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仪天下的贤后:唐长孙皇后
母仪天下的贤后:长孙皇后
唐长孙皇后长孙皇后,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薨。谥号文德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侍奉公婆,相夫教子。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登基,长孙王妃成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坤载万物”的预言。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閒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緻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像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治理国家大事。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对她十分器重,常与她谈起一些国家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很有见地,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瞭解了。”
大臣魏征以敢于进谏闻名,常对太宗的不当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指出,併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一次,唐太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羣护卫近臣,要到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瞭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坚持出遊,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气愤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问明瞭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纔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
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掌管宫中财物的人员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功勳,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讬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佈列朝廷,以成一家之像,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鑑。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纔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加倍。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长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回宫后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讚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髮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此后,长孙皇后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为国。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羣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衆人听了都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弥留之际长孙皇后仍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悲痛不已的太宗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虽然在魏征的规谏下譭弃了,但其之后对长孙皇后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唏嘘。
长孙皇后能够严谨的遵循并实践天地神明传承于世人的道德规范,温柔敦厚,善良贤淑,通情达理,相夫教子,不仅赢得了丈夫的尊重,更赢得了后世敬仰,因此被尊为千古贤后,更是传统女性的典范。
母仪天下的贤后:唐长孙皇后
母仪天下的贤后:长孙皇后
唐长孙皇后长孙皇后,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薨。谥号文德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侍奉公婆,相夫教子。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登基,长孙王妃成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坤载万物”的预言。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閒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緻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像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治理国家大事。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对她十分器重,常与她谈起一些国家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很有见地,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瞭解了。”
大臣魏征以敢于进谏闻名,常对太宗的不当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指出,併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一次,唐太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羣护卫近臣,要到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瞭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坚持出遊,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气愤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问明瞭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纔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
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掌管宫中财物的人员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功勳,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讬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佈列朝廷,以成一家之像,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鑑。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纔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加倍。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长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回宫后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讚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髮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此后,长孙皇后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为国。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羣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衆人听了都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弥留之际长孙皇后仍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悲痛不已的太宗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虽然在魏征的规谏下譭弃了,但其之后对长孙皇后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唏嘘。
长孙皇后能够严谨的遵循并实践天地神明传承于世人的道德规范,温柔敦厚,善良贤淑,通情达理,相夫教子,不仅赢得了丈夫的尊重,更赢得了后世敬仰,因此被尊为千古贤后,更是传统女性的典范。
长孙皇后真的是“千古第一贤后”吗?我们都被李世民骗了
长孙皇后,唐朝宰相长孙无忌之妹,李世民的皇后。
在很多人的心里,长孙皇后是一个温柔美丽,善解人意,很完美的一位后宫女子。在史书里,她有着菩萨一般的心肠,她善待每位嫔妃,而且从来不争宠,还老想着为丈夫纳妾,所以有人说,长孙皇后在世时,是历朝历代后宫最为安定和谐的一个时期。
纵使史书说她万般好,总会有人看得到其中的端倪。真实的长孙皇后究竟是怎样的?
长孙氏在史书里的完美形象,得益于她的丈夫李世民。李世民篡改史书已经不是一个秘密,他在美化自己的同时,顺带着把长孙皇后也塑造成了“千古第一贤后”,愚弄了无数后人。
《旧唐书》中记载:“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猜忌滋甚。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长孙氏在李世民登上皇位前,扮演的是一个辅助李世民的角色。
李渊登基后,有了很多皇子,嫔妃们为了争宠,千方百计地讨好皇子们,而皇子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也都曲意承奉各位嫔妃。但偏偏李世民,心高气傲,从来不参与这些事,嫔妃和其他皇子们都对他心生猜忌。
这个时候,长孙氏站了出来,她四处讨好各位嫔妃和皇子,陪笑脸,送礼,这才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也就是“尽力弥缝,以存内助”。
“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玄武门之变当日,长孙氏亲自到场助阵,鼓舞士气。我们想一下,如果长孙氏真的贤良善良,满怀仁义道德,那么她是否应该劝诫自己的丈夫不要发动,不要逼迫父亲逊位和兄弟?
玄武门之变,骨肉相残,惨不忍睹。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先后被杀,尉迟恭一身血衣站在李渊面前,逼其退位;李世民则忙着占领长安和洛阳;而长孙氏负责稳住后宫,警告后妃们不得生事,否则格杀勿论。
结束后,长孙氏还监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妃子们,在专制下,她们完全失去了自由。如果不是李建成的正妃郑氏和女儿的墓志铭的相继出现,我们至今都还被蒙在鼓里。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长孙皇后是一个性格沉稳,缜密严谨的女人,她不断为丈夫谋取利益,甚至不惜以残害他人为代价。
从某种程度上说,长孙皇后和她的儿媳武则天十分相似,只不过当时的环境,没有让她多走出几步。
长孙皇后为何被称为完美帝妻?她的5句遗言,让其他皇后黯然失色
张居正曾评价李世民,宫外有贤臣良将辅佐,宫内有完美帝妻相助,外纳贤政,内听贤语,所以才有盛世贞观之治。这里对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评价颇高。泱泱中华史,对女子的记载不多,那些被史书记载的女子,要么是红颜祸水,要么是贡献较大。而长孙皇后,属于后者。
长孙皇后是名门之后,13岁时嫁给李渊的二世子李世民,二人一直相爱相守,传为历史佳话。对于李世民而言,大唐是他的事业,而结发妻子是他的爱情,长孙皇后同样是大唐盛世的缔造者。
李渊父子起兵自立后,李世民忙于事业,长孙皇后全力支持他。后来李世民大病不起,长孙皇后怀揣毒药,日夜相守。如果夫君病逝,她立即随他而去。作为她的哥哥,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重要谋臣,深受李氏父子信任,长孙皇后一直反对让哥哥担任要职,担心外戚作乱。
李世民登基后,心里有些苦闷会经常和长孙皇后倾诉,但是皇后从来不干涉国政。但是他善于劝谏丈夫,多次作为丈夫和大臣之间的缓冲。例如魏征事件,魏征本是前太子的降臣,耿直刚正,经常在大殿之上怒怼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退朝后,嘴里嘟囔:改日一定要找个理由把魏征杀掉。被妻子听到后,长孙皇后没有说话,她回去换上皇后正装,跪拜丈夫,李世民非常诧异,不理解为何突然行此大礼。长孙皇后谏言:“臣妾听说,君王圣明,臣子才会直谏;君王昏庸,无人敢当面言天子之过。魏征为人刚正,说明他所忠于的天子圣明,我难道不应该跪拜朝贺吗?”,李世民如醍醐灌顶,再也不为难魏征。
作为皇后,他协助李世民开创一代盛世。作为妻子和母亲,他贤惠仁厚,在后宫处事,简约朴素,并且谆谆教育子女要品行端正,禁忌骄奢妄为。
公元634年夏天,36岁的长孙皇后病情垂危,李世民准备大赦天下,为皇后积德,可是皇后哀求不允。从不信佛的李世民,无奈之下,请来了普光寺的高僧进宫为之祈福,皇后病愈。两年后,因生母病逝、李渊驾崩,多重丧事让这位皇后支撑不住,再度病重,李世民再次祈福,无力回天。
长孙皇后死前,交代5句遗言,感动古今。
第一句:愿皇上请回房大人。
这一条是关于国政的,当时房玄龄受到贬谪,一代宰相免职归家。但是房玄龄一生兢兢业业,从李世民起兵一直跟随,是缔造唐朝的最大功臣之一,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交代此语。说明她心系社稷,希望在她去后,能有像房玄龄一样的众臣继续辅佐丈夫。
第二句:不可厚待长孙家族。
这一条是关于娘家的。长孙皇后深知汉朝吕雉和霍光等外戚之祸,最后都是惨遭灭族之灾。为了大唐江山和娘家人的长久之计,他希望长孙家族能够更加平凡,不要因为他是皇后,而得到过分的权利。
第三句:朴素安葬,不要过分陪葬。
这一条是关于自己的。长孙皇后认为,人活着的对百姓要有所作为,死后不能让百姓再受牵连,更不能因为她的陵寝而大兴土木,劳役大众。也不能殉葬贵重财物,减轻百姓负担。只需要极其简朴的葬礼,日常使用的东西作为陪葬即可。
第四句:亲贤臣,远奸佞,听谏语,堵谗言。减劳役,停狩猎。
这是一条关于唐太宗为君为政的建议,一个女子有如此见识和胸怀,很令后人佩服。尤其是建议丈夫减少劳役,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减少狩猎,还大自然和谐的环境。放在唐朝,一般的政治家也没有如此远见。
第五句:让身在外地的子女不必因她去世而返回长安,避免过度伤悲。
这一条是对子女的。可见长孙皇后之超脱,一个母亲关心爱护子女理所当然,但是她自己的离去,不愿意让长安之外的孩子们单独跑一趟,避免子女舟车劳顿,过度悲伤。是一个做母亲的最后的遗嘱。
说完这5条后,她溘然长逝。李世民在床边早已泣不成声,满脸热泪。
长孙皇后死后,这5条遗言除了第三条外,唐太宗全部听取。并且把帝3条作为唐朝的祖制,所以唐朝创立了皇室以山为陵,不再另建陵寝的先河。7年后,长子李承乾谋反,有人建议杀之,李世民犹豫不决,念及太子生母长孙皇后,不忍杀子,决定把李承乾贬为庶人,流放西南。然后立长孙皇后的三子李治为皇嗣,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纵观古今,中国历史上不缺干涉朝政,政治能力突出的太后,但是作为皇后有如长孙皇后这般贤德的,没有第二个。长孙皇后是后世评价中,比较完美的帝妻,唐太宗临终前,交代李治,要和长孙皇后合葬。
互动问题:长孙皇后一共陪伴李世民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