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的轻逸与沉重——读刘晖组诗《山水课》
晏杰雄
刘晖的这组诗用“山水课”来命名再恰当不过了。从9首诗整体看,仍属自然诗范畴,写到山峦、河流、树木、断桥、养蜂人、天空、云与雪等,以自然物象为起兴的出发点,建构了一个物性与神性杂糅的自然世界。但它们相对通常意义上的自然诗,又让我感到一些异质与杂质的东西,诸如“细雨蒙蒙,这万物的锁链”“拼拼凑凑又是一个人”等句子,似乎在诗意与深度上又进了一步。所谓山水课,从字面看就是向山水学习,是“师法自然”的现代版本,从诗中的率性与思悟看,刘晖把身心完全投入到山水中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双向学习或感应,也即人与自然灵思的相互激发与携手运营。令我惊奇的,这些灵思在自然轻逸的同时居然也透出了深重铅色,在对山水感应的怦然心动中,亦蕴含人生沧桑的沉重感与古意。
首先,作为一个精神主体,刘晖摆脱了面对自然的鉴赏式抒情,不仅以视觉接受到了自然风景,而且以一颗慧心领受到了自然精神,在诗的细节处焕发出与自然感应的轻逸、新颖与别致。用他的话说,就是在自然中能够泛起个体精神的“涟漪”。如“看见河流,仍想跃身而入”,这是人与自然的亲缘关系的具象化行动化,诗歌主体面对河流,现代社会理性与庸常退隐了,与自然原初的生存依赖与精神联系被激发了,跃入河流,体现拥抱自然的本真之心。在回去的高铁上,为什么“发着低烧”?是因为诗人原初的热情被召唤回来,诗意焕发,对自然之神秘的直觉敞开了。以至于窗外的细雨在眼中幻变成“这万物的锁链,一抖一抖”。这是令人惊异的句子,突兀而出,就像自然之神赐予的,非人为可以设计出来。细雨和锁链之间的具象差异巨大,却通过原始直觉可理解地联结起来,并且一抖一抖的,营造动感出来,这不是自然生命韵律的自发显现吗?在《燃烧》中,这种低烧扩张成自然纵情的燃烧,自然自己活了,表现为全方位的喧响和行动。如树木“在山谷里燃烧”,河流“撞击着防洪堤”,远处的火车“正在换轨”。而人也参与到自然的生命舞蹈之中:“一个少年在风中疾跑/当他回望的时候/树木跑得比他还快。”这是人与自然感应的纯粹的画面,少年就是自然之子的形象,他的奔跑,牵动自然物象的奔跑,达到生命的合一,从而催生诗歌中非常理的运动细节和非常态的风景。在《山水课》中,有着诗理上的暗示,就像对这一组诗发生机制的阐释:“山峦的庄严,需要一只蝴蝶才能明了。”自然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极大的与极小的可构成对位与互证,极小的事物上也可能负载着自然精神。谈到水时说:“只有借助波纹/我才能知道/她还在那里涌动。”由波纹感知涌动,即相当于在心上泛起“涟漪”,相当于举行一堂小型的山水课,与山水感应,获得灵思,获得神秘的启示。诗歌,则是自然启示的诗意表达。
其次,如《山水课》最后一句昭示的:“如生之前,如死后。”人与自然感应的“涟漪”,是需忽略人生在世那一段的,它存在于庸碌的人生之外。刘晖诗歌在展现自然生化轻逸之余,又包孕一种肉身之人进入自然后的受挫感,这是尘世元素与自然的圆满涵化不兼容的地方,体现为少数诗作的沉郁底色与个别诗句的冷峭。那首《断桥》写到破灭的爱情,就轻逸不起来了,整首诗带给人一种悲戚之感。如:“雨的白牙,咬住风,嘶嘶像蛇。”此时自然露出狰狞的面目,透出一种不甘心的幽怨之气。“谁此时在断桥,谁就必须接过/命运抛来的缆绳。”则直接表明了人生的无奈与宿命感。还有《无处告别》,死者信上的象形文字:“有的过于清晰,切割出一堆堆的石头。”是很神来的句子,有惊悚的视觉冲击力,这是死亡主题带来的。象形文字笔画如刀锋,把白纸分隔成许多白色小板块,平面的凸起为立体的石头,用比喻、具象与场景营造出冷峭的效果。结尾则创造了一个警句式的句子:“连悲剧都准备去死/没有一个葬礼。”这是悲伤三重奏,把死亡的悲哀写得如此透彻,写到了极致,明白告示了一件人世间凝固的黑色的事实。死亡并非不可承受,不可承受的是没有葬礼的荒凉和孤绝。在《云起之时》中,这种荒凉感由一些古典意象来体现:“未央之柳,只剩下胫骨/曲江人家,磷火中碎瓦。”青春植物,人间烟火,均经不起时间中的损蚀或变故,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灰飞烟灭。在诗中,还出现了一个身份不明人物“他”,像我熟悉的陌生人,亦或是我的一体两面,“他”的内心幽昧沉郁,“用虚空来呼吸”,“目光越来越远”,“他的长啸如无人理解的波浪”,塑造一个失意孤寂的抒情主体形象,看破人间声色,孑孓独行,最终遁入自然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云起之时》采用了一种带古意的语言,有意吸取了一些古典词汇,如“琵琶声裂,羯鼓声急”,加以密集的沉实意象,形成一种李金发式的滞涩的诗语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沉重的诗意氛围营造。对从现代诗歌中汲取资源的作者而言,这是平常的现代诗歌传统继承,但对于靠自然灵思创作的刘晖来说,反倒像是在做一种诗艺“实验”。在我看来,这种“实验”对刘晖不是很必要,古典诗句的移植显得矫饰性太强,晦涩语言的使用减弱了诗的透明性,他的独异才华表现在与自然的内在感应之中,不如在轻逸风格的主体中偶显冷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