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觉醒年代》涨知识:郭心刚原型之一,郭钦光“以命醒民”
热播献礼剧《觉醒年代》中,有一位刚直耿介、意气纵横的青年学生——郭心刚,他力主倒袁,维护国权,奔走呼号,以致郁结于心,最终在“五四”游行爆发时因病情加重呕血而亡,这个人物的原型之一正是“五四烈士”——郭钦光。郭钦光,原名郭书鹏,字步程。1895年7月出生于广东文昌(今海南文昌市)翁田镇龙马乡尾搪村一个农民家庭。郭钦光少时家贫,无钱上学,6岁才开蒙,12岁从罗峰高等小学毕业即回家务农,几年后北上广州,考入广东初级师范学校。
《觉醒年代》郭心刚剧照。
在穗期间,郭钦光苦志力学,砥节砺行,对时局尤为关注,“每与人谈国事,则奋眥欲裂”。1915年5月7日,为了取得日本政府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草案。消息传来,举国骇然,义愤填膺的郭钦光不顾当局压制,以学界的名义与各校学生一起在广州东园召开“国耻大会”,并登坛演说,情绪激动至于当场呕血,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使得人心渐灰,但郭钦光宣传救国的志行却愈发坚笃,他经常对同学说:“国危而俗偷,不如早死,胜于撑两目以俟外人之侮我国!”热血沸腾,豪情壮志,溢于言表。1917年,郭钦光从广东初级师范学校毕业,在兄长和乡亲的资助下,再度离乡渡海,远赴京城求学,入读北京大学文科预科。
郭钦光
1919年4月底,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立即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激起强烈的愤慨。5月3日晚,北京大学1000多名学生和北京十几所学校代表在北大三院法科礼堂召开临时会议,决议第二天齐集举行学界大。5月4日下午一时许,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中专学校学生3000余人,高呼“外争主权、内除”等口号,到前集会,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此时郭钦光已身患严重的肺病,但仍抱着“以死作气、以命醒民”的决心,奋袂先行,积极奔走,同爱国学生一起上街游行,在冲向赵家楼搜寻卖时,遭到曹汝霖卫兵的镇压,“见当局下逮捕学生之令,愤然大痛,呕血盈斗。至法国医院,已有不起之势。”悲愤交加又疲劳过度,郭钦光的病情愈发加重,弥留之际长叹道:“国家濒危,政府尤以狮子搏兔之力,以压一线垂尽之民气。”延至7日溘然遽逝,年仅24岁,此时距离其兄卒世仅两年。郭钦光“早年失怙,中复丧兄,英年早逝,老母在堂,遗嫠在室,孩稚在抱,伤心惨目,尤非生人所忍闻也。”
学生们哀悼郭钦光。
郭钦光为国尽忠成仁之举让国人大为震恸,5月11日,《救国日报》刊发了《吊北京大学郭钦光君》一文,上有“诛而挽主权,以竟郭君未竟之志,且为之复仇焉,是则吾侪后死者之责矣,不知我全国有为之青年,闻郭君之死,亦知感奋而思继起者否”的表态和发问。其余各报刊纷纷报道郭钦光的事迹、刊发悼词、挽联、挽诗。《民生月刊》有新体诗挽联:“以热诚著以热血终十余年救国殷忧一旦神京悲化鹤,存也何安殁也何恨四百兆生民涂炭即今片地有啼鹃”。
郭钦光是五四爱国运动中牺牲的第一位学生,逝世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纷纷举行追悼大会。5月12日,天津市各中等以上学校学生1000多人在河北公园举行追悼大会。5月18日,北京各校5000多人在北大三院法科礼堂召开郭钦光追悼大会。会场上悬挂着各界送来的3000多副挽联,郭的遗像两旁书有“力争青岛,死重泰山”八字。北大学生代表许德珩首先发表演说:“今日追悼郭君,实无异追悼我们自己。因郭君未了之事业,全凭我们继行其志,做到他现在的地位,方肯罢休。”北京女子师范、汇文、协和等女校均有代表参会。一位妇女代表在演说之际,放声大哭,“叩其姓名,不答。”一名叫孟成宪的学生将自己所戴的东洋草帽当众撕碎,众多与会者纷纷效仿,顷刻间有数百顶东洋草帽被扯碎掷于台前,以示抵制日货和反对日本侵略的决心。此次追悼会事实上成了5月19日举行总罢课的誓师大会。5月20日,在郭钦光的家乡海南文昌,学生们在罗峰高等小学集会,沉痛悼念烈士。5月26日,广州各学校的师生在高等师范学校召开追悼大会,用鲜花结成一副对联及横幅,其文曰:“是为国殇,不愧英雄”,横额为“正气磅礴”。5月31日,上海学生及工商各界,汇集于西门公共体育场,追悼为国捐躯的北大学生郭钦光。会上有挽诗一首:“号血千秋壮国光,几同马革裹沙场。从今纔识书生价,胜却峨冠坐庙堂。”
《觉醒年代》郭心刚在课堂上。
郭钦光等爱国学生“舍个人生命,争国民利权”的精神激起了全国学生的义愤,得到了各地学生的声援和社会舆论的支持,也极大地感染了工商界,把爱国推向了新的高潮。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一批爱国青年学生率先觉醒,挺身而出,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撰文/谢艾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编辑研究部)
编辑 佟娜 校对 陈荻雁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