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群名字有创意(六人群名字有创意女)

六名凉山少年组乐队走红:已推出首张专辑 希望一起考上音乐名校

这是一个关于青春与梦想的故事。

六名少年来自大凉山美姑县,他们从小学一年级相识,都有一个共同爱好:唱歌。小学毕业后,他们心中带着些许遗憾,去了不同的初中读书,但都未曾放弃对音乐的热爱。每到假期,他们总会聚在一起唱歌,延续这份纯真的友谊……

↑“拾光者计划”乐队六名少年

四年前,他们六人成立了乐队,取名叫“拾光者计划”。这一年,他们刚好认识十年,他们希望拾起那些过去的时光,传承那些优秀的彝族民歌。两年前,他们来到同一所高中读书,去完成那些未完成的音乐梦想。

如今,他们已经小有名气,推出一张原创专辑,夺得《中国彝歌会》的冠军,全网拥有数十万粉丝,并逐渐在网络上走红。他们说,希望和团队一直走下去,有更多的十年。正如他们在歌词中写道,“遥望远方,依旧有你的名字,是你让人明白远行的意义。”

相识

六名拾光者计划乐队的成员分别是曲比乌力、吉夺曲一、吉竹石作、沙马拖千、说日牛布、吉克金华。

这六名彝族少年,来自凉山州美姑县不同乡镇的农村。或许,很难会有人想到,他们从小经历坎坷,有的生活在单亲家庭,有的父母已经去世。

↑“拾光者计划”乐队六名少年接受红星新闻采访

他们相识在美姑民生银行红丝带爱心学校,这里也是他们音乐梦想开始的地方。在这里,他们遇到大学毕业的刘烨龙老师,是他给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

队长曲比乌力还记得,当时老师刘烨龙不仅要教课,还要教他们的音乐。有一次,学校停电了,刘烨龙叫他们唱了一首《虫儿飞》,“学校的夜晚是黑的,老师唱这首歌时,把手机闪光灯打开了,当时就觉得特别温馨,真的像虫儿在天上飞。”

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唱歌,刘烨龙便在学校组建了一个合唱团,教小朋友乐理知识,让孩子们唱民歌。唱歌是六个少年共同的爱好,他们都加入了合唱团,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小升初的时候,学校的合唱团解散了。

“解散不是大家不喜欢唱歌了,不热爱音乐了,而是大家都有各自的困难。”尽管他们去了不同的学校读书,但是他们放假也会聚在一起,唱唱歌、聊聊天。但是对于未来的路,他们心中有很多的迷茫。

十年

六个少年的成绩都不错,初中毕业后,有的考上了凉山州民族中学,有的到了西昌天立学校、乐山一中读书。

由于学习压力比较大,他们的生活中少了音乐的陪伴,感觉生活也少了很多快乐。2019年暑假,在曲比乌力的提议下,六人决定组建一个乐队,取名“拾光者计划”。

↑“拾光者计划”乐队六名少年

“这一年,我们刚好认识十年,成立乐队也是纪念我们十年的友谊;我们希望拾起那些过去的时光,传承那些优秀的彝族民歌;我们也希望团队一直走下去,未来有很多个十年。”这是六个少年取名为“拾光者计划”的初衷。

后来,六个少年决定不再去外面读书,想要留在家乡上学,这样就能在一起唱歌。在凉山州委宣传部、凉山州文旅集团的帮助下,六名少年进入了凉山州民族中学就读,一边学习文化课,一边学习乐器和作曲等音乐专业知识。

在乐队刚成立时,也有很多人质疑他们,“你们就应该好好读书,音乐是一些有钱人才去干的事情”,面对质疑,乐队成员吉竹石作说,“请相信我们,我们也会去好好地读书”。现在他们的成绩在班里都是前几名。

传承

在2021年的《中国彝歌会》上,“拾光者计划”获得了冠军。这是一档专为数百万彝族同胞打造的中国首档彝族音乐竞唱节目,以广大彝区群众为主角,打造“唱响彝区新生活”群众最喜爱的音乐真人秀。

在获得第五季《中国彝歌会》冠军后,他们萌生了想要出一张专辑的想法。2021年彝历新年期间,拾光者计划发布了历时近3年创作的首张音乐专辑,共6首歌曲。

↑“拾光者计划”乐队六名少年

他们的歌曲都源于生活和彝族民歌的感悟和积累。比如《遥望远方》这首歌是乐队主唱曲比乌力在回家农忙期间,与年迈的妈妈一起进行初创的,歌曲风格偏彝族传统民歌风,曲调简单,歌词回环,遥望远方,初心永存。

《呷呷寻羊》写的是彝家孩子的童年,牧羊、寻羊,开头幽静而嘹亮,副歌欢快而活泼,“呷呷”在辽阔的山上迎着风奔跑寻羊,简单而美好。《出嫁调》是每个彝家姑娘出嫁前被环绕的“不舍”,充满民族韵味……

“特别想把我们的彝族民歌唱给更多的人听,让他们知道其实彝族民歌也很好听,特别是我们年轻一辈的同伴们,他们更喜欢的是流行歌,而我们想通过我们这个组合的带动,让他们喜欢上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目前,他们正在筹备第二张原创专辑。

梦想

“我是来自山里的娃,从小吃着土豆长大,不要问我你从哪里来,白云深处是我们的家……”从2019年开始,他们把唱歌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上,收获了众多粉丝,目前全网拥有数十万粉丝,逐渐在网络上走红。他们还到北京、浙江、重庆、湖南、广州等地演出,演出方会给他们一些补助,他们把这些钱又投入到音乐制作中。

这些曾经胆小内向的孩子,用歌声找到自信的笑容,他们也从“拾光者”变成了“发光者”,“一位云南丽江的彝族跟我们说,他从我们的歌声中找到了很多力量,也慢慢重新捡起彝语。”

他们说,民族文化的传承,光靠一个人或者一个组合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共同去做的一件事。“我们希望把彝族民歌带到更远的地方。”

“我们希望一直走下去,有更多的十年。”目前,他们的目标就是一同考上知名的音乐学院,能够接受专业的音乐学习,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作更多彝族的音乐,教更多的孩子唱歌。

红星新闻记者 江龙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郭宇 责任编辑 魏孔明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姓氏生僻无法线上支付医保卡,只能改姓使用?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云南省永胜县,一支以鸟为图腾的家族,姓“nià”。由于姓氏太罕见,电脑信息系统中无法输入和显示,给村民带来了种种不便,族里近700人不得不妥协,放弃了自己真正的姓氏,改姓“鸭”,此事引发广泛关注。

4月24日,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辽宁沈阳的“xi”(上下结构,上“亩”下“心”)女士有着同样的困扰,因姓氏为生僻字,她从小就遇到诸多不便,包括升学考试录入信息、孕期建卡遇难题,至今仍无法使用12306订购火车票。

因姓氏太生僻,近700人不得不放弃真正的姓氏,改姓“鸭”。图片来源/网络

据报道,云南省永胜县,“nià”姓家族的姓氏,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横的“鸟”,下半部分是“甲”。由于当前的电脑系统无法识别,“nià”姓村民办理二代身份证时,只好将其拆开,拆分为“鸟”和“甲”二字,从而组成了鸭子的“鸭”。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近日,辽宁省沈阳市居民“xi”女士向上游新闻记者反映,她的姓氏也是生僻字,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念错她的名字,有的人会念成“惠”。她说,“在读书时,自己可能是开学时第一个被点名的,或者永远不会被点名。”

因姓氏是生僻字,也使她在从小到大的生活中遭遇了很多因姓氏带来麻烦事。例如在高考录入考生信息时,她的姓氏就是以“A”替代的,导致她大学毕业后,通过学信网验证学籍时十分困难。

沈阳的“xi”女士住院时,收据上的姓氏都是用别的字取代。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微信无法开通“微信支付”功能、支付宝不能绑定银行卡、银行卡上的户名也不是她本人的名字,至今也无法通过12306购买火车票......这样的例子特别多,每年在办理退税时,她都需要跑到柜台办理业务。其他人三五分钟可以办好的业务,她需要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

“xi”女士介绍,由于各个单位系统不能识别生僻字,更多时候自己的姓氏都是由乱码代替的,这导致在不同系统中,她姓氏信息并不统一。她怀孕时,因为姓氏原因始终未能办理住院,在即将临盆时,家人多次往返当地医保局重新办理医保卡,在修改为正确名字后,医院方由于无法识别,又只能将名字改成错误的。最终,她的医保卡上仍是错误的名字。

公开资料显示 ,“xi”(上亩下心,读xī或xí)女士的姓氏为生僻字,鲜见于史册和文献。仅有个别专业研究古汉字的书籍作为拾遗补缺列出了字。这个姓的居要分布在陕西西安、安康等地。

她介绍,在家族的QQ群中,大约有300多名群成员,他们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自己老家在甘肃兰州,家里同姓氏的长辈在兰州生活,之前也或多或少受此影响。为了避免麻烦,她的弟弟、妹妹已经改了姓氏。

记者了解到,汉字是表意文字,与拉丁文不同,汉字本身与键盘没有任何对应关系。如果想在电脑内打出一个字,首先要有对应且全国统一的汉字编码;其次要有对应的字形;最后,还需要输入法以及应用系统支持,才能打出一个字。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超过6000万人名以及大量地名、古籍、方言中包含生僻字,这些生僻字因缺少通用编码,无法在数字设备中顺畅输入与显示。

进行实名认证时,系统无法通过。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2022年7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新版《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强制性标准(GB 18030-2022)。据悉,标准首次于2000年发布,2005年第一次修订。新版标准共收录汉字87887个,比上一版增收了1.7万余个生僻汉字,不仅收录《通用规范汉字表》全部汉字,同时覆盖我国绝大部分人名、地名用生僻字以及文献、科技等专业领域用字,为传承中华文化、增强中文信息处理能力、满足姓名生僻字人群用字需求提供标准保障。该标准将于今年8月1日正式实施。

同时,腾讯和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于今年4月20日共同发布了全国首个征集生僻字的小程序。将征集来的生僻字将经过考证、审查、赋码等一系列环节,专业审核通过的生僻字将被收录进国标字库,并最终实现在电脑、手机等设备及信息系统中输入与显示,让生僻字真正走进数字世界。

“xi”女士告诉记者,在小程序上线后,她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姓氏进行提交,“希望未来可以收录进国产标字库。”

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来源: 上游新闻

沂蒙六姐妹:陈毅为她们命名,她们当时却不知,陈毅就是眼前的人

孟良崮战役是1947年5月13日至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进行的进攻作战。该战役是一场山地运动歼灭战,全歼“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在这场战役中,涌再了一支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居住在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分别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

据不完全统计,沂蒙六姐妹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带领全村为部队纳军鞋500多双,还经常在村子、前线搞宣传,鼓舞士气,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六姐妹继续延续对子弟兵的动人情景,姐妹们把精心缝制的鞋垫送到战士们手中、矢志不渝地拥军,又谱写新时期继续为党、为国家作出新贡献的美丽篇章。

革命,让她们走到了一起

今天的野店镇地处蒙阴县东北部,东与岱崮镇为邻,南与坦埠镇、旧寨乡接壤,西与泰安市新泰市龙廷镇相邻,北与淄博市沂源县大张庄镇相接, 行政区域面积193.65平方千米。因镇人民政府驻野店村而得名。相传,明洪武初有叶姓自山西迁此,开设客店,故名叶家店,后叶姓无人,该村又生落在山野中,故演变为野店。这“野店”就是六姐妹的家乡。

六姐妹和早年的沂蒙妇女至少有着这样三个不同:

第一,不裹脚,能劳动;

第二,没有包办婚姻,婚姻自由;

第三,能参与政治,享有与男人平等的权利。

这是因为,1938年八路军115师开赴山东进入沂蒙山区,立即进行妇女革命,引导山区妇女不再缠足。沂蒙六姐妹之所以不裹脚能干重体力活,能翻山越岭健步如飞,回归正常人的体力、体态,就是得益于当时的妇女革命。进而,她们向往与热爱自由,能参与政治,享有与男人平等的权利。

战役前夕,张玉梅是烟庄的村长,伊廷珍是副村长。其他四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是村里的文书、财粮员、妇女主任和公安员。六姐妹个个能挑重担,个个热情高涨。

张玉梅,1928年生,1941年为躲避派搜捕,13岁的她和家人一起来到烟庄。18岁时,就当上了烟庄的村长。

伊廷珍,1926年生,烟庄人,1941年7月1日加入中国,并担任烟庄村副村长和识字班班长。

杨桂英,1925年生,16岁嫁于烟庄农民员公东山(1938年入党)。受丈夫的影响,1943年加入中国,并担任村妇救会长。

伊淑英,1925年生,烟庄人。她出身贫寒,家人为革命牺牲,她成了孤儿,为人家当过童养媳。1941年加入了中国,从此开始组织本村妇女积极展开抗日斗争。

冀贞兰,1929年生,蒙阴县高都镇西高都村人。1943年在西高都村参加组织妇女识字班,1946年嫁到野店镇烟庄村,开始与本村妇女一起积极开展支前工作。

公方莲,1924年生,烟庄人。幼年丧母,与父兄相依为命。四五岁时跟随父兄闯关东。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沦陷后,一家人返回家乡烟庄。其后,父亲以做货郎生意掩护抗日工作,受父亲影响,她担负起掩护革命同志的任务。1944年,发动村里妇女参加识字班。抗战胜利后加人中国。解放战争初期,积极参加了大动员参军运动,组织妇女们帮助烈军家属做家务劳动和春耕秋收。孟良崮战役前夕,任公安员兼财粮助理。

在这个时候,人们也许会问:村里的工作都由女人们来做,男人们干啥去了。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男人们都打仗去了。当地资料显示: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蒙阴县所在山东解放区,成了军重点进攻的目标。沂蒙山区的几个县,都在积极地支前出兵、出夫,二三十岁的青壮年,大部分都去当了兵。1946年12月战事,蒙阴县绷到了极限,出了19183人次的民夫。可以说,沂蒙山区的广大乡村,几乎是户户出兵、家家有夫。烟庄当时只有150户人家,村里除了中老年人、半大孩子,只剩下了妇女同志。

陈毅为她们命名

“沂蒙六姐妹”这一称谓,是当年陈毅元帅亲自命名的。

2009年9月7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走过硝烟的沂蒙姐妹们》,“沂蒙六姐妹”之一的冀贞兰老人接受采访回忆往事。她说,自己第一次见到陈毅,根本不知道陈毅是陈毅,“当时快打仗了,大家都匆匆忙忙的,没工夫区分谁是首长谁不是首长……那天,我只看到有个人骑一匹马过来,打着绑腿,不知道他是谁,只觉得他很和蔼的一个人。”

过了几天,六姐妹接到通知,来到蒙阴的指挥部。在那里,冀贞兰又见到了那个很和蔼的人,那人很亲切地询问姐妹们这些日子摊了多少煎饼、做了多少鞋子、有什么困难没有。问完了,笑着说:“给你们起个名字吧,说叫大嫂呢,你们还有没结婚的呢,叫大姐吧,还有结了婚的,干脆就起名叫沂蒙六姐妹吧。”

到了这个时候,冀贞兰还不知道这人就是陈毅。若干年后,她到了孟良崮纪念馆,看到了一张照片,觉得照片上的人很眼熟,就是当年那个骑马的、很和蔼的人。之后,旁边的人告诉她,照片上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毅。而当时,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公方莲和她作为沂蒙六姐妹的命名已经叫得很响了。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了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在离孟良崮不足30公里的烟庄的她们,因为表现突出成为模范群体。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军区机关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报道了她们的事迹。 从此,“沂蒙六姐妹”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沂蒙山区。

她们的支前模范先进事迹

当时,我们的队伍的物质上很穷,很多战士都赤着脚,爬山路的时候,山上的石头把战士的脚磨得淌血流脓。风华正茂的六姐妹打心里认定了的部队就是老百姓的部队,看到这些她们心疼。

在六姐妹中,冀贞兰的针线活是最好的。她和姐妹们一起打壳子、弄帮子、纺线拧麻绳。鞋面布料不够,她带头捐布,把丈夫做织布匠赚的布头,都捐了出来。她也曾把自己正穿着的,才洗了一次水的衣服大襟撕下来做了鞋面布。1947年下半年,占据蒙阴大部,冀贞兰等积极分子跟随部队转移,老家年仅两岁的大儿子得了病,没有得到好好照顾与医治,最终天折。

一只鞋底要纳120行,一行要过30多针,每针都要经过锥眼、穿线、走线、拉紧。当时不分白天黑夜地做军鞋,做鞋搓麻绳要用腿帮忙,时间长了把腿都磨破了,手也不行了,实在累了就躺在地上打个盹。为了做军鞋,六姐妹彻夜不眠,伊淑英胳膊和大腿都磨起了泡、出了血,手指也变了形。她当时身怀有孕,行动艰难,但后来“跑到北边生了个孩子,3天就起来干活了。”

孟良崮战役期间,杨桂英与姐妹们做军鞋、烙煎饼、筹粮草,拥军支前走在前。随后方队伍转移时,杨桂英眼看着一颗炮弹落在了他年仅四岁的大儿子的不远处,巨大的爆炸声当场就震聋了孩子的双耳,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从此就生活在了无声的世界里。她那落下了终身残疾的大儿子,直到去世还是单身。(《山东蒙阴“沂蒙六姐妹”:沂蒙精神永续传承》中国发展网,2021-06-16)

除了做鞋,六姐妹还做着照顾伤员的工作。孟良崮战役前夕,烟庄村接收了20多名伤员,六姐妹动员有条件的农户安排到隐蔽安全的山沟里护理,公方莲和姐妹们为伤员端药,洗刷、换药,把伤员当做自己的亲儿子、亲弟弟照料护理。当时医用纱布不够用,公方莲就把自己家里白棉布用盐水煮了,当医用纱布使用。经过她们的精心照料,十多天后,伤员们陆续归队。

除了照顾伤员六姐妹还带领烟庄村妇女行动了起来,饿了舍不得吃粮食,吃两口榆钱饭凑合,手上烫起了泡挑破了接着干,2天之内就把2500多公斤粮食烙成煎饼送到了前线。公方莲手上有一处显眼的伤疤,在支援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一人扛三盘鏊子(一种从远古相传的制作面食的工具,生产饼类,史称煎饼,又称烙饼、烙馍等。是河南,苏北,山东地区用来做煎饼美食工具,煎饼是山东地区之主食,有“家家支鏊子,户户烙煎饼”的传统习俗),两天两夜没合眼,摊了160斤煎饼。

摊到最后头晕眼花,公方莲的眼皮儿直打架,烙着烙着就睡着了,手伸在火烫的鏊子上,烙出了水泡,她就用凉水洗一把脸,又接着烙,一直坚持到任务完成。煎饼运走了,但她却累倒了,也留下了永久的伤疤。

当时,村子里能干活的妇女只有80来个人。她们对这些妇女说:“想想前线的战士在流血,俺们妇女就是拼了命也要把煎饼摊出来给部队送去。”

除了送煎饼到前线,在孟良崮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六姐妹还主动承担起了运送草料和的重要任务。当时,上级党组织要给部队的战马凑2500公斤草料,她们二话没说,主动承担了下来。然而,为了躲避轰炸,乡亲们都躲到山沟沟里去了,敌人多次来村里烧杀抢掠,抢得村里空荡荡的。怎样才能凑足2500公斤草料呢?

六姐妹互相“打气”,心想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这么点困难算不了什么。于是,她们咬紧牙,翻过一道道山梁,走进一个个村庄,终于凑足了草料,接着又立刻动员了村里的妇女组织运输队,把草料送到了预定地点。

除了草料,六姐妹还给部队送过。一箱七八十公斤,一个人扛不动,俺们就两人抬,翻越10多公里山路,一直送到前沿阵地。当时战士看到俺们,很多都感动得抹眼泪……张玉梅说:“当时大家都是自发自愿的,部队要啥就给弄啥。咱啥都不怕,‘光荣’了都不怕,为革命嘛,就得有牺牲。”据不完全统计,除了500多双军鞋,在解放战争期间,六姐妹还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凑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邓灵蕊《“沂蒙六姐妹”冀贞兰事迹简介》山东商报,2022-08-07 )

沂蒙精神永续传承

陈毅元帅说过:“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沂蒙六姐妹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革命精神的一个鲜明代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沂蒙党政军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沂蒙人民信任党,铁心跟党走。军民水融、生死与共,铸就了弥足珍贵的沂蒙精神。沂蒙六姐妹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淮海战役,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不分昼夜,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也让沂蒙精神得到了永续传承。

张玉梅,解放后,组织妇女办识字班、读报班。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妇女集体劳动。2015年4月15日,张玉梅同志去世,享年87岁。当地党委和政府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难舍“六姐妹”》 齐鲁晚报 ,2016-06-25)

伊廷珍,2015年11月3日逝世。生前,她被评为“爱国拥军全国十大新闻人物”,被山东省妇联、省民政厅、省军区命名为“山东红嫂”、山东省“十佳兵妈妈”。据伊廷珍的二儿子徐敏安回忆,母亲40岁的时候才有的他。那时,母亲忙于村里工作,顾不上照料孩子。有一年夏天下大雨,徐敏安的大姐被洪水冲走了,幸亏被路过的邻居看见救了起来。

徐敏安说,当时他和哥哥徐美福都特别想当兵,尤其徐美福到了着魔的地步。但当征兵名额下来后,体检合格的徐美福落选了。武装部给出的答复是:征兵名额有限,必须优中选优。

徐美福先是与征兵干部软缠硬磨好几天,眼看好话说尽没有用,灵机一动想到了母亲:“娘,那么多报纸电台宣传过你,好多大干部也接见过你,你就帮儿找找人当兵吧?”没想到,母亲踌躇再三拒绝了他:“孩子,你想当兵娘理解,可部队征兵是优中选优,娘是拥军支前模范,你不如人家,让娘咋张开口啊?”

徐敏安18岁那年也想去当兵,体检也合格了,但伊廷珍考虑到本村的魏树玉家兄弟五个,生活困难,就让魏树玉当兵去了。魏树玉在部队干了3年,复员回来后落户济南。徐敏安的女儿徐静很想当女兵,求奶奶给武装部的领导打声招呼关照下,伊廷珍多次见过武装部的领导,一字没提孙女的事。(《蒙阴县:沂蒙六姐妹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灯塔-党建在线,2019年07月04日 )

杨桂英,解放后继续发扬战争年代光荣革命传统、积极为党工作,一直担任党支部委员、妇女主任至1992年65岁高龄。期间,全村没有发生违纪超生现象,曾先后被评为蒙阴县劳动模范和临沂地区计划生育先进个人。2002年6月因病与世长辞。

村民们回忆说,杨桂英在村里干工作,对子女管的更严,别人能行的事子女就不行。但凡村里有招工等对群众来说的好事总是先替别人着想。杨桂英最小的儿子公方明说,在那个年代能招工当上工人,是件非常光荣自豪的事,因为母亲的原因,这样的好事想都不要想,等他知道消息的时候,人家早就招完工去上班了。

伊淑英,1950年在野店区担任妇代会长,一年以后,她回到烟庄小乡从事妇女工作。60年代中期得胃病住院,病愈后不再从事妇女工作,但是积极过问协助乡村工作。2012年,伊淑英患病卧床,其生活起居由大儿子照顾,与病魔顽强抗争4年。2016年6月21日伊淑英同志去世,享年91岁。

伊淑英的二儿子郑步奎说:“别看我母亲没什么文化,但觉悟高,是在那段血与火岁月锤炼出的眼界和心胸,也是成长在和平环境的人们难以比拟的。”在儿子的记忆里,母亲经常这样教育后辈: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那么多人牺牲,为了革命他们付出了一切,得让年轻人记住这些过去的事。

生前,伊淑英同志常说:“组织上对俺们这些‘老骨头’可照顾了,社会上对俺们也尊敬,其实当年支前那些事,换了谁都会那么做。”让伊淑英老人最骄傲的,不是她早年拥军支前的光荣事迹,而是她的子孙参军、入党。她说:“俺的3个儿子、一个孙子都参军了,他们也都是党员,一想起这个,俺心里就‘恣’。俺的一个重孙子也上三年级了,俺经常教育他好好听话,长大了一定也要入党。要让子子孙孙都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冀贞兰,解放后,由于身体状况不佳,一直从事家务劳动。2009年9月去世。过惯了苦日子的冀贞兰和其他姐妹一样从不乱花钱,生活异常俭朴。晚年坚持自己做饭,每天三顿吃煎饼。她的儿子公丕合介绍,1994年,县里领着“六姐妹”上北京时,母亲是用一个小提包带着黄灿灿玉米面的煎饼和腌的发黑的咸菜去的,她说:能去北京,已经给县里添了不少麻烦,也花了不少钱,咱能省一分是一分啊。

公方莲,解放后在村里做过妇女工作。公方莲于1976年8月病故。儿子伊廷传曾经面对公方莲手上有一处显眼的伤疤,问公方莲:为啥这样做?公方莲说:“能为啥?前线战士正在冲锋陷阵、流血牺牲,为的谁?别说烫个疤瘌,就是搭上我的命,也决不能让亲人饿着肚子打仗!”

六姐妹,六幅画,在一起,就是一幅连环画,画的背后,不但有我们的过去,还有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0826/1684845900100984.html
上一篇:八字缺木就没有命好的(女孩命中缺木是好事)
下一篇:周易八卦免费算命(周易八卦免费算命生辰八字)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