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究竟牛掰在哪里?为什么慈安、六王爷甚至皇帝都搞不过她
当慈禧还不是慈禧,她只是兰贵人之际,她的世界,和历史上所有的后宫女人一样,唯有一道亮光,那就是大清皇帝的垂青。
关于这件事,各种演义和后妃小说渲染得比较厉害,譬如《清宫十三朝演义》,说她一进宫,便懂得设计自己的前程,先是把自己所住的地方,收拾得清洁幽静,真是红尘飞不到,世外小桃源。其次呢,又没日没夜学起书画来,不到几天,居然写得一手好赵体草字,画得一手好恽派兰竹。于是便画了许多窗心儿,上面题着恭楷的诗句,把屋子里的窗心,一齐换过,又在院子里种下四季兰花。凡是到她院子里去的,一踏进门,便觉芬芳触鼻,清雅怡神——如此辛辛苦苦收拾着屋子,自有她的深心在里面。那就是到了夏天,终有一天圣驾临幸到此。那时万岁见了这个清洁地方,不由他不留恋。再者,看了那窗心上的字画儿,也不由他不注意到自己身上来。
这个自然是小说家言,实际上叶赫那拉氏在咸丰二年的二月选秀入宫,立马就赐号兰贵人。可见这是本来皇帝就要给她的,未必有这么多的巧心设计。而且写几笔书法,种点兰花就能吸引皇帝的注意,这个也太容易了。估计作者是看到她的兰贵人封号这个头衔,于是便想出了种种附会。
但民间小说有一点是靠谱的,那就是慈禧的发迹,确实与两个原因有关。头一个便是咸丰皇帝的懒惰,这家伙身为皇帝,居然懒到让自己的女人来帮着批阅奏章——这一点,便有点像前明的皇帝了,只不过前明是让太监帮忙,而他让妃子来罢了。但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妃子开始干预朝政、议论国事了。
另一个原因,则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叶赫那拉氏随咸丰帝逃往热河。这个时候,慈禧已经为皇帝生下他唯一的儿子载淳(即同治皇帝),一步步晋封到懿贵妃。也就是说,现在的皇帝最宠爱她,未来的皇帝依赖她,她的地位自然就越来越高,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她就有了骄扬跋扈的资本。
也就是这个时候,机会来了,咸丰帝说死就死,只活了31岁就驾崩了,这样的局面之下,6岁的同治小皇帝即位了,那么国事谁来处理?标准方案,便是顾命大臣负责帮衬,就好像当年多尔衮辅助小顺治、鳌拜四人辅助小康熙,其实是一模一样的。但是身处后宫的慈禧,却不甘心在后宫当一个咳瓜子的中年妇女,她拉拢了没脑子的皇后钮祜禄氏,拉拢了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一场宫廷,逮捕了八个顾命大臣。
这个时候,慈禧已经是坐在权力的最高峰,但她还需与钮祜禄氏、奕訢分享这一权力。而儿子同治帝长大之后,也必然要亲政。慈禧再贪权,也不至于害儿子,于是她让儿子给自己修复圆明园,给自己当养老场所,结果没想到,八字没一撇,十九岁的皇帝就得了天花死了——有人说慈禧为了揽权害死儿子,这个就有点不靠谱了。但随后年仅四岁的载湉被选定继承皇位,那就完全是慈禧想多揽几年大权了。数年之后,无心与她争权的慈安太后在45岁的年纪便突然死亡,说是脑溢血,其实基本上人们都认定是其所为。又过了三年,慈禧又将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所谓西宫时代,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可以这么讲,慈禧能独揽大权,第一确实有机缘的巧合,譬如男人早死、儿子也早死,这个应该不是她刻意而为。但另一方面,辅政八大臣的被捕、慈安的死、恭亲王的罢免、同治死后不立长君而非要立幼童不可,这四条,显然就是她的算计所致。至于有人言,慈禧对清朝的近代化也有所贡献,譬如洋务运动。我们在这里可以肯定地讲,换一个皇帝来做,也一样会做这件事,而且未必会做得比她差。如果皇帝不愿做,清朝则会提前结束,中华早日降临,也会做这件事。
咸丰皇帝生母孝全皇后是被婆婆毒死的?应该是被道光皇帝给气死的
咸丰皇帝生母——孝全皇后,32周岁就香消玉殒,野史中有说,是被她婆婆孝和皇后赐了毒酒,给毒死的。原因就是,这位比道光皇帝小了26岁的孝全皇后,太受道光皇帝的宠爱了,宠爱到,让孝和皇后这个当婆婆的,看着不舒服。
看了一些史料后,发现孝全皇后,极有可能是被丈夫道光皇帝给气死的。
01孝全皇后,钮祜禄氏,她刚进宫那会儿,道光皇帝对她的喜爱程度,确实是超出了别人好大一截。
道光二年(1822年)二月,孝全通过八旗选秀,直接就被道光皇帝册封为“全嫔”,而其他3位同时被选中的秀女,才只被封了贵人而已。以往选中的八旗秀女,进宫的时候,大多只被封为贵人。当然,一开始就被封为“嫔”的,也不是说一个都没有,只是很少见而已。像慈安太后,刚进宫的时候就是“贞嫔”。
从道光皇帝赐给全嫔的这个“全”字,就可以看出,这位钮祜禄氏,在道光皇帝的眼中,那真是360度无死角。
根据《清皇室四谱》记载,这位全嫔出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月二十八日,与道光皇帝的大儿子奕纬,是同一年出生的,她也只比奕纬大1个多月,而比道光皇帝小了26岁。这简直就是嫁给了和她老爹一样大的男人。
全嫔是道光二年(1822年)十一月初二才进的宫,道光三年(1823年)二月二十二,不满15周岁的全嫔,就被封为了全妃,这距离她进宫也才3个多月而已。
当时与全嫔一起被晋封为妃的,还有和嫔。和嫔被封为妃,那是因为她是皇长子奕纬的亲妈,是道光皇帝潜邸里的老人。而全嫔呢,当时还什么贡献都没有呢。
道光四年(1824年)八月初十,道光又将全妃升为了全贵妃,这次倒是因为全妃怀孕了的缘故。全妃后来生下了一位公主,即11岁就因为得了天花而早夭的端顺固伦公主。
尽管全贵妃生下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儿,道光也没有减少对她的宠爱。道光六年(1826年)四月初六,全贵妃又生下了她和道光皇帝的第二个女儿,即后来的寿安固伦公主。
之后的几年,全贵妃都没有再生下孩子。反倒是在道光五年(1825年)三月入宫的静贵人博尔济吉特氏(即孝静皇后,恭亲王奕䜣的生母),在这几年不停地生下儿女。尤其是她接连在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道光九年(1829年)十一月,生下了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可惜,这2个儿子均不满周岁就早夭了,不过,静贵人还是因为生下儿子而晋升为静妃。
到了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初九,全贵妃终于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奕詝(zhǔ)。
咸丰皇帝奕詝是道光皇帝的第4个儿子。前面提到过,静妃生的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早就夭折。而皇长子奕纬,也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四月十二日,因病去世,年仅23周岁。所以,全贵妃生的这个皇四子奕詝,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长子,他的出生,对于道光皇帝来说,可说是意义重大。
有人会问了,全贵妃距离上一次生育,中间隔了4年,是不是因为这几年她不受宠了?
从后面道光皇帝的表现来看,真不是因为全贵妃这些年失宠了,很有可能是她的身体不好。
根据《清宫医案》中记载,道光三年(1823年)十二月初二,全妃有“半产之症”,也就是怀孕3个月以上而流产。
本日,张永清、王泽溥、郝进喜请得全妃脉息缓涩、系居经三个月,湿热伤于荣分,半产之症。以致腹胁疼痛,恶露先行。今议用生化汤调理。
——《清宫医案研究》
从医案上看,全贵妃有居经(月经三个月来一次)的情况,这也不太利于她怀上孩子。
全贵妃本身底子就不好,又加上,结婚年龄太小。她进宫的时候,只有14周岁;第一次怀孕,也只有15周岁。还没有完全长成熟,就怀孕,势必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更何况,她第一次流产之后,过了半年左右就又怀上了,这个时候身体是不是完全恢复了都很难说。
02有人会说了,道光皇帝给予全贵妃的待遇如此优渥,是因为她姓钮祜禄,和道光皇帝的继母孝和皇后钮祜禄氏,是一个姓。
全贵妃虽然和皇太后一样都姓钮祜禄,但却不是一个家族的。皇太后(孝和皇后)来自镶黄旗钮祜禄,而全妃则是正红旗钮祜禄,根本是一点亲戚都搭不上。反倒是道光皇帝的那个祥妃钮祜禄氏,和道光的继母孝和皇后还有点沾亲带故,在辈分上,属于同族的堂姐妹关系。
这位祥妃和全贵妃是在同一天进宫的。祥妃入宫的时候只是一个贵人,可是,和全妃一样,刚进宫3个多月,她就得到晋封,成为祥嫔。只不过,祥妃的位份,始终都比全贵妃低一级。
祥妃和全贵妃生孩子的时间,也都是前后脚。道光五年(1825年),祥妃正月十三生下皇次女,全妃就在二月二十生下皇三女。而全贵妃刚生下皇四子奕詝后的第6天,祥妃就生下了皇五子奕誴(cóng)。
全妃当年只是因为怀孕了,就一下从妃成为贵妃,可是,对于生下了皇子的祥妃,道光皇帝却一点表示都没有。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到了道光十七年(1837年),祥妃突然被道光降为了贵人。连她生的皇五子奕誴,也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正月,被过继给了道光皇帝的弟弟——惇恪亲王绵恺,使其彻底和皇位无缘。
谕内阁。朕弟惇恪亲王绵恺,尚无承嗣之人。著将皇五子奕誴,过继与惇恪亲王为嗣,即袭封惇郡王。
——《清实录道光朝实录·卷之四百二十五》
道光十三年(1833年)四月二十九日,道光皇帝的皇后佟佳氏去世,谥曰孝慎皇后。孝慎皇后的百日大忌刚过去没多久,同年的八月十五日,道光就封全贵妃为全皇贵妃,并让她管理六宫事,也就是拥有了皇后的实权。
值得注意的是,在册封皇贵妃的诏书中,有“于明年十月举行册后典礼”这一句。也就是说,道光皇帝早就已经决定让全贵妃当皇后了,只是大行皇后才刚去世没多久,就这样册立新皇后,好像不太好,所以,先让全贵妃当个皇贵妃过渡一下,到第二年再封其为皇后。
癸丑。谕内阁。奉皇太后懿旨,全贵妃钮祜禄氏,著晋封为皇贵妃。一切服色车舆,俱著查照大清会典则例服用。并著摄六宫事,于明年十月举行册后典礼。各该衙门豫期查例具奏。
——《清实录道光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二》
要是论资排辈的话,比全贵妃资历老的,大有人在。例如,诞育了皇长子的和妃,以及在潜邸时就是侧福晋的富察氏(后来到死都只是恬嫔)。
如果论生育皇子功劳的话,全贵妃虽然诞育皇四子奕詝,可是,祥妃钮祜禄氏也诞有皇五子奕誴,静妃博尔济吉特氏诞有皇六子奕訢。
而且,要论出身的话,祥妃和静妃的家世,都比全贵妃要好。
可是,道光皇帝第一时间,还是将后位留给了全贵妃。可见,那时的孝全皇后在道光那里,还是不同的。
道光十四年(1834年)正月初一,全皇贵妃被封为皇后。十月十八日,举行了正式的册封礼。这一年,孝全皇后才只有26周岁。
03孝全皇后能让道光皇帝喜欢上,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道光皇帝对待后宫,算是比较苛刻的了。
一般皇帝如果对后宫某位嫔妃厌倦了,最多养着就是了。可是道光呢,却直接将她们“降职”。没有生下子女的被降职,还好理解成是KPI不达标,问题是,即便是生下子女的,也不能幸免。
例如,生下了皇五子奕誴(cóng)的祥妃,就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被降为了祥贵人;为道光生下了3个女儿的彤贵妃舒穆禄氏,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刚生下皇十女没几个月,就被降为了彤贵人。
后来有生下了3子1女的琳贵妃乌雅氏(光绪皇帝的亲奶奶),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进宫,之后没几个月,就从琳贵人被降为了秀常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又被复封为琳贵人,后来凭借生下了皇子,一直青云直上,成为了贵妃。
除了道光自身性格原因之外,或许是因为那会儿皇宫里缺钱,道光想着降降位份,就不用给那么高的“工资”了,伺候的宫女也可以减少些,这也算是有效节流了。
孝全皇后虽然没有被降位过,但是,自从她当上皇后之后,日子也开始不好过了。
孝全是道光十四年(1834年)十月正式被册立为皇后的,可是到了第2年二月,就因为没有将刘官女子犯错的事及时上报给道光皇帝,而吃了“通报批评”。
到了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二十四日,道光皇帝变本加厉,下旨说,今后除了四阿哥、四公主的事孝全皇后可以做主之外,其他任何大小事情,都要事先向他皇帝本人报批才行。皇后如果有什么交代下边办的事,也要先报到他那里,得到许可了,才可以去办。这等于是夺了孝全皇后摄六宫事的权力。
谕军机大臣等。传谕乾清宫内殿圆明园总管太监等知之。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嗣后无论官私大小事务,有应启知皇后者,除本宫四阿哥四公主事务外,其余俱著先行奏闻。皇后遇有交派事件,亦著具奏,候旨施行。如不遵者,一经破露,定将该总管太监,交内务府大臣从重治罪,决不宽贷。此旨著上书房、军机处、内务府、敬事房,各录一通,敬谨遵循,永为法守。
——《清实录道光朝实录·卷之三百二十三》
从道光皇帝“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的措辞来看,似乎是孝全皇后背着他,擅自做了什么决定,才导致道光皇帝夺了她的“管家权”。
原来电视剧里演的,后宫之事都是由皇后做主、皇帝都被蒙在鼓里,是假的啊。道光皇帝管理朝政大事不咋滴,管起后宫倒是很有一套啊。
但这次“通报批评”之后,孝全皇后就生了重病,住在圆明园的“湛静斋”里养病。很有可能,她是被道光皇帝的那道谕旨给气病了。身为皇后,被公开夺了权,那也太没面子了。同年八月,孝全皇后的病,居然严重到要皇太后和皇帝去探望的地步了。
上奉皇太后幸同乐园。进膳毕,幸湛静斋,视皇后疾。侍送皇太后还绮春园。
——《清实录道光朝实录·卷之三百二十五》
皇太后、皇帝去视疾,基本上就是病情严重到是去见最后一面了。不过,孝全皇后虽然身体不见好,但也没有马上咽气。到了第二年正月,即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初六,皇太后和皇帝又去探望皇后的病情。
丁酉。上诣绮春园问皇太后安。申刻,复诣绮春园,奉皇太后临视皇后疾。
——《清实录道光朝实录·卷之三百三十》
这一次是真的很严重了。果然,在正月十一这天丑刻,孝全皇后就病逝了,享年只有32周岁。
04孝全皇后去世百日之后,道光皇帝就册封静贵妃为皇贵妃。但是,静妃的地位也就到此为止了。从孝全皇后病逝,直至道光皇帝去世的10年时间里,道光皇帝都没有再册立过皇后。
有些人说,道光皇帝不再立后,是因为忘不了孝全皇后。那倒未必。道光皇帝生性就是“喜新厌旧”的主,怎么可能会如此长情。每次有新的秀女入宫了,他都会集中时间宠幸一阵,感觉好了,就提拔几级,之后没感觉了,就一个劲地给人家降职降薪,即便生过子女的也不例外。
只能说,之前道光立孝全为皇后,是因为他那会儿还没有对孝全感到厌倦。而等到孝全皇后去世时,他早已对静贵妃失去了兴趣,只是后宫总要有个管事的女人,才册立静贵妃为皇贵妃。
有影视作品演绎,咸丰皇帝即位之后,迟迟不肯封静皇贵妃为皇太后,是因为忌讳她生前和自己的母亲孝全皇后不和。
这还真是冤枉了静皇贵妃。如果她真的有与孝全皇后不和,那孝全死后,道光也不会傻到让她去抚养当时才只有9周岁的咸丰皇帝。
静皇贵妃对咸丰皇帝应该是真的好。连咸丰自己都一直感念,静皇贵妃15年来对他的照顾。咸丰皇帝还未正式登基,就册封静皇贵妃为“康慈皇贵太妃”。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二十六日,咸丰举行登基大典的时候,是先到大行皇帝梓宫前行礼,然后就去弘德殿向皇贵太妃行礼。这无疑已经将皇贵太妃,当成他自己的母亲了。
上素服诣梓宫前行礼,祗告受命于大行皇帝更礼服。诣弘德殿皇贵太妃前行礼,出御中和殿。
——《清实录咸丰朝实录·卷之二》
新任皇帝封自己的亲生母亲为皇太后,那是惯例,可是,养母,就没有这个待遇。例如,嘉庆皇帝对于抚育自己长大的庆贵妃,虽然嘴上说着“与生母无异”,但也只是追封其为“庆恭皇贵妃”。可见,除非是先皇在位的时候就册封为皇后的,不然,新皇帝是不能将身为妃子的养母,破格晋封为皇太后的。
又谕,朕自冲龄,蒙庆贵妃养母抚育,与生母无异,理宜特隆典礼,加晋崇封。兹追封为庆恭皇贵妃,所有应行典礼,著该衙门查例具奏。
——《清实录嘉庆朝实录·卷之三十七》
根据《清实录咸丰朝实录》中的记载,咸丰皇帝每个月去给养母皇贵太妃请安的次数,都有十几次,这比道光皇帝每月向其养母孝和皇后请安的次数要多得多。
咸丰五年(1855年),皇贵太妃病重,眼看要不行了,咸丰特意封她为皇太后,只是不系帝谥,不配享太庙。
咸丰五年七月,太妃病笃,尊为康慈皇太后。越九日庚午,崩,年四十四。上谥,曰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不系宣宗谥,不祔庙。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
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为了拉拢当时的恭亲王奕䜣,才将他的生母孝静皇后正式系帝谥,升祔太庙。
穆宗即位,祔庙,加谥。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
结束语野史中有关“孝全皇后是被婆婆孝和皇后毒死”的说法,大多是因为咸丰皇帝在位期间毫无建树,又弄出个慈禧太后,所以,大家便在咸丰皇帝生母的死因上做文章。
孝全皇后与婆婆孝和皇后的关系好不好,不得而知,但是,表面上应该还是过得去的。而且,看道光皇帝亲自插手后宫诸事的那个架势,别说是婆媳斗法了,就是后宫争风吃醋的事情,估计也会被道光皇帝扼杀在摇篮里,根本容不得她们搞小动作。
(注:本文由[头条@热爱瘦身的鱼]原创,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慈禧出入后宫的政治才能
慈禧太后是满清王朝最有权势的女人,指点大清江山40余年。从一个秀女爬到权力的顶峰,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清朝后宫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最高等的是皇后,下面依次是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若干等级。慈禧进宫,被称之为兰贵人,叶赫那拉氏兰儿。那时还没有皇贵妃,慈禧就成了后宫中的二号人物,慈安太后是当时的一号人物。
慈禧的父亲在当时任吏部笔帖士,相当于现在组织部的秘书,位及八品。这么点小官根本帮不上她什么忙。那么慈禧为什么能在后宫的争斗中脱颖而出呢?首先慈禧不光漂亮还很有风情,更会在咸丰皇帝面前展示自己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会撒娇。得到皇帝宠幸之后,就开始上演《甄嬛传》了。皇帝宠幸谁,她就去皇帝那里告状说别人害她,说别人歹毒,说皇帝与别人的八字不合。她就用这种办法,使皇帝远离其他嫔妃。独得圣宠。
咸丰皇帝风流成性,但是生孩子困难。皇帝没孩子怎么行?将来怎么继承大统?慈禧当时痛经,就跟太医说她胃疼。然后悄悄给太医塞钱调理她的痛经。经过一年多的治疗竟然怀上了咸丰的孩子,这就是同治皇帝。
有了孩子之后她就在政治上产生了野心。慈禧从小就精通满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咸丰皇帝不勤于朝政,不愿意批奏折,批奏折要一份一份的看。既然慈禧满语汉语都通就让她拿着给念了。
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政治触角逐渐敏锐起来。了解国家大事,君臣来历,党政相争等。后来她就能代替咸丰批折子了,政治才能也一天一天地增长起来了。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慈安
慈安太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即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柳州人。晚清政治人物,清文宗奕詝的第二位皇后,赠一等承恩侯晋赠三等承恩公、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
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钮祜禄氏经选秀入宫,咸丰帝诏封贞嫔,五月二十五日晋封贞贵妃,六月初八立为皇后,十月十七日行册立礼。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帝载淳继位后,以嫡母身份被尊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慈安”。旋即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诛顾命八大臣,夺取,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人称“东太后”。在此期间,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十二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次年同治帝崩,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位,两宫再度训政。累上徽号为“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
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于钟粹宫,享年四十五岁。葬于普祥峪定东陵。经光绪、宣统两朝加谥,最终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历史评价:
咸丰帝册立钮祜禄氏为皇后的诏书中说:
贞贵妃钮祜禄氏,质秉柔嘉,行符律度。自天作合,聿徵文定之祥。应地无疆,斯协顺承之吉。惟克懋修夫内治,允宜正位乎中宫。
咨尔贵妃钮祜禄氏,教秉名门,庆贻勋阀。叶安敦而禔福,应地时行。本淑慎以流徽,伣天祥定。在昔虞廷慎典,肇传妫汭之型。周室延厘,必本河洲之化。既宜家而作则,当正位以称名。兹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
同治帝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时说:钦惟母后皇太后。华阀钟祥。椒涂正位。仪瞻翚翟。肃雍早著于宫庭。化洽雎麟。禔福覃敷于海宇。逮下而宽仁胥被。持躬而勤俭为先。庇国家亿祀之庥。鸿基永固。佐皇考万几之治。燕翼攸诒。凡壸教所昭垂。洵寰区所钦戴。肆冲人之膺丕绪。佑启时承。遵令典以晋崇称。询谋悉协。温和共奉。仰慈惠之效天。光大聿占。叶安贞之应地。
轶事典故:
与慈禧
第一个阶段,从咸丰二年至咸丰十一年。在这一阶段里由于两人宫中位阶差异太大,似乎无法构成恩怨。
咸丰二年,慈安比慈禧先入宫,慈安很快就被册立为皇后。而慈禧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贵人,虽然她随后为咸丰帝生下了第一个也是唯一存活下来的皇子载淳,母以子贵,她的宫中排位也就一路攀升,由嫔至妃,再到贵妃,成为宫中仅次于皇后的人物。然而,在封建的等级社会中,宫中后妃的阶位不仅森严,且难以逾越,嫡庶(妻妾)的差别更是不可抹杀。皇后母仪天下,总管六宫。更何况聪颖如慈禧这样的人物,自是执礼恭谦,不敢稍有放肆。
第二个阶段,从咸丰十一年咸丰帝驾崩至光绪七年慈安驾崩。在这一阶段里虽然两宫垂帘,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退一进,相得益彰,似乎也不构成对彼此的威胁。
两宫垂帘以后,虽然慈安名分高于慈禧,但并未给慈禧揽权造成任何障碍。《清宫遗闻·慈安皇太后》载:
“当时天下称东宫(慈安)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慈禧)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谘访利弊,悉中款会,东宫见大臣呐呐如无语者。每有奏牍,必西宫为诵而讲之,或竟月不决一事。”慈安对权力不感兴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让慈禧处理。慈禧虽长慈安两岁,但是嫡庶之分,仍不得不称慈安一声“姐姐”。凡是涉及朝政举措的大事,慈禧明知道慈安没有异议,依然也先要请示,“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两人在长达二十年间的垂帘听政期间,一直保持比较和谐、稳定的关系,未曾见得两人有重大分歧和争执的记载。这是历朝历代后宫生活中所罕见的。
慈安死后,慈禧即刻为其安排后事。而她的中年早逝给朝局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慈安死后,对于慈禧而言,为其专权扫清了道路。尽管慈安生前清心寡欲,极少参与政治,不像慈禧那样有谋略和魄力,然而慈安的存在本身,对慈禧的专权就是一股巨大的威慑。有慈安在,慈禧就不敢那么明目张胆、恣意妄为。慈安一死,权力尽归西宫,慈禧可以惟我独尊、专执国政而无所忌惮。从此两宫垂帘格局变为西宫独尊,光绪帝还未成人,慈禧大权独揽,开始独揽大权,奕訢的势力更加薄弱了。
2、慈安的死,无疑也使奕訢在最高统治集团中少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同盟。多年来,慈安和奕訢与慈禧之间均有矛盾,奕訢多以“嫡庶之分”为由,通过支持慈安压制慈禧的嚣张气焰,慈安也多倚重和信任奕訢,无形之中,奕訢和慈安形成一种联合力量,来共同对付慈禧。诛杀安德海就是如此。慈禧感到势单力薄,也在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内务府、军机处相继安排自己的人或者是牵制奕訢势力的人。慈安在时,尽管奕訢屡受打击,但因慈安的倚重,他依然能保住军机处的位子,执掌军机处大权;慈安一死,形势大变,慈禧不再受约束,同时由于自己的党羽势力大增,她对奕訢也就不再顾忌了。
至慈安病逝,慈禧也没有放过在地位上与她的竞争。慈安丧葬事,慈禧下令减杀礼仪。根据《翁同龢日记》记载,慈安的梓宫使用了楠木,但却是由厚度不过一寸七八的多块木头拼成的。
杀安德海
同治八年七月,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其宠侍安德海借同治帝大婚、采办龙袍的名义,乘楼船沿运河南下。按清朝祖制:太监不准出京。但安德海不仅出京,而且还私挟妇女、张挂龙凤旗帜、抓差纳贿,一路招摇,惊扰地方。所过顺天府衙门、直隶总督衙门,都隐忍不发。结果在山东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查拿,并以太监出京违背祖制请旨处置。对安德海在宫中拨弄是非、混乱朝政按捺已久的慈安,在接到了奕䜣率领军机大臣持折请示两宫太后的行动后,立即召集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共同商议,时逢慈禧生病,慈安独处朝政。于是,大家一致认为:“祖制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当就地正法。”(《清宫遗闻·安德海》)慈安同意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