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要没死,能统一地球吗?曾灭掉40个国家,征服720个民族
成吉思汗在中国人眼里应该有一个战神的形象。
在中国的历史上,成吉思汗时期是中国所占版图最为广阔的时期,从成吉思汗本人到窝阔台到忽必烈,元朝灭亡了四十多个国家,征服了七百多个民族,奴役了超过六亿人口。
成吉思汗,这个在宋元时期让敌人闻风丧胆,让族人甘愿臣服的名字,的确当得起战神的称号。
可是这位草原上来的君王一生都在扩张,最终也是死在扩张的路上。
这是成吉思汗同各代君主最大的不同,他永远不满足于国土的面积,他追求不给外族留一丝一毫的喘息,蒙古的铁骑应该踏平目之所及所有的土地。
可是元朝并没有完成他一统天下的志向。
那么倘若其身不死,寰宇是否将是成吉思汗的天下呢?
大蒙古国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成吉思汗是他受封汗王的尊号。
他是蒙古族人,是世界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元朝的奠基人,是元太祖。
他的扩张生涯从他第一次率兵夺回乞颜部开始,直到他老年倒在战场上,而他扩张的赫赫战功也以国土面积的大小表现在了历史上。
蒙古人生长于马背上,食牛羊,饮奶浆,搏斗、骑射都是他们的强项。
在冷兵器时代,蒙古人仿佛天生就带有中原人追赶不上的力气和勇气,他们在贴身搏斗中占有巨大的优势。
而统一这支力量的,正是成吉思汗。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蒙古一直处于状态,部落之间的互相残杀吞并屡见不鲜,同族团结并没有存在于蒙古人的思想里。
直到1206年,成吉思汗正式统一蒙古国,在他的武力征服各部过后。
或许是性格使然,或许是年少让他体会到了统一的快感,还有那种追逐扩张的满足感,于是他这一生都奔驰在扩张之路上。
蒙古人不擅长耕种与手工业,于是蒙古国在其大汗戴带领下选择了南下劫掠,先是西夏,再是西辽,再是大金。
蒙古国的每一个对手都曾是实力强大的侵略国。
成吉思汗从1206打到了1226,二十年的征战,没有任何停止的想法。
直到成吉思汗六十六岁他临终于战场时,他仍旧交代:“联宋灭金”、“必灭西夏”。
汗王之死大大激发了士兵们的斗志,他们誓死要完成成吉思汗的遗愿。
他们冲进西夏皇宫,烧毁了所有庙宇、宫殿,不允许给西夏修史,他们不但要让西夏消失于地理,更要让西夏消失于历史,以报汗王之仇。
而在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伟大之处方更能体现。
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死并没有停止大蒙古国的扩张。
他的军队向西到了莱茵河畔来“饮马瀚海”,向南到了缅甸越南,向东到了日本海,向北覆盖了整个西伯利亚平原。
古代帝王之业大多毁于后代,而窝阔台上台后,一是联宋灭金,二是继续西征,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大蒙古国的疆域在窝阔台的手里扩展到了欧洲。
后来蒙哥征战覆盖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地域。
再后来忽必烈曾两次进攻日本,征服了缅甸。
这是大蒙古国解体前最大的版图,有四十个国家被征服的版图,有无数人民被残杀奴役的版图。
忽必烈在1260年称帝,在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1279年彻底灭南宋,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冉冉升起。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少数民族建立的大统一,而成吉思汗,是元朝唯一的太祖,以表建国之功。
成也战争,败也战争我们之所以会幻想成吉思汗的复生,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元朝的短命。
骁勇善战的蒙古人,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结束了这个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朝代。
我们总是会幻想,如果太祖还在,肯定不会任由朝政积弊,吏治;肯定不会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征战。
要知道,世界上陆地被环绕着海洋,深不可测,台风洋流更是自然的阻隔。以当时的生产力来看,成吉思汗除非能活到如今,否则甚至难以跨越日本海去征服日本,更不要说太平洋,北冰洋等其他海域。
地球不同纬度气候差异极大,成吉思汗所在的蒙古族常年生活在北温带,如果想要征服赤道地区,那么潮湿的气候,高温,毒虫叮咬,都可以杀死一整个军队。
忽必烈就正是因为这些不可抗力,在侵略日本、缅越时多次受挫。
所以,从现实角度来看,成吉思汗也无法征服世界。
而且即便他克服了所有的自然条件,真的占领了每一片有人类的土地,他也很难真正统一世界。
元朝的积弊自蒙古国建立就开始了,他们不断吞并其他文明却从未打算学习文化,只知道战争侵略从未考虑过居民安定需要怎样的生产条件。
之前仍处于游牧民族的时期,仍处于习惯逐水草而居的不稳定生活,但是一旦定居到中原,文化冲突就十分激烈显现出来。
他们只考虑过杀戮,从未考虑过生存。这是太祖在时已存在的问题,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一国之本在于民,决定一个国家生存时间长短的不会是帝王,而是人民,如果人民不愿意支持这个王朝,其必然灭亡,譬如元朝。
看一个国家是否统一不仅仅指版图上是否被划为了一个国家的范围,更应该指其间的人民是否都安居乐业,互帮互助,地区经济差别是否不大,中央管理是否全国统一平等等等。
所以,成吉思汗是做不到统一世界的。
以武力管辖的土地,只会像元朝一样,遗憾流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中国的成吉思汗但是我们没人可以否定成吉思汗的功绩的伟大性。
即使他的文明开拓者的身份与野蛮者的身份存在争议,即使甚至有人非要说他并非中国人。
我们铭记他,铭记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领袖,是为中国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
我们学习他,学习的是逆境重生的能力,不忘初心的志向,心志同能力的匹配,方能造就世界级的人才。
成吉思汗逝世(公元1227年8月25日)
不要想有人保护你,不要乞求有人替你主持公道。只有学会了靠自己的力量活下来!
尽管铁木真童年坎坷但是在那个时代的北方游牧民族只有坚强的毅力才能坚强的生存下去,可谓少年多磨难,人生崎岖志亦坚。
在我的力量还不足的时候,我就得忍让,违心的忍让!把自己的翅膀练硬,那时即使有风有雨也挡不住我往高处飞翔!
不因路远而不走,要走就能走到。不因物重而不搬,要搬就能搬动
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到处追杀你的敌人,侵略他们的土地,掠夺他们的财富,然后听他们妻子儿女的痛哭声
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战绩相当辉煌,号称战马铁骑能到的地方,都是成吉思汗的土地。有人说他是暴君,有人说他是一代天骄,世间总是弱肉强食,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也许战争带来的总是残酷的,但是像始皇帝一样,对于统一之后的人们来说却是幸福的,这些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痛苦之上,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病逝六盘山附近的清水县,终年66岁。从此辉煌不在延续。他下葬地点至今仍然是迷雾一团。成吉思汗弥留之际,守护在身旁的部将遵照传统习俗,从白骆驼额头上取下一绺绒毛放在他的嘴上,吸收了他最后一口气,留下他的灵魂。
成吉思汗死前的三条遗嘱
第一道遗嘱:选窝阔台为继承人
“吾儿,父殆至寿终矣。赖长生天之助力,吾已为汝等建此大帝国。自国之中央达于四方边极之地,皆有一年行程。设若汝等欲保其不致分解,则必同心御敌,一意为汝等之友朋增加富贵。汝等中应有一人承大位。吾死后,汝等应奉窝阔台为主,不得违我遗命。察合台不在侧,应使其勿生乱心。”
第二道遗嘱:征服西夏
成吉思汗的部下严格执行他的遗嘱,秘不发丧,等西夏最后一个皇帝来到大汗帐篷外行礼时,以为成吉思汗只是生了病不能见他。三天后,西夏末帝被杀。蒙古大军进入兴庆府(即今宁夏银川)后,大肆。在成吉思汗的第二道遗嘱下,西夏被灭,从此再未复苏。
第三道遗嘱:灭掉金国
《元史》卷一中记载了成吉思汗的第三道遗嘱:成吉思汗临崩谓左右曰:“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
65岁高龄的成吉思汗,为什么要带兵灭西夏?
十三世纪初,蒙古部乞颜氏酋长铁木真,以杰出的军事才能,击败了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兴安岭,南起阴山北麓,北至贝加尔湖的漠北草原各游牧部落,于1206年创建了蒙古汗国,结束了漠北数百年的历史。成吉思汗所统治的漠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生活极需的农产品及其他更多的物资。为了满足经济上的需要,成吉思汗向四邻地区发动了一系列掠夺战争。
正当成吉思汗统一了漠北,向外扩张之际,在我国漠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正处于几个封建同时并存、相互掠夺、连年征战的时期。在黄河流域,河套以西有党项拓拔氏建立的西夏国;河套以东,先是契丹族耶律氏建立的辽国,后有女真完颜氏建立的金国;在今新疆、中亚有契丹族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在淮河以南有赵氏南宋朝廷;在西南有白族为主体的大理国;这种局面,也为成吉思汗挥师南下,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后,其主要目标是对金国进行复仇战争,反抗、摆脱金国的统治。但是,作为一个战略家的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未敢轻动也”。因为金国是女真贵族统治的、以汉族为多数的中原大国,物产丰富,文化发达,军力雄厚,当时尚能击败南宋,称雄一方,不可轻视。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虽攻占了金国的部分土地,但蒙、金仍处于对峙状态。成吉思汗审时度势,没有首先把矛头指向金国,而是选择了在辽、北宋及金、南宋两大势力斗争夹缝中生存的西夏为突破口,从1205年至1227年,先后五次用兵西夏,1226年亲自领兵征服了西夏,为进兵金国打开了通道。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的关键性胜利,为他的后代消灭金国、占领中原、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进而也为忽必烈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开辟了道路。
一、西夏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13世纪,蒙古人称建立西夏之党项族为“唐兀惕”,西夏境土与蒙古一漠之隔,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古玉门关),南临萧关(今甘肃环县北),北抵大漠(瀚海),在辽(后来是金)、宋、吐蕃、回鹘之间。西夏占领的这一地区,在成吉思汗看来,是实现其进兵中原的十分关键、十分重要的地区。西夏东界与金国接壤,北界与蒙古相邻,是蒙、金必争的中间地带。又西夏称臣于金,两国订有“交相救援”之盟。如果置西夏于不顾。西夏则可以助金战蒙,就近用兵北进,直捣蒙古老营。故先灭西夏,就可以消除从侧翼袭击蒙古后方之隐患。而更为重要的是,西夏的地域具有控扼东西交通的重要战略意义,这不能不引起作为军事家成吉思汗的足够重视。
西夏控扼着连结中原与西域、漠南与漠北的几条主要的交通线,东西交通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汉、唐以来开辟的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去西域的“丝绸之路”;另一条是从辽河流域沿阴山山脉南北两麓向西穿越戈壁,中经居延海而达天山南北的居延路。1038年,夏王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割据河西,丝绸之路大部在其腹地,居延路之中段亦在其北部边境,两条干线,均在西夏控制之下,而历来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臣、商队的往来,在陆路必经此二道。12世纪以后,宋、辽、夏、金,与回鹘、西域等毗邻诸国贡使往来密切,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辽河流域的契丹上京临潢府设有回鹘营,专供回鹘商贩留居上京。西域商人与辽、宋的贸易活动,往来必由夏界。这里还是印度与宋朝之间的一条佛教流传的道路。西夏处于东西经济、文化汇集与转输的中介地,经济上十分有利可图。
不仅如此,西夏还是漠北至中原的交通枢纽。从漠北进入中原,自古以来或由“龙城”故道经居延沿弱水南下至酒泉,接河西走廊而达中原从居延折西,可接居延路之西段达畏吾儿等地。“龙城”即匈奴单于庭所在,位于鄂尔浑河上游哈拉和林附近。“龙城故道”即由龙城至居延,沟通漠北、漠南的一条南北走向的故道。因此,居延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地。西夏建国后,在该地设有军事重镇黑水城,为西夏黑山威福监军司所在地。
12至13世纪,漠北游牧部落同西域的来往,必假西夏北境疆界的居延路。蒙古军前三次出兵攻打西夏,均受到西夏右厢诸路及黑山威福军的顽强抵抗。成吉思汗欲灭西夏进兵中原,必先占领居延。蒙、夏战初,争夺居延十分激烈。1209年,第三次进兵西夏时,成吉思汗带领蒙古骑兵从黑水城北、兀刺海西关口入河西,进攻夷门直逼西夏中兴府。成吉思汗夺得了居延,便控制了漠北通向中原的要道。此外,在西夏东部边境还有一条贯通南北的便道,即自阴山山麓渡河,经鄂尔多斯南下至夏州折西,过黄河接河西走廊。1226年,成吉思汗利用了以上二条南北走向的要道,分兵两路,对西夏中兴府形成钳形攻势,敲响了西夏灭亡的丧钟。
西夏灭亡后,蒙古将西夏境内的东西、南北之交通握在手中,这对于蒙古游牧贵族来说,无论是到西域去搜罗奇珍异宝,还是去中原索取锦罗绸缎,或是回漠北斡耳朵报告战捷及将战旨传达给各地子孙、将领,西夏境内的这些交通线,成了联络帝国东、西、南、北的大动脉,对以后进兵中原统一黄河流域,进而统一全国是极为重要的战略准备。
西夏的物质条件丰富。西夏所据之地,拥有河套及河西走廊,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自1038年建国以来,先后依附于宋辽、金。在辽与北宋金与南宋连绵不断的战争中,辽、宋金出自各自目的,曾给予西夏优厚的经济待遇。西夏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采取保境自守、伺机发展的策略,曾与辽、宋订和议,与金订立同盟,为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较为安定的政治条件。
一、西夏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长期从事畜牧业,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西夏建国后,畜牧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西夏控制的领域中,以河西走廊著称的陇右地区,盛产良马,素有“凉州奋牧甲天下”之誉。河套鄂尔多斯地区,也是漠南有名的牧区,自秦汉以来,匈奴、敕勒、突厥、党项等游牧民族,在这里劳动生息,进一步促进了该地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成吉思汗的骑兵部队来说,马既是生活资料,又是战斗武器。马乳是饮料,饿了能充饥;马又是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有了马就可以成为行动最快的军队。蒙古骑兵每次征战时,每个战士都要备两匹以上的战马。另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西部地区、西征花剌子模或进兵中原。都要经过翰海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是沙漠戈壁最佳之运输工具。成吉思汗必然将盛产良马、骆驼的西夏作为自己增补战马、乘驼之基地。伊朗史家拉施特在《史集》中也记述了蒙古军从西夏掳掠牲裔的情况:
“蒙古人攻打〔唐兀惕〕地区后,驱走了境内的大批骆驼”。
二、西夏的武器装备精良
除战马乘驼外,西夏的“良弓”、“甲胄”素有盛名,也是成吉思汗所急需的战备补充物资。西夏建国初期,对宋战争接连不断,后期与金也屡有战争发生。为了战争的需要,西夏统治者极为重视兵器制造。宋人田况在《兵策》中说,西夏将士所着用的铠甲,系由
“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
在宋、夏边界上夏人常以兴州良弓与宋的茶绢交易。
三、西夏尚武,兵源势力强
西夏统治者,一贯尚武,将士“长于骑射”,号称“铁鹞子”。在辽、宋、金对峙时期,时而“南败宋”,时而“东抗辽”,在河西发展实力。西夏30万骑射之兵,是成吉思汗补充兵力的大本营。120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第三次进攻西夏后,迫使夏主安全纳女请和,西夏对蒙古称臣,
“合兵攻金,遂为役属”。
1217年,成吉思汗派木华黎带兵伐金,仅此一次,就在西夏征兵五万,大大加强了蒙古骑兵的战斗力。
四、西夏农业发展好,粮食储备足
西夏又与中原毗邻,在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沿河地区的农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可为成吉思汗进兵中原提供粮食及其他农产品。西夏陇南、陕北、河套一带,是秦汉以来开辟的农耕区,黄河从西向东北萦回流过西夏疆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西汉以来,先后在兴、灵等州开凿了秦家、唐来等水渠,灌溉着数万亩良田。河西走廊之甘、凉等州,引祁连山雪水灌田。此外,西夏政府在河套以南的绥德无定河以东地方的米脂、葭芦等地,掌握了大量的窖藏谷米,贺兰山西北还有“摊粮城”等,藏粮百万石之多。西夏与宋、辽、金相比,足以供给蒙古军队兵、马之用粮。
综上所述,拥有丰富乘骑、兵革、粮草、人力等等的西夏,既是蒙古骑兵掠获物资、增加财富的场所,也是成吉思汗扩军伐金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战备物资供应基地。因此,成吉思汗攻灭西夏是其进行攻金战争战略物资准备的必要的一步。
西夏还是蒙古军队伐金灭宋的突破口及进兵中原的实战训练场所。成吉思汗采用了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策略。避实击虚。瓦解金夏联盟。以消弱双方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又选择了当时已是内外矛盾重重、国力衰弱、正在走向下坡路的西夏作为伐金的桥头堡,攻而取之,以消除伐金的牵制力量。
自12世纪上半叶起,西夏臣服于金朝,两国之间使节往来频繁,宋、金对峙时期,西夏常助金出兵南宋。至13世纪初,金夏关系趋于恶化,西夏统治者不满金国划给他的疆界,反对金国限制西夏贸易的政策,为此,西夏统治者开始对金发动战争。对外战争的失利使西夏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加剧。久觎皇位的镇夷郡王李安全勾结纯佑母、皇太后罗氏发动宫廷,废黜纯佑。安全篡位后,慑于蒙古的强大,助蒙伐金,对金发动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战争。夏、金战争,使田野荒废,生灵涂炭,对社会经济破坏很大。连年不断的战争及统治阶级的无能,使西夏国力衰竭,经济崩溃,早已无力抵御外敌的入侵。
在国家危亡的时刻,西夏内部对金主战派和主和派又争吵不休,斗争激烈。主战派的得势,成为成吉思汗最后消灭西夏的有利时机。在上附蒙战金派得势掌权,在下门阀官僚不战不守,献城而降。与西夏主“纳女称臣”,门阀“以城出献”相比,金国上下士气尚盛。金哀宗力主抗蒙,停止了对南宋的战争,与西夏达成和议,任用一批坚决抗蒙的将领,先后收复了军事要地平阳、太原等。在洛阳一线布置精兵20余万。1217年1月,西夏国主遵顼以3万骑兵随蒙军攻平阳府,金兵顽强抵抗,蒙夏联军大败,当西夏退兵途经宁州时,又遭到金国名将庆山奴的伏击,夏兵败归。
1206至1225年,在与西夏、金国断断续续的交战过程中,成吉思汗摸清了夏、金之政治形势和军事实力,采取了“不见利不进”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先灭西夏,使金国处于唇亡齿寒的境地。当1224年,西夏新主德旺改变依附蒙古的政策,欲与金修好共抗蒙古时,成吉思汗则先下手为强,以西夏拒绝出兵和不履行交纳人质为理由,亲自率领儿孙名将,对西夏大举进攻,切断了金夏的联合,消灭西夏。
在与西夏作战过程中,蒙古军又得到了攻坚拔城的实战训练,蒙古骑兵诞生于漠北草原,惯于野战而缺乏攻占城市的经验。虽在西征花剌子模的过程中攻占过讹答刺、撒麻儿罕等城市,但中原地区的城池与中亚之城堡不同,在西征中运用的战术很难适应中原,需要创造能摧毁中原城池的新战术以对付新的战争。而西夏长期以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军队善于守城把关,这些特点与金国相仿。进兵西夏,客观上为蒙古骑兵提供了攻城演习的训练场所,使他们在实战中适应环境,创造新的战术,提高了军队素质。因此,攻灭西夏,在军事上又为伐金作了战术上的准备,从而把对金战争建立在确有把握的基础之上。
结束语:成吉思汗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十分清醒地看到了西夏在其所进行的统一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当他65岁高龄的时候,亲领儿孙,督军指挥,进兵西夏。成吉思汗接连不断地用兵西夏,像历史上任何一次统治者发动的民族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给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在蒙古军队的强有力进攻面前,西夏地区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西夏的灭亡,为蒙古灭金建立了桥头堡,进而为统一黄河流域作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成吉思汗在病危时又立下了深谋远虑的“联宋灭金”的遗嘱:
“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邃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
窝阔台遵此方略,完成了灭金的使命,统一了黄河流域。蒙古军占领了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黄河流域以后,为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石,进而为南下灭宋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因此,成吉思汗用兵西夏之战略意义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