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县城的前世今生(三十四)
李迁到底是年轻气盛,随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铜鼓山大火中萝卜姐拔剑自刎的图片。
有炫富的,有炫酷的,有炫马的,有炫豆花饭的,有炫爱大唐的,有炫恨吐蕃的,有炫贱的,有炫贵的,有炫凡尔赛的,有炫三星堆的……李迁心想我就是我是颜色灰常不一样的焰火——我炫烟火,不料无人点赞。
直到第二天,崔旰大人暗搓搓地评论“迁儿,同朝为官,此事不宜太高调,对了,你把杨子琳屏蔽了吗?”——火车可以推的(崔旰)
“早就拉黑了,大人放心!”——迁迁阙歌(李迁)
瞬间,评论区炸了,除了点赞外,还都积极评论!
“干得好,干得妙,干得张潮呱呱叫!”——颜值正义(张颜)
“可惜没把张潮一网打尽,斩草不除根,只怕春风吹又生!”——强扭的瓜甜(周强)
“周大人过滤了,张潮怕是在想去哪儿出家的事了”——不会打仗的胖子(庞博)
“各位爱卿,这么大件事该发个密折@朕一下!”——亲本佳人,奈何称孤(李豫)
回复皇上“战场瞬息万变,皇上赐罪!”——迁迁阙歌
“治什么罪!何罪之有?哈哈!朕本来不该笑,除非忍不住,哈哈哈哈!”——亲本佳人,奈何称孤
“哈哈”——迁迁阙歌
“哈哈,哈哈哈!”——强扭的瓜甜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会打仗的胖子
“李迁大人,你们这么大动作向我东川节度衙门报备过吗?”——有宝献宝,无宝献城(张献诚)
……天,聊死了
又过了半天
“诸位大人还是做好三县防务吧,杨子琳恐怕……”——顶顶无名(李鼎祚)
“李大人放心,就怕他不来”——迁迁阙歌
“一网打尽,只争朝夕”——颜值正义
“哦?呵呵。”——顶顶无名
“李大人,你们要是顶不住,告诉张杨,来成都找我崔宽,教他有来无回!”——宽坐不如好吃(崔宽)
“呵呵”
“呵呵”
……
饭可以乱吃,话不好乱讲。杨子琳真去找崔宽了。
本来,按程序,张潮杨子琳仰天长啸目呲尽裂泪化作血驾长车踏破昌州城壮志饥餐庞博肉泪谈渴饮李迁血,是应该找李迁他们报仇的。
可是刘昌裔分析说:李迁既然敢下此黑手,就必然还有后手。昌州几套班子不同以往,都是些急切盼望升官发财死婆娘的少壮派,加上3000抗吐国防军,急切进攻昌州,只怕正中李迁下怀!
“那怎么办呀?刘大人!!我嫂子侄子就这么白死了么!”杨子琳有点急眼了。
他知道在张潮心中,白菜和大小郎们有多么重要!张潮现在整个人已经和傻子没什么两样,眼神呆滞,蓬头垢面,全无昔日笑傲江湖的风流不羁!任你顶天立地英雄,遭此灭门惨剧还能若无其事,那只能是神——神经病!
“李大人莫急,现在崔旰在长安被皇上套牢,明着封了很多官衔荣誉,实则是不想放虎归山。他的家眷弟兄却全都在成都,由崔宽崔大草包主持工作。我们何不直接进攻成都,崔旰必令李迁救援,到时候我们再反扑昌州,可一举摧毁三县城防!”刘昌裔不慌不忙道。
“好一招声东击西!”杨子琳击节赞叹。
可是望望大哥,心里一声叹息,说来说去,伯仁因我而死啊!自己不搞这么多事,哪会激怒崔旰下此重手!
见此情形,刘昌裔道“张大哥目前状态就不要去成都了,好好静养些时日吧……”
幸好刘昌裔反应及时,救下白菜和张小N,张家血脉尚存,两兄弟发自内心感激他。对他言听计从。
议罢,杨子琳起兵3000,直扑成都!
崔宽心道,李迁啊李迁,你他妈拉黑杨子琳没有啊到底?他他妈滴怎么听见我当年吹过的那些牛逼了?这下真打过来了,我那牛逼兄弟又不在,我可怎么办啊我?
怎么办?打肿脸冲胖子呗!崔宽放下吃“蓉城老妈”的火锅筷子,从宽窄巷子翠花那里出来,摇摇晃晃上马召集部队“弟兄们,跟我走,去会一会杨子琳那厮,我倒要看看,是个神马三头六臂青面獠牙的货色!”还吹呢!
要不怎么说兵松怂一个将熊一窝,还是那拨数次大破吐蕃的绿毛神军,遇上干饭军,干一次给灭一次,几次下来,死的死,逃的逃,竟让杨子琳三下五除二直接干进成都鸡场!
杨子琳也没想到崔牛大哥这么不经打,还没等到李迁增援呢,就给干饭人干垮了,这也不按刘昌裔先生的剧本来啊?一时倒没了主意,我该走呢还是该留呢还是该睡一觉再走呢还是走了以后再睡呢?
他这正纠结着,手底下干饭人不干了“我们好不容易来到国际大都市,花姑娘滴大大滴,我们要吃钟水饺龙抄手夫妻肺片棒棒鸡,说到鸡还有凤飞飞等丽君宇宙春脏亮吟,我们要去太古里赶夜场!”
杨子琳很无语,教育还是要从娃儿抓起,一群没见过世面的土火,耍嘛,几爷子,命出脱了莫来找我。
还是子曾经曰过“饭可以乱吃,话不好乱讲”,干饭人真还差点把命出脱!
待续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不懂一定要看!会涨知识的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古代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称
【皇帝】这可是最常用的名词之一,这两年播放了多少描写皇帝的电视剧!自从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历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职权大小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的说,由于君主集权的加重,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废除丞相而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齐文林馆学士,唐代的集贤院学士等;有专为皇帝侍讲、侍读的,还有草拟奏令、参与机密的。宋代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那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学之士而设,全时虚衔,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西汉时属太常,称太常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晋代设国子博士,唐代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和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为教授官,与职掌礼仪的太常博士不同。明、清两代有国子博士,太常博士,而以五经博士为孔孟及儒家诸族的世袭官,博士中不乏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如唐代的韩愈就是货真价实的国子博士。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魏、晋南北朝时相沿设置。隋代设置太医署,宋代改称太医局,元代又改为太医院,明清两代不变,其职责都没有大的变化。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他“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官职任免、升降之术语
【举、辟】举:举荐;辟:招用,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征】君征召臣。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升】提升,如“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就是贬官。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如“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如“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
【调】调动、调迁,如“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
【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
图文均来自网络
蒋家著名的将领“三李一王”,他们都是谁?最后结局怎么样?
自1924年黄埔军校创建之后,山东陆陆续续有2000余位青年人考入其中,因而在序列当中系黄埔出身的山东籍将领不在少数,而其间便包括深受器重的的“三李一王”。
那么蒋家军队著名的将领“三李一王”,他们都是谁?最后结局怎么样?
“三李”同为山东籍黄埔一期蒋家军队当中,所谓“三李”指的便是李玉堂、李延年、李仙洲三人,而之所以三人被并称为“三李”,不仅仅因为三者同属山东青年,更因其他们同为黄埔一期学员。
1924年2月14日,黄埔军校筹备处拟招生324名,根据各省份实际状况划分招生名额,而山东省最终则分配到了12个名额。
届时由于各省大多处于军阀势力的实际掌控之下,大张旗鼓的招生并不可取,只能委托一大代表返回原籍之后代为招生。
而山东省为黄埔军校选派优秀青年人才的总负责人便是王尽美,他是我党的创始人之一,亦是山东党组织的创始人。
王尽美为李玉堂、李延年、李仙洲等共计10位山东青年开具介绍信,并安排他们前往上海参加复试,而主持这场复试的便是时任代理宣传部长、上海执行部秘书的毛主席。
关于该次复试毛主席在后来1954年10月18日的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还曾提及“我还曾经在上海为黄埔招过一期学生,地址是上海环龙路44号。”
“三李”在内的10位山东青年乘坐火车抵达上海后,被安排在名利客栈居住,直至4月中旬全员通过复试,并领取30银元前往广州参加下一度考试。
成功通过最后一次考试迈入黄埔门槛之后,李仙洲、李延年皆被编入了四支一期学生队伍中的第三队,而同队者亦包括陈赓、杜聿明等人。
由此在黄埔军校当中,作为一期学生的“三李”开始接受紧锣密鼓的军事培训,直至同年12月毕业后开赴东征前线。
而在此过程当中,有着同样报考经历、同为山东籍黄埔一期学生的“三李”之间奠定了深厚的友谊。
彼时的黄埔军校大门上已然挂上了那副著名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毋庸置疑,彼时的“三李”又或其它黄埔学生皆是有着革命志向的爱国青年,正因如此方才不畏艰险的报考黄埔军校。
然而后来随着对先生的背叛,致使包括“三李”在内的部分黄埔学生走上一条歧路。
身处于黄埔军校之际“三李”皆是一期学子,而离开黄浦军校之后,三人则迎来了各自并不相同的人生。
李玉堂黄埔一期毕业之后的李玉堂,被分配到了国民革命军一师二团任见习官,此后由于英勇作战、屡立战功李玉堂陆续被晋升为:少将营长、陆军三师八旅八团团长、三师八旅旅长等职务,而在1931年初李玉堂已然成为第三师师长。
关于李玉堂戎马生涯当中的高光时刻,平叛陈炯明的战斗中“奋不顾身冒着敌人炮火,第一个登上云梯将战旗插上城楼”是为其一,而抗日战场上的李玉堂,同样有着一份不容忽视的汗马功劳。
抗战时期作为第十军军长的李玉堂奉命驻守长沙,由此参与了四次长沙会战当中的前三次。
四次长沙会战当中,尤以第三次长沙会战战果最为显著,其胜利极大程度振奋了举国抗日之信心亦令世界为之震惊,而在该次长沙会战之中李玉堂所部可谓功不可没。
1942年1月1日凌晨,随着日军第3师团向长沙东南高地阿弥岭、林子冲发起攻击,长沙保卫战旋即打响。
届时第九战区最高司令长官薛岳,命李玉堂率领第十军承担守卫长沙城的重任。
接到作战命令后的第十军由上至下战意盎然,只因此前第二次长沙保卫战的过程中,由于作战不利令第十军蒙受了耻辱,因而对于眼前这个一雪前耻的机会他们一定要牢牢把握。
心怀必死之志的李玉堂更留遗书一封,其间不仅说明长沙保卫战的重要意义,更嘱托妻子待儿子长大令其继承父亲衣钵继续投身革命。
1月1日,南下日军在长沙城北、东、南三面合围,其间第40师团在南、第3第6师团位于东南,第4师团则处东北,待集结完毕之后便悍然向长沙城发起攻击。
而早在日军对长沙城发起攻击之前,善于构筑防御工事守城的李玉堂命令第十军上下,迅速构建起坚固的半月形防线。
历时三天的激战过后敌我双方皆是损失惨重,值此之际日军方才突破长沙城的外围防线进入市区当中。
而此时的第十军上下已然折兵损将高达三分之一,但是在李玉堂舍生忘死的引领下,战士们依旧士气高涨毫不退让。
待战至1月4日黄昏之时,长沙城内已然鲜血横流、尸横遍野,然而在第十军的苦苦支撑下,未能攻破长沙的日军因弹尽粮绝而被迫撤退。
然而值此之际日军的退路早已被其它中队所截断,在薛岳的安排下东南西北四路截击军队形成包围圈开始围歼日军,而第十军残余军队亦由内而外发起攻击,如此长沙保卫战进入了反击阶段。
随着此后陆续的追击作战,1月18日长沙会战正式以中队的完胜告终,中队以伤亡28116人的代价,毙伤日军高达56944人。
海内外为本次胜利皆一片震惊,无数华侨高度评价了本次胜利并为中队捐款捐物,其间便包括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美国总统罗斯福亦曾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
回顾整场长沙会战,作为第十军军长的李玉堂可谓功不可没,这场胜利不仅为他抗战生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令他被提拔为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
抗战胜利之后,李玉堂受命出任第十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值此之际由于悍然发动内战,曾在抗日战争中同仇敌忾的兄弟部队,无可避免的兵戈相向。
1948年7月13日,李玉堂部与将军、谭震林所部交战后败下阵来,其部六万余人付之一炬,李玉堂只身逃亡徐州。
此后再度启用李玉堂任命他海南防卫副总司令、第一路军总司令兼第三十二军军长,并于此后率部驻守海南岛。
在他驻守海南岛期间,我华南分局策反委员会曾与之取得联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争取李玉堂加入反内战阵线。
当李玉堂表示同意之后,我党更派遣联络员到达其部,帮助其伺机发动起义,以策应我军进行登陆作战。
然而1950年5月四野第十五兵团发起海南战役之际,由于交通中断李玉堂未能及时接到我党指示不敢冒然行动,与此同时由于海南守军派系林立起义艰难,李玉堂碍于重重原因只能伺机而动。
因此直至解放军占领海南之际,李玉堂也未能成功发动起义,且在败兵洪流裹挟之下撤退到了台湾。
1950年身处台湾的李玉堂遭叛徒出卖其与我党之间的联系,因此被逮捕入狱,并在1951年2月5日被以“通共有据”罪名杀害于台北碧潭,时年52岁。
回顾李玉堂的戎马一生,昔年间抗日战场上的卓越功绩又或海南战役前的迷途知返,皆是弥足珍贵的,然而却在台湾当局的迫害下沦落至如此结局。
感念于李玉堂生前所为,1983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李玉堂将军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李延年1924年离开黄埔军校之后,“三李”皆投身于北伐战场之中,而李延年自然也不例外,甚至于深受赏识的李延年,升任排长、连长、营长的时间都要早于其他二人,时至27年便担任了第一军二师五团团长。
纵观李延年的戎马生涯,实质上并没有形同上述李玉堂长沙保卫战那般的战绩,与此同时胜绩与败绩也在五五之间。
1927年发动“四·一二”,令北伐战争丧失了原有的意义沦为了新旧军阀之间的权力之争。
1928年4月,北伐军攻克徐州、泰安之后进占济南,值此之际日军以保护日侨为借口,悍然出兵山东以阻挠北伐,并酿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一万余中民惨遭屠戮。
值此之际,北伐军上上下下义愤填膺意与日军决一死战,然而奉行不抵抗政策的不仅下令不准还击,更在5月7日召开秘密会议,决定绕开济南继续北伐,同时由李延年、邓殷藩两团掩护大军撤退最后突围。
接到命令后的李延年,率部自8日到10日与日军对抗长达三个昼夜,因此前“五三惨案”早已令战士们义愤填膺,因而即便城墙工事悉数在敌人炮火下付之一炬,但阵地却始终坚固如初。
战至11日凌晨,李延年率守军撤出济南,虽遭遇伏击伤亡惨重但也完成了下达的任务,因此曾当众夸赞其“李延年见危授命,临难不惧,令人钦佩”。
虽然此时的北伐战争已然丧失意义,但是该次作战的对象是为日军,因而也可归于李延年的抗战经历。
而在此后的戎马生涯之中,接肘而来的便是对红军的围剿,战场交战对红军造成的损失姑且不论,1934年其部枪杀红军俘虏500余人的劣迹实在令人憎恶。
抗日战争时期李延年先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支援台儿庄会战以及保卫徐州、武汉等战役,而若论其功绩最大者,莫过于抗战末期的潼关作战。
1944年5月,日军以10万人马兼10万伪军自洛阳进犯,妄图进取潼关、西安、宝鸡后直抵四川。
届时从胡宗南麾下三十四、三十七、三十八、四十集团军当中各抽调两个军以及川军三十六集团军4个师、西北军四十军2个师,共计30余万人的兵力,交由时任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延年统一指挥,任命其为抗日前敌总指挥率军坚守潼关。
战役打响之后,由于胡宗南的部队长期以来养尊处优怠于作战,导致防线在日军冲击下迅速瓦解,甚至有师团长临阵逃脱的现象频频发生。
值此之际,李延年要求特务团堵截溃退官兵,同时下令撤退至第二道防线,此外更将两名弃阵而逃的团长枪决,判处作战不力的师长戴慕真无期徒刑。
实质上早在此前李延年便已经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受命之初便向请示若有临阵脱胎、作战不力者,军长以下由处理,师长以下就地枪决。
对此予以肯定回复,并称“师长级别若有不听指挥打了败仗的,可便宜行事”。
李延年大刀阔斧的一番举措无疑震撼了全军上下稳定了军心,因此他复又趁势指挥部队发起反击,4天时间里夺回失去的阵地,令日军再难进犯。
至此抗日战争实质上已然步入尾声,1945年日军投降前夕,李延年复又被提拔为第十一站区副司令长官兼山东挺进军总司令,同年8由复又被委任为山东受降区受降官。
由此李延年回到了昔年间作战的地方——济南,然而这一次却是以受降官的身份来到济南,然而该次受降当中其表现出的宽容态度,以及未缴械便放任日军离去等所作所为,一时间在国内引起了无数声讨。
与此同时,其查封济南日伪银行之后竟从中提取大量金银犒赏三军,如此滥发奖金不仅违背军令,实质上其损害的乃是人民的利益。
其面向人民以1:200的折合率将法币与伪储币兑换,导致手中有法币的以数十倍的差价取得人民群众手中的实物,俨然对人民造成了新一度的搜刮。
如此状况下,内部在上级的引领下奢靡之风盛行,一场场鸡尾酒会如若流水,以此也不难窥见后来国民政府溃败的原因。
抗战结束之后接肘而来的自然是悍然挑起的内战,不过面对解放军的铁蹄其阴谋无可避免的覆灭,而这一阶段之中李延年的个人情况,一如整个国民政府一般急转直下。
1948年8月后,李延年被陆续委任为徐州“剿总副司令兼第九绥靖区司令官”以抵抗华东野战军,然而此后的一场徐蚌会战当即令他踏上了败退之路。
此后复又任命他为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兼南京江防司令,然而百万雄师飞渡长江令其瞬间向南狂奔逃至福建。
身处福建的他再次接到任命,成为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六兵团司令官,驻守平潭岛。
8月11日三野第十兵团发起福州战役,仅历时7天便解放福州直取平潭岛,此时的李延年一如惊弓之鸟,不等下达命令便自行弃岛逃到了台湾。
正因如此,1950年之际追究他“平潭岛撤退”的失职,将其投入军事法庭审判,并判处10年有期徒刑。
而在出狱之后,李延年穷困潦倒、三餐不继俨然形同乞丐,只能够依赖于老部下的接济生活,甚至于沦落到了用椒盐水沾馒头充饥的境遇。
1974年11月17日,时年70岁的李延年在台北郁郁而终。
李仙洲在“三李”之中李仙洲是最为年长者,其相较于年龄最小的李延年有着十岁的差距。
李仙洲的戎马历程与另外两人相仿,皆因黄埔一期的出身而崛起于北伐战争期间,而在抗日战争期间其主要在山东地区作战。
若将李仙洲与前二人相较,实质上他的一切皆略显中规中矩,然而相对而言在结局上,李仙洲乃是“三李”当中唯一一位善终者,而导致这一切的开端源自于那一场莱芜战役。
1947年2月20日至2月23日,在陈毅、粟裕将军的指挥下,前后历时63个小时左右的莱芜战役,以解放军伤亡8800人、伤亡1万余人被俘46800人,并俘获李仙洲告终。
莱芜战役的结果虽是如此,但实质上并不代表李仙洲本人的军事指挥水平过低,粟裕将军也曾称“此次莱芜战役,情况变化之多为前所未有。”
1947年2月21日晚,负责指挥蒋军北集团的李仙洲突然接到命令,“主力突然大举北移,已对你部形成包围,立即火速向北突围!”
值此之际正在指挥部盯着地图的李仙洲也是目瞪口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我军怎么会来的如此突然?
不过接到命令之后,李仙洲还是紧锣密鼓的召开会议,最终敲定部队于22日早晨开始向北突围。
然而22日早晨,46军军长韩炼成却以所部较为分散、短时间内难以集中为由,建议再停留一日到23日再行突围,最终李仙洲采纳了这一建议。
待到23日清晨,突围之前的碰头会上韩练成复又突然失踪,即便李仙洲四下派人寻觅依旧无果,如此一来二去再度耽搁了一个多小时,至此李仙洲彻底陷入我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综上所述在导致李仙洲战败的诸多因素当中,不容忽视的便是韩炼成于其中所产生的作用,然而韩炼成实质上早已秘密与我军取得联系,因此方才刻意拖延以为我军的完全包围争取时间。
李仙洲被俘之初关押于昆仑山战犯管理所,此后历经辗转之后被送到了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直至1960年11月28日作为第二批特赦人员被释放。
实质上最初李仙洲并不在第二批特赦人员名单当中,之所以能够位列其中乃是周总理亲自加上去的,周总理以书面形式批示特赦的战犯仅有二人,而李仙洲便是其一。
之所以如此,是因早年间在黄埔军校之际周总理便对李仙洲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当时的李仙洲年龄已有30左右,但为了革命毅然抛妻别子背井离乡投身黄埔军校,而且此后东征过程当中英勇善战,方才为周总理所熟记。
不仅于此,李仙洲被特赦之后周总理更亲自在家中设宴宴请,包括其在内的数位黄埔出身的获赦人员,此外周总理更特意让李仙洲坐在身边与之交谈。
言谈之际李仙洲深受感动,直言“学生不争气,造了不少罪孽,辜负了老师的教导。”
而周总理则回应道“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我们要朝前看。”
此后的李仙洲不仅得以恢复正常人的生活,更先后担任山东省政协秘书处专员、省政协委员、常委委员、民革山东省常务委员……等职务。
与此同时,始终困扰李仙洲心头的疑惑,即莱芜战役中韩炼成为何失踪一事?
周总理也特意促成了一次他与韩炼成将军的会面,两人碰面之后李仙洲方才恍然大悟。
总体而言,在“三李”之中李仙洲乃是唯一一位善终者,其晚年过着含饴弄孙的生活直至1988年10月22日去世,享年94岁。
王耀武所谓的“三李一王”当中,“三李”分别为上述李玉堂、李延年、李仙洲,而“一王”则是王耀武。
之所以有“三李一王”实质上源自于“三李不如一王”,字如其面也就是李玉堂、李延年、李仙洲皆及不上王耀武,其间比较乃是出自于成就、战绩等各方面综合。
无论是军事能力上又或者战绩上,王耀武实质上皆胜过“三李”一筹,其间1946年3月2日,李仙洲调任第二绥靖区副司令,作为他顶头上司的正司令便是王耀武。
与“三李”相同,王耀武同样有着山东籍黄埔生出身,“三李”乃是黄埔一期,而王耀武则是黄埔三期,某种意义上王耀武还要称呼“三李”为学长。
1926年自黄埔军校毕业之后,王耀武被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三团四连担任少尉排长,此后由于作战有勇有谋深得赏识,十年之后的他便已是少将师长。
而抗日战争时期则是王耀武一生戎马的辉煌阶段,彼时的他先后参加了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等诸多战役,而职务也数度更迭先后担任七十四军军长、二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等职务。
其间他曾担任军长的七十四军便是后来孟良崮上主力七十四师的前身,而张灵甫亦是他的老部下,彼时张灵甫被困孟良崮之际亦曾向他致电做最后诀别。
昔年间抗战结束之后,王耀武便以山东省主席身份主持一应政务,而军事上他则兼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职务。
1948年9月粟裕将军指挥华野部队组织14万人的攻城集团、18万人的打援集团,前后历经8个昼夜的作战方才攻克济南,而彼时在济南严防死守的正是王耀武。
届时在济南坚守的关键时刻,吴化文率两万余官兵起义成为了压倒王耀武的最后一根稻草,由此王耀武化妆打扮之后逃离,不过却在寿光境内被我军抓获,由此成为了战俘。
王耀武劳动改造的地方同样在北京功德林,彼时为了打消他心头的顾虑,毛主席还特意让罗瑞卿转告他,“功是功,过是过,你的抗日功劳我们人会永远记住的,只要你安心改造,很快就能回到人民中间。”
由此王耀武安心接受劳动思想改造,直至1959年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之一回到了正常人的生活。
特赦之后的他更在国家的安排下出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而在1964年更成为了全国政协委员,直至1968年,王耀武在北京人民医院因病逝世,享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