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两人是否合适,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有书君说
当戏剧天才莎士比亚在欧洲奏响人文主义赞歌,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国,也诞生了一位人文主义先驱,汤显祖。
他以绝世才情抗争封建礼教,写出传世戏剧《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作品并称“临川四梦”。
汤显祖自述:“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牡丹亭》的爱情故事。
由生而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南安太守府上,年近六旬的教书先生陈最良,正用最刻板的方式教授着《诗经·关雎》。
而才貌双全的太守千金杜丽娘,却读懂了老师言外、诗文之中的知慕少艾。
原来娴静美丽的女子,会受到翩翩君子的追求。原来人可以有一种特殊而浓烈的情感,构建出世间的美丽风光。
当情思初萌的丽娘,被丫鬟春香带进后花园中,园中景致深深惊艳了十六岁的丽娘,她不仅幽幽叹道: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她竟从来不知,世间有春色如许。
繁花似锦的安宁,烟雨蒙蒙的意境,被深闺阻隔之人,辜负了所有美好韶光。
杜丽娘舞台形象
百年之后,痴情人曹雪芹作《石头记》,写到一位才貌绝世的深闺女子林黛玉。
她偶然听见戏子唱《牡丹亭》曲,因“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而“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不久后写下凄绝婉转的千古诗篇《葬花吟》。
丽娘因满园春色而发现年华美好,黛玉因戏中人的幽叹而感伤自己凄美的生命。
这一出《惊梦》(《牡丹亭》第十出,是全篇重头戏),不仅惊醒了戏中丽娘,更惊醒了千千万万受到封建礼教约束的深闺女子。
她们被困在“三从四德”“门当户对”“相夫教子”的狭小世界之中,第一次知道自己是“如花美眷”,青春是“似水流年”。
对生命有了全新领悟的丽娘,在迷人春景中做了一场幽梦。
梦中一位丰姿俊妍的书生,折下一株柳枝要她作诗,又与她说了几句伤心话,抱着她转过芍药栏,在那牡丹亭畔,共赴云雨。
深闺小姐的芳心春梦,直到如今看来,也是极为大胆的笔触。
而丽娘梦醒之后,还曾到园中寻梦,重温梦中缱绻。
她的生命不再因困于深闺而黯淡,她的生命因为对爱的渴望、对情的追求,而有了艳丽色彩。
可怜情深一往的丽娘寻梦不得,从此如痴如醉,一病不起。
临终之前,丽娘燃烧最后的生命,留下一幅自画像,让丫鬟春香将画埋于花园太湖石下。
又交待母亲将自己葬在花园一株梅树之下,就此离开人世。
丽娘为一场梦而情深意笃,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依然怀抱着对爱的期许,相信梦中人会来到这花园与她的画像相见。
而丽娘自始至终不知梦中少年姓甚名谁,不知梦中少年家世如何,更不知那少年是否存在世间。
可是这一切对她来说似乎都不重要,从她走入春色的那一刻起,她已经萌发了人间最纯粹的情。
世间真情,从来不为任何条件所限;世间真情,能带给人无与伦比的信念。
由死而生
丽娘用生命诠释了天上人间最极致的情感。而这世间竟然真的有一位少年,同她一般至性至情。
这少年曾梦见一位佳人,立于梅树下,说与他有姻缘之分。
从此以后,这位柳姓书生,更名为柳梦梅。
他梦中佳人便是丽娘,丽娘梦中的书生便是他。
丽娘过世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路过南安不幸落水,被丽娘的老师陈最良所救。
陈最良将柳梦梅带入丽娘墓地所在的梅花观借住,柳梦梅和丽娘在人间的情缘再次展开。
石小梅版本柳梦梅
柳梦梅在后花园的太湖石下,拾得了丽娘留下的小画。
他被画中女子惊艳,心地纯净的猜测,这是观音大士吗,这是月中嫦娥吗?若非如此,人间哪有这般容颜?
直到看见画中绝句,柳梦梅才逐渐相信这是人间女子妙手丹青。
一时之间痴恋起画中之人,他对画像叫着“美人,美人!姐姐,姐姐!”自此对画像“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赞之”。(出自《牡丹亭》第二十六出《玩真》)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对此批语道:
“人知梦是幻境,不知画境尤幻。梦则无影之形,画则无形之影。
丽娘梦里觅欢,春卿(柳梦梅表字春卿)画中索配,自是千古一对痴人。然不以为幻,幻便是真。”
“不以为幻,幻便是真”。所付出的真挚之情,从不虚幻。
情之伟大,便在于能够冲破人世间的一切阻隔。
没有门第之见,没有身份悬殊,超越生死,超越形体,毫无条件,毫无保留。
丽娘的魂魄被这声声痴情之音唤来,她感叹:
“生生死死为情多。奈情何!”
见到丽娘幽魂的柳梦梅,也曾心生疑虑。
但当他确认,眼前人是画中人,画中人是梦中人。既是他命中认定的妻子,他便不再害怕。
柳梦梅以一颗痴心,冲破了一切世俗顾虑,不畏生死,不惧鬼魂。
甚至冒着触犯《大明律》,要被斩首的风险,掘墓开棺,让丽娘起死回生。
二人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记里所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
情之至也
丽娘和柳梦梅都是至情之人。
一位因梦而病,因病而死,这份深情感动地府判官,竟能够获得重生之机。
一位因梦更名,因画而痴,这份深情,竟能唤回心爱之人,起死回生缔结婚姻。
礼教压抑、世俗诽谤,在这样的至情面前何堪一击。
故事的后来,丽娘的老师陈最良发现丽娘之墓被掘,遗体和借住的书生一起不翼而飞,他立即前往临安告诉丽娘的父亲。
恰逢金兵南侵,重回人间的丽娘牵挂临安任上的父母,请柳梦梅前去探望,并告知丽娘还魂的喜讯。
柳梦梅刚到杜府便被囚禁,若非他刚高中状元,已因盗墓之事身首异处。
即使丽娘站在父母面前,父亲杜宝仍然不相信还魂之说,更不承认此桩婚事。
最终闹到金銮殿上,皇帝亲自裁决,杜丽娘和柳梦梅才有情人终成眷属。
人间至情,跨越幻境,超越生死。
世俗的一切阻隔与束缚,也都会溃不成军。
一曲《牡丹亭》,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以华丽绝美的辞藻和曲折离奇的想象,呈现出世间最刻骨铭心之情。
▽
写出至深之情的汤显祖不禁发问,天下有情女子,还能有像丽娘这样的吗?
汤显祖或许不曾料到,世间痴情人多如许。
当时,《牡丹亭》一出,轰动深闺。
扬州女子金凤钿读《牡丹亭》而痴,写信给汤显祖,有“愿为才子妇”之句。临死留下遗言:
“我死,须以《牡丹亭》曲殉。”
娄江女子俞二娘酷嗜《牡丹亭》,感慨命运,“肠断而死”。
杭州女伶商小玲,在舞台上演出《寻梦》一折,唱至“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撕心裂肺,伤心而亡。
西湖才女冯小青为《牡丹亭》题诗云: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无数生活在封建礼教压抑之下的女子,将《牡丹亭》视为一生珍宝。
她们为深闺幽叹而自伤自怜,更为人间至情而悲伤落泪。
她们发现深情之心并不孤独,她们愿如曲中人勇敢追求真情、拥抱青春韶华,却不得不受困于世俗礼教、痛苦现实。
杜丽娘曾感慨出万千少女的心声: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一生之中,若能够像恋慕花草一般自由的爱恋一个人,若能够生死皆随自己心愿,没有身不由己,没有迫不得已,那么就是酸楚苦涩,也无怨无悔。
人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能够自由地走向心中所爱。
参考文献:
1.《牡丹亭》
2.《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
3.《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
4.《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5.《梅花草堂笔谈》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汤显祖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万历十九年(1591)目睹当时官僚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其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历史评价:
明代沈德符:“才情自足不朽。”
明代吕天成:“绝代奇才”,“千秋之词匠”。
明代王骥德:“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
1959年,田汉到江西临川拜访“汤家玉茗堂碑”,作诗:“杜丽如何朱丽叶,情深真已到梅根。何当丽句锁池馆,不让莎翁在故村。”
轶事典故:
爱情故事
《牡丹亭》已经上演了四百余年,汤显祖娓娓描述的爱情故事,征服了无数观众,尤其是那些情窦初开的青年。其中,最为典型的当数俞二娘(俞二姑)。用眼下的流行语来说,她是一位“超级粉丝”,与当今的追星族相比毫不逊色。
有一条为昆曲研究者奉若至宝的史料,记录在明人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里:“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词,未有所适。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苦韵,有痛于本词者……”俞二娘在读了《牡丹亭》以后,用蝇头小楷在剧本间作了许多批注,深感自己不如意的命运也像杜丽娘一样,终日郁郁寡欢,最后“断肠而死”。临终前从松开的纤手中滑落的,正是《牡丹亭》的初版戏本,而且“饱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写所见,出人意表”。汤显祖得知消息后,挥笔写下《哭娄江女子二首》:“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汤显祖逝世150年后,与他同为江西人的蒋士铨,写了一部《临川梦》。据日本学者青木正儿《中国近代戏曲史》记载,这部以剧作家汤显祖为主角的传奇分上下两卷,共20出。传奇中多次出现特殊人物俞二娘。例如第四出《想梦》,写俞二娘耽读《还魂记》,柳生和杜丽娘竟幻影现身。第十出《殉梦》,写俞二娘读《还魂记》断肠而死(这恐怕源于张大复的记载)。可是到了剧本的下卷,故事情节的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例如第十五出《寄曲》,写俞二娘死后20多年,她的乳母将俞二娘批点的《还魂记》送到了汤显祖手里。第十六出《访梦》,写俞二娘的亡魂打算拜访汤显祖,以此意诉之释尊。第十九出《说梦》,写汤显祖长子死而归天,与淳于棼、卢生、俞二娘、霍小玉(除俞二娘外均为汤显祖的剧中人)等人在天王前相会,论世事皆梦。最后一出,则写汤显祖在玉茗堂睡觉,睡神引俞二娘的灵魂进入汤显祖的梦中,与之相会。汤显祖感其知己。淳于棼、卢生、霍小玉等人也来见。玉茗花神传天王法旨迎众人入觉华宫。
创办书院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于万历十九年(1591)贬任徐闻典史。古代徐闻县民风好斗人皆轻生,汤显祖为了推广中原文明化土著之俗,其联合知县熊敏捐俸银在徐闻县城西门塘畔创办了一所“贵生书院”,教民知书识礼,认识生命的重要性而化其轻生之俗。并宣传“君子学道则爱人”、“天下之生皆当贵重”的人生哲理。汤显祖将书院的12间教室,分别命名为审问、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并在《徐文留别贵生书院》一文中道:“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汤显祖在教学上对弟子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扶理谈修,每日津津不厌。
通过汤显祖的教育和宣传,徐闻文风渐盛,科举盛行。清《王夫子宾兴》碑文曰:“自明义仍先生来徐闻建书院,而徐益知向学,当时沐其教者,辍魏科登赋仕,后先辉映,文风称极。”万历十九年(1591)至明末徐闻连年旱灾,民食不果腹,但人人向学,仍出了15名举人。明清两代徐闻多次修缮贵生书院,并订立了《院规条》,还拨出学田96石作为会科经费,可见汤学已经深入徐闻人心。汤显祖病逝的消息传至徐闻,徐闻县兴建了“汤公祠”,以此表达当地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