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精英」登上邮票上的6位蔡氏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入蔡姓历代名人219名。斗转星移,从3000多年前蔡叔度建立蔡国到现在,蔡姓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第34大姓,蔡姓子孙遍布海内外。蔡氏可谓名人辈出,文化灿烂。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邮政部门在发行众多的邮票中,发行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邮票。其中,古今蔡氏名人有幸登上邮票,他们是:
蔡伦
1962年12月1日,发行《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一套8枚,反映4位科学家的功绩,其中第一枚为“蔡伦像”,第二枚为“造纸”。
需特别一提的是“蔡伦像”这枚邮票上的文字本应是“蔡伦(公元…… )汉”,错印成”蔡伦(公元前…… )汉”,结果成了错票,需收回重印,成为世存极少的错票,现在已成为珍稀之品。
蔡和森
2001年6月28日,发行《中国早期领导人(一)》邮票一套5枚,表现5位领导人的形象,其中第四枚为蔡和森。蔡和森曾和齐名,是中国早期著名的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宣传家。
需特别一提的是,蔡和森一家实际上有4人上了邮票。除蔡和森和他妹妹蔡畅、妹夫李富春外,还有蔡和森的妻子向警予。1978年3月8日发行《中国妇女的光辉榜样》邮票一套2枚,其中第一枚为向警予,她是我党的第一位女部长。
一家能有4人上方寸邮票,实为难得,可见这个家庭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突出。
蔡元培
1988年1月11日,发行《蔡元培诞生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2枚,第一枚为“学界泰斗”,第二枚为“人世楷模”。蔡元培是中国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
蔡升熙
2002年8月1日,发行《我军早期领导人(一)》邮票一套5枚,其中第三枚为蔡升熙。蔡升熙是我军的军事家,红15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蔡畅
2000年5月22日,发行《革命终身伴侣百年诞辰》纪念邮票一套一枚。图案为一对并肩站立的革命夫妻蔡畅和李富春。蔡畅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躯,卓越的领导者,也是国际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蔡振华
除此之外,现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曾和乒乓名将瓦尔德内尔一起登上瑞典发行的邮票。
从登上邮票的蔡氏名人看,足以说明蔡氏人才辈出,有我党、政、军的领导人,有科学家,也有教育家。但愿有更多的蔡氏名人登上邮票。
“苏黄米蔡”四大家,到底谁能执宋朝书法之牛耳?
一般以为,“宋四家”确实代表了宋朝书法的最高成就。虽然有“苏黄米蔡”的排名,但是这个排名应该是依据他们的综合影响力而言的,很难说谁的书法造诣更高。品味这四个人的书法作品,只能说各有千秋,艺术造诣当在一个层次,水准也在伯仲之间。
宋四家画像
书法史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的说法,毫无疑问,苏轼在“尚意”书风中是领头人物。苏东坡狂放不羁的性格照样体现在书法创作中,他的一句“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足见其自信和大气。而苏东坡的书法的确引领了新一代的书风,宋代书坛“大佬”的地位很难被撼动。
作为苏东坡的学生,黄庭坚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尽管师徒之间相互并不太服气,黄庭坚的书风收到苏轼书法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细看黄庭坚书写的一些手札,颇有苏字之风。
米芾本以“造假”名世,遍临经典法帖,几可乱真,这也算功夫。据说也是听了苏东坡的建议,着手“入魏晋平淡”,取法二王,才得以自成一家,脱颖而出。
苏东坡书法
苏东坡凭借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诗帖》,在书坛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但如果要论及行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则首推米芾。看看当今的这些书法名家,有多少人是从米芾的书法中觅得真谛的。最为有名的当属周慧珺先生,她也是当今书坛少有的几个能服众的实力书家之一。米芾在“宋四家”中年龄最小,影响却最大,连董其昌都说米芾“当在东坡之上”。
有人说蔡襄是顶了蔡京的名才进入“宋四家”,这个惊龙轩一直不敢苟同。潘伯鹰先生认为“蔡襄可当第一”,这个虽有过誉之嫌,但是蔡襄书法的实力还是毋庸置疑的。连心高气傲的苏东坡都愿意说一句蔡襄书法为“近世第一”,说明蔡襄位列“宋四家”绝非浪得虚名。
黄庭坚书法
当然,也有人极力推崇黄庭坚的书法,比如说康有为。康有为认为黄庭坚应该排第一。他认为苏、米、蔡只有一种书体名世,而黄庭坚的行、楷和草书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不仅称雄当世,而且溢出时代。
黄庭坚戏称苏东坡书法似“压扁蛤蟆”,一方面说明他们师生间的特殊关系,另一方面也足以说明这两个人都有谁也不肯“屈居第二”的自信。
要说从“宋四家”哪一位的书法入手更好,这个没有一成之规。但是大致了解一下他们每个人的书风特点还是很有必要的。
米芾书法
惊龙轩建议,若是学习楷书,可以优先考虑蔡襄的书法。虽然蔡襄的楷书多是取法于颜真卿,却在颜体大气磅礴的基础上渗入很多文人气。颜鲁公作书,不经意的地方很多,蔡襄作书则笔笔留心,很适合书法爱好者临习品鉴。
就草书而言,“宋四家”中成就最高者非黄庭坚莫属。可能也是黄庭坚草书作品最为多见的缘故,颇得张旭草书神韵,气象不凡。最具代表性的是《诸上座帖》,行笔如风,笔意超凡,线条如惊蛇走虺,跌宕多姿,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蔡襄书法
行书多取法米芾,这个就不用赘述了。
“宋四家”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于行书,楷、草两体也表现不俗。米芾有少量的篆、隶书作,客观的说,表现平平,并无过人之处。
当然,以上也只是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漳浦历史人物」仰望帝师名相蔡新
说起清代帝师名相蔡新,在闽南可谓家喻户晓。他是嘉庆皇帝的老师、清朝的宰相,历任吏、礼、兵、刑、工五部尚书。他辉煌的履历,着实让人惊讶。但更让人惊叹的是,他有着令人崇敬的高洁灵魂。
蔡新像
翻遍整个中国历史,大概也没有几人能担任五部尚书。尤其是在封建时代险恶的君臣关系里,从来都是伴君如伴虎。自古帝王之术,从来不放心任何臣下。然而,蔡新却深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屡次被委以要职,可见他秉性忠厚、正直,让人放心。乾隆更是和他称兄道弟:“年老君臣似老朋,归来前席喜诚应”“独新长朕四岁,或可居兄事”。这一切都因为他清正廉明,洁身自好。
同朝为官的纪晓岚评价他:“精通儒家学问,为官五十载,跻身台辅,生平温和厚道,待人平和,办事认真,讲求原则,为人低调,俭朴稳重,是个耿直,不逾越尺寸的廉官、好官。”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在中央机构为官五十年,可说是熟遍京城各种人脉关系,却不曾结党营私,培植自己的势力,好比清水出芙蓉。权利对他来说,只是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方式,而不是为己谋私。因而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染纤尘,得到众人景仰。
蔡新曾多次在京城会试及江西、河南等地的乡试中,担任科考要职,大权在握。如果他要为己谋私,简直易如反掌。有这样一件事,漳浦县产山社一位富有的陈员外知道蔡新任主考官后,就让不学无术的儿子阿舍到北京找蔡新。蔡新听说来了老乡,本来非常高兴。但当阿舍说明来意后,蔡新皱起眉头问,你读了多少书。阿舍说,他从小不爱读书,也没看多少书。蔡新拒绝道:“你是产山人,产山难出丈八楹。你想花钱买官,这不可能。要想当官,把钱都拿回去,认真读书。考期到时,你来应考,考中就当,考不中就别想了。”蔡新不徇私受贿的故事,被当地百姓提炼成一句广为人知的民间谚语:产山难出丈八楹。正是因为这种公心,才使他始终能恪守道德底线,不做违心之事,因而散发出崇高的人格光辉。
乾隆四十八年七月,蔡新任吏部尚书,充会试(考进士)正考官。蔡新的儿子蔡本椒本是举人,但为了避嫌,就让儿子回避,不应试。这要有怎样的思想境界和胸怀才能做到!或许蔡新为官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只希望为百姓多做点事,在他身上依旧体现着儒家最古老的传统士大夫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成就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蔡新一生可谓功勋卓著。任《四库全书》总裁,为编修好这部巨著,鞠躬尽瘁,历时十一年,劳苦功高。两次在危急时刻出任兵部尚书,及时平叛,安定边境。乾隆皇帝赐予他“盛世耆英”“武库耆英”“黄扉宿彥”牌匾,表彰他非凡的功绩。就是这样一位身居帝国高位的宰辅,对普通民众却有着极其亲和的仁者之心。
在漳浦老家,史载他“家居谦慎,遇丞尉执礼必恭”。丞和尉只是县城小吏,但蔡新对他们“执礼必恭”,令人敬佩,一个“必”字掷地有声,足以说明一切。蔡新的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一直得到乾隆皇帝的器重,对民众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更没有任何骄纵之气。他的低调、谦逊,恰恰展现了他深厚的修养和高尚的品质。他能对民众一视同仁,大概也是因为他能从人性平等的角度看待别人,因而,他能尊重一切。曾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降低自己身份,他说:“我要让乡民知道,即使我当了宰相,也要尊敬地方的父母官。”这样一来,当地民众也不敢轻易犯法,从侧面维护了法纪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在家乡漳浦,蔡新还留有一段传闻。一日,他路经溪南村,遇顽童小孩向他坐的轿子扔石头。族人气愤不已,要找村里族长理论,蔡新却说,“有万世溪南,无百年宰相”,传闻体现了人们对蔡新发自内心的尊敬。
位于漳州漳浦县大南坂镇的蔡新故居
但事实是,蔡新的族人与邻村溪南人发生土地纠纷,并上报给蔡新。蔡新听后,心平气和,没有任何高姿态,反而教育族人不得以势压人,要和睦相处,并说出这句流传后世的“有万世溪南,无百年宰相”的名言,从此传为美谈。
观其言行,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更值得今人深思。这是骨子里把民众放在心上,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把为民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中,方能有这样的自觉作为。在家乡,他设置义学,购置书田,资助寒士。乾隆五十九年,漳州发生大水灾,他劝粜捐资、置义仓、积粮备荒、设置义冢并修黄道周祠。这与同朝为官的大贪官和珅形成了鲜明对比。和珅被赐死时,抄没财产达九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全国12年的财政收入。对比之下,两人高下立判。
或许,是自幼丧父和贫寒的生活让他懂得,百姓活得不容易,因而能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也或许,是他自小深受叔父蔡世远“慎独”思想的影响,因而能时时刻刻砥砺自己,严于修身。他不汲汲于富贵,不好大喜功。他安于自己的清廉,不为任何环境所动,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样的事,荣辱不惊。虽然他在历史上并无惊天动地的创举,但一身正气令人叹服。
乾隆五年(1740年),噶喇吧(今属印度尼西亚)发生荷兰殖民者华侨的惨案,史称“红溪惨案”。翌年,福建巡抚奏闻于朝,并请“禁止南洋商贩”,朝臣意见不一。内阁学士方苞知道蔡新长于闽南,且有经济策略,就写信征求蔡新的意见。蔡新说:“闽、粤洋船不下百十号,每船大者造价近万金,小者亦四五千金,一旦禁止,则船皆无用,已弃民间五六十万之业矣;开洋市镇如厦门、广州等处,所积货物不下数百万,一旦禁止,势必亏折耗蚀,又弃民间数百万之积矣;洋船往来,无业贫民仰食于此者不下千百家,一旦禁止,则以商无资,以民无产,势将流离失所,又弃民间千百生民之食矣!此其病在目前者也,数年之后,其害更甚!”
其中言语,考虑的是广大民众的民生之计和沿海经济可能遭受到的严重后果。“以商无资,以民无产,势将流离失所,又弃民间千百生民之食矣”,可见考虑更多的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社会安定。这保证了沿海民众有稳定的谋生手段,不至于断掉经济来源,是为民谋福祉的最好例证。因而他主张只禁止与噶喇吧通贩,其余南洋诸国“听从民便”。方苞接受蔡新的意见,并向朝廷建议,得以实施。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林爽文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台湾板桥开垦的漳籍“垦首”林成祖受到牵连,被逮捕到京城。林成祖的儿子林海门从台湾赶到北京向蔡新求助。蔡新相信林成祖无辜,便将林海门留居家中,还甘冒风险向朝廷谏言,请求赦免林成祖,并把土地财产还给林成祖,使林成祖在台湾的开垦事业没受到影响。
一向慎言慎行的蔡新,敢在这种中挺身而出,不怕受牵连,为当时的“钦犯”林成祖仗义执言,真正体现出文人正直的秉性。在营救林成祖的过程中,还成就一段佳话。蔡新被林海门的至孝所打动,将女儿嫁给林海门为妻。这样的举动更看出,蔡新一贯看重的是人良好的品质,而不是名利地位。《台湾通史》记载:“林爽文之役,彰、淡林姓多株连,成祖亦逮京讯问。次子海门素有才,携巨金,入京谋救。漳浦蔡新为太子太傅,方重用,海门以乡人礼见,蔡嘉其孝,留之家,妻以女。成祖得免,还其产。”
蔡新由此与台湾林家结下亲家之缘。林成祖的后裔、原中国副主席林丰正曾专程参观漳浦蔡新纪念馆,延续两百多年的亲家之情。他多次在两岸与漳浦蔡氏乡亲座谈时说:“蔡世远、蔡新叔侄学问渊博,为官清廉,爱国爱民,是百姓敬仰的好官,他们的官德和人品,是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的。蔡新是我林家的亲翁,其女儿是我林家的祖妈,是我林家敬仰和崇拜的先祖。在漳浦这块宝地上,出了乾隆皇帝老师蔡世远和嘉庆皇帝老师蔡新,是漳浦人民乃至福建人民的骄傲,是蔡氏家族的自豪,也是我林氏家人的荣耀。”蔡新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嫁女之举,日后也会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纽带。
蔡新书法作品
如今,名相早已远去,但他充满魅力的人格精神永远不会褪色。眼看历史上那些争权夺利的王侯将相刀光剑影,得一时风光,却也纷纷没入历史的尘埃,杳无踪影。历史永远是公正的,岁月终究会淘洗掉一切杂质,不管是谁,只有那些真正一心为国为民的高尚之士才能永久地留在人们心中,而蔡新就是这样的人。
来源:漳浦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