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胡”在欧洲曾是身份象征
近年来,八字胡在男性群体中迅速圈粉。在历史上,八字胡也曾在欧洲风靡一时。
胡子曾经是代表男人社会、职业及家庭地位的重要特征。古罗马时代的高卢男子等都自豪地留着浓密的八字胡。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人们有了新理解:为摆脱野蛮的动物性,就要刮净脸颊,只留下具有文明、审美意义的胡子。以君王为例,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有着长且浓的八字胡,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则是一抹“八字须”。之后的法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都剃掉了络腮胡,仅凭小巧干练的八字胡作为兼拥皇权和文艺修养的标志。
因受皇家和贵族推崇,八字胡之风吹遍了欧洲大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还恢复了父亲亨利八世设立的胡须税。任何蓄超过两周的胡须(八字胡或络腮胡)都要征税。这并不是因为她讨厌胡须,而是非常流行的胡须时尚对皇室来说是个极具吸引力的财政来源。
到了19世纪,尤其青睐八字胡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发起“八字胡”运动,强制士兵留八字胡。与军人、贵族和社会上层人士相反,服务业人员(餐厅侍者、管家、门卫等)被禁止留八字胡。人的社会地位看胡子便一目了然,用餐的有胡子,端盘子的则必须刮掉。
没有八字胡而受尽歧视,服务员们终于爆发了。1907年,法国咖啡馆侍者掀起大罢工,要求有权留八字胡并享受一天带薪假期。这两个诉求最终都得到满足。大小剃须店因而随之遍地开花,所有男性都获得了两撇漂亮而满意的八字胡。
莫泊桑
法国作家莫泊桑赞叹:没有八字胡的男人绝非真正的男人,一张阳刚的脸庞必须配上八字胡!而德国则流行着“一个没有八字胡的吻就像一碗没有加盐的汤那样乏味”的说法。
二战前后,八字胡的命运急转直下。纳粹头子以及其他有争议的人物,让胡子被印上了一些负面烙印。近年来,过气的八字胡的魅力又被时尚和慈善领域重新拾起,越来越多的欧洲男性留起了八字胡。
摘自 | 《领导文萃》2022年6月下
稿件来源 | 《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 | 少时
微信编辑 | 笺迟
八字牛角胡号称威廉须,没有这样的胡子都不好意思称大帅?
在中国古代,信奉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故“不敢毁伤”,因为这是“孝至始也”,这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所以在印象里,古人的胡子长成个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有好看的就长成了美髯公,比如三国的关羽,梁山的朱仝,也有长势很差的,那就是“鲶鱼胡子”或者“山羊胡子”,反正是不敢乱剪乱动。
但是到了时候,忽然发现,封建帝制被取缔了,连老祖宗们一直不敢动的胡子也有人开始动了,动作还不小,开始风行一种八字胡,而且胡子的两角还要很俏皮地往上翘起来,像牛角一样,这就是著名的“威廉须”。
这位对世界胡须造型改革影响如此之大的“威廉”到底是何许人物?理所当然是德国的末代皇帝威廉二世,他改良的牛角须,需要剃掉下唇部分以及络腮部分的胡须,胡子的两端要求高高挑起,那怎么处置呢?他的办法是,用油脂固定住。
威廉二世
按说,德国离中国万儿八千里,他们流行什么胡子本影响不到这里,但是这牛角胡还就是远涉重洋地来了,把它请进中国的人不是别人,乃是曾经的大总统袁世凯。
大家先注意看一下袁的这两张照片,一张是他在清朝时期的,一张是他当了总统以后的,胡子明显就已经翘起来了。
究其原因,袁世凯是个地地道道的德国粉丝。曾几何时,德国人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欧洲,威震世界。袁世凯对此心悦诚服,所以“一切师承德制”。他练兵时改用德国御林军的步伐,选将也用留德的陆军学生,制服也是选用德国亲王陆军制服,孩子也必须学习德语,他专门选了一个叫荫昌的人来当孩子们的德语教师。
既然迷信到这个地步,那连威廉二世的胡子也模仿起来就顺理成章了,袁世凯自己先留起了八字牛角胡。虽然这个胡子维护起来还是挺费事的,但是袁世凯手下的一班文武,看着也羡慕不已,觉得干练,主要是有一种贵族气,于是纷纷学习,也把自己的胡子修成了八字牛角胡。
日本留学回来的鲁迅先生也是牛角胡
不但袁世凯及手下如此,一度也留起了牛角胡。这股风一刮起来,很快成燎原之势,于是八字牛角胡几乎成了军界要员的标配,没有你没有那么两撇神气的牛角胡,那你简直不好意思称大帅。
袁世凯之后四位大总统中,人说曹锟的胡子本是“倒生杂草”,修理后可作为牛角胡的代表,黎元洪是“一对剑髯”,可作为八字胡的代表;徐世昌是“两撇垂须”,可作为山羊胡的代表;还有人说冯国璋是“满嘴狗毛”、冯氏特色实在太杂乱了,实不知何以名状。
黎、徐、冯、曹
八字牛角胡兴得快,败得也快。一战德国战败,威廉二世退位后流亡荷兰,曾经全球风靡的八字牛角胡迅速式微,北洋军阀们的胡子也就不再上翘,开始下垂,恢复自然生态。
其实这八字牛角胡在中国汉代就已经有了,也许那才是牛角胡的开山祖师,有此壁画为证:
“牛角胡”的奠基人德皇威廉二世和将“牛角胡”发展至巅峰的日本人长冈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