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神器」的宝藏软件分享,种类丰富、必下载!
一、手机软件1、智能识别全能王传送门:www.xunjiepdf/
一款专注AI问答的智能软件,可以询问任何方面的问题,比如工作学习、语音翻译、天文地理、常识、逸闻趣事,甚至星座运势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常用工具内置其中,比如录音视频转文字、图片网页转语音、音频压缩、音频分割合并混合、格式转换等,功能丰富好操作。
2、番茄免费小说传送门:https://fanqienovel/
番茄是抖音旗下的一款免费阅读软件,千万别以为这里只有网络小说,它里面还有超多的名家经典,都是免费的,没有任何操作难度,直接在软件里搜索就能找到,这不比许多读书软件都强。
一些比较脍炙人口的书籍,不但有电子版,还有真人听书,即便是电子版,番茄也有语音朗读功能,在做一些不需要用脑的事情的时候,就打开听书,非常好用!
悄的说,一些名著的字数真不多,比之前看得一些网文字数少太多,而且换个思路看,《山伯爵》不就是妥妥的复仇爽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不就是脸红心跳的暗恋言情吗,思路打开~
3、AI美颜证件照传送门:www.xunjieshipin/aimeiyan
证件照是我们上大学之后频繁用到的东西,各种考试都需要,要求还各有不同,毕业后投简历找工作依然需要,各种白底、红底、蓝底、一寸、两寸、N寸的需求,如果每次都找照相馆拍照、换底未免太浪费钱。一款证件照APP解决证件照各种难题~
这是一款集合了拍照、美颜、换装、换底色、改尺寸、冲印一条龙服务的专业的证件照制作软件,花最少钱,拍最美的证件照,各种尺寸底色来一遍,永久性解决未来的证件照需求。
效果非常nice
4、长相思诗词“品诗词之意,赏诗画之美”长相思以原创手绘的水墨丹青中国画,有宛如清泉流淌的配乐,绝美国风的动画视频,将诗词情景重现,呈现出一幅视听盛宴。
5、 西梅这是一款AI智能双语资讯产品,汇聚海内外超过300家优质杂志、媒体,实时获得全球热点议题,支持英文-中文的语言互译,同时还支持单词翻译、生词本功能、AI语音朗读!
6、一个木函安卓手机里的万能工具箱,单位换算、汇率换算、亲戚称呼换算、图片文字识别、文章摘要形成、图片表格识别、表情制作等100+实用工具。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一个木函里找不到的,有些功能我甚至都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就看还有哪些是它没有的吧!
7、夸克浏览器传送门:www.myquark/
阿里巴巴旗下的没有乱七八糟广告的浏览器,页面看着超舒服,除了搜索功能,个人中心还有各种实用工具,比如我的扫描王中的扫描文件、提取文字、转Word、去水印,比如我的学习中的拍照答疑、错题本、翻译查词等。
8、喵喵记账告别“不知道钱怎么没了”的窘境,自己有多少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都清清楚楚记录在喵喵账本上。软件页面可爱又治愈,记账这件事你一定可以坚持下去!
二、网站1、改图鸭传送门:www.gaituya/
一款免费的在线网站,有很多有意思的功能,比如AI绘画、照片变漫画、头像加贴纸、AI写诗等。
2、Deepl传送门:https://www.deepl/
一个免费的 AI 文本翻译工具,支持语言包括中文、英文、德文、韩文、日文等31种语言,翻译准确度高,效果好。
3、Clipchamp传送门:app.clipchamp/
一款在线视频编辑网站,有各种不同风格的视频模板,如ins、YouTube等。
4、Deep Dream传送门:deepdreamgenerator/
一款输入关键词就能生成图像的图像生成工具,图像生成效果很好。
5、ALL TO ALL传送门:www.alltoall/
ALL TO ALL一款免费的在线格式转换网站,支持200+种文件格式转换,各种类型的文件在这里都能转换成常见格式,节省了许多因为格式不对打不开文件名的麻烦事,同时任何类型的文件也都能上传并转换格式,包括但不限于音频、文件、视频、图片等多种类型的格式转换。
6、addog传送门:https://www.addog/
最全广告案例搜索网站!新媒体人必备网站,用它看热点、找灵感、找素材等。它里面涵盖了42家业内资讯、33家媒体平台、23个广告案例库,14个创意短片库以及19个创意文案库,提供微博、知乎、百度、B站平台的实时热搜,功能多样,资源丰富,新媒体人码住!
7、Sketch传送门:www.sketch/list/download
这是一款UI设计软件,能够提供多种字体、图标、素材等资源,快速设计出精美作品。
8、Word Tune Read传送门:www.wordtune/read
长文档快速汇总,提供文章阅读的理解速度。
三、PC端软件1、Easy Video Logo Remover名字就看出来,它是个Logo去除软件,这款软件我们个人玩家可以选择下载破解版,商业用途的最好选择原版,不差钱的也可以选择原版~
2、剪映专业版传送门:www.capcut/mobile_portal
一款很好用的桌面端视频剪辑软件,一键剪切视频、添加贴纸文本、选择海量好听的爆款音乐、还有多种好看专业的风格滤镜,以及各种风疙瘩额视频转场特效等,功能丰富,剪辑专业,是一款使用度很高的视频剪辑软件。
3、图片编辑助手传送门:www.xunjiepdf/tupian
这是一款电脑软件,里面有超多图片处理功能,压缩图片到指定大小、消除任意位置的图片水印、按指定大小修改图片尺寸、转换图片格式以及一些图片特效、图片修复的功能。推荐下载下来,图片编辑功能丰富,有需要的时候在里面找就可以了,而且所有功能的操作都非常简单~
4、Gifcam传送门:http://blog.bahraniapps/gi
一款免费、无广告的gif录制软件,直接录制保存就是gif格式,具有简单的编辑功能,可以删除帧数、添加或删除延迟,还可以添加文本、自定义录制频率。
5、Snipaste传送门:snipaste/
一款好用爆的电脑截图软件,小小一个,安装后固定在电脑底端,截图只需要点击一下图标,或按F1,就能任意截取电脑界面,可以输入文本、框选、标注、马赛克等等,非常好用!
6、VeryCapture一个工具集合体软件,它集合了snipaste、screentogif、天若OCR、fireshot、EV录屏功能于一体,可以进行截图、长截图、GIF录制、视频录制、OCR和翻译等功能,截图识别文字后,还支持编辑、标注、打码、标序号、OCR识别、贴图等操作。
7、方方格子传送门:www.ffcell/
这是一个大型的的【Excel工具箱】,相对于其他插件来说,方方格子的功能非常的全,差不多能够解决我们在使用excel中碰到的99.99%的问题,很好的提高了办公效率。这款软件支持支持32位和64位Office。
8、迅捷视频转换器传送门:www.xunjieshipin/video-conver
这是一款格式转换工具,支持视频、音频的格式转换,以及视频分割、合并等操作,对于想要视频编辑且转换格式的朋友,一款软件就能全部满足,此外它还有像视频压缩、视频配乐、字幕/贴图这样的常用功能,是比较全面的视频软件。
天生数量感
作者:雅各布·贝克(加拿大约克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和视知觉哲学研究主席);萨姆·克拉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核〔MindCORE〕研究员,主要研究哲学和心理学)
你举办了一场派对:准备了小吃,精心挑选了音乐,还在冰箱里放了几瓶啤酒。很快,第一位客人来了,他带来了6瓶啤酒,然后自己拿走了一瓶。下一位客人也带来了几瓶啤酒,并且也拿走了一瓶。这时你自己也打算喝点,但打开冰箱后,里面竟然只有8瓶啤酒。你没有刻意算过冰箱里该有多少啤酒,但绝对不该只有8瓶,于是你开始四处寻找。果然,在冰箱保鲜柜的抽屉深处,一棵腐烂的生菜后面,还藏着几瓶啤酒。
可是,你怎么知道冰箱里的啤酒数量不对呢?你又没有一直在冰箱前站岗,统计有多少瓶啤酒入库和出库。实际上,我们的这种能力被认知科学家称为“数量感”,是大脑的某一部分使我们可以无意识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即使你正沉浸在与客人的交谈中,你的数量感也在跟踪冰箱里啤酒的数量。
1、数量感是天生的吗
长期以来,科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一直在争论,我们的数量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学会的。柏拉图是最早提出人类天生具有数学能力的西方哲学家之一。在柏拉图的《美诺篇》中,苏格拉底通过一系列简单问题,引导一个从未受过教育的男孩说出了勾股定理的内容。柏拉图借这个故事提出,这个男孩天生掌握了勾股定理,提问只是帮助他表达出这个知识。
到了17世纪,约翰·洛克否定了先天论观点,他主张在人类刚出生时,思维是一张“白纸”,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后天经验获得的。这种观点被称为经验论,与柏拉图的先天论相对立。后来,约翰·斯图尔特·米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我们是通过大量真实的例子学到了2加3等于5,例如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等于5个苹果,2瓶啤酒加上3瓶啤酒等于5瓶啤酒。
简而言之,经验论一直在哲学和心理学中占主导地位,直到20世纪下半叶,诺姆·乔姆斯基等支持先天论的思想家才将争论的摆锤拉回到了柏拉图的观点。乔姆斯基专注于语言领域,他提出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内在的语言本能,能够在几乎没有明确指导的情况下迅速掌握他们的母语。
随后,其他人将乔姆斯基的假说推广到了数学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认知科学家C.R.加利斯特尔和罗切尔·赫尔曼认为,人类和许多其他动物都具有一种先天的、前语言的计数系统,而儿童学会数数的过程,就是将语言中的数字词汇映射到这一系统中。1997年,法国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出版了著作《数量感》,其中汇集了关于这套前语言系统的大量证据,这让动物认知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教育学等各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意识到,他们都在研究同一个问题。
2021年,我们在《行为与脑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指出,人类和许多其他动物已经演化出了处理数字的能力,这一观点已不容置疑。不过,柏拉图当初提出的观点是,人天生具有数学知识,或者说思考数字的能力,而我们认为,人类先天具有的是一种数量感知能力。这是一种看到或感觉到数量的能力,例如你打开冰箱看到几瓶啤酒,然后感知到啤酒数量。它并不像是你看到一瓶喜力啤酒,随即推测有人从荷兰带了一瓶淡啤酒来,而更像是你感知到啤酒瓶的形状和颜色的过程。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意这个新兴的理论。在过去十年里,出现了一股新的经验论浪潮。那些数量感先天论的反对者强调了一个更重要、影响更广的科学挑战:我们如何得知一个婴儿或一个非人类动物的思想?我们将通过大量前人无法获得的实验证据,来补充几千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哲学思考。
2、证据浮现
想象一下,你在电脑屏幕上看到了两组快速闪现的点。你没有时间数出每组具体有几个点,但如果两组点的数量差异够大,你就能说出哪一组的点更多——这就是相关研究里,成千上万的被试者在实验中完成的事。尽管你可能难以区分50个点和51个点,但你很容易辨认出40个点比50个点少。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吗?还是多年的数学教育教会的呢?
2004年,由德阿纳和皮埃尔·皮卡带领的法国研究小组深入到巴西亚马孙地区。皮卡带来了一台太阳能笔记本电脑,对当地原住民展开了同样的闪点实验。尽管这些原住民只有少数接受过有限的数学训练,有的原住民甚至根本没接受过数学训练,并且他们的语言中只能精确表达5以下的数字,但他们也能判断出闪点数量的明显差异。
大约在同一时间,另一组研究人员,包括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伊丽莎白·S.斯佩尔克和希拉里·巴思,用一项改进的闪点实验在美国马萨诸塞州5岁的孩子中证明了这种能力。对于经典闪点实验得到的结果,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孩子们并没有追踪点的数量,而是关注了其他方面,例如点在屏幕上覆盖的面积,或是点围成图案的周长。然而,在改进的闪点实验中,研究者将其中的一组点替换成一组快速播放的声音序列(包含数量不等的响声),而孩子们依然能够确定,听到的响声和看到的点相比,哪一边数量更多,并且回答的准确度与经典实验相同。声音不存在表面积或周长,闪点也没有响度或音高,因此孩子不可能比较两组间的这些特性。同样,研究者还尽量排除了持续时间的影响:声音序列的持续时间会变化,而屏幕上的点则在固定的持续时间内呈现。这样看来,5岁的孩子确实能感知到点和声音的数量。
巴思和同事随后的一些工作还显示,儿童的数量感知能力足够完成基本的运算。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先向5岁的儿童展示了两组蓝点,蓝点会依次移动到一块不透明的方块后面,随后消失,接下来,方块旁边会出现另一组红点。研究者会问红点和蓝点哪个更多,而孩子们依然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这说明即使不能同时看到两组蓝点,儿童也可以把两组蓝点相加,然后比较红点和蓝点的总数。202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伊丽莎白·布兰农实验室的曲楚颜(音译)和同事进一步研究了这一问题,实验表明,5岁的儿童也能进行类似乘法的运算——在美国,这种运算直到小学三年级才会教授。
上述研究让人不禁怀疑,这些5岁儿童是不是从家长那里学到了有关数字的知识。但是,在许多动物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狼在决定捕猎之前会考虑狼群的规模,2至6匹狼组成的群体更喜欢攻击麋鹿,而至少有9匹狼的狼群才会攻击野牛。老鼠能够学会按一定次数的杠杆来换取食物。鸭子在决定前进方向之前,会判断两个人各自往池塘里扔了多少食物。这些行为表明,就像看到颜色或感觉冷暖的能力一样,动物在很早之前也演化出了数量感。
不过,这些例子并没有完全回答数量感是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个问题。它们或许只能表明,人类和其他动物不需要接受正式教育就可以学会数数。如果想要测试数量感是否与生俱来,新生儿是最理想的研究对象,因为他们还没有时间学习任何东西。当然,他们无法说话,所以我们不能问他们哪一组包含更多点。他们甚至不能爬行或伸手,所以也很难通过肢体动作来判断他们的选择。好在新生儿能够进行更简单的行动——观察。通过测量婴儿看向哪里,以及他们注视的时间,科学家找到了窥视新生儿思维活动的窗口。
2009年,斯佩尔克与韦罗妮卡·伊扎尔和阿莱特·斯特雷领导的法国研究团队合作,对巴黎一家医院的新生儿展开了研究。这些婴儿都不到5天大,研究者给婴儿播放了两种长达2分钟的声音序列,一种含有4次响声(类似“突-突-突-突”),另一种含有12次响声。随后,研究者又在显示器上展示了4个或12个物体的图像。众所周知,婴儿喜欢看熟悉的事物,比如母亲的脸。因此伊扎尔和同事推测,如果婴儿能够感知听觉刺激中的数量,那么他们会更喜欢看数量相同的图像——在听到4次响声后,会更愿意看有4个物体的图像,或在听到12次响声后更愿意看有12个物体的图像。也就是说,婴儿注视数量匹配图像的时间应该更长,而注视数量不匹配图像的时间更短。
实验结果恰好验证了他们的猜想。不过,以色列海法大学的塔利·列伊博维奇和本·古里安大学的阿维沙伊·亨尼克等研究者也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因为新生儿的视力较差,这些实验结果可能被过度解读了。但事实上,在16名没有因为犯困或烦躁而放弃测试的婴儿中,有15名婴儿都呈现了相同的结果,这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3、数量与数字符号
当你在派对上打开冰箱时,你看到了啤酒的数量,就像你看到它们的形状和颜色一样。这句话不是草率地说出来的:你并不是先看到啤酒瓶,再去判断啤酒的数量。相反,数量感让你直接看到了数量,就像看到颜色和形状一样。
为了阐明这个观点,首先需要区分数量和数字符号。数字符号是用来表示数量的符号,例如,“7”和“Ⅶ”是两个不同的符号,但都表示同一个数量。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说一个人看到了数量时,并不是说他看到了数字符号。就像看到红色的颜色不等于看到“红色”这个词,看到7这个数量也并不等于看到数字符号“7”。
此外,就像看到啤酒瓶的大小并不会让“12盎司”这样的符号出现在你的视野中一样,看到冰箱里啤酒的数量也并不会让你看到“7”这样的数字符号。当你看到啤酒瓶的大小时,它看起来是某种样子——这种样子会随着瓶子的大小而改变,因此你可以通过观察看出一瓶酒比另一瓶酒多。同样,当你看到啤酒的数量时,啤酒看起来也会是某种样子——这种样子会随着啤酒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而改变。因此,仅仅通过观察,你就能知道是这边的啤酒多,还是那边的啤酒多。
当然,即使将数量与数字符号区分开来,“看到数量”这一概念可能仍然令人困惑。毕竟,数量是抽象的,你无法明确指向它们,因为它们不存在于空间中,你的眼睛也无法接收到它们反射的任何光线。
不过,你看到数量的过程,和你看到形状的过程并没有太大区别。虽然你可以将船帆看作三角形,但你无法独立于任何物理对象只看到一个纯粹的三角形。同样,虽然你可以看到大概7瓶啤酒,但你无法单独看到数量“7”。你可以看到形状和数量,但形状和数量都只是将光线反射进你的眼睛的那个对象或那组对象的属性。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呢?如果你的新冠抗原检测中出现了两条线,你可能会说你“看到”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但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你确实看到了两条线,但你只是判断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问题在于,研究者要如何科学地区分这一点?
在这个问题的许多答案中,最有帮助的答案之一是“感知适应”现象。一个人如果在晴朗的日子去野餐,他的眼睛会慢慢习惯阳光,所以当他回到室内后,即使所有的灯都亮着,浴室看起来也会很昏暗。这是因为,当眼睛适应了明亮的光线后,即使是照明正常的房间看起来也会很暗,这种现象就被称为感知适应。
适应是感知的标志。如果你能感知某样事物,你就有可能适应它,包括它的亮度、颜色、方向、形状和运动。因此,如果数量是被感知到的,人们也应该能够适应数量。这正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戴维·伯尔(DavidBurr)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的约翰·罗斯(JohnRoss)——两位视觉研究者——在200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的。
伯尔和罗斯的研究发现,如果先注视一组包含很多点的阵列,那么再看到一组点数中等的阵列时,点的数量看起来就会更少。例如,他们发现,当被试者盯着400个点看30秒后,再去看一组100个点的阵列,他们会认为这组只有30个点。因此,就像适应刺眼的阳光一样,我们的眼睛也会适应大量的数量,从而展现出惊人的视觉效应。
然而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的弗兰克·杜金等研究者质疑,这种适应可能并非针对数量,而是针对纹理密度(图案在给定空间区域出现的频率)。因为如果点的数量增加,而它覆盖的面积保持不变,图案的纹理密度也会增加。但视觉科学家凯文·德西蒙、金敏贞和理查德·默里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中专门区分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发现在排除了纹理密度的影响后,观察者依然会适应数量——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人类的确能看到数量。
4、数量感与数量
尽管有大量证据支持,但当代的经验论者——那些支持洛克和米尔的传统观点,并相信所有数学能力都是后天习得的人——仍然对人类天生具有数量感持怀疑态度。毕竟,社会传统往往认为算术是艰苦学习后才能获得的能力,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但现在我们却要相信婴儿也会数学。
在心理学的历史上,的确曾经历过过度解释动物数学能力的时期。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往往会被严厉警告要小心“聪明汉斯效应”,这个效应是以一匹马的名字命名的。起初,人们相信这匹马能进行复杂运算(更不用说它看时间和用德语拼写长单词的能力了)。但后来发现,它只是在回应驯养师微妙的动作暗示。如今,研究人员极其小心地避免无意中给受试者提供类似的暗示,但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哥分校的拉斐尔·努涅兹认为,数量感根本不能代表数量,因为数量是精确的:30恰好比29大1,又恰好比31小1。相比之下,数量感是不精确的:如果你看到屏幕上闪烁着30个点,你只能大致知道有多少个点,但无法确切地知道有30个。努涅兹的结论是,无论数量感代表的是什么,它都不可能是数量本身。正如他在2017年发表于《认知科学趋势》的一篇文章中所说:“比如,一项关于数量的基本能力,应该要求人们对数量8和数量7绝对会呈现出不同的反应,而不仅仅是经常或极有可能认为8不同于7。”
对此,我们在2021年发表于《行为与大脑科学》的文章中给出了回应。这种担忧并不合适,因为任何数量都可以被不精确地表示。你可以将某人的身高精确地表示为1.9米,但也可以不精确地表示为接近2米。同样,你可以将口袋里的硬币数精确地表示为5个,但也可以不精确地表示为几个。你分别描述了身高和硬币数,改变的只是你如何表示这些量——精确还是不精确。因此,数量感的不精确并不代表它是与数量无关的属性。
这似乎是一个语义学的问题,但却有着实质性的意义。如果我们按照努涅兹的观点,认为数量感并不代表数量,那么就需要说明数量感代表的是什么。而目前没人有更好的想法。在许多关于数量感的研究中,其他变量——如密度、面积、持续时间、高度、重量、体积、亮度等等——都已经被很有效地排除了。
另一个认为数量感与数量(而不是高度、重量、体积或其他变量)有关的原因来自19世纪末德国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戈特洛布·弗雷格。在他的算术基础理论中,弗雷格指出,数量是独特的,因为使用数字来描述数量时,预先假设了描述数量的方法。想象一下你指着一副牌问“有多少”,这个问题并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我们首先要确定指的是牌组的数量(一副)还是牌的数量(52张),即使这52张牌和一副牌是同一个东西。
弗雷格观察到,事物的其他属性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些卡牌的重量,可以把牌扔到秤上,然后读出答案。无论我们把它看作一副牌还是52张牌,牌的重量都不会有什么不同。牌的体积也是如此,无论我们把它描述为一副牌还是52张牌,牌所占的空间都是相同的。(当然,如果我们从牌组中拿出一张牌,它的重量和体积将与整副牌不同。但那时,我们改变了我们描述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我们描述的方式。)如果数量感对描述方式很敏感,我们恰好可以猜测,它确实代表数量而不是其他属性。
这正是我们在应用弗雷格的见解时得到的结论,同时,美国西北大学史蒂文·弗兰克内里领导的研究团队所进行的一项研究提供了生动的例证。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中,他们向被试者呈现了包含圆圈和细线的两个屏幕。与上述许多实验类似,研究者要求被试者在完全忽略细线的条件下,指出哪个屏幕上的圆圈更多。但是,当细线恰好连接两个圆圈,将这对圆圈变成一个“哑铃”时,被试者会低估屏幕上圆圈的数量。他们似乎会下意识地把哑铃看作一个整体的物体,即使他们试图忽略连接的细线,只关注圆圈。
在这项实验中,观察者并没有被其他变量影响,比如物体的面积或屏幕上的像素总数。毕竟,两个圆和一条线是否连接成一个哑铃并不会影响面积或像素数,它只会影响(而且似乎的确影响了)被感知到的物体的数量。因此,正如描述一件事物是一副牌还是一张张单独的卡牌会影响你的计数方式一样,将某些物品解释为一个哑铃还是一对圆圈加一条线也会影响你看到的数量——这正是弗雷格所预测的视觉系统追踪数量的方式。
我们并不否认,数量感所赋予的数学能力与大多数成年人所拥有的成熟数学能力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问孩子要15颗糖豆,只有那些会用语言数数的孩子才能满足你的要求。但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不会数数的孩子的数量感就不代表数量。就像孩子们在能够精确地思考距离之前,就能感知和分辨距离一样,他们在学会用语言描述和精确计算数量之前,就有了感知数量的能力。
就婴儿本身而言,这些天生的感知、加减和运用数量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想知道一个婴儿是如何成长为爱因斯坦的,我们就不能忽视婴儿对世界最初的认知。为了学习,我们需要某种实质性的东西作为基础,而数量感为婴儿提供了获得更高级数学能力的部分基础——那些追踪硬币并创造货币经济的能力、发展现代数学的能力,或者更加简单地说,找到冰箱深处那些丢失的啤酒的能力。
(翻译:牛欣祎)
(本文由《环球科学》杂志社供稿)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5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网络算命,危机四伏
有一种人,他们手上拿着易经或者算盘,桌子放着的罗盘或抽签,一脸高深莫测,嘴上说着一些很难懂的话,对着一些人侃侃而谈。
那些听话的人,大多是寻求帮助的,有的希望身体健康,有的寻求美好姻缘,有的渴望一夜暴富,总之是各有所求。
然后,这些说话奇怪的人,就会通过一些比如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理论,给对方作出一些判断和指引,“计算”出他们的“命运”。
所谓“算命”,大概就是如此。这些给别人命运指点江山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大师”“高人”。
从线下走到线上
小时候,老狐经常会看到这些“大师”“高人”,在大街上,或者在一些寺庙里,和寻求帮助者聊天,然后收取费用,有时也会售卖一些物品。
不过现在,要想听“大师”的见解,不用出门。只要打开手机,就能聆听“大师”各抒己见。
随着科技的发展,算命这门生意,也与时俱进,从线下走上线上。甚至“紧跟潮流”,打起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的“算盘”。
“免费在线测八字”“线上占卜问吉凶”等算命信息,充斥着各大社交平台和网站,甚至出现了“AI 智能免费算命”App。
阿里云就曾和一家叫做灵机文化的公司合作,开发姓名批命的网站。只要在网页输入自己的姓名和出生年月日,AI 风水大师就会对你的事业财运、婚姻家庭进行全方位测算。
不过,最受欢迎的算命方式,莫过于看脸算命。只要上传一张自己的照片,并支付一定费用,通过“AI 智能人脸看相”,利用“大数据”算法,就能预测生老病死。
一些算命 App 还会进行“远程算命”,”直播算命“。某些视频网站,热门的算命占卜视频点击量就超过了 200 万次。
这些线上算命,不仅算命方式紧跟潮流,收费也是与时俱进。
线上的算命大师,聊天都是按时收费,每次收费 200 到 1000 元不等。
在电商平台,会有很多“大师“算命,价格大概是 30 - 2000 元不等。最受欢迎的“大师“,一个月就有超过 5 万单的生意,收入每月至少有 150 万。
“大师”们还会销售各种“转运”物品,比如各种饰品和讲述运程的书籍,有的大师还会开设一些授课业务,课程价格在千元到万元不等。
线上算命的盈利模式,绝不仅仅止于“大师解惑”这么简单。在互联网的土壤下,线上算命平台对于消费心理的把握,超出人们的想象,收入也水涨船高。
另外,可能很多人会以为,现在去算命的,是我们的父母辈或者是爷爷辈。殊不知,现在寻求网络算命的用户,很多都是 90 后甚至是 00 后。
有的年轻求职者,因为公司的“卦象”与自己“不合”,明明拿到 OFFER,也主动放弃。
也有游戏玩家,找“大师”给自己的账号估算注册时间和初始段位,从而快速升上王者。
算命,不仅走向线上,用户也走向年轻化。
两步速成“大师”
大师们的所谓的“神机妙算”,其实是掌握了一定的话术和心理测试。
在这里,老狐教给小伙伴们两个方法,让小伙伴们可以快速成为“算命大师。”
首先,“大师”通常会利用人们心里的“ 巴纳姆效应“,达到让对方信服的效果。
所谓“巴纳姆效应”,就是把模糊笼统、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的描述,当作对自己量身定制描述:
“很多时候你会自己独立思考,若别人的说法与你的思考结果不一致,你有可能不会接受“
“对别人太过坦诚地坦白自己,你觉得这样做并不明智。”
“在一些重要时刻,你往往会怀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确的决定。”
这种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心理,经过“大师”的神神叨叨,就显得让人信服。
成为“大师高人”的第二种方法,就是“虹式话术”,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覆盖所有的可能性:
“有时候,你会显得外向开朗、乐于社交;但有的时候,又会显得内向矜持、不事张扬”
“有时候,你希望能独立思考,有时候又希望聆听别人的意见。“
说话的时候,语气要显得很神秘,表情要高深莫测。
老狐之前就试了一下,果然把狐妹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成为“大师”,竟然如此简单?
问题来了,既然成为“大师”如此简单,那些跟你沟通的所谓“大师“,水平就很成问题。
有了线上的伪装,用户根本无法知道网络的另一端,是真“大师”还是“假大师”。
有的“大师”可能是有名之士,有的“大师”可能不学无术,有的“大师”还可能是由数人组成的小组织。
这些由数人组成的小组织,根本不是什么“大师”,而是团伙。
名为“算命”,实为
随着网络算命的兴起,相关的网络也是此起彼伏。
几年前,新浪微博大 V 账号“看相禅师”曾坐拥 1200 多万粉丝,经常在微博上发布运势解析,受到粉丝推崇。
殊不知,这个所谓的“大师”,其实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团伙。
他们打着文化传媒公司的幌子,通过“看相禅师”等微博大 V 号广发热点评论,再利用微信号冒充“大师”行骗,屡屡得手。
无独有偶,重庆两江新区警方也打掉一个以网络算命为幌子,采取看手相、卖“消灾祈福”产品等方式,在网上实施的团伙,金额达2400 余万元。
这些网络算命骗局,往往团伙作案、组织架构严密。在专门进行“网络算命”的文化传媒公司中,团伙成员上岗前,需进行话术培训。
更夸张的是,这些公司每天还要考勤打卡,定期组织开展视频会议等,采取“商业化考核运作”模式。
这些团伙会包装一个“大师”身份,通过网络平台散布所谓“免费”的算命服务。
一旦有客户前来咨询,这些”大师“便通过培训“话术”,骗取客户的信任,成功获取客户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信息。
接下来,”大师”会告诉客户,不久后会有“不祥预兆”甚至“血光之灾”,等到客户为自己的命运担忧时,“大师”就会坐地起价,收取高额费用。
客户此时已成惊弓之鸟,就算心里有些许不愿,最终还是乖乖交钱。至于客户的个人信息,“大师”则会将其泄露变卖,获取收益。
为应对现在越演越烈的网络算命,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法律。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 5 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扬封建迷信。
我国刑法第 266 条明确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罪。
要根治网络算命骗局,需要从网络平台主体下功夫,让这些不法分子没有生存的空间。
另外,老狐认为,我们也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算命这种活动,大多来自于人们对未知生活的不确定感、以及对风险的焦虑感。
可是,我们往往是“想得太多,做得却很少”,很多“算命大师“,就是抓住这种心理,进行。
正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人生没有捷径,踏踏实实地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一把,才是最好的精神寄托。
参考资料:
腾讯创业:互联网算命生意乱象:00 后装大师,咨询每小时千元,兜售物品上万
i 黑马:网络“算命”里到底有多大的生意?
AI 财经社:互联网算命,疯狂割韭菜
法制生活报:网络算命“大师”,换了“马甲”还是骗子
编辑:陈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