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历史连载241-中兴通讯和中兴维先通、中兴新通讯的那些事
通信历史连载241-中兴通讯和中兴维先通、中兴新通讯的那些事事1985年2月7日:航天691厂、香港运兴电子贸易公司、长城工业深圳分公司(隶属航天部,后并入深圳广宇工业公司)共同出资在深圳正式创立深圳市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77万元,691厂占股66%,侯为贵担任总经理,成为深圳特区最早一批技术类合资公司之一。公司命名“中兴”由来有二:一是因为691厂是中方企业,港资企业为运兴,各取一字=“中兴”;第二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中兴”暗含中国兴旺的意思。当年中兴半导体赚了35万元。
中兴半导体的章程规定大股东也就是691厂派出董事长和总经理,其他股东派出董事和副总经理,各股东派出的人员一起组成了中兴的经营班子。最初大股东派出的总经理并不是董事会成员,而其他副总经理反而是董事会成员,副总经理一方面是参与经营,另外一方面是代表合资股东自身的利益。这就造成了看似都参与经营,但经营班子各成员思路并不一致,在工作中相互掣肘,矛盾重重。
1988年:大股东691厂建议,对公司的经营机制做了改革,核心是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由691厂承包经营,承诺年利润超过100万,超过的利润691厂多分30%,剩余部分再按股份分,承包周期为1989年到1992年。与此同时,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副总经理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批准,对总经理负责,实现管理层的政策一致性。691厂也与侯为贵签署了承包经营的机制:在完成目标业绩基础上,给侯为贵个人一定比例的提成,如果未完成经营利润,则扣一定金额的工资。
1991年:适应我国农话C5端局数字化改造的小容量数字局用交换机ZX500A研制成功,当年销售额6000万,次年突破1亿元。
1992年:侯为贵希望将经营利润继续投入到研发中,尽快推出ZX2000数字局用机。而部分股东则认为,应该见好就收,将利润用于分红。大股东承包制导致优先分配30%超额导致其他小股东心理极其不平衡。双方矛盾迅速激化,开始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
1992年10月23日:中兴半导体的港资合资方因为经营不善倒闭撤资。以侯为贵为首的中兴核心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共39人,以个人集资方式成立深圳中兴维先通设备有限公司(中兴维先通),注册资本30万元。1993年5月18日,注册资金增加到300万元。
1993年3月:深圳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中兴维先通持股49%,691厂(后并入先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持股34%,深圳广宇(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持股17%。这是深圳第一批股权清晰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之一。鉴于以往的教训,董事会确定由中兴维先通承担经营责任,两家国有企业不参与运营。中兴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国有控股,授权经营”(国有民营)的企业。
1994年6月23日:中兴新通讯的注册资金由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
1996年10月15日:深圳中兴维先通设备有限公司更名为深圳市中兴维先通设备有限公司。
1996年10月10日:深圳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更名为深圳市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1997年初:中国公布《关于股票发行工作若干规定的通知》,确定新股发行采取“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管理办法,重点是国家确定的1000家特别是其中的300家重点企业,以及100家全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和56家试点企业集团在产业政策方面,将重点支持农业、能源、交通、通讯、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兴新通讯是国务院确认的全国300户重点国有企业之一,是国家科委确认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其公司又在深圳,所以重组上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997年5月5日:中兴新联合中国精密等九家公司作为发起人签订《发起人协议》,以募集方式设立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并申请发行人民币A股。中兴通讯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5000万元,其中中兴新以资产注入方式将其属下与生产经营程控交换机相关的主要经营性资产(含康讯公司90%的权益)投入中兴通讯,占15700万股,其他发起人占 2800万股。社会公众发行6500万股社会公众股,其中向公司职工发行650万股。
1997年9月11日:中国批准上市
1997年11月11日: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取得工商执照正式注册成立,18日在深交所上市挂牌交易5850万股,市值4.4亿。管理层间接持股49%*62.8%+直接持股2.6%,总共持股33.37%,已然超过1/3,基本上实施了控制。
1998年:中兴的员工人数已经超过5000多人,管理却是5年前600人时制定的,很多问题随着员工数的膨胀和产品的多样化不断出现。侯为贵认为这是管理边界不清晰导致的。在他的主导下,1998年1月,中兴撤消了公司原有的职能机构、部门,实行准事业部制。“在管理上实行分权与集权的优化统一,明晰管理层次;强化利益机制;强化公司职能管理;密切开发、生产、市场3个环节的关系”。
1998年12月1日:深圳中兴维先通的注册资金由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
2006年7月26日:中兴新通讯的注册资金由1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
2012年7月10日:深圳中兴维先通的经营范围增加“投资兴办实业”
2017年4月:航天广宇向国兴睿科公开转让持有的中兴新2.5%股权,股权交割完成后西安微电子、航天广宇、中兴维先通及国兴睿科分别持有中兴新34%、14.5%、49%和2.5%的股权
2018年4月16日:深圳市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兴新通讯有限公司。
2020年4月:中兴通讯发布公告,控股股东中兴新通讯于2020年4月2日至2020年4月7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共计减持4891.31万股A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1.06%。即两次打折卖出中兴通讯是大股东所为,减持金额合计达18亿元。
2020年6月10日:中兴新通讯发行“20中兴新MTN001”中期票据
2022年:中兴通讯年报,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产权关系图
2022年9月:中兴维先通
天眼查信息2022年9月:中兴新通讯
天眼查信息董事长:韦在胜,公司官网发展战略,公司官网2003-2020年,公司官网六老汉三代人苦干38年:每家必须出一个后人,把沙治下去
3月26日,在甘肃省古浪县境内的黑岗沙风沙口,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贺中强(左一)、郭万刚(左二)、石银山(左三)、罗兴全(右三)、程生学(右二)、王志鹏(右一)在休息间隙吃午饭。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摄
核心阅读
昔日沙赶着人跑,如今人顶着沙进。
38年,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接续加入治沙行列,在寸草不生的沙漠建成了防风固沙绿色长廊,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
21.7万亩,治沙造林面积不断扩大,绿色在八步沙延展。“六老汉”三代人的坚守,在大漠深处开花结果,当地群众有了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沙丘向着村庄跑,每年逼近七八米,压田地,埋庄稼,‘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捋着花白胡须,向记者说起当年的八步沙,张润元脸上云淡风轻。
张润元乃“六老汉”之一。古有愚公移山,今有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治沙滩。他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三代人苦干38年,至今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
1981年,在土门公社当过大队支书或生产队干部的6位农民,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相让,向沙漠挺进。他们献了自身献子孙,一代接着一代干,被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我算一个”
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
1981年,作为三北防护林前沿阵地,古浪县着手治理荒漠,对八步沙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拥有”政策。治理寸草不生的沙漠谈何容易!即使政府有补贴,不知多少年后才会有“收益”。政策出台后,应者寥寥。
“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算我一个!”漪泉大队56岁的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
紧接着,同大队的贺发林,台子大队的郭朝明、张润元,和乐大队的程海,土门大队的罗元奎积极响应。他们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投身治沙造林。他们6人所在村庄都紧挨着八步沙,相距不过三四公里。
消息传开,有人疑惑:别人承包良田,他们承包沙漠,是不是精神出了问题?
外人冷嘲热讽,家人也扯后腿。老婆劝:这把老骨头,要把命搭进沙漠里。儿女拦:又不是不养活你们,别受那份罪。
“六老汉”不由得吹胡子瞪眼:八步沙治不住,今天享清福,明天你们就喝西北风!打定主意,老汉们卷起铺盖、背着干粮,走进沙漠深处。
按照计划,第一年先治1万亩。6个老汉跑遍了附近和邻县的林场,只解决了一部分树苗,剩下的怎么办?最后,他们在自家承包地上种上了树苗。
6个家庭40多口人全部上阵,在浩瀚大漠里栽下一棵棵小树苗。
到了来年春天,树苗成活率竟然达到七成,“开始我们高兴极了,没想到几场风沙过后,活下来的树苗连三成都不到。”造林不见林,“六老汉”心急如焚。
“只要有活的,就说明这个沙能治!”“六老汉”没有灰心,转而采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办法,成活率得以提高。
“父亲临终前叮嘱,不要埋到祖坟,祖坟前有个沙包,挡着他看林子。要埋在八步沙旁,看着我们继续治沙”
沙漠离家远,为了省时间,“六老汉”吃住都在八步沙。张润元说,每人带点面粉、干馍馍和酸菜,用几块石头支起锅。更艰苦的,是没有住处。沙地上挖一个深坑,上面用木棍撑起来,再盖一帘茅草。这个当地人叫做“地窝子”的深坑,就是“六老汉”的家。
经过10余年苦战,“六老汉”用汗水浇绿了4.2万亩沙漠。八步沙的树绿了,“六老汉”的头白了。1991年、1992年,贺老汉、石老汉先后离世。后来,郭老汉、罗老汉也相继离世。如今,当初的“六老汉”中,四人走了,两人老了干不动了。
组建林场之初,“六老汉”就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出一个后人,把八步沙治下去。为了父辈的嘱托,石银山、贺中强、郭万刚、罗兴全、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相继接过了父辈治沙的接力棒,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现在,郭万刚的侄子郭玺等第三代人已加入治沙行列,守护八步沙的未来。
现任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当年被父亲郭朝明“逼”着回家治沙。当时,他在土门供销社上班,端的是“铁饭碗”,父亲要他回来治沙时,郭万刚极不情愿:“治理几万亩沙漠,那是你们几个农民干的事?能治过来吗?”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郭万刚,直到1993年5月5日,才打消了回供销社上班的念想。“那天我正和罗老汉一起巡沙,中午地上突然就起了‘黄浪’,有50多厘米厚。罗老汉有经验,告诉我要跳着走,哪怕拔得稍微浅一点,就被沙尘暴埋住了。”郭万刚回忆说。
在沙漠中迷失方向的罗老汉和郭万刚,直到深夜才摸回家。从那之后,郭万刚一门心思扑在造林上。
昏倒在树坑旁的贺发林,被送到医院时,已是肝硬化晚期。弥留之际,当着老伙计们的面,贺发林安排后事。“娃娃,爹这一辈子没啥留给你的,这一摊子树,你去种吧。”他对儿子贺中强说。
石满老汉生前被评为全国治沙劳动模范,去世时年仅62岁。他的儿子石银山说:“父亲临终前叮嘱,不要埋到祖坟,祖坟前有个沙包,挡着他看林子。要埋在八步沙旁,看着我们继续治沙。”
尽管有过犹豫、有过彷徨,郭万刚已在风沙线征战30余年,在大漠深处写下答案。到2003年,通过乔、灌、草结合,封、造、管并举等措施,“六老汉”及其后人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使7.5万亩荒漠得以治理,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八步沙变成了树草相间的绿洲。
历经“六老汉”三代人38年的坚守,八步沙已从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沙漠里栽树,三分种、七分管,管护是重中之重。八步沙地区在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曾集体植过树,但都因为无人管护而前功尽弃。
“树栽上以后,草长得好,有人偷着放牧和割草,好不容易种下的草和树,一夜之间就会被附近村民的羊毁坏。”张润元说,“我们就每天早上和晚上挡着不让牲口进去,几乎整宿不睡觉地看护,甚至很多天顾不上回家。”为了护林,郭万刚、石银山曾连续6个春节在沙漠中度过。
程生学现在看护的,仍然是父亲当年亲手栽下的树。“面积将近2万亩,骑摩托车转一圈,至少4个小时。”
2001年,近200只羊钻进了程生学看护的林区。“先人们辛苦栽下的树,你咋舍得让羊啃哩!”他追上羊倌理论。“这里不放哪里放?”羊倌并不示弱。
说话间,程生学就把羊往外赶,没成想羊倌照头就是一棒。所幸,贺中强及时赶到,并报告了森林派出所。羊倌最终被处罚。
林场要发展,就不能只守摊子。2003年,八步沙7.5万亩治沙造林任务完成后,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主动请缨,将治沙重点转向远离八步沙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截至2015年,他们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治理区内,柠条、花棒、白榆等沙生植被郁郁葱葱。”郭万刚说。
黑岗沙等地治理完成后,“六老汉”的后人继续向距离八步沙80公里的北部沙区进发,开始治理那里的15.7万亩荒漠。同时,八步沙林场还先后承包了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等项目,并承接了干武铁路等植被恢复工程,“我们带领周边群众共同参与治沙造林,不仅壮大了治沙队伍,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带领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郭万刚说。
绿色在八步沙不断延展。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历经“六老汉”三代人38年的坚守,已从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