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祭扫安排请查收!高峰日需预约,进入室外墓园不查核酸证明
今年冬至祭扫需要核酸证明吗?
↓↓
进入骨灰堂等室内密闭场所
须查验48小时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室外墓园则不用
据市民政局消息,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并满足市民祭扫(落葬)需求,今年冬至祭扫将延长祭扫周期,各殡葬服务单位从12月5日起全面启动祭扫服务保障工作,建议市民提前祭扫,错峰祭扫,避免冬至期间集中出行。
此外,在12月17日至22日6个祭扫高峰日继续实行预约祭扫,各公墓将通过微信公众号从12月9日8时起,提供高峰日每天6个时段(7:00至16:00、每时段1.5小时)预约服务。对落葬实行线上、线下或电话预约,由各公墓按照正常业务流程与客户商定,各公墓根据实际服务能力每天约满为止。
今年,上海各公墓微信公众号将继续免费为市民提供网络祭扫服务,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代客祭扫服务,部分公墓还将举办集体祭扫仪式;针对老年群体不会使用智能设备预约祭扫等情况,各公墓将同步提供电话预约服务,并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设立绿色通道;有条件的殡葬服务单位继续提供轨交短驳服务,并参照公交车要求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在加强祭扫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方面,各公墓制定接待工作方案,完善技防、人防措施,实行安全承载力管理;严格落实员工健康监测、场所清洁消毒等基本防控措施;对祭扫人员实行规范佩戴口罩、体温测量、出示健康码(绿码)等措施,进入室外墓园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进入骨灰堂等室内密闭场所须查验48小时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并根据疫情发展变化动态调整防控措施。
今年,全市祭扫场所继续全面推行无烟祭扫,倡导市民选择鲜花祭扫、系挂黄丝带、心愿卡等绿色文明的祭扫方式。希望市民通过网络祭扫、居家怀念、现场祭扫等多种方式缅怀先人。对选择现场祭扫的市民,建议尽量错峰出行、错时祭扫,在祭扫活动中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听从相关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违规燃放烟花爆竹、不燃烧迷信殡葬用品,共同维护祭扫活动的平安有序。
文字:上观新闻
编辑:张孜怡
冬至||冬至上坟
作者/耿超廷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现在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冬至很重视,冬至被视之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在我们沂蒙山,管冬至叫“冬夏”,以“冬暖寒节”称之。吃“捏冻耳朵”本来是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们衣不蔽体(我国到了宋代才开始种棉花,在生产力低下,还没有大面积掌握织布技术的汉代,绝大部分人没有衣服蔽体是普遍现象。)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给百姓吃。服药后,乡亲们的耳朵就痊愈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于是形成了“捏冻耳朵”的习俗。中华民族是崇尚孝道的,于是把吃“冻耳朵”的习俗带给列祖列宗,于是便有了,人间过节,祖宗也过节的习俗。
为了让子女尽到不忘祖宗,保持孝敬祖宗的习惯,父亲每次上坟总要带上我,一是熟悉老祖的坟茔在哪儿,而是祭奠的套路。这一些都不难,去一两次都知道了,倒是路途遥远成为上坟时的难题。我们的祖坟叫“耿家林”,是明末延安同知耿继武在任时为父亲耿相修建的,据我们家七八里地,路途遥远不说,更主要的是要涉过沂河,给上坟造成了诸多不便,尤其是汛期,沂河水大,过河有危险,冬天水凉,赤脚过河,那是实在遭罪。
爷爷过世早,尸骨埋在耿家林里。耿家林是张耿村耿家的老林,现在还有张耿村的一个小队居住在墓地不远的地方。这些人是守墓人的后代,都是姓耿的宗亲,当初他们舍家撇业,来到此处看护坟茔,是明末时期的事情。没有想到几百年过去了,他们在此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有人说这是老祖宗积的德,他们都受到了祖宗的庇佑。
墓地的选址的确不错,是找精通阴阳五行的风水先生看的。后面是气势雄伟的石马山,前面是滚滚的沂河水,山水环绕,风景秀丽。可见当初老祖宗选择墓地是有大格局大气象的,他们没有把目光投在自己那仅仅一亩三分地里,而是目光更远,胸怀更大,跑到沂河东岸买下一大片土地,供耿家做墓地使用,开阔的视野,只有那些学识渊博,装有乾坤的人才有的气势!小时候,跟父亲来,只是看看每一座坟茔,摸摸每一座石碑,只是感到好玩,没有什么感觉,但随着年龄增长,读书多,再来到这一块墓地,就渐渐有了不一样的视野,不一样的感觉。
不过让自己印象深的是,冬至上坟趟过沂河的事情。记得一次是我八九岁的样子,跟随父亲去上冬至坟,天气很冷,寒风呼啸,那时候生活落后,没有长筒胶皮靴使用,而是仅仅有一双鞋筒不太长的可供使用,到了河边,虽然河水没有大面积封冻,但到处有冰凌,父亲只能背着我提着篮子过河,到了河中央,水有些深,漫过鞋筒,灌进靴子里,但父亲没有办法,只能坚持趟过冰河。到了对岸,父亲放下我,脱下靴子,看见父亲的腿冻得通红,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让我幼小的心灵甚是感动。等我们来到墓地,把祭品放下供石桌的时候,我仿佛感觉我们那些老祖已经等候多时了,虽然我与他们相隔几十年,上百年,但他们一定为我们的到来感到欣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舔犊之情,儿女们何尝感受不到,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儿女们只能用上坟这种形式,寄托自己的哀思,报答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情!
七十年代初,奶奶去世后,把坟墓修在离家比较近的自己村里,去沂河对岸老林上坟的次数少了,但重要的节日还是要去的,譬如清明、冬至、春节。经过“破四旧,立四新”,还有农业学大寨运动,整修大寨田,一些老祖的坟茔遭到破坏,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坟茔孤零零立在荒草中,仿佛诉说着世事沧桑,人间百味。
八十年代初,我独自一人,在冬至这天冒着飘飞的雪花,到到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老祖墓地去。走进沂河不远,突然感到一只靴子漏水了,刺骨的河水还是无情地灌进水靴里,既然已经到了这里,无法回头,只能硬着头皮前行,等到了岸边,漏水的那一只脚已经完全冻得麻木了,这让我想起十年前父亲背我过河,两只靴子完全漫进冰水的情形,于父辈对儿女的爱有了更深的体会。当我来到墓地时,我一时惊呆了。过去的小土堆也也已经完全消失了,只有零星的小草在寒风中瑟瑟地抖着。让人唏嘘感慨,过去的耿家林多么赫赫有名,方圆几十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明末至今,几百年时间,屹立在这里,历经沧桑,诉说着昨日的辉煌。但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给个人,他们毫无顾忌这些守护几百年祖宗的坟墓,而是完全夷为平地,去种植庄稼了!我想象那些祖宗们一个个流离在寒风中,无家可归,在飘飞的雪花中挣扎着,哀嚎着,谩骂这些不孝的子孙……其实,那些年,这些守墓人的后代,在一步步蚕食着这些祖宗的坟茔,只不过,在土地分给个人之后,也许是出于对土地的热爱,无暇顾及当初的使命,把墓地开垦出来,供自己发家致富。
因为已经找不到坟堆,只得找了一个避风的地方,摆下祭品,把纸钱焚烧了,看到被风卷起的纸灰,在空中曼舞着,仿佛一只只黑色的蝴蝶,酒香随热气升腾,氤氲着,向四周飘散,我弯下腰,向墓地三鞠躬,然后,又磕了三个头,收拾好带来的祭品,悄悄地离开墓地。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有些迷茫。把这些墓地开垦成良田,到底该不该这样做?这样状况无非时代使然,究竟是我落伍了,还是社会进步太快?那些祖宗的在天之灵,如果有知,是反对,还是漠然,赞许?不过有一点我敢肯定,这些守墓人的后代,应该感谢这些老祖宗,尽管他们尽职尽责,护佑老祖宗坟茔几百年,是有功之臣,但老祖宗给他们留下一份遗产,给他们留下一份荣光。但我开始联想到自己,我们拥有的一切,表面看来,似乎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但又何尝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我们耕种的土地,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山山水水,哪一些不留有祖宗的痕迹?我们应该感谢老祖宗的付出,我们感恩,用我们虔诚的心。我们唯一做到的就是我们奉献的那些祭品,但祖宗们是慷慨的,是无私的,他们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东西,只是留下你那一颗赤诚的孝敬的心意。那些焚烧的纸钱,飘飞的纸灰,不正是神灵对你的赞美的舞蹈吗?
老祖宗是通情达理的。人类在地球上活动已经成千上万年了,哪怕一个人占有一身之地,那些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土地资源,早就拥挤不堪了。从这个角度看,平墓还耕,应该是历史的进步,值得提倡,值得讴歌,值得赞颂!
那一刻,我似乎释然了。别了,祖宗的坟茔!
时间真快,三四十年的时间,仿佛在短短一瞬,墓地的影子只是在记忆中残存着,于是在一个草长莺飞的季节,拜谒了让人魂牵梦绕的老祖宗的墓地。虽然经过三四十年的风雨侵袭,墓地周围的环境,仿佛别无二致,依然还是小时候见过的模样。可世事沧桑,世界改变了许多,改变的不仅仅是山川河流,自然面貌,还有人们的思想,人们的观念。也许当初社会反对的,现在正在提倡,也许当初被抛弃的,现在正在向往,也许当初被认为是丑陋的,现在正在模仿,也许当初非主流的观点,现在主导着人们的思想,也许过去遭到社会批判的,今天正红得发紫,气味正香;也许是小众的行为,现在已经在市面传播甚广;也许是被认为一辈子没有作为,一辈子默默无闻的人,现在名气正盛,仿佛天上的月亮;总之一句话,沧海桑田,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节奏快得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谁会想到过去吃顿饺子都是奢望,现在正天天闻到肉香;过去买一件制服需要掂量掂量,现在穿过几天的衣服,嫌不够时髦,被扔进垃圾箱!真乃“虎踞龙蟠今胜夕,天翻地覆慨而慷”。仿佛一觉醒来,世界又改变了模样!
当我怀着复杂的心情,把迷茫的目光投向默默无语的石马山下,潺潺的沂河水,想再一次看看祖宗墓地当年的的样子,我知道,这已经完全是幻想!当初短短几年,墓地就仿佛荡然无存,我们只记得当初的模样,何况又经过了三四十年!
当我怀着虔诚的心试图走近,过去满地的残垣断壁,仿佛让人有些恐怖的景象,也已经是荡然无存。一片果树园,生机勃勃,鸟语花香。苹果树、桃树、梨树、李子,葡萄在这一片祖宗的家园里安家落户,享受蓝天的爱抚,享受阳光的沐浴,享受雨露的滋润。这些果树仿佛舒展着腰身,在风中舞蹈,在幸福中歌唱!一群鸟儿在果树间穿梭跳跃,仿佛赞美这种美丽温馨的田园生活。纵横飞跃的石马山,默默的,仿佛十分享受这一种美妙的日子。因为她历经沧桑,亲眼见证了墓地几百年的风光,他看见当初那些显赫的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像平常人一样,被抬进这一块墓地。安然下葬,与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一样,被埋入这一片黄土,第二年黄土堆上也同样长出茅草,诉说着孤独的荒凉。它看透了世事沧桑,无论你是一个小人物,还是声名远播的佼佼者,都享受入土为安一样的待遇!它深深知道,人来自泥土,又回归泥土,只有大地是慷慨的,它无私的容纳你。它深深地知道,人这一生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名誉地位可以带进泥土,化为泥土,最后变成虚无;而金银财宝,那些都不属于你的,你一件也带不走,既便有人把这些东西带入你的棺椁,带入你的坟墓,一旦事情声张出去,也会为那些贪恋的盗墓贼所觊觎,天天惦记,说不定哪一天,把你的坟茔掏开一个窟窿,把你陪葬的金银珠宝洗劫一空。眼看着你的财宝落入他人之手,你无能为力,你的哀嚎,你的抗争都无用,因为你已经变成虚无,变成空气,这样的躯壳怎么能够同那些手里拿着铁锨搞头,甚至腰里还别着武器的你曾经的同类相比!乖乖地交出你的东西吧,倘若你藏得隐秘,这个可不是好事情,那些贪恋的盗墓贼,可不管三七二十一,会把你的坟墓全部掘开,来个底朝天!让你不得安生。
来到这里的,自然是另外一个世界,待遇几乎都是一样的,没有贵贱之分,不要以为的人间的官职会带进来,吆三喝六,别人会听你摆布,说不定,你在人间的为虎作伥,草菅人命,贪污受贿,欺上瞒下的种种劣迹在这里被揭露;犯下的滔天罪行被清算!你可能会忏悔在人间犯下的那些罪行,但已经晚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也许你是光明正大的正人君子,坦坦荡荡的磊落之人,不但在人间受人尊敬,来到这里同样也受到推崇,受到爱戴。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为人多做善事,即使来到另一个世界,也会心安理得,坦荡从容!
我看见沂河水,静静地流着,卷起微小的浪花。它彻夜流淌,阅尽人间春色。河水里也有多少世事随水流向远方,河水里流淌着多少人的梦想,也流淌着多少人的辛酸!但从河水的默默无言里,有多少的人生哲学,世事常理!它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五彩斑斓的梦,充满了对美好明天的向往;人生仿佛是一场探险之旅,旅途中充满了惊喜,也布满了荆棘;幸福在哪儿?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在艰苦的劳动里,在你努力地拼搏中,在你晶莹的汗水里,在你满足的感觉里!它告诉我们“日出东方落西天,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不要让小事牵着鼻子走,换种思路天地宽。人生苦短,不要太计较。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面对现实,要有一颗平常心,泥泞的路上才会留下脚印。学会包容生活中的不公平,从容面对不可更改的事情。要宠辱不惊,名利不过是过眼烟云,望天上云舒云卷,去留无意,以淡泊的心境看待人生。不为虚名所累,名利中保持宁静,如果忘乎所以,也许名利背后有大陷阱。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少些挑剔,学会欣赏自己。不必要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自己的人生无需浪费在别人的标准中,保持特质才能赢得蓝天……
望着滚滚的河水,我的思绪如若这沂河水滔滔不绝,连绵不断。我感到这一次不虚此行,我仿佛是拜谒一座古老的庙宇,从中参透许许多多人生的玄机……
其实人生的哲理,都存在于普普通通的事物中,只要你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会获取许许多多人生的感悟,这样,你就会与时俱进,不至于迷失在纷纷扰扰的世事中。
作者简介:耿超廷,笔名山涧小溪。系山东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喜欢读书,热爱写作,曾获得沂水教育系统优秀通讯员。在学生刊物《红蕾》发表教学文章多篇;在《当代散文》、《当代文学家》《首都文学》发表文章多篇,在《胶东散文年选》刊发文章数篇。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发表诗歌散文数十篇现在闭门读书写作,悠闲地徜徉于理想的原野,观云舒云卷,看花开花落。
壹点号文峰山文苑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清明时节话“纸钱”
来源:【中国金融出版社】
每到清明,人们都会到先人坟前烧纸钱,祭拜祖先。现在提倡文明祭扫,改用鲜花,但在乡下许多地方仍然保留这一传统,因为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习俗,不可能一下子改变。早在唐代,清明用纸钱祭拜就十分流行了,著名诗人王建(765—830年),就有这样一首诗《寒食行》: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
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
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寒食是指清明节前一两天。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找介子推,把整座山烧了,介子推抱木而死,文公哀之,禁止所有人这一天生火,后世始有寒食之俗。古时,普通百姓终日劳作,难得有休闲的时候,趁扫墓之际能够外出踏青,那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啊!因此“寒食家家出古城”,野外变得十分热闹。牧童将牛赶下坟头,生怕有人前来祭扫。而出门在外的旅人,没有办法回去扫墓,只好朝家乡所在方向,在水边行祭,以尽其意。唐代保留了寒食的习俗,因此当时纸钱不是用来烧,只是挂在坟头。因此诗人说“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诗人张籍(约766—830年)在《北邙行》中也有类似的描写:
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
车前齐唱薤露歌,高坟新起白峨峨。
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
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
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
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
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
诗中的“北邙”是指山名,在今洛阳市东北,汉魏以来王公贵族多葬此地,后来泛指墓地。薤是草本植物,“薤露”比喻人的生命如薤上的露,转瞬即逝,因此所谓“薤露歌”,就是挽歌。“乌鸢”即乌鸦。因为寒食,纸钱没有焚烧,挂在坟头,却被乌鸦衔到树上去了。
如果说唐代关于纸钱的诗重在白描,那么到了“以文为诗主议论”的宋代,诗人往往通过纸钱这一意象,谈生命的意义,以及对于死亡的理解。其实,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讲,是一个必然的归宿,今天,人们读一读这样的诗词,也是一种必要的死亡教育和很好的生命教育。南宋诗人王炎(1138—1218年)有一首《清明日先茔挂楮钱》:
昔人最重去坟墓,绝喜归来老一邱。
岂是他山无笋蕨,只缘故国有松楸。
百年暂住人间世,千古俱为地下游。
色境悲欢虽梦事,楮钱聊挂树梢头。
诗人说,古人十分重视扫墓,这是因为人老了,在故土还有一个归宿。不是因为其他山上没有好吃的笋和野菜,而是因为家乡有父母和亲人的坟墓,那是我感情和精神的依托啊!“百年暂住人间世,千古俱为地下游”。人生百年,都是世上的匆匆过客,人生如梦,但人死以后,至少还有亲人祭拜的纸钱挂满坟头树上。叶落归根,入土为安,依傍故园家乡,虽然死亡无可避免,但也是人生圆满啊!
清明上坟祭拜用纸钱的习俗,起源于魏晋时期,而纸钱的前身又是“瘗钱”。古人主张“事死如事生”,人死后需要用当时实际流通的钱随葬,这种钱称为“瘗钱”。这种习俗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汉代更是流行。南朝宋时著名隐士僧严临终前对弟子说:“吾今夕当死,壶中大钱一千,以通九泉之路;蜡烛一挺,以照七尺之尸。”僧严当夜亡故,一如其言。(参见《南史·隐逸传》)
将钱与死人随葬,在西方也有类似的习俗。古希腊传说,人死后最终归宿是冥国,灵魂离开身体后便由赫尔墨斯(Hermes)领到摆渡人彻龙(Charon)那里,彻龙用渡船将亡魂运过斯提克斯河到冥界。摆渡亡灵要收取费用,所以葬礼中要在死者的嘴上放一枚小钱作为付给彻龙的摆渡钱。这种小钱一般是银币“奥波尔”(obol),也有一些是小面额的金币,或青铜、黄铜乃至铁等贱金属打制的钱币。人们将这种小钱称作“彻龙的奥波尔”(Charon’sobol)。这种在死者嘴上放钱的葬礼后来被罗马人传承,也在西亚和中亚一带流行,有些地区甚至持续到20世纪初。
1883年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约翰·斯坦霍普(JohnR.S.Stanhope)的名画《彻龙与普赛特》中,彻龙驾着船靠岸,伸手去拿普赛特(Psyche)嘴上的奥波尔,而普赛特用左手指着自己的嘴巴。在希腊神话中,普赛特是人类亡魂的化身。
东西方都有用钱随葬的习俗,说明钱对于逝者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中国出土的古代墓葬中,不时可见历朝的真钱。但是用真钱殉葬,代价太高,且容易引来盗墓者的光顾。因此魏晋以后,就有人将纸剪成铜钱形,代替真钱,随逝者一同放入棺内。或者每到清明、盂兰盆节和冬至等节日,专门烧给逝者,以表告慰,同时祈求和保佑生者的平安。
古代关于纸钱的诗词不少,大多凄凄惨惨,让人不堪卒读。但也有不少悼念亲人的佳作,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唐代诗人元稹的原配夫人韦丛去世,年仅27岁,元稹写了三首悼亡诗《遣悲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白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窖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尽管是悼亡诗,但其中佳句迭出,读之感怀。比如“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等等。诗中写道“今日俸钱过十万”,由此可以推测写作的时间应该是长庆二年(822年)唐穆宗提拔元稹为相以后——这离韦丛去世的元和四年(809年),已经过去十多年,但诗人仍一往情深,难以忘怀年轻时的爱侣。元稹的好友白居易看过以后,也深受感动,他模仿韦氏的口气写了《答谢家最小偏怜女》,诗中这样写道:
嫁得梁鸿六七年,耽书爱酒日高眠。
雨荒春圃唯生草,雪压朝厨未有烟。
身病忧来缘女少,家贫忘却为夫贤。
谁知厚俸今无分,枉向秋风吹纸钱。
诗中的“梁鸿”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梁鸿家贫好学,不求仕进,娶孟光为妻,夫妇同入霸陵山中。梁鸿避祸去吴,归来时,孟光为之备好饭菜,举案齐眉。这里代指元稹,说明元稹和韦丛生前琴瑟和谐、伉俪情深,而今生离死别、阴阳两隔,只有丈夫对亡妻的无限追思。今天元稹虽然身至高位,爱妻却共贫贱而未能同富贵,只能烧纸钱寄托哀思——这是人生中多大的一种遗憾与无奈啊!
(作者为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本文来自【中国金融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