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公墓中,受祭拜最多的是谁?81号墓安葬着谁?无名墓碑是谁
在全国成千上万的烈士陵园中,八宝山革命公墓一直是非常特殊的存在,能在这里安息的人几乎都对党和国家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与贡献。
每当人们自发地来到这里祭扫、参观时,总是会被先辈们无数动人的事迹所震撼。
其中,有两座墓葬格外受人关注,一座是著名的“八十一号墓”,它的外形看上去与别的墓地并无二致。
但这块墓地的建设与改造都是经过我国领导人亲自批示的,当初在建设这块墓地时,周总理还专门做出过指示,这在整个“八宝山革命公墓”中非常罕见。
还有一座墓地在众多的墓地里也显得格外不同。
因为,这块墓地前的墓碑上居然没有名字,如果人们不仔细了解,根本不知道这块墓地里埋葬着什么人。
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块“无名墓地”成了八宝山革命公墓里最神秘的一处地点。
于是,前来八宝山公墓祭拜的人们总是会产生几个疑问,八十一号墓与无名墓地里到底埋葬着什么人?
而这么多年以来,八宝山里受人们祭拜最多的墓地又是那一块呢?
下面,且让我们一一道来。
一 八宝山公墓的“前世今生”北京的八宝山盛产修建墓葬所使用的红土、耐火土,而且,根据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这里也是一块难得的宝地。
因此,这一带很早以前就是人们理想的“葬身之所”,明清两代的有钱人都喜欢在八宝山一带为自己修建墓地和陵园。
1946年,国民政府计划在八宝山地区修建一座忠烈祠,用来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这也算是八宝山这个地方第一次与“烈士”联系到了一起。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家经过讨论,认为可以将八宝山继续作为公墓保存下去。
为了彰显新中国对待革命烈士的态度,我党特地邀请了著名的建筑设计家林徽因女士,参与了公墓的设计工作,经过林徽因女士的一番设计之后,整个八宝山革命公墓都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景象。
自此,八宝山革命公墓正式成为了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号墓园”。
不过,八宝山公墓建成之初常被人们称为“北京市革命公墓”,直到1970年,相关部门报请周恩来总理批准以后才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这里就成为了无数名人、烈士埋骨地点,最先被葬进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是17具烈士的遗骸。
这十七名烈士曾经是北平地区的地下党,但后来在“白色恐怖”期间被捕就义,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工人和城市底层居民。
本来他们投身革命,都拥有大好的前途,最终却被叛徒出卖,惨死于敌人的枪下,八宝山革命公墓建成以后,中央决定为这十七名英勇牺牲的烈士举行“安葬仪式”。
这次仪式由周恩来同志主持,彭真、李立三等同志参加,大家全程神情严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与这些牺牲的烈士相比,能够走到新中国成立的同志是多么的幸运啊!
1950年,曾经在革命战争年代参与了我党领导和建设工作的任弼时同志因病去世,根据中央的指示,任弼时同志的遗骨被安葬在了八宝山东部坡顶的一块空地上。
后来,人们又陆陆续续在这里建上了墓园和纪念设施。
因此,任弼时同志的墓地也被人们称为“八宝山第一号墓”。
1955年,著名的派人士张澜去世,中央批准将其安葬于任弼时墓的右侧,仅仅四个月后,人们又把瞿秋白烈士的遗骨从南方地区移葬到了任弼时墓的左侧。
至此,这三块墓地所组成的区域便被人们称为“第一墓区”。
在随后的许多年里,八宝山公墓的规模被不断扩大,在这里人们的墓碑都是用上好的汉白玉雕琢而成的,象征着烈士们白璧无瑕的品质,道路两旁还栽种着松柏,象征着烈士们的精神永垂不朽、代代相传。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安葬的,不仅有我国的烈士和名人,还有许多知名的国际友人。
比如著名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她曾在革命战争年代采访过朱德总司令,为八路军的抗日宣传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还有美国记者斯特朗女士,她曾经用自己的文章和声音向全世界宣传“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斯特朗不顾美国国内某些人的阻碍,执意访问中国,来到中国以后,她与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展开了长时间的会谈。
最后,斯特朗女士被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从此与中国结下了极深的缘分。
不得不说,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里,每一块墓碑的背后都有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而其中最受人关注的便是“第八十一号墓”了。
那么,这块墓地里到底埋葬着谁,它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二 庄严的“八十一号墓地”八十一号墓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贺龙元帅”,作为共和国的元勋,贺龙元帅的一生也颇为传奇。
他曾经在最危险的时刻加入了党组织,后来在革命战争年代也多次得到过主席的盛赞。
“贺老总有三条法宝,一是坚持对敌斗争,二是对党忠诚,三是联系群众。”在谈及贺龙元帅的时候,毛主席曾经给出过这样的评价。
这也使得贺龙元帅的墓地成为了人们不断瞻仰、祭奠的对象,而贺龙元帅的安葬经过也可谓是极尽哀荣。
1969年6月,贺龙元帅因为重病缠身在北京离世,在这期间,贺龙的家人们为了不引起大家的注意,给国家添麻烦,将他的遗骨草草地掩埋了起来。
直到1975年的年初,才有人提出要“重新安葬贺龙元帅的遗骨”。
当时,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许多人的热烈回应,有些人认为,贺龙同志生前为党和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又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
因此将贺龙元帅的遗骨移葬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简直再合适不过了,但也有人认为,贺龙元帅的遗骨既然已经入土为安,那就不便再移葬了。
如果要移葬既会耗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也会有一种“不尊敬贺龙元帅”的感觉。
最后,大家的这番颇具争议的言论一种被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头,彼时的周总理也是身患重病,国务院里的一般性事务都交由其他同志处理。
但一听说是关于老战友贺龙的事情,周总理立刻就从病床上爬了起来。
当初在南昌城里,如果不是贺龙和朱德等同志的紧密配合,周总理又怎么会成功发起“南昌起义”呢?
每每想到这些,周总理的心里都会感觉五味杂陈,看着关于“贺龙同志移葬八宝山”的建议,周总理露出了无比坚定的眼神。
周总理告诉大家,贺龙同志的遗骨必须要移葬到八宝山,这既是党和人民对他的一份肯定,也是后世人们对他的一种纪念与缅怀。
同时,周恩来还立刻指示相关的同志们,要为贺龙元帅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安葬仪式”。
安葬仪式的举办日期就定在1975年的6月9日,这一天也正好就是贺龙同志去世六周年的日子。
当天上午,八宝山公墓外的广场上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仪式,巨大的横幅上用工整的字体写着十个大字:“贺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无数的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来到现场,朝着贺龙同志的遗像鞠躬致敬,现场充满了一片严肃、庄重的氛围。
不一会儿,周恩来总理也穿着黑色的大衣来到了现场,他微微弯下腰去,将自己手中的鲜花放在墓地前面。
看着昔日老战友的骨灰,他不禁潸然泪下。
此时的总理身形消瘦,需要几个人搀扶着才能勉强行走,但他依旧坚持参加完了整场“安葬仪式”。
贺龙同志的墓地被设置在了“罗荣桓元帅墓地”的旁边,生前他们两人就是非常要好的同志,在死后他们的灵魂也可以交织在一起。
周总理走到贺龙同志的墓碑前深深地三鞠躬,然后慰问了贺龙同志的家人。
根据周总理的安排,贺龙同志的墓地在外形上与其他的墓地并无不同。
但考虑到贺龙家庭的实际情况,八宝山公墓的管理人员每年都会对贺龙元帅的墓地进行清理和修缮。
而且,这块编号为“八十一号”的墓地也成为了整个元帅墓地群的一个代表性地点。
每年来八宝山祭奠烈士的人们,在路过八十一号墓地的时候都会献上敬佩的目光。
在人们看来,贺龙元帅的英魂并没有走远,而是与祖国的山川江河交汇在了一起,他的精神和故事也将永远在这片天地间流传和回荡。
除了“八十一号墓地”以外,八宝山革命公墓里还有一处奇特的“无名墓地”。
每当人们路过这里时都会感到疑惑,这块墓地里到底埋葬了什么人,为何他的墓碑上没有名字呢?
三 无名的墓地 隐蔽的英雄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八宝山无名墓地的主人并不是某位将军或是高级领导人,它的主人是我党的优秀地下党员阎又文同志。
提起阎又文的名字,或许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其实他在解放全国的过程中所立下的功勋却一点不比别人少。
1934年,阎又文以优异的成绩从山西大学法学院毕业,当时的阎又文长得英俊帅气,做事也非常利落,还有极强的政治头脑。
对于这样的人才,国民政府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因此,阎又文一毕业就被先后安排到了马鸿逵和傅作义的身边工作。
此时的阎又文表面上是一个刚刚毕业的“优秀大学生”,但他的真实身份却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在傅作义身边工作时,阎又文几乎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大量国民政府内部的机密文件。
由于阎又文为人仗义,深受傅作义的喜爱。
所以,傅作义一有什么新的想法也总是愿意找阎又文一起商量,一来二去,傅作义的军事秘密几乎全部都暴露在了阎又文的目光之下。
但由于当时国共两党名义上还处在合作的时期,所以我党指示阎又文暂时按兵不动。
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只是接受阎又文传回来的情报,并没有进一步的其他行动,等到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阎又文这枚棋子的作用才真正显露了出来。
1948年,我军在华中一带打响了“淮海战役”,为了全歼这一地区的敌人,我军动用了两大野战军,摆出了一副决战的架势。
但当时的傅作义正手握几十万部队的指挥权坐镇北平,这股力量在当时足以改变整个“淮海战役”的发展态势。
因此,命令阎又文,必须弄清楚傅作义的真实意图,尽量不要让其带兵南下。
后来,阎又文果然传回了情报:傅作义并没有带兵南下支援徐蚌战场的打算。
消息传到了我军的指挥部,大家立刻抓住时机一举全歼了被围困的敌人。
经历过这一战后,杜聿明被我军活捉,华北地区也只剩下了傅作义这一股敌人了,因此,阎又文所在的平津地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军的下一个目标。
考虑到北平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本着“保护古迹、减少伤亡”的原则,我党计划与傅作义展开和平谈判。
当时,阎又文一接到“促进和平谈判”的指示,就开始源源不断地输送情报。
最后,傅作义在谈判桌上的底牌被我军了解得一清二楚,能够形成这样的局面,阎又文同志居功至伟。
在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以后,阎又文的功绩并没有被大范围公开,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北平谈判的幕后还有着这么一个“地下英雄”。
阎又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被调到了经济生产部门继续干着平凡的工作。
1962年,阎又文因为食道癌在医院里去世,在他死后的很多年里,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曾经的事迹。
中央在1993年特意给阎又文的家人寄去了一封信,解开了他的身份谜团。
至此,当年阎又文所做的一切才被人们所逐渐知晓。
由于阎又文的工作内容属于“绝对机密”。
所以,除了两位直接负责的同志以外,根本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当阎又文被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时候,他没有享受豪华盛大的葬礼。
只有阎又文的家人前来与他道别,大家都对阎又文的生平知之甚少,在阎又文下葬之后,他的墓碑上也一直没有刻上名字,这便成为了今天八宝山公墓里的“无名墓地”。
对于阎又文来说,他从来没有奢望过在死后留下盛名,他所做的一切只是出于一个中国人的信仰和担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阎又文的“无名墓地”,不只是为他一个人而建造的,而是为无数牺牲在革命战争中的地下工作者所建造的。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一直没有机会向世人展现自己的功勋,连他们的名字也未必被人们记得,但看着富强独立的新中国,他们也算是没有任何遗憾了,与八宝山公墓中的众多墓地相比,有一处墓地却显得格外清新素雅。
这里常年充满着鸟语莺啼,也是人们来到八宝山必去的墓地之一,根据数据显示,这块墓地的祭奠次数,位列所有墓地的第一位。
那么,这块与众不同的墓地里到底埋葬着什么人呢?
四 鲜花簇拥的“林徽因之墓”这处独特的墓地,埋葬的正是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设计者——林徽因女士。
林徽因女士作为时期的上流名媛,直到今天依旧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林徽因女士也因为卓越的功勋被批准葬入了八宝山革命公墓。
在林徽因女士的墓地前没有庄严肃穆的人群,有的只是一番清新的景象。
这也和林徽因女士生前的喜好不谋而合,作为一名才女,能够安眠于鲜花丛中也是一种独特的浪漫,当人们路过林徽因的墓地时总会忍不住上前看一看。
为了表示对林徽因的敬意,来祭奠的人总会带上鲜花铺在她的墓前,作为整个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设计者,林徽因女士或许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安葬于此处。
1955年4月,林徽因病入膏肓,最后因为医治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中央考虑到林徽因生前对党和国家所做的贡献,将她的骨灰葬入了八宝山内。
这时候,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却提出要给妻子设计墓碑,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前的感情甚好,大家经过商议还是同意了梁思成的要求。
根据林徽因生前的喜好,梁思成让人在妻子的墓前种上了许多康乃馨、白百合与菊花,梁思成为林徽因设计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墓碑,上面刻满了秀丽的花纹。
在整块墓碑的最上方写着几个大字:“建筑师林徽因之墓”。
林徽因的一生历经沧桑,拥有过无数个身份,但其实,她最喜爱的还是建筑师这个身份。
因为它可以让林徽因置身于静谧的图案当中,感受其中的文化与内涵,设计出优秀的作品,也是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一生的追求。
所以,最后在给林徽因打造墓碑的时候,梁思成特意加上了“建筑师”这个称谓。
1962年,梁思成因病去世,最终也被葬入了八宝山,在这里他终于能与自己的妻子相聚了,而他们的事业与功勋也必将会被后世的人们所铭记和传承。
时至今日,许多人来到八宝山公墓都会特意来看一看林徽因墓和梁思成墓。
大家族讨论他们的爱情时,也不会忘记他们二人作为建筑师光辉而又传奇的一生,林徽因墓能够成为整个八宝山公墓里祭奠人数最多的墓地,充分证明了人们对她的肯定。
在她柔弱文雅的外表之下,也藏着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
人们来到她的墓前祭奠不仅因为她是这片墓园的设计者,更是因为她是一个伟大的人民建筑师,一位伟大的女性。
每当人们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祭奠的时候总会忍不住沉思良久,因为在每一块墓碑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与光荣赞歌。
也许,这些身处此地的烈士、名人们所做的事情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毫无例外地将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和民族的事业。
他们的胸前或许没有金光闪闪的奖章,但能够进入“八宝山革命公墓”,这本身就是极大的荣耀了!
今天我们缅怀先烈和伟人并不仅仅只是在诉说当年的那些故事,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和责任。
在那个黑暗不堪的旧社会里,有一群人冲破了层层阻碍带领人民取得了胜利,他们的功勋将永垂于民族的史册。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定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出最自信、最自豪的声音!
编辑:浊酒
责编:林画
八宝山公墓有什么神奇之处,为何那么多人死后都想安葬在那?
人活一世,总是想要更多,当赚得盆丰钵满的时候,人们还想要权利与地位;当有了权利与地位之后,人们又开始研究如何能够在去世之后走地风光体面。
古时的皇帝为了所谓的体面,雇用了大量的劳动力去修建陵墓,朝廷之中的大臣虽没有皇帝的陵墓规模大,但也有属于自己的丧葬礼制,到了如今的社会,虽然没有如此森严的等级制度,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在延续着旧时的风俗习惯。例如一定要在山腰,还要在避风的地方,更要有靠山以及有阳光的地方……
中国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风水宝地,很多的人,甚至将在“八宝山”下葬作为了人生的目标。
“八宝山革命公墓”有什么奇特之处,能够引得这么多的人趋之若鹜呢?这便要先从“八宝山”名字的由来说起。
名字由来——神奇历史由来一,是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在“八宝山”里有着很多的宝物,这些宝贝人尽皆知,但就是没有人能够找到宝贝的藏身之处,一个风水先生集结了各方的人士,费尽辛苦在“八宝山”多次寻觅,终于窥到了宝物的藏身之地。
正当风水先生准备搬宝物的时候,山门突然紧闭,任风水先生如何拍打就是不开,之后,人世间便再也没有了那位风水先生的消息,在后来,人间遭遇磨难,山神不忍百姓受苦,便将山门打开,将宝物化作了八种矿物质,供人们维持生计。
故事的真假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八种矿物质确是真实存在的,或许,真的是神仙显灵,救民于水火。
由来二,是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据史料记载,汉昭王的大臣韩延寿的父亲韩义曾经在燕王刘旦谋反的时候,多次劝阻他,但刘旦一意孤行,不听劝阻,还将拼死劝谏的韩义杀死,人们为了纪念韩氏父子,便将他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命名为韩山,后来逐渐地演变为黑山,而这黑山,便是“八宝山”的曾用名。
由来三,便是因为这里曾经建筑了很多的寺庙,在众多的寺庙之中,最出名的有八座,人们每次来到此地都要为这八座寺庙上香,后来,为了与其他寺庙区分,这八座寺庙便称为“八宝禅寺山”,再后来,为了方便人们叫,便简称为“八宝山”。
关于名字的由来都有这么多的说法,可见“八宝山”的灵性,而“八宝山”的灵性,可不止在名字由来之上,还有它的地理位置。
丧葬文化——风水宝地风水曾经贯穿于中国传统的所有建筑活动之中,鬼谷子、袁天罡的名号如今提出都如雷贯耳,可见人们对于风水的重视程度。
而“八宝山”的风水,便是非常好的,“八宝山”位于北京的西面平原,呈东北向延伸,又是坐北朝南的格局,是非常传统的风水之观,“八宝山”的大门又临近长安街,面向朝南,是非常好的吉兆。
如此好的风水宝地,怎会不让人心动呢?当然,人们心动的原因不止于此,还有长眠于此的人,那么,这片风水宝地之下,又埋葬着怎样的先烈呢?
埋葬之人——荣誉象征“八宝山”建成之后,便决定了它的重要性,这样一块风水宝地,自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安葬于此,必须是国家领导人、对国家做过重大贡献的人,才能够在这里有一个安葬之地。
首先,要介绍的,便是素有“八宝第一墓”之称的任弼时,他是“八宝山”建成之后第一个安葬在此的人,可见其对国家所做的贡献,他学成归国之后,便带着满腹的知识拯救正处于迷茫之中的新中国,一直为了革命而奔波,最终成为了我党卓越的领导人。
这样拥有卓越贡献的人,是当之无愧的“八宝山第一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林徽因,提到林徽因,相信大多数人对她的认识是与徐志摩的爱情,然而,除此之外,她还有着第一才女的称号。
优秀如她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在设计方面,林徽因的成就同样不小,而本文所说的 “八宝山革命公墓”就是由林徽因亲自设计的。
在很早的时候,林徽因便与丈夫一起研究中国的建筑,在这一行,相信没有人比他们更懂了,林徽因的审美,在如今看来都十分的在线,很多来此吊唁的人,无不被墓园的设计折服。
身为“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设计者,林徽因理所因当在那里长眠。
除了拥有卓越贡献的人,还有各界的优秀人物,也会在那里长眠,例如钱学森、徐悲鸿、闻一多、朱自清、老舍、侯宝林……
左邻右舍都是如此优秀的人,能够葬在“八宝山”是多么的自豪啊!
国家修建“八宝山革命公墓”,除了是对那些英雄豪杰的赞赏,也是为了能够让人们的思念有所寄托。
纪念先烈——鲜花满地每每走到“八宝山”,总能够看到每一个墓前都放着鲜花,那或许是来自逝者家人的祭奠,但更多的是,来自陌生人的敬仰。
我们是一个注重传承的国家,每每当听到那些先辈们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钦佩于他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存在,便是对这种钦佩最好的寄托。
青少年们戴着红领巾,手拿花环,庄严地站在墓碑前,心里一定是对先辈无限的尊敬与感慨吧!此时此刻,长眠于此的先辈们一定会非常的开心,眼前站着的,是祖国的花朵,是下一代的栋梁,更是民族未来的骄傲,也是他们拼尽全力保护的人。
很多的人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下葬作为人生目标,不是因为那里是绝佳的风水宝地,而是因为能够在那里下葬的人,都是对社会做过重大贡献的人,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他们渴望能够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下葬。
当然,“八宝山”只是一种怀念先辈的象征,对于曾经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无论是否长眠于“八宝山”,都应该得到我们无限的尊重与缅怀。而我们心中也当有一座八宝山,铭记历史,发愤图强,先成为自己的英雄,才能成为时代的楷模!
八宝山革命公墓是怎么来的?什么人有资格葬入八宝山
八宝山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以其浓厚的政治色彩和耀眼的政治光环,成为很多人向往的“圣地”,希望自己百年后能在那里拥有一席之地。可是死后葬入八宝山,却远非想象的那样容易。
那什么人有资格葬入八宝山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八宝山的历史。
八宝山原名黑山,起初只是北京西山平原上一座孤立的山丘,之所以以“八宝”冠名,据说是因为山下藏着八件宝物:金马、金牛、金鸡、金磨、金碾子、金簸箕、金笸箩和金豆子。
这八件宝物藏在哪里,长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大概只是传说罢了。别说没有,就算是有,也早就被人挖去了。
八宝山的名字还有另外三种说法。
一是得名于附近山间出产的八种建筑材料,即:青灰、黄浆、白土、白牙石、红土子、耐火土、沙石和板石。
第二个说法是:八宝山上有八座香火旺盛的寺庙,被称为“八宝禅寺”,为了把此山与别的山区分开来, 人们称这座山为“八宝禅寺山”,后来嫌拗口,便直接叫成了“八宝山”。
第三个说法是:“八宝”是指佛家“八宝”,即: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佛家“八宝”也叫“八吉祥”,据说都是佛体的一部分,在我国古墓葬中多有出现。
以上哪种说法为真呢?
首先,八宝山下藏有八件宝贝的说法不太可信。那八件宝贝长什么样,何人放进去的,放在哪里等等均无文字记载,这个说法极有可能是后人望名生义,凭空想象。
再就是因八种建筑材料而得名的说法也不真实。在八宝山开挖建筑材料是比较晚的事情,在那之前,八宝山的名字已经有了。
第三个说法“八宝禅寺山”看起来似乎有点靠谱,但真实性也值得怀疑。当时八宝山上的寺庙应该不止八座,以香火旺的八座寺庙命名一座山让人有些无法理解:
如果香火旺盛的寺庙不是八座,而是七座、九座呢?那是不是应该叫“七宝山”或“九宝山”了?所以这个因寺庙而命名的说法大概也是人们的一种猜测,站不住脚。
因此,八宝山得名于佛家“八宝”的说法应该最为可信。古人认为八宝山风水好,占尽龙、穴、砂、水等“吉气”,是万古吉祥地。僧家在此建寺立庙,俗家在此圈坟立碑。僧家认为一切来去,皆有因果,既然在此山建寺立庙,那么它就与佛家有缘,是佛体的一部分,遂以佛家“八宝”命名此山,即为“八宝山”。
元代僧人海云曾在这里建了灵寿寺,明朝初年又修建了太监刚炳墓祠和廷寿寺。明中期战乱频仍,廷寿寺毁于战火,朝廷又重建廷寿寺并更名为褒忠护国祠。
“刚炳墓祠”这个名字挺奇怪。刚炳是朱元璋时期的一个著名太监,交趾(今越南)人,曾随朱元璋作战,为其出谋划策,后来也得到明成祖朱棣的重用。刚炳战死后,朱棣为表彰其功绩,为刚炳赐名“钢铁”,将其与其他死难的功臣安葬于八宝山。
无独有偶,湖北江陵县也有一座八宝山,古称龙山。其地古墓密集,有战国楚墓群、汉墓群、明代的藩王墓群等,仅大墓就有三四百座。此山与北京八宝山同名,也可作为石景山地区的八宝山名字的一个旁证。
八宝山西边是被人们认为风水较好的地方,明清两代的太监多将此处作为养老送终的桃源之地,后来这里也开始作为商业墓地进行出售。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把这里改建为忠烈祠,把在抗战中牺牲的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38位爱国将领安葬于此,以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指示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等人成立了公墓筹备组,按照“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尽量不占用农田”的原则,选择八宝山作为国家公墓陵园,并请林徽因设计公墓的主体建筑格局。林徽因抱病查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终于让公墓像绽放的莲花一样呈现在国人面前。
八宝山公墓鸟瞰图
八宝山公墓陵园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大部分,其中墓区有3个。逝世者按生前政治级别的不同,分别葬入不同的墓区。
第一墓区位于整个公墓北向顶端,主要安葬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副部级以上干部、派领导人士。因此,第一墓区是公墓中政治级别最高的地方。
第二墓区和第三墓区位于公墓大门的两侧,是公墓最显著的位置,主要安葬级别较低的县团级干部。
八宝山革命公墓建成后,葬入第一墓区的第一位国家领导人,是素有“中国人民的骆驼”的任弼时同志。任弼时于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46岁,是新中国成立后逝世的第一位国家领导人。他的墓地占地300多平方米,是公墓中面积最大的一块墓地,因此无论从墓地面积还是建墓时间,任弼时墓都堪称“八宝山第一墓”。
任弼时墓
1955年2月,新中国第一任副主席张澜逝世后,被安葬在任弼时墓的西面。同年6月,在纪念瞿秋白同志逝世20周年之际,中央决定将其墓迁至八宝山,置于任弼时墓地之东。
此后,第一墓区逐渐形成、扩大,并形成了一定的排列规律:
以任弼时墓为基准,两侧分别安葬了政治局常委级别的人物,包括彭真、姚依林、陈云、等。
再往下第二级台阶,有一些四副两高——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以及一些部队高级将领。其规律主要体现为:东侧是党的领导干部,西侧多为人士。
第二和第三墓区除了一些县团级干部外,还有逝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人士,以及科学、教育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如闻一多、史沫特莱、林徽因、徐悲鸿等。
与第一墓区所不同的是,第二、第三墓区不是按逝世者的身份排序,而是按逝世时间的先后依次建墓,所建墓地也是面积相同,形式统一。每块墓地占地一平方米左右,墓盖以水泥制成,墓碑为汉白玉石雕刻。因为以前火化还未普及,因此墓地下安葬的几乎都是未经火化的遗体。
由上文能看出,有资格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都不是普通人,并且葬在哪个墓区、墓盖、石碑、月台尺寸的大小都有严格规定,办丧者要凭上级单位开具的介绍信确定入葬者的墓区,不能更改,不能搞特殊。
和墓区一样,骨灰堂也按级别分为不同层次的骨灰室。比如党和国家领导人、部队兵团级或军级以上干部、地方省部级领导的骨灰,都可以放在一室。而一室也分为正面和侧面,骨灰安放在正面的领导级别,就比安放在侧面的要高。
八宝山公墓骨灰堂
八宝山演变至此,显然有违周总理当年建造公墓的初衷了。
总理要求建革命公墓,本意是把在革命中牺牲的战友和同志集中安葬,以方便人们缅怀、祭奠,并未要求按等级划分墓区。可是在墓区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按照不同级别进行排列的格局,让八宝山公墓陵园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和耀眼的政治光环。
这种论资排辈的现象在“”期间尤为突出,直至周总理逝世要求不留骨灰,才让情况稍稍得到缓解。
进入上世纪80年代,许多在“”中蒙冤去世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陆续得到平反,政治地位与名誉重新得到认可,被允许以其本来的身份和名誉入葬八宝山。于是进入八宝山,再度成为一些人追逐的目标。
为此提出批评:“很多人想挤进八宝山,高高在上,却无形中与群众拉开了差距。”
为转移人们对八宝山的关注,中央屡次抬高入葬八宝山的门槛,可是多年来形成的思想观念已根深蒂固,八宝山以其不言而喻的的地位和荣誉,仍然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多次扩建仍无法满足需求。
对革命公墓的追逐,让附近的商业公墓也成为寸土寸金之地,个人公墓面积越来越小,价格却逐年飙升。2000年前后,一个不到3平方米的公墓价格是10多万,到2005年,几平方尺公墓的报价已高达20多万,2014年则涨到30几万(1平方米=9平方尺)。因为价格离谱,如今的八宝山公墓已不再允许对外售卖。
公墓价格的飙升,也拉高了骨灰堂存放骨灰的租金。2005年前后,每20年的租金只有3000元左右,到2013年则涨到了1万元。可即便如此,八宝山每年还是会收到上千份骨灰存放申请。
面对市场乱象,2005年,北京市政府决定重新规划八宝山革命公墓陵园,淡化其政治色彩和等级规则,入葬者由原来的论资排辈,改为只要是为国家作出过贡献的,都有资格入葬八宝山。
这样一来,入葬八宝山,从身份、等级与政治地位的象征,变成民族精神与国家荣誉的象征。八宝山公墓也不再对外公开出售,老山骨灰堂的存放价格也低至每年50元。八宝山公墓逐渐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墓陵园。
其实,建设专门安葬为国家做出过贡献者的国家公墓,世界上不少国家有先例,比如美国的阿灵顿公墓、英国伦敦的海格特公墓、阿根廷的雷科莱塔国家公墓、法国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等。
阿灵顿公墓安葬了约28万为美国做出贡献的军人,海格特公墓安葬了包括马克思和法拉第在内的17万个名人和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
美国阿灵顿公墓
这些公墓已成为代表国家荣誉与民族利益的圣地,是国家对入葬者的最大肯定,也是入葬者的毕生荣耀。
重新规划后的八宝山国家公墓陵园,借鉴国内外公墓建设的先进经验,根据自身的情况与特点,正逐步建设成为体现民族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圣地,以与国际标准接轨。
但人们对八宝山长久以来形成的印象不可能很快改变,入葬八宝山仍是众多逝者家属追逐的目标。虽然现在门槛高了,但工作人员每天仍会接到很多咨询电话,询问公墓价格和骨灰存放事宜。看来改变观念,确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