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是什么日子(大年初一是什么日子马还是牛的日子)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大年初一是什么日子(大年初一是什么日子马还是牛的日子)

大年初三,这些习俗你要知道!

今天是大年初三

老祖宗留下古训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今天宜

大年初三

这些习俗你要知道

不外出拜年

正月初三又称赤狗日,所以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因“赤口”,正月初三一般人们不会外出拜年,以此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烧门神纸

老一辈的人到了正月初三这天会把过节的松柏枝及所挂的门神等一起焚化,表示年过完了马上要开始经营生意了。所以有句俗谚说“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老鼠娶亲

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小年朝

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

东北—扫帚日

正月初三在北方很多老百姓都称之为“扫帚日”,因为这天老百姓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而且在打扫院落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要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的意思。

山东—回娘家

在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烟台、莱芜、聊城等地,却是初三、初四才“回娘家”。

甘肃、江浙—送灶神

在西北农村的大部分地方,初三这天是要送灶神的。从小年请回灶神爷贴在灶台中间,到了正月初三就要把灶神爷送走。

闽南—竹竿舞

从正月初三开始,福建闽南当地的畲族同胞会用喜庆的竹竿舞来迎接八方来客,用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来庆祝新年,表达欢乐的心情。

来源: 河南日报

春节从何时开始

作者:韩小蕙

年年雪色,岁岁春节。

一直干旱无雪的北京,终于在除夕晚上飘了一阵小雪花,象征性地宣告雪姑娘来了。

初一起大早,从高层窗户向外望去,太阳还在薄云里躁动,寂静无风。下面的几处房顶上,东一鳞西一爪,静静留着一小片一小片雪姑娘的脚迹,给节日平添了肃穆的妆容。

记得是在前年,一文友写了篇散文,叙述他的家乡晋东南,年年从冬至这天开始,乡亲们便为春节忙活起来。各种习俗、民俗,各种规矩、讲究,也都像雪地上的小兽一样活跃起来,五花八门,鲜艳得像丰收的菜园般,红彤彤的是辣椒,绿莹莹的是青菜。文章是佳作,但原来的题目是“说春节”,直白且大众化,我嫌太普通,遂给改成“春节从冬至开始”。我一直为此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修改收获了画龙点睛之妙。

可是今年春节前,我对这句话忽然有点二乎了,对天下人的春节都能这么概括吗?

我想起了自己当青工时过的春节。

那时我十六七岁,已经在北京某著名电子大厂上班,也即是成年人阵仗里面的一员了,不像今天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还都是父母眼中的孩子。我的师傅们当时也就三十三四岁,都有了丈夫和孩子,在我眼里,她们更是像六月里黄澄澄的麦子一样,名副其实是成熟的社会人了。

我们是个小班组,除了我和另一位小青工,还有12位师傅,都是女的,基本上是初中毕业生,还有一位高中毕业,在当年就算是高学历工人了。她们都是1956年和1958年进厂的,年龄刚好是我们这些1970年进厂的小青工的两倍,一个个正处于风华正茂的人生阶段,带着小青工亦师亦大姐,我们跟她们说话都尊称“您”。那时我们家的情况是,父亲在江西五七干校锻炼,母亲在北京郊区农村下放,哥哥姐姐在山西、陕西任职知青,北京城里就我一人留守。吃饭不成问题,我从小学起就学会做饭了,包子、饺子、面条、烙饼都会做,但我懒,好在也不馋,平时吃工厂食堂,周日凑合。好几位师傅就叫我去她们家吃饭,我哪儿好意思啊,那时师傅们才挣40多块钱,上养老下哺小,家家的日子都像老人的手一样皱巴。

君子远庖厨,懒虫不起灶。当时我最缺乏的不是吃,而是家教和社会经验,师傅们恰好弥补了这个缺。比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是徐师傅讲给我的,意思就是说,假若头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是阴天,月亮上的嫦娥和玉兔都没出来露面,那么下一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就一定会下雪。把我听愣了,心驰神往,恨不得立即飞到元宵节去验证一番。

就此,我的春节之旅就开启了。

而我师傅们的春节,大抵是从10月份开始的。由于从10月到春节之间再没有节日假期了,所以师傅们往往从彼时起,就开始言谈起春节的话题,盘算着春节的年货怎么筹备,老人孩子的新衣怎么添置,家里的棉被怎么增补,窗户纸买哪种的比较耐用和美观(那时大多数人还住平房,窗户不都是玻璃的,还有用棉纸糊的),门联请谁去写……嘴快的已经在请教别人,手快的更是已把本月的点心票、油票、鱼票、肉票换成春节那个月的了。

我也在师傅们的指点下行动起来。因为春节里,父母哥姐都会回北京过年。

我们家不是老北京,父母都是随他们的父辈来北京定居的,来北京后基本上就没离开过学校,所以他们对真正的老北京风俗,对老北京的四合院文化,对老北京百姓的生活、语言、喜怒哀乐并不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一直住在协和医院宿舍大院里,那里的语言体系与胡同里四合院居民的完全不同,说的基本都是报纸上、广播上和学校里教的“正统话”。比如,若大人问小孩子“将来长大以后,想当医生还是工程师”,孩子们的回答,一般都会是“党让干啥就干啥”“做主义接班人”,等等。在我进工厂之前,我以为全中国、满北京的人,都是如此生活着呢。

进了工厂以后,我师傅们说的话,却是另一套话语体系。比如关于春节,各位师傅讲得如天女散花,把我惊得一愣一愣的。像“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团圆闹一宿。”那时的我,头上还梳着两条过肩膀的辫子,真是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竟然还傻乎乎地问:“为什么杀公鸡呀?不能杀母鸡吗?……”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屋里只有我和关师傅,这位号称“万事通”的师傅一推眼镜,给我讲起一些闻所未闻的老北京风俗。比如说大年三十除夕夜,要把家里的坏鞋扔出去,谐音“驱邪”;大年初一不扫地,不倒垃圾,不洗衣服,以免破了财气;立春这天要吃春饼,而且要卷成一个直筒,从上到下吃完,这一年就会有始有终,风调雨顺……

这些“冷知识”,对我来说,就像在阳关大道走着走着,突然出现了旁门左道,令我不知所措。在我们那个革命家庭,从小到大,父母的口里从未有过这样的奇谈怪论,连邻居家也没有,所以我当时的表情一定很美丽。关师傅见此,赶紧涩笑了一声,加上一句“革命大批判”的后缀:“嗨,这些北京老话,现在都属于封建迷信,今天不但没人信了,还要破四旧,过革命化春节……”

然而革命化春节是什么样的,怎么过,谁也说不清楚。有人提出取消节日的三天假,加班加点在工作岗位上过春节,幸好国家没有采纳,终归还是依照老例放假三天。肉还是在卖,鱼还是在卖,尽管要用票证买,排大队。但春节就是好,给全北京市民加供了半斤花生、三两瓜子。二十三过小年时,糖瓜儿也还有卖的,一个个乒乓球大小,小灯笼般的艺术造型,真惹得人心里痒痒的。而更大众化、价钱更亲民的,是被俗称为“关东糖”的麦芽糖,它们呈棍状,有大人的中指粗细,两三寸长,在小年这天,家家孩子都会举着一根两根的。女孩儿一般都会吮着吃,多甜上一会儿;性急的男孩儿“咔咔”几下嚼个嘎嘣脆,然后就疯跑去了。

过了小年,我的师傅们话就多了起来。互相通报着哪家肉铺的肉新鲜,哪家纸店的红纸又结实又便宜,于是大家伙儿就相约着星期日一起去看看。到了下周一,师傅们有的兴高采烈,有的唉声叹气,报告着自家昨天采购的种种情况,像反刍的牛儿们一样,细细咀嚼着每个细节,继续享受着精神上的愉悦。

奇异的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腊月二十八九的时候,车间里最漂亮的一个女青工来我们班组送信儿。她瞪着好看的杏核眼,传递的消息是:“你们不知道现在什么最难买吧?告诉你们吧,是豆腐干、素什锦,得早晨五六点钟就去排队……”不知道为什么,几十年都过去了,经过了千山万水,踏过了大江南北乃至世界上十多个国家,岁月迢迢,世事渺渺,但这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话,却一直躺在我的记忆里,梦着。

关于工厂春节的点点滴滴,我最美好、最温馨、最神圣的记忆,还要数大年初一的正日子。这一天,师傅们三五成群,到各位亲密的工友家拜年,这是一年之中最不可或缺的礼仪,连我这个小青工的家也不落下。一般进门后,先向家里的长辈问好,拜个吉祥年,然后象征性地吃一把花生瓜子儿,那是家家主人早已摆在桌子上的。唠几句家常话,我父母真诚地向师傅们表达感谢,并请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对我严格要求,该批评就批评,有错误就纠正……哈,又是我们革命家庭的话语体系。我在一旁直冒汗,师傅们礼貌地听完,鸡啄米似的点点头,然后起身告辞,赶去下一家,我也赶紧穿衣戴帽,加入拜年的行列中……

可惜,后来我离开了工厂,失去了这份暖心的待遇。更可惜的是,有了电话、网络、手机后,上门拜年的北京“老礼儿”,便由它们代劳了。那些摆在桌上的花生、瓜子儿和红红绿绿的糖块儿,也被冷落得像李清照笔下的寂寞愁绪,蒙上了一层凄凄惨惨戚戚的惆怅。这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吗?我说未必,山不转水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不定在某一年的春节,伴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拜年的人流又会红红火火,在京城涌动起一条条巨龙!

因为,我们的春节,从虞舜时期就开始了。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10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为什么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有时候在1月份,有时候却在2月份?

今天是2020年1月25日,也就是2020年农历新年正月初一,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春节”。在这个阖家团圆、欢乐祥和的节日里,地理沙龙首先祝大家新年快乐、鼠年吉祥,感谢大家一年来的支持与鼓励,在2020年农历“鼠年”,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分享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让我们一起“赏自然、析人文、学地理、观天下”,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子鼠

中国古代普遍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也就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地支。天干地支各取一个,按顺序天干以“甲”开始,地支以“子”开始,进行排列组合,得到60组顺序组合,从而用来纪年。所以我国古代的纪年是60年一轮回的,也就是60年一甲子的说法,今年农历2020年是“庚子年”,而在十二生肖中子代表老鼠,所以又称为“庚子鼠年”。

干支纪年表

而今年庚子鼠年开始的第一天就是1月25日,也就是春节,去年是农历“己亥猪年”,去年春节是在2019年2月5日,明年是农历“辛丑牛年”,明年春节是在2021年2月12日。我们发现,虽然春节都是我国农历的正月初一,但是在公历历法中,春节的日期经常在发生变化,有的年份,像今年一样春节在公历1月份,而有的年份,比如去年和明年的春节都是在公历2月份,不像元旦那样,一直固定在1月1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太阳和地球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现代“公历历法”和传统“农历历法”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历法”是我们人类用来记录时间的方法,历法的基本构成包括年、月、日等,历法的出现是基于人类对天象研究的结果,在古代世界各地的人们利用月球月相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的自转现象等等,制定了不同的历法。古代历法中相对比较知名的有:中国农历、印度历、犹太历、伊斯兰历、玛雅历等等。

二分二至日和太阳直射点移动图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公历”,又称“阳历”,是源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又称纪元,或者叫西方历法,源自欧洲的意大利。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公历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称为公元元年,现在是耶稣诞生后的第2020年。在公历历法中一年的长度为365天(平年)或366天(闰年),今年就是一个闰年,所以今年2月份有29天。公历中一年的时间和地球公转的周期365天6小时9分钟10秒基本吻合,是十分吻合地球公转周期的历法。

月相变化示意图

而我们国家采用的传统“农历历法”,是一种阴阳历,我国农历以月相的朔望变化为一个月的长度,在月相变化中农历初一为“新月”、上半月初七八为“上弦月”、月半十五为“满月”、下半月二十二二十三为“下弦月”。也分为大小月,但是和公历不同,我国农历中大月为30天,而小月为29天,这样一来,我国农历平年一年平均为354.36天,和公历一年相差差不多11天至12天,为了能够与公历相吻合,我国农历采用“19年7闰”的方法来加以平衡,不过农历的闰年不是像公历那样多1天,而是多整整一个月,也就是传统农历闰年平均有383.9天。也正是由于两种历法之间的差异,才使得我国传统的春节,有时候在1月份,有时候又在2月份,不过处在2月份的年份比较多。

鼠年吉祥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0811/1685841518106537.html
上一篇:2019年七月黄道吉日(2019年七月黄道吉日查询表)
下一篇:乙丑(乙丑日柱)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