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错,却总想着逃避?责任心是怎样弄丢的?
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人,不但不出手相救,反而还连刺8刀,导致对方死亡。一句“怕农村人难缠”,折射出他责任心的缺失——害怕承担责任,害怕受到惩罚,结果自己也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
一、什么是责任心呢?顾名思义,责即负责,任即承担,心即意识。
责任心有就是负责有承担的那种意识。
通俗地说,责任心是指对人或事敢于承担、勇于负责的一种态度。
可是,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孩子并没有责任心。
二、孩子的责任心是怎么弄丢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直升机父母”一手包办
杭州某小学的校长,在任职的三年中,一直强调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学校还专门设置了书柜存放工具书,以减轻书包的重量。
但她发现还是有80%的学生,由接送的家长背着书包。甚至有家长义正严辞地说,因为书包重所以代劳。
却不知道,孩子被惯得整理能力差,才导致书包重。
下雨天,在学校随处可见,老人蹲下身子,给四五年级的孩子换鞋,老人手脚不麻利,还遭孩子埋怨。
这些本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帮着做了,结果孩子还不领情,家长也任劳任怨。长此以往,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有责任感!
有专家对135名4~5岁幼儿进行了一次情景测试,这些幼儿看见本班活动室门口掉落的图书、玩具,能主动捡起的仅有19人,只占14%!
大多数孩子视而不见,有的从上面跨过去,有的绕过去,有的直接从上面踩过去,问这些孩子为什么不捡,回答是:“不是我掉的。”我不知道谁掉的!”
人是有多层次精神需要的,比如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是形成责任心的动力。
不给孩子提供通向自我实现需要的途径,就没有机会形成责任心。父母的大包大揽,事无巨细的代劳,过度的保护、关注等,实际上也剥夺了孩子的责任需要。
2、过于严厉,让孩子不敢承担责任
孩子犯了错误,做错了事,需要教导,需要批评,这样才能培养责任感。
但是,凡事物极必反。批评也是双刃剑,用得不当会起反作用。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特别严格,过度严厉,不允许犯错,如果一犯错,进行严厉批评、过度指责,甚至体罚,他就会觉得太痛苦了,他会发现负责任是件很痛苦的事,以至于削弱了孩子负责任的勇气。
当记者柴静问药家鑫父母,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作出杀人的极端残忍行为时,药父反思说:“可能出了这么大的事他害怕了。
因为小时候也是这样,平时凡是出去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只要打架了,不管谁对谁错,他回来肯定是挨骂的。因为他知道,我是不允许他犯错的。”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药父是一个有家长制作用的专制型家长。从不给孩子犯错的权利,就害怕犯错,害怕看到犯错带来的后果,更害怕承担过失责任。
三、我们该如何及早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八字法:劳动、说话、承担、游戏
1、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
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怕他累着、怕他受苦。所以我们总是为孩子做很多事,爱孩子没错,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需要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不要让我们的爱成为扼杀孩子“独立”的毒药。
《变形计》的城市主人公刘思琦看上去与普通的十六岁女孩并无两样,开朗爱笑也爱漂亮,不过在家人的眼中她却是不折不扣的“小恶魔”。
16岁的女生吃饭还需要妈妈喂,甚至连袜子都不会自己穿。但刘思琦的妈妈却觉得女孩应该“富养”。
刘思琦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很多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都把孩子“富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会让孩子丧失自理的能力,一旦离开父母将不能独立生活!
2、说话:言必行,行必果
我们常说一个成语“童言无忌”,孩子单纯,所以说出一些不好的话我们要原谅他。
但其实孩子说话也是有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不责怪他,但我们需要帮孩子建立为自己言语负责以及说到做到的观念。
邻居的孩子图图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在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有了自己的妹妹,他对这个妹妹也是十分疼爱。
有一天,他拿着一个洋娃娃过来说要送给妹妹,妈妈问“图图,这个洋娃娃是送给妹妹的吗?”,图图兴高采烈的说”是啊,妹妹还在妈妈肚子的时候我答应过妹妹要送她一个洋娃娃的。“妈妈这才突然想起来几个月前图图的确说过。
孩子的承诺在大人眼里可能是”童言无忌“,但再小的承诺孩子也会很认真,从小培养孩子说到做到,培养孩子的价值感。
3、承担:承担自然后果
我们知道,孩子做错事要批评,要孩子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批评有方,如何承担责任也更有技巧。自然后果法就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承担做错了事带来的后果。
陕西咸阳某小区的电梯里,总有一股尿骚味。保洁员说,每天早上有一滩尿,下午也有一滩尿,最初,误以为是小动物所为,仔细一看,电梯壁上也有尿渍,应该是人为恶作剧。
物业调看监控后,发现撒尿的是小区一名十岁的小男孩。
当男孩妈妈得知儿子的行为时,她没有打骂,更没有袒护孩子,而是加进了小区业主群,为自己对孩子的管教不力道歉,并且公开了儿子写的道歉信。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决定让孩子打扫一个月电梯作为惩罚,并且让孩子的爸爸每天监督。
这一做法赢得了邻居们的点赞。
都说熊孩子的背后很可能站着不作为的熊家长,但如果熊孩子后面有一个“魔高一丈”的明智家长,“熊”肯定只是暂时的。
舍得让孩子去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这样的家庭养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差。
孩子不改正坏习惯或不良行为,是因为有人为他承担了责任。让孩子勇于为自己担当不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我们的家长心太软,这种心软也是害。
4、游戏:创造游戏契机,感受生活
四五岁的幼儿很喜欢玩象征,像过家家,角色扮演都可以满足孩子的游戏需要,又能够从游戏中获得情感、责任心的提升。
比如,孩子扮演妈妈照顾她喜爱的洋娃娃;由妈妈当病人,让孩子扮演护理人员照顾病人;由爸爸扮演小朋友,孩子扮演主人,当小朋友到主要家里来玩,把玩具扔得一地时,要劝止他,要给他讲道理。
这些都能让孩子体验到平时体验不到的感受,情感和责任感。扮演活动由父母设计,可针对生活中孩子的不良习惯问题来设计。
现在的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都是优裕的,舒适的,即使家庭条件不优裕,也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少吃点苦,少受点罪。
也正因为这样,孩子就更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发现自己的责任。我们不妨通过角色互换游戏,让孩子体验生活的不易,理解他人的情感。
一个从来不为家庭考虑的孩子,当了家,体验了生活的滋味;一个平时很少劳动的孩子,当了家,知道了做家务是一种义务;一个很少与社会接触的孩子,当了家,知道了要如何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这样的角色互换,是把对换位思考的行动落实,让孩子能获得深刻的体验:生活就是体验,生活就是责任。
陈世峰药家鑫林森浩:扭曲人格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陈世峰、药家鑫、林森浩,这些「名人」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曾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却因为一些小事犯下了杀人罪行,走上不归路。通过他们的人生轨迹,我们看看这些本来正常的孩子,是怎样一步一步养成扭曲人格的。
前一段时间轰动全国的「江歌案」 2017 年 12 月 20 号宣判,凶手陈世峰一审被判20年监禁。
网络也传言,在日本服刑就和度假一样。但终究凶手受到了惩罚,而江歌妈妈要走出来也许十几年,也许更久。
最近几年,我们见过不少这样的案件。
药家鑫、林森浩、陈世峰
2010 年 10 月 20 日深夜,西安音乐学院大二学生药家鑫驾车撞到被害人张妙。
因为担心对方记住自己的车牌号码「勒索」自己父母,所以连捅对方 8 刀后逃逸!
2013 年 4 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室友,同是复旦大学研究生的林森浩投毒后死亡。
而投毒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两人性格上的不和,导致林森浩怀恨在心,最终痛下杀手。
现实中的这些杀人罪犯,并不像电影里或者动画片中的坏人那样凶神恶煞,他们都是正常并且优秀的人,陈世峰是优等生,药家鑫是西安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林森浩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研究生。
在父母的眼里,他们也曾经是「天使」,人的行为由自己的性格驱使,而性格很大程度来源于原生家庭的教育和影响,是什么样的成长经历导致这些「天使」变成了「恶魔」呢?
1.物资的过渡纵容与精神的极度管控
药家鑫父母对他的管教可谓是极度严格的。
母亲说:从小我教育他的,凡是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儿,只要打架了,不管谁对谁错,他回来肯定是挨骂的。不是说严格管教才能成材吗?难道严格管教也错了?
药家鑫的父亲从小就命令孩子努力学琴。
他一方面自认为对儿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要求儿子绝对的服从;另一方面,他很少认为孩子有做好的,不会去表扬孩子,导致他「惧父甚于惧死」。
父母在物质上极度纵容、精神上极度管控造就了他扭曲的人格。
所以他在撞伤人之后,不想让家人知道,害怕家人的失望,害怕父亲发现自己惹事。一位网友说:他觉得,你记住了车牌号,我爸妈知道了,就饶不了我,这对他是天大的事。
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后,药父曾后悔地说:药家鑫的事情上,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祸。
父母不要以乖、听话来要求孩子,每个正常的孩子,随着年龄的长大,自我意识也会随之觉醒,外在表现就是叛逆。
对于孩子的叛逆,父母不应该以简单的「不听话」否定孩子,而应该更多的询问孩子的想法,去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的是什么。
2.缺乏挫折教育,不敢承担责任
陈世峰在朋友和老师看来是一个上进、圆滑以及善于和老师、领导打交道,斯斯文文,而背后却是一个自卑又自恋的人。
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女友无法忍受他的性格提出分手,他连踢带打,导致前女友一个学期无法上课。
自卑让他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也不接受别人无视自己的尊严,因为要强,他太想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自恋会造成“谁也不能拒绝我,破坏我的美好体验”。
而药家鑫杀人只是因为害怕让父母知道自己撞了人,会责怪自己。药父说: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祸。
父母教会孩子好多事情,唯独就是没有教会他们犯错误和接受失败。成年后子女必须费更大的努力才能接受自己一个接着一个的错误甚至失败。不做不错,做了必然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试错和学会接受失败也是成长的一部分,这并不羞耻,也还有救!
而父母们的一手包办,既错过了让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也忽略了锻炼孩子遭遇失败、接受失败的机会。长大以后,就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受不了,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
3.亲情冷漠、家暴频出
药父药母对于药家鑫很少有赞扬和夸奖,只有打击和打骂。
严格管教没有错,但是他们对孩子从没有过夸奖,即使药家鑫考上音乐学院。
父亲曾经讽刺他,“你那么丑,没有人会喜欢你”。
药家鑫不止一次感慨“恨不得捅死他们”、“看不到希望,经常想自杀”、“我想把家里的钱都花光,也许我心理有点扭曲了吧”。
这种严格到变态的家庭教育,只会造就一个性格扭曲的孩子。
林森浩的母亲对他也是强势教育,极少关心孩子内心,而林从小就被当成一家的希望,因此只要搞好学习,在大城市找到铁饭碗,便完成了任务,家里也不会过问其余事情。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一个亲情冷漠、家暴频出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也很容易养成冷漠、暴力的性格。
4.漠视生命
2016年12月4日,邵东某中学高三97班的一位学生当着自己母亲的面连刺自己的老师三刀导致老师死亡。
而老师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也是同事眼中的好同事。
学生是家长眼中的乖孩子,邻里眼中的尖子生。
问起为什么要如此残忍地杀害自己的老师?
这位好学生说了一句不寒而栗的话:我从来没把他的命放在心上!
杀害老师的原因竟是因为老师妨碍他看小说、睡懒觉
而杀害自己老师前一晚,他还对自己室友说自己:大限将至,阳寿已尽。
一个今年刚满18岁的青年,在漠视别人生命之时,竟然同样视自己的生命如草芥。
陈、林、药他们能够因为一些小事夺走他人的生命,也是缺乏对他人生命和自己生命的尊重。
父母们该告诉孩子:世界上最宝贵的是生命。也许,还应该告诉孩子们的是:最宝贵的,不独是人类自身的生命,还有与我们同在地球上的其他伙伴。因为它们的生命,同样只有一次,消失了,再不能回来。
5.高压家庭
药家鑫父亲是军人出身,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为戒「网瘾」,将他锁在地下室一个月。父母面前,他没有自由权利,只有服从的义务。
2000 年 1 月 17 日,一名 17 岁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因不堪忍受学习重负杀死生母。徐力家庭不富裕,但母亲靠打零工照顾他,让孩子过着“吃穿全包,一心读书”的生活。
案发以后,「知心姐姐」卢勤看望了在看守所的徐力。
在和他交谈过程中,他说:我并不恨母亲,但是却很压抑,我很爱打球,可母亲不让我打球,只让我在教室里学习。她经常因为学习打我,用棍子、用皮带、用扫帚,有时把扫帚都打断了,我也不还手。我曾经跟她说我的理由,但她从来不听。我厌倦了,太单调了,我觉得学习学得很不开心,活着没有什么意思……
案发当天,徐力母亲还对他说:我告诉你,考不上大学,我不会给你第二次考大学的机会,期末考不到前 10 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
这句话让一直处于高压状态的徐力爆发了,他跑到卧室,拿起一把榔头朝自己母亲头上砸了下去.....
做父母的,有的时候太多地关注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健康、学习是不是优秀,而忽略了他们心理的成长;而物资上的纵容更培养了孩子们“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可以满足”的心理。
有一位心理学家精辟地概括了孩子与环境的 14 种关系,其中有 7 种不良环境,有 7 种健康环境。请你对照一下,你的孩子是在什么环境下长大的。
1.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2.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能。
3.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4.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5.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6.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钩心斗角。
7.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存内疚。
8.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极富耐心。
9.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会充满自信。
10.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会爱人爱己。
11.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掌握目标。
12.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慷慨大方。
13.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会对世界多一分关怀。
14.安定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有平和的心境。
2010年药家鑫残忍杀人,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残忍
药家鑫
2011年6月7日,年仅22岁的年轻大学生药家鑫被依法执行了死刑,为他自己的罪恶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药家鑫在被执行死刑之前,曾向自己的父亲提出过一个愿望:他希望在自己死后能把自己眼角膜捐献出去,为社会做出一丝贡献,为自己赎罪。
可是这个愿望没有得到实现,他的父亲药庆卫严词拒绝:把你的罪恶都带走吧,不要再让你的罪恶牵扯到别人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原本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变成了死刑犯?他究竟犯了什么罪,以至于他的父亲到最后都没有原谅他?
一场并不严重的车祸引发的杀人惨案!
案发现场
2010年10月夜晚,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在把女朋友送回外国语大学后,就驾驶着自己红色的雪佛兰小轿车往回赶,在经过一个偏僻的地方时,药家鑫把一个骑着的女人连车带人撞倒在地。
药家鑫当时很惊慌,不知所措,他赶紧下车查看,看到一个女人侧躺在地上正不断地呻吟,他正准备打电话报警,可接下来女人的一个行为让他起了杀心。
他敏感地发现女人正盯着自己的车牌号,好像是要记住自己的车牌号一样,他以为女人是记住他的车牌号来讹他,想到这可能给自己日后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一缕杀念浮上心头,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他心一横,心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她,以绝后患!
心理扭曲的药家鑫将法律和道德抛之脑后,毫不犹豫地从包里掏出一把水果刀。
锋利的刀在路灯的折射下闪烁着摄人的寒光。
被撞伤的女人立刻明白了,不断哀求,可药家鑫不为所动,将锋利的刀子一刀又一刀的捅入女人的身体,刀刀致命,鲜血直流,女人最终被残忍地杀了,躺在了血泊之中,凄惨无比。
杀害了女人以后,药家鑫慌忙驾车逃离现场。
由于杀人的恐慌,药家鑫在逃离的过程中,手脚发抖,不听使唤,导致他再次发生车祸,他的雪佛兰小轿车又撞到了路边上的两个人,这一次他没有再杀人,而踩下油门就想逃逸。
不过这次他没能逃的了,而是被一个路过村民给抓住,随后警察赶来,将其带回派出所,派出所审讯室里,药家鑫承认了自己撞伤那两人的肇事行为,并愿意承担肇事后果。
由于两次车祸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比较近,很容易将这两次车祸进行联系,当晚警察就询问过药家鑫是否知道有关另一起交通事故的情况,他当时就否认了。
随后经过一番调解,他被释放了。
可回家后,药家鑫过得并不好,在这三天中,他一直饱受精神压力,神情惶恐,痛苦无比,最终他扛不住精神的折磨,将这件事告诉了父母,在他父母的带领下,药家鑫来到公安机关自首。
随后,药家鑫因为故意杀人罪被警方依法逮捕。
法庭上的痛苦与悔恨
受害人照片
被药家鑫杀害的女人名字叫作张妙,被杀害的时候只有26岁,有一个两岁半的儿子,家里的生活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贫困,在堂哥的麻辣烫店打工,案发之前她刚从堂哥的麻辣店下班。
经过警方的调查,当时的张妙只不过是骨折,如果送到医院,完全可以医治,而药家鑫却选择了一个极端且残忍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也许当时下班以后张妙心里正在在想晚上该如何哄她的儿子睡觉,然而没想到,结果会是这样。
这件事对张妙的家庭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张妙的家人一直无法接受张妙的离去。
庭审现场,药家鑫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同时表示十分后悔。
他甚至当庭下跪道歉:“我对不起张妙,对不起她的家人,也对不起我的父母。”
药家鑫连用三个字“对不起”,急切地表达着自己的悔恨。
并表示他和他的家人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去赔偿张妙的家人,他会怀抱着一颗忏悔的心、感恩的心,向受害人的家属赎罪。
如果有可能的话,他愿意给张妙的父母养老,给她的家人当牛做马,希望能得到宽恕。
最后,药家鑫向法庭递交了悔过书。
但即便药家鑫表现出了深刻的悔意,跪下道歉,张妙家属都不肯原谅他,在他们看来,原本用不了多少钱就能解决的普通交通事故,药家鑫却为了怕所谓的被讹,就选择杀人灭口,实在是丧心病狂,强烈要求死刑。
他们表示母爱是无价的,药家鑫的行为不仅让张妙失去了生命更是让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失去了母爱,行为极其恶劣,药家鑫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
最终,
2011年4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赔偿被害人家人经济损失费。
药家鑫随后提起上诉。
2011年5月,二审判决宣布维持原判。
2011年6月7日,药家鑫被依法执行注射死刑。
案件过程
药家鑫最终被执行死刑,但社会舆论却从未停止。药家鑫当时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心理?
正常人在撞伤人后的第一反应是及时将受伤的人送往医院救治,而药家鑫却痛下杀手,把人杀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这种扭曲的心理。
药家鑫痛下杀手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家庭背景。
药家鑫小时候与父母照片
1989年,药家鑫出生于山西省西安市新厂区的一个条件不错的家庭。
他的父亲药庆卫曾是华山军事代表局驻西安北方华山机电公司的代表,复员后,得到了一笔20多万元的转业安置费。
母亲段瑞华先是在饮料工厂工作,几年后又到华山机械厂做管理员,每月有几千元的收入,但几年后却“被迫下岗”。
药家鑫的家境并没有网上说得那么富有,虽然能解决温饱,但也算不上大富大贵。
但他的父母在物质方面对他十分溺爱。
为了满足药家鑫买车的愿望,药家鑫的父母不仅拿出了仅有的十万元积蓄,还借了四万块钱。
但是药家鑫的父母在对药家鑫的教育方面却显得极为严厉,他们只有药家鑫这一个儿子,因此希望能够望子成龙,采取了比较极端的狼性教育方式。
小时候,药家鑫在弹琴上面显现出了惊人的天赋,药家鑫也对弹琴非常感兴趣,回去就吵着让父母给他购买琴。
但是受限于家庭条件,这个愿望并没有立刻实现,后来还是药家鑫的外公在日本出差时给他带回了一台。
然而,弹琴并没有成为药家鑫的生活中快乐的一部分,反而给他带来了无比的痛苦。
为了更好地开发药家鑫的天赋,他的妈妈对他很严格。
药家鑫后来在庭审中说,从小到大,他的生活几乎除了学习以外就是练琴。小的时候,为了练琴,他的妈妈都会打我,甚至拿皮带抽他。
但是父母对药家鑫的严格并非仅仅在弹琴这方面,而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药家鑫的父亲更是奉行狼性打击教育。
小时候药家鑫和别的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不管药家鑫有没有错,他的父亲都会把他狠狠地教训一顿。
有一次,药家鑫在学校里被一个男同学欺负,男同学要求药家鑫背他,如果不背他,就让药家鑫给他一块钱。
药家鑫不知道怎么办,只好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叫来了他的父亲。
他的父亲得知了事情的真实情况以后,竟然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那就让他背吧!
很难想象,这件事药家鑫一点错都没有,可父亲却没有站在他的角度为他讨回公道反而让他去背那个男同学。这让药家鑫备受打击,也让他从小就缺乏了安全感。
后来他的父亲说,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药家鑫能养成低调沉稳的性格,不去惹麻烦,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
从此以后,药家鑫受了欺负以后,就不再敢和父母说过,而是独自忍受。
就这样药家鑫逐渐养成了胆小怕事的性格,遇到麻烦以后,他会很害怕,会想尽一切办法自己解决,不让父母知道这个麻烦。
药家鑫痛下杀手并非偶然而是长期负面情绪的积累造成的后果。
当这场悲剧被细细地剖开了以后,我们会发现药家鑫的扭曲性格养成与与他处的家庭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药家鑫的父母一味地望子成龙,不留余地的严格要求药家鑫,在他们眼里没有对与错,只有成功与失败,使得焦虑、恐惧、悲伤、愤怒的情绪在药家鑫的内心中不断堆积。
这种情绪最终爆发,造成悲剧。
药家鑫在庭审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假使我放过张妙,张妙及其家人势必会跑去找我爸妈告状。到时候我爸妈根本不会考虑我的感受,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关心过我。所以与其被父母知道而受到严厉的责罚,还不如现在就让张妙闭嘴。
这句话让很多人都有些理解药家鑫的行为。
药家鑫也是狼性教育的受害者。
但这不能成为药家鑫开罪的理由。
药家鑫的童年经历的确让人同情,但这并不能成为他杀人的理由。
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被尊敬,虽然药家鑫的极端性格很大程度上与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关。
但是他自身同样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怕麻烦”而剥夺别人的性命,很明显药家鑫自身存在着漠视生命的问题,他人的生命竟然比不过一个“麻烦”。
狼性教育应该受到警惕
药家鑫的案件已经过去多年,但依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这是因为药家鑫的童年悲剧依然在不断地上演,狼性教育依然存在,并且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愈演愈烈,更加过分。
药家鑫案件深刻体现了狼性教育的危害性,但仍然还有不少父母存在侥幸心理,奉行狼性教育,不断给孩子精神打压,想让孩子成龙成凤,丝毫不在乎孩子的心理情况。
药家鑫造成的悲剧已经无法挽回,但我们要吸取其中的教育,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希望各位父母能引以为戒,使用正确的家庭教育。
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太极端也不能太放纵,应当松紧有度,不求他们能有多不凡,只求他们能有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