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越多越富贵”?康熙10个“簸箕”,科研团队揭示指纹的奥秘
关于指纹,我国民间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俗语:
“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五斗六斗开当铺,七斗八斗把官做,九斗十斗享清福。”
在古代,“斗”是人们用来盛放东西的器具,寓意收纳财富。古人认为,一个人手上“斗”纹越多,就说明他的命运越好,能够积累的财富越多,越富贵。
指纹中的“斗”(有的地方也称“螺”),是指指纹中间呈圆圈或螺旋的纹线;与之对应的则是“簸箕”,纹线没能形成圆圈,而是向一边开口的纹路,似簸箕。想必不少人小时候都有被大人们掰着手指数过斗数的经历。
然而,“斗多富贵”很显然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不足以为信。反例比比皆是,比如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康熙等历史上的大人物的指纹就都是“簸箕”。指纹与生俱来,是由基因决定的,手里的“斗”数与命运扯不上一丁点儿关系。命运无疑都是靠后天的努力决定的。
指纹是每个人独有的标记,每个人手上的指纹千差万别,目前尚未发现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指纹形状形成于胚胎发育早期,胎儿在母体中到第四个月时指纹就形成并定型了,其图案主要由遗传基因决定,在婴儿成长过程中,其指纹只是放大增粗,花纹图案终生不会发生改变。人的指纹通常分为3种类型:斗形、箕形和弓形。
一直以来,人们对指纹的了解知之甚少,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指纹图案形成的生物学机制,一直是未解之谜。直到最近科学界有了新发现……
最近我国相关研究团队对指纹有了新发现,相关研究成果以《肢体发育基因构成人类指纹花纹差异的基础》(“Limb development genes underlie variation in human fingerprint patterns”)为题,发表在了1月7日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首次揭开指纹形成之谜。
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团队,联合国内外十余家科研机构,历时7年,采集到多种族群体的指纹花纹,分析了近百万人类指纹花纹和遗传位点的关系,最终发现人类肢体发育相关基因在指纹花纹的形成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这为探索指纹与生长发育、疾病之间的联系,开拓了新思路。
具体来说,研究团队从定位与指纹花纹表型相关的遗传基因入手,历时7年,采集到多种族构成的2.3万多个个体的数据,进行指纹花纹全基因组的关联分析,识别出43个与人类指纹花纹相关的遗传基因座。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基因主要与肢体发育形成相关,而没有一个基因表现出与皮肤发育相关。这一研究结果打破了人们一直以来,普遍认为的指纹是一种与皮肤有关的遗传特征的认知。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又基于小鼠动物模型和人胚胎组织的实验观察,发现胚胎肢体发育的关键基因EVI1,同时也参与调控指纹花纹的形成。这说明一个基因可以调控多个(看似没有关联性)外在特征。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发育到四个月的时候,指纹就已形成,且自此以后指纹的类型终生不变。所以说,尽管人的指纹看似在皮肤表面,但实际决定指纹纹路的并不是皮肤发育期的上皮细胞,而是肢体发育期的间充质细胞。简单来说,就是决定指纹的相关基因(EVI1),通过调控肢体发育来影响指纹花纹最终形成的样子。用论文作者之一的李金喜的话说:“随着胎儿手部的生长,手掌和手指会伸展拉长,这些力可以把一个螺旋纹路变成一个环。”
论文表示,亚洲人的指纹中,簸箕少,斗形多,中国人拥有斗形指纹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欧美人。
研究人员也找到了指纹图案与手部肢体特征的某种关系:一个人手部斗形纹个数越多,小指就越长(小指长度/手掌长度),而食指和中指的远端指骨的长度越短;如果食指远端的指节相对越长,一般来说,箕形指纹就较多。
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研究发现白血病患者中,很多都是手指斗形指纹比正常人多的人。那个时候人们还不了解背后的原因。现在我们知道,EVI1还是原癌基因,EVI1表达高(斗形纹多),会抑制造血细胞分化、凋亡,从而增加白血病的患病风险。这就说明指纹与某些特定疾病可能存在联系。
其实科学界也已经发现,不同的指纹、掌纹表型与一些先天性遗传疾病之间存在关联。就比如,唐氏综合征患者,更有可能会有弓状球纹和断掌这样的皮纹特征。
所以,未来或许有望使“看手相识疾病”应用于辅助筛查新生儿先天性疾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