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非公 所好非龙
作者:郭煜宸
“叶公好龙”的故事见于汉代刘向的《新序·杂事》,家喻户晓。“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故事绘声绘色,细节详尽真实,人物形象饱满,抛去龙的虚无缥缈,似乎真是故旧实事,“龙”隐隐有借喻他物之感,“叶公子高”其人仿佛也就是故事中那般形象。
近年对出土文物叶公臧之均邦之鼎的研究,让历史上的叶公形象浮出水面。2009年,叶公臧之均邦之鼎出土于南阳市金居房地产公司(八一路)1号墓,腹内壁有二行八字:“叶公臧之均邦之鼎。”《左传·定公五年》曾提及臧:“叶公诸梁之弟后臧从其母于吴。”叶公诸梁就是“叶公好龙”的主角。这里的“公”,可能并非“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称号,而是指“县公”。
“叶公,楚叶县尹沈诸梁,字子高,僭称公也。”(朱熹《论语集注》)其实,称县令为“公”,可能并非僭称。在重视礼制的《论语》中亦有“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的说法。子高是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八《昭公十九年》记其家世:“戌,庄王曾孙叶公诸梁父也。”此处戌即沈尹戌,沈尹为氏称,沈诸梁之称,当是将“沈尹”省称为“沈”。
春秋战国时期,旧有的制度体系受到冲击,楚国设县,一般有三种方式:灭国为县,改小国都为县,改边境别都为县,县的等级不低。叶为许国旧都,《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八《昭公十八年》记载:“十三年,平王复迁邑,许自夷迁居叶,恃楚而不事郑。”之后楚在叶地置县。《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载:“楚惠王以封诸梁子高,号曰叶公,城即子高之故邑也。”战国时,称县令为公的做法依然延续。
子高其人也确实称得起一声“叶公”。他曾与孔子论政,受封于叶后,在叶境内兴修水利,《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记载:“(叶县)陂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并诸梁所筑也。”并在平定楚国内部白公作乱时,与同为主帅的子谷辩论,据理力争,出谋划策,最终促使楚人一举平乱成功。他所关注的,不是像龙这样的奇珍异兽,而是国计民生。
那么,叶公为何会在历史杂谈里留下这样荒诞滑稽的形象?叶公好龙故事的作者,一般有申子、庄子、子张、刘向四种猜测,以子张为创作者、刘向为编写丰富者最为可信。子张曾随孔子赴楚,经叶地,叶公问政于孔子,但二人政见不同,孔子最终未被任用;且子张祖籍陈国,平定白公胜之乱后,叶公和楚惠王商定将要攻打的就是陈国。积怨相叠,辅以文人字句刀匕,最终塑造了一个追逐虚妄的好龙叶公。随着儒学传承,经过刘向的文学加工,这样的叶公作为一个符号更加鲜明立体而富有戏剧张力,逐渐形象固化并为众人广知。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1日16版)
什么是“桃花运”?读完涨知识了
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讲一个人“桃花运”很旺,那就是指其人深受异性的喜爱。
也就是说,从古至今,人们往往喜欢用“桃花”来形容姻缘,而不是其它花。
那么,古人形容姻缘,为什么喜欢用“桃花”呢?
我们先看以下这则故事,据说唐代有一个书生叫崔护,有一次外出游玩时,看见一片桃花林,林中有座草屋,屋里有一个桃花般美丽的女孩子叫绛娘。
两人见面后一见钟情。
到了第二年春,当崔护再次来到桃花林,却发现草屋门深锁,绛娘早已不见,于是在悲伤之下写了一首诗,即: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来,绛娘看到这首诗后,知道自己错失了爱情,于是便在这个草屋住了下来。
而崔护由于见不到绛娘,更是满腹忧愁,于是再次来到桃花林寻找缘分,两人就这样再次相遇,最终结为夫妻,再后来,崔护的仕途一帆风顺,官至岭南节度使。
于是这段姻缘被后人传为佳话,人们才将男女之间的感情称为“桃花运”。
这就是“桃花运”这一说法的由来。
当然,以上这则故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出来,事实上并不存在。
言外之意,古人喜欢用“桃花”形容姻缘,其实另有原因。
为什么如此说呢?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即:
一、“桃花运”这一说法,可以源于《诗经》
在《诗经·周南·桃夭》中,有一首贺新娘的诗,其中两句就提到桃花,即: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大意是说,诗人出门时,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就自然而然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
进一步地说,古人的诗,其实是唱而不是读,这就是为什么叫诗歌的真正原因。
《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集,也不例外——其内容以“唱”为主。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两句诗是贺新婚之歌的情景——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而“桃花运”这一说法,很可能最早就源于此。
二、出自于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
我们知道杜牧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篇大都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而《题桃花夫人庙》就是其中之一,即: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据说这首诗是作者任黄州刺史时的佳作,而桃花夫人就是指息夫人。
息夫人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也是陈国君主陈庄公女儿,据说她在出嫁时,由于借道蔡国,却被姐夫蔡侯纠缠戏弄。息侯闻知后与楚国设计报仇。楚文王借机俘获蔡侯,又知息夫人美貌,亲征息国欲霸息夫人。
而息夫人知道后,为了避免息国百姓免遭涂炭,甘愿嫁入楚国,成了楚夫人。
后来楚文王由于对她宠爱有加,便在在楚国穰邑这个地方建造一座紫金山,并种满桃花,于是后人就将息夫人称为桃花夫人。
诗人杜牧也正是有感于桃花夫人的这一人格与事迹,而写下这首诗,而后人则将“桃花”用于形容男女之间的感情与姻缘——这很可能就是“桃花运”这一说法另一种由来。
三、玄学中的说法
在玄学之中,有一种推算人之命运的方法——就是民间常讲的生辰八字,也就是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
当一个人的生辰对应“子午卯酉”四个方位时,其四象交汇之处,桃花盛开。
这其实也是“桃花运”这一说法的另一种出处。
当然,以上这三种说法,其实正是古人为什么喜欢用“桃花”来形容姻缘的真正原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华严经》《大学》《礼记》《天道》《孙子兵法》《王弼集校释》《周易》《诗经》
姓陈的朋友们:陈姓有5种来源,其中这一种人口最多!赶紧收藏
据2019年1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陈姓在2018年排名第5位,户籍人口数量达0.633亿人,但是你们知道“陈”姓的来历吗?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关于“陈”姓的来历,咱们继续往下看!
对于陈姓的人口众多的来源分为这几种:
(1)舜帝后裔,以国为姓,陈姓始祖:胡公满。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虞舜后人妫满于陈,封为陈侯,称胡公满,其后子孙以国为姓。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一支主系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为氏姓陈。
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阳武或颍川者,出自陈潜公之长子陈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陈愍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3)少数民族陈姓。如北魏鲜卑族陈氏,乃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所改;女真族陈氏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蒙古族陈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哈尼、侗、土家、布依、瑶、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高山、畲等民族均有陈姓。
(4)他姓改姓冒姓。如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
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对降明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名陈澄;刘矫后裔有改陈姓的,史称广陵陈氏。
(5)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关于陈姓人口众多的来历分享就结束了,陈家的历史悠久,你们还知道其他关于陈姓的由来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
叶公非公 所好非龙
作者:郭煜宸
“叶公好龙”的故事见于汉代刘向的《新序·杂事》,家喻户晓。“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故事绘声绘色,细节详尽真实,人物形象饱满,抛去龙的虚无缥缈,似乎真是故旧实事,“龙”隐隐有借喻他物之感,“叶公子高”其人仿佛也就是故事中那般形象。
近年对出土文物叶公臧之均邦之鼎的研究,让历史上的叶公形象浮出水面。2009年,叶公臧之均邦之鼎出土于南阳市金居房地产公司(八一路)1号墓,腹内壁有二行八字:“叶公臧之均邦之鼎。”《左传·定公五年》曾提及臧:“叶公诸梁之弟后臧从其母于吴。”叶公诸梁就是“叶公好龙”的主角。这里的“公”,可能并非“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称号,而是指“县公”。
“叶公,楚叶县尹沈诸梁,字子高,僭称公也。”(朱熹《论语集注》)其实,称县令为“公”,可能并非僭称。在重视礼制的《论语》中亦有“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的说法。子高是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八《昭公十九年》记其家世:“戌,庄王曾孙叶公诸梁父也。”此处戌即沈尹戌,沈尹为氏称,沈诸梁之称,当是将“沈尹”省称为“沈”。
春秋战国时期,旧有的制度体系受到冲击,楚国设县,一般有三种方式:灭国为县,改小国都为县,改边境别都为县,县的等级不低。叶为许国旧都,《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八《昭公十八年》记载:“十三年,平王复迁邑,许自夷迁居叶,恃楚而不事郑。”之后楚在叶地置县。《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载:“楚惠王以封诸梁子高,号曰叶公,城即子高之故邑也。”战国时,称县令为公的做法依然延续。
子高其人也确实称得起一声“叶公”。他曾与孔子论政,受封于叶后,在叶境内兴修水利,《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记载:“(叶县)陂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并诸梁所筑也。”并在平定楚国内部白公作乱时,与同为主帅的子谷辩论,据理力争,出谋划策,最终促使楚人一举平乱成功。他所关注的,不是像龙这样的奇珍异兽,而是国计民生。
那么,叶公为何会在历史杂谈里留下这样荒诞滑稽的形象?叶公好龙故事的作者,一般有申子、庄子、子张、刘向四种猜测,以子张为创作者、刘向为编写丰富者最为可信。子张曾随孔子赴楚,经叶地,叶公问政于孔子,但二人政见不同,孔子最终未被任用;且子张祖籍陈国,平定白公胜之乱后,叶公和楚惠王商定将要攻打的就是陈国。积怨相叠,辅以文人字句刀匕,最终塑造了一个追逐虚妄的好龙叶公。随着儒学传承,经过刘向的文学加工,这样的叶公作为一个符号更加鲜明立体而富有戏剧张力,逐渐形象固化并为众人广知。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1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