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八字(雷军八字解析及预测)

小米三入低谷,雷军的周期魔咒

雷军能否解决周期魔咒?

来源丨深网·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作者丨叶蓁 张睿 编辑丨康晓

来源/pixabay2022年上半年小米整体业绩拉响警报。第一季度,小米营收自上市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净利润也出现亏损。屋漏偏逢连夜雨,业绩下滑又遇上2022年以来的手机行业最冷寒冬。这是小米第三次跌入低谷。第一次跌入低谷是2016年,小米手机出货急速下滑,雷军着手重塑供应链和渠道,2017年恢复高速增长。小米第二次跌入低谷是2018年,第一季度经历了手机销量下滑,其开启了组织架构调整及双品牌战后,受益于华为突遭制裁后的市场空缺,小米一度恢复增长。纵观小米几次低谷,外围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小米的业绩起伏紧密相关,相较于国内其他手机品牌,小米的业绩波动更为剧烈,周期困境凸显。问题在于,为什么小米的抗周期能力较弱?《深网》盘点了这几次小米手机深入低谷期的各种因素,从供应链、技术、生态链、管理和品牌这几个维度来看,小米在供应链、技术和生态链尚未形成自身竞争壁垒和核心优势,而在管理上后知后觉,品牌定位上受制于“极致性比价”,高端之路道阻且长。某种意义上,雷军对外部风口机会的感知把握能力,要超过其对内在长期战略的感知把握能力。小米成立以来的12年里,已经演绎了两次深陷危机又从谷底逆势崛起的故事。现如今深陷谷底的小米,能否解决当下的周期困境,再给市场讲一个谷底反弹的励志故事?电动车会让小米再造神话,还是会将小米拖入更不堪的泥泞之中?第一次低谷:模式创新红利消失2010年4月6日,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0年的智能机市场刚刚萌芽,竞争并不激烈,国际品牌智能机定价过高,给了小米机会。雷军看到了移动互联网在国内已经到了起飞的前夜。小米是国内科技企业中推行扁平化管理的典型代表。20世纪,在分工提升效率的管理方式之外,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发现了另外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因在结构上有扁平化的特点,而被称之为扁平化管理。小米采用互联网 + 硬件 +MIUI “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创办之初,小米手机就以互联网营销、没有工厂和线下店、高性价比产品打破以往手机产业的竞争格局,甚至造成了红极一时的小米现象。2013年之前,小米发布了小米手机1、小米手机2、小米手机1s 、小米手机2s 、小米手机3 ,价格在1000元-2000元之间。这个价格,把智能机的价格已经做到了平均价格的一半以下。2013年7月31日小米正式杀入千元智能手机市场,推出红米手机。2014年小米之所以能成为其发展最快的一年有5大关键词:拓品、降价、IOT布局、出海印度、芯片筹备雏形。2011年到2014年是小米的快速发展期。手机销量从 2011 年的 30 万台增长至2014 年的 6112 万台,近乎增长 203 倍。而在2015年,小米手机销量增速放缓,当年出货量仅为6655万台,同比增速仅为9%。前三年动辄2、3倍的销量增长已经成为历史。“2015年小米手机未能完成当年的销售目标,小米由此进入了两年的低谷期,从小米十年的营收图中,读者可能理解不到中间平缓的曲线包含了怎样的危机,而看小米手机出货量的变化图,就能看到这个触目惊心的缺口,”雷军在《小米创业思考》书中阐述。小米手机一直作为营收的主力,小米手机的销量变化成为外界观察小米公司发展的一个锚点。从小米手机销量这11年增长的曲线上可以看出,2016年成为小米公司发展的一个缺口。这一年,小米手机出货量仅为5542万台,同比2015年6655万台,少了1113万台。2016年为什么小米会大幅下滑,跌入低谷? 其实2015~2016年,4G手机产业整体尚处于快速发展期,小米之所以增长势头受挫,跌入谷底,这是因为小米商业模式创新红利消失殆尽,叠加供应链等内部管理混乱导致的。“前五年小米成长的太快,导致了我们在心态上出现了膨胀,包括我在内,对形势都产生了错误的误判,加上我们积累了大量的问题,管理体系又跟不上,导致小米模式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动作变形”,雷军在《小米创业思考》一书中阐述。2016年5月,小米开始了一轮架构调整,在研发和供应链层面,联合创始人周光平被撤换,由雷军亲自负责;在渠道方面,总裁林斌大规模开线下店,而黎万强在2016年回归小米,负责市场和影业。小米管理上,小米也在简化机构、提升效率、引入KPI等方面开始了尝试。任何产业从兴起到成熟,往往遵循这样的周期规律:产业导入期,先行者以创新的产品或技术或商业模式,一骑绝尘。当产业在完成消费者教育,由导入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携创新红利领先者甚至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长。而随着机会窗口期的关闭,产业也由蓝变成红海。华为的荣耀、魅族的魅蓝、中兴的努比亚、酷派的大神、360手机、乐视手机等涌现,竞争进入了以效率为核心的常规战形式,小米在研发、供应链、传统线下营销和渠道上的劣势暴露无遗。此外,随着线上销售遭遇瓶颈,小米不得不针对此做出调整,于2016年开始重塑线下渠道,开设“小米之家”。截至2022年3月底,小米的中国大陆线下零售店数量已经超过10500家。为了完善小米的供应链体系,雷军开始直接管理手机产品研发和供应链。雷军一改此前对待供应商的八字箴言“简单粗暴,直接有效”,亲自造访三星大本营,与三星电子高管商谈部件供应合作。第二次低谷:对手成长更快,缺乏核心技术2018年7月9日,小米登陆港股资本市场,这是小米的高光时刻。上市后大约两个月,雷军通过内部邮件,宣布小米要进行一次组织架构调整,这次调整被誉为小米成立以来最大的组织架构变革。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新设集团参谋部和集团组织部,二是改组电视部生态部和MIUI部等四个业务部门重组,成立新的业务部。参谋部,高层管理干部的聘用、升迁、培训和考核激励等,以及各个部门的组织建设和编制审批;组织部,协助 CEO 制定集团的发展战略,并督导各个业务部门的战略执行。此后三个月,2019年春节后,小米已经推动层级化落地:内部头衔大体分为专员——经理——总监和副总裁及以上,层级共设10级,从13级到22级。专员级别为13级左右,经理为16级到17级左右,总监为19级到20级左右,副总裁为22级。而手机业务增长乏力,可以视为此次组织架构调整缘由。尽管整个2018年从出货量来看,小米手机欣欣向荣、形势大好。当年的小米财报显示,手机总出货量达到1.19亿台,但其中印度市场出货量就占了4100万,而小米在国内市场,增速和占比一路走低。据2018年全年财报,小米2018年第四季度售出2500万部智能手机,较2017年第四季度下降了350万部,同比下滑了12.3%,而较2018年第三季度下降了830万部,销售环比下滑24.9%。整个2018年,IDC数据显示小米国内市场全年出货同比下降34.9%,市场份额跌到了10%,从2015年的国内第一,变成了国内第5的位置。2019年年初,Canalys公布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2018全年出货数据。报告显示,中国市场在2018年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剧烈的出货衰退,全年出货量为3.96亿台,同比大跌超过14%,回到了2014年之前。而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手机市场销量,华为以38.5%的市场份额排名国内第一,同比增长35%;接着排名第二、第三是oppo和vivo;接下来排名第四才是小米,小米国内市场份额只有10.5%,而且还同比下滑21%。2018年小米推出16款新机型,米8系列就有5款;2019年,全年共推出了13款手机系列,涵盖了各个市场区间。尽管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但2018年和2019年小米进入一个持续衰退的循环。很显然,小米在国内市场遭遇了手机行业的下行周期,但为什么华为和OPPO和vivo依然都是增长的?原因有三:竞争对手的更快崛起,国内手机市场的消费升级,国内低端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其一:竞争对手的更快崛起:小米在国内的市场销量逐年下滑,并不代表其实力在下降,其也在不断发展,但竞争对手的成长更快,华为推出了双品牌策略,此外华为、OPPO、 vivo进一步加大了广告投放力度,在不同人群当中渗透率进一步加强。其二,国内手机市场的消费升级。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早些年注重“性价比”的那波用户群体出现了下降,转向了高品质、科技含量较高的手机,例如华为的Mate、P系类机型。其三,低端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各大手机厂商“性价比”手机发力,使得红米在国内市场的优势不再。小米这一时期的下滑主要是潜在消费人群总数的降低导致的,小米对此并非毫无感知,为改变用户对小米固有的认知,2019年初,小米开始实行“小米+Redmi”的双品牌战略,一面要在下沉市场上寻找增量,一面要在高端市场上分一杯羹。总的来说,手机市场上的整体下滑是外因,内因是缺乏核心技术,无法建立护城河,而低价的市场策略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学习。性价比此时成为小米的标签,这一度成为小米国内市场增长的绊脚石,也是小米手机在高端智能市场的桎梏。高端市场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从财务角度,手机业务的“毛利润=出货量x ASP(平均单机售价)x毛利率”。高端意味着更多的收入和利润,也意味着更高的品牌价值和资本市场估值。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更看重手机更核心的芯片和系统。如苹果的A系芯片,华为的麒麟芯片,是产品在高端市场上被认可的内核。雷军也提出了“5年1000亿”的计划,死磕芯片自主研发。早在2017年2月,小米发布了历时28个月研发制造的澎湃S1芯片,搭载于小米5C手机中。这使得小米成为继苹果、三星、华为之后,全球第四家拥有自主研发手机芯片的手机厂商。澎湃C1首载于小米首款折叠屏MIX FOLD,发布于2021年3月。截止到目前澎湃C1发布已一年有余,除了MIX FOLD,小米再无第二款机型搭载该芯片。小米充电芯片澎湃P1,发布于2021年12月,首载于小米12Pro,还搭载于Redmi K50 Pro机型。但客观而言,这一突破有些姗姗来迟。第三次低谷:冲高端道阻且长对小米来说,转折发生在2020年下半年,如果不是华为遭遇黑天鹅事件,国内手机市场早已定局。2020年9月15日,华为因为芯片供货问题导致的“被动”撤退给了OPPO、vivo、小米难得的机会。此前,在国内手机市场,华为手机已经鏖占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的榜首。据IDC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高端手机总销量2350万台,其中,华为以44.1%的份额位居榜首,苹果以44%的占比紧随其后。从全球手机出货量看,从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小米手机出货量开始快速增长,这一季度手机出货量为4650万部,环比上一季度增长75%。这一现象同样发生在国内市场中。Counterpoint统计数据显示,在国内三季度整体出货量下滑的大环境下,小米以1050万部逆势增长19%。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分析认为,指出小米可能很快就会超越华为,成为仅次于三星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供应商。而三星和苹果第三季度出货量几乎没有增加,《经济学人》将小米此次出货量大增归因于华为事件,小米因此被认定为华为的最佳“接棒者”。不过,小米承接的华为市场主要为手机中低端市场,华为“撤退”留下的高端手机市场主要被苹果吃掉。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整个2021年,在平均售价超过400美元的高端手机市场里,华为由2020年的13%份额降至2021年6%,苹果的市占率从由2020年的55%提升至60%,小米则由2020年的3%升至5%。当时,《经济学人》还提出过一个词“Mi Time”,但“米时代”可以持续多久?在2022年上半年,这个问题显然有了答案。小米集团2022年上半年共卖出7760万台手机,比2021年同期少卖了2470万台,降幅约四分之一。从营收结构上看,手机业务对整个小米集团营收的贡献一直超过60%,很明显:进入2022年,小米手机这项基石业务正受到了巨大冲击。2020年8月,雷军发布“小米新十年内部信”,第一件大事就是宣布小米核心战略升级,从过去的“手机+AIoT”变为“手机×AIoT”。小米认为智能手机是直接关系到小米事业成败的核心业务,是小米商业模式持续成立的基石,“手机×AIoT”的核心战略,更强调乘法。效应。升级核心战略的同时,小米还升级组织架构,在小米手机九周年和MIUI十周年的生日当天,雷军宣布小米将实行合伙人制度和新十年创业者计划。小米此次跌入谷底原因是:一,荣耀的回归,抢回了小米部分中低端;二、整个手机行业的大盘在持续下行;三,4G芯片的短缺给小米印度市场的销售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四,小米在高端市场成长受挫。据 Canalys 发布的最新数据,2022 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减少至 2.87 亿台。同比减少了9%,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降幅更是达到10.1%,均为疫情以来的最低值。显然,手机的竞争已经进入红海。对于小米来说,印度是其海外化的重镇。2014年小米进入印度市场,在2017年第三季度超过三星成为印度市场出货量最大的手机品牌。在此后的19个季度里,小米在印度保持着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的纪录。2021年小米全球出货量1.9亿台,印度市场出货量4040万台。虽然小米在出货量稳居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但同比去年下降了1.5%。小米在印度市场这种“长期霸榜”的趋势在2022年也出现了松动。据CMR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小米在印度的市占率为20%,出货量第一,但同比去年下滑22%。小米之外,三星、realme、vivo、OPPO在印度的市占率同比增速都处于上升状态。小米手机除了出货量下滑之外,还体现在均价下降,该季度智能手机均价(ASP)只有1081.7元,去年同期小米智能手机的ASP为1116.7元,同比下降3.1%。而苹果去年的ASP为825美元(合人民币5623元)、三星去年的ASP为265美元(合人民币1806元)。小米手机和苹果、三星的差距仍然不小,这意味着小米的高端手机战略进展一直不太顺利。目前,小米的主力机型仍是红米等低端机型,占小米智能手机总体销量的85%以上。2020年的小米手机总出货量中,高端手机的占比为7%,2021年占比则为13%。尽管数据提升,但改变不了小米基本盘靠低端机支撑的事实。长江证券的研报显示,全球市场上,苹果和三星仍占据高端产品的主要份额,2021年前三季度在全球600美元以上市场中的份额分别达到67%和17%。而在国内市场,苹果和华为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小米目前只有6.6%的市场份额。雷军能否解决周期魔咒?小米前两次低谷,靠实力也好,靠运气也罢,基本是扭转了乾坤。雷军靠着重塑手机供应链、线下渠道、组织结构调整和华为”撤退“留下的市场红利拿回手机市场份额。这一次,雷军和小米靠什么?在手机和IOT业务之外,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成为小米主营业务冲破天花板的选择之一。小米的核心战略是以手机为入口,布局人工智能+物联网,也就是小米自己话语体系里的“手机 X AIoT”,小米智能汽车是形成小米之家闭环的最后一环。2021年3月30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宣布造车。小米在公告中表示,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雷总最后拍板前考虑了很久,之前合伙人中一直有反对的声音,担心造车分散精力,小米主要目标还是冲击高端手机市场,担心影响这块业务”,有知情人士对《深网》表示。用波士顿矩阵法分析小米的业务,手机属于明星业务,高份额,高增长率,一个完全现金型业务;汽车业务属于问号业务,低份额,竞争激烈市场,高耗现金流。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告诉《深网》:小米要在这两个领域中厮杀,手机的竞争日益激烈,未来竞争态势很难讲,汽车是一个高耗现金流的业务,最后可能汽车的现金流紧张,手机的现金流也被耗光了。对于小米汽车的进展,雷军在近期透露,“小米造车一事目前进展比较顺利,甚至可以说超预期。但汽车非常复杂,绝对不能着急,也希望大家给一些耐心,给一些鼓励”。不过,小米内部对于小米汽车何时能够量产讳莫如深,雷军也于近期表示:“未来两年不准备再辟谣和介绍关于小米造车的任何新进展”。雷军是中国互联网的劳模,小米的成功是雷军赶上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从创业讲,第一步应该已经成功了,很核心的原因就是我们运气好,而不是我们有多大本事。在对的时候,干了对的事情。毫无疑问,我们找对了一个风口,连猪都能飞起来的风口。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有这么多人知道,就是形势比人强。”雷军早年曾对《深网》作者解读。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车也是风口,并被雷军称为“小米汽车是最后一战”,跟资本市场讲起了新故事,但这次猪还能飞起来吗?不利的一面是,雷军这次并没能抓住先发优势,并面对比手机市场更复杂的竞争对手和市场环境。

如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

雷军指哪,卢伟冰打哪

成为小米的合伙人,最少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是:1 年 + 8 个月 + 14 天 。

当然,这个答案,来自卢伟冰,也只属于卢伟冰。

事实上,在 2020 年 8 月 16 日小米最新公布的合伙人团队中,如果忽略 5 名小米公司的创始合伙人成员(雷军、林斌、刘德、王川、洪峰)不计,卢伟冰是其他四位合伙人中入职小米最晚的那一个。

这四位合伙人的具体入职情况如下:

小米总裁王翔,2015 年 7 月加入小米;

小米高级副总裁周受资,2015 年 7 月加入小米;

小米副总裁张峰,2016 年 9 月加入小米;

小米副总裁卢伟冰,2019 年 1 月加入小米。

如今,他们都成为了小米合伙人——其中,其他人差不多都是四五年的小米生涯,而卢伟冰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位列其中,其速度过于扎眼。

所以,卢伟冰,凭什么?

从认识雷军到加入小米

卢伟冰是一位手机行业的老兵。

他出生于 1975 年,1998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卢伟冰进入到了康佳,用 10 年的时间做到了康佳通信销售公司总经理的位子;后来他在 2007 加入天语手机,从国内事务负责人做到天语手机 G 及海外事业部总经理。

随后在 2010 年,卢伟冰加入金立,担任金立总裁一职……后来金立出问题,卢伟冰创立了诚壹科技,再后来才是小米。

如此丰富的行业经历,让卢伟冰无论是在技术、供应链方面还是在国内外市场营销领域都有着深厚的功力。在公开场合,卢伟冰曾经这样说过:

印度所有的 local brand 我都非常熟,他们第一天开始做手机,百分之百都会找我,包括 Micromax、Karbonn 和 Lava 等,还有一些已经死掉的厂商。

从某种程度来说,在手机行业,卢伟冰比雷军更加资深。

卢伟冰与雷军的结缘,是 2012 年 9 月 25 日。

当天,雷军委托孙昌旭在深圳欢乐海岸组了一个 “手机局”,出席者有时任金立集团总裁卢伟冰、OPPO CEO 陈明永、传音 CEO 竺兆江、康佳手机 CEO 李宏韬等行业大佬——由此,雷军和卢伟冰相识。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是,聚会结束后,雷军要去机场,卢伟冰惊讶地发现知名企业家雷军竟然没有助理,也没有司机,就让自己的司机送雷军去机场。

按照小米官网授权传记《一往无前》中所写,2016 年,小米与三星的供应链关系遭遇危机,雷军在试图拯救的过程中,曾经委托当时的金立掌门人卢伟冰帮自己给三星中国的高管道歉——也算是一段勾连。

不过,实际上,雷军在 2014 年就想邀请卢伟冰加入,但一直到 2018 年 8 月 31 日,雷军与卢伟冰在常州一家酒店进行了一次深夜长谈,这才打动卢伟冰。

那时候卢伟冰已经离开金立并创立诚壹科技,但创业面临困境,于是雷军对卢伟冰说:

我觉得你不应该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浪费时间了,还是加入小米吧。你的公司,我来收购。

此后,小米负责了诚壹科技的解散事宜。

2019 年 1 月 2 日,卢伟冰来到小米公司报道,由此正式成为小米的一员。

指哪打哪的 \"卢十瓦\"

卢伟冰在小米的生涯,以 Redmi 的独立发展为起点。

2018 年整年,其实可以说是红米(Redmi)品牌的一个调整期,新品节奏放慢,而小米的决策层也认为小米和红米(Redmi)的拆分已经刻不容缓——于是,2019 年,Redmi 要独立发展,自然需要一个领导者。

后来的事实证明,卢伟冰就是雷军看中的 Redmi 领导者。

在承担 Redmi 独立发展使命的心态方面,卢伟冰在《一往无前》中说了这样一句话:

自己在创过一次业之后已经明白,其实所有的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干将指哪打哪,毫无怨言。

正是 \"指哪打哪\",让加入小米后的卢伟冰,完全变了一个人。

以往,他是低调务实、幕后掌握局面的手机行业大佬;但在小米赋予他的新角色上,他必须承担得起 Redmi 品牌发展的 “首席宣传官” 的任务。

于是卢伟冰开始以 Redmi 品牌总经理的角色活跃于微博平台,除了成为频繁发微博的 “网瘾少年”,卢伟冰还喜欢在微博上向米粉科普手机行业知识,发自己的各种照片(比如说拳击服照)……

当然,卢伟冰在 2019 年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的 “怼”。

在雷军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的八字战略下,卢伟冰执掌下的 Redmi 除了死磕性价比,也死磕友商(主要是荣耀),而且在不少情况下那种 “怼人” 的感觉颇有些高明,也为网友带来了不少乐趣。

实际上,独立后的 Redmi 在品牌宣传策略上正是以死磕荣耀为主;由于以往荣耀在品牌运作对标小米的方式,卢伟冰对荣耀的 “怼” 可以说是报复式的,除了不指明点评,明嘲暗讽,卢伟冰甚至曾经跑到荣耀的官方微博下开怼。

在雷锋网参加的一次采访中,卢伟冰毫不避讳地公开表示:

在我的眼里只有一个对手,那就是荣耀。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荣耀 9X 手机的 10W 充电上,卢伟冰疯狂开怼,为其赢得了 “卢十瓦” 的外号。而对于这个外号,卢伟冰也照单全收,并且也会在发布会上用它来自黑,成为网友们的谈资笑料。

事实上,从 Redmi K20 开始,一直到后来的 Redmi K30 系列,卢伟冰在发布会上的演讲技巧也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其中在 K30 系列发布会上,无论是自黑、怼友商(据统计,那次他提到了 58 次友商 V30)、抖包袱、丢段子,卢伟冰已经炉火纯青了。

有网友评价 Redmi K30 发布会称,卢伟冰已经成为一枚手机发布会界的宝藏男孩。

当然,对卢伟冰来说,真正重要的是,Redmi 作为一个品牌越来越受关注了。

Redmi 走向独立的操盘手

Redmi 品牌走向独立,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卢伟冰的 \"怼\"。

实际上,\"怼\" 并不是卢伟冰每天工作的全部。对于自己的微博上的这些动态,卢伟冰曾经在接受雷锋网采访时表示:

外界对小米有很多的解读,说小米是一个注重营销的公司。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小米是一个真正 2C 的公司,它免不了高管人员到前台去进行宣传,让大家感觉到好像你高管的时间是不是都花在微博上、花在传播上面去。

从 Redmi 的表现来看,卢伟冰为小米业务的改变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从产品层面来说,基于 \"高端产品大众化\" \"大众产品品质化\" 的品牌理念,Redmi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形成了四个智能手机产品线,分别是 K(旗舰定位)、X(新锐科技)、Note(重在影像)、数字(高品质入门级)等系列,在成功对标对手的同时,也形成了产品特分和相应价格覆盖。

在 Redmi 的具体产品决策上,卢伟冰体现了一些高明之处。

比如说 Redmi Note 8 Pro 坚持采用联发科 G90T 处理器,然后用网络营销和科普来弥补行业认知;Redmi 8/8A 在行业内首次采用 Type-C 接口,刷新了入门机的接口标准;K30 系列将 5G 手机的价格压到 1999,让人想起了当年的小米……

某种程度上,这都依赖于卢伟冰多年来在产品、市场和营销等方面的经验和洞察。

当然,对卢伟冰在小米表现的核心评价标准,其实应该是 Redmi 品牌产品销售情况。

实际上,仅仅在 2019 年年内,Redmi Note 7 系列全球销量 11 个月突破 2600 万台; Redmi K20 系列 “大魔王” 6 个月累计销量 450 万台; Redmi Note 8 系列 “6400 万四摄小金刚” 3 个月销量 1000 万台……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根据 Canalys 数据:

2019 年全年智能手机机型畅销排行榜前十名中,Redmi Note 7 排名第六;

2019 年 Q4 全球智能手机机型畅销排行榜前十名中,Redmi Note 8 和 Redmi Note 8 Pro 分别排名第六和第十。

到了 2020 年,Redmi 产品的市场表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根据 Omdia 公布的 2020 年上半年智能手机机型出货量排名,Redmi Note 8 和 Redmi Note 8 Pro 分别位于第三和第四,Redmi 8A 和 Redmi 8 分别位于第八和第九——是的,Redmi 共有四款机型上榜,打败三星,成为仅次于苹果的大赢家。

对于小米来说,这的确是赫赫战功了。

卢伟冰的小米之路,才刚刚开始

对于任何一个空降高管来说,其在职业生涯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融入新公司和业务中去。

但对于卢伟冰来说,这几乎不是什么挑战。

实际上,加入小米后,除了变身网红,卢伟冰还从深圳搬到北京,住在小米公司附近,每周只有周日下午半天休息时间。但更加重要的是心态和工作节奏的融入,卢伟冰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没有任何障碍地就融入了小米。他说:

可能见过我的人会觉得我在小米工作了很多年。

也许,正是这种 \"虽新如故\" 的心态,成就了卢伟冰在小米的战功,也成就了 Redmi 品牌一年多来的独立和发展,当然也成就了雷军对他的认可。

实际上,2019 年 11 月底,在小米近年来堪称最大的人事变革中,卢伟冰被任命为小米中国区总裁——根据腾讯科技的报道,雷军之所以选中了卢伟冰,其中一个原因是卢伟冰融入小米公司的程度超出了他的预期。

这是一种难得的认可和信任。

要知道,在卢伟冰之前,小米中国区总裁是由雷军本人亲自兼任的,足见这一角色的分量之重要;但同时,伴随着这一角色,卢伟冰的权责之下,已经不仅仅是 Redmi 品牌了,还包括小米品牌和 Redmi 品牌之间的产品协同,以及在大本营中国区的产品销售。

那时候,卢伟冰入职小米,还不满 11 个月。

当然,如果说中国区总裁是雷军着眼于当下赋予卢伟冰的使命,那么在小米十周年之际把小米合伙人的角色赋予卢伟冰,雷军着眼的,显然是小米的未来——用雷军的话说,\"重新创业\"。

是的,卢伟冰与小米的下一个十年,已经牢牢绑定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出生于 1975 年的卢伟冰,刚刚在 2020 年 9 月 5 日度过了他的 45 岁生日——站在 \"四十不惑\" 和 \"五十知天命\" 的中间点,卢伟冰登上了小米这艘位列 \"世界 500 强\" 的巨轮,并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凭借自身实力成为它的掌舵者之一。

可见,一个人的成功,实力固不可少,选择也尤为重要。

对于 45 岁的卢伟冰来说,无论是早年的康佳、天语,还是后来金立、诚壹,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虽然有波澜起伏,毕竟是过眼云烟……但在小米这里,他的崭新征程才刚刚开始。

而这一程,卢伟冰更加享受了。

本文参考资料:(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范海涛《一往无前》

/d/file/gt/2023-06/41igjapvkjf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010/1696094038237622.html
上一篇:李保田八字(李保田揭秘)
下一篇:四柱八字论坛(四柱八字网)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