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龙树菩萨的故事
龙树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佛教人物,因此关于他的传说也很多。据说,龙树是南印度人,他的母亲在一棵树下将他生下,他的老师姓龙,故取名龙树。
龙树天资聪慧,记忆力过人,听人诵经,很快就能倒背如流。他自幼遍学婆罗门教及其它外道经文,到青年时代已是学富五车,名气很大。
有一年,龙树和几个朋友从一个术士那里学得隐身法,便潜入王宫与漂亮的嫔妃们胡搞。不久,一些嫔妃竟然怀孕了。国王知道后非常生气,以为是妖魔作怪,召来道士驱魔。龙树侥幸脱逃,他的几个朋友都被砍死。
龙树自此觉悟,认为贪欲为万恶之源。他来到一个塔庙,跟着塔庙里的比丘出家为僧。他在塔庙住了九十多天,读遍了塔庙所藏的一切佛教经典,深感所学知识的不足,于是辞别师父下山。
龙树来到北印度雪山的一座塔庙,遇见一个藏有大量经典的老比丘。他又拜老比丘为师,用心苦读三个月,仍然感到不满足。为了解开人生的疑团,龙树决定周游列国,遍读佛教各种经论。他一面游学访道,一面与得道比丘辩论,辩倒了许多比丘,骄傲之心也由此而生。他认为佛教不过如此,便打算创立一个新的宗派,收授门徒。这时,有一个大龙比丘前来开导他,引他来到龙宫。龙宫里秘藏了许多人间罕见的佛典秘籍,让龙树大开眼界。
他住下来,把龙宫所藏的佛经一一研读一遍,不明之处,又时常向大龙比丘请教。龙树这时才真正感受到了佛法的博大精深,对自己以前的骄傲自满深感惭愧,于是打消了创宗立派的念头。大龙比丘又传授给他一些神咒之术。
后来,龙树辞别大龙比丘,回到南印度弘传佛教,受他感化的人非常多。国王钦佩龙树的才学,花巨资在黑山修筑了一座大寺庙,作为龙树讲经说法的场所。
附近的婆罗门教徒见国王如此尊敬龙树,心中愤愤不平,扬言要与龙树斗法,一比高低。斗法之时,一个善咒术的婆罗门施展咒术,变了一个金黄色的大水池,水波粼粼,池中央涌出一株千叶莲花,婆罗门得意洋洋地高踞在莲花之上。龙树见状,就变出一头六牙大白象,他坐在象背上,绕水池转了一圈,大象伸出长鼻将莲花一卷,那个婆罗门顿时跌落在地,摔得鼻青脸肿。婆罗门知道不是龙树的对手,连连叩头求饶,表示愿意皈依三宝。其他婆罗门见了,也都纷纷拜龙树为师,皈依了佛门。
龙树接受了佛法衣钵后,来到南印度传法。当地民众虽然信佛,但更信奉现世福业。有一天,龙树正在讲经,一人问他:“人有福业,世间第一,你光讲佛性,谁也看不到,你说说看,佛性到底有多大?”
龙树回答:“你想看到佛性吗?佛性非大非小,非广非狭,无福无报,无死无生。”
说罢,显出神通,现出自在身,身形犹如满月之轮。众生听见他说话,看不见他的身体,十分惊异。
这时,一个名叫迦那提婆的人领悟了,对众人说:“你们知道大师的真相吗?”
众人回答:“眼睛看不见,怎么能识别清楚?”
迦那提婆说:“你们想看到佛性,大师现佛相体形昭示我们。他已得了无相三昧(佛教的一种高境界),所以才形如满月,他表示佛性就在于要达到廓然虚明的境界啊!”
众人顿时感悟,纷纷改奉龙树的教法。后来,龙树圆寂时将衣钵传给迦那提婆。后人称龙树为传法第十四祖,也称他为“现相罗汉”。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编号为138-995993的准提佛母唐卡:
恭迎“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圣诞,祈愿众生开佛知见
今天农历七月二十四,十斋日,恭迎龙树菩萨圣诞。在此殊胜日请大家广持善业,福慧双修,功德无量!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创始先导,他在佛陀灭后七百年,对佛陀的教法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工作,并且创立了中观学,非常准确地阐发了佛陀的缘起思想,沿着龙树菩萨的中观般若思想,大乘佛教建立了起来。因而被称为“佛陀第二”;他论著极为丰富,造论之多世所罕见,被誉为“千部论师”;他的学说由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介绍到中国后产生空前影响,被中国大乘八宗奉为“八宗共祖”。
龙树菩萨的伟大佛学思想
龙树在佛陀灭后七百年,非常准确地阐发了佛陀的缘起思想,使人们从新认识到佛教的最根本思想;而且他对佛陀的教法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工作,创立了中观学,在他的理论中他彻底地贯彻佛陀宣讲的缘起思想,对后来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因而被称为\"佛陀第二\"。
《中论》龙树菩萨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中观是对事物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不偏于对立法的任何一边,所以称为中观。所谓对立的两边,主要是关于事物的有和无。龙树认为事物是无自性的,是\"空\";但事物是由从缘合和而成的,所以也就不是完全\"空无\"。说它是\"空\",是否定其\"真有\",说它是\"假\",是否定其\"真无\",能同时看到事物的这两种属性,就能得到事物的中道实相了。
龙树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中论》中,《中论》一书的主要是讲\"缘起\"、\"无自性\"、\"中道\"、\"二谛\"、\"涅般\"等思想的。
一、《观四谛品》中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这就是说万法都是因缘而起的,即一切法都是由于种种的条件和合而成的。既然是和合而的,那么事物就有所依赖,而\"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 那幺事物就永远是在无尽的条件链子下存在着,诸法无自性,只是虚假的名相概念而已。
二、从缘起理论出发,龙树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没有自性。他说:\"因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 因为事物如果有决定的自性,则一切生灭现象都无法存在,世界则会僵化、固定、静止不变。龙树在《观四谛品》中说:\"若有决定性,世之种种相,则不生不灭,常住而不坏。\" 又说:\"若一切法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并且还说,如果一切法不是空的,那幺涅也没有,《观涅槃》中说:\"若诸法不空,则无生无灭;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 因此佛教并不认为一切法自性空是消极的,而认为它是世间万法生成的基础,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正如《观四谛品》中说的:\"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佛教以缘起理论起点,推出万物都是空无自性的,又从反面说如果诸法不空,则有种种过咎,这样也就进一步说明缘起理论的正确性,因而在《中论》中他把缘起理论推得很高,说:\"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三、在缘起和性空的理论基础上龙树提出了中道思想。万法是缘起的,所以是空,但万物既然缘起了,就不是空无所有,就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种有,这种有没有自性,只是语言的方便设施,只是名言概念,所以称为是假名有。对于事物的空性和假名有,龙树在《中论》中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在这里龙树兼顾假有与性空来说中道,认为只有同时看到事物的性空和假有两面,才是中道正见。由于事物都是缘起无自性的,因此对从它有自性而产生的正反两边的判断,如断常、生灭、一异、来去,都是错误的。这些缘生缘灭的二分法当下就是空的,没有自性,因而不可以说它是生,是灭,是断,是常。这正反两边都要否定,即不生不灭,因此龙树在《中观》开头就标出\"八不\"以表明他的思想,阐述他的八不中道理论。
四、二谛说 龙树在阐述他的中道思想时,认为要同时看到空和有,即不能偏于有或空,这也就是真空与俗有不二,就是佛教的二谛说。龙树对二谛思想很重视,他在《中观》观四谛品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收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俗谛,是说因缘生法是有,不是无或不存在,由于众生对于因缘生法的执着,诸佛就即因缘生法而开方便门,认为诸法是假有,只是分别出来的幻相,但它们也是不相错乱的。
第一义谛,是指因缘生法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也就是诸法实相。它是离言说议论的,是不可言说的。《观法品》中讲:\"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
真谛与俗谛只是佛陀引导众生的方便,事实上只有一个真谛存在,这就是所谓不二法门。因此真谛与俗谛在本质上就是同一样东西,是相即的,是一体一用的关系。世俗的万物当下就是空的,就是实相,并不是在世俗事物之外,另有一个实相存在,否则就是把有和空看成是两样东西,以空去反对假名有,这正是龙树所批判的。他在《观行品》中他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五、涅槃,涅槃是寂灭的意思,也就是诸法的本性。般若学从缘起法讲,一切都不是决定的生灭,所以一切法的生灭与一切法的不生灭(即寂灭),并不排斥,而且从本质上说是同一的。依缘起法则,一切法因缘合和而成,是没有自性的,它的生灭就如同幻化的一般,只是人的第七意识分别、执着才有的,这种如幻如化的生灭,如同海市蜃楼,当下就是空的,是不生不灭的,是究竟寂灭的,与涅槃没有差别。而涅槃也不是开世间法而存在的,涅槃是就着世间一切法而说的,所以说两者本质没有差别。《中论》观涅槃品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差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差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龙树所宣讲的\"空\"的思想,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大的影响;而西方哲学界对他的思想也给了很高的评价,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卡尔‧雅斯贝斯在1757年着的《大哲学家》第一卷中,列举了15位世界\"伟大的哲学家\", 其中就有佛陀和龙树。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是公元一世纪左右的人,他是大乘佛教的创始人,他的理论著作很多,对佛教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工作,对后来影响很大,被称为\"佛陀第二\",而且还被称为中国\"八宗之祖\", 可以说了解了龙树菩萨,就能更好地了解大乘佛教。
传奇人生
龙树,他的母亲在树下生他,因名周那(arjuna),周那是树的意思;他的师父是大龙菩萨,他的成道与龙族有关,所以号为龙树。他最为勇猛,所以玄奘又译为\"龙猛\"。龙树菩萨的出世在佛经《摩诃摩耶经》和《入楞伽经》第八卷中有授记。
在喜玛拉雅山中的一座佛塔边,一名老比丘传给他大乘经典。龙树在大龙菩萨的引导下,来到龙宫,阅读诸方等大乘深奥经典,得无量妙法,三个月后,通解甚多,深入无生,二忍具足。这时龙树就已经达到决定的觉悟了,为了记念引导他的大龙菩萨,他就称名龙树了。在龙宫中,龙树还诵读了《华严经》。
龙树得道后,就回到南印度弘扬佛教,那里的国王排斥佛教,龙树就应征成为国王的将军,在很短时内就把军队治理得井井有条。国王大喜,就问他是什么人,龙树说是\"全知者\"。龙树还用神通使国王看到天上正在作战的神祗和恶魔。国王及婆罗门因此皈依了佛教。佛教在南印度也就得到了弘扬。
龙树的一生是充满波折和艰辛的,他的思想传播与政治也不断产生冲突,而且与当时社会上的其它思潮更是格格不入,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千部论主
龙树的著作很多,有\"千部论主\"之称。保留到现在,收集在《大藏经》中的就有19种。在藏文译本中,龙树的著作有一百一十八种之多,其中许多是关于密教的,而龙树著作的藏文译本与汉文译本重复的只有十一种。
龙树有六种显教方面的著作很为人重视,被称为\"六如理聚\",它们是:《中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迥诤论》、《广破论》、《宝 论》。龙树的藏文著作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赞颂,有18种,一类是密教解释,有51种,一类是显教解释及杂着,有48种。龙树的著作收集在大藏经中的约有19部,这些著作又可分为宗论部、释经部、集经部、颂赞部。
佛陀第二
龙树在佛陀灭后七百年,非常准确地阐发了佛陀的缘起思想,使人们从新认识到佛教的最根本思想;而且他对佛陀的教法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工作,创立了中观学,在他的理论中他彻底地贯彻佛陀宣讲的缘起思想,对后来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因而被称为\"佛陀第二\"。
龙树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中论》中,《中论》一书的主要是讲\"缘起\"、\"无自性\"、\"中道\"、\"二谛\"、\"涅槃\"等思想的。
中观是对事物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不偏于对立法的任何一边,所以称为中观。所谓对立的两边,主要是关于事物的有和无。龙树认为事物是无自性的,是\"空\";但事物是由从缘合和而成的,所以也就不是完全\"空无\"。说它是\"空\",是否定其\"真有\",说它是\"假\",是否定其\"真无\",能同时看到事物的这两种属性,就能得到事物的中道实相了。
八宗之祖
龙树由于他思想的价值,对后来的佛教发展影响很大,被称为佛教\"八宗之祖\",佛教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律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都把龙树称为是自己的祖宗。
龙树菩萨的一生是非常充实和圆满的,他以火一般的,从事着极其清明的理性批判,他继承了佛陀的缘起思想,以他极其犀利的智能之剑,除去了人们一切的名言戏论,为人们从情思见解中解脱出来开辟了一条道路,这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人们只要阅读龙树的著作,接触到他的那如同烈火、如同金刚般的智能,都能深受感染,都能对这个名言世界有一定的超越。龙树开创了大乘佛教,是八宗之祖,从这种意义上说,称他为佛陀第二不是最为确当吗?
沈卫荣|再读《尊者米拉日巴传》有感
藏地疯僧兮噜割(gTsang sMyon Heruka, 1452-1507)所造《尊者米拉日巴传》是藏传佛教文献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将藏传佛教最著名的瑜伽师、大成道者米拉日巴(1052-1135)一生的宏化,用精彩的故事、动听的道歌和希有的修法展现出来,读者开卷有益,见者获利,不但可以清楚地了解尊者米拉日巴解脱(rnam thar)成佛的历程,而且也可对甚深广大的藏传佛教有全面和深入的体会和领悟。
米拉日巴在冈底斯山,十四至十五世纪,45.5 × 30 cm,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近四十年来,我曾多次阅读过这部《尊者米拉日巴传》,最初是作为学习藏语文的教材,后来是作为学习和教授藏传佛教的教科书。我不但读了它的藏文版,而且还多次读过它的汉文和英文翻译,由张澄基先生翻译的汉文本(西藏疯行者:《密勒日巴尊者传》,张澄基译,慧炬出版社,2009年再版)和由Andrew Quintman先生翻译的英文本(Tsangnyoen Heruka, The Life of Milarepa, Translated by Andrew Quintman, Panguin Books, 2010),都非常精妙,它们为广大读者了解尊者米拉日巴和藏传佛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澄基译《密勒日巴尊者传》
《尊者米拉日巴传》英译本
像《尊者米拉日巴传》这样的经典佛教文学作品,只读一遍自然是不够的,要理解它的甚深密意必须得发扬尼采主张的“慢慢读”的语文学精神,平心静气,全神贯注,对它字斟句酌,推敲再三,细细品味隐匿于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方能常读常新,每有斩获。日前笔者造访内蒙古赤峰萨迦派寺院康宁寺方丈堪布多杰上师,听他提起尊者米拉日巴圆寂前称自己不是佛和菩萨的化身,而是因为坚信因果业报、虔心供养上师、依密教之捷径苦行苦修,最终即身成佛。以往阅读这部经典时,对这则故事似不曾留意细究,今日从堪布多杰上师口中听得,竟有振聋发聩的感觉。于是,我赶紧重新翻开《尊者米拉日巴传》,找出其中的这段记载,开始对它细读、深究起来。
于此,我先将这段文字重新翻译如下:
复次,俄宗上师菩提罗闍(Ngan rdzong ston pa Bodhiraja)启禀尊者曰:“大宝尊者!您像是化身为凡人色身的大金刚持佛,为利益有情众生而示现是等宏化。若不是如此,那你一定是一位自无量劫以来积聚【福慧】资粮,证得了不退转地的大菩萨!于尊者身上圆满具足是等【菩萨】之相,如‘为法而不惜舍弃身命’,‘精进于瑜伽修行’云云。假若非是如此,像尊者这样,在上师跟前作敬信之行,为了法而作种种苦行,我等凡夫何以连想都不敢想,更不用说实修了!即使万一能做修持的话,但身体也不能忍受这样的修行。尊者您无疑自初始以来就是一位佛、菩萨!因此,我等有情虽然不能修法,但凡能亲见上师、听闻上师说法,或也都能脱离轮回吧!请尊者告诉我们,您是大金刚持佛,还是哪一个菩萨的化现?”
尊者答道:“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谁的化现,很可能是三恶道的化现吧!因为你们相信若亲见金刚持等佛菩萨,即可得彼等之加持,所以你们想我或是他们的化现,这于我或是净相,然而于法却是无比的邪见,尔等未见佛法能作清净之伟大耶。总而言之,即因为正法之伟大,譬如像我这样前半生犯了粗重恶业的一个普通凡夫,后来相信因果业报,能抛弃现世,【身语意】三门专一于修行而不动摇,故现在离成佛已不太遥远了。尤其是若能受到一位具相之上师的摄受,获得密咒捷径之要门与心要之义,不为言诠障所染,得澈见本来面目之灌顶和教授,依法修持,则于此身成佛是决无疑义的。如果于此生曾造粗重恶业和犯五无间罪,那么命终以后,一定马上就会坠入无间地狱的,这就是不信因果和没有精进修行的结果。如果由内心深处,相信因果,怖畏恶道之苦痛,希求证得无上佛果,先对上师生起敬信,然而潜心修行要门,最终生起觉受,就像我曾做的一样,任何凡人都能够做到。若称这样的人是佛或者菩萨之化身,这是不信密咒之捷径的表征。你们应该相信因果,从古德之传记中知因果,思维轮回之理,常思暇满人身之难得,和寿命之无常,潜心于密咒之修行!我曾不顾名闻和衣、食,发大勇猛之心,于身忍受磨难和大痛苦,于无人之山中独自修行,因而生起证得觉受和证解之功德。你等亦当追随我的样子好好修行。”
这个故事看似并不复杂,无非是说虽然时人皆认为尊者米拉日巴一定是佛、菩萨的化身,但他本人却不以为然,坚称自己是曾犯过粗重恶业的凡夫俗子,乃经过了一生的苦行才最终达到成佛境界的。可是,当我们对这段记载细作品味时,却发现其中或大有文章可做,它涉及到藏传佛教中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首先,尊者米拉日巴到底是佛、菩萨,还是佛、菩萨的化身或者转世,这是需要加以明确区分的二个不完全相同的问题。显然,尊者米拉日巴于藏传佛教历史叙事中是被当作佛陀看待的,藏地疯僧兮噜割所造的这部传记写成于其传主圆寂后四百余年,它不但集此前所有已有传主传记之大成,对其生平事迹做了最为详备的记述,而且,它还明确仿照佛陀传记固有的体裁,将米拉日巴的生平事迹按照佛陀“十二宏化”的叙事模式展开叙述,且常常采用“如是我闻”的叙事策略,以示对作为佛陀的米拉日巴生平叙事的权威性质。
那么,既然藏地疯僧兮噜割明确视尊者米拉日巴为佛陀,何以又在他所造的传记中出现了米拉日巴否定自己是佛或菩萨化身的记载呢?这或当有以下两种可能,一是作者在撰写这部传记时照录了前人留下的这个记载,而于前人所处的那个时代尚未普遍出现“转世活佛”的概念;二是作者对作为“佛之化身”或者“化身佛”,和他那个时代已经出现的“转世活佛”这二个不同的概念已有了明确的区分,所以,他并不觉得这样的记载之间有前后矛盾之处。
虽然“化身佛”和“转世活佛”于藏文文献中常常都用sprul sku(朱古)这个词来表达,但它们却是二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化身佛”是佛之三身之一,佛有法身、报身和化身三身,其中只有化身佛才来人间救度众生。而化身佛是不转世的,藏传佛教中的“转世活佛”并不是化身佛,而多指观音菩萨的化身和转世,他们于世间替佛、菩萨行六波罗蜜道,拯救有情出离轮回。
迄今为止,释迦牟尼佛是来到人间宏化的唯一的化身佛,他没有转世。被称为未来佛的弥勒佛,将是第二位化身佛。然而,按照藏传佛教特有的信仰,在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之间还出现过许多与他们平等的化身佛。依照佛教史观,世界总是会不断的变坏,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通常是四百年),就必须有一位“佛陀出于世,平等照诸山”,救有情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于释迦牟尼之后,已经有龙树菩萨、大宝上师莲花生、觉者阿底侠和法主宗喀巴等相继问世,被特别冠以“第二佛陀”的称号。他们或都是化身佛,也都及身而止,没有转世。米拉日巴于藏传佛教中的历史地位,或就是与莲花生、阿底侠等平等的“第二佛陀”。他被认为是“大持金刚佛于人间的化身”,这并不是说他是大持金刚佛的化身或者转世,而是指他是与大持金刚相应的化身佛。于藏传佛教新译密咒派的传统中,大持金刚佛是本初佛,是法身佛,象征一切佛性和觉悟之根本。而作为与大持金刚相应之化身佛,或者说是大持金刚于人间的化身,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密教形式。传说一切属于金刚乘的密法,均自大持金刚佛传出,密教行者证得大持金刚佛之果位,即表明他是一位成就了佛果的觉者。米拉日巴无疑就是这样一位证得了大持金刚果位的大成道者,或者说他就是与法身佛大持金刚相应的一位化身佛,但他不是某一位佛、菩萨的转世、化身,他身后也没有留下一个转世活佛系列。
民族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米拉日巴大师集》
其次,米拉日巴说他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大持金刚佛或者是哪一位菩萨的化现,但肯定是三恶趣的化现,因为前半生曾犯下粗重恶业,故是本该堕入无间地狱的一名凡夫俗子,但因佛法具有能净治恶业的伟大功德,使他有幸遇见具相之上师,并得其教导,遂坚信因果业报,弃绝尘世,八风不动,刻苦修习密乘之苦行、最终生起正等觉受,即身成佛。于此,米拉日巴并没有否认自己已经离成佛不远的事实,但否认自己是佛或者菩萨的化身,其目的就在于引导有情走上一条正确的成佛道路。
米拉日巴认为自己承认是佛或者菩萨化身会对信众造成误导,他们以为只要亲见了佛、菩萨之尊容、听闻了佛、菩萨之说法,就得到了佛、菩萨的加持,他们就可以得道成佛了。所以,他说被人认作是佛或者菩萨之转世、化身,虽然对于自己而言是得到了信众之净信,但于法而言却可以说是一种邪见,因为他们不相信密乘教法之伟大,不相信像米拉日巴这样犯了恶业的行者也是可以通过密乘的苦行,即身成佛的。这必然导致信众不再相信因果报应,不再思考暇满人身之难得,不再担心人生、寿命之无常,也不再怖畏轮回地狱之苦难,更不能忍受修习苦行之磨难,这样他们就脱离了成佛的正确轨道,永远无法于身语意三门和诸佛、菩萨相应,即身成佛。而化身佛之一生的宏化,或者说佛教史家撰写一部化身佛之传记(rnam thar)的目的,无非就是要把他们一生从初业行人,通过信佛、事佛和修佛之历练,最终成佛的所作所为,揭示给有情众生,让它成为他们可以仿效的榜样,成为他们走向成熟解脱之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这就是“能令清净”之正法的伟大之处!
藏地疯僧兮噜割讲述的米拉日巴的这个故事,或反射出当时菩萨化身或者活佛转世已于藏地盛行之时代背景,而它对于我们今日如何看待活佛转世制度及其它的发展现状特别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朝阳区有十万仁波齐”这样的说法流行已久,但世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十万仁波切,它所反映的更应当是人们对转世活佛能给他们带来的加持和利益的无休止的渴望。而对仁波切的信仰如果只是为了获取加持和福报,却并不把仁波切自己的成佛经历,或者把化身佛的宏化作为自己修持佛法的榜样,进而走上一条清净的成熟解脱之道,这是一件十分荒谬和危险的事情。
最后,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作为大持金刚佛于人间的化身,米拉日巴是一位神通广大的大成道者,所以,他一生的宏化若作为初业行人仿效的榜样,指引的则是一条循密乘修法而获得成就的捷径,它是引导众生即身成佛的一种善巧方便。米拉日巴以自己的生命历程表明,即使是曾造粗重恶业和犯五无间罪,命终之后一定会马上坠入无间地狱的行人,“若能受到一位具相之上师的摄受,获得密咒捷径之要门与心要之义,不为言诠障所染,得澈见本来面目之灌顶和教授,依法修持,则于此身成佛是决无疑义的”。这是信仰和修持密教的殊胜功德。若你把像米拉日巴这样通过修持密教而即身成佛的人看成是佛、菩萨的化身,则表明你根本没有对作为成佛之捷径的密乘佛教生起坚定的信仰,而这必将成为你自己成佛的障碍。所以,与其把米拉日巴这样即身成佛的密教大成道者看成是佛菩萨的化身,对他们顶礼膜拜,乞求他们赐予加持和神通,不如好好地以米拉日巴为榜样,像他一样,身体力行,“不顾名闻和衣、食,发大勇猛之心,于身忍受磨难和大痛苦,于无人之山中独自修行,因而生起证得觉受和证解之功德”。要相信密乘佛法才是化人之捷径,是大不可思议之善巧方便!
这次再读《尊者米拉日巴传》的经历,令我确信它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佛教文学经典之作,它是一座富矿,其中还有无数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探索、开发。我们若能对其中传述的每个故事都做这样深耕细作般的阅读,那么,我们对藏传密教的学术理解,必将如行者通过苦修最终得证大持金刚佛之果位一般,生起不可思议的觉受和证悟。
龙树菩萨传奇的一生,你知道吗?
博学浪子幡然醒悟,成为一代高僧,他的人生你无法超越
皆仁法师
今天恭逢龙树菩萨圣诞,菩萨一生中的传奇事迹,大家又是否知道呢?
佛在《摩诃摩耶经》中说:“七百岁已,有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燃正法炬。”
又在《入楞伽经》中说:“大慧菩萨白佛言:‘佛灭度后,是法何人受持?’佛以偈答曰:‘于我灭度后,南天竺大国,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住欢喜地,为人说法,能破有无见,往生安养国。’”
菩萨是南天竺人士,出身于婆罗门种的豪富之家。
他自幼聪明,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明了四吠陀的含义。等到他二十岁那年,就已经以博学多才而名扬天下。
但是,不幸的是,他有三个同样聪明的损友。
大家知道,如果是结交益友,那对人生会有极大的帮助;如果是结交损友,那就离倒霉不远了。
他们四个人凑在一起讨论说世间的学问自己通达无碍,已经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了。
这时候,其中有一个人说了:“世间人百般追求的事,无非是一个色字。纵情声色,那是世间最过瘾的事情了。但是我们身份尊贵,做事也不能太过明目张胆,如果可以找到隐身药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的了。”
四人一拍即合,于是到处去找会制作隐身药的术士。
在他们四人的寻找之下,终于找到了一个会制作隐身药的术士。这术士还想吊起来卖,谁知道,当精通医术的菩萨拿起药丸闻了闻味道之后,就知道了这个隐身丸所用的七十种药材和份量。
他微微一笑,把这些药材和份量一一告知了术士。
术士惊讶万分,他以为自己的药方泄露了。
但是,龙树菩萨接下来的话,更是让他下巴都快掉了。
菩萨说道:“大师,你懂的。世间药材的气味各有不同,而不同份量所散发出来的味道也是有浓有淡。要分辨个中的微小差别,对于我来说,易如反掌。”
术士彻底被折服了,于是他就把隐身丸制作方法告诉了四人。
四人得到隐身药后,再也无所顾忌。
他们隐身之后,肆意进入了美女如云的国王后宫,不久之后,国王的妃子们纷纷怀孕。她们再也无法隐瞒,于是把事情经过一一禀告了国王,请求国王宽恕。
国王得知事情经过之后,大发雷霆,于是马上召集亲信大臣商议对策。
其中有一个以智慧闻名的大臣说:“大王,微臣听说凡是凡人无法见到身形而作祟的情况,一般分为两类:一是鬼魅作怪,二是有人藉由方术胡作非为。微臣以为,可以用细土分撒在各个门口,然后命守卫守住大门,如果是人作祟,那一定会留下痕迹;如果是鬼魅作祟,那就不会有痕迹。如果是有人作怪,那就好办了,可以用士兵以武力剿灭他们,如果是鬼魅,可以召咒术师施咒消灭他们。不知大王以为如何?”
国王当下拍板叫好,于是就按照大臣的计策行事。
于是,四个人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守卫者在门口见到了四个人的脚印,于是密报国王。
国王一听,立刻召集了几百名勇士,封锁王宫所有出入口,然后下令在国王身前七尺以外所有的范围之内,一律挥刀乱砍。
很快,和菩萨一起来的三个人就身首异处了。
只有菩萨机智,一开始就躲在国王身后。在他命悬一线的时候,他终于领悟到:“是苦难的根源,如果因为而染污清净梵行,那不是智者所为。
他心中立下誓言,如果自己可以脱离这次死劫,那以后就出家为僧。
他在国王戒除王宫禁令之后,急忙逃出了王宫。
他从此之后,出家为僧。
因为他的天资聪颖,所以在九十天之后,他就通达了阎浮提世界中的所有经论。
后来他来到了大雪山中,遇到了一位比丘。这位比丘传给了他大乘的法义。
他得到大乘法义之后,欢喜不已,恭敬供养,百般读诵。
此时的他,虽然已经通达佛理,但还未证果。
他辩才无碍,无论是学佛者还是外道,都奉他为师。他也洋洋得意地以一切智者自居。
傲慢的藤蔓,在他自大的心中慢慢滋长。
于是,很快他就被修理了。
这一天,他见到城门口为了纪念释迦世尊而设立的门,人们为了尊敬世尊,都绕道其他门入城。
他觉得自己和世尊比比也不差,于是就想从这个门进城。
这时,守卫城门的门神出现了,门神对他说:“你的智慧和世尊相比,就像萤火之光和日月争辉,以芥子之小与须弥山论大小。你根本不曾具足一切智,你有什么资格从这个门进城呢?”
菩萨听门神这么说,心有惭愧,于是掉头离去了。
龙树菩萨被这勺冷水浇头后,心中思量:“世间的法多种多样,佛经虽然精妙,但是所说有限,我应该写出更精彩的文字来利益众生。”
于是他把自己关在静室中静静思惟。
这时,有一位大龙菩萨,知道了他的打算,不由地暗暗摇头,最后决定帮他一把,于是用神通力把他接到大海龙宫之中,让他见识真正的无量佛经。
龙树菩萨见到自己从来未见的众多佛经,对佛陀的教诲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有了确实的体证。
大龙菩萨见到他的进步,暗暗点头,但是又怕他增长慢心,于是故意揶揄他说:“你一直抱怨说:阎浮提世间的佛经你已经看遍了,那你现在说说,你看遍了吗?”
龙树菩萨脸上不由得一红,惭愧地说道:“您这里的经典无量无边,我在这里九十天,已经读完超过阎浮提世间能够见到的十倍的经典,但是这里的经典无穷无尽,根本看不完啊。”
大龙菩萨不由地大笑道:“你觉得我这里的经典已经很多了吗?其实,忉利天帝释天那里收藏的佛经,比这里还要多上千万倍呢。”
龙树菩萨这时才知道自己就像井底之蛙一样。
大龙菩萨见他已经悟道,于是就把他送回了人间。
当时,南天竺的国王奉行邪见,信奉外道而诽谤佛法。
龙树菩萨为了度化国王,每当国王出行的时候,他都手持赤幡走在国王面前,如是七年。
这一天,因缘终于成熟。他成功地引起了国王的注意。
国王问他说:“你到底是谁?为什么要手执赤幡,走在本王的前面。”
菩萨回答道:“我是一切智人。”
国王听了,大为惊讶,于是问道:“一切智人希有难得,你凭什么可以证明呢?”
菩萨说:“大王想知道什么,尽管问,我回答以后,您自然可以验证对错。”
国王想了想,问道:“那你说说看,现在天上正在做什么?”
菩萨入定观察了一会,然后告诉他道:“大王,诸天现在正和阿修罗作战呢。”
国王面露怀疑的神色,静静地看着菩萨。
菩萨淡定地说:“大王一定是心有疑虑,没关系,待会自有证明。”
话音刚落,空中飞下无数刀剑兵器。
国王撇了撇嘴说:“这些虽然是兵器,但也未必是天人和阿修罗的兵器吧。”
菩萨微笑着没有说话。
接着,天上突然掉下来许多巨大无比的阿修罗的鼻子。
国王大惊失色,心服不已,立刻向菩萨顶礼,恭敬供养,把龙树菩萨奉为上宾。
当时,在大殿上有上万名婆罗门见到这样的情景,不由得被菩萨折服,于是纷纷请求出家为僧。
这件大事,震惊了全国。
外道们纷纷涌到王宫前,想要向菩萨发起挑战。
龙树菩萨面对成千上万的外道,面无惧色,他与外道展开了辩论。
这辩论完全是一面倒,没错,对于那些言辞拙劣的外道,菩萨一句话就搞定了,就算再聪明的外道,也少有人能够和菩萨对辩两天。
就这样,一场一人对千人万人的辩论大会完全以一面倒的形势胜出了。
这些上面挑战的外道纷纷败下阵来,他们心悦诚服地请求菩萨,希望能随菩萨出家。
国王常常派人送来十车十车的衣钵,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就全部分发供养给新剃度的僧人了。
可见龙树菩萨度人之多。
在中国,每10个成年人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在如今变得越来越普遍,甚至年龄越来越低。
7.16
糖尿病
一百个人中,
有三十五个是糖尿病前期患者
十个成年人群中,
就有一个是糖尿病患者
2017年6月27日,中国在最新一期的JAMA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2013)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成人患病率为10.9%,糖尿病前期的比率约为35.7%。也就是说,10个成年人群中,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而100个成年人中,就有35个是糖尿病前期患者。
糖尿病是一种很难治愈,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疾病,我们要有预防糖尿病的意识。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自己属于哪一种体质吧~
人们最常见的体质可分为:阳明体质、少阳体质、太阴体质、少阴体质、厥阴体质等五种。不同体质之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患糖尿病后的治疗、患病后需要着重预防哪些并发症都有不同。
阳明体质,又可称为关羽型体质。此类体质者体格壮实,肌肉丰满,胃肠消化功能好,食欲较好,平素能吃能睡,工作效率高,但也易表现出大便干结、口干欲饮、发热等症状。
阳明体质类型在糖尿病患者中比例最高。许多人多饮食无度,过食肥甘厚味,导致食热积于脾胃,耗气伤阴,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因此在日常调护方面多采用滋阴、清热、通便的方法。
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款针对阳明体质的食疗美味主食——玉明芋头煲,快来一起看看吧~
嘉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 赵进喜
材料
玉明芋头煲
决明子15克,玉竹30克,麦冬15克,甜菊叶5片,芋头300克。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玉 竹:滋阴润肺,生津益胃
芋 头:宽肠、通便、解毒
“
小典故1:
相传在汉代,有一次皇上去微服私访,在一个山村里,皇上发现这里每个女人都很美丽。遂带几名女子进宫封为婕妤,十多年过去,后宫的女人都渐渐衰老,只有这几名女子容颜不老。后来才知道,她们从小吃玉竹,所以她们个个都很瘦,都很美。由此可见,玉竹还具有很好的美容养颜功效哦。
“
小典故2:
白居易在晚年患眼疾时便写下诗句:案上漫铺龙树论,合中虚贮决明子。其中提到的“龙树论”是唐代著名的治疗眼科疾病的专著《龙树眼论》。由此可见,决明子在古代是治疗眼部疾病的要药。
制作步骤
01
1、玉明芋头煲原料选择决明子15克,玉竹30克,麦冬15克,甜菊叶5片,芋头300克。选取决明子放入水中,轻微搓洗,去除其表面的杂质,放在纱布上控干水后将其打碎。再将玉竹经过清洗后将其切成长方形的小片。
02
2、向锅中加入冷水后先将玉竹放入锅中,加水1500毫升,开锅后文火煮30分钟。然后向锅中加入麦冬和打碎的决明子,继续文火煮15毫升,煮至水量剩余1000毫升左右后,用滤网将锅中药物残渣捞出。
03
3、将芋头清洗,削皮后切成小块。将芋头块放入药汤之中,煮沸10到15分钟,至芋头稍微软烂后即可,趁热在汤煲中放入少许甜菊叶,依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加入甜菊叶的量,一般为5至7片,开锅后即可饮用。
功效
“
调理阳明体质,
滋阴、清热、通便。
”
禁忌
“
易腹泻、怕冷、食欲不振、精力较差者不宜食用。
忌食肥腻辛辣及饮酒。
”
编辑:陈依帆、蒙小度
密宗是什么,它又如何神秘,南怀瑾大师为你一一解答
\r\r\r\r\r part_1\r \r \r\r\r\r 第二章 密宗的神秘、神秘的密宗\r\r密宗,在中国佛教中,被列为十大宗派之一,又称为秘密教,或简称密教,其别称为喇嘛教,是从西藏语的习惯而来,因为西藏流行密教的出家僧徒,称为喇嘛,所以便以喇嘛而名教,实以人事作为教派的代名。密宗起源的传说,约有两途:
\r\r(一)从传统佛教的观念,认为释迦牟尼入涅槃以后几百年间(公元一五〇—公元二五〇年间),印度佛教中,出了一位龙树菩萨(又一说是龙猛菩萨),打开了释迦佛留在南印度的一座铁塔,取出密宗的经典,从此世上便有了密宗的流传。到了中国唐朝玄宗时代,有三位印度的密宗大师来到中国——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便传下了密宗的教门。再到宋末元初,由蒙古人带入了西藏的密教,经过融会以后,到了明朝永乐时期,认为密宗过于怪异,便下令废逐,以后就一直流传在日本,这在中国佛学史上,后来便称它为东密。
\r\r(二)从西藏密教的传说,认为释迦佛的一生,所传授说法的重点,都是可以公开讲说的,所以便叫它为“显教”。至于具有快速成佛的秘密修法,释迦恐怕说出来了,会惊世骇俗,所以终他的一生,便不肯明言。到他涅槃后的八年,为了度世的心愿,需要传授密法。因此,他以神通显化,不再经过母胎而出世,又在南印度的一个国度里,正当国王夫妇在后园闲游时,看见池中巨莲中间的一朵忽然放大得异乎寻常,顷刻之间,又从这巨莲的花蕊中跳出了一个婴儿,就是后来密教的教主——莲花生大师。长大以后,娶妻生子,继承王位,以种种神通威德治理国政。以后舍弃王位周游传法,到过尼泊尔,发现国王残暴失德,他便取而代之,为尼泊尔治理好了国家,飘然而去。当中国唐太宗时代,他便进入西藏传授密宗的教法,从此使西藏成为佛国。他的传法任务完了,在西藏乘白马升空而去,返回他的世外佛土。据说,莲花生大师永远以十八岁少年的色相住世,始终不老,偶然嘴唇上留一撮小胡子,点缀他的庄严宝相。西藏密教徒们集会,虔诚修习一种密法“护摩”,以火焚许多供养的物品,有时感通了莲师,亲自现身在火光中,如昙花一现,与大家相见云云。这一路的密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后来便称为藏密。
\r\r过去藏密很秘密地固守在西藏的封疆,在元朝,曾一度传入内地,但不久也随元朝的势力而消失。清初又一度传入,但大半都限于清朝的宫廷、王室。藏密部分流传到欧洲,被掺入西方神秘学派的事,是十八世纪,英国在印度建立起殖民地的统治权之后,又想侵吞西藏,极力挑拨汉、藏之间的民族感情,煽动地方情绪,英国的学者与传教士们,便又辗转进入西藏学习密法。同时法国的传教士和学者们,有些从越南通过云南边境进入西藏学习,有些通过英国,也从印度入藏。
\r\r一直到一九二四年以后,汉、藏之间,互通款曲,显教与密教的学人,才有了往来,而藏密各宗若干知名的喇嘛大师们——俗称为活佛的,也就亲自来内地传教,于是藏密便在内地渐渐流传。尤因佛教各宗的衰落,听到密宗有秘密的法门,可以快速成佛。而且要发财的,它有财神法。要不舍世俗的男女夫妇关系,而又可立地成佛“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它有双修法。要求官求名的,它有增益法。总之,密宗几乎以有求必应,无所不能的姿态出现,而且以神通相炫耀,幻弄玄虚。不管是真是假,这些陪衬密宗外表的作用,便不知赢得多少善男信女们的倾心膜拜!
\r\r但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来研究,或从佛教文化发展史来看,无论东密与藏密,原始起源的传统说法,实在过于神秘,令人无法置喙。如果站在宗教性的立场,只有“信”便是,稍涉怀疑,即是渗漏。可是时代到了今天,科学的文明,到处都向神秘的壁垒钻研透视,固守旧封,并非上策。密宗的方法,倘使真有利于世人的,何妨再度开放南天铁塔的锁钥,把它的无上威德,多给世人沾些利益。如果打开神秘的大门以后,原来并无其他东西,那又何必抱残守阙,敝帚自珍呢!因此,我来说密。
\r\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