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派玄空风水峦头功夫——论龙
寻龙的目的是要寻到真龙!辨别龙之真假,关键要诀是在入首近穴数节内详细审察。远龙虽平常,入穴数节合格者,则是真龙;远龙虽美,入穴数节不美者,则为假龙。真龙必有穴,而假龙必无穴。这是从到头融结情况,辨别真龙假龙的重要诀窍。
一、一脉三龙
昆仑山为我国山脉之祖,由昆仑山发脉,延伸到我国境内的(东面)有三条干龙脉:北干龙、中干龙、南干龙。
北干龙—黄河与鸭绿江夹北干龙尽于日本海;
中干龙—黄河与长江夹中干龙尽于黄海;
南干龙—长江与怒江(黑水)夹南干龙,一支尽于缅甸,注入印度洋;另一支由云南至桂林至广东注入南海:还有一支继续北上至江浙往入东海。
二、祖宗父母与穴星
1、祖宗山
经云“寻龙须寻祖与宗,不辨祖宗何足话?”山有发祖之处,如木有根,水有源,根大则枝远,源远则流长。因此,寻龙之法也必先究论之起源才能知晓龙的远近长短,气之轻重厚薄,力量大小,福泽久暂。龙之起始处,名叫祖宗山,需高大迥异,有时跨洲连县,绵延数百里,大者如名山五岳,小者亦需在一州一县、一方一邑别高大和出类拔萃。太祖山因其高大,常有云雾生其间。经云:“寻龙旺气先寻脉,云雾多生在龙脊,春夏之交与二分,夜望云霓生处觅,云霓先生绝高顶,此是龙楼宝殿定。”能识太祖山,才能观察龙的出身行度、父母胎息及受穴之山。
太祖山山势巍峨,秀拔独尊,大多为火星结体,形家所喝之龙楼凤阁、冲霄凤、盖天旗等,总需鹤立鸡群于众山,耸然独高于群脉。从这里出脉,忽高忽低而有序,即是辞楼下殿。
2、少祖山
因太祖山距离太远,而龙之行度又变幻无常,故需在少祖山详加辨识。少祖山即近祖次宗之山,廖公谓之为主山。廖氏云:“若是山家结穴龙,定起主星峰。”,即指结地之龙,必有少祖山作主星也。少祖山离穴一般只有二三节,如果太远则福力轻,需得再起主星方妙。故凡美地,必起近穴少祖山,而少祖山亦必奇异特达,秀丽光彩,或开大帐,或起华盖、宝盖,或作三台、玉枕、御屏诸般贵格,或起冲天木、涨天水、焰天火、献天金、凑天土等星辰,有这样合星体、成龙格的少祖山,前面必融结好穴。
3、父母山与胎息孕肓
少祖山下,或起或伏或直或曲,但以玄武顶后一节之星为父母。父母之下,落脉处为胎,其下束气处为息,融结处为育。因父母胎息在少祖山到穴一段,最为紧要,若束气清彻,护卫周密,钟灵毓秀则吉,若尊卑失太祖序,大小无伦则凶。
无常派玄空-论龙
4、穴星
地理上,以起顶开面的穴山称为穴星。“起顶”就是龙入首后形成的山顶,如人的头顶额头部分,称为化生脑。穴星有分敛、仰覆、向背、合割为“开面”,开面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面前有宽阔的腹地,水势悠缓。一般情形,结穴之星有尊特、秀嫩、肥厚、端巧四种。尊特者,雄伟超群,挺然独立,如鹤立鸡群,忌孤露;端巧者,体态正然,无造作感,秀气伶俐,忌瘦削;秀嫩者,纯粹出众,滋润光鲜,如闺中少女,忌瘦削;肥厚者,体态丰满、端正厚重,如厚德君子,忌臃肿。
穴星有正体、侧脑、平面三种。正体者钟五行之正气,融星象之正形,即无论属何种五行,都具有典型、纯正之特点,穴多结于中;侧面者,是星辰头脑偏斜、形体欹侧,闪巧奇藏,穴多结于旁;平面,是星辰倒地之情形,穴多结于顶。穴星无论是金星、木星、土星、水星,都有正体、侧面、平面三种情形,唯独火星不结穴,只作祖山或朝山用。金圆、木直、水曲、土方,为穴星之四大形态,而结穴都有窝、钳、乳、突四象之不同。
三、开帐过峡与脱卸剥换
开帐是指龙脉的太祖、少祖、父母等山的山肩展开,如鸟张开翅膀,而脉从中心穿出。龙有开帐,不管是什么星体,皆属贵龙。第一种是穿心,稍头又起圆峰,高峻丰厚者,为自带仓库,主出巨富;第二种是开帐之后,如丝线穿出并特立秀峰的,为帐内贵人,主出大贵;第三种是开帐之后,两腋特起秀峰,虽不与本身连为一体,却挺拔端正,为暗库星,亦主巨富多丁。但若脉穿出之后,反变散乱,神气消失,收拾不均,堂局破碎,朝应无情,虽有开帐穿心,却无用处,不以吉论。
过峡就是龙跌断之处,有左右齐送齐迎者;有一边为送,一边为迎者;有穿田失踪而为蛛丝马迹之势者;有牵连不断而为鹤膝蜂腰之形者,俱以中出过脉为上,旁出次之。来龙临峡之时,其势必有停顿之意,而过峡之后,龙则进行剥换变化。龙经云:“一剥一换寻断处,断处两边生拥护”,即言龙之过峡处,其气束紧,最怕风吹水劫,故必有护峡之山,八字之水,若能合日月,旗鼓,天马、贵人、金箱、玉印、垂缨、串珠、龟蛇、狮象、牙笏、戈矛等形者为贵格。若如仓库、橱柜、银瓶、金樽等形象者,为富格。当然也不必太过拘泥于形状,重在遮护周密,夹从有情为吉。从峡的形状可以预知穴场情形,这需要更高的眼力和技术,在此不详细阐述。
脱卸剥换是指龙的变化,即由老变嫩,由粗变细,由凶变吉。杨公云:“一剥一换大生细,从大剥小最奇异”。
无常派
四、龙之行止老嫩生死与贵贱贫富
龙有行止之分。龙行未止谓之“行龙”或“过龙”,不可求穴,龙原其所始,穴乘其所止,因此需辨认龙之行止。凡山奔走不停,水势峻急不环,门户不开,罗城不卫,山水不团聚之处,为龙行未止,够无情,纵有奇巧亦不足论;若龙之真止,则玄武顶尊重不动,下手诸山逆顾,众水回关,左右随从之山齐止,穴前案山或朝对之山拜伏。而大地止蓄之处,常有北辰、华表、捍门、游鱼、禽曜、罗星等象列于水口。最重要的判断方法是,从水口处观察,若水口关锁,则内气融聚,基本可辨龙之已止。
龙有老嫩之别。廖璃云:“老是大山毛骨粗,嫩是换皮肤。”简单地说,凡是大山脉粗大、绵亘者即是老龙,而大山脉经过退卸剥换而呈献出小巧、秀气者,即是嫩龙。老龙山体蛮蠢、星体浑浊、径直粗顽,如老妇一般,形容枯槁、容颜憔悴,难以结穴;嫩龙则有起有伏、有大有小、高低顿跌、左右趋闪、灵活多变、活泼可爱,如少女一样,容颜光鲜,形象妩媚,则能结地。故“老龙生出嫩枝柯,跌断不嫌多”。
龙有生死之分。凡来脉高低起伏,支脚爪牙分布,趋闪转动为生;而僵直粗硬为死。《发微论》云:来脉有气者为生,无气者为死,脉活动者为生,粗硬者为死。龙势推右,则右为生,左为死。又有瘦中取肉,则瘦处死,而肉处生;饱处取饥,则饱处死,而饥处生。
龙有向背之分。开面朝我即为向,而突背朝我则为背。向我为有情,背我则无义,如人之相聚时,笑脸相迎则为有情,背过身去呈不屑一顾之状,则为无情。经云:“若是面时宽且平,若是背时多陡岸”,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龙在行度之间,自身无向背之分。向背重点指护砂,凡外山皆向我则必砂环水拖,形止气器,堂局中正,门户森严,此为关键窍奥。
龙又有贵贱贫富之别。要识别龙之贵贱,则要考其来源,即从祖宗父母上着眼,凡贵龙,其祖山必粗雄巍岷、高耸挺拔、精神卓越、气象尊严,行度之间重重开帐;贱龙则出身以来,星峰不见、起伏不明、头面破碎、形态丑恶、怪石峻岩、枝脚尖利、臃肿粗顽、峻嶙瘦削、风吹水劫、四势不聚、嫩坦无收、散乱无序。大体上,来龙秀丽者多主贵,端圆肥厚者多主富,尖削歪斜者主贫贱。
五、龙之三势三落干枝与四格
龙之三势是指山龙之势,平冈(丘陵)之势,平地之势,以上所言多是言山龙之势。
而龙之落局有初落、中落、末落之分,其中可分别龙之力量大小。初落龙力较小,中落较大,末落最大。但不可拘泥,还需与局同参。
龙的正脉叫干,分脉叫枝,如同果树的枝干一样。干和枝又有大小的分别,一条山脉下来,旁有分龙,则本龙称为干;分龙之下,又再分龙,则初分之龙又称为干,就像人有子有孙一般,枝的看法也是如此。因此,龙有“干中干”“干中枝”“枝中干”“枝中枝”的分别。大体而言,干龙的力量大,枝龙的力量小,但亦不可拘泥,富贵贫贱并不全以枝干为依据,而关键是看龙砂穴水相配合所形成的格局。
龙之四格是指梧桐枝格、芍药枝格、兼霞枝格、杨柳枝格。
抱玄国学绘制
若龙之枝脚节节生出,两边均匀为梧桐枝格,至贵;而枝脚长短不对称,但又交互停匀,脉穿心而出者,为芍药枝格,亦贵;枝脚虽不对节却或左或右交互停匀为蒹葭枝格,其力较轻,但仍可入用:若枝脚边有边无或边美边恶,或边长边短,此为杨柳枝凶格,不可取用。
“龙脉”是什么?我国到底有多少条“龙脉”?深度解读“龙脉”
在《寻龙诀》里,一句“三年寻龙,十年定穴”,引得无数观众对风水墓葬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三年学得寻龙,十年学得点穴,这无疑整个风水学中最精华的部分。
不过影视剧和小说因形式和题材受限,很难对其进行充分的解释说明,所以很多人对龙与穴的概念,还是很模糊。
实际上,这里的“龙”指的是“龙脉”,龙脉其实就是绵延起伏的山脉,因其外形像一条蜿蜒的巨龙,故而得名“龙脉”,成语来龙去脉,就是出自这里。
那么历史上有真的有所谓的“龙脉”吗?我国境内又到底有多少条“龙脉”呢?
龙脉的含义《阳二宅全书·龙说》中曾记载:“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
意思就是地脉以山川的走向为标志,而龙脉则是跟随山川行走的气脉。
在中国古代风水学中,龙脉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地理形态。按照古人的说法,地脉就是龙,龙的肉就是泥土,龙的骨就是石头,龙的毛就是植物。
在风水学巨著《地理五诀》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论龙生旺死绝形象,龙脉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会影响到后续堪舆正确与否,故而民间有“龙真穴才真”的说法。
除了山脉之外,平原上也会有一些龙脉。一般来说龙脉的好坏,都是通过龙脉的长远,以及规模的变化,来决定的。
古代人认为,连绵不绝的山脉,代表着富饶,而断断续续的群山,就代表着富贵。
因为龙脉的种类很多,干龙、支龙、真龙等等,地形也很复杂,需要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想要识别一条“龙脉”,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才行。
正所谓“识山易,识脉难”,有些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找到一条“龙脉”,一般能找到一处富贵之地,就已经是奇迹了。
在古人的观念里,龙脉与国运也总是息息相关的,从祖龙秦始皇开始,龙脉就曾被作为是安葬帝王的风水宝地,而龙脉在历史上还真的存在,且还不止一条。
龙脉的数量传说,华夏的龙脉始于昆仑,并沿着东南方向延伸出了三条龙脉,北龙向北延伸至祁连山、阴山,再由贺兰山转入山西一带,从太原起,一直延伸至海。
中龙向东延伸,经秦岭后入关中,至秦山入海。南龙西起昆仑山,进西藏,经横断山脉,向东延伸到两广地区,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
在每三条大龙脉上,还可以细分成干龙、支龙、真龙、假龙、飞龙、潜龙、闪龙等小龙脉,因此龙脉有大有小,遍布全国各地。
古人常说,龙脉可以改变命运,影响后代的气运,所以历朝历代的帝王在离世之前,都会请有名的风水师为他们勘察一处,合适的龙脉之地。
中国古代历经24个朝代,按照每一个朝代都有一处龙脉的说法来看,中国境内至少存在24条龙脉。
比如黄帝的龙脉,和商汤的龙脉,都在中原黄河流域;而大禹的龙脉在九龙山;周朝的龙脉在岐山;大名鼎鼎的秦朝的龙脉,则在都城咸阳附近;
唐朝时期的龙脉就很多了,分别在长安、陇西、太原地区;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龙脉就在东北长白山上。
人们相信,朝代的更迭,就是因为一条龙脉消失之后,会有新的龙脉接替它的位置,龙脉既然已经换位,那么帝王的宝座,也应该易主。
最大的龙脉而中国最大的龙脉,是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的邙山,古语说“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在这里曾埋葬了6个朝代的24位帝王,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
据统计,在邙山探测到的古墓,就多达数十万,除了帝王陵墓之外,还有970多座大型古墓,看其规格,应该是古代的达官显贵才能享受的。
明代的《堪舆杂录》曾对洛阳龙脉是这样评价的:
山虽不高,蜿蜒而长,顿起首阳山。远映下首,于巩县而止于黄河之中。
依山傍水,绵延不绝,由此可见,邙山的确是名副其实的龙脉,葬在这里的有东汉时期的开国皇帝刘秀,三国时期的曹丕,刘禅,还有宋太祖赵匡胤,秦相吕不韦、狄仁杰、包拯、杜甫等等,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生于苏杭、葬于北邙”,这句中国老少皆知的俗语,也向我们展现了邙山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关于龙脉的传说,一直都是神乎其神的,有很多人深信不疑,也有很多人觉得是胡说八道,但不管怎么说,龙脉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