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不是阴历,传教士帮中国编制农历就是一个天大的无耻笑话
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但突然就甚嚣尘上了。原来,狼和狈沆瀣一气,筹谋数年,现在觉得火候差不多了,打算明抢。
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先有“很厚”平台的所谓旅美学者跳将出来,公然宣称农历是西方传教士送来的,是舶来品,是阴历,引发网上热议。
农历是阴历???农历明明是阴阳合历,好不好?连这点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吗?就这水平?
至于说是传教士带来农历,这就更扯淡了,但别人不管,大有一窝蜂而上、指鹿为马造成既定事实的观视感。
小英博物馆上阵
FIFA23也跳了出来,被网友发现暗戳戳地恶心人
迪斯尼也出来了,把Chinese New Year(英文简称CNY,中国春节),故意说成Lunar New Year Festival(农历春节)。
花旗国大使馆也不说中国春节,故意说“农历春节”,英文也是Lunar New Year,没有Chinese,没有中国的。
2022年虎年时,他们也故意玩双标,英文用Lunar New Year,但却称之为“韩国春节”。
至于网上为此摇旗呐喊的水军,那是一个接一个,一点儿也不少。毕竟,主子都一个个表态了,挣吃食的怎么会少呢?
一起来看看“西方传教士为中国带来农历”这种无耻谎言是如何诞生的。
最近几年来,网上流传着一种“貌似很有道理”的说法:现行“农历”乃是明清之际来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编制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还搬出了CCTV10的探索发现节目来背书。
2009年,百度贴吧“明朝吧”中有人发起了一个讨论:中国现行的农历真的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发明的吗?
该发起人如是写道:
“一直惊叹于我国现行的农历,觉得很精确。曾经以为这是几千年朴素的劳动人民在劳动耕作过程中对地球运行、气候变迁的经验总结,结果直到刚才看了CCTV10的探索发现,才知道目前现行的农历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传教士修订的。”
2014年4月27号,“汤若望与中国农历”的博文出现,副标题为“中国农历是汤若望编著——你不可不知道的事情”。
蹊跷的是,文章第一句话便似曾相识:
“一直惊叹于我国现行的农历,觉得很精确。曾经以为这是几千年朴素的劳动人民在劳动耕作过程中对地球运行、气候变迁的经验总结,结果直到昨晚看了CCTV10的探索发现,才知道目前现行的农历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传教士编著的。”
随后,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发明了农历的说法不胫而走,甚嚣尘上,愈演愈烈。
通过溯源可知,2009年那篇第一次发了没什么反响、然后2014年又接着重发的稿子,其说法引用了央视十套“探索·发现”频道播出过一部片子,名曰“他与帝国同行——汤若望神父”。
该片错漏百出,末尾处打出了这么一句解说词:
“公元1679年,由汤若望编纂的《时宪历》重新开始推行,一直沿用到今天。这就是和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都有着密切联系的农历。”
应该说,这便是上述言论“西方传教士编制农历、创造农历、发明农历”的出处。
那么,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
明显是错误的,而且错得很离谱,连基本的常识都不顾、连基本的脸面都不要了。
以下,笔者列出基本事实与证据,来驳斥这种故意混淆视听的无耻谎言。
1、欧洲天文台
汤若望于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抵达澳门,在中国生活47年。
欧洲最早的巴黎天文台1667年始建,1671年才完工,首任台长是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卡西尼。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是于1675年8月10日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的皇家格林尼治花园奠基,开始建设,若干年后才竣工,又若干年后,天文观测设备到位,才开始使用。
也就是说,汤若望来华时,欧洲连个天文台的影子都没有。而在上述两大天文台建立之前,西人没有系统的书面文字,没有一代代的天文观测数据,甚至没有天文台和相关设施,连仰观天象的习惯都没有。敢问,汤若望编制历法的储备知识从何而来?从天下掉下来吗?
2、汤若望没有太多真才实学
朱载堉在天文学上也有很高造诣。他曾上书皇帝,进献《圣寿万年历》、《律历融通》二书,提请更改常出差错的《大统历》,得到皇帝应允。
邢云路是明末著名天文学家,曾参加两次改历运动(1595年和1610年)。朱载堉为其著作作序,并称自己与邢“面讲古今历事,夜深忘倦”,邢“摘历史紧要处问难”,朱“于灯下步算以答”,二人“携手散步中庭,仰窥玄象。”
而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没有太多真才实学,其供职之处是占星台,并非其吹嘘的天文台、司天台。这个传教士无耻至极,在明朝灭亡后,窃取了当时邢云路、朱载堉的成果,以及参与编撰的《崇祯历书》献给了满清统治者,从而获得青睐,有资格随意进出禁中,甚至被孝庄尊称为“爷爷”,一时手眼通天。
李亮在《被“遗漏”的交食——传教士对崇祯改历时期交食记录的选择性删除》一文别指出:传教士南怀仁、汤若望等人100多年来,把持华夏钦天监篡改天文数据,欺骗朝堂,行径十分卑劣。
南怀仁的自叙(详见《传教士盗取中华文明颠倒世界历史》),一不小心就暴露了其真实嘴脸:
“即便是欧洲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的表格和计算常常都会出现与实际观测到的天象之间的巨大差异……
正是由于上帝格外的恩惠,在中国人把我们的天文学和计算同天体运动进行比较的这么多年中,竟然没有发现有丝毫的差池……
这是因为神的仁慈掩盖了任何可能的误差;通过观测者的粗心、阴云或者上天对我们某种类似的骄纵,因为它要让一切朝有利于我们宗教的方向发展。”
搞笑的是,汤若望在明朝著述颇丰(托名之作),参与编写翻译的著作就有《远镜说》《主制群征》《坤舆格致》《浑天仪说》五卷、《西洋测日历》一卷、《民历补注释惑》一卷、《大测》二卷、《星图》八幅、《恒星表》五卷、《交食历指》七卷、《测食说》二卷、《测天约说》二卷、《新法历引》一卷、《历法西传》、《主制群徵》二卷、《古今交食考》一卷、《学历小辩》一卷、《恒星出没》、《交食表》等等,实际上其中涉及天文历法的,基本上全都包含在《崇祯历书》内,或与《崇祯历书》有关。
然而,在满清治下,从1644年到1663年,汤若望居然一本书都没有写出来,再也没有任何创造性的著述。
羽陵在《1629年,当中国面对西方科学》中写道:
“汤若望保存了明末刊行《崇祯历书》的雕版,并献给了清政府。且当时清政府迫切期望一部新历法来印证其天命所归,汤若望对《崇祯历书》作了删改和修订,顺治亲笔题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崇祯历书》终于得以另一个面目颁行于世。
但汤若望最终因为这部历法获罪入狱,几乎遭磔刑(被孝庄救下,新帝登基,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不久病死了,即所谓‘历狱’。”
汤若望又千金求购回回历(回回历基础是授时历),并以此为契机,对《崇祯历书》进行删改修订,被顺治亲笔题名为“西洋新法历书”,但他水平太差了,以致于给自己埋了颗雷而浑然不知,后来被发现修订后的历法“具大不合”,且在涉及荣亲王安葬日期一事上,不用正五行、反用洪范五行,因此触了皇家逆鳞,犯下大错,牵连一众官员连带亲人俱被斩首。
有判词为证:
“天佑皇上历祚无疆,而汤若望止进二百年历,具大不合,其选择荣亲王葬期,汤若望等不用正五行,反用洪范五行,山向、年月俱犯忌杀。事犯重大,拟钦天监正汤若望、刻漏科,杜正预、五品挈壶下上,杨宏量,历科李祖白、春官正宋可成、秋官正宋发、东官正朱充显、申官正刘有泰等皆凌迟处死。已故刘有庆子,刘必远、贾琦子,贾文郁、宋可成子,宋哲、李祖白子,李实、汤若望义子,潘尽孝等,俱斩,立诀!”
印度著名学者潘尼迦(K. M. Panikkar, 1895—1963)批评说:
“……耶稣会士在中国的影响被大大夸张了,他们的‘科学贡献’是不确实的。我们应该记住:耶稣会士汤若望被任命的工作是在‘占星台’,却被称之为‘天文学’;从严格意义上将,这不是科学。……汤若望(报告)是不诚实、不道德的。”
3、“农历”的真实由来:现行农历出自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与汤若望等传教士更没有半毛钱关系。
据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石云里介绍,他原本以为“西方传教士发明编制农历”是一个不屑一顾的问题,然而,令他感到震惊的是,他居然在一个国际会议的主旨演讲中居然也听到了类似的说法,而且现场在座的一两百位与会者竟然无人起来质证。
为此,石云里教授不得不临时跑题,在自己的报告中对此做了一番辩驳和解释。
石云里教授明确表示:
“农历”主要指按照传统格式编制和印发的民用历书。其内容除了年月日和(二十四)节气等核心的日期信息外,还包含有逐日列出的“每日宜忌”等附加内容,以供择日使用。
这种不用多说,用咱们老百姓能理解的通俗语言来讲,就是老黄历。哟,传教士也懂老黄历?
按照华夏传统,每年过年之前,全国各地会有大量的老黄历上市,但南北却有些不同流派。北方谓之黄历,喜大普奔、喜气洋洋的格式,而岭南一般使用香港沿袭下来的流派,是红绿纸的(也有多色的,不过一般认为是新派,不太正宗),通常用作择日、水牛预示旱涝等等。香港的黄历卖到台湾省去后,当地又赋予这种黄历一个新的名称,即“通书”(讳读作《通胜日历》)。
其样式如下:
老黄历还有另一种形式,名曰流年运势,例如,“2023流年运势”“卯年流年运势”等等。为了彰显可靠、行销方便,往往会在名称前冠以“香港某某名家”的头衔。这种黄历附带内容也很多,包括药方、器物保养、养殖、巫术、武术、占卜(蓍草、铜钱、圣杯)、六十甲子生肖图、八字五柱、命理改名、紫微斗数、称骨等等,不一而足。
西方传教士汤若望等人懂堪舆风水、懂八字五柱、命理改名、紫微斗数,懂药方,懂器物保养?
如果真懂堪舆风水,还会在选皇陵时出现差错,硬生生把自己害死,还连累一大帮人被斩首吗?
根据石云里教授的介绍,在皇朝时期,这种历书一般会有一个专用的名字。例如,在清朝,这种历书最初名为《某某年时宪历》。从乾隆朝开始,为了避皇帝的名讳(弘历),又改名《某某年时宪书》。
至时期,每年仍然会印发这种民用历书,但印刷和发行早已突破政府专营的限制,为适应市场的需要,历书的形式和名称也变得多式多样,便有了南北各流派的区别。不过,这些历书依然会沿用清代历书命名的一些习惯,例如,将其称为《时宪书》、《某某年农历通书》。
民间俗称农历为“阴历”,其实是广为流传的谬称。
阴历的特征是:只考虑月相的周期性变化,而不考虑回归年长度。月份与季节无关,不设置闰月,新年可以出现在四季的任何时候。比如,《伊斯兰教历》就是一种阴历。
而现代通用的“农历”是阴阳合历,其中的月份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周期(朔望月)来排的,属于阴历,但年份则是根据太阳运动的回归年周期来排的,直接体现回归年周期的就是二十四节气。
现行农历版本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节气和朔望的时间计算以东经 120 度标准时(北京时间为准),执行的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33661-2017《农历的编算和颁行》,所以也可以称作《标准农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符合朔望月。
自唐代以来,农历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年、历月,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
上古时代,曾将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谓之“十三月”。秦汉时期则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为“后九月”。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安置在一年中不包含中气的月份来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今天中国仍沿用着这个规定。
4、朝鲜的真实历史:使用华夏历法,沿袭华夏习俗,但会有些许不同
“朝鲜”国号在历史上大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李氏朝鲜。
箕子为商纣王之叔父,因贤德人品可与比干、微子齐名。周武王封箕子为朝鲜侯,封地大致位于现今朝鲜半岛地区及中国辽东部分区域。
《诗传旁通》:“箕子朝鲜之域,与辽阳壤地相接,然此亦槩言之,地形如犬牙相入,故不截然整齐也。”
《高丽史》:“商封箕子于朝鲜,是为后朝鲜。逮四十一代孙准时,有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余人来夺准地都于王险城,(险一作俭即平壤)是为卫满朝鲜。
根据《殊域周咨录》卷之一记载:
“朝鲜,周封箕子于此,同三恪不臣。《朝鲜》云者,以其在东,取朝日鲜明之义也。秦属辽东。汉初,燕人卫满据其地;武帝平之,置真蕃、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汉末,公孙度开府行牧事于辽东,并有其地,三传而为魏所灭。
晋永嘉之乱,扶余别种酋长高琏入据其地,称高丽王,居平壤城,始列化外。唐征高丽,拔平壤,置安东都护府。其国东徙,距鸭绿江千余里。
五代唐时,王建代高氏,辟地益广,并古新罗、百济而为一,建都松岳,以平壤为西京;其后子孙遣使朝贡于宋,亦常朝贡辽、金;历四百余年,其主未始易姓。元至元中,西京内属,置东宁路总管府,画慈岭为界。”
箕子朝鲜享国九百余年,后被西汉初期逃亡而来燕国人卫满所窃。卫满到达朝鲜后积蓄势力,驱逐国君箕准,自立为国君,后为汉武帝平之,置为乐浪、临屯等四郡。唐征高丽,又置安东都护府。
注意,箕子朝鲜三恪不臣后,便以其在东,取“朝日鲜明”之义,——后来,小日子窃取了这个思路,又抄袭大明旗帜(有白底红日旗),与孟加拉、帕劳一起,各自弄出了自己的国旗。
明洪武二年,正月,国主王颛上表贺即位,遣使来贡,明太祖朱元璋赐予金印,并赐“大统历”,仍封其为高丽国王。
根据《朝鲜赋》记载:
“本朝洪武廿五年,高丽国王王瑶昏迷多杀,失众心,国人乃共推门下侍郎李成桂权知国事。遣其国知密直司事赵胖来请命。后成桂更名旦,且以易国号上请。上曰「东夷之号惟‘朝鲜’最美且久」,诏改曰朝鲜。既得命,遂迁都今汉城府,以此为留都云。”
高丽末年,时任高丽国王王瑶昏迷多杀,失去民心,被众人推举权知国事的门下侍郎李成桂趁机发动了“威化岛回军”军事,推翻王氏高丽,明朝选赐国号复为“朝鲜”,是为“李氏朝鲜”。
当中国颁布《时宪历》后,李氏朝鲜也引入此历。
根据朝鲜王朝实录《孝宗大王实录》记载:
“癸酉/观象监启曰: ‘时宪历出来后, 以我国新造历考准,则北京节气、时刻,与时宪单历,一一相合,我国单历, 与时宪历中, 各省横看, 朝鲜节气、时刻, 亦皆相合, 虽有些少换次之处, 而亦非差违。自甲午年, 一依新法, 推算印行为当。且历法已过改宪之节, 而三百年来, 无造历之人, 因循至今, 今之改历, 正当其时。我国之传学, 事势甚难, 而日官金尚范还自北京, 累朔推算, 幸而得之, 非但术业通明, 且有竭心成就之功。 其时同事译官李点, 亦多之劳, 似当有论赏之典矣。’命金尙范加资, 李点赐物。”
由此可见,朝鲜根本没有造历之人,一直使用的是中国历法,大统历如此,时宪历亦是如此。所以,韩国所谓的农历新年,理所当然就是中国的农历新年。
朝鲜深受华夏影响,过年会吃饺子、会吃年糕,也会贴春联。只是,朝鲜半岛的春联与满族的春联习俗一样,皆是白色。
《朝鲜赋》云:“我国家自庚寅癸巳而上通儒名士多于中国,故唐家以为君子之国,宋朝以为文物礼乐之邦,题本国使臣下马所曰: '小中华之馆。' ”
彼时,朝鲜为此沾沾自喜,还自诩为小中华。
5、华夏民族是世界唯一的天道民族,天文历法世代相传,且从未断绝
春秋以来,华夏便采用了十进制。
十天干是十进制的原型,乃为天数,十二地支则是地数。
时间分十二时辰,为什么叫小时?一个时辰太长,分为一半,故称小时。十二时辰对半均分,便有了24小时。
每小时用少(shào,15分,一刻)、半(30分,半小时)、太 (45分,三刻)分为四份,每份各有强、弱,共计十二份。少是一刻、15分,则“少弱”便不到一刻钟,定义为10分,“少强”比一刻多5分,是为20分。以此类推,一小时的十二个数,由此诞生。
数学来源于华夏天文观测,中国的天干地支是现代数学的始祖。
若没有天干,便没有十进制;
若没有地支,便没有小时、没有历法,人类世界将是一片混沌。
农历是阴阳合历,早在殷商便已经将二分二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订入历法,春秋战国到先秦时代已经完善到八节气,增加了四立,也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已经明确的订入华夏历法。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书是《夏小正》,以后历法不断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制定《太初历》时,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历法规则。
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太初历》。这部历法的显著特点是确立使用夏正建寅,确立使用无中气置闰之法则,自此之后中国历朝历代所颁布的历法版本,均为在此基础之上的算法修订,规则改动甚少,只有从平气平朔到定气定朔的改动,为了更符合天体运行,提升精确度。
从西汉《太初历》开始,农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完整的写入农历,详细划分成十二节令、十二中气,成为农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初时,农历曾使用帝王在位纪年和岁星纪年。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使用帝王年号纪年;从东汉时期开始,干支纪年同帝王年号纪年一并使用。
辛亥首义时,黄帝纪年成为最后一个被官方正式文件认可的农历纪年。
清宣统三年(1911年)岁次辛亥,是黄帝纪年四千六百零九年(黄帝纪年4609)岁次辛亥。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使用农历计算的。农历正月初一日的农历新年有个传统名称,谓之元旦,三年(1914 年)改称为“春节”,但民间习称之为过年、新年。但即便如此,春节也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古已有之。只是恢复采用了另外一个名称而已。
华夏历代历法从未断绝,一览如下:
古六历:《黄帝历》亦称《调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元始前2698 年~元始前 221 年)四分法数,亦即测定岁实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365.25 日)领先泰西(西方) 2652 年矣。当时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二分二至得到良好的观测确定。史称观象授时。
《颛顼历》:秦朝、西汉(元始前221 年~元始前 104 年)当时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备出现,订入历谱者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太初历》(三统历):西汉、新朝、东 汉(元始前 104 年~元始 84年)首创无中气置闰法则,二十四节气正式分为十二节令和十二中气,订入历谱。
《四分历》:东汉(元始 85 年~220 年)、曹魏 (220 年~236 年)、东吴(222年)、 蜀汉(221 年~263 年)。
《乾象历》:东吴 (223 年~280 年)。
《景初历》: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444 年)、北魏(398 年~451 年)
《元嘉历》:刘宋、南齐、南梁(445 年~509 年)发现定朔算法。
《大明历》:南梁、南陈(510 年~589 年)废除十九年七闰。
《三纪历》:后秦(384 年~517 年)
《玄始历》:北梁(412 年~439 年)、北魏 (452 年~522 年)
《正光历》:北魏(523 年~534 年)、东魏 (535 年~539 年)、西魏(535 年~556 年)、北周(556 年~565 年)
《兴和历》:东魏(540 年~550 年)
《天保历》:北齐(551 年~577 年)
《天和历》:北周(566 年~578 年)
《大象历》:北周(579 年~581 年)、隋朝 (581 年~583 年)
《开皇历》:隋(584 年~596 年)
《大业历》 :隋(597 年~618 年)
《皇极历》:作者刘焯,未被颁行,但首倡定气注历。明末西方传教士所谓的定气注历,华夏古人早在隋朝便已提出。
《戊寅元历》:唐朝(619 年~664 年)正式定朔注历。
《麟德历》:唐(665 年~728 年)正式废除闰周。改为定冬至,无中气置闰。
《大衍历》:唐(729 年~761 年)日月交食,五星行度的精准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五纪历》:唐(762 年~783 年)
《正元历》:唐(784 年~806 年)
《观象历》:唐(807 年~821 年)
《宣明历》:唐(822 年~892 年)
《崇玄历》:唐(893 年~907 年)、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 ~955 年)
《调元历》:后晋(939 年~943 年)、辽朝 (961 年~ 993 年)
《大明历》:辽(994 年~1125 年)
《钦天历》:后周(956 年~ 960 年)、北宋 (960 年~963 年)
《应天历》:北宋(963 年~981 年)
《乾元历》:北宋(981 年~1001 年)
《仪天历》:北宋(1001 年~1023 年)
《崇天历》:北宋(1024 年~1065 年;1068 年~1075 年)
《明天历》:北宋(1065 年~1068 年)
《奉元历》:北宋(1075 年~1093 年)沈括执掌司天台,访来民间盲人卫朴制,气朔交食五星疏,沈氏推托言历官世袭,责难卫朴无候簿校测,帝命卫修补后赐金遣返回乡。沈氏离职司天。此事对沈括产生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影响,导致其难以释怀,晚年妄言“十二气历”,妄议废除华夏千载之历法道统。
《观天历》:北宋(1094 年~1102 年)。
《占天历》:北宋(1103 年~1105 年)。
《纪元历》:北宋、南宋(1106 年~1135 年)。
《统元历》:南宋(1136 年~1167 年)。
《乾道历》:南宋(1168 年~1176 年)。
《淳熙历》:南宋(1177 年~1190 年)。
《会元历》:南宋(1191 年~1198 年)。
《统天历》:南宋(1199 年~1207 年)测定岁实为 365.2425 日,即便按西方伪史计算,也领先其329年。
《开禧历》:南宋(1208 年~1251 年)。
《淳佑历》:南宋(1252 年)。
《会天历》:南宋(1253 年~1270 年)。
《成天历》:南宋(1271 年~1276 年)。
《大明历》:金朝(1137 年~1181 年)。
《重修大明历》:金、元(1182 年~1280 年)。
《授时历》:元(1281 年~1367 年)依照《授时历经》。
《大统历》:大明(1368 年~1644 年),南明(1644 年~1683 年),清(1667 ~1670年)依照《大统历法通轨》。
《时宪历》:清(1645 年~1666 年;1671 年~1725 年)依据《西洋新法历书》(即被汤若望删改的《崇祯历书》)。
华夏历法之所以精确,还因为华夏历史上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四海测验,一次由唐朝张遂(一行)领衔,一次是元代郭守敬领衔。反观西人,可能什么是“四海测验”,为什么要搞“四海测验”都没弄清楚。
如果说春节都是别人的习俗的话,那么敢问,华夏古人过了几千年的春节是什么?
如果说是西方传教士不辞辛劳、远涉千山万水也要当个好人,给中国人民送来“农历”的话,那么敢问北宋的农历又是什么?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西方有吗???
[北宋] 晁补之 撰《济北晁先生鷄肋集》(四部丛刊景明本)卷第六十三 “卷第六十三”有云:“……又作农历一百二十卷,言耕织刍牧与凡种蓺养生备荒之事,较齐民要术尤密。”
尽是些魑魅魍魉,大过年的不安好心,其心可诛。
请诸位牢记一点,农历有二十四节气,而西方没有二十四节气,这是最好记的、最容易识破对方把戏要点!
最后,恭祝大家: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景星庆云,抬头见喜;
岁岁无虞,长乐永安;顺遂安泰,皆得所愿。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老话说:“人过七两,富贵来寻”,什么是“七两”?算算你是几两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老话说:“人过七两,富贵来寻”,什么是“七两”?看看你到了吧
老人常常说:“落地一声响!贵贱早生成”,大家听上去是不是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这不是迷神吗?其实,正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其中有一项叫称骨法,一个人骨骼重量越重越好,也就是说:“人过七两,富贵来寻”,我们来看看有什么说法。
1、怎样理解:“人过七两,富贵来寻”的说法
袁天罡,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唐朝初期,最著名的玄学家、天文学家、星象学家、相士等等。他与李淳风共同编写《推背图》,流传于世,广为流传。
民间赞誉:“名如皓月罩千秋,声似春雷震古今。”看来其绝非徒有虚名,确实有一定本领。而称骨算命法,就是袁天罡的杰作,操作方法非常简单,人人都能自查。
称骨法,是预测一个人未来富贵大小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进行对照和相加,得出一个重量,具体怎样操作呢?看完下面就明白了。
2、看看怎样测量一个人的重量。
我们上面谈到,就是根据一个人出生的时间确定,通过年月日时,四个数字相加即可知道重量。
一是查看年月日时的重量。我们知道,在流年之中,有六十花甲子,也就是采取天干地支计年法,比如今年是壬寅年,看看壬寅年对应的重量是多少。出生的月日,比较好查看,以农历出生即可,比如现在,正值农历九月,再看看是哪一天即可。
具体几点出生,也比较好查,过去采取十二地支对应时间,大家看看下图就明白了。
二是具体操作,比较简单。通过查找表格中的年月日时对应的重量,四个数字相加,就得出重量了,等得到了重量,你再查找对应的详细答案,就明白了!由于答案比较多,不再上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索即可。
3、看看超过七两的相关答案。
根据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进行数字相加,得出一个数字,就是一个人的骨骼重量,据了解,一个人骨骼重量越大越好,不信看看,达到七两的男女朋友答案,是这样说的。
先了解一下男朋友达到7两的答案,是这样说的。说:“此命推来福不轻,何须愁虑苦劳心;荣华富贵已天定,正笏垂绅拜紫宸”,看来就是富贵之人,大富大贵。
看看女朋友达到7两,有什么说法。是这样说:“本命推断喜气新,恰遇郎君金遂心,坤身来交正当运,富贵衣禄乐平生”。也是富贵有余,幸福花开。
老话说:“人过七两,富贵来寻”,相信大家已经学会简单的计算方法,明白其中的内涵了,准不准并不重要,大家全当一个生活乐趣,重在参考,好不好?
老话说:“人过七两,富贵来寻”,什么是“七两”?算算你是几两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老话说:“人过七两,富贵来寻”,什么是“七两”?看看你到了吧
老人常常说:“落地一声响!贵贱早生成”,大家听上去是不是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这不是迷神吗?其实,正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其中有一项叫称骨法,一个人骨骼重量越重越好,也就是说:“人过七两,富贵来寻”,我们来看看有什么说法。
1、怎样理解:“人过七两,富贵来寻”的说法
袁天罡,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唐朝初期,最著名的玄学家、天文学家、星象学家、相士等等。他与李淳风共同编写《推背图》,流传于世,广为流传。
民间赞誉:“名如皓月罩千秋,声似春雷震古今。”看来其绝非徒有虚名,确实有一定本领。而称骨算命法,就是袁天罡的杰作,操作方法非常简单,人人都能自查。
称骨法,是预测一个人未来富贵大小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进行对照和相加,得出一个重量,具体怎样操作呢?看完下面就明白了。
2、看看怎样测量一个人的重量。
我们上面谈到,就是根据一个人出生的时间确定,通过年月日时,四个数字相加即可知道重量。
一是查看年月日时的重量。我们知道,在流年之中,有六十花甲子,也就是采取天干地支计年法,比如今年是壬寅年,看看壬寅年对应的重量是多少。出生的月日,比较好查看,以农历出生即可,比如现在,正值农历九月,再看看是哪一天即可。
具体几点出生,也比较好查,过去采取十二地支对应时间,大家看看下图就明白了。
二是具体操作,比较简单。通过查找表格中的年月日时对应的重量,四个数字相加,就得出重量了,等得到了重量,你再查找对应的详细答案,就明白了!由于答案比较多,不再上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索即可。
3、看看超过七两的相关答案。
根据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进行数字相加,得出一个数字,就是一个人的骨骼重量,据了解,一个人骨骼重量越大越好,不信看看,达到七两的男女朋友答案,是这样说的。
先了解一下男朋友达到7两的答案,是这样说的。说:“此命推来福不轻,何须愁虑苦劳心;荣华富贵已天定,正笏垂绅拜紫宸”,看来就是富贵之人,大富大贵。
看看女朋友达到7两,有什么说法。是这样说:“本命推断喜气新,恰遇郎君金遂心,坤身来交正当运,富贵衣禄乐平生”。也是富贵有余,幸福花开。
老话说:“人过七两,富贵来寻”,相信大家已经学会简单的计算方法,明白其中的内涵了,准不准并不重要,大家全当一个生活乐趣,重在参考,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