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男通用联八字(挽男通用挽联)

谭嗣同自撰对联及他人撰联

谭嗣同(1865-1898),中国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清·巡抚谭继洵之子。湖南省浏阳人。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府。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各地,吸收新学知识,结交名士。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入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在湖南协助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1898年8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9月发生,被捕入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他从“日新”变化思想出发,抨击封建专制及其纲常名教,提出“革去故,鼎取新”,认为“上权太重,民权尽失”,具有冲决封建网罗的斗争精神。他继承王夫之“道不离器”的观点,认为“道必依于器而后有实用”。并借用当时物理学名词“以太”表示世界本原,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关联、变化和结合,都是“以太”的作用。但又把以太的“用”称用“仁”,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把佛教思想奉为真理,还主张“吾贵知,不贵行”、“贵中和”等。能诗,所作富有爱国精神,风格雄健。联语多有诗意,人称“隽才”。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撰题联】

家无儋石;

气雄万夫。

——谭嗣同自题北京居室莽苍苍斋

(此联题北京寓所“莽苍苍斋”。上联“儋石”,“儋”通“担”,指少量米粟。上联谓其资财不富,不屑治理家产。化用《汉书·扬雄传上》:“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下联“气”,指浩然之气。联语奇峰突起,一语宕开千层浪,生活虽清贫却有常人难比的英雄气慨,爱国志士之胆识豪气跃然纸上。联语豪爽明快,恢宏豪迈,以致康有为一见大为惊奇,称它“露圭角而无静穆之致”。其意即如纯洁的美玉,有棱有角,锋芒锐利。此联悬于居室,可想见作者时时警示自己的苦心。)

云声雁天夕;

雨梦蚁堂秋。

——谭嗣同佚题

大陆龙方蛰;

中原鹿正肥。

——谭嗣同某年自撰春联

与天相保无穷极;

积学所致非鬼神。

——谭嗣同集急就篇句

鸠妇雨添三月翠;

鼠姑风裹一亭香。

——谭嗣同题甘肃省兰州憩园天香亭

夕阳山色横危槛;

夜雨河声上小楼。

——谭嗣同题夕佳楼

一朝马革裹尸日;

绝胜牛衣对泣时。

——谭嗣同自题寓所文房

(这是谭嗣同自撰的书房联。联语足见其胸怀大志,然而此联竟为谶[chen4]语,谭嗣同为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而罹难。面对此联,想起谭之境遇,真令人感叹不止。)

视尔梦梦,天胡此醉;

于时处处,人亦有言。

——谭嗣同某作集句联

画里移舟,鸥边就梦;

锐中人影,衣上天香。

——谭嗣同集句题秦淮画舫

揽湖海英雄,力维时局;

勖沅湘子弟,共赞中兴。

——谭嗣同题湖南省长沙时务学堂

(谭嗣同是创建时务学堂的发起人之一。1897年,谭嗣同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创立长沙时务学堂,并撰此联以贺。上联既是寄望于莘莘学子,更是对在学堂讲学、任教的改革维新派杰出人物的赞誉,“揽”,意招致。以“湖海英雄”波涌浪险喻其力挽狂澜,自有“力维时局”的英雄本色。下联“勖”,谓勉励。以“沅湘子弟”称前来学堂就读的有志青年,愿他们齐心协力“共赞中兴”,也能成为“胡海英雄”。此由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后继英才的殷切期望,这也表明了作者兴学的宗旨、育人的目标。此联豪气凛然,情意真切,具有雄浑劲健的阳刚之美,催人奋进!)

时务学堂在湖南省长沙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办,旨在培养学通中外的新人才,以推动维新变法运动。成立仅数月,即受到顽固士绅的攻击,被迫停办。戊戌变法失败后,学堂被改为求实书院。辛亥革命后,曾任学堂中文总教习的梁启超,亲书“湖南时务学堂旧址”八字,并刻石留念。

恨血千年,秋后愁闻唱诗鬼;

空山片石,苍然如待表阡人。

——谭嗣同题先仲兄谭嗣襄墓

(谭嗣同仲兄嗣襄,字泗生,早慧,初就傅,以“海阔龙吟壮”命对,即应声曰:“天空鸟路宽。”能诗,尤究心经世学,“与客谈天下事,终日不倦。”1888年至台湾,谒唐景崧、刘铭传,即委榷凤山县盐税。当道深赏其才,遂改委台南府盐务。不幸,遂患疾卒,享年33岁。“恨血”,语出李贺《秋来》诗:“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鲍家诗。南朝宋鲍照的诗。土中碧,谓化为碧玉。此用周代苌弘被杀后埋土中三年成碧的典故。上联是说,恨血入土千年必不泯灭。“表阡”,即阡表,指墓碑。下联是说,空山里的片石,有如在等待着后人为死者刻字立碑。上联用典,下联写景;全联哀悼死者不朽。)

人影境中,被一片花光围住;

霜华秋后,看四山岚翠飞来。

——谭嗣同题甘肃省兰州憩园四照亭

(1877年[光绪三年],谭嗣同之父谭继洵补甘肃巩故意阶道,谭嗣同数赴兰州,上联及其他一些联语均作于此时。憩园在其父官署内,有四照亭、天香亭等建筑;有牡丹数十株,高或过屋,林亭之胜夐绝一时。此联为憩园写实之作。)

天女姝丽,皆于五欲善行方便;

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

——谭嗣同集华业句题秦淮水榭

人在有情天,得此群山,暂舍事事;

生岂无怀世,每当九日,亦自欣欣。

——谭嗣同自题谭宅远遗堂

(谭嗣同取陶渊明诗“远我遗世情”句,命名其堂“远遗”,并自为此联相悬。“事事”,指各事。“怀世”,谓留恋世事。“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欣笏”,喜乐自得的样子。谭嗣同生怀世事,积极乐观,大有作为;惜被屠戮,实可哀也。)

身是六朝人,依然乐府江山,谁数匆匆后来事?

家临九江水,为忆洞庭烟雨,可怜惘惘昔年游。

——谭嗣同题江苏省南京莫愁湖

何况到而今,即早生盛世唐虞,不过及身观梦幻;

明知终一散,剩片刻当场傀儡,自将苦口入笙歌。

——谭嗣同题某戏台

【谭嗣同贺赠联】

解字九千三百;

坐席五十余重。

——谭嗣同赠元征

皇皇思作众生眼;

板板知为上帝形。

——谭嗣同赠唐才常

(作者与唐才常11岁时订交,并同受学于浏阳名学者欧阳中鹄,关系极为密切,因有此联。“皇皇”,匆忙的样子,同遑遑。“众生”,佛教名词。意指众多有生命的,包含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6种。谭氏喜用佛、孔、耶三教经典入诗入联,此为一证。“板板”,谓邪僻、不正常。《诗经·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瘅。”[上帝违反常道,变化多端,下方之民,忧苦难言。]“上帝”,《诗经》用它喻周王;此指封建专制主义。此联是说,我们匆匆忙忙,为的是要作众生的眼睛,使之正确认识众生之大弊:有我之见[“有我之见存,则因私利而生计较,因计较而生挂碍,因挂碍而生恐怖,驯至一事不敢办,一言不敢发。”——梁启超语];再后变“有我”为“无我”;再后就可以冲决网罗,与变化无常的上帝作斗争了。此联体现作者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梁启超说,谭氏著《仁学》一书,以公于天下,“为法之灯,为众生之眼,则烈士亦可以无慊于是全世界也夫”。梁氏之说可为此联的注脚。)

一鹗忽翔万云怒;

群虬相奋孤剑啼。

——谭嗣同赠黎桂荪

思纬淹通,比羊叔子;

定礼决疑,问陶覆之。

——谭嗣同又赠唐才常

(“思纬淹通”,即思理淹通。淹通,谓深彻明达。此赞唐才常思辨能力极强。“羊叔子[221-278]”,西晋大臣,名祜,叔子为其字。泰山南城[今山东省费县南]人。魏末任相国从事中郎,参与司马昭的机密。司马代魏后,与他筹划灭吴。后以尚书在仆射督荆州诸军事,长达10年。在位开屯田、储军备,筹划灭吴。后屡请兵,未允诺。“定礼决疑”,议定礼制,解决疑难之事。“陶覆之”,疑指陶安。陶安[1315-1371],明初官吏。博涉经史,授明道书院山长。后入翰林院,为总裁官,率诸儒议定礼制。此联以两位历史人物相比,极赞唐才常既有深彻明达的思辨能力,又有仰贤好问的品质。嗣同有《寄唐绂丞[才常]诗》,首句云:“子真天下好,但觉为人多。”可参读。)

众生相托古禅忍;

万劫其如此智悲。

——谭嗣同赠友人

道行孤乘莽眇鸟;

声疑同订盱呼乌。

——谭嗣同赠刘淞芙

去天尺五城南社;

如月之初江夏黄。

——谭嗣同赠黄颖初

为人竖起脊梁铁;

把卷撑开眼海银。

——谭嗣同戊戌年北上留别内子

(道光年间,陈昌齐曾有“竖起脊梁立行;放开眼孔观书”一联,作者读后,加以化用,成为此联,读来颇觉英气逼人。联前有序云:“戊戌四月初三日,余治游,忆与内子[妻子]李君为婚在癸未四月初三日,恰一十五年。颂述嘉德,亦复欢然……但愿更求精进,自度度人,双修福慧。”还有诗一首,末二句云:“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此联既勉励妻子,又鞭策自己,他也人如其联,是一位“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的铮铮铁骨的血性男儿。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应当做格言联看。“脊梁铁”,即铁脊梁。《景德传灯录·宣鉴禅师》:“德山老人一条脊梁骨硬似铁,拗不折。”上联意谓为人要正直,要有骨气,不向邪恶屈服,若使脊梁骨如铁,则刚正不阿。“把卷”,指看书。“海银”,即银海,道家谓目为银海,以银喻明亮清楚,言读书之益。下联意谓不要死读书,要一边读书,一边观察世界,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一个既有爱国热忱,又有真知灼见的有志者。)

辘轳一转一回顾;

多罗三藐三菩提。

——谭嗣同赠友人

此日盛游,同气仰为贤知利;

异时文集,相期长在天地间。

——谭嗣同赠吴筱山

曾受双戟单刀,长于葛供者剑;

所谓粗块大脔,奄有陈亮之文。

——谭嗣同赠黄方舟[黄凤岐]

谭嗣同绝命词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临刑绝命词

(谭嗣同早年即抱爱国之志,自号“壮飞”。以后献身维新变法。临刑前的《绝命词》足见其人一身豪气,胆略过人。壮心熔铸于平日,得力于信仰。壮哉!)

【谭嗣同撰挽联】

恨血千年,秋后愁闻唱诗鬼;

空山片石,苍然如待表阡人。

——谭嗣同挽历代孤坟野鬼

(这是一副祭祀历代孤坟“野鬼”的挽联。上联意谓,怨恨的血泪流了千年,到了秋后不忍听闻这些鬼魂倾诉的悲歌。秋后,指农历七月半,旧时民俗,这天家家祭奠祖先,并在郊外祭祀。下联意谓空旷山峦上的片片岩石,苍白地立在那里,犹如等待有人来将它当做历代鬼魂的墓碑。表阡,指墓碑。“表阡人”,指立墓碑的人。)

魂气无不之,人因季札思观葬;

华阳渺何许,鹤到林逋更合铭。

——谭嗣同哀吴樵

(吴樵[1866-1897],字铁樵,四川省达县人。“铁樵于学,无所不窥”,既懂农学,又精数学、矿学,人谓“通人”。生前曾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治矿。谭嗣同偶遇于京师。片言即合,有若夙契。铁樵连误服药而死。谭嗣同经世心切。求人心切,偶得此才,欢欣异常;现在又突然失掉了,其悲哀更为异常,遂写此联以寄哀思。此联原有序文曰:“达县吴樵死于湖北,其父季清先生,知县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因葬诸西湖之人……梁启超称“斯人之夭,一国之不幸也。”“季札”,即吴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季子,以多闻著称,历聘鲁、齐、郑、卫、普等国。“华阳”,古地名。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四川和云南、贵州一带。“何许”,谓何处,什么地方。林逋[967-1028]:宋朝钱塘人,工诗,隐居古湖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不娶,旧时称梅妻鹤子。此联以季札相比,因其多闻;以林逋相及,因其地与死者葬地相同,且林氏有其美名。作者善以古人写今人,由此联可见一斑。)

西域传是兰台一家之书,县度纪师程,铭石还应迈前古;

东汉人行举主三年元服,深知惭荐剡,酒绵何止为亲情。

——谭嗣同挽刘锦棠

(刘锦棠[1844-1894],湖南省湘乡人。曾随刘松山转战各地,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后随左宗棠赴新疆,大败阿古柏叛军。新疆建省,任首任新疆巡抚,卒于任期任所。)

【挽谭嗣同联】

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保尤,尚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如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睛看越寇飞来。

——康有为挽谭嗣同等六君子

(1897年戊戌后,谭嗣同等六君子遇难,康有为亡命海外,特撰此联挽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上联以历史上惨遭杀害的比干、岳飞、方孝孺[正学]为喻,对“戊戌六君子”的罹难深表哀痛。下联用东汉宦官专权迫害诸儒、魏晋间竹林七贤因清谈多遭迫害事,抨击慈禧及其“后党”残害忠良。春秋吴国重臣子胥被诬赐死时说:“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联末“悬睛”即用此典,指出清政府杀害志在挽救它的“戊戌六君子”这样的志士,必将招致灭顶之灾的惩罚。[详释见下《康有为挽谭嗣同》之联释])

逄比孤忠,岳于惨狱,昔人尚尔,于汝何尤,朝局总难言,当偕孝孺先生,奋舌问成王安在?

汉唐党祸,魏晋清流,自古维昭,而今犹烈,海疆正多事,应共子胥相国,抉目看越寇飞来。

——康有为挽谭嗣同

上联“逄比”,逄,指逄安[?-27])。逄字少子,汉东莞[今山东省沂水县]人。赤眉军将领之一。赤眉败,降刘秀不久被杀。比,指比干,殷纣,比干犯颜强谏,纣怒,剖其心而死。“孤忠”,谓忠心耿耿,而不得支持。“岳于惨狱”,指岳飞、于谦被诬陷下狱被杀事。“何尤”,谓什么怨恨。“孝孺先生”,即方教孺[1357-1402],明浙江省宁海人。建文时任侍讲学士,朝廷诏檄多出其手。燕王朱棣起兵,入京师,命教孺起草即位诏,孝孺不从,遂被杀。宗族亲友连坐死者,凡十族,达847人。“成王安在”,方孝孺责问成祖的话。孝孺把自己比作周公,把自己保的被废弃的皇帝建文帝比作周成王。下联“汉唐党祸”,汉朝党祸,东汉桓帝时,大臣李膺、陈蕃等结交太学生反对宦官专权,宦官诬他们结党诽谤朝廷。李膺等被捕入狱,释放后禁锢终身。灵帝立,外戚窦武执政,李、陈均被起用,遂谋诛宦官失败。李死于狱中,陈被杀,其他党人死者百余人,受诬致死、徙、废、禁又六七百人。唐朝党祸,指持续40年的“牛李党争”。元和三年因牛僧孺对策批评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所斥,久不得叙用。至穆宗时,牛累官至户部、同平章事;文宗时还朝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武宗时,李吉甫子李德裕为相,牛被贬为循州剌史;宣宗即位,李为牛派所构,贬崖州,不久死。“魏晋清流”,清流,指旧时负有时望的清高的士大夫。魏晋时代政治混乱,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统治,又慑于权势,于是就形成了崇尚老庄、高谈玄理、不管世务和行为荒诞的风气。此类人物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嵇康因不满司马氏而被司马昭所杀。阮籍不满现实,但不评论时事,不臧否人物,以求自全。魏晋清流是政治,社会黑暗的产物。“维昭”,维,句中助词。昭,明显。“子胥相国”,子胥即伍员,春秋时吴国大夫,字子胥,楚人。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吴王夫差败截越,越请和,子胥谏不从。夫差信伯嚭[pi3]谗,迫子胥自杀,子胥对人曰:“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此联引古喻今,抨击时弊,颇中要害;对幅“抉目”云云,至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竟奇中验。谭氏不朽矣,康氏亦不朽矣!此联对仗工稳,词明意达,可称佳作。)

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引将去梦孤臣,箫声呜咽;

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

——唐才常挽谭嗣同

【题谭嗣同祠联】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康有为题湖南省浏阳谭嗣同祠

(辛亥革命胜利后,谭嗣同的家乡湖南省浏阳建烈士祠落成。1914年幸免于难的谭的同党康有为,流亡海外16年后回国,特撰此联以寄悼念之意,并藉此表露自己提出的“君言立宪”制度不能实现,而又歧路彷徨、无所作为的心情。联语分别将作者和死者的名字嵌入句中,构思奇特,含有双关之意,发人深思。上联第一个“复生”,指谭嗣同,第二个“复生”,指死而复生。联语以哀悼语气的陈述句,为失去“复生”这样杰出的人才而感到无比的痛惜。下联第一个“有为”,指作者自己,第二个“有为”,指有所作为。联语以感慨悲叹的疑问句,对自己的行为作了坦率的自责。此联形式别开一面,手法巧妙,采用重词法与一词多义现象相结合的技巧,而尤显得自然浑成。联语感情真挚深沉,既有警世的发问,又有醒世的反思,确属佳作。)

男性挽联(原创)

男性挽联

(1)公去大名留史册,

我来何处别英灵.

(2)志同松柏清同竹,

言可经纶行可师.

(3)椿影已随云气淡,

鹤声犹带月光寒.

(4)一世精神归华表.

满堂儿女哭刘公

(5)绿水青山常送月,

愁风苦雨尽含悲。

(6)事业已归前辈录,

典型留于后人模。

(7)思亲泪尽情无尽,

哭父魂归人不归。

(8) 碧水青山谁作主,

落花啼鸟总伤情。

(9)每思田园同笑语,

难禁空房独泪流。

(10)雨打桃花流血泪,

风吹柳叶唱悲歌。

(11)音似清风形似月,

品如碧水德如山。

(12)无际山河陪日月,

有情草木伴慈严。

(13)厚德兴家昭日月,

公心济事荫儿孙。

挽联三十副

怀古20联:

悼端阳

万古端阳怜楚客,一腔热血击中流。

悼松亭

百音舞醉松亭雪,万佛吟痴秘境花。

挽荀彧无果荀文若,有终司马门。

挽李煜思飞故国花初发,望断青山泪未收。

挽许浑

举杯邀太白,垂泪饮清辉。

悼婴宁寸寸人间藏鬼蜮,层层地府结佳缘。

吊项羽落日烟蒸秦草树,沐猴功盖项王营。

五胡入塞祭

朔风荒葬流离血,寒水悲吟辗转魂。吊淮阴

分移变化无穷将,合是长乐命世雄。

伏草将军祭

寸半萤光思饮月,尺三鸟喙欲含云。

悼亡国之臣

听闻秋水三千梦,歌哭天涯半寸心。

吊焉支山1:

胭脂匡合,石上雄心犹命世,柳月绵延,泥中骸骨是何人?吊焉支山2:

千峰竞秀,万壑藏春,山川异域朝鹓凤;一带雄图,三才命世,天地烟华慰帝心。

李广祭刀笔难污忠臣节,文章岂合烈士心。

挽辛丑

俯首三台德,奋蹄六合春。

祭遗民

晓月埋魂无恋谷,孤僧枕梦有啼痕。

吊古

一觞一咏歌沧海,三世三生卧月明。

吊西施故里

吴钩不解千寻锁,越女遥开一线天。

灞桥祭

歌吹柳畔千荷醉,月落亭前万境空。

韶华逝

春寒惯饮扶头酒,月白频添枕梦痕。

英魂10祭:

挽袁隆平先生:1、千秋禾下乘凉好,万国田间映日红。2、德与高天齐日月,魂沉大野冠春秋。

3、百年逐梦惟禾下,万古初心共日升。

悼先生包:大野妆红摇翰墨,寒英缀雪饮斜阳。

胡会长逝世三周年祭 :1、魂归蕙畹成香草,情系陇原幻碧光。2、人去诗魂在,花飞绿意浓。

悼先生焦:玉斗饮瑶台,不二红崖传厚德;

文星沉古陌,无双青土献嘉禾。

挽联幽幽佛土花飞白,簇簇灵幡泪打红。

悼先生张: 武学传承缘善道,杏坛生死法完人。

悼先生高:暮花泣露,桂殿凝悲,哀弦幽咽伤心色;画阁题章,玉庐妙墨,蕙畹追思吐凤才。​

对联知识讲座:怎样写挽联

第一节 挽联由来

挽联是哀悼死者的。它和悼词不一样,悼词篇幅较长,可以对死者的功勋德业、学问建树、为人处世作全面介绍,而挽联仅寥寥数语,虽也赞颂死者功德,但主要表达联作者的悲哀。中国人以言辞哀悼死者起源很早。在汉代,送葬时有唱挽歌的习俗。汉应劭《风俗通》载:“酒酣之后,续以挽歌。……挽歌,执绋相倡和之者。”那时著名的挽歌有“薤露歌”和“蒿里歌”。晋崔豹《古今注·音乐》说:“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这就是后世挽联中常引“薤露”、“蒿里”为辞的典故。晋代文人为自己写挽诗,也题作挽歌。陆机、陶渊明都有自制的挽歌传世。唐代有所谓挽词,送葬时令专门的挽士唱和。《新唐书·承天皇帝倓传》载:“(李)泌为挽词二解,追述倓志,命挽士唱。”从这些记载来看,挽歌或挽词都有一定的格式,都有固定的曲调,内容大抵涉及死者生前的事迹和志趣。

至于用文字形式写成挽联,则是后来的事情。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云:俞俊籍松江上海县,据其嫂为妻。既而死,俊缚彩缯为祭亭,缀银盘十有四于亭两柱,书诗联盘中云:“清梦断柳营风月,菲仪表梓里葭莩。”盖柳营藏亚夫二字,菲仪谓菲人,表梓谓婊子,总贱倡滥妇之称,葭莩皆是夫也。郡人莫不多其才而秽其行。挽联则始见于此。清代联家多认为挽联起自宋代。梁章钜著《楹联丛话》引《两般秋雨庵随笔》的论述说:

挽联不知起于何时,古则但有挽词,即或有脍炙人口二句者,亦其项腹联耳。惟《石林燕语》载:“韩康公得解过省殿试。皆第三人;后为相四迁,皆在熙宁中”苏子容挽之云:“三登庆历三人第,四人熙宁四辅中。”此则是挽联之体耳。

韩康公(韩颂)死于元祐三年(1088年),苏子容(苏颂)写了《司空赠太傅康国韩公五首》以为哀悼,上文所引是第三首的颈联。《两般秋雨庵随笔》认为挽联起源于挽词或挽诗的对仗联,梁章钜大体上同意这种观点。我则以为这种观点大可斟酌,如果说挽诗的中联就算挽联的话,那唐代多有悼亡诗,如元稹“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就是很好的挽联,为何说是“起自宋代”呢?

而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中有《挽联》一节,引陆游《老学庵笔记》的记载,谓赵元镇丞相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并把它当作挽联之始。唐代已出现不少挽诗,至宋代写挽诗很流行,挽联在这个时候出现不是没有可能的。但完整的、独立的挽联记载应该还是前引元末陶宗仪《辍耕录》所载。

从现存的联语材料看,挽联的盛行当在清代康乾以后。康熙本人写过很多楹联,也写过挽联;纪昀、梁同书就写得更多了。

挽联的基本内容是对死者的一生作出颂扬性的评价,所谓“盖棺定论”。宋李曾伯《挽史鲁公》诗云:“盖棺公论定,不泯是人心。”挽联的法式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二节 切合对象

挽联要有针对性,适合受联人的身份、经历、性格、职业等等特点。例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噩耗传出,举世震惊,许多知名人士纷纷写挽联表达悼念之情,兹举数联如下:

蔡元培先生撰联云:

著述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重,莫作空头文学家

郭沫若先生撰联云: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

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章乃器先生撰联云:

一生不曾屈服

临死还要斗争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先生撰联云: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动彷徨

各联都十分切合鲁迅的身份,包括其著述、遗言及影响。

人的一生总做过一些好事,或有功于国,或有利于民,人死了,人们总是叨念他的好处。挽联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这样一种心理特点,总是隐恶扬善,总是称颂死者的功绩和品德。诸如流芳千古、肝胆照人、名垂青史、光启后人、风范永存、德及梓里、前世典范、后世楷模、高风亮节、山高水长之类的赞语,虽大多夸大,却都是挽联中常用的。

一般的人,做工务农,默默无闻,似乎无功可称、无德可颂。但挽是要找到一个集中的称颂点,或赞其勤,或夸其劳,或表其家声,或述其善终:

怅望白杨衰草

长怀矩范高风

一生树美德

半世传嘉风

噩耗惊传恸邻里

遗言长在示人间

一生务农勤稼穑

全心爱国勉儿曹

硕德享遐龄,绕膝芝兰娱晚景

秋风传噩耗,盈门车马悼乡贤

福寿全归,音容宛在

齿德兼隆,名望常昭

但凡医生、教师、乐技百工之类,虽云平凡,联语可依其职业而立意。自古以来,挽教师的名联就不少,如杨子方挽师刘少达联:

点也受业,参又从游,化雨总无私,何润一门桃李

藜阁云封,少微星陨,先生宜不朽,永垂千古文章

点,曾点;参,曾参。父子均师事孔子。作者父子亦均为死者门生。联语紧扣两代师生之谊,颇具文采,用典贴切,如行云流水,通畅自然。笔者所在学院黄副院长访美期间,车祸身亡,笔者曾撰联挽之:

西学中藏无间道

沅兰澧芷有啼痕

上联赞美其学富中西,下联点出其教育岗位并抒写学生的哀思。联语紧切其事业,引典为颂。恰如其分,不故意拔高,这是颂赞一般人物必须遵守的原则。

哀悼名人的挽联普遍采用歌功颂德的手法。有各方面的名人,有各方面的功德。或政绩突出、或军功显赫、或文采飞扬、或声名远震、或赴汤蹈火、或行止惊人……一副小小的挽联,只能集中称颂其一点两点,不能面面俱到。挽蔡元培联仅用了八个字:

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

林则徐挽关天培则从大处落笔,述其事令人敬佩,论其功使敌敬畏: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见面如生

关天培是广东水师提督,战争中在虎门守卫战中牺牲,同时阵亡的还有麦廷章,故云“双忠”。贺龙挽彭雪枫联只写其“奋战中原”一点:

奋战中原,功在史册

壮志未竟,我来复仇

一些名人,特别是伟大人物,一生成就了多种事业,一身萃集了多种优秀品质,同一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颂扬。兹举挽黄兴的几副挽联为例。蔡松坡时卧病日本九州,他的挽联从二人的战斗情谊着笔,以英雄哭英雄:

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造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陕西省长李根源的挽联高度概括其功绩:

非流芳百世,即遗臭万年,前途方遥,成败英雄公自论

未围项三重,而止纣七步,大武远震,艰难吾道此身孤

黄周庠的挽联把主人平生功德归纳为六个字,虽不一定准确,然而别具一格:

临危得脱见其智,履险不咥见其勇,高位首辞尤证其让

辛亥覆清曰公功,癸丑抗袁曰公忠,丙辰死沪是完公名

杨度一直主张君主立宪,依附袁世凯,政治上可说是黄兴的对立面。他的挽联以“挚友”私情惜其早逝:

公谊不妨私,平日政见分驰,肝胆至今推挚友

一身能敌万,可惜霸才无命,死生自古困英雄

黎元洪的挽联引古人为喻,唯有叹惜:

正倚济时唐郭李

竟叹无命汉关张

由此可见,挽人只以能挽其一点,一联难以包举全人。只言片语,对一个人的概括是否准确,取决于联家对主人公了解的深度,更与撰联者自身的素养有关,这就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了。

有的挽联不直接称死者的功德,往往引用典故,借古人以喻今人。挽蔡锷联云: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护波

东汉名将班超少有大志,投笔从戎,长为西域都护,军威大震。这里借以喻蔡锷出洋学军,成为近代军事家。东汉名将马援封伏波将军,历千难万险,至马革裹尸,时人论其功,有“间关险难,触冒万死”之语。这里借以喻蔡锷讨袁功成,心力交悴、为国家鞠躬尽瘁的精神。此联用典平实恰切,概括力强,起到了以少胜多的作用。

有的挽联用典太多,且典故又偏,有如短小骈赋,非饱读经书之人难以解其意。辛亥时,浙军都督朱瑞攻金陵有功,抚浙五年,病死于天津,年仅三十。朱少有大志,喜读《左传》。徐时勉撰挽联云:

下巨鹿十余郡,楚兵常冠诸侯,算五年开府钱塘,风鹤不惊,史称周亚夫将军,如是如是

圈云台廿八人,安阳独尊儒术,把一卷征南左癖,江山坐啸,天靳郭令公寿考,已而已而

出幅赞其军功,对幅惜其早逝,语亦雄杰,可惜用典太多了,令读者有艰涩隐晦之叹。

第三节 概括生平

挽联要写人,当然要知人论世。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死者生平突出的事迹,是挽联立意常用的手法。

一种概括是并不提死者的具体事迹,只言其生平作为的主要特征。如蔡元培挽联: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先生一生革命,贡献很多,但作者重点只写了推翻帝制这一桩主要功绩。联语虽对仗欠工,但通俗流畅,亲切感人。

另一种概括是罗列主人公生平大事,勾画出主人公生平轮廓。1972年1月10日,中央为陈毅举行追悼会,张伯驹撰联云: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结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助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数红旗

联语概述了联主仗剑从军,领导了江南新四军,指挥了淮海战役的盖世奇功,也重点写了联主作为新中国外交部长酒宴酬酢的豪爽个性,再现了陈毅叱咤风云的一生。

又如邓赓元挽左宗棠联云:

幕府封疆,书生侯伯,孝廉宰辅,疏逖枢机,系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魂魄常依帝左右

湖湘巾扇,闽浙楼船,沙漠轮蹄,中原羽檄,壮圣主威灵于九万里,声光远烁海东西

出幅概述主人公由幕府小吏升至封疆大臣、由一介书生升至侯伯高位、由普通孝廉升至军事首脑、由平民庶士升至军机重臣的过程;对幅概述他由湖南起兵,转战浙闽、收复新疆、回师河南的军事生涯。把左宗棠一生的重要行为镜头剪拼起来,清晰地勾画出其生平轮廓。

再如许姬传挽言慧珠联:

惊变埋玉,洛水神悲生死恨

还巢失凤,游园梦想牡丹亭

言慧珠是优秀京剧艺术家,“文化革命”中被迫害致死。作者以言慧珠表演艺术的代表作《惊变》、《埋玉》、《洛神》、《生死恨》、《凤还巢》、《牡丹亭》、《游园惊梦》撰写成联,通过巧妙构思组合,产生了新意。全联概括了她的艺术成就,而且进一步深刻地概括了她一生的际遇。上联借惊变埋玉(原戏写唐明皇惊变,杨贵妃自缢),点出言被迫害致死。下联表达对死者的无限怀念,使人看到这些剧目的演出,就不能不追念言慧珠。联中嵌用的戏名不仅多,而且典雅工稳,极具悲剧气氛。

第四节 评述死由

挽联是由联主的死亡所引起的,死亡当然也就成为挽联的基本内容之一。人有正常死亡,有非正常死亡。正常死亡者易挽,而有些非正常死亡者不好落笔。高明的联家往往紧扣主人公死亡的原因,或寻根究底,或借题发挥,或遮掩不好起齿的地方。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他的密友唐才常挽联云:

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随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赢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

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

此联立意高远,文采斐然,是大手笔。联中仍奉光绪帝为“至尊”,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为“群阴”,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桃源渔父”宋教仁反对袁世凯专权,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定宪法,1913年3月20日被袁世派人刺杀于沪宁车站。张季直挽之云:

何人忍贼来君叔

举世谁为鲁仲连

笔锋直逼杀人凶手,不亚于一篇讨贼的檄文。又有张之芳挽之云:

世无晋国触槐人,何地何时,忍令鉏麑乘赵盾

书有楚辞香草泪,独清独醒,始知渔父即灵均

笔墨虽淡,但中藏机锋,已暗寓宋被刺原由。

又有佚名挽联云:

天下已定,吾固当烹

司马之心,人所共见

而当时主管司法的许世英则表示有责任去打好这场官司、要揭发奸宄、惩治元凶:

是豪杰下场,爱国舍身,名已千古

这迷离公案,摘奸发伏,责在藐躬

陈敬孙挽联不用典、不加修饰,直言声讨:

坏尔长城,问谁实为之,殆出诸野心勃勃者

何来刺客,亦大可疑也,果能逃万目睽睽乎

当时做代理印铸局长的易实甫的挽联则拟袁世凯的口吻,抉出老贼杀人之心,结语咄咄逼人:

卿不死,孤不得安,自来造物忌才,比庸众忌才更甚

壮之时,戒之在斗,岂但先生可痛,恐世人可痛尤多

对死于非命的,交代死因一般都用含蓄的笔法。如音乐家聂耳在日本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逝世,赵星海撰联云:

乐府近凋零,学就成连人已逝

吹台遥怅望,化为精卫客应归

上联成连是春秋时著名音乐家,也是伯牙的老师。下联用精卫填海的典故,暗指聂耳死于海,并且表达对吞没音乐家的大海的愤怒。

还有一些挽联,采用宽慰的口气写死亡,把不幸说成有幸,把祸事说成天意,与其说是宽慰死者,无宁说是宽慰生者。旧时有个叫李奎甫的溺水而死,黄翰钦挽云:

百岁亦何为,世路崎岖,不如破浪乘风去

一抔安足恋,江流浩渺,同在高天厚地中

与此异曲同工者,还有龙韬挽钓友一联:

石洞访神仙,桃花流水杳然去

烟波寻钓叟,斜风细雨不须归

“杳然去”、“不须归”语意双关,何其巧妙!读其联,仿佛那位钓友仍然在世上活着,这也是一种“虽死犹生”的表现手法。还有一些死于非命的,无以名之,只好借题发挥,化无名为有名。辛亥革命后有个叫朱侠平的,以酒自隐,一日以蟹佐酒,大醉而卒。汤蛰仙挽以联云:

左持蟹螫,右持酒杯,看世界糊涂,不如沉醉

我为鱼肉,人为刀俎,兼自家残杀,何以生存

第五节 抒怀

吴恭亨《对联话》卷九云:“挽联以言情为上。”泛言之,挽联都得言情,都要寄托对死者的哀思。狭义地讲,撰联者与主人公生前有过某种交往,有过某种感情,永诀之日,其悲痛至深,其哀思绵长。把这种特定的感情注入联中,挽联才成上品。

呼天抢地、幻想生还,这是骨肉分离时常见的情怀。以此入联,大有法门。邹子松哭父联云:

一堂骨肉,大半凋零,蜡炬纵成灰,到死难干流泪眼

数口家人,纤毫仰赖,毛锥安作用,他生莫养读书儿

邹子松毕生以教育为业,此联上联反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诗意而用之,痛骨肉之凋零;下联自责于己之无能,这比空言悲哀更能动人。

马君武的挽母联则历数贫贱时的家庭往事,下联联系国家危亡,以日常小事做大文章,文情并茂,生动感人:

守寡三十年,用手杖教儿子读书,用工资给儿子吃饭,夜半且缝衣,且课字,往事历历如在目前。至今辜负慈恩,大罪弥深何可赎

离乡廿九载,以祈祷祝国家兴盛,以悲哀痛国家危亡,迩来益念旧,益思亲,天下滔滔未容归去,自有永生乐土,灵魂不死岂能招

彭玉麟的哭子联立意也很奇特:

怎能够踏破天门,直到三千界,请南斗星、北斗星,益寿延年将簿改

恨不得踢翻地狱,闯入十八重,问东岳庙、西岳庙,舍生拼死要儿回

此联奇在“以妄塞悲”、借迷信之事传悲切之情。

攀家庭琐事,叙儿女私情,显得沉痛而亲切,挽骨肉之亲或平常之人常用此法。朱恂叔挽兄联云:

撒手两无难,一局残棋难我着

招魂更何处,半床书乱为君收

兄去矣,留下的惟有半床乱书,一局残棋,死者已无知,生者倍辛酸,其悲苦之情是通过酸苦的实事表现出来的。

胡君复挽弟培生联一往情深,亦悱亦怨:

莽乾坤靳汝聪明,月余病断送三十春,嗟呼生有涯,知无涯,唤作梦梦天,追忆无非成痛史

好男儿忍他负担,闺中妇交付几多事,剩了七岁女,五岁子,还有呱呱者,前涂从此悸盲人

出幅惜其早逝,哽咽忆旧;对幅哀其妻女,怨悱苦多,因为是亲兄弟口气,倍觉痛挚感人。

演义小说家蔡东藩挽妻联曲折多致,不愧小说家的手笔:

无父母,无兄弟,无姊妹。卿似我,我亦似卿。十七年苦况齐尝,总怜同病相依,合当偕老

多患难,多险阻,多疾厄。死复生,生而复死。四万里征夫闻讣,自悔临岐忍别,有负深情

以平常语叙深情,以平常事写挚爱,如泣如诉,真切动人。

抒写情怀的另一种方法是重温旧事。朋友、同事、同窗等血统之外的人,有交往情深者,追忆重要的往事,体现不忍诀别的感情。

1931年,著名诗人徐志摩死于空难,因为徐是名人,写挽联者极多,其中郁达夫撰联声情并茂,脍炙人口: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联语用典贴切,韵味无穷。郁与徐同是诗坛高手,文章知己,尤于爱情婚姻上,遭遇相似,(徐与前妻张幼仪离婚后,经重重阻力才与陆小曼结婚。而郁因王映霞而与前妻孙荃离婚)同病相怜,写来感人至深。

左宗棠挽曾国藩联更是一段趣事。本来,左是靠曾推荐走入军界的,后来地位与曾相当,二人龃龉渐多。相传左宗棠晚年见客,谈话内容离不开两条,一是吹嘘自己在新疆的功绩,二是责骂曾国藩。但是,曾死后左的挽联却大出意外: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生平

以致吴恭亨评论道:“悔过之诚,溢于言外,岂所谓矜平骄释者欤!”这是交际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楹联史上的一段佳话。

上边说的是挽联构思中常用的几种方法。近百年来,挽联佳作如云,立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文无定规”的话,挽联就更加没有定规了。但在挽联的撰写中有几个问题必须注意:

一是避“死”字。挽联中不能没有死义,但一般不直接言“死”。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死”的委婉说法很多,挽联表述死义的方法就更多了。

方法之一是用别的词语代替,如“去”、“终”、“归”、“逝”、“丧”、“含笑九泉”、“鞠躬尽瘁”等等:

寿越七旬

含笑九泉

公去大名留史册

我来何处别音容

苦我半生,可怜举案荆妻,先归天上

祝卿再世,不遇登科夫婿,莫到人间

寿终德望在

身去音容存

方法之二是沿用称代死义的典故。如鲁迅挽同学丁耀卿联:

男儿死耳,恨壮志未酬,何日令威来华表

魂兮归来,知夜台难瞑,深更幽魄绕萱帏

“令威”典出《搜神后记》,本称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千年后化鹤归辽,后用以比喻去世。元邓文原《郎中苏公哀挽》诗:“夜静燕台山月冷,只疑化鹤一归来。”

挽幛常用的“千古”,本指年代久远,如“千古长存”、“留芳千古”、“名垂千古”之类。又特用为哀悼死者之词,《新唐书·薛收传》载,收死后秦王哭之恸,曰“岂期一朝成千古也”。

方法之三是用悲哀痛哭之词表现死义。如张难先挽石瑛联云:

哭公只有泪

提笔竟无言

又如马叙伦挽杨度联云:

功罪且无论,自有文章惊海内

霸王成往迹,我倾河海哭先生

所谓“哭公”、“哭先生”当然意味着斯人已经逝去了。

联家又常取法诗文,用移情的手法使应时景物带上人的悲哀感情,令物与人同悲。如杨子方代友人挽父联云:

邀阿父为天上神仙,俗务频抛,岛瘦郊寒都不管

同嗣君作人间孝子,哀情难节,梅花白雪两相愁

梅花点点如泪,白雪皑皑含哀,岛瘦郊寒,两家同吊,此联以比兴手法,古典活用,深刻感人。曾国藩挽其弟国华联云:

归去来兮,夜月楼台花萼影

行不得也,楚天风雨鹧鸪声

李秀成追悼阵亡将士联更显得技高一筹,将军之威、学人之思、才人之笔,结语非凡:

魂兮归来,三藐三菩提,梵曲依然破阵乐

悲哉秋也,一花一世界,国殇招以巫阳词

挽联一般讲究不直接出现“死”、“亡”等字,如不得已一定要出现,则须有一定的语境。“死”字在挽联中往往不单用,或于其前加上状语,或与“生”相对为辞,或用含“死”字的成语,多用于发议论的场合。如胡厥文挽李公朴、闻一多联:

李君为生活编者,闻君为死水作者,生死云何哉!生为才人,死为雄鬼

右面有朝廷王师,左面有野战义师,朝野如此耳!朝有灾黎,野有饿莩

上联两用“死”字(死水作者之死水为闻一多诗集名),都是与“生”对论。

挽续范亭联云: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二是别男女。就一般而言,挽男之联可以用于挽女;但同寿联一样,挽女之联有些特殊的词语,有些专用的典故,不能用以挽男。

如称女子之德为懿德、称女子垂范为懿范:

懿德永垂家族史

慈容犹绕子孙行

“懿”本义为美好,唐以后多用以指妇女的行为。白居易《祭故赠婕妤孟氏文》:“方资懿范,以茂嘉猷。”朱熹《挽董安人》诗:“闺门传懿范,汤沐感恩私。”

挽女联中引以为喻的物品亦多为妇女用品或香花幽草之类,如:

兰摧玉折

花落水流

绣阁花残,悲随鹤泪

妆台月冷,梦觉鹃啼

钗逐燕飞,影分鸾凤悲菱镜

梭停龙化,尘染鸳鸯废锦机

宋代欧阳修四岁而孤,母亲郑氏教他读书。由于家境贫寒,无钱买纸笔,常用芦荻画地而书。后人便以“画荻”作为母教的代称,挽母之联常用:

画荻踪难觅

扶桐泪欲倾

画地曾传贤母荻

引刀谁断教儿机

三是明身份。内外长幼不同,措词口吻各异。挽父、挽母、挽岳父母、挽伯叔父、挽姑姨父、挽舅父母,虽然同是长辈,旧时各有讲究;挽夫妻、挽兄嫂、挽姐弟,都是同辈,历来分别甚严;挽子孙是人生大悲之事,往往作痛哭之语。这里不一一论及,仅举数联以为示范。曾国藩挽乳母联云: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这幅联之所以高明,是因为它准确地概括了乳母的功德,提出了对待乳母的正确态度。张伯驹《素月楼联语》载学士余集悼亡联云:

济艰辛,尝险阻,贫家妇信难为,痛今朝破镜钗分,欲图梦影重圆,除异世再同青玉案

习荆布,厌绮罗,半生俭应可法,奈尘海飚驰雷掣,赢得褶痕如旧,到秋宵怕检缕金箱

夫妻情深而又具体而微,悱恻悲哀而又兼绮丽典雅,实在是才人手笔!

徐懋庸鲁迅联云:

敌乎?友乎?余惟自问

知我?罪我?公已无言

此联以与逝者在三十年代文学争论,遭到鲁迅严厉批评着笔,深感愧疚,引以自责。胸怀磊落,语言简练,颇有特色。

徐志摩死,前妻张幼仪撰联挽之云:

万里快鹏飞,独撼翳云悲生路

一朝惊化鹤,我怜弱息痛招魂

因其时徐志摩已与陆小曼结婚,张欲挽徐,颇难措辞。而此联既痛逝者,又兼自怜,言简意赅,贴切得体。小凤仙挽蔡锷联云: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馀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以上诸联本来都难于着笔,能写得如此光彩,足见其功力不凡。尤其是小凤仙所撰联,情真意切,如泣如诉,既切身份,亦具文采,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有人将其评为悼蔡诸联之冠冕,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

最后说一说自挽联。

东晋陶渊明诗云:“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已有一点点自挽的意味。如果把北宋赵鼎的那副自题铭旌联语算作挽联的话,挽联该起于自挽而不是挽人。就诗歌而言,挽人者居多,自挽者少见;挽人者时有佳作,自挽者鲜有传诵。自挽联也是一样,俗话说:未盖棺难以论定,又说:自知者鲜。自挽联不可自我拔高,也不可自我菲薄,更忌酸腐气。有清以来,自挽之联渐多,其内容不外二途,一是自足,坦然归去,有如陶渊明的挽歌;二是心有所念,告慰生者,有如遗书然。

有点名望的人回顾生平,往往作自谦之语。清代纪昀自挽联云:

浮沉宦海如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作者虽然在朝为官,却一生以读书、著书、编书为业,以治学为好,故感受良深,比喻恰当,发人深思。一般读书人,或小有名利,无大作为,清高一世,万事看穿。毕秋帆自挽联云:

读书经世即真儒,遑问他一席名山,千秋竹简

学佛成仙皆幻相,终输我五湖明月,万树梅花

不少读书人满腹济世心,平生不得志,临终之时未免带三分傲气,二分惆怅:

五千里北辙南辕,看人富贵受人怜,落拓穷途,何处洒狂生泣泪

十一次东涂西抹,呕我心肝催我命,仓惶歧路,再休提名士风流

告慰生者之联或嘱家人从俭节哀,或告后代继承己志,或诫子孙注意事宜。清季广东嘉应才女璧华在弥留之际自挽云:

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愿他时重缔姻缘,莫向生妻谈死妇

子随严父卧哉,小孩儿终当有母,待异日再承慈训,须知继母即亲娘

出幅别夫,对幅教子。少年永诀,从劝夫再娶立意,胸怀远胜须眉,无涕泪而催人泣下,无哀词而感人至深。

杨度早年依附袁世凯、鼓吹帝制。1922年投向、为革命奔走,晚年拥护中国,1929年入党,为无产阶级革命鞠躬尽瘁。他的自挽联追忆这一转变过程,构成一种特殊境界:

帝道真如,而今都成过去事

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自无产阶级革命兴起,自挽联跳出了个人命运、家庭私情的小圈子,境界为之一新。无数先烈的自挽联表现了为革命慷慨就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人民必胜、主义必胜的坚强信念,表现了抛除一己私利、换取天下解放的高尚情操。湖南衡山北岳农民协会的负责人周树屏,1928年被派杀害。他在狱中撰自挽联云:

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碧血洒中华,革命精神留世界

不避难,避难不,雄心振岳北,实现定他年

要之,自挽联的主人公就是联家自己,一应哀情与哀词,其核心是抒写自己的生死观。如果没有正确的生死观、没有健康向上的情操,写出来的顶多只是自我调侃、滑稽无聊的文字。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009/1696088686223399.html
上一篇:八字与公司名字比对(八字与公司名字比对大全)
下一篇:1995年9月27日八字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