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记忆丨图集:那些年,郑州的七夕都怎么过?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白周峰
8月4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的七夕节。
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佳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还记得往年的七夕节你是怎么过的吗?
有网友会说:“别问七夕怎么过,我略过,错过,一笑而过,我躺着过,上班过,闭门思过,我得过且过,伤心又难过,你管我怎么过,跟你又没关系……”
确实,七夕节是小两口的事儿,怎么过由小两口说了算。作为旁观者和新闻事件的记录者,记者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用镜头记录下了当年七夕节的活动,有常规的排队结婚登记,有别出心裁的接吻大赛,也有人体模特情侣站在商场橱窗里招揽顾客等。让我们跟随镜头回顾往昔七夕节的精彩瞬间:
2007年七夕节,郑州市一家商场举行“浪漫七夕”活动,请来人体模特站在橱窗的位置展示,很吸人眼球。(上图)
2008年的七夕节。时值奥运会正在北京举行中,七夕的宣传画上加入了奥运元素。(上图)
2008年的七夕节,郑州陈寨花卉市场上的鲜花销售火爆。
2009年七夕节,郑州市德化步行街上,一商家举行”接吻大赛“,奖金丰厚,吸引了不少参加者,引人围观。
2010年七夕节,郑州市金水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门口(老址),新人们早早地搬着小板凳来门口排队,等待开门后领结婚登记证。
2013年七夕节,郑州市妇联等单位组织”相约七夕“军地联谊会。图为参加活动的男女正在进行互动游戏:齐心协力和穿针引线。
2015年七夕节:8月20日是七夕中国情人节,郑州市金水区民政局门口领结婚证者的新人排起长队。
2016年七夕节:8月9日是七夕节,郑州街头多了许多卖花女。在紫荆山公园门口,几名女孩儿抱着一大束“蓝色妖姬”在叫卖,99朵的卖799元,不少情侣笑着从旁边经过。
2018年七夕节:8月17日,七夕节,郑州市农业路与花园路交叉口,一名男子蹲在广告牌前给家人打电话。
2018年七夕节:8月17日,七夕节,郑州市丰产路上的一个理发店里有不少做头发的女士,据店家称,七夕节当日前来理发的比平时多一倍。
2018年七夕节(8月17日),七夕傍晚的火烧云美翻了!郑州市西边的天空出现大面积的火烧云,霞光满天。在东风渠政七街桥头,不少情侣在这里拍照留念。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李钰
多彩七夕
8月4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一对新人领取结婚证后拍照留念。司伟 摄
中国日报北京8月4日电 2022年8月4日,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新人也选择在这一天登记结婚,见“证”爱情。
8月4日,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一对新人展示刚刚领取的结婚证。郝群英 摄
8月3日,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中江村“银发”婚礼现场,一对老人深情相拥。当日,区妇联等部门为9对60岁以上老人举行“银发”集体婚礼,让老人们再次感受浪漫。瞿明斌 摄
8月4日,山西永济第24届爱情文化节,20对新人参加唐制旅游集体婚礼。刘宝成 摄
8月4日,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一对新人在集体婚礼上共饮合卺酒,寓意夫妻二人从此永不分离。张振祥 摄
8月4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和平镇长安村一古宅内,女士们将针静置在水面上,体验“浮针试巧”。吴拯 摄
8月3日,江苏省南京市一家购物中心,长达20米的楼梯上铺满了玫瑰花,吸引市民前来观赏、拍照。方东旭 摄
8月3日,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的一家花卉商场内,商家正在整理花卉。七夕节鲜花预订量增加。曹建雄 摄
8月1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东风东街,“爱情列车”吸引市民“打卡”拍照。张驰 摄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年七夕节是哪一天?
2018年中国情人节时间:2018年8月17日星期五。七巧节,2018年是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每年七月七日,称七夕节,乞巧节、七巧节、少女节、女节、女儿节、洗头节、情人节、双星节、双七节、妇女节等,汉族文化传统中国节日。民间不断相传,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可以通过爱情鹊桥相会的日子.
牛郎和“织女星”都是源于古代的恒星名称。牛郎织女星的神话是基于对天性的崇拜而产生的一天之内经过[天空的]七个阶段。虽然是七次,但是报纸上没有。他牵着牛,但他不拿箱子。”在西汉刘安《淮南子》及东汉应劲《民俗通》里,进展了喜鹊填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神话内容,至今仍撒布在官方。庆祝七夕节的习俗始于古代。《罗颀》中的事源:“淮王烧七夕先定。”。”汉魏时已有知识穿针乞巧,晒衣曝物的节俗。东晋《葛洪》中的《西京杂注》中有这样一句话:“7月7日,汉代彩衣女子常在翻领楼穿针,这也是一种习俗。此外,《艺文汇》第四卷还收录了《论竹林七贤》:“旧俗,七月七日,法应晾衣”。”后世围绕着织女,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国家地区,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清代称七夕为“乞巧节”,这是我们一个企业非常喜欢热闹的节日。因为活动的多样性,女孩们特别开心,她们穿着新衣服,崇拜双星,做着各种活动乞讨的技巧。到了时期,乞求聪明的习俗并没有减少。19年修订的《盖平县志》记载:“曾在壶中作浮针,月下穿丝的女子,到爪果院讨巧(织女)。”“让男孩和女孩在深夜偷听对方。《营口县志》还载有“民间传说中的黑鹊弥桥、牛女相会”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