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诀八字(八字掌诀图)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掌诀八字(八字掌诀图)

论男女生命,这些入门级的风水知识你有必要知道!建议初学者收藏

在如今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生辰八字都不尽相同,家宅也各有不同的讲究。所以,家族的盛衰,人丁的兴旺,夫妻是否和睦,兄弟各自大的贫富,悬殊差别都比较大。有时候,居住在某个地方,总是命途坎坷、生活不顺,可是迁居到另外一个地方之后,生活却慢慢变好了,日子过得安宁富足。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结果,往往这更在于一个人的八字与他居住的地方是否匹配。

\"命运并不容易知晓\"所以,采利用卦象来推演人的八字命理,预测住宅居家的吉凶祸福,以顺应天命,趋吉避凶,从而不与天地、八卦、五行中相生相克的命运相冲突,这样于当下和未来都是有好处的。坎宅、离宅、震宅、巽宅是东西宅,男女的命理推算都是从三元甲子开始,推算到坎、离、震、巽这四个宫位,就是东四命。乾宅、坤宅、巽宅、兑宅是西四宅,男女的命理推算从三元甲子开始,推算到乾、坤、艮、兑这四个宫位,就是西四宅。

在八宅明镜一书中有详细记载,把人的住宅分为东四宅和西四宅,其中,东四宅分别为坎、离、震、巽,西四宅分别为乾、坤、艮、兑。男人上元甲子从坎开始,中元甲子从巽开始,下元甲子从兑开始。例如,男人上元甲子从坎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从坎到离、艮、兑、乾、中、巽、震、坤。女人上元甲子从中宫开始,中元甲子从坤开始,下元甲子从艮开始。例如,女人上元甲子从中宫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到兑、艮、离、坎、震、巽。这些都可以按照\"九宫排山掌诀\",或顺时针或逆时针来推测,从而得出每个人各自的八字和命运。

今天的解说到这里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阳宅微知识衷心的希望当你们阅读此篇文章以后会对你们有一些帮助!不知道你们在阅读的时候有何困惑?不妨把你所困惑的地方在下方评论区说出来吧!阳宅微知识会在闲暇时间与你们解答!感谢阅读!我们下期见!

责任编辑:阳宅微知识.

陈益峰:南半球季节相反,排八字需要调整月柱

  八字与风水理论都是以中国的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通过五行生克与旺衰、阴阳调和与平衡理论来推导人的吉凶。那么中国的阴阳五行理论在南半球使用的时候是否应该有变通?如果需要,应该如何变通?

陈益峰前往欧洲的庄园看风水,传播阴阳五行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特意前往采访著名五行学家、风水学家陈益峰先生,陈益峰长期在国外看风水,先后前往澳大利亚、新加坡、文莱王国、德国、意大利、波兰等国家看风水,研究当地的阴阳五行的变化,总结了一套比较实用的心得。陈先生是当代大陆第一个全面将中国的风水成功推向世界的风水学者,他擅长用专业英语,深入浅出的讲解阴阳五行理论,广泛的传播中国五行文化理论,得到国外广大风水爱好者的高度评价。

  陈益峰详细介绍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在南半球排布八字的干支。主要内容如下:

五行生克图

  1、五行

  五行(the five elements)是中国古人的哲学观,是一种取象类比(analogy)学说,古人把宇宙所有事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也即分成木(wood)、火(fire)、土(soil)、金(meital)、水(water)五大类。

  2、阴阳

  阴阳(Yin and Yang)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按阴阳分类。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等都是属于阳性的(positive)。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等都是属于阴性的(Negative)。

  3、十天干

  十天干(the ten Heavenly Stems),分别为: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

  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天干分阴阳,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十二地支掌诀

  4、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分别为: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

  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

  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十二地支分阴阳,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5、六十甲子(a cycle of sixty years)

  古人把十天干、十二地支依次排列组合,成为六十个不同的单位。具体来说,把天干的第一个“甲”和地支的第一个“子”配合,就成了“甲子”;天干的第二个“乙”和地支的第二个“丑”配合,就成了“乙丑”; 如此不断,直至“癸亥”,十天支和十二地支刚好同时配完,六十为一次循环,周而复始。这个排列为六十甲子(a cycle of sixty years)。

  六十甲子可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由人的出生时间的年月日时的干支组合,及阴阳五行的变换推断人的吉凶组合,就是八字(Eight Characters)。

  6、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陈益峰认为干支五行的排布,南半球的阴阳五行与北半球有一定的差距。以人的出生时间——年、月、日、时为例,最大的阴阳五行变化应该是月份。南半球的气候跟北半球正好相反,说得具体点就是南半球是的夏天,北半球正好是冬天,南半球是冬天的时候,北半球又正好是夏天,南半球是秋天,北半球正好是春天,总之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产生,这是五行的源头

  地球恒以23.5度的斜向绕太阳运转,由于绕行位置与太阳照射角度不同,而造成春夏秋冬四季;先贤观天文而制定历法,以二十四节气辨阴阳五行而定月份,但这都仅限于北半球的适用,到了南半球,四季寒暑月份节气等自然现象,都与北半球有半年的季节差异,而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八字五行理论。

  那么八字理论应该就有很大差距了,比如八字日干壬水生在农历十一月(子月),冬月之水,正应司权;遇火除寒,见土归宿。这个理论在北半球是对的,冬天出生的水,是水冷土冻,需要火调侯。但是在南半球农历十一月为夏天,应该是未月,天气干燥炎热,就不需要火调侯了。

  7、南半球如何排布八字的干支

  在排布八字的干支五行时候,年份的干支是永远不变的,今年是2017年,农历丁酉年,这个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都没有差别。日子的干支也没有差异,这是国际上通用的时间,今天是9月20日,农历八月初一,国际国内都没有差异。时辰也没有差异,自古以来算命都是使用本地时间看时辰,比如半夜为子时,第一次鸡叫为丑时,天刚亮的时候为寅时,太阳刚出来为卯时,早晨吃饭时候一般是辰时,临近中午的时候为巳时,太阳在天空的正中为午时,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的时候为未时,太阳落山、夕阳西下的时候为酉时,太阳落去、天黑而未黑之时为戌时,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为亥时。

陈益峰的阴阳五行授徒

  最大的变化应该是月份,北半球每年开始的第一个季节是春天,从立春开始计算。南半球每年开始的第一个季节是秋季,从立秋开始计算。划分的节点任然是24节气,因为这个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得来的,南北半球正好相反。

     北半球——南半球     北半球——南半球

一月(立春至惊蛰):寅月——申月, 二月(惊蛰至清明):卯月——酉月

三月(清明至立夏):辰月——戌月; 四月(立夏至芒种):巳月——亥月

五月(芒种至小暑):午月——子月; 六月(小暑至立秋):未月——丑月

七月(立秋至白露):申月——寅月; 八月(白露至寒露):酉月——卯月

九月(寒露至立冬):戌月——辰月; 十月(立冬至大雪):亥月——巳月

十一月(大雪至小寒):子月——午月; 十二月(小寒至立春):丑月——未月。

  8、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北半球的时间是公历2006年4月12日2时37分。对应中国的农历:丙戌年 三月 十五日 丑时。八字排布如下:   

乾造:丙    壬    辛    己

    戌    辰    未    丑

  大运: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同样的时刻,南半球的时间是公历2006年4月12日2时37分。对应中国的农历:丙戌年 三月 十五日 丑时。八字排布如下:

  乾造:丙    戊    辛    己

     戌    戌    未    丑

  大运: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为什么应该是戊戌而不是上一个壬戌呢?因为你查万年历,丙戌年自古就没有壬戌月的。所以南半球的月份,应该比北半球晚半年,也就是往后推半年。

  中国的八字阴阳五行理论推向国外市场的时候,陈益峰先生认为首先需要熟练掌握八字干支的排法,才可以准确判断其八字的阴阳五行的规律。北半球的八字排法没有任何争议,都是以当地的出生时间排列干支即可。而南半球由于季节的差异,需要调整月份的干支。(记者/孙明佳,媒体中国)

老师傅带你了解中国最常见的算命方法 不可不知!

几千年的传承,

在传统预测术中,

占主导地位的有:

子平八字、奇门遁甲、面相、手相、六爻、大六壬、风水学,

这几门比较主要的预测学,

太乙、奇门、六壬又被后世称为三式,

太乙测天、奇门断地、六壬测人,

此三式乃易学精深之技,缘得一技,

足可堪称宗师之境了,

呵呵,如今太乙早已失传,

只有奇门六壬传世,

尤以大六壬更是在清代时候占尽风头,

曾一度风靡于世。

虽奇门遁甲被大六壬占尽风头,

但也动摇不了其帝王之学的地位.

八字命学在预测人生运行轨迹方面也有相当的份量,

六爻乃断事之大宗,

至于面相、手相也是比较盛行的,

面相主要是观相之清浊,

手相主要是观手之纹路,

风水学也是重中之重(此中要注意风水分阴阳宅,阳宅是与人打交道,阴宅是与鬼神打交道),

但这数者之中尤以大六壬更是集大成者。

其余的还有五大神数、七政四余等。

五大神数系指:紫微斗数、南级神数、北极神数、铁板神数、邵子神数。

紫微斗数

是中国传统命理学的最重要的支派之一。

是依紫微天府两组一百多颗星,

依据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确定十二宫的位置,

构成命盘,

结合各宫的星群组合,

牵系周易卦爻,

来推测人的一生祸福吉凶。

相对于四柱推命而言,

其渊源较早,

而又是同源而分流,

故并称为中国传统命理学的两大派别;

其流派很多,

有白云派、中洲派、四化派、昆仑派、洛阳派、江南等派,

今港台地区又有天机派、奇门派、河洛派及归元派之分。

但观其大体分割而言大致可分为南北二派,

南派以星情,

格局为主注重总体把握,

配以活局运转,

用“三方四正”原理推运,

北派以四化为牵引,

重河洛九宫之气数,

精于细微的推断,

如能将二者合并可称紫微为天下第一神数是也。

而且紫微斗数推命术既具有道家宇宙观的神秘色彩,

又具有注重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近代意蕴,

紫微斗数据传说大约是在北宋时期,

由道家的一位重要人物陈抟(陈希夷)所发明。

紫微斗数的前身是“十八飞星”,

斗数略晚于五星术产生,

大约与子平术(八字、四柱)同时,

曾受到印度占星术的影响。

历代研究斗数的著作相比大大少于八字,

因此斗数源流和传承的情况,

由于资料的缺乏而不太清晰。

如果说其他的几种算命术可比作五岳的话,

那么铁板神数则可比作黄山。

自然没四柱、六爻等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甚至于许多人听都没有听说过,

更别说得以一遇了,

这跟历史上几乎单传的传授方式有关。

也正因为如此,

在民间又被传得极为神秘,

据传铁板神数在这个世界上精通的人只能有五个,

假如有第六人精通了这门术数,

那么其中有一个人就即将离开人世了。

铁板神数历来被认为是最高境界的算命术,

非七政四余、紫薇斗数、子平八字所能望其项背。

相传铁板神数大师仅靠算盘拨算几下,

便可尽泄天机,

尤其是“六亲”生肖,

一一道来,应验无误,

其准确率令人咋舌称叹。

几乎所有铁板神数文献的或业者的描述,

铁板神数是由宋朝时的邵雍(邵康节)所发明。

然而,这个说法到目前为止,

仍没有确实的证据。

由邵康节之后,

凡数百年至清朝,

从可追索的文献中,

都并没有对铁板神数有确实描述。

直至满清中叶,

一名名叫铁卜子的道士,

以一种神数为人算名,

由于其论命法是以斩钉截铁式的翻阅条文,

造成命书交给来问命者,

在当时实属一大突破。

因此,其术在当时大为盛行,

一时,人人趋之若鹜,

立时成为一种名气极大、但又充满神秘感的术数。

铁板神数中的“铁版”,

意思是“铁卜子版本”神奇术数的意思。

邵子神数由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邵康节所著。

邵子神数又叫《邵夫子神数》史称《邵氏易学神数》,

邵子神数亦传为邵康节先生传其子邵伯温之数,

又有洛阳派铁板之说,

今邵氏后人有会此术,

乃为正宗。

此二数皆以生辰八字化卦数,

考时定刻定人命运轨迹犹如神断。

南极神数为唐朝学术雅士张果老所创,

此果老也是玄学界高人。

其一生多半时间用在了对玄机学的述创。

《南极神数》是易学与星学综合的高层断法。

北极神数

又听说各大神数以北极为主、为中。

据说北极神数以简单神奇6144条文,

快而准著称,

算人测事只需三分钟。

北斗七星以斗纲(破军星)7数为北极神数之绝,

乃宇宙最奇特之数字,

因凡事到第七就为完尽休止,

象圣经上所有言语皆有尽七原则及佛教中对死人之亡灵的安排,

世有作七的风俗,

斗纲指寅木是正月,

老子曰:“月月长加戌,日日见破军,破军前一位,万古不传人”。

东方文化以中庸为大道,

中者太极也,

北斗七星破军也,

乃诸法之钥匙,

乃大宗之法。

具体不详,

南极神数与北极神数,

传世甚少,

所以无法帮易友们答疑解惑了,

如有易友懂之,

敬请补惑赐教。

七政四余是中国古代占星学系统。

七政是指日、月(太阴)、金 、木、水、火、土等星曜;

四余是指紫气、月孛、罗喉、计都等四虚星。

七政四余断命,

是以人的出生之年月日,

观察七政四余等星曜,

所居十二宫的庙旺,

所躔二十八宿的度数,

以测知人日生之吉凶。

中国的七政四余星学,

早起于黄帝、尧、舜时代,

即有星象之官以观天文而正人事,

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算命学。

尧典曰:“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舜典曰:“载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乃治国之大典。

到了周、汉更加盛行,

被历代帝王列为皇家绝学,

专为帝王论命、择日、风水之用,

严禁民间私学私传,

虽编入汉之史记、唐代张果老星宗、明万历星学大成、清四库全书,

但因未加修正,

星历难算又不传外人

所以难以推广。

七政星学自古至今不少先贤如:甘德、司马迁、张果老、石申、一行禅师、邵康节、杨筠松、耶律纯、诸葛亮、刘伯温、吴师青等都是个中高手,

可惜自清代以来几乎断绝。

最早在周、汉叫做七政四余(后来经唐张果老等集编又名果老星宗),

后来释家将研究的结果编入密教篇的宿曜经、陀罗尼经、达摩一叶经(即今日的文殊菩萨言佛教占星术)。

道家将研究的结果编入道藏经的术天机、太乙金井论(即今日的紫微斗数),

儒家将其改进为今日的易经、八字学、地理风水学。

“七政四余”,可以说是铁板神术、八字、易经、紫微斗数、三元、三合、紫白的起源。

可论准到一日之吉凶。

小方术就更加多了

我所知的有梅花易、测字、姓名学、择日、抽签、小六壬、飞宫小奇门、金口诀(大六壬神课金口诀)、一指透天罡掌诀(奇门十二神将)、巧连数、诸葛神数、中六壬天罡掌诀、七星掌诀、后天掌诀、袖中一根枪、排山掌诀、翻卦掌诀等等,

民间方术太多,

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大部分引经据典,

只为易学初学者能了解个中大概。

语无伦次,

烦望大家看之观之,

不足之处,

还望帮扶指正!

敬谢之。。。。

~苦海无边法做舟 成就愿土度众生~

杨班侯传杨家太极拳“十八在诀”详解

“十八在诀”,又称“十八句诀”,为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次子杨班侯(1837-1892)所传 ,首见于杨班侯再传弟子吴孟侠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之中。这短短十八句话、七十二字,精辟、准确地阐明了太极拳的劲力、劲点、劲法等动作要领,对于准确把握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大有裨益。

一、“十八在诀”总论

在历代太极宗师的拳论中,都对“十三势”有着重要的论述。所谓“十三势”,是指太极拳十三种基本技法的名称,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太极拳就是由这“十三势”中的单式组合构成,在各个单式周而复始的演练过程中,形成长江之水滔滔不绝、绵延不断之势,故而太极拳又被称为“长拳”、“绵拳”(“绵拳”是绵软之意,不是“绵延不断”之意)或“十三势”(也有人认为早期叫“十三势”,后来改称“太极拳”,尚无定论)。

既然“十三势”在太极拳中如此重要,那么这“十三势”又如何做?有何功用?劲点在何处?劲法如何运用?要点何在?对于这些,历代太极拳家多用“诀”来说明,比如“十三字行功诀”、“十三字用功诀”、“十八在诀”等,都是前辈们从不同角度对“十三势”含意或功用的“点化”。

“十八在诀”,因其十八句话中各有一个“在”字而得名。这里的“在”字,意指“在于”、“要点何在”。其内容除了包括“十三势”的名称和要点解释外,还多了“中、滞、通、虚、实”五种整体技法及其解释。

就技法而言,太极拳的技术内容也不限于“十三势”,这十三个字只是对太极拳丰富技术内容所作的高度提炼、概括和浓缩(当然也有古人附会“八卦”、“五行”和数之意)。其核心技法是四个字:掤、捋、挤、按,也叫“四手”或“四正手”,也就是揽雀尾所包含的几个动作。采、挒、肘、靠四种技法称为“四隅手”,与掤、捋、挤、按合起来叫“八法”。在推手中,两个人通过手臂的听劲和应变,“八法”相互配合使用。“八法”之外,“十三势”还强调在行拳中应注意步法、手法、眼法在五个方位的变化——“进、退、顾、盼、定”。本文将其称为“合四方”,意思是指:人体重心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一个得机得势的处于复合方位的定位点上。此外,还有“中、滞、通、虚、实”五个方面综合性的技术要领,要求通过协调周身来达到随机应变、立于不败之地之目的。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合起来,就构成了“十八在诀”的基本内容,即: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二、“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

笔者根据几十年来的习拳心得和教学体会,兹将“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分述如下:

1.掤在两臂

“掤”字的含义即是掤架、挡阻、防御对方的进攻,动作主要向前,方向为正。它的劲点,也就是接触点,在手腕到肘之间,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延至手指到上臂,就是整个手臂,因此说“掤在两臂”。主要拳式如起势、左右掤等。

“掤”的劲法特点是“圆撑”,即“掤要圆撑”。“圆撑”这两个字,特色是圆,就是说,光“撑”不够,还要“圆撑”。圆形受力大,抗压性强,如此方能“劲足”。“圆撑”主要体现在腕要圆、肘要圆、肩要圆,依此类推,周身都要圆。掤的时候,肘、肩骨节要撑开,腕、掌骨节也要撑开。这也就是“十三字行功诀”中所讲的,“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掤”在所有劲法中为第一劲法,而且暗含在所有劲法中,无处不在。对方出手时你要掤接,不掤就要挨打;捋化中要有掤,无掤则软,就要被动。掤劲可大可小,要相机而变。在推手中掤劲以不丢不顶、粘连黏随为好。在练习拳架时,掤劲也要时时留意、处处暗含。比如做“单鞭下势”、“退步跨虎”的动作,两臂的抽回、分离、圆转,均要“带”着、“引”着来力松转。这个“带”字和“引”字,就含有“掤”劲。至于掤劲的轻重缓急,则全凭对对方来力大小快慢的感觉而相应变化,要着意于“松柔中寓沉刚”,就像江河湖海之水的力量“澎”着大船一样,水质是柔活的,而力量却是深厚的。

2.捋在掌中

“捋”字的含义是顺着来势、来力而抹带、引化,动作主要由前向后,方向亦为正。至于劲点,前手在尺骨下近掌腕部,后手在掌心或掌背。特殊情况下,前手劲点也可在腕肘之间,即:可用两手黏住对方的手、肘部,也可用前手小臂捋住对方的肘部,同时用前手手腕封住对方另一手。

捋的劲法特点是“轻随”,即“捋要轻随”。“随”是顺的意思,“轻”是黏活、不用大力、拙力的意思,“轻随”就是顺着对方来势向后回引,因势利导,使对方的力得不到实点而落空。

捋的劲法还要求做到“动短意长”。这就是说,回捋动作不要大、长,而要小、短,但心意要长。这是因为,你捋住对方时,对方很有可能回撤,你这时就要“捋中寓挤,随捋即挤”。挤的方向与捋相反,所以捋要“动短”。拳诀有云:“捋挤二法趁机使”,“搭手捋开挤掌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意长”,是指当自己得势、对方未能挤靠到自己时,就可放长捋势将对方捋倒。因此,在练习拳架中“捋”的动作时,既要有放长的动意,又要有迅速回挤的机势。不温不火、得机得势、严谨自然,方为捋势。

3.挤在手背

“挤”字有拥推、排挤、合力向前的意思,劲点在小臂外侧,劲法要横,即:“挤要横封”。

这几句话的含义是:当我履对方、对方劲力回撤时,我右手臂外旋微横,劲点在右手肘腕之间向前,左手附后助力,以直接反弹劲前挤,有合力向前拥推之意;当我扌履对方、对方以肘靠对应时,我右手肘至掌背迅速外开,先以横劲化开对方靠势,有排挤之意,使其靠势落空,则迅即向前挤出。因此,“挤”主要有两挤:一是“扌履挤相连”,直接反弹;二是“横化直挤”。“横”、“横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手臂逼住对方的两肩头和胸部,其劲势像一条横杠封锁在对方胸前,使对方不得化解而为我所制。

此外,还有“掤挤二法趁机使”的要诀,是说“掤挤相连使用”的技法。总之,挤法很多,篇幅所限,此处就不一一而论了。需要注意的是,“挤”的动作手臂略斜,而“掤”的动作手臂要平。在打拳时,这两个动作不要做成一样。

4.按在腰攻

“按”字的含义是将对方的来力向下挫、截,然后再是向前推。严格说,“推”是“按”的延续,是“按推相连”。因为推前先按,所以说的时候只说按不说推。

“按”的劲法特点是“腰攻”,即“按在腰攻”。意思是说按推的时候不要只用局部的动作,不要只用掌力去推,要用整体的动作劲力去完成。要用腰劲、肘劲、掌劲同时地收与放来完成,笔者将其称为“腰看着肘,肘看着手;腰顶着肘,肘顶着手”,意指要用相互关联的整劲去完成动作。

以揽雀尾动作为例:由挤式接按式先后坐,在后坐的时候就要收尾闾,命门向后拱顶,两掌采住对方的手臂下按,形成一个“自我上下”的合劲使对方来力下栽,这时就形成了一个“腰攻”的动作;随按即推,此时身形展开,腰要顶撑开,腰顶肘、肘顶手,像炮膛一样形成一个开劲,这个过程就叫“腰攻”,也叫“腰顶”(注:这个“顶”不是腰向后凸出顶,这样做则力泄,而是以腰为支撑点向前顶撑开。这就像千斤顶一样,以地面为支撑点向上顶撑起,但地面却不向下凹进去)。

“腰攻”是对按势的一个具体要求,其实它在太极拳中也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中就写道:“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这里提到的“腰顶”,就是指“腰攻”。总之,“腰为一身之主宰”。“腰”的这个重要意义,是必须首先要搞明白的。

5.采在十指

“采”字的含义是摘,有摘取的意思。动作有些象摘柳枝花茎,手指要掐实后猛一折,枝茎就断了。掐不实、动作慢就不易折断。因此,“采”的劲法特点是“实”,即“采要实”,主“短”、“实”劲,速度要快、劲点要实。

“采在十指”强调:如我双手采住对方手臂时,十个手指都要起作用,它的动作像抓,十个手指头肚儿要里扣,手心要空,力要入肉;主要用手指、手腕与肘联动的动作来完成。比如,“捋”中就含“采”,手挥琵琶、海底针、十字手等也是。又比如做“转身左蹬脚”接“左搂膝拗步”时,右手在体侧后上,先要五指下沉再屈肘前推,五指下沉的做法是右手小指一侧向尺骨手腕部合,右肘臂随之下沉,这一手也叫“采”,只是这个动作和做法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掉。

6.挒在两肱

“挒”字是太极拳的专用字,《汉语大字典》有“挒,捺也”,“挒,桀也”,“挒,捩也”等意。但根据太极拳的技术含义和劲法,“挒”字的含义应当指挒开、撕开、分开,劲力方向是斜方向。“肱”是指胳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手臂,“两肱”就是自己的两条胳膊要同时起作用向对方攻击。“挒”的劲法特点是“惊”,即“挒要惊”,就是要快、要脆、要突然,要震惊对方。

挒劲有正挒(顺挒)、反挒、圆转挒等。比如,“右野马分鬃”,右手向前向外向右为正挒,那么右手由前向里向左为反挒;第一、三个“玉女穿梭”中就有反挒;“退步跨虎”就是双手圆转挒;“抱虎归山”动作由“十字手”左肘臂向外开也为挒,掤劲的延伸也为挒。

7.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肘在屈使”是指在用肘法的时候胳膊要屈起来用,以发挥肘尖的作用;“靠在肩胸”是指用自己的肩头和胸部去冲击对方。肘法突出一个“冲”字,即“肘要冲”;靠法突出一个“崩”字,叫“靠要崩”。两种劲法都含有突然、短促、迅猛的特点。

“肘”和“靠”都是太极拳在近距离应敌时使用的方法。拳诀中多次讲道:“肘靠攻在脚跟前”,“贴身靠近横肘上”,“逞势近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等等。比如对方捋我,我进步靠;又比如提手上式的第二式,重心在左腿、体左转,右手随之落抄于左手下,此时右臂为引,使对方前扑,而此时我右腿横出插裆,先胯后肩横靠,右肘紧跟着外冲横打对方软肋。要注意的是,对方贴近自己时再用“靠”,不要用肩头追着别人去靠,这样非但靠不着别人,反而将自己的根失去而不靠自倒。 

以上“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法称为“八法”,是太极拳“十三势”的主要技法,其中又以“掤、捋、挤、按”为核心。这“八法”之间互寓、互通、互化、互用,构成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内容,因而最为重要,也最难练精纯。正如王宗岳的《打手歌》所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打来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顶头悬)。”

8.进在云手,退在转肱

这两句既讲进退手法,也讲进退步法。“进”是前进之意,“云手”是指手或手臂的技术动作,因此“进在云手”是指向前进攻对方时手或手臂进击的技术动作。在套路中“云手”是其典型动作,但用的是横向移步法。手法上主要是以双臂的掤、挒、按、采,由下向上、向前做连环缠绕动作,起到封拦进追对方之功效。拳诀说“云手三进臂上攻”,就是此意。

“退”就是后退,“转肱”是指手或手臂的技术动作,“退在转肱”是说不要消极后退,而是在积极防守中后退,脚退手进,下退上攻,边退边攻。如“倒撵猴”动作,就是两手臂由前向下、向后、向上、再向前做左右连环圆转,在退步中封拦打化对方的进攻。拳诀说“退行三把倒转肱”,就是此意。

在进退中还要注意腿法。《太极字字解》有云:“转、换、进、退于己身,人步也”,就是说进退转换是步法,进步怎样进,退步怎样退,脚下横挪斜进都有要求。主要强调在进退的转换中要注意自身的协调性。提示一点:在进中有踩踢,在退中有顶挂,太极拳行功架中都有这些技术含义存在,所以说步法实际上也是整体技法。

9.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这两句讲全局,重在眼法。“顾”和“盼”都有看和关顾的意思。“三前”是指手前、足前、眼前这上、中、下三路;“七星”是指头、肩、肘、手、胯、膝、足。拳诀上说:“遇敌上前迫进打,顾住三前盼七星”,“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这就明确指出了在两人对峙或对练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眼、手、脚,也就是上、中、下三路的整体动态和头、肩、肘、手、胯、膝、脚的具体变化,总之强调的是一种整体关系。

《太极字字解》云:“顾、盼、前、后于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眇后,左顾右盼也。此八字,关乎神矣”。“此八字”是说 “进退转换”和“左顾右盼”八个字;“关乎神”是说“进退转换”和“左顾右盼”这八个字主“神”。“神”是什么?就是“精神”。“精神”通过什么来反映?是“眼”,是“眼法”。眼法干什么?就是“顾盼左右与前后”。人们常说“眼为心之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指精神的高度灵敏。两人对峙,都要抖起精神来注意对方的变化和自己怎样应变,这种神态就叫“顾盼”。有人问:为什么叫“左顾右盼”?笔者认为叫“左盼右顾”也可以,这只是文字的对仗,没有别的特别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顾盼不仅针对对方,还包括对自己的顾盼,要将自己与对方的劲势融在一起,达到“身知”,这样才能知己知彼、随机应变、相机而胜。 

10.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对“定在有隙,中在得横”的技术解释,太极拳家吴孟侠在《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中说:“定是找好对方的空子”再进击,即“有隙”;“中是击中,要想将对方击中,必须得到对方的横”。这里“得横”的概念,指“得”对方的“横”,即找到对方的横向位置,其稳定性差,便于发劲。

太极前辈对“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的解释,使笔者颇受启发。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悟到:在与对方交手时不仅要找对方的“空隙”,“得其横”而击之,同时也要在运动过程中不被对方找到空子,保持自身在灵活运动中求得重心稳定而不为人所制。也就是说,“定在有隙,中在得横”这两句主要讲的是身法劲法。“定”,指稳定性;“隙”指有间隙、有空隙、有余地、有“活气儿”的含义;“中”是中间、中心,这里指居中、中正的意思,指人体尾闾垂直向下的延长线投射在两胯、两膝、两足之间形成的三对“横”截面上的合理位置,或者说是重心通过胯、膝、足落于地面的合理位置,有求重心平衡、姿势得劲的意思。“横”是横向,与“中”对应,与“中心点”的垂直方向对应。

因此,这两句诀可以这样理解:“定在有隙”是说在动作中要取得姿势的稳定性,就要在自身的灵活性中去找,要做到身体的各部位都要松活,特别是肩肘腕胯膝踝几个关节的骨与骨之间不能自闭自锁;“中在得横”是说人体重心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一个得机得势的“复合方位”的定位点上,要求动态中的技术着力点与身法的中正、姿势的平衡、劲力的整合等要素,要处处 “合四方”。这里的“合”字,是拢合、聚集、整合的意思。在前面我们已提到“合四方”的概念,是说人体的中心点在运动中落在“横裆”范围内的某个位置上才算“得劲”。而这里“横裆”是指两胯要横向拉开。“定在有隙,中在得横”这两句主要是讲身法,“定”和“中”是指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讲在拳架运动或与敌交手状态中如何保持身法和劲法的灵活性及稳定性。下面我们通过步型来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在练习太极拳架或推手中,无论是前进或后退,是守还是攻,基本腿法主要是弓步或虚步。无论什么步型都要体现出“定”和“中”的要求,以最佳状态保持自己身法劲法的灵活性、稳定性而没有散点或死点。比如弓步或虚步中的“分虚实”,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腿实而另一腿虚就算是“虚实”分清了,应该还要做出符合“虚中寓实、实中有虚”的动作要领。

以“提手上式”右虚步定势为例,重心在左腿,左腿就为实,右腿在前脚跟着地为虚,在基本姿势上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如果左腿的大腿骨与胯骨坐得太“实”而锁住了自己,从而使自己僵了、没有活气儿了,“有隙”也就无从谈起。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尾闾坐得太靠后,使自身重心没有落在两胯前后横向位置的某个合理位置点上,没有“得横”,这样就造成右脚跟落地不实,脚跟落地不实就是浮劲,浮劲是没有根的,没有了根,伸出去的右虚腿其筋骨肉一定不松,这样右腿就是僵劲,这种“虚步”形同虚设,叫“形似神不似”。进一步讲,既然下盘失去了“定”和“中”的功能,就托不住上手的接应力,这样上下劲势不能合就做不到“合四方”,因为它违背了劲与势相统一的“复合方位”法则。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左腿坐实,控制右腿完成起落前伸、脚跟着地后,随即放松两胯腿关节肌肉,使尾闾重心略前移寸余,裆间虚圆微开。这样做法的效果是:身体重心虽在左腿为实,但大腿骨与胯骨之间有活气儿,有余地,能转换灵活,就是“实中有虚”;右腿在前,胯、膝、踝各关节放松为“虚”,但脚跟着地要粘“实”,使腿部略带弓形松掤有力,这就是“虚中寓实”。这种“实而不僵” 、“虚而不浮”的腿法(上肢和躯干各部关节同理),称为“有隙”。概括地说就是:劲势稳定性的求得,建立在身体各部位的灵活中,不自锁自闭就叫“定在有隙”。而随着尾闾的略前移,前腿微屈、两胯拉开,使裆间前后左右形成虚圆就叫“横裆”,这正是拳谚里说的“膝开裆圆”。有了下盘稳固、支撑八面的感觉,便叫“得横”。概括地说就是:使尾闾垂直向下的落点落在两胯、两膝、两足之间形成的三对横截面的有效支撑点上,从而获得身法上的中正和劲整,就叫“中在得横”。而“定”和“中”的互为运动,就是求得“势”和“劲”完整统一的“复合方位”,即“合四方”。这种“合四方”状态,在接受外力作用的同时能较好地保持自身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同样,弓步也存在上述这种辩证关系。太极拳家练功夫,常将套路中的单式拆开作为桩功单练,如提手上式、手挥琵琶、搂膝拗步等,以此来增加“合四方”的内力功夫。

11.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这两句主要讲身法劲法的虚实轻灵。“滞”即凝积、不活,它的反意就是“通”。有人认为“双重”的“重”不念“重(zhong)”而念“重(chong)”,意思是从阴阳角度来说,重(chong)为纯阳,阳中无阴为“重(chong)”。对这个观点,笔者此处暂不作评论,但很明显,这里的“轻”字显然是相对于“重(zhong)”字而言,“重”是“轻”的反意词,因此笔者以“重(zhong)”字来解读。这样,“通在单轻”理所当然地就是“滞在双重”的反义词了。“通”是顺达,能顺达则能轻灵,含有虚实分清之意。其实,“双重”问题理解清楚了,“单轻”问题也就自然明了了。

笔者对于“双重”一词的理解,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不要出现多余的力。“双重”不能单单理解为重心在两个腿上的均匀分担,比如“云手”横向移动中的马步、“十字手”的双腿立起,甚至任何运动虚实转换都要有一个重心均布的瞬间,但这不叫“双重”。所谓“双重”,是指在行拳架或与对方推手时,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不松,不自然,不能随机变化地协调顺达身形劲势,从而产生多余的力,这种多余的力就叫“双重”。 

“双重”的首要表现是“身法上的双重”。具体言之,就是在进退转换之间由于“虚实”转换不到位而出现重心不清楚,或“虚实” 转换过头而导致失去重心、动作笨拙。比如由“左搂膝拗步”变“右搂膝拗步”:先使胯关节带动身体尽量中正地向前移,右脚跟随之抬起,感到左腿重心坐稳了,右脚再离地向前。这里几个要点要做到:(1)右脚离地之前身体重心要全部移向左腿,右腿随之全部松开,不要挂劲拖住重心前移,反之则“滞”;(2)右脚一经离地,首先松右胯,右胯松则整条右腿就松,不松则滞,为“双重”;(3)迈右腿过程中,左腿要动态地收胯沉坐,尾闾收而命门后顶,使其在迈右步的动态中保持虚实清楚,重心稳固,就会感到迈步通顺而轻灵,这叫“偏沉则随”,也叫“通在单轻”;(4)如第2点,右脚一经离地,首先松右胯腿,直至脚踝,接着以膝领小腿,再以右脚跟前领延展右腿落地,使之整个进步过程“迈步如猫行”。顺便提及,杨氏太极拳在练习时较舒缓慢匀,目的是为了将太极拳的各种要领更好地品味和消化,体会它的精神内涵,但它意识的灵感是快的。好比两人推手,粘连黏随看似不快,但两人间瞬息万变的劲法技法已包含在内。因此,慢的动作做好了,动作加快时也同样会做好。

以上所举进步运动过程,就是对避免“滞在双重”、达到“通在单轻”的具体表述。当然其它身步法的要求都是如此,如倒撵猴的撤步:当所撤之脚没有着地之前,重心始终在前腿,此时前腿就是“偏沉”,所撤之后脚就是“单轻”,但如果在所撤之脚没有着地之前就重心后移,使重心过早位移,就会出现“双重”的弊病。

“双重”的另一表现是“劲法上的双重”。如两掌前推或一手出拳,如果劲力没有松净地由脚、而腿、而腰、而掌(拳)畅行无阻地节节贯出,出现拱背耸肩,或某处肌肉发硬的多余力点、僵点、滞点,出手就不快捷,既无力也无弹性。这种现象就是“劲法上的双重”。比如搬拦捶的右拳出击,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右拳一侧的肩部、背部、胯部、甚至腿部发紧,这就不仅是“双重”而是“多重”的问题了。 清代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克服“双重”的毛病,就要从各种基本功法训练和体用实践中去找。另外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意识上不要有“武术就是打人逞强”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念头,要把武术动作看成散步,在情绪上动作上首先做到放松,就较容易将武术动作和技击内容融入自然状态之中,而不刻意为之。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双浮”也是太极拳弊病之一,是与“双重”相对的另一极端。“双浮”的弊端在于“无根”。比如打拳时摇头晃脑,眼法、手法、步法、身法举止飘浮摆荡,故作轻灵柔软之态等,这也是对“太极”阴阳、虚实、开合、刚柔、前后、左右等对立统一协调运动关系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的表现。 

综上所述,“滞在双重,通在单轻”是太极拳“虚实说”的重要内容。杨澄甫宗师有言:分虚实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因此,可以说,“滞在双重,通在单轻”所体现的“虚实”理论,是太极拳体用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12.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首先说明,这里的“虚实”不是两腿分虚实的虚实,而是指劲法技法的虚实。“虚”就是空,不实在,不确定,摸不着。“守”是守护住,保持住,不贸然而进。你摸不实的东西就不要贸然而进,这就是“虚在当守”的基本含义。“实”是实在、有的意思。这里的“实”则含有僵硬、不活的意思。当你能摸住对方僵点的时候就要出击,这就是“实在必冲”的基本含义。上述两句话概括地说,就是“虚守实冲”,讲的是在推手中把握这一战略指导思想进行战术运用的问题。

杨氏太极推手的特点,讲究的是“劲道”技法,并不以擒拿摔跌为主。这是说在推手中,要从对方劲力劲点的虚实变化中去找自己的基本应对方法。 一方面是你主观的力如何作用在别人身上,另一方面是别人的力客观地反映到你的身上。那么这一对力的大小、方向、速度,就有“虚”和“实”的存在关系和双方如何运用“虚守实冲”这一基本应对战术的变化关系。就拿定步四正推手来讲,两人搭手即为一对力的接触,同时也就产生了“虚实”关系,彼此通过听劲、运劲而相互产生运动的变化:假如你按进,对方掤手没有顶你,也没有脱手,而是接劲黏退引化,这时你就不能贸然进攻,应当含(守)住你的劲,守住你的“中”随着对方的势而动,这叫“虚在当守”;反之对方有顶力而僵,或缩手捆住了自己,给了你一个进击的实点,此时你就可发劲将对方打出,这就叫“实在必冲”。有句拳谚说:“软十三,不敢沾;硬十三,不沾边”,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对方掤坐虚守没有给你“按在必冲”的实点,粘连黏随走得好,你“冲”不起来,叫“软十三,不敢沾”,说明对方有一定的水平,要谨慎才行。当你按进,对方化解不良有僵硬自缚之感,你“得实”而发制服对方,这说明对方虚实掌握不够好,还不沾“十三势”的边(这里的“十三”指十三势太极拳;这里的“软”也不是无力的意思,而是不用僵力、拙力的意思)。

关于练习推手的“劲道”即战略指导思想的战术运用问题,杨班侯传下来的“虚实诀”中有精彩的论述:“虚虚实实神领会,虚实实虚手行动。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这就十分清楚地道明不仅在练拳架中要“寓虚实”之理法,更要在推手中“用虚实”之技法。得虚当守,得实当发,进中有虚,守中寓实,虚虚实实,纯乎知觉(听劲)而“后发先至”,这就是杨氏太极拳推手“劲道”的特色。如杨澄甫宗师所言:“其黏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黏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真太极也。”

总而言之,掌握了拳架套路之后,就要追求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要从“十八在诀”的字句含义上下功夫去理解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去领悟太极拳阴阳虚实变化的哲理,要在劲法、技法、手法、步法、身法、眼法上融会贯通,要从有形有象的具体动作中修炼过渡到无形无象、随感而化的高层阶段。其用意,不求技击之末,但求道法自然,意趣环生。

以上是对“十八在诀”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从心寻觅感悟不同,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太极内涵博大精深,我辈从心研究虽不得其万一,然继承弘扬太极国粹,却是我辈共同之目的。偏颇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教。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008/1696091663231769.html
上一篇:八字金多好不好(为什么大富大贵都是身弱财旺)
下一篇:八字论不论节气(八字论不论节气什么意思)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