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姓(赖姓氏怎么读)

西周古国——赖国,赖姓由来,这个部族钱多得用麻袋装

赖国,或为姬姓诸侯,周武王平定天下后,裂土分封,大量姬姓或异姓封国拔地而起,作为南部边疆的江淮之地,赖国和周边众多的姬姓诸侯一样带着王室“以蕃屏周”的使命在此立国。据说赖国始封君是文王姬昌第十九子叔颍,现其境内有“叔颍公陵墓”。赖国在今河南息县包信镇一带,据《路史·国名纪》记载:“赖,子爵,蔡之褒信有赖亭,楚灭之,非炎帝后。赖,春秋灭赖,古本作厉,故世以为即厉,非也。”褒信,即今天的息县包信镇,包信镇在息县东北部,说明赖国就在息国的东北一带,与息国隔邻对望。文中还特别指出因古本作厉,至后世混淆为厉,实为赖国非厉国。

“赖”的金文左边为“束”,代指“囊袋”,右边为“负”,指“驼着贝壳”,贝壳是远古时期最早的通用货币,“赖”的造字本义为“用囊袋装钱驼着”,意为“持守钱贝,有所靠傍”。故赖字引申出“倚靠,仗恃”之意,“无赖”往往代指那些无依无靠没有出息的人。从“赖”字的造字本义来看,赖地是一个自力更生、坚强自守,用勤劳智慧创造财富的部族,应该说赖地部落的历史非常悠久。

虽然关于赖国的历史我们知之甚少,但史书中对赖国的灭亡有较详尽的记载。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楚子欲迁许于赖,使斗韦龟与公子弃疾城之而还。”说得是公元前538年,楚灵王先联合自己的附属国讨伐吴国的朱方,然后顺便灭了赖国。赖国弱小,不战而降,赖国国君双手反绑,嘴里叼着玉璧,露胸袒背,抬着棺材出城受降,到中军帐中。楚灵王居然被赖君的这个受降仪式懵晕了,询问椒举,椒举(即伍举,伍子胥祖父)回答说:“当年成王攻克许国时,许僖公就是这样。成王亲手为许君松绑,接受了他的玉璧,烧掉了他的棺材。”楚灵王听从了他的意见,照做了,然后把赖国迁移到鄢地。楚灵王想要把许国迁移到赖地,派斗韦龟和公子弃疾为许国筑了城后才回国。

楚国灭亡一个国家,往往喜欢将其国人拆散打混再重组,其目的当然是为了防止其国人死灰复燃,因为赖国位于吴楚交界,楚国之所以灭赖也多半为的是防止吴国捷足先登。但若灭了赖国后不将它保护起来,吴国还会趁虚而入。所以楚国只能将它迁入自己的复地,然后派兵驻守在原地,但无形之中却促进了各地文化风俗的交流。赖国被灭后,楚国将赖人整体迁到鄢地(今湖北宜城市境内),再将许国人迁入赖国故地。而公元前622年时,楚穆王灭亡下鄀国,也曾将下鄀国人整体迁到鄢地。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混居一处,既可以起到收服民心相互监督的作用,又很好地解决了亡国之族死灰复燃的问题,当然,更得要的是让他们寄居一个屋檐下慢慢被楚国同化。

楚国灭掉赖国后,得了赖地,当即在此筑城,这里也就成了楚国的边境。《左传》记载后来吴国为报朱方之役,果然发兵伐楚,但打到赖地时无力破城,可见赖地城池被楚国重建后成了铜墙铁壁。赖国从西周初立国到春秋晚期亡国,大约延续了600余年。古赖国遗址已挖崛,内有“拜月池”、“哈蜊山”等遗迹。赖国亡国后,有赖氏,后为赖姓,是当今赖姓的重要来源。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西周古国——湖北厉国,神农氏后裔,国名跟蝎子有关

幼儿启蒙:《百家姓》全文带拼音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zhàoqiánsūnzhōuzhèngwáng
féngchénchǔwèijiǎngshěnhányáng
zhūqínyoúshīzhāng
kǒngcáoyánhuàjīnwèitáojiāng
xièzōubǎishuǐdòuzhāng
yúnpānfànpéngLáng
wéichāngmiáofènghuāfāng
RényuánLiǔfēngbàoshǐtáng
fèiLiáncénxuēLéitāng
téngyīnLuóhǎoāncháng
yuèshíbiànkāng
yuánmèngpínghuáng
xiāoyǐnyáoshàozhànwāng
máobèimíngzāng
chéngdàitánsòngmáopáng
xióngshūxiàngzhùdǒngLiáng
RuǎnLánmǐnqiáng
jiǎLóuwēijiāngtóngyánguō
méishèngLíndiāozhōngqiūLuò
gāoxiàcàitiánfánLínghuò
wànzhīzǎnguǎn
jīngfángqiúmiàogānxièyīngzōng
dīngxuānbēndèngshànhánghóng
bāozhūzuǒshícuīniǔgōng
chéngxínghuápéiRóngwēng
xúnyánghuìzhēnjiāfēng
Ruìchǔjìnbǐngsōng
羿
jǐngduànjiāogōng
kuíshānchēhóupéng
quánbānyǎngqiūzhònggōng
nìngqiúLuánbàogāntǒuRóng
LiújǐngzhānshùLóng
xìngsháogào
yìnbáihuáitáicóngè
宿怀
suǒxiánLàizhuóLìnméng
chíqiáoyīnnàicāngshuāng
wénshēndǎngzháitángòngLáopáng
shēnRǎnzǎiyōng
sāngguìniúshòutōng
寿
biānyānjiáshàngnóng
wēnbiézhuāngyàncháiyánchōng
LiánhuànàiRóng
xiàngshènLiàozhōng
hénggěngmǎnhóng
kuāngguówénkòuguǎngquēdōng
广
ōushūyuèkuíLóng
shīgǒngshèniècháogōuáoRóng
LěngxīnkànjiǎnRáokōng
zēngshānièyǎngféng
cháoguānkuǎixiāngzhāhòujīnghóng
yóuzhúquánhuángōng
shàngguānōuyáng
xiàhóuzhūwénréndōngfāng
liánhuángchígōngyáng
tántáigōngzōngzhèngyáng
chúnchántàishūshēn
gōngsūnzhòngsūnxuānyuánLíng
zhōngwénzhǎngsūnróng
xiānqiūkōng
guānkòuzhǎng
zhuānsūnduāngōng
西
diāoyuèzhèngRǎnggōngliáng
tuòjiázǎiliáng
jìnchǔyányānqīn
duàngānbǎidōngguōnánmén
yánguīhǎiyángshéwēishēng
yuèshuàigōukòngkuànghòuyǒuqín
Liángqiūzuǒqiūdōngménmén
西
shāngmóushénàishǎngnángōng
qiáoniánàiyángtóng
yánbǎijiāxìngzhōng

勾(gōu)与句(gōu)同音

柏(bǎi)又念(bó)

费(fèi)又念(bì)

乐(yuè)又念(Lè)

隗(kuí)又念(wěi)

那(nā)又念(nuó)

盖(gě)又念(gài)

有(yǒu)又念(yòu)

佴(nài)又念(mǐ)

黎姓-百家姓第82位

汉族姓氏,为典型的南方姓氏。普通话读音:li;粤语读音:lai。今以湖南、广东、四川、江西等省分布较多,是中国大陆排名第九十二位大姓,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九十一位。商代有个诸侯国叫黎国,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南省浚县),是上古时候黄帝家族的嫡传后代;因为有功被封到黎那个地方,建立了黎国。后来,黎国的公族就以国名为姓氏,世代称为黎氏。周武王打败纣王以后,得天下,分封各路诸侯,将尧帝的后代封在黎(今山东郓城县西),并封为候爵,称为黎候。候爵在周朝是可以世袭的爵位,在朝廷里有固定的官位。所以黎候的后代都很显赫,家族很昌盛。黎国的公族以国名作为姓氏,称黎氏,世代相传。黎姓还有另一支起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素黎氏改为单姓黎氏,这也是今天黎姓的来源之一得姓始祖

丰舒。丰舒系商汤后裔。商时有诸侯国——黎国,商末,西伯姬昌攻灭黎国,武王克商后,大封天下,封成汤后裔于黎国,赐为侯爵,其后有黎侯丰舒。丰舒之后,子孙有以国为氏者,称黎氏,尊丰舒为得姓始祖。

(黎国旧址)

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

黎国:是 华夏最古老的地方,也是华夏文明的发详地之一。在 黄帝之前,没有国的称谓,都是原始部落。在部落时期黎国称“伊”,伊之后,又称作“耆”,之后又称“黎”。 “伊、耆、黎”在黄帝之前仅是一种语言,黄帝的使官 仓颉是根据语音的含义而创造文字的。伊:初始。耆:岁月古老。黎:黑发人。这明显地传递着老祖先的语音含义,即:黎国是黑发人的发详地。黎国是不是黑发人的发详地,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然而,仅从“伊、耆、黎”的语音含义讲,说明黎国是华夏最古老的地方之一。

简介:“黎国”的称谓,是黄帝时始的。黄帝为解决部落与部落的互相侵犯与争斗,故而 “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见《精编廿六史》)。 少昊金天氏执政时期史志就有“九黎作乱”的记载。这一点足以说明在黄帝画野分州时,就有了黎国。而且,此前“黎”仅是语音,并没有文字。

滁黎(上古至商末)

历史

滁黎(上古至商末):源于 炎帝建立的 耆国,即滁黎 ,后出自上古 尧帝裔孙大由之封地。“滁”,即今 山西省 长治市 黎城县一带地区,因有古滁水而名(今 浊漳河)。古滁黎位于 太行山腹地,山多川少,境内北部有海拔2012米的桦树凹山,西北部诸峰海拔皆在1700米以上,还有山势高矗雄峙、奇峰突兀,令人登顶而有开胸广志之感的古滁山(今 广志山)。由于古滁黎既是古代该地区最早见到日升的地方,又是最早培养和种植棃(黎米、黄粘米、粘糜子)的地方,且其著民肤色偏黑,因此又称作“棃”,后统一为“黎”。 在商王朝时期,尧的裔孙大由就被分封于古滁黎,其族被称为“滁黎”、“黎方”。到 殷商晚期,大由的后裔传承之国被称为黎侯国,为殷商的附属国。另据子姓黎氏家谱记载,商代盘庚迁都于殷,庚封其堂叔文魁于山西的西南,建立地方国家——黎国,也作梨国,子姓,侯爵国。此黎国商末为周武王所灭,周武王另封朝歌殷商遗民到黎国开垦,其后有黎侯丰舒。春秋时,黎侯为狄所逐(公元前661年)迁都于山西黎地,亦今山西黎城县。

西伯戡黎:商末,由于黎国(耆国)强大,而商纣残暴荒淫。所以,黎侯则不象小国那样服服贴贴听指挥。《 辞海》释耆曰:①耆,老。②强横,《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不懦不耆’。”可见黎国在 商纣时期,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由于黎国人口众多。所以,古人竟然把 “黎”字作“众多”之义解。如《 经义述闻·卷士》:“黎者,众也,多也。”

由于黎国人口众多,国力强大。所以给西伯( 周文王)以及西伯的儿子西伯发( 周武王)蓄意伐纣的谋略形成极大威慑和心理障碍。他们会认为纵然克纣,也难以克黎。所以,借“黎侯不从王命”(见《精编廿六史》)之机,冠冕堂皇地采取了替纣伐黎的办法,对黎国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杀戮。应当说“西伯戡黎”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场无辜的杀戮。《 诗· 大雅·桑柔》曰:“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杀戮之残可谓鸡犬不留。此后,黎人四方逃散,远走他乡。

黎侯国(西周到春秋):西伯戡黎之后,原先域括整个上党的大黎国,实质上已不复存在。当然,黎人不可能全部被杀。《诗· 大雅·云汉》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就说明了这一史实。《 吕氏春秋》曰:“武王封尧后于黎”。这说明在周武王建立了西周之后,虽然大黎国已不复存在,但毕竟老弱病残者尚未死绝。公元前1050年之后,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黎被改封给予帝尧的后裔,赐侯爵,称黎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黎侯国虽然复立,但是此国的疆域却只是今天黎城县这弹丸之地。而历经战乱的黎人不敢再称黎氏,纵然有人返回新的黎侯国重建家园,也会隐氏更名与那“黎”字割断关系,这就是今天的黎城县竟然没有黎姓的原因。

另据《路史》所载, 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这一支出自 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春秋时,黎国迁都于今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 距离 赤狄 潞子国不远。 周宣王十五年(公元前812年), 晋国灭了黎侯国,随即又复其国。 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3年),潞子国攻灭了黎侯国。 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国大将军荀林父灭了潞子国,又把逃在异乡的黎侯后裔请回来,重建了黎侯国,不久又为晋国所吞并。

疆域:最早的黎国疆域较大,它要包括整个 上党地区,即南至 晋城,西至晋南的 安泽,东至河北 涉县,北至晋中地区的 昔阳、 榆社。

都城:黎国的 都城即今之 黎城县,黎城北有 清漳,南有浊漳,西有广志山,东有壶口故关,四周是天然的屏障。这是当时作为都城的最佳地理条件,而且黎城位于黎国的中心地带。今有 西周古墓群以及商代遗留都城城墙残壁一段,可作为实物考证。

由于黎城是黎国之都城,是世代皇亲国戚居住的地方。所以,在“西伯戡黎”时,杀戮最惨。因之在 北魏时期,今之黎城名刈陵县。刈:杀割也。陵:坟墓也。即被杀戮的坟墓。直到 隋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才改名为黎城县,黎城者,黎国都城是也。黎氏源流

1、出自九黎的后裔

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

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

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少数民族改姓为黎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5、南北朝 五胡乱华,自北方入据中原的 鲜卑人汉化后 改姓为黎。《魏书官氏志》:“素黎氏后改为黎氏”。七姓公之一。 台湾道卡斯族 汉化后,被 乾隆赐姓“黎”。太平天国部份 赖姓将领逃避 朝廷缉捕,因发音“赖”通黎,改姓为黎。迁徙分布

历史上黎姓的分布与迁徙

宋朝时期,黎姓大约有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二十六位。湖南为黎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黎姓总人口的4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西,这三省黎姓占黎姓总人口的89%,其次分布于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黎姓主要聚集于湘川赣地区。

明朝时期,黎姓大约有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闯入了明朝的百家姓,排在第八十八位。宋、元、明600年间,黎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江西为黎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黎姓人口的4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广东,这两省黎姓大约占黎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湖北,这三省的黎姓又集中了21%。宋、元、明600余年,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

当代黎姓的分布

当代黎姓的人口已近200万,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两省区,大约占黎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湖南、安徽、海南、贵州、重庆、湖北,这八省市又集中了44%。广东居住了黎姓总人口的29%,为黎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粤桂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分布状。黎姓分布较广,但不均衡。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黎姓在粤桂两省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粤赣大部、湘桂琼、四川西北、重庆中部、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北南部、甘肃南端、青海东南、福建西端,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部分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6%的黎姓人群。在广东东端、江西东北、福建中部、浙江西端、安徽南部、湖北大部、云川渝大部、陕甘南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6%一0.3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5%,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1%的黎姓人群。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堂号

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

此外,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京兆堂”、“九真堂”、“宋城堂”、“载酒堂”、“新安堂”、“敦本堂”、“礼序堂”等。家谱文献

江苏句客黎氏宗谱,著者待考,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句容县春城乡袁相大队黎甲村。注:首修於宋乾道年间。

江苏江都黎氏家乘二卷,()黎常寿、黎志骥续修,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兰溪黎氏宗谱七卷,()黎平祉纂修,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游埠区祝家村。

湖南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民,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另有一部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黎锦鑫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南湘潭黎氏续修族谱,()黎静山纂(序),八年(公元1919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另有一部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黎氏绪周五修支谱六卷,()黎锦熙等纂修,十六年(公元192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汉寿龙阳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中山图榄黎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六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南海黎氏家谱,(清)黎斯元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南海黎氏族谱,()黎秉志、黎兆球重修,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顺德黎桂泽堂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顺德东岸房黎氏家谱四卷,(清)黎镇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顺德黎民族谱,()黎景义纂修,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贵州遵义黎汝谦家乘,(清)黎汝谦著,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东北师范大学。

贵州笔祖宗之《黎氏春秋》第二卷,公元二千零八年农历六月修订。

川渝黔《黎氏春秋》卷数不清,公元二千零八年修订。

黎氏五修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清)黎佐禹等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黎氏五修宗谱十三卷,()黎国桢修,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临澧县档案馆。

黎氏族谱,著者待考,年间铅印本,今仅存一卷。现被收藏在海南省档案馆。

黎阳都氏四修宗谱二十卷,(清)都其琛等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植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石埭黎氏宗谱,(清)黎民怀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都黎氏家乘两卷,()黎常寿、黎志骥纂修,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阳黎氏宗谱八卷,(清)黎民怀、黎占元纂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榜城黎氏八修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间礼序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黎锦鑫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云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开继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坪州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坪州黎氏族谱七卷,末一卷,()黎耀藻等纂修,四年(公元1915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黎氏族谱,著者待考,二年(公元1913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六~十卷、第十二~十六卷、第十八~二十六卷、第二十八~三十卷、第三十二~三十五卷、第三十八卷、第四十~四十二卷、第四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二十二~二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黎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第七~九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十六卷、第十八~十九卷、第二十一~二十三卷、第二十五卷、第二十八卷、第三十~三十二卷、第三十四~四十卷、第四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黎氏族谱,著者待考,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今仅存第五卷、第五十一卷、第五十三~五十九卷、第六十一~六十五卷、第六十七~六十八卷、第七十~七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鱼潭黎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课读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鱼潭黎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年间课读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顺德大罗黎氏家谱两卷,(清)黎镇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昌后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黎氏族谱八卷,附谱录,(清)黎光藻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黎氏族谱,著者待考,年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黑鱼塘黎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黎庶康纂修,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致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黎氏三修谱十二卷,(清)黎世绶等纂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阳黎氏宗谱八卷,附抄补一卷,(清)黎民怀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859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为宁大田坊黎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黎氏族谱,著者待考,年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黎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年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九卷之2。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黎氏族谱,著者待考,年间手抄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沅江黎氏六修家谱八卷,()黎世谦等主修,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尚絅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谱书节选

1、广西桂平麻垌思培黎族谱创谱序

尝闻族有创谱则前之来历有凭族无谱,则后之追踪无据,余思及此每不禁为之戚然,深惧盖闻吾始祖以前及系江南人氏,或曰东粤珠玑巷中图村人。初为客至西粤浔郡家于平南罗明新光村至明嘉靖初年又分支到桂邑下都里思培村,始造家室则始祖来历业无定据矣,是如谱之无大不可也,吾因是访察罗得一旧谱,及谱内或纪其名而不纪其葬于何地,或纪其生于年月日时,而不纪其行事或纪其分之尊下又不纪其何年何代分支者。噫虽有是谱亦等于无谱,何以启后世之有据哉?然佘少时闻大伯父讳永泰公等奉祀,上有一祖讳玄祥公妣杨苏氏所生敬龙敬凤,敬龙居长为兄,妣蒋氏生攒芳妣李氏生初英龙是初英一支分祖也,敬凤为弟,妣氏是本支之分祖生,长文公妣陆氏此皆佘大伯父等之所传佘。亦因传而录之,大伯父等又谓文公少常食素及壮,气血方刚,适在康熙初年为征大藤峡兵戈来息军事日繁,公踊跃从戎,发奋力敌,为王事,终尸骸亡。只遣二岁幼男即佛英公也,时公妣陆氏襁其子佛英公就养于南乔舅氏处,其田业悉与族人分耕。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幸为南乔黄公常识不以寒微见弃,将女妻焉。未几,黄氏诞生四子,长永泰,次永祥,三永广,四永肇,后陆氏携其若子若孙由南乔迁回思培,重造家室。请诸族内退回本份之田业,并将其夫手所寄祖先之骸坛卜葬今村左黄石山东三墓,石头龙山一墓是也。至陆氏寿终,佛英公卜葬时,追忆其父无骸,于是镌木成形,咬指血点像招父魂与母合葬于长岗山之阳,此亦大伯父讳永泰公所传。佘因得而述之,若夫其中之本而又本,远而又远,以暨支分派别者悉无考焉。今而后无谱哉,无如大伯父等弃世有年,余只能将其所传之言以其纲而寻其目,即厥略而绛详,于是编辑此谱以展我大伯父等所未展之志焉。谱中述祖宗之源使宗有据也,谱中列子孙之派,使世次无混也,谱中书一本之传使宗祧有继也,谱中叙分派对之别,使奕J相亲也,谱中叙其人之行事使德行莫掩也,谱中记生终之年月日时,使后人可考也,谱中详茔墓之地,使世远勿湮也,由是谱中之节目既详今而后来历其有凭矣。追宗其他确据矣。大伯父等所未展之志而今展焉矣,大伯父等九泉有知不亦庶几稍慰矣乎,且搦笔而书之曰:美哉,美哉。子此绵绵翼翼哉是为序!

六世孙邦选序于乾隆五十五年

2、海丰黎姓始祖玉甫公古事

海丰黎姓始祖玉甫公,原籍福建省莆田县,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出任广东惠州府儒学教授,时因元兵入侵中原,宋室河山沦陷,生灵涂炭,很多官员有的逃跑,有的降元受职,有的隐居山野。玉莆公始终坚持一官不仕二主的态度,响应文天祥抗元的民族主义精神,他愿意辞官当作逸民,于景炎三年(1278年)离开惠州府,选择海丰台清(现称台冲)乡作为隐居之所,自力谋生,课育儿孙,以观世态。玉甫公嫡配朱氏孺人,生一子名叫黎添立,添立公的儿子斌淑传下三位儿子,长子叫黎孟贤、次子叫黎仲贤、三子叫季贤。话说:黎斌淑的第二儿子仲贤约生于元朝末期某年的四月初四日,仲贤三、四岁时便懂礼仪,很有灵异的聪慧,被乡人称为“神童”。他经常听长辈讲故事,知道曾祖父玉甫公原来是与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朝为官和充满抗元的气节等等。有一天,年仅七岁的黎仲贤忽然向父母提出要办一副红色衣服和红鞋给他。是时,斌淑公和李氏妈被吓了一跳,怎么会有这样的举止呢?他俩心知孩子的奇怪问题超出正常规律了,便责问他并劝说:你是小孩,要红衫红裤和红鞋做什么呢?不好!那是老人们在讲封神的,不要相信,乖乖去唸书练字吧!可是,仲贤一听父母在反对他的要求,随即吵闹起来,并大声地向父母说:某日某时我就要,不然,阿老公太(指玉甫公)会责备你的。仲贤竟然奉出老祖宗的名衔做顶箭牌来威胁,父母听到孩子这一惊人的语气,更心知肚明了,但是尽管劝说也可奈何了。第二日,斌淑公只好到十余里外海丰县城某裁逢舖请人专制了一副红衣服和一双红鞋。数天后的早晨,仲贤说要洗浴了,之后,穿上了自己得意洋洋的新红衫裤和红鞋,并跪在父母面前说:孩儿虽是不孝,只为忠贞,今受信国公文丞相之召,急于驱逐胡虏之命,望求严慈宽怀保重……。话音一落,他便叩首报谢父母养育的恩泽,随即到房间睡觉了……。是年七岁的黎仲贤竟骤然逝世,做父母的极当伤心悲痛,经过一段时间后,家人们渐渐觉察自仲贤的不幸夭折似是成仙做神的感应,有时候,他在夜里托梦给父母,说是在学武带兵,要准备杀尽魔鬼妖怪……。后来,家人和邻乡们不约而同地经常看见有一位身穿红衫裤,脚着红鞋的神将,头戴盔甲,手执八宝剑,骑着白马率领兵将出没在海丰县的将军山和大嶂山附近活动。元末明初年间,百姓们纷纷响应朱元璋领导的抗元战争,那时,乡亲们从远处看到这支时隐时现的数千名兵将显灵帮助农民起义军与元兵浴血奋战……。终于在公元1368年,推翻了元朝对中原人民的残暴统治了,朱元璋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开始时无人敢传言黎仲贤做神带兵抗元的故事,只将元兵丑化为“邪鬼”,这也是体现南宋遗民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抗元精神。进入明朝之后,老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在饭后茶馀聊谈时,黎姓的老人们便津津有味地讲古了,最爱讲的离不开黎姓四世祖仲贤公七岁登仙和显灵抗元救国佑民的逸闻,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随着社会的发展,台清乡黎姓九世祖东郊公于明朝成化年间迁居关后村建基,这时期台清和关后的黎姓为不忘仲贤公成神显圣的历史,也为激发子孙世代爱国爱乡的美德,于是,台清乡的崇孝堂、追远堂,关后村的永思堂和前川堂,上埔的惠源堂,附城湖村的殿一堂等都在祖龛上供奉木雕的仲贤公像,留传至今。该像的造型根据当年仲贤公显灵的形态,着红衣袍,骑白马,执宝剑。但有的认为他成仙了,则塑造出手执拂尘或拿书卷,或配上侍童的雕像,并以金泊装饰。其中永思堂的龛联写着“猛勇护身,名驰当世;昭烈救难,芳流今朝”的对联,该联语主题描述仲贤公的史迹。至明朝万历时期,朱翊钧是位信道崇仙的皇帝,为了体现皇恩浩荡而大力宣扬“神道文化”;这时,仲贤公已逝世200多年了,他当年显灵抗元的神话故事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经各级官员将此事上报朝廷后,神宗皇帝批准广东惠州府海丰县的黎仲贤列入《神仙籍》,其神职称为“敕封猛勇带兵斩鬼黎君仙郎”。当年,黎仲贤逝世时葬在后港村的蜈蜞乡前,坐北向南,没有造坟和立石碑,自荣得朝廷敕封后,即在该墓附近的大路边竖立其“墓道碑”,以显示皇恩浩荡和炫耀黎姓宗族,凡是过往于此的官员必须遵循“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典例。迨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文武双全的增贡生黎殿魁(廿一世)等族人重修其墓以灰土筑坟,并竖立墓碑,镌刻着:“四世祖、明敕封猛勇仙郎讳仲贤黎府君墓、光绪十年秋重修、阖族子孙永奉祀”的铭文,以示后人。明清时期,每因社会动荡或村人发生难患病疾时,黎姓族人便祷祈仲贤公案前,求赐香火或香灰作化佑,颇有灵验。传说:明崇祯元年(1628年)正月,家居海丰吉康都螺溪的叶高标举人要上京赴考,他路经将军山岭时,遥望着美丽的台清乡的山水田野,似乎触景生情,偶然想起童年曾听说堂伯曾祖母的外家出了一名被受朝廷敕封为神和显灵的黎仲贤的事迹,素有家乡亲情的叶高标别开生趣地向随行的家童说:咱们顺便去台清乡拜访老表兄。于是,他们绕道进入前厅村,叶举人迎面看见黎氏崇孝堂上的“圣旨”牌时,便毕恭毕敬地行三跪九叩首的礼仪了。多么知书达理的叶高标与老表们谈亲论戚之后,他肃然站在“圣旨”下向黎君仙郎案前敬上三支清香,唸唸有词,之后,他按照海丰民俗传统请了“香火”,嘱吩书童放在书担里,叶举人一行往县城的古道上京去了……。这一年的二月,朝廷开科取士,来自全国各县的举子三、四百人云集京都,其中海丰也有几位举人参加会试。在考试期间,试院附近某宫室忽然失火,且火势越来越大迫近试院,大家慌忙惊惶。这时,叶高标灵机一动双手举起“香火”,并大声呼求“黎君仙郎”保佑平安,说来也巧,主考官和几位官员都看到一位“神童”骑白马,腾空而来,手挥拂尘在救火,一瞬间熄灭了火灾。之后,主考官将此灵异汇报给崇祯皇帝,经询明情况,原来是黎仲贤显灵,皇帝称赞南疆的海丰地灵人杰啊!认为先皇钦封海丰仙郎黎君在天之灵还默佑叶高标等一行举子到京,并现身助救火患,遂体现天子隆恩对海丰格外重视了,戊辰科(1628年)的龙虎榜上,海丰县居然被皇帝钦点了叶高标、郑洪猷、林铭球三名文科进士,这在明清科举史上可算空前的盛事。后来,仲贤公现身京都救火的故事在朝野中传为佳话,而进士叶高标官任礼科都给事中、进士郑洪猷升任刑部主事、进士林铭球任上巡按湖广御史,这三位进士成为爱国爱民,勤政秉公的好官员;他们的逸闻事迹广为留传,御史林铭球还与黎氏有一段隆厚的世谊在当地传闻。【相关连语】a、 黎仲贤成神显灵的故事,虽于地方史乘未有记载,然而,反映了当年海丰人民强烈抗元的民族感情。明代时,民间传说海丰的刘姑娘(今城东镇北平人)仙逝后配给抗元英雄罗山公爷,世称“刘奶夫人”,时人便在庙中增设了公爷奶的偶像;海城兰巷五世祖的吴白崐(俗称白马相公)于明初时仙逝后而常显灵救人于急难,后受皇封成神,列为道教所崇祀的事迹等等。这些神话逸闻表达后人对崇尚道德的一种弘扬,从历史角度说,明代万历皇帝是位极端信仰道教神仙的权威领导,他借用宣扬“神道文化”为服务于政治的需要,也起到了适应形势的辅助效益。当年,神宗以皇恩的权力为天下“敕封”了很多“神”,黎仲贤是其中一位名正言顺和符合典制受到皇封的“猛勇仙郎”,这也许是朝廷激励百姓发扬爱国爱家的美德吧。b、黎仲贤的墓座坐北向南340度,墓碑宽35厘米、高42厘米,墓型简朴,保留清代风水建筑的特征,该墓碑刻和其神话故事对研究我县古代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c、其中上埔黎氏祖堂供奉的仙郎仲贤公像,木座高4厘米,通高(连座)26厘米、长14厘米,以木质精细雕刻,其型状右手执铜锏,左手捧金

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镜坝镇园全村(檐前岭)黎氏国封公先祖源流

据《族谱》、《家谱》及史料考证:黎姓系出高阳五帝之二-颛顼帝之后,受姓古远,自受姓始祖北正公至今四千余年,相传一百三十多世,北正公至文魁公到列位公传五十五世为‘一轮世系’(约公元前二千四百年左右至西汉中期公元前一百年左右),自炳光公至天麟公又传五十一世为‘二轮世系’(西汉中期至元末年间),从明初文学公由广东兴宁迁江西南康龙回立基至今为‘三轮世系’(元末明初至今),天麟公季子文学公后裔万盛公于清康熙戊申年间(1668年)选镜坝檐前岭创基落居,至今约三百五十年。

文学系承绶公直系族亲芳名(一世至廿世):文学、元吉、佛保、旺九、仕恭、崇泰、兴荣、民恩、臣祚、邦守、世宝、万盛、永楠、发恭、其标、正湘、祥升、敬业、承绶(号国封);祖奇、祖哲、祖告、祖凯、祖君。

文学系发恭公(字孔安)派下历代贤人录:

十四世:发恭 太学生,船运经商,章江及赣江拥有十八座码头,清乾隆廿五年(1760庚辰年)兴建新镜坝圩集市,营造檐前岭品字形的九井十八厅。

十五世:其璋 儒林郎候选州左堂;其标 邑庠生,武略骑尉候选卫守府;其琮 儒林郎候选布政司理问。

十六世:正源 太学生;正春 郡庠生武师;正湘 邑庠生;正滨 邑庠生武师;正鸿 太学生。

十七世:祥昆 邑庠生;祥升 太学生;祥景 郡庠生。

十八世:敬业 登仕郎,侍先人追随异域威遭赭寇,自江南归来与夫人打卖红绳、重振雄风。

十九世:承绶(号国封) 师范兼中西医学郡庠生。

二十世:祖君 经济师。

廿一世:才三 中等师范生;才禄 师大本科生。

文学系辈份派行(五十字):文元佛旺仕、崇兴民臣邦、世万永发其、正祥敬承祖、德庆衍隆章;云奕祀维昌、忠孝作人师、诗书绵远泽、和乐光门第、荣华纪惠恩。

檐前岭黎氏家训:①孝顺父母;②勤俭持家(勤劳是摇钱树,节俭是聚宝盆、杜绝好吃懒做);③尊师重教(百业俱兴、手艺要精);④尊兄爱弟;⑤遵纪守法、和亲睦族;⑥亲朋戚友礼尚往来;⑦乐善好施:⑧不、不、不吸毒;⑨重祭祀、珍存(族)谱。

公元二O一六年岁次丙申仲冬 吉旦

文学公廿二世孙:庆林 拜撰

4、广西平南大新镇大黎村黎氏鸿熙祖族谱

5、清远黎化祖族谱

6、湖南黎氏经术堂

家规祖训

淳孝悌

第一条“淳孝悌”,说的是“父母兄弟固当尽敬尽爱,由父母以至诸父母,由兄弟以至诸兄弟,亦当尽敬爱”。这就是说,我们黎家人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以及与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好,而且对别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即对外人)也要好;此外,“凡我族姓,毋复倚势位富厚睥睨一切”,这就是告诫后人,如果有权有势,也不要仗势欺人。这条所强调的,就是要将“忠孝”扩展到对待一切长辈和长者。

正明分

第二条“正明分”,强调的是我们黎姓人要“以名分为重”,不得“以富欺贫,以强凌弱”,“有名位者”不得“蔑视贫弱”。而且还要求“凡我子姓,务宜互相扶植,启佑后人”,即家族内部的人要互相督促和教育后代子孙,对贫弱者要尊重而不得欺凌或轻慢。这一条,强调的是平等待人,即使自己再“富”再“强”,也不得看不起穷人和弱者。

输国税

第三条“输国税”,内容是:“夏税秋粮乃国家重务”,“故每年粮差,务依期早输,庶上免官司之忧,下称良善之家”,开头先是说了缴纳公粮赋税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接着是要求我们黎家人每年都要按时、及早缴纳公粮赋税,说这样除了可以避免官府的追讨和惩罚外,也只有积极缴纳公粮赋税,才能称得上是“良善之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爱国”和“尽好作为公民所应尽好的责任和义务”。

劝作养

第四条“劝作养”,是要求我们黎家人不得“耽酒色,损志堕业”,做父母的对于“贤肖”,“务宜建筑幽室,投明师择良友,定程督课,一切灯油饩廪之需,须当周悉,切不可让家事分其志虑”,而作为子弟,则应“思父兄艰难勤苦,兼程进税科目之途”。也就是说,不得沉溺于酒色玩物丧志,对于贤良子弟,父母兄长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挑选好的师友来支持其把书读好,读书所需的灯油和钱粮等应当给予满足;而为人子弟,也应想到父母兄长供养自己的艰难不易而以发愤把书读好,考上功名来作报答,这就充分地体现出了我们黎姓人也和别的客家人一样,十分崇文重教。

勤生业

第五条“勤生业”,内容是:“勤则必振,惰则必衰,此利之常也,我族以农桑发迹历数十世矣,凡我族众,须当尽力田亩东成西作,务期三年耕余一年之食,则仰事俯畜庶几有赖”,“倘无恒产可耕,即工贾末作亦生业系焉,慎虚时玩日,蹉跎岁月,以贻后悔”。这条家训,就是要求我们黎家人要勤于劳作。在古代,因传统观念认为“无商不奸”,因而凡是顾及身份或体面的人家,都是不屑于从事经商做生意这种被人认为是“奸诈无良”之职业的。但这条家训却说,如果没有土地可耕,则也可以靠从事务工经商等“末等”职业来谋生,总之就是不能懒惰、游手好闲。这就体现出了我们黎氏先祖在思想观念上的开明和务实、理智。

谨嫁娶

第六条“谨嫁娶”,说的是在择偶和婚配问题上一定要慎重,“嫁女必胜吾家,胜吾家则女之事人必敬必戒;娶妇必须不如吾家,则事舅姑必执妇道”,“嫁娶必择故家巨族,勿论贫富,慎毋贪财,辱我先人”。也就是说:嫁女,应当嫁给比自己家好的人家,这样女儿在对待和服侍夫家上,才会有敬畏之心和知道注意自己的言行;娶媳妇,则应要找那些不如自己家的人家,娶这种人家的女儿来当媳妇,才会遵守妇道;结交亲家,应选择有大气、名声好的人家而不要在乎其是贫是富,如果该选什么样的人家都不明白,就有可能会损毁门第、败坏家声,绝不能因为贪图钱财而有损祖宗的好名声。黎氏字辈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0923/1685841759107523.html
上一篇:2019年重阳节是多少号(2019重阳节是几月几号星期几)
下一篇:痣图解面相女(痣图解面相女全身)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