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初一不出门,破五不回家”,为啥这么说,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今天是大年初一,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话:“初一不出门,破五不回家”。按人们的理解,大年初一至初五,肯定会出门,因为要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这难道不是出门吗?
其实,古人说的:“初一不出门,破五不回家”真正的意思可不是这样的。它的意思是:大年初一,老人长辈不要出门,要坐在家里不要外出;而初五最好不要去别人家。为什么要这么说,有无道理呢?下面就和大家来聊聊。
一、初一不出门
除夕过后就是大年初一,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也可以休息几天了,好好享受一下新年的气氛和快乐。
初一不出门,就是说大年初一不要外出。这里说的不出门是有所指的,并不是说初一都不能出家门。在中国的年文化中,一般来说大年初一到初三,人们都要外出去拜年,这可是必不可少的过年项目。给父母拜年,给长辈拜年,同辈相互拜年,接受小辈拜年,给红包压岁钱。这些拜年活动也是需要出门的。明明要出门,可古人为何还要说初一不出门?
所以,初一不出门,可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能出门,古人认为,大年初一,家里的老人、长辈不要出门,要端坐家里,接受儿女,小辈们上门来拜年。
古人认为,家里的长辈只要在初一安坐家中,就能使家里来年福财两进。
而如果初一出门乱跑,那么就会“走财漏福”,也就是财走福漏,对家里不吉利。
因此,从每年的大年初一至初三,基本上都是家里的子女,小辈外出到长辈亲戚家里拜年。而家里的老人及长辈初一很少有出门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初一不出门,指的是初一最好不去邻居家或者好友家。因为初一的时候很多家庭都在自己家里祭祖,给自己的长辈拜年,一般是不去别人家的,同时也不欢迎他人到自己家里来。
在我国的两广地区,初一被认为是“穷鬼日”,所以,自己不能去别人家里,也不欢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的。
但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初一必须要出门,这就会犯了忌讳,怎么办?别害怕,这里有简单的化解办法。一是在自己的手腕或脚腕系上红色线绳,就能驱邪化恶,消灾解祸。二是也可以在家中挂上五行八卦福,这样也能起到调和阴阳五行的平衡,破除初一出门产生的不良影响,转灾为福。
二、破五不回家
破五不回家,破五就是大年初五,破五不回家,可不是说,破五这天不能回家。而是指初五不要到别人家去。
农历正月初五,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民间称“破五”。“破五”就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生活中的一切也就慢慢回到了除夕以前的状态。
破五不回家,是因为这一天,民间也称“赶五穷”,迎财神,“五穷”分别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当黎明来临,人们就起来放鞭炮、清扫卫生,将初一至初五的垃圾扔掉,寓意把“穷鬼”扫出门。
破五这天也是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人们的主要任务是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喜迎财神回家。而不回家,说的是最好不去别人家,特别是禁忌到一些做生意的朋友家。
俗语“初一不出门,破五不回家”,说的意思大家也明白了,有道理吗?我看没有什么道理。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延续和传承。因为,这种习俗充分表达了人们渴望在新的一年里驱邪除灾、迎新纳福的美好愿望。
初一,十五不出门的说法和禁忌,你们那里也有吗?
我们这里是有这种说法的,阴历的初一,十五小孩子尽量不要出门,也不要太晚了回家,更不适合看望病人。也不适合搬家开业等。反正说起来忌讳的事挺多!
传说每月的阴历初一,十五这一天,神界,冥界的大门都会在这一天开放,凡有许愿祈祷的,都可以到附近的庙宇里祈福!不过同时冥界的大门,这一天也是开放的,一些孤魂冤鬼回到人间使坏,八字软的,身体弱的可能会招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所以说小孩子,还有年老体弱的老人,最好是注意着点!这是当地老一辈人传下来的一种说法!不过现在年轻人就不太注意这些了!
我的一个同事就特别忌讳这个,她家有一个小姑子,这个小姑子回娘家时,不管是初一,还是十五有空就回。我同事不乐意了,就嘱咐她这个小姑子,不要在这两天回娘家。说这两天回娘家,会给娘家人带来不好的运气,导致家里的老人身体不好。这个初一,十五不能回娘家的事,我还真没太注意,是我的这个同事多心了,还是我太大意了,反正我是啥时候有空,啥时候去娘家看看的。不过我娘家也没有嫂子吧,倒是没有说我的,是不是以后也得注意着点呢?
这个初一,十五确实是忌讳的事挺多的,不过那都是老一辈的事,我们现在的这些年轻人,好像对这两个日子不太忌讳。必定要工作学习嘛,还能不出门,光躲在家里也不是个办法!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只要不是夜里挺晚回来,应该没事吧?
初一拜年要“磕头”,3大忌讳有讲究!老祖宗咋说?
【村长晓佳一】记录乡村生活,书写“三农”问题,解读社会焦点!谢谢关注!
初一拜年要“磕头”,怎么磕?我国南北方文化差异性很是突出,在春节也是同样如此,从吃到行,以及过年时的各种礼仪礼节都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在南方,人们过年大多执拱手礼,要么就相互言语上的问候,也有鞠躬拜年;而在北方,除以上几种方式外,不少地区尤其是我们农村地区还沿袭着“跪拜”。
以山东河北至北方大部地区都是如此,每年的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早早起来,先到供桌前磕头拜天,然后给父母磕头,磕头之前作揖并说新年祝福语,然后双膝跪地,双手俯地,磕一个头上身直立,再一次磕头磕头两个。
根据民间说法,给活人磕头最多三个,这是最大的敬意;对于去世的先人则是磕四个头,因此有“人三鬼四”之说,但是现在大多数人基本上就磕一个头意思一下。
“磕头礼”咋来的,是陋习吗?“磕头礼”常用在婚丧嫁娶,过年、祭祀等较为隆重的场合。据考证,跪拜礼来自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没有板凳的概念,基本上都是席地而坐,这一点从影视剧中也是有所表现,在以后就演变成了跪拜礼,是古代幼对长、子对父、卑对尊的主要礼节。
只是随着板凳的出现,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不少地区把跪拜礼从过年礼节中去除了,采取拱手礼、鞠躬礼来进行相互拜年。
当然,现在很多人甚至专家把“磕头拜年”妖魔化,认为这是“奴性”的表现,是腐朽的代名词,不适合现代文明。其实根本就没有必要,春节过年磕头只是针对本家的长辈,也可以说是直系的长辈,这是“感恩”父母长辈的一种至高礼节,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同时也值得传承下去,3000多年的传统能够延续到今天,不是专家几句话就能够推翻的。
大年初一忌讳而大年初一除了拜年以外,还有3大忌讳,每一样都有讲究,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就问你遵不遵守?
①大年初一不扫地
“初一不扫地”这规矩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甚至大家也都是这么做的,但是为何要如此,啥讲究?相传,大年初一是“扫帚星”诞辰,扫帚一年一天都不得闲,那么生日这天一定不能再让它干活,如果在这一天动用扫帚,就会招来“扫帚星”,因此会生霉运,从此厄运连连。
但是如果非要扫地,那么就要由外向内扫,否则财运都扫出去了。这也是为了减轻家庭妇女的负担,让她们能够在这一天不用打扫家务,过个好年。
②大年初一不泼水
有人认为,在风水学说中,水代表财气,而“泼”谐音就是“破”,所以认为在新年第一年泼水,那么就有破财之危;也有人说,泼水就是把财气泼出去,同时水代表生命,怕给自己招灾招病,因而初一大家都在家里放一个空置的水桶,用于放置废水。
③不能摔碎东西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比较忙,所以很多时候忙中出错打碎了东西,尤其是杯子、碟子碗等易碎瓷器,对人们来说这都是不好的征兆,这也是人们情绪与精神由内而外的表现。所以在打碎了碗盆等物件时也平复心情,嘴里念叨着:碎碎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祝愿词。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暗示。
除以上外,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也不能回娘家;大年初一不能讨债;忌动刀杀生等等;而且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开车要放炮、开门做生意也要放炮。
当然,在我们现在看来,很多东西都不用太讲究,但是为了寓意好,过年讨个好彩头,大家也都在尽量去维护这些习俗、忌讳。
除夕马上过去,大年初一的早上就要来了,你准备好拜年了吗?今天网络热点有18岁的外甥给3岁舅舅“磕头”拜年的视频,礼法不可废,今年你会“磕头”拜年吗?
春节指南:初一到初十,每天都有大讲究
“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夜不同”。春节,这个集祈福、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大庆典,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美好佳节,她的光芒,明亮又温暖,古老又新鲜。那么初一到初十的春节习俗大家知道多少呢?
正月初一:早放“开门炮”,拜大年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因此,这一天是春节庆祝最隆重的一天。
初一的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地瑞气,喜气洋洋。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吉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为了开炮仗,过年前的几天,家里的大人就要从街上买回红红绿绿的鞭炮,摊放在篾扁里晾晒几天,然后用棉被裹得严严实实,不让鞭炮受潮。每年过年,每家都要花不少钱买鞭炮,因为据说谁家的鞭炮声越多越响,就预示着谁家来年的日子越红火,会行大运。
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
到处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大家都用鞭炮迎接新春,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看谁家的礼花品种多。各式各样的鞭炮、礼花把夜空映得五彩缤纷。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手腕那么粗的大爆竹只放三发,但要“带四放三”,留一个做“备炮”。
全家老小团聚在门前大场上,满怀着兴奋和喜悦,一边相互祝福,一边家中男主人看着把鞭炮摆成吉祥图案,然后小心翼翼地点上引信,随着“嗤”地一溜火花,噼里啪啦的小鞭炮满地欢跳,硕大的炮竹满载着人们的祝福和希望,“通”地冲向蓝天,又“啪”地撒下一片繁花。
“开门炮”放得越高越响越好,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在放的过程中不能断响,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据说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当年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农民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道:“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通常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之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幼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则以点心、糖食、红包热情款待。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瓜子、花生、糖果、油炸炸、酸枣和“压岁钱”分给晚辈,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接过长辈的钱,欢欢喜喜地吃着糖果、瓜子、油炸之类,长辈们看着晚辈生龙活虎的情态,也欢乐无比。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开门喜,出门喜,处处欢喜。吃过饭后,村人互相见面,也要拜年问好。拜年的方法是辈分小者、年龄小者向长辈、长者作揖,祝其康健;长辈、长者也回敬一揖,并致以问候。
正月初二:回娘家,祭财神正月初二有回娘家、祭财神等习俗,这些都是庆祝春节的重要活动。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为什么回娘家必须在初二而不能初一呢?过去迷信观念认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因为,已婚女人被认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里过除夕和初一。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儿就可以回家了。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会人们虽然不相信鬼神,但仍是严格地遵守着。如果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已婚女儿在家里过年,那可能父母、家人包括自己都会十分不高兴。这也是一种沿袭已久的文化现象。
“回娘家”又称“归宁”。女儿回娘家,必须办一大袋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北方在正月初二要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要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当年发大财。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贴“赤口”民间认为这天为谷子生日,要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传说这天还是女娲造羊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按习俗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也会有个好收成。
在宋代,这天也是天庆节,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有民谣说:“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饱”,就是说到了初三,总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补补前两天的睡眠,以保健康。
在旧时初三,有烧门神纸的习俗。民间信仰“报赛”活动,其实质就是酬神,即对神的感恩、报答、酬谢。比如,客家人对门神的感恩报赛活动,就是大年初三“烧门神纸”,其酬神仪式也相对简单。
在初三这天夜幕降临后,家家户户都焚香秉烛,以三牲、水果、酒饭拜谢门神。然后将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像、门笺纸等一并焚化。
在旧俗里,客家人在大年初五“出年界”,因此在大年初三的“烧门神纸”也意味着年界即将过去,人们即将开始各自的营生。客家俗语云:“火烧门神纸,大人做生意,细伢拣狗屎。”就是说正月休闲吃喝到此差不多了,再过些天大人们做生意的该做生意了,耕田的得耕田了。从此商开市,士入学,人们开始由浓浓的年味儿里走出,走入新一年的奔忙。
虽然广大汉族地区自清始基本不再拜祭门神,只保留了除夕“贴门神”的习俗,但长江流域各省还是有不少地方保留了年初三“烧门神纸”的岁时传统。
在南方,大年初三早上还要贴“赤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都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能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倒掉一样。
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能够招财进宝和万事如意。
正月初四:迎灶神,接五路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而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的日子。传说下界诸神都在送神时升天向玉帝拜年并报告人间行为的善恶,于正月初四再度下凡。
据说迎灶神上天述职,禀报人间善恶,到了大年初四会再返回人间,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这天必须非常谨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称为“接神日”。俗谚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按习俗,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要在16时左右。过去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商家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按说接五路是在初五,为什么又说在初四晚上呢?原来,初五日才是俗传财神的生日,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点迎到财神,于是,时间就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名曰“抢路头”,“接财神”。那时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初四这天下午,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才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满怀发财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并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接五路需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这样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正月初五:迎财神,开市贸易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习惯要吃“水饺”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两三天,有的隔一天一吃,但没有不吃的。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有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一些禁忌外,主要是迎接财神、祭路头神和开市贸易。
正月初五按旧说为“财神生日”,南方在这天祭财神。按照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就关张了,而到了正月初五这天,家家又都重新开张了。
大家闻鸡鸣即起,放鞭炮,在招幌上挂红布,共喝财神酒。祭品中必须有一条大鲤鱼,“鲤”为“利”的谐音,故称该鱼为“元宝鱼”。初五早上必有叫卖元宝鱼的,各店铺争购,用线穿鱼脊并挂在房梁上,鱼头朝内,身上贴红纸元宝,寓意可以“招财进宝”。
除了叫卖鲤鱼的,还有“送财神”的,他们穿街走巷,挨门挨户叫卖:“送财神来喽!”户主绝不能说“不要”,而要客气地说:“劳您驾,快接进来。”几个铜子儿就可买一张,即使再穷也得赏个豆包,换回一张,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
民间还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旧俗认为这天是他的生日,祭祀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敬他为神,名“五路神”。有认为五路神实际是五圣神,叫五通神。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希望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
路神变为财神,是因为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加剧的原因。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人们认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了。
正月初五这天便可开市贸易了!旧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的生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财源滚滚。在民间广泛流行的正月开市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六:送穷神,大扫除送五穷“六”在中华文化中是个吉祥数字,有顺的意思。这天是一年的第一个“六”,因此这天是人们选择出门的好日子。因此许多人选择这天拜年,开始走亲访友。
正月初六,又称为“马日”。这一天开始大扫除,所以称为“挹肥”。人们在这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但是,正月初六主要习俗是大扫除“送穷”出门。
正月初六“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鬼,又称“穷子”,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种穷鬼。相传穷鬼是黄帝孙子颛顼帝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喜欢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
正月初六这一天,人们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出去,越远越好。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打扫卫生即扫垃圾、烧垃圾、倒垃圾、送垃圾,视垃圾为穷鬼象征,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然后才吃饭。
“送穷出门”,就要把它送得远远的。尤其放“二踢脚”,称“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人们从初一至初五已经五天没干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穷后,要努力干一天活,称为“恨穷”。
有些地方的人们甚至还用草或纸扎车、船,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交通工具”,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些地方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让其崩裂发声,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
老北京的民俗称:这一天,家中主妇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神”。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又传说福神刘海是北京人,是个穿红披绿的胖小子,民间流传着“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俗语,其形象很受市民欢迎。正值本命年的男孩,以刘海打扮,背着5个用白纸或彩纸剪成的小人上街,谁抢到就算谁抢到了财神,被抢者叫扔掉穷鬼。如果两位都是本命年者相遇,谁先抢到对方背后的小人谁吉利。也有用布制小包当穷鬼向外扔的,双方背后均要背个小筐,先把小包投入对方背后筐中者为先扔穷鬼,也就吉利。
虽然各地民间的“送穷”时间、方法虽然有些大同小异,但都普遍反映了人们希望送走旧日的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幸福生活的美好心理。
正月初七:戴人胜,登高吃七宝羹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节,也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当天有放花炮、烟花等习俗,故人日亦是火的生日。几经演变,成为汉族吃七样羮、吃面条的习俗。
庆祝人日从汉朝开始有人日的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人日节时,汉族女子戴人胜,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这天还有赠花胜,就是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用彩纸、丝帛、软金做成花朵,相互馈赠。
正月初七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在民间,这天要吃春饼卷或“七宝羹”。广东潮汕的“七宝羹“是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的“七宝羹”是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福建的“七宝羹”是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预兆聪明,蒜预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凡此种种。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即类似吃生鱼片。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在中国北方则保有用炒过的大米拌上饴糖,做成球状或方状食品食用,叫“响太平”,寓意“太平安康”。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正月初八: 谷日放生,祭祀星君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要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对于农耕社会来说,谷是命脉,这一天人们要观谷、食谷和养谷。这天,全家穿着汉服,离开城市来到乡村田野,大人向小孩子介绍基本农业知识,全家观看各种越冬作物的长势,让小孩和大人一起亲近农业,帮助孩子树立尊重农业、农民、爱惜粮食的意识。在体验的过程中,同时启发小孩爱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在大春节期间,来到郊外田野,也是一种很好的休息远足活动。返家后,由孩子亲手做一餐谷物晚餐给全家食用。如让孩子亲手和面蒸馒头、亲手做面条、亲手淘米蒸饭、亲手熬粥,大人只进行必要的指导,而不要代替。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更真切地懂得粮食的珍贵,劳动的不易。
人们认为,鸟是吃谷的,会抢夺人的收成,所以这一天要放生,主要是鸟和鱼,表达好生之德,同时也讨好一下鸟类,让它们嘴下留情。放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善意,而不打捞、捕捉放生的动物,更体现了人的敬畏之心,有了善意与敬畏之心,和谐才会有保障。
选择放生,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初八是顺星之日,可以让星宿看到自己的善行。顺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去庙里上香祭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如今人们都是正月十五吃元宵,其实是正月初八吃,才表示圆满。
正月初九:祭拜天公,祈福全家古人认为九在数目中表示多数,最多,最大,因此称这天是“天日”。传说是 “天公”玉皇大帝生日,必须隆重庆祝。“九”与“酒”谐音,九不离酒。因此,各家各户都要准备丰盛的酒宴,尽兴喝个痛快,给玉皇大帝祝寿。
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这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仪式。玉皇生日,旧时人们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自午夜零时起一直到当天4时,都可听到鞭炮声。
祭拜的仪式相当隆重,在正厅天公炉下摆设祭坛,一般都是用长板凳或矮凳先置金纸,再迭高八仙桌为“顶桌”,桌前并系上吉祥图案的桌围,后面另设“下桌”。“顶桌”供奉用彩色纸制成神座,象征天公的宝座。前面中央为香炉,炉前有扎红纸面线三束及清茶三杯,炉旁为烛台,其后排列五果,即柑、橘、苹果、香蕉、甘蔗等水果,还有六斋,即金针、木耳、香菇、菜心、菀豆、绿豆等,以祭祀玉皇大帝。下桌供奉五牲,即鸡、鸭、鱼、卵、猪肉或猪肚、猪肝,还有生仁、米枣、糕仔等甜料和红龟粿,即像龟形,外染红色,打龟甲印,以象征人之长寿,用这些物品以祭玉皇大帝的从神。
在祭拜天公之前,全家大小都得斋戒沐浴。初九当天,更禁止家人晒衣服,以表示对玉皇大帝的尊敬。祭品如果要用牲畜的,一定要用公鸡,不能用母鸡。若是要还愿时,必须用全猪或全羊。有些虔诚的家庭以为在家里祭拜还嫌不足,会连夜赶往各地的天公庙礼敬,像高雄的天公坛、木栅指南宫等,每年的农历大年初八便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福建人拜天公,除了感恩外,也祈求天公在新的一年,赐福给全家。
大年初九凌晨,成千上万的烧猪和鸡、鸭,将是祭拜天公的主要祭品,以祈求新春大吉大利。天公诞的祭拜仪式,是从大年初八深夜开始,一直持续到初九凌晨。
烧猪,是孝敬天公的重点祭品之一,一些经济不错的家庭,甚至订购大烧猪供拜,而普通的家庭也以小金猪或烧肉祭拜,以祈求天公带来好运。祭拜天公的祭品,还包括鸡鸭、鱼虾、甘蔗、水果、香烛、大金、小金、香烛、龙香等等。
拜天公时,必须诚心膜拜,一点不能马虎。早年还要燃烧爆竹,彻夜响个不停,一直拜到大年初九凌晨时分,才圆满结束,这时全家人一起享用丰富年餐,才上床睡觉。
旧时这天晚上,男女要相聚在大树下唱歌,最好是桂花树,请玉皇大帝最宠爱的小女儿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须欢乐吉祥,让七仙女高兴,她一高兴,父皇玉帝就会保佑人间一切顺利。
正月初十:焚香祭石,对老鼠娶亲志贺正月初十,称为石头节,亦称老鼠娶,俗称十指。这一天,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习惯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当神等。“十”与“石”谐音,因此初十俗称为石头生日。这一天恐伤庄稼,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的风俗,这一天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旧俗的除夕在这些石器上贴春联后,正月初十日以前,是禁止使用的。过了正月初十日,则可以开封使用,无所讲究了。
石头节,与原始人类的大山及石头崇拜有着源流关系。因为墙基用石头垒砌,老鼠又多生活在墙角窟窿里的缘故,正月初十日,民间传说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晋东南地区,习惯用谷面做蒸食,称为“十子团”。夜晚时,放置于墙角土穴等处供老鼠吃。晋南地区是在墙根置放面饼,以庆祝老鼠娶媳妇。忻州地区在这一天习惯吃莜面或高粱面鱼。妇女们搓面鱼,一手五根,两手同时动作,面板上搓动着10根细长的面鱼,因此把这一天称为十指。搓面鱼的时候,要捏一些花椒同时蒸熟,放置墙角瓮底等处,以备鼠郎娶亲使用。
初十日,许多地方要在屋隅、墙角及水瓮里点灯、焚香、敬纸,对老鼠娶亲志贺。而在晋北一些地方,晚上却忌点灯,忌说话,以免惊扰了老鼠娶亲事宜,惹下鼠神,一年为患。
小孩子不明事理,往往信以为真,闹着不睡觉,要看个明白。大人们便接过祖辈的传说,对孩子们说:要嘴里含着驴粪蛋蛋,耳朵里塞上羊粪蛋蛋,眼皮上夹着鸡屎片片,在满天星星的时候,趴在磨眼里,才能看到老鼠娶亲的热闹场面,听到鼓乐声。这样的事情,孩子们当然不愿干了,也就只好睡觉了。
“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夜不同”。春节,是矗立在中华大地上的古老灯塔,她以其独特而永恒的光芒辉映着中国特色的社会生活。她的光芒,明亮又温暖,古老又新鲜。
七月初一开地门,老人说不能去水边玩,为什么?有没有道理?
你是否曾经在七月初一想去水边游玩,却被阻止了?为什么老人们总是强调这个日子不能去水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个神秘的传统。
七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地藏王菩萨生日,也是民间认为的“开地门”日子。据传说,这天地下鬼神都会出来游逛,到晚上街市上会有很多奇怪的现象,比如突然的灯火、不寻常的声响等。此外,根据民间说法,七月初一这天“水边危险”,不能去游玩。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水边的安全问题。
水边的安全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夏季,很多人喜欢到水边游泳、玩耍,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安全。七月初一这天,虽然有鬼神出没的传说,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水边的危险系数会比其他日子更高。相反,由于天气炎热,水边的游玩人数可能比平日更多,因此更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探讨一下这个传统的文化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月初一是地藏王菩萨的生日,也是民间认为的“开地门”日子。据《地藏本愿经》记载,地藏王菩萨“久证无上道,誓度诸群生”,有着广大慈悲心和智慧,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而在民间信仰中,地藏王菩萨被认为是掌管阴间的神明,因此在七月初一这一天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感谢地藏王菩萨的庇佑。同时,民间也认为这天鬼神会出来游逛,因此会有很多禁忌和习俗,比如不能在水边游玩。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一下这个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尽管这个传统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很多人在七月初一这一天仍然会遵守这个传统,以示尊重和谨慎。同时,也有一些人会利用这个传统进行欺诈活动,比如以“破灾”为名向人们收取费用。因此,我们需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相信传统习俗,同时也需要注意防范。
七月初一“水边危险”这个传统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神明的敬畏之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相信传统习俗,同时也需要尊重和感恩自然和神明。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神秘的传统,并一起珍惜生命、关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