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可以回娘家吗(正月十五可以回娘家吗对谁不好)

正月十五元宵节到了,出嫁的女儿能回娘家吗?为什么?

导读:正月十五元宵节,出嫁的女儿能回娘家吗?为什么?

一转眼的功夫,春节就来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了,这也是我国春节的最后一天!众所周知在我国元宵节是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节日了,它也叫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等!

在这一天不仅有吃元宵的习俗,还有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那元宵节这天嫁出去的女儿能回娘家吗?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民间的说法!

之所以会和大家突然聊这样一个话题,是因为确实有些人有这方面的困惑!笔者有个堂妹,昨天就打电话给我,问我老家这边有没有元宵节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的习俗!

当时我也很吃惊,都21世纪了怎么还会有这么奇葩的习俗,现在不是想回就回吗?

后来问了一下家中的长辈才知道原来以前很多地方确实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出嫁的女儿在前三年是不能回娘家的,而这个习俗也称之为“躲灯”,并且这个习俗不只是南方有,在很多北方地区也是流传很广!

当时在很多地方的民间还流传了不少相关的一些农谚和俗语,比如“闺女不看娘家灯,十五之前不登门”,意思是说嫁出去的女儿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不宜回娘家,最好是在正月十五之前不要回娘家!

在有些地方有着更为吓人的说法,比如“正月十五看娘家灯死公公”等,说正月十五元宵节如果回娘家了,这样就会对公公不利!但多数地方认为对娘家的兄弟或者是父母不利!所以也是因为有这些说法,古人一般都是很忌讳在正月十五回娘家了,这个以前在很多地方是约定成俗了的!

为什么古人不提倡出嫁的女儿元宵节回娘家呢?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的日子,由于它时间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因此也叫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不过元宵节在我国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传它起源于古代民间的开灯祈福习俗,大约在西汉时期已经受到重视了,但是真正作为全国的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并且因为是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有这一天吃元宵全家团圆的习俗!既然是团圆的日子,老话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为什么出嫁的女儿却不能回娘家和家里人团圆呢?

首先,古代嫁出去的女儿一般不能主动回娘家的!

实际上不只是元宵节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在正月初一也不能回娘家,另外还有好些传统的节日也是不能回去的!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一旦女儿嫁出去以后,娘家就不是想回就回了,一般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才能回去,比如正月初二就是很多地方回娘家的日子!而且如果娘家的人没有邀请回去,那么就不可以回去的!

其次,出嫁的女儿就是“外人”!

这个听起来有点伤人,但在古代确实如此!老话常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意思是一旦女儿出嫁了,就称为了别人家的人了,从此以后家人变成了亲人!即便是关系再好,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了!

而且在古代的时候女人的社会地位本来就不高,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嫁出去了,那就属于夫家人,没理由在回到娘家了!而且从亲属关系上来说,出嫁女理所应当在夫家过年,过节,这才是符合礼仪的!

团圆的日子更应该在家里帮忙,而不是回娘家!要知道在以前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当时的社会对女人的要求很高,相夫教子,孝顺公婆这些都是基本的要求!

而无论是正月初一,还是正月十五这样重要的日子,家里人要吃团圆饭,肯定是有不少家务活要忙碌的!如果这一天自己回娘家了,那么这些家务活就全部落在了婆婆的头上,这样不仅于当时的礼数不和,会被人认为不孝顺公婆,很容易引起婆媳的矛盾!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元宵节这样团圆的日子,一个人回娘家了,尤其是才嫁过去没多久的新媳妇,这更是容易被婆家挑毛病,万一丈夫也孝顺听父母的,就容易引起夫妻感情不和!

如果被村里的人看到了,也会议论纷纷,比如猜想是不是在婆家被欺负了,或者是干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被婆家赶回家了!要知道流言蜚语就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在古代的时候对于女人来说名声是最为重要的,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

写在后面

之所以在以前会有这样的习俗,甚至说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对娘家人不利!有些回去了,还会被娘家人赶回去!其实现在看来就是古人的一个善意的谎言!

他们也是希望女儿在婆家能安安心心的生活,从此以后断了念想,婆家才是她以后生活的地方!要在这里好好和公婆相处,照顾好一家老小,这才是她们该做的事情!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没有了这个习俗,就算是有也是极少数地方还存在了!因为时代不同了,很多人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尤其是远嫁的女儿,更是一年回去不了几天!

因此很多的父母也是思女心切,从而这些禁忌倒是要靠边站,毕竟一家人好好过个团圆年才是最重要的。

你家乡还有这样的习俗吗?听说有些地方就算女儿和女婿回去了,也是不能同床共枕的,你家乡有吗?最后祝福大家元宵节阖家幸福,团团圆圆!

正月十五,牢记“1不丢、2不说、3不留、4要做”,纳财接福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传说正月十五是天官赐福的日子,这天接到财运福运一年顺!这么重要的日子,当然有很多不得不知的习俗与禁忌。常听家中的长辈说:正月十五,牢记“1不丢、2不说、3不留、4要做”,纳财接福。这里说的就是正月十五的忌讳和讲究,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看一眼就知道!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布灯习俗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期,在汉明帝时期,每年正月十五,宫中都会“燃灯表佛”,这就是元宵节的雏形。到了汉文帝时期,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而到了隋唐时期,这种燃灯的习俗演变成了元宵赏灯。唐朝诗人苏味道的佳作《正月十五夜》中对当时元宵夜就有这样的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不难想象,那时的元宵之夜场面空前盛大,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一派欢乐祥和、普天同庆之景象。

正月十五是人们祈福天降祥瑞,添财添福的大日子,规矩和禁忌也特别多,稍有不慎就可能触了“霉头”,尤其是“1不丢、2不说、3不留、4要做”的忌讳您要多多了解。

1不能丢:不能丢东西

俗话说:正月十五物不丢。老一辈人认为,正月十五这天,避免不慎丢掉东西。倘若这天“不能照顾好自己的口袋”,丢了东西,就意味着财气会流失,所以为了新的一年财气旺盛,正月十五赏花灯、看舞狮、猜灯谜时,口袋的东西务必要看好了,千万不能弄丢。

2不说:不吵架、不说孩子

正月十五这天是天官赐福的日子。全家老少在元宵节当天要和睦相处、彼此融洽。正所谓“祸从口出”,如果元宵节这天家中大人吵架,小孩哭泣,则是不祥之兆,这一年的运势都不会好。家中大人小孩子都开开心心的,则一年都有好运气!家和万事兴!

3不留:用过的灯笼不能留

“天上一圆月,地上万盏灯”。正月十五闹花灯,是中国农历新年的传统活动。正月十五后,就需要将其摘下,表示已经承接了所有的福气。此时需要把灯笼就地销毁,而不能留下第二年继续使用。古人的处理方法是把两个灯笼互相撞一下,里面的蜡烛就会点燃整个灯笼,这叫作“碰灯”。现在的灯笼大多是电灯,处理方法就是把灯泡取出,将灯笼放入塑料袋中扔掉即可。

4要做:吃元宵、赏花灯、送孩儿灯、走桥摸钉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民间的重要习俗,意为纳财接福。“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宵佳节,一碗香甜软糯的元宵必不可少。

元宵最早叫“浮元子”,有的地方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与圆谐音,有团团圆圆的好意头,无论北方的元宵还是南方的汤圆,都饱含了一家人团圆美满、阖家欢乐的美好寓意。

赏花灯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张灯结彩,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这些花灯又称为“祈福灯”或者“平安灯”,寄托了人们向上天祈福的美好意愿。

元宵佳节,除了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热闹之景,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之情。古时的年轻女子大多“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灯会,才得以结伴赏灯,这也就创造了“偶遇”意中人的机会。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十四岁的太平公主乔装打扮,溜出皇宫时,她做梦也没有想到,上元节的长安城,正在为她与薛绍安排了一场浪漫而传奇的相遇!

送孩儿灯

“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因此在元宵节这天,娘家要给新出嫁的女儿家灯笼,寓意“添丁”,以祈求新婚的小两口能吉星高照、早生贵子。送孩儿灯讲究送双不送单,如果女儿已经怀孕,娘家的父母要送一对小灯笼,寓意着“儿女双全、孕期平安”。

走桥摸钉

谚曰:“跑一跑,不见老”,“爬爬城,不腰疼。” 走百病是北方正月十五的传统活动之一,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元宵节或元宵节次日,妇女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习俗中走桥与摸钉相连,“钉”谐人丁之丁,摸钉相当于摸钉求子,有人丁兴旺的寓意。

正月十五,牢记“1不丢、2不说、3不留、4要做”,纳财接福。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都有不同的春节风俗,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禁忌之外,有些地方有正月十五不能穿黑或白色的衣服、不能洗头、米缸不能见底,像这种说法还有很多,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说看还有哪些正月十五要注意的事情,让大家受益!正月十五纳财接福,愿大家虎年大吉,多财多福,好运连连!

女子失散24年成黑户 浙江海盐民警带其踏上千里回家路

中新网嘉兴1月28日电(胡丰盛)年关临近,游子归乡情尤甚。28天上午,天气不算太好,浙江省海盐县沈荡镇横泾村的贵州籍海盐媳妇杨通美(自称杨敏)却得到了一个等待已久的好消息:经历发函协查、人口信息系统排查筛选、照片辨认、DNA比对、调查取证等一系列调查环节后,她千里回娘家的梦想即将实现。29日上午,她和丈夫将在海盐民警的陪同下启程,回到阔别24年的贵州老家。

来到杨通美家中,记者看见她特地换上了大红的新衣服,脸上洋溢着一种迫不及待的笑容,这种笑容在这年根下显得特别幸福。

离家24载 与家人失去联系

“我太开心了,以为这辈子都见不到娘家人了。”杨通美激动地说,24年前,她离开贵州老家,来到海盐沈荡打工后,便一直没有身份证,至今没有回过老家一次,与家人失去了联系。“民警同志拍的照片中,我一眼就看出来是爸爸,虽然他的背都驼了。”

杨通美在辨认亲人信息 海盐警方供图

“我哥哥生了几个儿女,我姑姑你们见到了吗……”杨通美一遍遍向民警询问着老家亲人的情况。在沈荡集镇上,特地为父亲购置了冬天穿的衣服。她丈夫则为老丈人买了烟作为新年礼物。

明天5点30分,杨通美将从海盐出发,乘飞机赴贵州贵阳。届时,她的二哥杨通军将在机场等候。

按计划,当天她将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办理户籍信息,随后乘车回到老家。

海盐民警赴贵州实地核实信息 海盐警方供图

顺利的话,明天傍晚时分,杨通美将与阔别24年的老父亲相聚。

新年来临之际,杨通美缘何需要在民警的陪同下回贵州省亲?说起这个,还要得益于当地警方在2018年12月份的一次大走访。

在这次大走访中,沈荡镇派出所警员得知杨通美没有当地户口,没有身份证。

“当时,我们就想上门采集信息,帮杨通美补办身份证,但是通过和杨通美本人沟通得知,她是经人介绍与丈夫李先生生活在一起,至今没有回过老家一次。又与家人失去联系。”沈荡派出所户籍民警沈方平说,“这就复杂了,因为我们系统内没有杨通美的信息,如果要补办身份证,则需要她户籍所在地的信息。而她的户籍在贵州。”

警方的原始户籍登记资料 海盐警方供图

获悉此情况后,海盐县公安部门高度重视,开展专题会商并全力开展调查。

“杨通美称她老家在贵州省的炉山,是炉山镇还是炉山村不清楚,是少数民族,没读过书,不识字,她在老家叫杨通敏(音),父亲叫杨正林(音),大哥叫杨通贵(音),二哥叫杨通军(音),大姐叫杨通花(音),其余情况一概不知。”治安大队民警刘辉说。

民警通过调查,贵州省的炉山镇有2个,一个是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炉山镇,另一个是在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炉山镇。于是立即发函给这两个炉山派出所,要求协助查找杨通美的家人,但回复均未果。

大海捞针 功夫不负有心人

面对此情况,杨通美身份信息的查找似乎已经陷入“查无此人”境地,但是民警并没有放弃。

2019年1月11日,海盐警方带上贵州老乡,又来到杨通美家中了解详细情况。

通过方言沟通,民警得知她老家有梯田、种水稻,通过研判,威宁县的炉山镇没有梯田和水稻,在凯里市炉山镇的可能性较大。得知这一重要信息后,海盐警方立即向凯里市警方发出协查请求。凯里警方把年龄接近的叫做杨通贵、杨通军、杨通花的人进行筛选和照片辨认,但都被一一排除了。

这样寻找一个人简直犹如大海捞针一般,但功夫不负有心人。

“当我们建议凯里警方与死亡、迁出的历史注销信息库进行比对时,终于出现了转机。”治安大队民警刘辉说。“终于查找到一名死亡注销的杨通贵与杨正林在凯里市大风洞镇江山村民江组属同一户,而且该组还有一名叫杨通军,年龄相似,地址也接近,大风洞镇就在炉山镇旁边,相似度骤然上升。”

信息反馈过来后,海盐县公安局治安大队立即接杨通美进行照片辨认,最终确定,杨正林、杨通军的照片,正是其父亲和二哥。

此时,贵州省凯里市公安局大风洞派出所也联系到了杨正林,据他们反映确实是有一个失散20多年的小女儿,当地警方通过查找原始户籍登记资料,确有一名1974年出生的杨通美,而其户口在人口普查中因长期失踪被注销了。

为确保万无一失,海盐警方带着杨通美的血样于近日赴贵州省凯里市与杨正林的血样进行DNA比对。“目前,比对结果出来,基本可以确认二人系生物学上父女关系。”治安大队民警刘辉说。

至此,在海盐警方与凯里警方的全力配合查找下,通过实地走访、发函协查、人口信息系统排查筛选、照片辨认、DNA比对、调查取证,确认杨通美的户口在贵州省凯里市大风洞镇江山村民江组,姓名登记杨通美,目前户口已按失踪注销,父亲杨正林(85岁),二哥杨通军(50岁)户口在同一村组,其母亲石光英、大哥杨通贵已死亡。(完)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0914/1685841900108054.html
上一篇:巨蟹男千万别找摩羯女(巨蟹男千万别找摩羯女谈恋爱)
下一篇:中午是什么时辰(中午12点是什么时辰)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