象棋联合会,1978年,中国正式派队参加国际象棋世界奥林匹克团体赛。
1986年,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正式成立。在中国处于萌芽阶段的国际象棋,竞技成绩如有突破,将给棋手带来信心,也无疑将提升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同年,中国国际象棋国家集训队在北京集结,开始了攻坚战模式的团队合作,“四步走”战略也在此后应运而生。
彼时中国国象刚刚崭露头角,在亚洲第一位女子国际特级大师刘适兰的带领下,女子不论个人还是团队已具备相当实力,男子选手虽未达到顶尖水平,也涌现出戚惊萱、叶江川、徐俊、叶荣光等一流高手。根据实际情况,1988年,时任中国国象集训队领导小组组长陈祖德提出中国国象分四步走的具体设想:先夺女子个人世界冠军,再夺女子团体世界冠军,随后男子团体进入世界赛前列,最后夺得男子个人世界好名次。
资料图:谢军在1988年“天联杯”北京国际象棋女子特级大师邀请赛上夺得冠军,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主席陈祖德为她颁发冠军奖杯和证书。新华社记者 王景英 摄
队伍的组建、目标的明确为中国国象的发展找到了保障条件与前进方向。1991年,谢军创造历史,成为首位加冕世界棋后的中国棋手,这也成为中国女子棋手辉煌征程的开始。此后,诸宸、许昱华、侯逸凡、谭中怡与居文君先后登上“世界棋后”宝座。而随着2022年年底谭中怡与雷挺婕会师女子候选人赛决赛,争夺挑战居文君的资格,中国棋手已提前锁定新一届女子世界冠军头衔。
当年谢军夺冠带动女子高水平棋手不断涌现,男子棋手人才库同样得到充实。1996年,担任中国棋院首任院长的陈祖德进一步明确 “四步走”的战略规划,即先夺取女子个人世界冠军,再夺取女子团体世界冠军,第三步是力争男子团体世界冠军,最终夺取男子个人世界冠军。
新版本的“四步走”战略诞生不久,谢军、诸宸、王频、王蕾便在1998年勇夺奥赛冠军,完成了第二步目标。而历经几代棋手的拼搏,2014年,中国男队夺得奥赛冠军,打破了欧美对男子奥赛长达87年的垄断。至此,“四步走”战略仅剩最后一步。
资料图:2014年8月14日,中国国象男队在第41届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中夺得冠军。新华社发(张继林摄)
2014年奥赛的胜利,也是中国男子棋手“绿叶变红花”的一次胜利。当时中国女子个人与队伍已经走上世界巅峰,中国男棋手们长期承担着“男帮女”的重任,幕后英雄有与有荣焉的快乐,或许也有光环之外的寂寥。但凭借自身的努力,他们终于昂首站在了最高领奖台。
徐俊在2010年前主要担任女队教练,此后应中国队总教练叶江川之邀开始担任男队教练。2015年,国象世界男子团体锦标赛举行,中国男队继奥赛夺冠后再度破冰,实现该项赛事冠军“零的突破”。徐俊说,自己的目标是培养好队里的三位“90后”高手。2014年和2015年夺冠,三人均在阵中,他们是余泱漪、韦奕,还有丁立人。
三战候选人赛 天道酬勤
早在2009年,丁立人就在全国锦标赛男子比赛中成为最年轻的全国冠军。“突破”成为他日后生涯的标签之一,而他的勤奋努力与锲而不舍,又让这一标签显得顺理成章。
2017年,丁立人在男子世界杯个人赛中获得亚军,创造当时中国男子棋手世界个人大赛历史最佳战绩。更重要的是,凭借这个亚军,他拿到了2018世界冠军候选人赛的入场券,将与其他棋手争夺挑战棋王的资格。
首次亮相候选人赛,丁立人交出了1胜13平不败战绩排名第四的成绩单。赛前“隐约期待”进入前三名的他,自我评价目标“完成了一大半”。
资料图:2017年9月26日,丁立人(右)与阿罗尼扬在国际象棋男子世界杯个人赛决赛第四盘慢棋中对弈。新华社发(塔穆娜摄)
经历大赛洗礼,丁立人收获了更多自信。温州“心桥杯”对抗赛,他成为首位突破2800分大关的中国棋手。而在2018年年底的深圳龙岗大师赛上,他慢棋连续不败的盘数达到100盘,期间对手的平均等级分更是超过了2700分。
这一年他既有个人的成就,也有团队的荣光。在2018国象奥林匹克团体赛中,中国男、女队双双夺冠,首次加冕奥赛“双冠王”。
“持续举办国象联赛,同时给队员们创造走出去的机会,频繁去欧美这样的国象中心地区锻炼。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的国内赛事,使我们的队员不断成长。”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主席叶江川总结道,“我觉得就是一个积累,棋手也一直没有懈怠。”
资料图:2018年10月5日,中国男队、女队在2018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上携手夺冠。新华社发(塔穆娜摄)
2019年,丁立人再次夺得世界杯亚军,进入2020年候选人赛。但由于疫情原因,这届比赛一度中断,丁立人也未发挥出最佳水平。
疫情也打乱了其他比赛节奏。此后,他错过多个世界冠军赛资格赛,也几乎无缘新一届候选人赛。但这时,世界杯亚军卡尔亚金由于不当言论被禁赛,丁立人凭借等级分递补参加。
疫情仍在继续,丁立人独自一人前往马德里,团队只能远程支持。但他豁达地表示:“至少输了棋大家不用一起难受。”
首轮输给涅波之后,他经历了七连和。但他顶住压力,最后六轮赢下四轮,还包括一次三连胜,最终获得亚军,创造个人与中国棋手的候选人赛最佳成绩。期间,由于涅波倒数第二轮就已夺冠,最后一轮意义已经不大。但当时排名第三的丁立人依然全力以赴,力克原本排名第二的美国棋手中村光,提升了自己的排名。“亚军也是很好的成绩。”他说。
只是当时,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许多人都没想到,这个“很好”将要包含的意义。
2022年,当世界各地正庆祝7月20日世界国象日之际,时任世界冠军卡尔森宣布他将不再争取卫冕,这意味着2023年世界冠军赛的双方将是候选人赛的冠军涅波与亚军丁立人。
这是中国男子国象棋手第一次有机会争夺世界冠军:两个人,14盘慢棋,先得7.5分者胜。
资料图:2016年12月30日,挪威棋手芒努斯·卡尔森在2016超快棋世界锦标赛男子组比赛中。新华社发(尼库摄)
加赛放手一搏 终圆梦想
此后数月,丁立人参赛不多。据此次在前方的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国际象棋部主任田红卫介绍,备赛期间,匈牙利名将拉波尔特作为助手在杭州和丁立人训练,韦奕、倪华等人也给予了许多指导和建议。
比赛开始,双方首轮以和棋告终;第二轮,涅波亮出獠牙,执黑获胜。第三轮和棋后,丁立人在第四轮取得漂亮的首胜。涅波第五轮再度领先,丁立人再度扳平。上半程最后一轮,涅波获胜,双方在7轮比赛中罕见地有5轮分出胜负。
第八盘、第九盘、第十盘、第11盘……连续四盘和棋,涅波固守1分优势,14轮慢棋所剩无多。第12轮,丁立人制造复杂局面,逼迫涅波犯下致命失误,随后发起总攻,涅波摇头、沉默……丁立人绝处逢生,第三次追平比分。
4月30日,丁立人(左)与涅波姆尼亚奇在比赛中。新华社发(奥斯帕诺夫摄)
第13轮,双方和棋。第14轮,90回合与6小时33分创下开赛以来回合数与时长之最……丁立人顽强守和,十几个小时后,比赛就将进入快棋加赛,这是对心理与身体的双重考验。
快棋加赛,双方更加谨慎,焦灼的气氛随着和局次数的增加在房间累积。三战三和,快棋进入最后一盘。
双方在压力下争夺主动权。当棋局又要朝和棋发展时,丁立人毅然挑起战斗。尽管一度耗时过长,但他以精确的行棋赢回时间,反让对手陷入时间恐慌;涅波连续失误,无力回天,丁立人加冕世界棋王!
赛后,丁立人以手掩面,在座位上久久没有起身。4月9日到30日,积攒了22天乃至更长时间的压力,在这一刻静静释放。
三十年的期待终于实现的喜悦,在这一夜尽情挥洒。
4月30日,丁立人在比赛后接受采访。新华社发(奥斯帕诺夫摄)
当一代代人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投身一项事业时,三十年或许并不算太久。从当年的刘文哲、戚惊萱,到谢军、叶江川、徐俊,再到今天的丁立人、侯逸凡、居文君,一代代国手们从未停止勇攀高峰的步伐。张雄飞、孙连治、林峰、叶江川、田红卫等一批批管理者,以及在青少年教学、网络直播等行业众多默默无闻的国象工作者,更为项目的推广和普及,砌下金字塔的坚实塔基。
之后的历史,会以不同的词句记载2023年4月30日这一天:“登上最后一座高峰”“摘下皇冠上的明珠”……
当中国人以无比的勇气和毅力投入到一项事业中的时候,世界收获了一份惊喜。
从量变到质变,这一天过后的中国国象,也将开启新的时代,或许将迎接各方挑战,或许将追逐新的目标。但不变的是,一代代砥砺奋进的中国国象人,就如同他们各条战线上的同胞们一样,会继续在这份事业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