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啥意思?建议了解
农历三月三,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上巳节,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初年的春社活动,春社是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最初没有固定时间,后慢慢演变成一个祭祀与娱乐合一的节日,古代在这个日子女孩们要"上巳春嬉",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出现了春游踏青等娱乐活动,时间也确定在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
上巳节虽然在现今很多地区已经淡化了,但它毕竟在历史长河中辉煌过,还是留下了不少传统习俗与民谚。像食俗中的“三月三吃鸡蛋,夏天能把石踩烂”, 还有一句“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的俗语。
很多人看到这个俗语可能会在内心产生疑问,农历三月三正值春意浓浓之际,大家会趁着这段时间外出郊游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尤其是会多选择去水边,不仅景色怡人能痛快的玩水,而且水边的空气相对更优质,去水边玩耍更能放松身心,为什么三月三却不能去呢?
其实这都是老祖宗经过上千年而总结出来的生活智慧,并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一定道理存在的,这个大致有两个原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是神话故事说相传,许真君在降服潜在水中的蛟龙时,发现其非常善良有孝心,而且长的非常小,许真君念其善良又有孝心便决定饶他一死割尾代首,然后放他离开。之后每逢农历三月三这条断尾的蛟龙就会回来探望自己的母亲。
民间有“龙行有雨”的说法,蛟龙回来看望母亲,常有大风大雨相伴,在蛟龙潜入江河时也会出现大风大浪、狂风暴雨,这时河水可能就会大涨。如果这时候在河边玩耍、行走等,或许就会因为河水暴涨而躲避不及时,而发生意外。
其实这不是没有科学道理的,三月三虽然已到暮春,但此时气候是特别不稳定的,雨水增多,河边的湿气大、潮气重,在河边玩耍由于水汽的侵扰人体还会感受到阵阵凉意,很容易诱发疾病。
三月三也正是春夏之交,河边的土壤常受到河水和雨水的冲刷,可能会比较松散、悬空,人如果走在上面很容易坍塌,这样就会不小心掉到河里边去,是非常危险的,这样看来老祖宗留下的谚语还是有据可依的。
二是传统祭祀说“三月三,轩辕生”,相传三月三是纪念轩辕帝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这天举办隆重的祭祀活动,以此表达人们对其的崇敬之情,同时三月三还是民间百姓祭祀先祖的节日,这天人们会准备丰厚的供品来感谢告慰先祖。
传统的祭祀该如何做呢?三月三这天古人有来到水边祭祀的传统,并举行辟灾祛邪仪式,称禊祭。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民间在三月三日那天,也有不少有“病创者”到河边洗濯,希望洗去灾祸和病根。所以无论那种情况,都不适合在江边、河边游荡,
九月九不能在水边走的原因,大致与三月三上巳节相同,也是为了人的身体健康与安全考虑,只不过是与三月三刚好相反,九月九天气开始逐渐寒凉,水里的温度也比较冰凉,加上水位也没有退去,去水边玩耍还是有一定的危险的。
——老井说——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俗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三月三上巳节的俗语,不妨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让更多的人知晓和谨记,也更有利于继承弘扬传统文化。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中新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 上官云)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资料图:着汉服少女重阳节放风筝。 刘可耕 摄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孟德龙 摄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