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经世书》:大半生中藏名远利的「安乐先生」邵康节
一个人物的形成,和他自小的养成有关系。邵康节从很年少的时候,几乎是遍学一切,遍读所有,而且为了专注,下着大雪的冬季仍然坚持不着薪火取暖,夏天酷暑汗沁衫衣,还是手不摇扇,每夜展读,经常至东方渐白仍不着席,他求学刻苦专精的态度可见一斑。
他的一生,平日不做和学问不相关的事物,连往来的人也都必须对其学识涵养有所裨益,才会往从,因此在他的年代里,经常密从者唯有司马光、程颐、程颢和吕公着等当代大儒为主,其余时间几乎时时刻刻与书为伴。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好,即是收取英才、倾囊所授为乐。后来,他居住最久的时间,是在洛阳一座寺庙附近,自取其居为安乐窝,附近的人便称他为安乐先生。
邵康节有一句诗是在形容他刚到洛阳城时的现况,其中「陋巷箪瓢世所传」已经足以描述他的窘况,传记上提及他为了三餐和承侍年迈的双亲,他几乎天天都要到山上去捡拾薪材,采撷附近路边可食用的野果和野菜,疗以足饥。不但如此,有时还三餐不继,家里的米缸经常是见底羞涩。
那段时间还好有一群相交甚笃的好友,三天两头就扛米、带菜或送鸡、送鱼的贴补接济,这些人在当时也都是在社会上受人敬仰的知名人士,像司马光和富弼就非常地尊敬邵康节,形同师友之关系,极为密切。
他的安乐窝也是这几位密友出资帮他建盖而成的,朋友们为了怕他经常三餐缺少时蔬,干脆在他的住处附近买了几亩田,让他耕种,这才得以温饱,从此之后他无后顾之忧,便教学相长。
他在安乐窝时光中,每天都有着规律的起居,天明即起,先是焚香、静坐、冥想、思维,澡心浴德,在这个时间里,邵康节体悟到落叶穷通,生死苍狗,认为圣人也好,天下苍生也好,不过皆是古今一息而已,万物一生,如何可以在如此的腥臭世道之中,仍然可以长养一片天真?这一直是他所追寻的。
他大半生中藏名远利,不占名标,从来不曾荒德荒业,平日所做巍峨不伪,心术平和,执行诚信,言语疏爽……这是邵康节可以安居于一方之所要的原因。他居住在洛阳的那一段时光里,唯一的消遣便是喝喝小酒,吟弄诗文,他便颇觉自在……
和孙老由于常有往来,所谈也几乎都是彼此相近的所好,自然就更加无所不聊。我对邵康节先生的认识是始于道学师父处学习时,师父对于做学问、求学的态度,一开始便提示我一定要谨本详始,绝不可以躐等囫囵,日后才会有小成。
师父知道我对易学本来就有兴致,当我在师父宅处学习将近满十年的时候,有一天他也同我聊到了邵康节先生:「从前我有介绍过你理学方面的两位必然要知道的人物——程颐和程颢,但是你知道这两位最尊重的是谁?」
我记得我当时毫无考虑地便回答师父说:「莫非是邵康节先生?」师父微笑地点点头,说道:
「一般世俗之人都把邵康节神化,也有许多民间小说描述他的神变和故事,这便不是做学问的人会做的事。真正研究学问的人都知道,邵康节对于中国贡献最大的,特别是对于研究《易经》的后人极重要的一件盛事,便是他的代表作——《皇极经世书》。
我毕生也偏好于研读《周易》,但自从我在青城山翻阅到了《道藏》中邵康节所着的《皇极经世书》之后,惊为天书,日日借阅详读,未曾稍懈。由于过去的基础使然,再加上参阅其他的注解,用了数年的时间,终于可以了解……」
日后,个人由于师父的推介及指导之下,也在詹老先生处借的一部清代王植所着的《皇极经世全书解》,总共有八卷。
关于王植,因为阅读了他的着作之后,了解到他也是一位清代不可多得的文人,几乎也是没有一天不读书,正因如此,他的着作也算丰富,事后也陆续读了他所着作的《四书参注》和《道学渊源录》,始发觉他的着作其中的注释和意涵有许多是前人所未曾发觉的,因此收获颇多。
《梅花易数》:邵康节深夜推演 邻居借斧 卦例,很经典!
邵雍: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邵康节
◎一年冬天,下着大雪。傍晚时昏,邵康节正与他的儿子在家里烤火。突然听到院子外面有人叩门,先敲一声,停了一下再敲五声,并且说是来借东西的。
◎当时,邵康节正在教儿子研习《易经》,为了使儿子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易经》学以致用,叫儿子暂不开门,先用所学的《梅花易数》推断一下,这个邻居将借什么东西?
◎他儿子按敲门声起卦,得到天风(诟)卦,4卦动变巽卦,他儿子分析卦意说:\"这是一个器具,木长金短的,一定是借锄头了。\"
◎邵康节看了一下卦象,果断地说:\"你错了,他一定是借斧子的。\"并且叫他把斧子拿到院子外门口去,果然,邻居借的是斧子。
为什么邵康节断分如此神奇?他的《易经》八卦思维是这样的:
欢迎关注、收藏、转发
◎根据《天风诟》卦的卦象,上乾为金,下巽为木,变卦又为巽为.必定为金木之物,且金短木长。按象数易理,锄头、斧子都类象。但邵康节治易义理细致入微,加入时空分析:傍晚下雪天是砍柴起炉烤火之时,必非下田锄地之时候,再分析变卦、动支。变卦是巽也是为木,说明这个金短木长的器具是为克木之用的东西。因而果断判定为邻居借斧劈柴之用。
有学《梅花易数》的道友吗? 你觉得这则借物占的精髓在哪里?
玄易文化:一个专注于原创的创作者,欢迎关注、收藏、转发!
元会运世和皇帝王伯(霸):也说邵康节先生神秘宏大的历史时代观
在谈古论金之前发布的《邵雍的神奇预测术为何失传?是因他看透了两个心术不正的求学者?》里介绍邵雍的时候提到他是一个杰出的数学家,但是这里的数学家所涉及的数学和今天从小学到大学的这门基础学科课程名同而实异,虽然邵雍的数学同样非常注重数字。
邵雍曾经《皇极经世 观物外篇》中如是说:
君子于《易》,玩象、玩数、玩辞、玩意。象起于形,数起于质,名起于言,意起于用。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数。数立则象生,象生则言彰,言彰则意显。
由此可见,在他构建的理论体系中,数或者数学是何等的重要。
2011年,北宋哲学家邵雍诞辰1000周年之际,高8余米的邵雍铜像在河南洛阳亮相
邵雍是著名的『数学家』,但此数学不是彼数学
《全书》不仅收入目前所见的邵雍全部著作,还把历代以来(包括海外)研究邵雍的重要著述作为附录收入
邵雍之所以如此重视数或数学,他的儿子邵伯温在《邵子全书》(《邵尧夫先生文献集成》)里面有简明扼要的解释:
数者何也?道之运也,理之会也,阴阳之度也,万物之纪也。明于幽而验于明,藏于微而显于著,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者也。
在天则为阴阳消长,在人则为治乱兴衰,不能逃乎数也。
仅仅从文辞的角度,邵雍对数的重视,似乎非常接近公元前800至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的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南意大利学派)的观点:数是万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
但是,究其实质,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主要的一个区别在于,虽然在邵雍这里从自然界而言,数也机会涵盖了天下万物——他还曾经算出世界上动物和植物的总数是289816576种——但最重要的是,他认为天下的治乱兴衰和天地的阴阳消长有关,也是能够通过数和数学推算出来的。
根据邵雍的『算法语言』,30年是一世,12世是一运(360年),30运为一会(10800年),12会为一元(129600年),一元是邵雍认为的大化之中的一年,每一元数尽,也就是129600年届满,旧的天地毁灭,新的天地再生,这样的一个过程在宇宙间循环无穷。
元会运世及相关时间指标示意图表
现代相关研究者甚至据此做了这样一个换算:
元:1元=30会=360运=4320世=129600年;会:1会=12运=360世=10800年;运:1运=12世=360年;世:1世=30年;年:1年=12月=360日=4320时=129600X(这里的时是时辰,1时辰=2小时)月:1月=30日=360时辰=10800X;日:1日=12时=360X;时:1时=30X;X:1X=4分钟;Y:1Y=4/12分钟=1/3分钟。
现代科学显示,地球每个时辰的震动频率相当于在6.6次到13.3次之间
卫星监测地球表面植被在1年中的变化动态图,请回忆之前邵雍推算出动植物总数是289816576种
129600年这个数字比较巨大,用来描述历史似乎不太合适,邵雍于是又有一个奇思妙想,那就是用春夏秋冬和日月星辰来比喻中国宋代以前的各个朝代。
按照邵雍的说法:
三皇春也,五帝夏也,三王秋也,五伯冬也。七国冬之余冽也。汉,王而不足;晋,伯而有余。三国,伯之雄者也。十六国,伯之丛萃者也。南五代,伯之借乘者也,北五代,伯之传舍者也。隋,晋之子也;唐,汉之弟也。隋季诸郡之伯,江汉之余波也;唐季诸镇之伯,日月之余光也。后五代之伯,日未出之星也。
三皇五帝是传说中的圣王,邵雍对其评价甚高;三王指的是夏商周,比三皇五帝低了一个档次。“七国”指战国七雄,被称为“冬之余冽”,也就是说是春秋五伯(霸)之余烈。“汉王而不足”,是指汉朝不够王的标准,是具有王的特征的伯更偏于王一些;“晋伯而有余”,是说晋朝较伯稍强,是具有王的特征的伯更偏于伯一些。“三国,伯之雄者”,指魏蜀吴的君主都是伯之雄杰。“十六国,伯之丛萃者”,指的是十六国君主是伯的聚集。宋、齐、梁、陈和后梁,是为“南五代”,皆借人之势以称伯,所以被称为“借乘者”;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是为“北五代”,有如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传舍,君王们走马灯似托名称伯而已。隋朝统治短暂,仿佛晋的儿子,不足当伯而有余;唐朝盛世辉煌,好比汉的弟弟,王而不足的程度更强一些。隋之伯业如江汉,隋末诸郡割据群雄,有如江汉的余波;大唐声名若日月,唐末诸藩镇,只不过沾到了一些其余光。而唐末、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只是拂晓时分太未曾日出之前的几点小星,连伯都不足道。
我们不难发现,邵雍的历史观其实是越古老的社会越优秀越美好,而历史的变化是越来越糟的,和古希腊古印度的从黄金时代道青铜时代到黑铁时代的说法从骨子里是相同的,但是从邵雍对五代的贬低可以看出,邵雍其实隐含了对自己身处的宋朝的歌颂,言外之意实际上把天水一朝比作一轮旭日,照耀太平盛世。
邵雍写过一首《经世吟》,抒发自己对当下的积极乐观情怀:
羲轩尧舜,汤武桓文,皇帝王伯,父子君臣。四者之道,理限于秦。降及两汉,又历三分;东西俶扰,南北纷纭。……非唐不济,非宋不存,千世万世,中原有人。
我们没有理由质疑邵康节先生这是完全真诚的,但换个角度,如果他不给自己的历史观留下这个光明的尾巴,恐怕他的历史观理论学说和著作,在开明的宋代或许也会变成伪学和禁书。
不过总的来说他还是坚持认为:
治世少,乱世多;君子少,小人多。
宋辽之间从40年战争发展到100年和平
宋人雅致精美的生活姿态
陈寅恪先生在《赠蒋秉南(即复旦大学教授蒋天枢先生)序》中这么写道:
(欧阳修)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
陈寅恪先生还说过: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写成于2011年的《邵雍诞辰千年赋》
在成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的天水一朝之文化中,在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华夏民族之文化中,邵康节(邵雍)先生本人也是最最璀璨的星辰之一,从这个意义上,他的历史观也做出了准确的预测,虽然这可能并非他的本怀原意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