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楚辞」《渔父》
图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本人立场,杠精勿扰。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现在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将至,幽思怀古,今天便分享一首《渔父》。 |
|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
程十发《渔父》 | 傅抱石《渔父图》 | 范曾《屈原和渔父》 | 溥儒《楚大夫屈原像》 | 赵麟《渔父图》 | 文徵明《渔父图》 | 傅抱石《渔父图》 | 溥儒《渔父图》 | 王福厂篆书《楚辞•渔父》 | |
《渔父》 |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chuò)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mén)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ì)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 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5.淈(gǔ):搅浑。《说文》:“淈,浊也。从水,屈声。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 6.哺:吃。糟:酒糟。歠(chuò):饮。《说文》:“歠,饮也。” 醨(lí):薄酒《说文》:”醨,薄酒也。” 成语:哺糟歠醨 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8.沐:洗头。《说文》:“沐,濯发也。” 9.浴:洗身,洗澡。《说文》:“浴,洒(xǐ)身也。”洒,古同“洗”。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 15.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亦名《孺子歌》,又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可能是流传于江浙一带的古歌谣。 16.濯:洗。 17.缨:系冠的带子,以二组系于冠,在颔下打结。 18.遂去,遂:于是。去:离开。 19.不复与言,复:再。 | |
诗歌译文 |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 |
诗歌赏析 | 《渔父》这篇文章的作者至今没有定论。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息,遇到避世隐居的渔父。二人一问一答,谈论了一些人生哲理,也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不过郭沫若和茅盾则认为这篇文章不是屈原所作,就像《论语》也不是孔子所作一样,虽然记录的是屈原的言行,但可能是他的学生宋玉或者后人附会而成的。不过这个观点主张不够有说服力,而历来诸如朱熹、洪兴祖、王夫之等人,则坚持《渔父》是屈原自己的作品。 如果采纳这一说法,那么再来看这篇散文,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屈原。不同于之前分享过的所有作品,这篇文章里展现的屈原在忧愁和愤懑之外,意外有了隐士的豁达。作品里的渔父,也许确实有这么一个人,但很可能是屈原虚构出来的另一个自己。文章里的渔樵问答,一来一往,一问一答,都可以看作是屈原和内心中的另一个自己对话。一方面,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有家国天下的责任和怀才不遇的郁闷,另一方面,他也在心中有过放下这些凡尘俗事,寄情山水的豁达情怀。我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现实的郁郁不乐,才让他萌生出隐居避世的想法。但从《离骚》等作品里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十分洁身自好的人,尘世污浊,如果不是因为心中强烈的家国责任,他其实十分愿意过上泛舟江河、清清白白的高洁生活。甚至到最后,他也是死于心中的家国理想。 全文可以看作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是两个人的对话。屈原在放逐的路上,在江边行走沉吟,遇到了泛舟的渔父。于是二人展开对话,由渔父引起问题,屈原作答。屈原回答的字里行间,都和他以往的作品保持了一致的内核,那就是对不被世人理解的苦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应该是流传千年的名句,也成了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的共鸣。然而渔父的回答却风轻云淡,他没有屈原的执念,对世事既有自己的洞察,也有豁达开阔的一面。展现了一种老子所谓的“以柔克刚”“外化而内不化”的智慧。既然世事浑浊,那你就随波逐流,既然众人都醉,那你也不如跟着大醉一场。为什么要固守执念,让自己深陷痛苦,进退两难呢?但是屈原是一个有极端精神洁癖的人,他甚至认为如果不能保持自身的高洁,那宁可葬身鱼腹。其实话说到这里,就已经非常极端了,所以渔父并没有顺着他往下接,只是莞尔而笑,放声而歌,划着船走了。 这里可以非常鲜明地看出两种处世态度:屈原坚持执着、高洁不折,渔父豁达随性、不拘泥于外。我们不能绝对地认为哪一种态度更高一筹,但渔父表现出来的“和光同尘”的道家智慧,也影响了后世对待人生的看法。唐代山水田园诗里出现了很多延续“渔父”思想的作品。如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甚至到张志和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以及苏轼被贬黄州后写下的名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都是对这种豁达疏朗人生观的展现。 |
|
古文阅读-渔父(屈原)
在“楚辞”中读到这篇《渔父》,记录在司马迁《史记》里。《渔父》留给后人的思想和精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高风亮节,也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民念忍不忘地纪念他的原因。尤其在一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不去同流合污,也不混水摸鱼地贪污,而是洁身自爱,我行我素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渔父鼓棹而去的歌声,更是悠远流长,直指人心:“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足”。一首《沧浪歌》,传唱两千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气节与灵魂,唱出了古仁人志士(今人)的心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
屈子不能醒时人,而能醒后来者千世万世之人。君愿推荐大家共赏之。
渔父•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
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2.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3.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屈原曾任此职。4.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5.淈(gǔ):搅浑。《说文》:“淈,浊也。从水,屈声。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6.哺:吃。糟:酒糟。歠(chuò):饮。《说文》:“歠,饮也。” 醨(lí):薄酒《说文》:”醨,薄酒也。” 成语:哺糟歠醨。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8.沐:洗头。《说文》:“沐,濯发也。”9.浴:洗身,洗澡。《说文》:“浴,洒(xǐ)身也。”洒,古同“洗”。10.察察:皎洁的样子。11.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13.莞尔:微笑的样子。14.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15.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亦名《孺子歌》,又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可能是流传于江浙一带的古歌谣。16.濯:洗。17.缨:系冠的带子,以二组系于冠,在颔下打结。18.遂去,遂:于是。去:离开。19.不复与言,复:再。
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